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游记

游钟山记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浙江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顺帝至正九年(1349),被征任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固辞不赴诏,隐居于龙门山著书十余年。至正二十年(1360),接受朱元璋召请到建康,任太子侍讲经师、江南儒学提举。明初奉命纂元史,任总裁。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后因事牵连被贬四川茂州,死于途中,谥号文宪。他是明代著名学人,以学识和文笔闻名于世,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人物传记和记事散文都有较高造诣。有《宋学士集》。

【原文】

钟山①,一名金陵山,汉末秣陵②尉蒋子文逐贼死山下,吴大帝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钟,又更名蒋山,实作扬都③之镇,诸葛亮所谓“钟山龙蟠”即其地也。

岁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日在辰,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寺,舒王故宅。谢公墩隐起其后,西对部娄小丘。部娄④,盖舒王病湿,凿渠通城河处。南则陆修静茱萸园;齐文惠太子博望苑,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如王虺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相传其地少林木,晋、宋诏刺史郡守罢官职者栽之,遗种至今。

抵圜悟关。关,宋勤法师筑,太平兴国寺在焉。梁以前,山有佛庐七十,今皆废,惟寺为盛,近毁于兵,外三门仅存。自门左北折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上人出,三人自为宾主。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不就。予独出行甬道间,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峰,独龙阜也,梁开善道场,宝志大士葬其下,永定公主造浮图五成覆之。后人作殿,四阿铸铜,貌大士实浮图。浮图或现五色宝光,旧藏大士履,神龙初,郑克俊取入长安。

殿东木末轩,舒王所名,俯瞰山足如井底。出度第一山亭,亭颜,米芾书。亭左有名僧娄慧约塔。塔上石,其制若圆楹,中斫为方,下刻二鬼擎之。方上书曰:“梁古草堂法师之墓”,有融匾法,定为梁人书。

复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数辈。中有张僧繇画大士相,李白赞,颜真卿书,世号三绝。又东折度小涧,涧前下定林院基,舒王尝读书于此。院废,更创雪竹亭,与李公麟写舒王像,洗砚池,亦皆废。

又北折至八功德水。天监中,胡僧昙隐来栖山,龙为致此泉;今甃作方池。池上有圆通阁,阁后即屏风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前乃明庆寺故址,陈姚察受菩萨戒之所。

又东行至道卿岩。道卿,叶清臣字也,尝来游,故名。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方桴粥,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从此至静坛,多臧矜先生遗迹。复西折过桃花坞,询道光泉,舒王所植松已偃,惟泉绀碧沈沈如故。

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厕以险语,听者为改视。

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潜邸时建。从西庑下人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柏毛方怒长,翠濯濯可玩。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主僧全师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逐入舍,僧门焉,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挟两驺奴登惟秀亭。“亭宜望远”,“惟秀永春”,皆文皇题榜,涂以金。

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更芒屩,倚驺如肩,踸踔行,息促甚,张吻作锯木声。倦极思休,不问险湿,蹀蹀据顿地。视燥平处不数尺,两足不随。久之,又起行。有二台,阔数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坛祀四十四神处。问蒋陵及步夫人冢,无知者,或云在孙陵冈。至此屡欲返,度其出已远,又力行登慢坡,草丛布如毡,不生杂树,可憩,思欲借褥茵卧,不去。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无五十弓⑤,不翅千里远,竭力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如是者六七,径至焉。大江如玉带横围,三山矶、白鹭洲皆可辨;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鸡笼山下接落星涧,涧水滮滮流。玄武湖已堙久,三神山皆随风雨幻去。西望久之,击石为浩歌。歌已,继以感慨。

又久之,傍崖寻一人泉。泉出小窍中,可饮一人,继以千百弗竭。循泉西过黑龙潭,潭大如盎,有龙当可屠。侧有龙鬼庙,颇陋。由潭上行,丛竹翳路,左右手开竹,身中行,随过随合。急腥风逆鼻,群鸟哇哇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足数踬。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萧统讲经之地,有泉白乳色,即踞泉奭斗咽。衫袂落水中,不暇救,三咽,神明渐复。庵后有太子岩,一号昭明书台。方将入岩游,庵中僧出肃,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舍岩问别径以归。所谓白莲池、定心石、宋熙泉、应潮井、弹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皆不复搜览。

