奥斯塔利兹之战

1805 年,奥斯塔利兹之战,又被称为“三帝会战”,以拿破仑大军的完全胜利,俄、奥军队的彻底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翻开了欧洲战史上新的一页。

18 世纪末的法兰西,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等级制度从而确立共和的变革,激起了欧洲专制君王们的愤怒和惊慌。几乎所有的君主国家,由于害怕革命的蔓延而集结到了反法联盟的旗帜下。一时间,法兰西成为众矢之的。反法联军的骑兵不时出没于法境内外。尽管英勇的法国人民一再击退了他们,各国始终末曾放弃反戈一击,其军队的规模日愈庞大,进攻也一浪高过一浪。战争就这样持续进行着,它结束的时候也许是一方对另一方取得绝对优势的时候。

当外国军队不断涌来的时候,法兰西国内的风暴也一刻没有停歇。党派之争、镇压叛乱、反对复辟、烧毁地契⋯⋯这一切都是以疾风暴雨的方式进行的,伴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雅各宾派的革命独裁发展到了顶峰。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高潮。然而党内的分裂使这一派的能量日趋枯竭,最后罗伯斯比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1795 年 10 月 27 日, 法国成立了督政府。但此时共和国的军事形势是不利的,各国的军队在虎视眈眈,企图一举摧毁法国军队。法国需要杰出的军事家和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

在督政府执政期间,拿破仑由于出色地领导了意大利方面军而获得政府的赞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 1796 年成功地指挥了皮埃蒙特战役,使波拿巴成为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797 年,拿破仑·波拿巴回到了巴黎。这时,督政府的权力达到了极盛时期。因为在这时期,它已经完全没有拿枪的敌人了。督政府平定了国内反动势力,打败反法同盟后,就强迫奥地利接受欧洲大陆的和平,同时与德意志帝国进行谈判。然而,督政府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使自己真正变成侵凌别国的罪人。威尼斯共和国被瓜分了。督政府这一作法无疑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里。法兰西隐伏新的危机。

拿破仑凯旋归来,受到督政府的欢迎。这种热烈表示,在督政府是勉强的,而人民是真心实意的。督政府授予拿破仑以任何共和国将军从未享有过的荣誉。在卢森堡宫建起了一个祖国祭坛,用从意大利虏获的多种旗帜搭起了一座牌楼,让拿破仑从牌楼下走过去参加盛大的欢迎他的仪式。督政府主席巴拉斯在对他的胜利表示赞扬和祝贺之后,就促他“举行一次出征,为伟大民族雪洗耻辱,恢复尊严,为他一生的功业增光”。这次出征指的是征服英国。表面是准备在英国登陆,实际上却是准备进攻埃及。督政府这样做是基于防备心理的作用。因为拿破仑在意大利独断独行的举动,以及他那有些做作的朴实中透露出来的野心,令督政府感到担心。督政府看到远征埃及可以使一个可怕的将军离开,又能假道印度攻击英国人。这真是一个堪称一石二鸟的好主意。不幸的是,当拿破仑两年后秘密回到巴黎来的时候,督政府的官员们才发现他们的算盘落空了。

1799 年 10 月,拿破仑在弗雷居斯登岸。他以凯旋者的姿态,行经全国各地,从地中海沿岸来到了巴黎。拿破仑的来临激起了全国温和派群众的热情。他受到善意的欢迎,他成了所有派别的争夺对象。他表现得庄严、朴实、

稳健,冷眼旁观。尽管他不急切,不浮躁,却有一种信心很足的神态,人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出某种阴险的用心。他不说出来却让人猜测他的用心,因为一件事情总是有人希望才会发生。拿破仑争取了一批在巴黎的、对自己表示热忱和忠诚的将军和部队。他们商定要以特殊形式召集两院中最温和的代表,向元老院陈明国家遭受危难,雅各宾派过激主义的威胁迫在眉睫,要求把立法机关迁到圣克卢,并任命唯一能够拯救祖国的拿破仑将军为部队司令,然后用武力推翻督政府,并暂时解散立法机关。这个计划定在雾月 18 日晨执行。

1799 年 10 月 18 日,元老院被迫同意了谋叛者的要求。拿破仑取得第一步的胜利。19 日,拿破仑在元老院外对他的士兵们说:“弟兄们,我率领你们取得了胜利,我可以依靠你们吗?”士兵回答说:“可以,可以,将军万岁!”拿破仑接着说:“士兵们,我们原以为元老院能拯救祖国,但恰恰相反,他们肆意捣乱,有的煽动分子企图挑拨元老院来反对我!弟兄们!我可以依靠你们吗?”“可以,可以,拿破仑万岁!”“好吧,那我就要教训教训他们了。”从这以后,拿破仑就开始了他的军事统制。这个人不久便把法国变成一支军队,而且将使全世界只听到法兰西军队的脚步声和法兰西意志的声音。

