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容纳和同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性状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极为广泛,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农药与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以及大气沉降物等。

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如果超标,会造成潜在的健康和生态危害。很多人类活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譬如向土壤表面丢弃、排放固体或液体污染物;施用杀虫剂;地下储罐、管道和垃圾填埋泄露;以及大气污染物(如含铅尘埃、颗粒物等)沉降等。常见的污染物有:燃料中包含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类,如苯、甲苯、乙烯和二甲苯(BTEX);重质石蜡和有机氯化物,如PCB(多氯联苯)和PCP(五氯苯酚);铅、镉、砷、汞等无机物;氚等放射性元素。土壤通常受到多种物质的混合污染。任何具体污染物的积累、活动性、毒性和总体上的重要性取决于土壤性质、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气候、水文等环境条件互相作用。

土地沙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一部分半湿润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使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的景观,沙漠化的结果是产生沙漠化的土地。产生沙漠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干旱(基本条件)、地表形成的松散砂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大风的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有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使植被破坏,风沙活动加剧和沙丘形成。

沙漠化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是潜在性的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松散的流沙沉积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经破坏,发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是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地球陆地表面有一层疏松物质,即土壤。它是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以及大量的微生物组成的。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天堂,一克土壤里就有数亿个微生物,即使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一克砂土中也有十万多个微生物存在。它们一般都藏在土层10厘米、20厘米深处。土层越深,微生物数量就越少;但最表层的土壤由于阳光照射,水分又少,所以活的微生物数量也较少。土壤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真菌。

土壤中的微生物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却具有其他生物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些微生物在分解利用有机物时可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90%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这就给生长在土壤上的各种植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和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把有机氮变成无机氮。它们有两种转化功能:一种是氨化作用。含氮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氨。农民将有机肥料进行腐熟的过程就是利用微生物把有机氮转变成氨来供给植物利用。另一种是硝化作用。它是把氨转变成硝酸的过程,而硝酸在土壤中能够形成溶于水的硝酸盐,可以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还可以将一些有机体分解转化成各种物质元素,使这些元素又回到自然界中,使构成生命的物质周而复始地得以循环。如果一棵死树或者一具动物尸体永久不被微生物分解掉,动植物尸体中的种种元素就无法回到自然界,可以想象我们生活的地球将是多么丑陋不堪!

碳粒粉尘是“真凶”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公认的学说认为: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如果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