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如果在0℃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这种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obsonunit,简称D.5.)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300D.5。

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平流层内,特别是在距地表20~30千米处最为集中,故这一气层被称为臭氧层。它保存了大气中约90%的臭氧。

臭氧层大洞将会闭合

研究臭氧层的300多位科学家,在布伊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预测,臭氧层大洞大概会在50年内闭合。研究人员说,臭氧层大洞的缩小主要是由于1987年各国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向大气中排放氟利昂等化学物质收到了预期效果。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欧洲科学家在北极释放高空探测气球对不同高度的云层进行取样分析,并于最近发表报告指出,云层会加速臭氧层中臭氧的消耗,加剧臭氧层的破坏,这是因为云层中的微粒会激活大气中的含氟化合物。

科学家发现,云层中的微粒对氟化物的激活作用要比太阳更为厉害,这些微粒冬天被云层中的冰晶包裹,但到了春天,冰晶中的水分会被阳光蒸发,从而导致大量微粒出现在云层中,这是为什么春天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一个原因。

“残留物管理法”耕作技术

“残留物管理法”耕作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风行美国马里兰州,并在更大的范围发展。这些地区种植的是玉米、大豆、小麦和棉花。这一技术包括的内容相当广。其中有无耕技术、垄耕技术和覆盖耕作技术等。这一技术将结束美国历时150年的钢犁时代。传统的犁耕使土壤外露,受风蚀和水蚀,易结成团块。新的耕作技术是把上一年作物的残留物留在原地,保住土壤和水分,然后扒开土壤放入种子。采用轮作法打破昆虫周期。把除杂草定为主要目标,用很快分解和消失的新型除莠剂加以防治。

现在,用残留物管理耕作法种植作物能降低25%~30%以上的生产费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估计,美国1.14×1014平方米的各种作物土地有1/4现正实施某种残留物管理耕作法。

草场退化

草场退化指人为影响下草场生态系统远离顶级状态的程度,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种类组成变劣和简化,土壤侵蚀,鼠、虫害加剧等。因此,越是人口密集、牲畜数量集中的地区,草场退化越严重。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计划地发展牲畜头数,使畜草之间失去平衡,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场退化加剧了畜草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冬春饲草不足的矛盾,引起牲畜质量不断下降,导致单位面积畜产品数量很低。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指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是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垂直剖面上分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各层的结构都比较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鸟类较少,以哺乳动物中较小的穴居种类和大型健走的草食动物为特征;世界上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面积,约为45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24%,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温带。随着人口激增,包括我国草原在内的许多草原都存在因过度放牧及鼠害而出现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为了使草原生态系统得以永续利用,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除草剂的发展趋向

除草剂的发展是向高效、低毒、选择性强、杀草谱广、易降解的方向发展。当前,全世界生产的除草剂品种多达300余种,配成数千种商品剂型销售,并由20世纪60年代的土壤处理剂转向80年代后期的茎叶处理剂。现有除草剂中,以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三氮苯类和酰胺类品种占主导地位。为了充分发挥除草剂的杀草活性,又达到安全、方便、经济和省力的目的,创制出许多新剂型,如颗粒剂、微料剂、大粒剂、超低容量喷雾剂、木针型除草剂、胶悬剂、浓乳剂等。

目前,挥发性除草剂氟乐灵的淀粉胶囊剂已经研制成功,它的出现为免耕法创造了条件。在使用方法上,通过采用雾滴喷雾、静电喷雾、定向喷雾等技术,减少了用药量,控制了雾滴的飘移,提高了药效,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并采用除草剂相互配合使用和除草剂与农药混用及应用增效剂的方法,可以取长补短、降低用量、提高药效、增强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近年来,又开辟了除草剂解毒剂或作物安全剂的研究。除草剂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除草的效率,节省了人工,减少了因杂草引起的经济损失,但同时除草剂的使用也加深了对环境的危害。

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城市绿化

在城市里植树造林,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增加经济收益,净化空气,确保太阳的照明度,防止火灾、水灾,缓和气候条件,并构成优美的景致。绿化城市不仅能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还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化。我国解放以来,城市绿化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不少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绿化城市,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绿化还比较落后。不过,只要动员起来,奋起植树造林,“绿色城市”的理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城市森林

评价城市的标准已从过去的工业、技术和摩天大厦逐渐转向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提倡城市与自然共存。用“城市森林”、“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立体绿化”等新观念,其核心是增加绿色覆盖率。1962年,美国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把森林引入城市或把城市座落在森林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面目。这是城市生态的主体,也是都市现代化的标志。