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问二客何在,童云:“迟公不来,出壶中酒饮,且赋诗大噱,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颜色有异,得无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刘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饮半酣,刘君澄坐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寝。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犹未归,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往,乃还。

按地理志,江南名山,惟衡、庐、茅、蒋。蒋山固无耸拔万丈之势,其与三山并称者,盖为望秩之所宗也。晋谢尚,宋雷次宗、刘勔,齐周顒、朱应、吴苞、孔嗣之,梁阮孝绪、刘孝标,唐韦渠牟,并隐于此。今求其遗迹,鸟没云散,多不知其处。惟见荛儿牧竖,跳啸于凄风残照间,徒足增人悲思。况乎一刻之来,一日万变,达人大观,又何足深较?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窟,人事往乐,千金不人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余游尽江南诸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约重游未遂,因历记其事,一寄二君,一遗上人云。

【注释】

①钟山:一名金陵山、紫金山,又名蒋山、北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玄武湖东。

②秣陵:南京的别名。

③扬都:扬即扬州。

④部娄:同培塿,小土丘。

⑤弓:长度单位,每弓约五尺。

【赏析】

金陵是六朝故都,而钟山则是它的重要屏障,许多帝王重臣、佛道名人、隐居之士曾寄迹于此,留下许多遗迹,是历来文人墨客游览和凭吊的胜地。本文作者无疑也是其中一员,他熟谙历史,学识丰富,在文章中通过记游,详尽地介绍了钟山的各种名胜古迹及有关的历史旧闻、佛教掌故。

作者善于写景抒情。尽管文中谈古述史多于描山绘水,但他在记游当中,或者用细致的描写,或者以简笔勾勒,都能够传达出山水的神韵。作者身处元明交替之际,乱世纷争,社会动荡,所以往往借助叙史,抒发出历史兴废、今昔沧桑之感;又往往通过记游,抒发出恣情山水、乐而忘世之情,以至于表达出自己情愿“老死烟霞中”的情志。文中通过联诗、谈古、解衣、饮酒、打趣、酣睡等等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与他同游的两位朋友不同的性格和情趣。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表现自己的游踪:他独自上山历游数十处名胜,专注于访古探幽,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他不顾身体困乏,奋力攀上山顶的行动,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尤其是关于他听说山中猛虎伤人,在山上几次心动的几处叙述,透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描写,袒露自己内心的疑惧、惊吓和恐怖,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读本颇有情趣。

松风阁记

【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代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朝末年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后因触犯权贵被革职,便放浪于绍兴山水间。朱元璋起事后,他应征到应天(今南京市)协助其平定天下,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乡,后因受左丞相胡惟庸诬陷,郁郁而死。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文作家,作品较多有《诚意伯文集》、《郁离子》等。

【原文】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贔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②,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松风阁③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衤徙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之为明。有声;如吹埙篪,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④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人,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注释】

①屃贔:又作“贔屃”,猛壮有力的样子。

②:聚集的样子。

③松风阁: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上。

④六尘:佛教语。佛家把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

【赏析】

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游记散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记述了两次游览松风阁的情景和感受。文中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笔致,全都集中在松和风以及二者相联所形成的声中。上篇首先从大处入笔引出议论,逐层推论出本文所描写的主体。接着从较为宽泛的角度来虚写。写松,描写出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风,写出由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跟着就实写松风阁的松和风,突出地叙写自己在此观松、听松的内心感受。下篇作者完全用实笔叙写。作者从松、风的各种“变态”中,选择正午时分风拂松枝这一特定的条件,细致地描绘了松树的姿态、松影的美妙,生动地摹状了变化万端的各种松涛之声。

综观全文,作者写松、写风,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是从目睹和耳闻两个角度,运用大量的比喻来状写摹拟,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达到感同身受的意境。作者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观松可以适目,目为之明;听松可以适耳,耳为之聪。然而作者却并未由此而产生超然忘世之感,相反,在上篇,他嘲笑了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清高,在下篇,他对“清净六尘”的佛家教义也不以为然。作者精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技巧将我们带入一个美妙奇特的艺术境界。

