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张培英担任大院校外辅导站站长,对大院上千名少年儿童尽心尽力,已经够辛苦的了。但她没有满足,她还关心着大院所属的万寿路地区的校外教
育事业,她把这个区两万名少年儿童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万寿路少年之家开始成立时没有活动室,张培英四处奔走,呼吁社会资助,还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写提案。1984 年,4 间活动室终于动工了。可是盖到一半,经费不够, 又停工了。张培英着急了,带着少年之家的负责老师去找基建工程兵单位, 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队队长求情,工程队深受感动,决定“不赚孩子的钱, 盖!”活动室终于盖成了。
每周有 1000 多个孩子到少年之家来活动,张培英发现院里没有厕所很不方便,就又写提案,积极帮助解决。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组后,急需建个舞蹈室,她一面上下呼吁想办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积蓄 1000 元。同志们知道她身体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钱,通过组织把钱退给了她。可是第二天,她又把钱送来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这笔钱,用它设立了“培英奖”,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张培英关心着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电话告诉少年之家的尤老师:“给你们搞到了两棵枣树。”尤老师高兴地说:“我们马上去挖。” 挂了电话,尤老师临时处理了别的一点事,等到转身要去取枣树时,发现张培英已经把枣树送来,并且用她那双十指九残的手把枣树栽好了。尤老师当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动室前种的羊胡草,是张培英冒雨送来的;院大铁门上另开个小门,是她请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从家里搬来的;美术室的木刻材料、展板,是她给找来的;会计室窗户外的铁栏,是她出钱定做的⋯⋯ 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张培英在与学校联系的过程中,把对学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事。学校缺老师,她帮着去聘请;老师病了,她带着自己买的营养品去看望。一次,发现一位老师的爱人陪床需要铺盖,她连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来。有的老师要看病,怕时间长耽误上课,她主动帮助老师挂号取药⋯⋯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23 年来,忘我的工作使她除了烧伤留下的残疾外,又增添了严重的心脏病、胆结石、关节炎等十几种疾病,但她总是把这些置之度外。1991 年 6 月28 日晚上,她拖着病重的身体家访,安排暑假游泳活动,12 点多才回家。第二天上午,她给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们的考试情况,还带一个孩子去图书室取书。6 月 29 日下午,她去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纪念“七一”大会, 她站在讲台上作报告,介绍她为之奋斗的校外教育事业,展示她博大的胸襟。当她讲到:“我感到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更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时, 她的心脏病突然加剧,她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
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 65 年,她在校外教育战线上奉献了 23 年。她为少年儿童们留下了校外辅导站、少年之家;留下了图书、电视机以及各种活动用品,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而她自己呢?居室里只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一张硬板床,铺着草垫子,有一个书箱还是参军时部队给做的。长期以来,她每月交 30 无党费, 多次为教育、社会福利事业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每次都是几百元、上千元。她默默地奉献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