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地篇

概述

本章论述了军队在九种不同的地域作战时的用兵原则,强调要善于利用在不同作战地域官兵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

孙子在本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等作战原则,一直为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所推崇。

孙子在本篇指出了深入敌国作战的诸多好处,首先深入敌国后,士兵能听从命令,不易逃跑,有利于将帅的指挥,即“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其次,深入敌国作战,军队可以在敌国就地解决给养问题,有利于削弱敌国,而增强自身实力,即所谓“掠于饶野,三军足食”;最后士兵在敌国,深入危险境地,就会无所畏惧,奋勇作战,正所谓“士甚陷则不惧”,“不得已则斗”。孙武认为,为了战争的胜利,有时要把部队置于死亡绝地,反而能胜利,而保存军队。处在无法避免的争战厮杀的情况之下,不战则必死,战则可能不必死的环境中,就会激发部队拼死奋斗的情绪,以必死的决心努力拼杀,以求我胜而敌败。因此将军要善于“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做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一 衢地则合交

【原文】

是故散地则无战(1),轻地则无止(2),争地则无攻(3),交地则无绝(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6),圮地则行(7),围地则谋,死地则战(8)

【注释】

(1)散地则无战:在散地上不宜作战。

(2)无止:止,停留、逗留。无止,即不宜停留。

(3)争地则无攻:遇到争地,我方应该先行占据;如果敌方已先行占领,则不要去与强敌争夺。

(4)交地则无绝:绝,隔断、断绝。

(5)衢地则合交:合交,结交。

(6)重地则掠:掠,掠取、抢掠。

(7)行:迅速通过。

(8)死地则战:军队如进入“死地”就必须奋勇作战,死里逃生。

【译文】

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进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抢掠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心得】

孙子曰:按照用兵的法则,兵要地理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是散地。进入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是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是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区,是交地。三国交界、先到就可以得到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是衢地。深入敌境、远离城邑的地区,是重地。行于山林、险阻、沼泽,凡是难于通行的地区,是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能够以其少击我之多的地区,是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是死地。因此,散地,不宜作战。轻地,不宜停留。争地,不要在被动情况下进攻。交地,部队的联系不可断绝。衢地,则应结交诸侯。重地,就要掠取。圮地,就要迅速通过。围地,就要运谋设计。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以上对战地的划分,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区的作战原则,以及违背了原则的处置补救方法。这里拿“衢地则合交”来进行说明。孙子在此说明了广泛结交邻国,争取盟国的益处,强调要亲仁善邻,反对到处树敌,使自己有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以便长远发展。

在波斯湾战争中,美国总统的特使就频频出使海湾各国,展开活跃的外交攻势,拉拢“衢地”国家,以达到孤立伊拉克的目的。伊拉克为摆脱孤立的不利局面,向以色列不断发射“飞毛腿”导弹,希望以此来激起阿拉伯国家的宗教和民族争端。但在美国特使的压力下,以色列只好忍气吞声,使阿拉伯这些“衢地”国家保持了中立或者直接加入盟国,伊拉克的企图最后终于落空。

二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1),众寡不相恃(2),贵贱不相救(3),上下不相收(4),卒离而不集(5),兵合而不齐(6)。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7)

【注释】

(1)前后不相及:前军、后军不能相互策应配合。及,策应。

(2)众寡不相恃:众,指大部队。寡,指小分队。恃,依靠。

(3)贵贱不相救:贵,军官。贱,士卒。

(4)上下不相收:收,聚集、联系。

(5)卒离而不集:离,分、散。集,集中。言士卒分散难以集中。

(6)兵合而不齐:虽能使士卒集合在一起,但无法让军队整齐统一。

(7)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合,符合。动,作战。止,不战。

【译文】

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部队和小部队之间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隔断无法聚集。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

【心得】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战争指导原则。他认为高明的将帅应该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时机采取行动。他们采用各种计谋使敌人力量分散,处于支离破碎的不利状态,并审时度势,根据战争的形势,进退有度,攻守有法,从而符合整体战争有利的原则。