游天平山记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明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于吴凇青丘,又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初年,被召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编修《元史》。后又授户部侍郎之职,坚辞不受,再隐青丘。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借苏州刺史魏观一案,把他腰斩于南京,时年39岁。他是明初著名文学家,与诗人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以诗著称,兼长各体;散文也很有成就,但数量不多,用意精深,明白畅达,亦可自成一家。有《高太史全集》。

【原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①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木戈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醪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飂飂,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释】

①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是苏州名胜之一。

②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二篇,都是写周厉王的无道,后人们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和同伴一道于重阳佳节到天平山登高览胜的经过。文章记游写景极富层次感。开头交代出游的时间、缘由和准备情况,继而写登山时所见的奇丽景物,再写同伴们的游山活动,接着写独自登上山顶的经过,最后写众人畅饮抒怀,一气呵成,结构紧凑。作者写进山时所见的景物,顺着游踪依次写了古迹、怪石、甘泉、山亭、岩谷、石洞,井然有序;写独身探奇,也依着上山、极顶、下山的顺序详细叙写,脉络清晰。文章写景逼真,抒情自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段来工笔描绘,把一景一物摹写得栩栩如生;又以粗线勾勒的笔法,把同伴们各种不同的动作、神情一一勾画出来,表现出他们不同的兴致和感受。尤其是写独自登上峰顶一段,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超然忘世的感情,刻画了自己被困山上时尴尬而恐惧的心态,令人读来都感到顺乎自然。作者此游正逢乱世,因而篇末所发的一番感慨,也十分自然地把他的心态和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语言精炼流畅,活泼生动,文辞却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毫无华丽夸饰之感。

游龙门记

【作者简介】

薛瑄(1392~1464),明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永乐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性刚直,不阿谀权贵,曾因触犯宦官王振下狱。能诗善文,风格淡雅,人称其所倡之学为“河东学派”,卒谥“文清”。所作山水旅游诗文,多写山西山水。有《薛文清公集》。

【原文】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①。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浮虚驾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②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③。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④,甃甓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⑤,开阖晦明⑥,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⑦,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⑧,上置井床辘轳,悬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洒⑨,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蹐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⑩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眺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注释】

①横出天汉:直插云霄。

②可:大约。

③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出在河中间。

④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筑。木,此用作动词。

⑤走雾:雾流动很快。走,跑动。

⑥阖:关闭。晦:昏暗。

⑦太华:华山,五岳之一。

⑧楼心穴板:在楼板中间打一个洞。穴,此作动词用,打洞的意思。

⑨飘洒:吹拂。

⑩扁:同“匾”。

临流:面对河流。

【赏析】

本文以作者游览行迹为序,在描绘龙门山壮丽景色的同时,又怀着崇敬的感情颂扬夏禹疏通河道的功绩,使全文充溢着一种敬畏赞叹的深情豪气,具有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的感染力量。写景能抓住外观特征,突现其内在神情,如明德宫以松见刚毅性格,临思阁以高瞻远瞩见远大情怀,汲水楼以巧夺天工称奇,石龛则以悬石天姿多异。加之多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更把景物描绘得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文章略中有详,重点突出,类似特写,各具特色;辞藻丰富,色彩斑斓,句式变化多样,错落有致。

游点苍山记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成都人。武宗正德六年(1511)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即位后因故被廷杖革职,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长期过着流放生活。后回到家乡,病死。明末追谥“宪”。他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学识广博,游历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一生著述繁富,尤致力于诗文、艺术、地理等方面的著术。有《陶情乐府》、《丹给总录》、《升庵集》等。

【原文】

自余为僇谬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逾衡、庐,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余山水,盖饫闻而厌见矣。及至楪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①之游。二月辛酉,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下山乘舟至海门阁小饮。壬戌,复行入关,由混混亭而升觉真庵,北折入谷口,观宝林寺山茶。因叩圆海寺,瀹茗煮泉,坐于万松之阴。已乃拄杖下北涧,渡石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大密,此景时有时无,不常然也。”曰:“但观于涌金流采,已自胜耳。”