“雾月政变”后,拿破仑取得了法国最高统治权。此时,法国人都感到需要有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来复兴法国。拿破仑正是适合于这一事业的伟大人物和功名卓著的将军。

拿破仑依靠自己在军事上的胜利,逐渐将自己的地位巩固下来了。法国军队在他的指挥下,打败了包括奥地利、俄国、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及英国的军队,逼迫这些国家与之签订了和约,从而实现了“普遍的和平”。这些胜利使得拿破仑在政治上如日中天。1802 年 8 月 2 日,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终身第一执政,当了皇帝,元老院将最高权力交给了拿破仑。

拿破仑在国内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又随着领土的扩张而发展到国外。拿破仑分别于 1802 年 8 月 26 日和 9 月 11 日把厄尔巴岛和皮埃蒙特并入法兰西共和国。10 月 9 日,他又占领了巴马国;最后,10 月 21 日,他派遣了一支 3 万人的军队进入瑞士。英国则以此作为它发动战争的理由。在亚眠和约后不久,英国政府就在策划第三次同盟。和约对于英国来说,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而拿破仑的合并小国,以及他在邻近各共和国中所保持的影响,则加速了他与英国的破裂。从拿破仑这方面来说,战争是他的维他命, 他渴求战功,企图以征服他国来扩大领土,以军事胜利来达到个人的极高地位。因此,他不可能就此罢休,既然他不想要自由,那就需要战争。

1804 年 11 月 6 日,被击败的俄奥两国又重新走到一起。两国秘密地订

立了对法“防御同盟”。1805 年 4 月 11 日,英俄又正式签订《英俄同盟条约》。此后不久,奥国便加入了“英俄同盟”。这样,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了,欧洲又将陷入一场战火的洗礼中了。

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后,英国和法国进行的第一次战役发生在西班牙南端的一个海角。这次海战,英舰击沉法舰 19 艘,俘 4 艘,法国遭到失败。此战役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拿破仑从此致力于陆地上与各国的角逐。

英国一直是法国的海上主要对手。俄奥联军则是法国陆上的老对手。奥国查理大公受命率领 9 万大军囤于意大利。法国马塞纳元帅所统帅的 5 万法

军居于守势。在南德意志方面,斐迪南大公率兵 6 万,暂取守势,相机转入

反攻,打算在俄军到达或意大利方面获胜后,向法国内地进攻。在提罗尔方面,约翰大公率 4 万军队准备驰援南德方面。这是战争初的双方力量对比情况。

不久,麦克替换查理大公任奥军总司令,麦克是一位志大才疏的将领, 拿破仑评价他是“头脑混沌而自以为才高八斗”。麦克认为拿破仑为防范英军在法国登陆,必然以重兵把守北部海岸。另外,为对付国内叛乱也要留兵驻守。麦克的估计是错误的。基于这种估计,麦克不顾奥国兵力不足、武器弹药不足、士气低落等情况,贸然与费迪南亲率大军 5.8 万人,进至伊勒河畔。这一着棋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奥军的失败,并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作战。

库图佐夫将军率领俄军第一军团 5.5 万人,由布罗提出发,约在 10 月下

旬始能进至莱茵河畔。另外,布克斯豪登率第二军团约 4 万人,同一天由布勒斯特出发,行动迟于第一军团,始能至多瑙河左岸,进出于波希米亚。剩下的 2.5 万人编成两个登陆部队,拟分别由意大利的纳波尔和瑞典所属之普美伦登陆,威胁当面法军。俄奥的作战意图是双方会合兵力,在德意志战场上与波拿巴决一雌雄。

拿破仑获悉奥军动向后,立即离开布伦,匆匆返回巴黎。9 月 24 日,他便率军开赴前线。拿破仑这次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在俄奥会合之前, 全力打击奥军。然后再一举击败俄军。此外拿破仑出色地运用了他的政治手腕,对持骑墙态度的普鲁士采取温柔政策,使之保持中立;同时,在北海岸只留少量部队作防御之用,并迅速调集了布伦的精锐部队,使得他的大军总计有 24.4 万余人。

