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形篇

概述

本篇论述用兵作战该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孙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作战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以采取恰当的策略,夺取战争的胜利。孙武指出,用兵打伏经常会遇到“通形”、“挂形”、“支形”、“隘行”、“险行”、“远行”等六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比如,对敌能来,我军能往的“通行”,应“先居高阳,利粮道”,以应战敌人。他又明确地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行军打仗如果“知彼知己”,则“胜乃不殆”,如“知天知地”,则“胜乃可全”。

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他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因此拼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且离家太远兵士就不会逃散,会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认为将帅由于指挥失误会导致“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的局面,此“非天地之灾”,而是“将之过也”。他强调将帅要深刻认识自己对于军队、国家的重大责任,要“退不避罪,唯民是保”,一切以取得战争胜利为目的。

一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1),利粮道(2),以战则利(3)

【注释】

(1)先居高阳:意为抢先占据地势高且向阳之处,以争取主动。

(2)利粮道:指保持粮道畅通。利,此处作动词。

(3)以战则利:以,凭借。此句承上“先居高阳,利粮道”而言,意谓若能先敌抵达,占据高阳地带,并保持粮道畅通,如此进行战斗则大为有利。

【译文】

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区,应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并积极保持粮草补给线的畅通,这样有利于对敌作战。

【心得】

孙子认为,战地地形一般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类。在“通形”地区的处置方法是:要占据地势高的位置,并且确保粮食等后勤军需供应的畅通无阻,如此便可取得战争的胜利。“通形”地区,一般交通发达,敌、我都可以进入,所以抢占了有利位置等于抓住战争的先机和主动。

三国时,荆州成了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为荆州连接魏、蜀、吴,交通四通八达,粮产丰富。孙权要一统江南,必取荆州;曹操要跨过长江,实现统一大业,必取荆州;刘备要夺取西州,也非据有荆州不可。三家为夺取荆州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赤壁战败,曹操只好逃出荆州,为了联合刘备抗曹,孙权只好借出荆州。赤壁胜利是孙、刘两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刘备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荆州占为已有,但为了孙刘联盟,刘备采取诸葛亮的两全之策,用“借”字,既有生存的一席之地,又不破坏两家的联盟。由于蜀国棋高一着,刘备长时间占领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向西取得了西川与汉中,孙权无话可说。

二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1)

【注释】

(1)挂形者……难以返,不利:往,前往、开往。返,返回。备,准备。出,出兵。

【译文】

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区,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有防备,我们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对我军就不利了。

【心得】

凡是地形复杂的地方,易进难出。对于这种情况,将帅要灵活处理,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我方要出奇制胜;在敌人有防备的情况下,就要果断离开,以免造成军队的损失。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攻克南郑之后,司马懿、刘晔建议应迅速攻蜀,不然诸葛亮为相、关张为将,蜀地既定,攻取将十分困难。曹操以蜀地可以往,难以进为由,一直按兵不动。曹操在胜利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实乃明智之举。一是劳师袭远,后方空虚,孙权、关羽如抄后路,则前后受敌;二是刘备军力旺盛,蜀地易守难攻,胜负难料;三是入川凶险,长途跋涉,难以持续作战。曹操在胜利时能看到部队潜在的危险,确实是一个高明的统帅。

三 支形者,令敌半出而击之

【原文】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1),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2),我无出也,引而去之(3),令敌半出而击之(4),利。

【注释】

(1)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同样不会得到多大好处。

(2)敌虽利我:敌虽以利相诱。利,利诱。

(3)引而去之:引,带领。去,离开、离去。引而去之,指率领部队伪装退去。

(4)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击,反击、攻打。

【译文】

凡是会使敌我两军出击均不利的地段就叫做“支”。在“支形”的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了。

【心得】

对于敌我双方都不利的地形,要审慎决策,辨明凶险,不要轻易冒险出击。我方要善于利用敌方弱点,诱敌深入。然后使敌于不利,从而取得辉煌战果。

德军的著名将领埃尔温·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以狡诈善战著称。他在战争中,屡次大败英军。1942年8月15日,英军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为将军。蒙哥马利利用隆美尔急于速战的特点,制造假情报诱敌上勾。隆美尔不听劝阻,不知不觉中了圈套,陷入了英军精心设置的地雷区。双方最后会战的拉吉尔地区,正是“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的地区;在这种地形上应当是敌人利诱我方出战,我也不能贸然出击。但隆美尔忽略了地理因素,而使自己的部队一开始进攻便陷入困境,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德军伤亡4800余人,损失了70多门火炮和50余辆坦克。这是英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赢得对德作战的胜利。