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东吴陆逊率30万大军攻合肥,正值酷暑,人马多生疾病,陆逊打算撤退,但他丝毫不露声色,仍然让军队在营外种豆菽,自己和诸将在辕门外射箭取乐,令诸葛瑾整顿船只,张扬声势,显现出要向襄阳进发的态势。对此,魏军捉摸不透,正在揣测谋动之际,东吴分三路大军已安然撤回。魏主曹睿叹道:“陆逊用兵,不亚孙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陆逊可谓深谙此道。

三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原文】

兵之情主速(1),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2),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

(1)兵之情主速:情,情理。主,重在、要在。速,迅速、疾速。

(2)由不虞之道:由,经过、通过。不虞,不曾料想、意料到。

【译文】

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心得】

用兵贵在神速,这是孙子著名的军事思想,这里主要强调一个“速”字。俗话说,时间就是战斗力,只有争取时间、抓住战机,才能速战速决,歼敌制胜。用兵作战,贵在迅雷不及掩耳,使敌猝不及防。我军如以破竹之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能速战速决,一举获胜。因此,孙子一向主张用兵神速,行动要快,行军、攻击都使敌人意料不到,来不及防范。古今中外在战役和战斗上都要求争取速决,即使在战略上,进攻的一方也要求速决,因此,孙子这一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刘邦被封往巴蜀、汉中,心中非常不满,但在向汉中进发时,他下令烧毁了沿途的栈道,意在告诉项羽,他以后不出去了。4个月过后项羽陷入了与齐王田荣的战争,无暇西顾。刘邦决定北上,还定三秦。明里命樊哙遣1000兵员去修复栈道,限一个月完成。雍王章邯认为绵延数百里的栈道,就是用一年都难以修复,于是不加防范,不久,关中三王被消减。汉军神速,原来是韩信暗中发现陈仓有一条小道可通中原。于是扬言修复栈道,以迷惑项羽和章邯,而大军从小路昼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至大散关,使章邯成为瓮中之鳖。

四 深入则专

【原文】

凡为客之道(1),深入则专(2),主人不克(3);掠于饶野(4),三军足食。

【注释】

(1)为客之道:客,客军,指离开本国进入敌国的军队。

(2)深入则专:专,齐心、专心。

(3)主人不克:即在本国作战的军队,无法战胜客军。主,在本地作战。克,战胜。

(4)掠于饶野:掠取敌方富饶田野上的庄稼。

【译文】

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食,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则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

【心得】

孙子主张深入敌国腹地作战。他认为越深入敌境,越能使士兵心智专一,听从指挥,勇往直前;在富饶的地区作战,还可以容易获得供给,为战争胜利取得必要的保障;深入腹地,可以通过提高士气、巧设计谋来战胜敌军。

公元409年4月,东晋刘裕率10万大军,深入南燕境内的浪牙。南燕征虏将军公孙楼主张坚守号称“齐南天险”的大岘山,阻敌深入,挫其锐气,而国主慕容超主张放晋深入,再以精锐之师出击。南燕的纵敌深入,使晋军顺利地越过天险,一到平川,到处都是成熟的庄稼,晋军因此轻易地解决了缺粮之忧。当刘裕军至临朐,慕容超亲率9万大军迎战。晋军前锋迅速攻占城南之区蔑水,直攻临朐,城中空虚,一攻即破,慕容超逃向广涸。刘裕乘余威攻破广涸,慕容超被活捉处斩,南燕亡。

五 连兵计谋,为不可测

【原文】

谨养而勿劳(1),并气积力(2),运兵计谋,为不可测(3)

【注释】

(1)谨养而勿劳:谨,注意。养,休整。

(2)并气积力:并,合,引申为集中、保持。积,积蓄。意谓保持士气,积蓄战斗力。

(3)为不可测:测,推测、判断。

【译文】

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出我军的意图。

【心得】

孙子在这里指出,在战斗中,要善于保养士兵的体力,使军队具有充沛的战斗力。并且要严守军队的机密,出兵神出鬼没,使敌人无法捉摸,或是推测我军的动向,最终落入我军的圈套。