癸亥,北循山坂,至金相寺废址,有唐碑,为高僧讲经处。盘山脚而西,至松萝崖,石洞幽胜,相与酌酒赋诗。暮投感通寺楼,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等字。中溪曰:“六书②中转注实非‘考老’,而宋人妄拟。后世学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予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成一编。中溪题其额曰“写韵楼”。寓此凡二旬日而去。兹寺有高皇诗十八章,镌碑山门院,凡三十六。今存仅半耳。

三月乙酉,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内有昭文祠,土人③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西南有一溪,叠嶝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溪。缘山麓北行二里,至天台,有诸葛武侯画卦石,土人于上建八卦塔,以识侯之迹云。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规制严整。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或曰阿育王。北行二里,至点苍神祠,即唐书载史臣与南诏设盟处也。翠微有岩,异香酷烈。予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果然。庙后有问俗亭,俯瞰城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宿。寺有七楼八殿,皆中溪重加修建者。中溪有书楼在焉。因留连累日,芒鞋、藜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訇。石壁上有朱字诗,为溅沫所涂,远不可辨。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释寺,松萝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笙箫,又如琴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乐”。中溪曰:“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也。”僧曰:“世传空中陨石上有帝释像,今所奉者是已。帝释为天主中最尊,故有天乐随之。”予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见度其是非也。”

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西上里许,有寺曰救疫,山泉甘冽,疫则饮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鹤云寺,寺有仙女池,冲举石,相与坐啸久之。又北六里,至石云寺。沿溪而西,过独木桥,升宝华寺,其地多花卉,红紫相间,乃移枕簟以息。中溪弟仲春、叔齐、季和,预煮醇酒于丛薄中,忽从滴乳岩旁出见,不觉惊喜,拍手大笑,因引满尽醉。是夜草庵,殊觉快适。

甲午,同上悉达场,遥见瓦屋悬构于苍烟之上,扁曰“中溪小隐”。时已入夏,犹围火而卧。晨起,窥石洞,猱缘细路,下临百仞。比归,颇有垂堂④之悔。出山因以相规云。

丁酉,至阳溪,历遗爱寺,观舍利塔。入溪三里,有一石门如圆月者,罗刹洞也。世传观音大士闭罗刹于其中云。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岩壑幽绝,可以结庐。又西六里,为洞天山,层峦叠嶂,望之蔚然。顾经路崎仄,且空山无人,乃旋辔出谷,宿遗爱寺。中溪谓予曰:“‘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人在此山中’,必须东泛洱水,卧数溪峰,庶尽点苍之变耳。”

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至金榜寺,摇落无僧。又南观青巅寺前巨人迹,已乃南泛,有崖飞出水面,曰鸡额山,维舟山隒徒步而升,石磴盘旋,可三百武,见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以终余年。经营其地约二十亩,可为蔬圃。草间得柱础、古瓦,知为寺场也。往来久之。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天光澄净,波纹紜紜,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问诘,盖素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食。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铁雨崖,云是罗刹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铁以止之,是其迹也。崖面如峰房,大者栖鹘鹞,小者巢蝠鸽。闻舟人喧惊,出而群飞。又南至赤文岛,云是大士买地券,字如蠡篆,不可辨识。暝色欲来,河水浮绿,乃举棹西向洱水龙祠,辞舟登阁。