四 此六者,败之道也

【原文】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1)。卒强吏弱,曰弛(2)。吏强卒弱,曰陷(3)。大吏怒而不服(4),遇敌怒而自战(5),将不知其能,曰崩(6)。将弱不严(7),教道不明(8),吏卒无常(9),陈兵纵横(10),曰乱。将不能料敌(11),以少合(12)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13),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1)走:跑、奔,这里指军队败逃。

(2)弛:涣散难约制。

(3)陷:陷没。此言将吏虽勇强,但士卒没有战斗力,将吏不得不弧身奋战,力不能支,最终陷于失败。

(4)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小将。句意为副将愤怒,不肯服从主将的命令。

(5)遇敌怒而自战:意为心怀不满的“大吏”遇敌时,擅自出阵作战。怼,怨恨:心怀不满。

(6)崩:比喻溃败。

(7)将弱不严:指将帅懦弱无能,毫无威严以服下。

(8)教道不明:指治军缺乏法度、军队管理不善。

(9)吏卒无常:无常,指没有法纪、常规,军中上下关系处于失常状态。

(10)陈兵纵横:指布兵列阵杂乱无章。

(11)料敌:指分析、研究敌情。

(12)合:指两军交战。

(13)选锋:由精选的士兵所组成的精锐部队。

【译文】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却因将帅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做“弛”。将帅强悍,却因士卒懦弱而遭致溃败的,叫做“陷”。偏将恚怒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导致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的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心得】

孙子指出,将帅统兵导致军队失利的六种情况有:以弱战强、兵强将弱、将强兵弱、军令不行、秩序混乱、判断失误、以少击多。两军交战,总有胜败,聪明的将帅要善于从历史和现实总结前车之鉴,以资借镜。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伐蜀汉军节节胜利,当部队逼近成都时,主将岑彭被蜀王公孙述派人刺杀。汉光武帝告诫伐蜀武将吴汉“成都兵马10万,不可轻进,须坚守,待机破敌”。吴汉自率兵2万、副将刘尚率兵万余,进至锦江南北两岸,正准备攻击成都,刘秀下诏指出:“汉军不占地利,兵力不及敌军,又分扎两地互不能援,万一被敌军分割包围,必败”。诏书未达,蜀帝公孙述已命谢丰、袁吉率10万大军包围吴汉,另以万人部队牵制刘尚。汉军与蜀军交战失利,汉将吴汉以一攻十,失败自然不可避免。

五 地形者,兵之助也

【原文】

夫地形者(1),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2),上将(3)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4);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注释】

(1)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助,辅助、辅佐。

(2)计险厄远近:指考察地形的险要,计算道路的远近。

(3)上将:贤能、高明之将。

(4)知此而用战者,必胜:知此,言知道并懂得上述道理。用战,指挥作战。

【译文】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权、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贤能的将领必须掌握的要点。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

【心得】

孙子认为地形、环境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地形的最高原则在于变害为利,扬长避短。如果能因地制宜,活用地形,就可以以弱击强,以少胜多。他强调地形乃战争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要件,将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精明的战争指挥者,不仅能准确地判断敌情,并且十分重视对地形的考查,研究地形的险易、远近,并针对具体的敌情制定取胜的谋略和行动计划,从而进攻,可乘虚而入,而防御可凭险坚守,稳操胜券。汉献帝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征伐南阳张绣。张绣联合刘表共同抗曹,曹军受挫,退兵至安为与张刘联军对峙。一日曹操得报袁绍欲犯许都,操恐有闪失,即日回兵。探子报告张绣,张绣欲追,谋士贾谢认为追之必败。刘表、张绣不听,率军追赶,结果中了曹操埋伏,大败而归。贾谢曰:“可休兵再追,必大获全胜”。表疑之,不肯复追。绣信之,自引一军前往,曹兵果然大败。刘表问贾谢其故,谢曰:“前曹军败走,操善用兵,必以劲派殿后,或以伏兵待我,必败。许都有事,曹兵急于退兵,见已破我追军,料我必不敢复追,自然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追之,故能胜也”。

六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原文】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1),而利合于主(2),国之宝也(4)

【注释】

(1)唯民是保:民,百姓、民众。保,保全。此句谓进退处置只求保全民众。

(2)利合于主:指符合、满足国君的利益。

(3)国之宝也:即国家的宝贵财富。

【译文】

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是想着保全百姓,举指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心得】