吴王夫差即位,兴兵伐越,勾践降,做了吴王夫差的仆役。勾践立志报仇,为了迷惑吴王,勾践服侍夫差寸步不离,千依百顺。夫差生病,勾践亲尝粪便,探询病情。夫差被勾践迷惑,以为他丧失报仇之志,于是放之回国。勾践回国后,一面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蓄积国力,一方面向吴王进贡珠宝美女,装作绝对地服从,使其不起疑心。吴王夫差骄奢淫逸,杀忠臣,致使人心不稳,但勾践仍奉承、巴结他。吴王伐齐,越王派兵相随,使吴王更加深信其忠心。吴王于艾陵大败齐军,又与晋军战于黄池,被击败。越王勾践趁吴王新败出兵,三战三胜,最后攻克吴都,杀了吴王夫差。

六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原文】

兵士甚陷则不惧(1),无所往则固(2),深入则拘(3),不得已则斗(4)。是故其兵不修而戒(5),不求而得,不约而亲(6),不令而信(7)。禁祥去疑(8),至死无所之(9)

【注释】

(1)兵士甚陷则不惧:甚,很、非常的意思。

(2)无所往则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就会稳固。

(3)深入则拘:拘,拘束、束缚,这里指凝聚。

(4)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殊死战斗。

(5)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修,修治、修明法令。戒,戒备、警戒。指士卒不待督促,就知道加强戒备。

(6)不约而亲:约,约束。亲,团结。

(7)不令而信:不待三令五申就能做到信任服从。信,服从、信从。

(8)禁祥去疑:祥,吉凶的预兆。这里指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

(9)至死无所之:即使到死也不会逃避。

【译文】

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又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会巩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

【心得】

孙子指出,军队将士越是深入险恶的环境,越是无路可退,就会更加自觉严明,团结一致,战斗力也会越强,这样将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武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死地则战。”军处死地,奋力拼杀则生,必死则生,不奋力拼杀就必然灭亡,幸生则死。在这样的地方,应当告诉士卒,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吴王孙武问对》中有关于死地作战问题的论述。吴王问孙武曰: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之投命溃围,则如之何?武曰: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险吾能,令告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捐冠,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砺刃,并气一力,或攻两旁,震鼓急噪,敌人不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这是孙武对死地战法的具体解释。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真可谓不得已而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等贫苦农民900多人,从淮河流域被强征去渔阳戍守。当他们行至斩县大泽乡,连遇暴雨,道路不通,误了去渔阳的日期,按照秦法,戍卒误期要斩首。就是说,走也是死,不走也是死,于是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尉,攻城掠地,各地农民踊跃回应,欢欣鼓舞,地主豪绅望风而逃。义军很快攻下陈县,陷入水深火热的民众纷纷响应,很快便成为数万之众。众人公推陈胜为王,吴广为假王,国号“张楚”,使强大的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部同赵国作战。赵军20万守井陉口,韩信处于劣势,且有许多新征士兵。韩信认为,要使他们奋战而不溃散,必须置于危险境地,迫其为求生而战。因而背水列陈,汉军死战,大败赵军。

七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原文】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1);齐勇若一,政之道也(2);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

(1)方马埋轮,未足恃也:言将马并排地系缚在一起,将车轮埋起来,想用此来稳定部队,以示坚守的决心,是靠不住的。

(2)齐勇若一,政之道也:齐,齐心协力。政,治理、管理的意思。

【译文】

所以,想用把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战区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将士携起手来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他能造成一种形势,使部队不得不这样做的缘故。

【心得】

孙子在这里强调了领导艺术和将士齐心的问题,管理部队要有方,指挥者或领导者要使军队能够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孙子认为作战是两军集体力量的较量,而不是个体之间的斗勇角力。这种“治众”、“斗众”的指挥艺术,需要具备统军御众的才能,指挥三军像指挥一个人一样,使各部队之间,能够相互策应,相互配合,互相救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宋将岳飞治理军队的确达到了携手若一人的良好成效。岳飞非常亲爱其部卒,“竿有疾,亲为之调汤药;将远戍,遗妻慰劳其家;将士战死,厚祀而育其孤;凡有赏赐,均给将士”。有一次,一部将分赏不均,岳飞将之处斩。由于岳飞部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且部队作战中,总是互相协助,万众一心,排除万难,奋勇向前。