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诗若干首,汇为一帙,题曰《点苍杂咏》云。

【注释】

①点苍:又名苍山,在云南省大理市西北,洱海之西,属云岭山脉。

②六书:古人分析汉字形体构造而归纳出的六种体例。

③土人:指乌蛮族的后裔。

④垂堂:古代有“坐不垂堂”的格言,意思是不宜坐在堂檐下面,以免屋瓦掉下来伤人,引申为人不应轻易冒险。

【赏析】

本文较为详尽地记述了作者被放逐到云南期间,与李中溪结伴同游点苍山的经过,是我国古代记述西南边陲苍山洱海的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散文。这次出游历时四十天,作者按照游历的日程来记述,文中记录了其中八九天的情景。从事实上看,他们在山中逗留的时间很长,时游时歇,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受;从行文来看,作者是突出重点来记游。李中溪是当地一位名士,在本文中,他既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友人,又是一位出色的导游。所以,作者才得以领略到苍山洱海这一山水名胜的总貌。作者以流畅自然的文笔描绘了这里许多奇特美妙的景物景观,比如龙关晓月、鸳浦夕阳、悬流百尺、睛川秧雨、洱海放舟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令人心向往之。结合景物的描绘,又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遗迹和传说的记述,把人带进一种古远而又神秘的境界。作者在记游中还征引了许多历史事实和逸闻掌故,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议论,叙述与同伴吟诗唱和、讨论学问的细节,从中我们能充分领略到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学者的风度。文章的后部写他与同伴“订约结社,以终余年”,反映出作者遭遇不幸,身处逆境时渴望超脱的出世思想;然而又着笔叙写洱海渔家的悲惨境遇,隐晦地抨击官府的苛税与酷政,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点清醒的认识。

游摄山栖霞寺记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人。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诗文与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同为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死后,他领导文坛二十余年。反对当时台阁体的萎靡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文讲究词藻,晚年渐趋平淡自然。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艺苑卮言》等。

【原文】

余将以三月朔赴留管①,而二月之廿六日抵京口②。其明日荆侍御邀登北固山,又明日从京口陆行,且百里,始及龙潭驿。大雨,肩舆出没于危峰峭壁之址,与江相胶带而行。如是者凡二十里,雨益甚。江山之胜,顾亦奇秀,色在眉睫间,应接不暇,欣然忘其衫屦之淋漉也。抵驿,与儿子骐及张生元春小饮。呼驿宰,问以摄山道,甚难之,谓径险而受雨则泞,可无往也。余兴发,不可遏。

质明起,遂取所问道。时晓色熹微,与霁色接,溪流暴涨,不绝声,然所过诸岭多童。至中凹处,忽得苍松古柏之属,是为摄山。趣驰道数百武,得寺曰栖霞。右方有穹碑,唐高宗所撰,以传明隐君僧绍者。隐君故栖此山,已舍宅为寺,人主贤而志之。碑阴“栖霞”二大字,雄丽飞动,疑即唐人笔也。稍东,摄级而上曰山门,江总持一碑卧于地,拂而读之。复前为门,四天王所托宇焉。摄级复上,杰殿新构,工可十之八,而前庭颇逼侧。僧曰:“未已也,是将广之,移四天王宇于山门面加伟。”殿后,摄级复上,为方丈。僧供起胶饼、茵蔯。茵蔯甘,啖之至饱。饭已,与元春、儿骐,由殿后启左窦而出,探所谓千佛岩者。

其阳为石塔,塔不甚高,而壁金刚力士像于四周,颇巧致。此塔隋文皇所建,以藏舍利③者也。文皇遇异尼,得舍利数百颗,分树塔以藏之,凡八十三州。所遣僧及守臣,争侈言光怪灵异以媚上,而蒋州④其一也。盖其时建业以蒋子文故,降从蒋云。塔左圆池,一泉泓然满其中,石莲花觱沸而起,僧雏咸资汲焉,曰品外泉。兹泉陆羽所未品也。千佛岩独隐君子仲璋所镌无量寿佛像可耳,观音大士至已不逮。其他若文惠太子、豫章、竟陵王千像,皆元刂损天趣,以就人巧,使斗拔奇峭之态,泯没不复可迹。且所谓佛者,一而已,何千之有?

循千佛岩,沿涧而进,迤逦不可穷。时旭日渐融,草树被之,葱茏罨霭有光泽;涧水受雨,争道下迸,势如散珠,声若戛玉。僧雏以酒茗从,兴至辄酒,足疲辄茗。已由中峰涧,至白乳泉,探蠡酌之,尽一器。乃踸踔过岭,其直如截者,曰天开岩。中仅通一线,径虽不甚高,而孤险啮足可畏。将自此问绝顶,而力不胜矣。其西则层叠浪岭直下,乱石错之,若海波万沸,汹涌灏溔。熟视之,审其名之称也。可二里许,一兰若承之,曰观音庵,方有事于土木,其壮丽几于寺埒。主僧某者,福德人也,言简而精,与之小酬酢而别。还复饭方丈,儿子兴未已,复呼元春登绝顶。返则日下舂矣,欲骄余以所不及见。余谓:“若所见,非大江耶?业已自北固、龙潭饱之矣。”二子不能对,乃就寝。

今天下名山大刹,处处有之,然不能两相得,而其最著而最古者,独兹寺与济南之灵岩,天台之国清,荆州之玉泉而已。灵岩予三十年前一游之,忽忽若梦境耳。今者垂暮,而复与观栖霞之胜,独老且衰,不能守三尺蒲团地,而黾勉一出,远愧僧绍,然犹能自为计,庶几异日不至作总持哉!

