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灾害意识 增加减灾观念
灾害,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无法完全避免。这是由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灾害就在我们身旁,它具有突发性和隐伏性。有些灾害如火山喷发、山崩地陷、海难车祸等往往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难于监测,爆发期短促,危害大。有些灾害则相反,如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可以预测,可以预警,是完全能够防治的。了解灾害的这两个主要特点,我们有的放矢进行预防,才是根本所在。
不管是突发性的灾害,还是隐伏性的灾害,像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我国云南地震灾区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谚语:“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
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如果能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在地震之前作好预防。唐山地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因为狗在震前狂吠,主人怀疑是地震,心里就作些准备,这对震发时人的反应极有用处。忽视与大意是防灾的大敌。如 1966 年 3 月河北省邢台发生强烈地震,这里人口稠密,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公元777 年,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亦遭到震害,但千余年来一直未震,遂以为地震危险已经解除,在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上被列为低烈度区。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其发生的自然条件两年前就已开始酝酿。1985 年和 1986 年,大兴安岭北部连续少雨,降水量只是历年平均值的一半,加上这一带近两年气候变暖,使该地区形成一个干燥中心。由于采伐后的枝丫堆积林下,在地面上形成大量干枯可燃物。1987 年 5 月 6 日,贝加尔湖暖脊与新地岛冷空气交相影响该地区,形成了林区规定居民不许生火做饭的 5~6 级大风。个别的主管不懂科学,又忽视气象部门的警告,就酿成了小火成大灾的后果。
到了现代,先进的仪器技术设备为进行灾害预测提供了良好条件。综合经验观察与科学测试,能更好地进行灾害预测。如我国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大大减轻了震灾危害。1975 年 2 月 4 日,辽宁海城地区发生了一次 7.3 级地震,由于地震部门的及时且较准确的预报,所以尽管震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仅造成 1328 人死亡和 8 亿元的经济损失。据有关方面估算,若震
前没有预报,则这次死亡人数至少超过 10 万,经济损失将达几十亿元。其成功预报的原因就在于注意一些宏观异常现象:井水变浑、变味,冬眠之蛇出洞冻死、家畜家禽出现习性反常等。并且地震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进行过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
许多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业失误和灾害意识不强而造成的。如1988 年的苏联亚美尼亚地震死亡 2.5 万人,经济损失 100 亿卢布,就和该地区没有采取抗灾措施很有关系。那里的建筑物大多为预制板构件,板与板之间连接不结实,一震就断开,再者钢筋混凝土钢筋不足,而且柱中的水泥少、沙土多,因此遭到地震,柱子先震断了。1986 年 12 月 3 日凌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与美国合作的联合碳化物公司所属的农药厂,生产杀虫剂使用的甲基异氰酸盐毒气外泄,蔓延到整个城市上空,损害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成千上万的受害者躺在地上抽搐、翻滚、战栗,5~10 万人中毒,1 万多人丧生,造成了举世震惊的大灾难。据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声称,此次灾难是有人错将约 1100 升的水倒进盛有甲基异氰酸盐的贮藏罐而酿成的。再向深层原因探究,就发现平时灾害意识淡薄,没有足够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训练,是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灾害面前,就尽快行动,努力救灾,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1989 年 9 月,20 世纪最强劲的飓风“雨果”以每小时 240 多公里的速度袭击加勒比海东部,意外的是只造成 14 人死亡,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防灾备灾时采用了“一种把减少灾害与持续的发展活动联系起来的多样性方法”,并在救灾中改进了部门和地方的系统协调性,提高了反应能力。
在灾害危机的爆发阶段,抢救时间往往决定着物质损失的大小尤其是人员伤亡的多少。据某部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抢救情况看,地震发生后半小时扒出的人员救活率 95%,第一天扒出的为 81%,第二天降为 53%,第三天
又降为 36.7%,第四、第五天分别降到 19%和 7.4%,第六天以后扒出的就很少有活人了。
由此可见,有没有防备灾害意识,造成的后果大不一样;灾发后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救灾,损失程度也不同。
对付灾害,一靠防御,二靠治理,三靠救灾。从重要性和迫切性讲,防御要大于治理。防御灾害有三法:一靠投资,二是增强防灾意识,三是预报。中国松花江在 1991 年达到有记载以来第二高水位:120.09 米。但哈尔滨防洪设施固若金汤,人民处之泰然。究其缘由,他们的“沿江一线工程”立了大功。从 1987 年起他们投资 2 亿多人民币,大规模整修加固江堤、城市防洪墙,以及相关的街道、广场。防洪工程抵御洪水的功能主要在汛期,平时作为城区堤防来说,还应使之充分发挥建设作用。为此,哈尔滨人把城区沿江堤防建成以防洪为重点,防洪、交通、游览三大功能兼备的防洪屏障,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治理灾害有治标和治本之分,从长远看,治本为上策, 但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治标更能显出其效益。
提高灾害意识,增强减灾观念,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增强抵抗力和承受力, 更好地防灾、救灾,是一项极为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