八 将军主事,静以幽,正以治

【原文】

将车之事(1),静以幽(2),正以治(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4)。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5);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6)

【注释】

(1)将军之事:将,动词,主持、指挥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军队打仗的事。

(2)静以幽:静,沉着冷静。以,同“而”。幽,高深莫测。

(3)正以治:谓严肃公正而治理得宜。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

(4)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愚,蒙蔽、蒙骗。句意为能够蒙蔽士卒,使他们不能知觉。

(5)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变更正在做的事情,改变计谋,使他人无法识破。易,变更。革,改变、变置。

(6)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更换驻防的地点,行军迂回,使敌人无法图谋。虑,图谋。

【译文】

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又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订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并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不能揣测其行动的意图。

【心得】

孙子在这里讲的是为帅之道,要处危不乱,具有远见卓识,要“静、幽、正、治”。人们仰慕诸葛亮,在“空城计”中的沉着冷静、在“隆中对”时的远见卓识、在“舌战群儒”中的条理分明,无不体现孙子所提倡的“静、幽、正、治”。不过历史上另一个宰相,东晋的谢安也很出色。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以90万之军伐东晋,连陷重镇,认为他的军队投鞭便可断流,灭晋不在话下。东晋君臣惊慌失措,唯宰相谢安泰然处之,推荐姪儿谢石、谢玄率军八万拒秦。谢石、谢玄问他破敌之策,谢安回答说:“到时自有安排”。然后驾车出游,至夜方归。谢安回到府中之后连夜发布号令,对众将指示机宜,众将无不信服。结果,肥水一战,晋军以弱胜强。当捷报送到谢安处,他正在与客人下围棋。当客人问他“战况如何”时,他淡淡地回答:“儿辈遂已破贼”。后人评他具有“静以幽、正以治”的大将风度。

九 登高而去其梯

【原文】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1)。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2),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注释】

(1)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期,约定。句意为主帅赋予军队作战任务,要断其退路,犹如登高而去梯,使之勇往直前。

(2)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统帅与军队深入敌国,就如击发弩机射出的箭一般,笔直向前而不可复回。

【译文】

将帅向军队分派作战任务后,要使其像登上高楼而去掉梯子一样,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一样勇往直前。要烧掉舟船,打碎煮饭的器皿,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使他们只知服从命令往前走,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心得】

孙子在此提出了“登高去梯”之计,这要求将帅在指挥作战时,要善于蒙蔽、使用士兵,断绝他们一切退路,让他们能进不能退,从而听从指挥,与敌人决一死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秦军大败赵军,赵王歇退守巨鹿,秦将王离奉军包围巨鹿。赵王四处求救,楚怀王命宋义、项羽率军救赵。楚军行至安阳,宋义害怕,临阵退缩,一连几天不肯前进。项羽下令,每人只带三天干粮,砸破所有的饭锅,凿沉所有的渡船,准备决一死战,不解巨鹿之围决下生还,因此鼓舞全军将士。接着,项羽接连发动九次攻击,以一当十,锐不可挡,终于大破秦军,俘秦将王离。经此一战,项羽名震天下,成为各路诸侯军之领袖。

十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原文】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1);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2)

【注释】

(1)其众不得聚:指敌国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聚,聚集、集中。

(2)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国家强大的威力施加在敌人头上,使它在外交上无法联合诸国。

【译文】

凡是称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国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