军队要绝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否则各行其是,必然成为一盘散沙。但军队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为的是不误战机,夺取胜利。如果一心苟且从命,一味“唯上”、“唯书”、“不唯实”,必然损兵受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率军20万于广陵,西渡淮水,会合楚王刘成的军队,攻占了淮阳,而后乘胜西进,其势甚锐。景帝拜周亚夫为太尉,挥师出武关,据荣阳,进攻吴楚联军。吴楚并力攻梁,梁王刘武求救于周亚夫,周拒不发兵。梁王转而求救于景帝,景帝命周亚夫发兵救梁,周亚夫知联军势盛,但不持久,仍不发兵救梁。因而一面派遣骑兵队力出淮泗口,以绝吴楚联军之后,断其粮道;一面率大军进至昌邑,再进至下邑,深沟高垒。吴楚军听闻粮道被断,急于求战,周亚夫却仍坚壁不出。联军人心离散,刘濞引军撤退,周亚夫全力反击,大败吴楚联军,梁围不救自解。

七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

【原文】

(1)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2)。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3),乱而不能治(4),譬如骄子,不可用也(5)

【注释】

(1)视:看待、对待的意思。

(2)深谿:同“溪”,山涧河沟。深溪,很深的溪涧,这里喻危险地带。

(3)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厚,厚养、厚待。令,使令、教育。意谓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

(4)乱而不能治:指上卒行为乖张不羁而不能加以约束惩治。治,治理,这里有惩处之意。

(5)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此句言为将者,仅施“仁爱”而不济威严,只会使士卒成为骄子而不能使用。

【译文】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那样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卒而不能使用,溺爱而不能教育,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和敌人作战的。

【心得】

这是孙子关于亲兵、治兵的带兵思想。他主张将“爱”与“严”相结合,既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更要从严治军,使之“能使”、“能令”。恩威并用,刚柔相济,令行禁止,不苛不驰,赏罚严明,才能让军队上下同仇敌忾,同生共死,提高军队战斗力。如果宽严无度,军队的战斗力必然锐减。

南宋将领岳飞爱护士卒,把将士视为兄弟骨肉,老百姓犒劳部队的酒肉,他总是平分给大家,有时酒的数量太少,他宁可叫人和水进去,也一定叫大家都喝上一口。军队远征,便派自己的妻子去慰问将士们的家属。将士有病,他亲自调药。将士战死,他负责安排养育他们的遗孤。但岳飞治军又是非常严格的,功过赏罚分明,因而部属都拥戴他,切实执行他的命令。他的军队对群众秋毫无犯,做到“冻死不撤屋,饿死不掳掠”。岳家军经过,群众夹道相迎,“额手示敬,感慕至泣”。因此,打起仗来,总是奋勇争先,以少胜多。金军深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八 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1);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2)

【注释】

(1)胜之半也:胜利或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2)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适宜作战,得不到地形之助,取胜同样也只有一半的把握。

【译文】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作战,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与之对战,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既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出击,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只有一半。

【心得】

对于敌、我和地理环境这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只了解其中的某一方面,其胜负的机率必然参半,只有对敌我双方和地理环境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才能全面赢得战争的胜利。

公元382年冬,前秦王苻坚命吕光伐西域,吕光率步兵10万、铁甲骑兵5000西出玉门。越过荒漠,服焉耆,破鬼兹,败狯胡、涡宿等国,战胜西域诸国70万众,威名大震。前秦王苻坚闻报封吕光为西域校尉,都督玉门以西各军。公元385年,苻坚为姚苌所杀,苻丕才即位,担心吕光心存二心,建议凉州刺史梁熙驻高格谷口与伊言关两处都隘口,控制水源,以制服吕光。梁熙认为吕光长途跋涉,自己以逸待劳必能获胜。于是梁熙舍弃坚险不守,反与吕光战于安弥,安弥无险可据,5万梁军一战即败。武威太守彭济倒戈,诱捕梁熙献予吕光。此乃梁熙不知地利,自取其辱,损兵折将。

九 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原文】

故知兵者(1),动而不迷(2),举而不穷(3)。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不穷(4)

【注释】

(1)知兵者:通晓用兵打仗之道的人。

(2)动而不迷:迷,迷惑、困惑。

(3)举而不穷:举,行动。穷,困窘、困厄的意思。句意为行动自由不为所困。

(4)胜乃不穷:指胜利不会有穷尽。

【译文】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困窘。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永无穷尽了。

【心得】

孙子十分强调天时、地利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战争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受到气候、地形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孙子把“天”、“地”都纳入了战争的五大制胜要素之列,认为天时、地利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帅的基本职责在于不仅要“知彼知己”,还要“知地知天”,要能灵活运用天时、地利才能取得全胜。即使是现代战争,在研究对手的基础上,也从没有放弃对天时、地利的研究和运用。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领的训词》中指出:“如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