美国于1988年提出了“地球解放”的计划,要求把城市的树木覆盖率从30%提高到60%,已得到若干国家的响应。法国巴黎花巨资营林、造林来进行城市绿化,现全域有378个公园和花园及三片森林,其中鲍罗尼和维塞尼斯森林一东一西,被称为“巴黎的二片肺叶”,占地8.46×106平方米的鲍罗尼森林直插市中心,这种布局在世界大都市也实属罕见。

日本在1992—1996第8个治山计划中特别提出要在城市周围保存一定范围的森林,营造城市绿化地带。如横滨由1209个公园和4.50×106平方米行道树和郊区森林组成;1968年创建的筑波科学城,拥有50多个世界第一流的国立研究所和属私人财团的许多工厂、研究机关,但很少高楼大厦,到处是成片的绿地、公园,并保留原有的农田、村舍,大学、研究所、居民住宅、工厂、商店,它们都在草坪、森林和四季鲜花中若隐若现,他们把筑波称为“以未来城市的姿态进入21世纪的入口”。加拿大计划到2000年,占国土20%的面积都要成为公园,创造优质的室外环境:清新、凉爽、馨香、绮丽和色彩(绿色)。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非生物系统和生物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的物质环境系统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为:

(1)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系统能量及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

(3)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城市生态系统的总目标是追求系统本身运转的高效、安全、舒适与和谐。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的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城市管理高层决策者的政策与决策。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城市森林的效益

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降低城市空气温度,抑制“温室效应”的发展,起空调作用。

城市防护林还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在城镇房屋的迎风面,种植10行高大松树,风速可降低60%。由于林内与林外温度的差异可以形成空气对流增加一级风,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在林内则倍感舒适。城市森林可增加城市空气湿度,一个树种选择、结构配置合理的城市森林,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54%。

城市的树林具有蒸散作用,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千克水,所以树林下空气湿度明显上升。城市的片林、林带和绿篱都有降低噪音作用。绿篱、乔灌木混合结构带、30米宽的林带,可以分别降低噪音3~5分贝或6~8分贝。

城市树木可以利用庞大的叶面及其柔毛和粗糙的干皮,吸附飘浮在城市空气中的悬浮尘粒,借降水将其冲刷到地面,净化城市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城市森林可以提供清凉饮用水,如美国东部的一些城市,由于城市森林的作用,出现了清凉饮用水源头。

城市森林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以树木的绿色为基调的五颜六色,为城市增添自然美;

(2)森林和树木有丰富的线条,是曲线美的典型;

(3)树木打破了建筑物僵硬的棱角,烘托建筑物的美,从而展示城市的美。

赤泥

从铝土矿提炼氧化铝后排出的废渣,外观出现赤色或棕色,称为赤泥。这是一种碱性废渣,主要成分是硅、钙、铝、铁、锰、镁、钠、钾和铊等的氧化物。如不适当处理即会污染地下水源与地表水,危害渔业生产和农业灌溉。如长期堆放,干燥后随风飘扬,还会污染大气。为了防止赤泥的污染,赤泥堆场底部应采用不透水材料,并在赤泥堆上铺土种植植物。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当做资源,开展综合利用,如生产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或作为炼钢用的萤石的代用品和回收赤泥中的铁、钛、铝等金属物质。

赤潮的危害

波罗的海被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工业国所包围,这些国家向波罗的海排放大量废水,总量约为20000多吨,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波罗的海沿岸赤潮经常发生。据日本环境厅调查,日本的濑户内海,有2/3的海底已经没有或几乎没有生物。由于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濑户内海,水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海域赤潮经常发生,次数逐年聚增。1970年有79次,1975年竟达300次之多。1994年3月17日,南非西海岸出现了50多年来罕见的赤潮,臭鱼烂虾堆满整个海滩。在一些海滩上,死鱼堆得足有二三尺厚。

赤潮也会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在赤潮发生的海域,水产品含有毒素。有些赤潮毒素是腹泻性的,称为腹泻性贝毒。有些是麻痹性的,称为麻痹性贝毒。科学家已分离出许多贝毒,而且已证实其中的毒性,有的比眼镜蛇的毒还要强80倍。1986年底,中国福建东山岛居民因食用含赤潮毒素的海鲜,发生一起136人中毒的恶性事故。1983年菲律宾发生一起赤潮,有278人中毒,死亡21人。2004年中国海域发现赤潮96次,大面积赤潮集中在东海和渤海。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20余次,面积7000平方千米,经济损失约6.5万元。

充分利用水资源预防

充分利用水资源预防,是指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实际上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人类在保护环境中认识到,环境保护一定要采取全球性的联合行动。从20世纪70年代起,多次举行各种类型的世界性环境保护会议,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间环境保护的宣言、公约和协定。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由防治工业污染扩大到自然资源的保护。1980年3月,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公布了保护世界生物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要求采取国际合作,保护和利用人类共有的资源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