法军直扑奥军。9 月 26 日拿破仑抵达斯特拉斯堡。法军主力于 9 月 25

日至 28 日渡过莱茵河后,进至内凯河一线,再向多瑙河推进。拿破仑的意图是实行迂回,在乌尔摩以东的多瑙河畔,突破奥军普哥斯登、诺伊堡和多瑙河乌兹一线,切断奥军同本国及俄军联系,并先行击破突进之奥军。

  1. 月 6 日,法军到达乌尔摩地区的多瑙河左岸海得亨至魏森堡一线。此时,莱茵方面军依第六军团在海得亨掩护右翼。美因兹方面军南进至魏森堡及其以西地区为左翼。库图佐夫率领俄军第一军团,正向莱茵河右岸之布劳瑙前进,约 10 月下旬方可到达该地。俄军第二军团则在维也纳以东地区,距离很远。俄军对法作战意图了解不多,他们又与奥军缺乏联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在 10 月初切断了奥军退路。麦克见势不妙,向乌尔摩运动,但

为时已晚。10 月 7 日,拿破仑决定渡过多瑙河。麦克派出约 5000 人前来堵击,然而此举未能成功。奥军当即向乌尔摩退却,另一部退往梅明根。

拿破仑原本打算先以重兵击退急进之俄军,以解后顾之忧,但他听说俄军无所行动,遂率法军第二军团向西转进,并令内依、兰诺、缪拉各军团分进合击,缩小对奥军主力的包围圈。

麦克此时若能审时度势,迅即撤退,或许有一线希望脱身。然而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认为巴黎局势不稳,法军很快便会退兵。结果延误时机, 致使乌尔摩奥军成为瓮中之鳖。10 月 16 日,法军开始炮击乌尔摩市区,麦克于次日率部 3 万向拿破仑乞降。13 日从海得亨突围的奥军约 8000 人,由于受法军追歼,也被迫投降。麦克乞降后被释放回国。这位将军在军事法庭上还这样说道:“我全在梦中!”或许在监狱中他才能清醒过来吧。

乌尔摩在战史上被人们称为“乌尔摩之围”。拿破仑以闪电般的行动, 切断了俄、奥两军之间的联系,迂回包围奥军,一举围歼了乌尔摩之敌,创

造各个击破的有利条件。拿破仑对此战胜利颇为自得,他说道:“以如斯狭小之地域内,使机动如此之大军,以前未尝有之”。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乌尔摩的胜利,就不会有奥斯塔利兹战役的胜利。乌尔摩之战为奥斯塔利兹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石。

乌尔摩之败使奥军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奥军无力单独抗衡了。在这种情况下,奥军转而依靠俄军而战,企图通过俄军力量打败法军。于是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成为俄奥联军司令,他们准备把兵力放在莱茵河一线,确保奥境以抗拒法军的进攻,最后打败法军。

拿破仑打败奥军后,乘着胜利的余威,于 11 月 13 日占领维也纳,然后推进到摩拉维亚,迎击与战败的奥军会合的俄军。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法军,库图佐夫感到兵力有些不足,他于是命令部队在摩特伦附近北渡多瑙河,企图与第二军团会合后再战。此时,拿破仑的大军正逼近维也纳,库图佐夫也不能舍此保彼了。

  1. 月 17 日,库图佐夫的第一军团与从维也纳北撤的奥军会合于普尔里

兹,双方兵力计有 4.5 万余人。之后,姗姗来迟的第二军团也在 11 月 22 日与第一军团于沃尔谋次顺利会合,战线因此而趋于稳定。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在 11 月 18 日亲临沃尔谋次。当他到达沃尔谋次后, 他突然发觉自己亲临战场并不能感动士兵。士兵们见到皇帝时神情冷漠阴郁,一片沉默。士兵粮秣不足,单薄的衣服难以抗御寒风的侵袭,他们一心只想着去邻近村庄打家劫舍,军纪废弛。亚历山大一世与军中的主要将领也产生了分歧。库图佐夫担心同法军进行决战,会中了拿破仑的计策,因此建议按兵不动,等增援部队到达后再战。亚历山大一世则认为此举过于慎重, 无异于示弱,宜与拿破仑速战速决,他坚信自己的军队是可以创造任何英雄业绩的。最后,库图佐夫屈服了。就在俄皇来战地的同时,奥皇弗兰茨也到达了军中。其时库图佐夫已失去了实际指挥权,他的司令之职已是徒有虚名。有一天,他向陛下询问关于调动军队的设想,得到的回答竟然是:“这不关您的事”。对于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来说,没有这位将军的指挥,想战胜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

普鲁士皇帝也派豪格维伯爵为特使去与拿破仑谈判。普鲁士皇帝想借调停为名,试探一下拿破仑的意图。如对方不接受条件,就决定发兵 15 万参加对法作战。有人谓之为“武装调停”。