【注释】

①卦留管:就任地方行政长官。

②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

③舍利:梵语音译,原指释迦牟尼的遗体或遗骨,后也称有德行的和尚火化后的遗骨为舍利。

④蒋州:即今南京市。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栖霞寺的全过程。文章描叙的重点放在游山和观寺上面。写栖霞寺,不但写了建寺的由来,寺院的建筑格局,院中的石碑,还写了与寺相联系的舍利塔、品外泉和千佛岩。写山,则重点写了葱茏润泽的草木,水势壮美的涧流,中开一线的山崖以及层叠浪岭的峰峦,形象地描绘出雨后初霁的山水景色和气象。作者在向世人展现各处风光景色的同时,不时加入一些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观点。作者学识渊博,见解深远,于叙事写景中不时插以古迹由来和历史人物的简略介绍,而且在游赏之中,考察寺院碑刻的书法艺术,评论千佛岩佛像的雕凿技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他在观寺游山时怀着极为浓厚的游兴,但文末抒发感慨,则表达了自己无意奉佛,不愿归隐,信守旧志,保持节操的人生态度。全文叙述简明有序,描写形象生动,语言流畅自然,不愧出自明代文坛领袖之手。

由玉泉至远安记

【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室名珂雪斋、瓶隐斋,明代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神宗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领袖人物。其文学主张反对摹拟,崇尚自然。他性喜游览,写过不少游记。有《珂雪斋集》。

【原文】

山中春已深,天气和畅,远安①诸山之兴勃勃。遂以正月癸酉,从玉泉②早发。山中野花尽开,沿途青李及棠梨花皆如雪。至一音寺,山如象王排立。过青溪,溪水碧乳沉渟,别有异气浮于水面。至龙女庙前,试茶。上卧云洞,以所携游山帐置洞外,共坐。从洞旁攀萝扪石,可半里许,至海潮洞。前度来诸洞俱到,独未至此,大略如杨惠之所塑楞伽壁也。一山皆青石,如太湖,中空多窍,扣之铿然有声。若剪去草莱,一一剔出,兹山胜乃不啻。惜无好事者,竟寂寂沉埋耳。

过寺至青溪铺,见群山如破云枕藉者,白岩寺山也。昔郭河阳画石如云,此山曲折回环,起伏变幻,大类游云生动。《述异记》载荆州青溪秀壁诸山,山洞多乳窟,则此山当名秀壁,今遂逸其名。然秀壁之名,非此一带山不足当之。山路渐隘,从一窍入,如永巷,两山壁立,时有泉声。石上苔文绣蚀,如排当彝鼎。至木瓜铺,石益奇古。过墨匣溪,极秀邃。雨渐至,觅所谓木瓜庵者,不得。复行二十余里,皆穿峡山。大约予生平看山,多土石间杂,无纯石者,今日始见之。往在京师,曾见大李将军栈道图一幅,纯是设色青绿山水,颇疑不径见。今乃知所貌者,皆此等山石类也。

峡尽得沮水③,山水相依,路尽左担④。晚渡水,宿远安城外庆寿寺。

【注释】

①运安:即今湖北省远安县。

②玉泉:即玉泉山,又名堆蓝山,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块西,素有“三楚名山”之誉。

