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卫生

卫生可以被定义为防止疾病传播和保证公共健康所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为。它特指那些对人体排泄物、废物和废水的安全收集、清除和处理的卫生学原则和实践。对于家庭来说,卫生是指提供、使用并维持一种安全而可行的方法,用来处理人体排泄物、垃圾和废水,并提供有效的屏障以抵抗同粪便有关的疾病。

污染

污染可以定义为自然污染中的某种不利的或有害的变化。通常,污染伴随着大量有毒化学品的出现,然而,污染也可能因为出现过多的热量或因为过量使用营养物质进行施肥而产生。

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一般包括气体二氧化硫和臭氧,多种类型的杀虫剂,如砷、铜、汞、硒等元素和一些自然出现的生物化学物质。此外,高浓度的营养元素例如磷和氮能够造成富营养化,这是一种和生态生产力过度有关的污染。虽然氮、磷等化学物质中的任何一种在某种浓度情况下也能造成污染,但是它们大多数情况下浓度太低而不能造成中毒或者其他的生态破坏。现代分析化学已经变得极其先进,这就能够监测潜在有毒化学品的微量沾污,在远小于造成可察觉的生理学或生态学破坏之前就将其检测出来。

因为污染是基于退化性的变化来判定的,在确定污染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强烈的人为偏见。换句话说.人类决定了污染是否在发生着,以及污染的程度究竟是怎样。当然,这种偏见有利于人们特别喜欢或欣赏的物种、群落和生态进程。然而,实际上,另外一些不那么受到人类喜欢的物种、群落和生态进程则可能从我们所认定的污染中受益。

污染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上的这种变化确实能够得到描述。对于某些有潜在污染性的物质而言,如果其所处的浓度或强度低于造成可描述的生态变化时所需的阈值,那么,这种情况将被称为沾污,而不是污染。

沾污和污染都是指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出现,但是区别这两种情况是非常有用的。沾污是指环境中出现一种或者多种化学物质,它们的浓度高于周围环境的一般浓度,但是浓度还不足以造成生物或者生态危害。相反,污染发生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浓度高到足以对生物体造成破坏。污染导致中毒或者生态变化,但是沾污并没有造成这些破坏。

污染源

环境之所以被污染破坏,其根源是有污染源存在。污染源是指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源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前者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排出,如各种类型的工厂(火力发电厂、造纸厂、化肥厂、钢铁厂等);后者指污染物从小型的、分散的、流动的运输设备排出,如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由污染源排放出的环境污染物包括生产性污染物(如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等);生活性污染物(如粪便、垃圾、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等);放射性污染物(如核能工业排放出的放射性废物,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的废弃物和飘尘等)。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加紧研究各种污水处理的技术,因为若继续让地球污染,最终受害者会是人类自己。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和瑞士科学家联手研究,用最经济和最简单的方法,将污水的淤泥变为肥料或燃料。以往人们曾尝试将含有淤泥的污水摊在农田里做肥料,但运送困难且污水淤泥重金属含量大,不适宜用做肥料。

英、瑞两国科学家处理污水淤泥的方法是高度自动化的,且只需一位人员监察和操纵便行。先把含水分的淤泥注入处理系统内,与体积较大而不适合用做肥料的淤泥块混合,经过搅拌,变成淤泥浆,随之把淤泥浆灌入一个不停旋转的圆鼓内。与此同时,热空气亦注入圆鼓内,以450℃的高温将淤泥浆烘成粒状。当淤泥粒进入另一个圆鼓时,原先圆鼓内的热气及水蒸气会被吸回小炉循环使用,而粒状淤泥则通往另一个“体积分类室”,将体积较大的淤泥块漏出,以备再次循环使用。

由于整个污水淤泥处理过程是在密封式的设备下进行,鼓内的尘埃及臭味不会向外散发,更有70%的热量可循环使用。经过处理烘干的淤泥粒含丰富的氮及磷,极适合用做肥料,而且可无限期贮存。淤泥粒亦可用做燃料。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质量目标,对排入环境中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二是控制排放总量。目前已颁布的排放标准是浓度控制标准,包含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排放标准、辐射控制标准、物理因素控制标准。

污染事故

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污染事故按照污染对象和污染源可分为: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污染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等。

物种灭绝

地球上的生物是一项宝贵资源。但是目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曾把受到不同程度威胁的动物物种分为濒危种、脆弱种和稀有种三类。而列入处境危险或有绝种危险的爬行动物竟有70多种,鸟类濒临绝种的有410种。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正在灭绝的物种恰恰是我们对其了解得很少的。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说,目前,人类仅对100种植物物种和少数动物物种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动物学家们认为,以鸟为例,按进化规律,平均一个世纪消失或出现两种鸟类属正常现象。但是,100多年来,地球上已消失了90多种鸟类,有的连博物馆都没有留下标本,实在令人惋惜。

物种的减少,与世界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有关,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现今地球上存在的物种,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

污染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环境经济学部分,也叫公害经济学。它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即经济活动中的污染破坏环境问题和污染防治中的经济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研究的是:污染及其防治的技术经济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最佳污染控制水平的确定、环境污染的投入产出分析等。从西方的研究进程来看,它早期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如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近期研究则转向环境经济分析技术以及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和政策建议,如在环境经济系统规划中引入投入产出法,把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应用于一般的环境管理决策过程,以及如何在现代环境管理中应用市场经济手段等。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这些微量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二氧化氮(CO2)和氯氟化碳(氟利昂)等。太阳辐射透过大气,除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其他大部分到达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热量)向外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汽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效应比做花房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的覆盖层那样,使射入温室内的阳光中的红外线不易穿透此覆盖层而反射出去,从而使室内产生增温和保湿的效应,故将温室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维持生态平衡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20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50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1000万人的食物。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之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

无废技术

所谓无废技术,就是为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应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做到最合理地利用,以达到持续地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无废技术的关键,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使物质和能量在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少。

无土栽培与营养液

无土栽培法,是使用化学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也称营养液栽培法或水培法。无土栽培的关键是营养液。1840年,德国的李比希提出矿物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无土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1842年,乌柯曼和波斯特洛夫在容器上放砂子来支持作物的根系,并浇灌用硝酸铵做肥料栽种的作物的草灰稀薄提取液,栽培作物取得成功,开创了无土栽培的新纪元。1860年,德国的萨克斯根据作物的灰分分析提供了营养成分,进行了无机肥料的配制营养液的研究,首次提供出萨克斯培养液。1865年,德国的克诺帕斯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营养液配方,显著地推动了无土栽培的发展和应用。现今的几百种配方,都由此派生而来。1887年,阿伦尼乌斯发表了盐溶电离学说,对作物根从营养液中吸取养分的机理作了解释。1935年,霍洛兰德和阿诺分析研究了不同肥沃程度的土壤溶液的组成及浓度,阐明了营养液中添加微量元素的必要性,并发表标准营养液配方。

未来的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和“生物细胞农业”,这种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而且要求生产环境洁净。

据科学预测,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如果仅利用每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就能生产出2500万~3000万吨的单细胞蛋白,可供20亿人吃一年。又如,中国每年约有5亿吨秸秆,若把1亿吨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变为禽畜饲料,则可替代400亿千克的饲料粮,而这是目前全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一半。可见,微生物工程是节约耕地的工厂化生产。一座占地不多的微生物工厂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相当于1.20109平方米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或2.01011平方米草地饲养的牛羊所生产的动物蛋白质,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