由于俄奥联合作战,战场形势突变。法军为了应付查理大公的 9 万奥军和保障后勤供应,以及保护侧翼,不得不延长战线,分散兵力。内依元帅率军西去提罗尔;马尔蒙将军率部去斯提利亚;达乌元帅率部东去匈牙利;伯那多特元帅率部北去波希米亚。现在拿破仑手中的兵力只有缪拉、苏尔特和兰诺三位元帅的部队,在数量上法军处于劣势。各地法军如向主力靠拢,在一天内可集结 5 万余人;三天内可达到 7.5 万人;四天内可集结 8.5 万人。此时,俄普结盟和特拉法加海战法军失利的消息传至军中,人心不免有些动摇。拿破仑考虑的是:法军在希尔诺附近只有 6 万余人,缺乏攻击力。如俄奥的增援部队一到,兵力将增加一倍,普鲁士很可能也将派兵增援。现在只有趁联军尚未全部集结,普军还未正式参战之隙,击破当面之联军。在这一思想导引下,拿破仑采取了缓兵之计,以求在短暂之日,适当集结兵力进攻。拿破仑的措施是:一、急令伯那多特、达乌元帅火速回师支援;二、推迟接待普国特使,以暖昧态度使犹疑中的普鲁士仍举棋不定;三、派遣萨瓦里将

军前往沃尔谋次谒见俄皇,要求停战一天。

萨瓦里将军于 11 月 25 日前往联军驻地。他此次身负双重使命:向亚历山大呈递拿破仑的亲笔信,同时,伺机刺探俄奥联军兵力部署及官兵士气等情况。萨瓦里回来时,对俄奥联军的弱点已了如指掌。这样,拿破仑就做到了知彼知己了。

萨瓦里回来时还带回了俄皇的复信。信中写道:“感谢您派萨瓦里将军前来送信,特向您表示深切的谢意。我只希望欧洲能在正直的条件下和公正的基础上重建和平。同时渴望个人仍能有机会对您表示友好。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亚历山大”。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停战的可能性不存在。

正当法国特使与俄奥谈判之时,拿破仑已获悉援军于 12 月 1 日即可到达,遂令部队作好准备,摆开决战姿态。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很快命令军队发动进攻。11 月 28 日,在雅沼城附近双方军队相遇。俄奥联军小胜法军,法军损失了几个骑兵连。这一胜利使俄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加上亚历山大一世派去劝拿破仑投降的特使道尔戈鲁向他报告,称法军害怕在奥斯塔利兹同联军作战。此时,俄奥联军有 9 万人,

而法军只有 7 万。这些都使俄皇对自己的成功深信不疑。

在 12 月 1 日,俄奥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五路前进,占领奥斯塔利兹西南方狄尔尼兹至北方斯尼兹一线。这五路部队基本上以普拉钦高地为核心。第一路至奥格兹附近。其一部位于狄尔尼兹,作为左翼;第二路约 l.16 万余人进至普拉钡高地南侧;第三路约 1.3 万人进至普拉钦东南侧;第四路

进至喀尔佐诺雅兹之西,兵力约 2.5 万人;第五路约 4600 余人,进至普拉钦

东北侧,为右翼。库图佐夫的司令部及总预备队 8500 余人,在喀尔佐诺维兹。计划规定联军主力开往法军集结的原野,包围其右翼,将之围困于布尔诺城内,并切断法军能往维也纳的退路。

拿破仑也将重兵设于普拉钦高地,另外,以一个师的兵力防守狄尔尼兹和索科尼兹地区。法国的援兵第三军团已进至莱格伦附近,逼进奥斯塔利兹。

拿破仑抓住俄奥联军正面和左翼兵力较厚的特点,将少数兵力右翼防御,牵制俄军;主力则部署在中央和左翼,成梯次配置。拿破仑拟暂放弃普拉钦高地,分散俄军兵力,然后乘隙出击。当时有人反对拿破仑的这一计划。然而这正是拿破仑的高明之处,因为如果法军坚守高地,联军势必在 12 月 1 日全力攻取,提前一天大战,而这时法军后援未到,难于决战。同时,普拉钦居高临下,俄军不便向法右翼迂回分兵,而可能集兵于高地正面,从而形成硬打硬拼,硬打硬拼对人数少的法军是很不利的。