【心得】

孙子认为,真正雄霸天下的威武之师,在战争中要先入为主,先发制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旦起兵攻伐敌国,便可使其措手不及,兵不得聚,人心散乱,军无斗志,盟国也不敢驰援。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齐之盟国——赵国,于长平坑杀赵兵40万。齐与赵虽有合纵抗秦盟约,但由于惧怕秦国而拒绝援助。谋臣周子谏道:“赵乃齐之屏障,今日赵亡,明日齐危”。齐王田建不仅不采纳,反而撤除合纵之盟,不修攻战之备,一味恭顺秦国。秦见各国国力削弱,联盟破裂,于是,接连发动战争,破燕,灭韩、亡魏,一个一个地收拾,齐国坐视各国灭亡而不救。代国灭后,秦国大军压境,并直捣齐国首都临淄,齐王毫无抵抗之力,只好向秦国求降。惧敌媚敌的齐国终遭灭亡。

十一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1)

【注释】

(1)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只有把军队投置于险恶的境地,才能取胜。害,害处,指恶劣的环境。

【译文】

将士卒投置于危亡境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反客为主,赢得胜利。

【心得】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孙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认为将领带兵打仗的一种有用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将三军置于“死地”、“危地”、“重地”后,既不可能退避,也不可能坚守自保,必然会同心协力,奋力作战,以超常的勇气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样反而可能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梁将陈庆之守卫涡阳城,与魏军对峙长达数月,经过了上百次交战,梁军已非常疲乏。这时,魏军援军又想在梁军的后方构筑营垒。梁军诸将怕腹背受敌,商议退兵。陈庆之则认为现在梁军消耗极大,丧失斗志,应先将他们置之死地,再与敌人交战,必能取得胜利。于是,诸将依计行事,率军夜袭魏军,在攻下四个营垒后,士气依然高涨,再驱赶着俘虏向魏人发起进攻,大败魏军。

十二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原文】

故为兵之势,在于顺详敌之意(1),并敌一向,千里杀将(2),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1)在于顺详敌之意:顺,假借为“慎”,谨慎的意思。详,详细考察。句意为用兵作战要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意图。

(2)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敌一向,集中主要兵力,选定恰当的主攻方向。杀将,擒杀敌将。

【译文】

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心得】

孙子这里论述了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个部分,从而巧妙地获得战争胜利的思想。在战争中首先要弄清楚敌军真实的战略意图,然后集中兵力于某个主要方向,攻击敌人,以取得成功。无论攻或防,都采用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之一部分的战术,这是兵家共同的主张。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抽调14架战斗机,组成突击队,袭击伊位克的核反应炉。令人惊讶的是,整个袭击过程仅用了两分钟,就将原子反应炉的圆形屋顶坍塌,中心大楼被夷为平地,核反应炉被毁坏,另两座建筑物也遭到严重破坏。核反应炉的保护部队,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攻击得晕头转向,高射炮放了一阵空炮,无一命中,萨姆导弹没有来得及发射,拦截飞机也没有来得及起飞,以军飞机已逃之夭夭了。

十三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原文】

践墨随敌(1),以决战事(2)。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3)

【注释】

(1)践墨随敌:践,是遵守、遵循的意思;墨,意为原则。

(2)以决战事:以决定战争胜负问题,即求得战争的胜利。

(3)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刚开始时如处女般柔弱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随后如脱逃的兔子一样行动迅捷,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译文】

因此,战斗展开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深静柔弱,以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心得】

两国相争,两军相斗,是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定作战方案不折不扣的执行。一般要根据敌情、我情两变法灵活掌握运用,作战时要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三国时,魏国的程昱据守鄄城,手下的兵士只有700人,曹操听说袁绍在黎阳将要南渡,便想再给程昱补充2000名士兵,但程昱不愿接受,他说:“袁绍拥有70万大军,自认为所向无敌,现在他看我的兵这么少,必然不会来攻我。如果为我补充兵员,袁绍反倒会来进攻。那么我就是有2700人,也不是袁绍的对手。”后来,袁绍果然因为程昱兵少,未攻鄄城。曹操对其谋士说:“程昱的胆量胜过古代勇士孟贲夏育”,他根据袁绍好大喜功的性格,巧妙地采取了不增兵的策略,终于保住了鄄城。此例证明程昱棋高一着,胜过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