果不出拿破仑所料,俄军占领普拉钦高地后,就准备分兵迂回,压迫法军右翼,试图切断法军同维也纳的联系。12 月 2 日晨,亚历山大一世前往普拉钦高地,视察部队。这时,广阔的原野上弥漫着浓雾,对方军队行动无法看到。战争形势扑朔迷离。库图佐夫忧心忡忡地眺望远方,而亚历山大一世却兴致勃勃。他问道:“您不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吗?”独眼老将军库图佐夫微微一笑,小心翼翼地答道:“既是陛下在指挥作战,谁还怀疑胜利在握呢?”如果沙皇此时得知拿破仑的打算的话,也许他也不会那般自信了。

法军诱使俄军分散兵力后,凭借有利地形以万人抗击和牵制了联军 4 万

余人;而在中央及左侧,则以近 6 万之众对联军 4 万,形成主要方向上的优

势,以利中间突破。12 月 2 日早晨 7 时许,浓雾散开,整个奥斯塔利兹平原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中,在拿破仑眼中,普拉钦高地才是整个战役的关键,

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就要以他的坚兵利炮、去摧毁联军的大军了。俄奥联军倒霉时候就要到了。

此时,俄奥联军撤出了普拉钦高地。在 7 时 30 分,法皇拿破仑命令苏尔特军团乘隙夺取这一战略要地,8 时,法军由般维兹以北地区猛烈攻击前进。库图佐夫企图增援普拉钦,然而俄军四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中午,苏尔特军团夺取了普拉钦高地。拿破仑命令在高地上布置炮火,将俄军置于火炮攻击之下。到此时,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朗了。法军已经占领了有利形势,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法军的炮火从高地上密集地射向联军,打乱了俄奥联军的阵线。法军扑向敌军,顺势攻击其左翼和背后,并切断了俄军主力与侧后的联系,使之腹背受敌。1 小时后,联军便溃不成军,俄国士兵被打得节节败退,混乱不堪。他们惊慌失措,只顾逃命,军旗摇摆,刺刀歪斜,后撤的人流越来越汹涌, 淹没了高喊止步的军官,伤员恳求救援,无人置理。四下里到处是逃兵败将。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时可谓狼狈极了。在混乱中,他力图保持镇定,他的左右侍从中有几个人坐骑中弹,就倒毙在他眼前。一颗炮弹落在他不远处, 溅起的土块打中了他的面部。

在苏尔特军团攻取普拉钦高地时,法军右翼被俄奥联军有所突破,联军渡过了哥尔德巴哈河。但在 9 时许法军达乌第三军团赶来支援,予以有力阻击,终于转危为安。

薄暮时分,亚历山大一世离开了炮火隆隆、火光闪闪的战场,策马退向行辕,他身后只有一两名侍从。精疲力竭的沙皇几乎连坐骑都难以驾驭了。此时,俄奥联军已全线溃退。

1805 年的奥斯塔利兹战役,法军取得重大胜利。他们击溃俄奥联军 10

万人,俘虏了 20 名将军和 3 万名官兵,缴获大炮 120 门。奥斯塔利兹战役在军事史上影响巨大。

奥斯塔利兹之战,由于法、俄、奥三国皇帝均在军中指挥督战,故人亦称之为“三帝会战”。12 月 26 日,拿破仑同俄奥联军签订了《布列斯堡和约》。根据协议,俄国部队立即撤出奥国领土;奥国将其在德意志施瓦本境内分散的小块土地,让与法在德之盟友符腾堡与巴登;奥赔偿军费 4000 万法郎等。

1805 年 12 月 9 日,亚历山大一世在荷利茨最后一次同前盟友会晤,然后就沮丧地踏上返回圣彼得堡的大道。行前,他给普鲁士国王写信,表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永远准备竭尽全力支持她(普鲁士),我个人甚至也愿听命于她。”普鲁士原本准备向法国宣战,此时竟转而祝贺拿破仑的胜利,并同法国结盟;将莱茵河左岸克累弗和威塞尔两地及瑞士的纽沙特尔让与法国;普对英封锁海岸以换取汉诺威等。

拿破仑在接受普国使者的祝贺时,这样说道:命运之神把您祝贺的对象改变了。

俄奥的失败对于殚精竭虑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英国来说,无异于也是当头一棒。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认为,法国皇帝拿破仑现在已经成功地控制了半个欧洲,他不可能长期抵御扩大霸权的诱惑。俄罗斯若不甘心向这个“头戴皇冠的科西嘉人”(指拿破仑)称臣,那么就必须尽早恢复其军队,寻求新盟友并加强与原先盟友的联系。为此,亚历山大通过涉外使节的频繁交涉,不断

结盟。他始终没有忘记积极备战,他确信有朝一日将再与法兰西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