③沮水:水名,在湖北境内。源出保康县西南,在东南与漳水汇合为沮漳河,南入长江。

④左担:即阁道。三国时魏将邓艾伐蜀,在山上修阁道,从北向南行时只能用左肩负物,故称阁道为左担。

【赏析】

这是一篇极具“动态”感的游记作品。

本文记述作者游历玉泉山之后,再向远安进发沿途所见的山水风光。文章顺着作者的游程,依托作者驻足之处,描写所见到的各种景物,如花木、峰峦、山石、岩洞、溪水、泉流、峡谷等等。而在各种景物中,突出地描写了山中的石。如写青溪一带“一山皆青石”,并突发奇想,设想若剪除杂单,剔出山石,山景定会更加美妙;写秀壁山一带是“纯石”之山,并联想昔日游山,说明此次所见景致是平生第一次所见。这样就见出了远安诸山不同于他处的特色。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贴切的比喻来摹形绘色,把各处的景致绘制成一幅幅清新秀丽的山水图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山水审美同艺术审美沟通起来,在文中常常借前人的绘画来状写眼前的山水,这样,既有助于作者描绘难状之景,又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画意。这是本文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最主要的一大特色。

恒山游记

【作者简介】

乔宇(生卒年不详),字希大,明代山西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西南)人。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武宗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制止宁王朱宸濠反叛有功,加官少保。世宗初,任吏部尚书。死后谥庄简。他诗文雄隽,性好山水,著游记甚多。

【原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①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②。《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玄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③。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熅熅,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

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状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顶。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崖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④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注释】

①《书》:指《尚书·虞书·舜典》,其中记虞舜“巡狩至于北岳”,但此处所称的北岳是曲阳县的恒山。

②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

③总玄之天:古时以为北方天帝是黑帝,故称恒山为“玄岳”,称天界为“玄天”。

④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地域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南一带。

【赏析】

通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记游写景,而在于借恒山之游寓托自己心系朝廷、志在国事的感慨。

本文的前呼后应的写作方法来看出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文章开头引经据典,以虞舜巡狩恒山突出北岳之尊,末尾写由游北岳而想起有虞君屋会朝之事;开头写自己心慕恒山二十余年,末尾又写游北岳证旧梦而知并非偶然。本文还采用了托物言志的笔法,在作者笔下,北岳恒山俨然成为他寄托感慨的象征体。文中写景,突出了恒山山势的雄伟壮丽,花草树木的繁荣茂盛,岳顶古庙的古老肃穆;文中叙事,通过两个传说突出了山岳神灵的灵验和显赫;文中记游,先是写载喜载愕、敛色登山,后又写肃颜再拜、题名题诗,突出作者的虔诚和肃敬。尤其是后面作者在恒山绝顶振衣放览的一段文字,写得极有气势,但笔锋立即一收,写联想古代君臣会朝而不觉怆然,其寓托象征之意十分明显。总之,从思想内涵看,本文表现了作者作为朝廷重臣缅怀先帝、维护正统、安抚边藩、振兴国家的思想感情。从写作特点看,本文寄托深远却处处围绕北岳,不离本题;而且章法严谨,文辞典雅,文气雄浑,别具一格。

千山游记

【作者简介】

程启充(生卒年不详),字以道,明代嘉定州(在今四川省乐山市一带)人。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贬戍守抚顺、盖州等边卫十六年。

【原文】

千山①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蛲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粟。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藤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③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注释】

①千山:今辽宁省鞍山市东南的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

②瓯脱:一作“区脱”,匈奴语,意为边境屯守之处。

③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

【赏析】

作者被贬戍守东北边地,在由抚顺所转调盖州卫的途中,顺道和友人一起游览了千山,写下这篇游记。文中没有浓烈的抒情,也没有高深的议论,但处处流露出作者欣喜和满足的感情;文末虽然借千山而有所寄寓,但读来也感到纯然发自作者内心,自然而真挚,于平淡中见真切,于自然中见深情,就是这篇游记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文章在结构上,完全符合古代游记散文的一般规律。而且,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构思的新颖,而是顺乎自然地随着自己的游踪对千山主要名胜一一加以介绍;他并不刻意追求手法巧妙,而是以质朴无华的文笔如实地描山绘水;他也不刻意追求文辞的华美,而是以简炼自然的语言进行描述,通篇可以用“质朴自然”四字来概括。我们可以用质朴自然四字来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胜地大多在中原地区和东南一带;尽管作者并非名人,千山也不会因为作者此次一游而名噪一时;但是,今天的读者读过本文之后,也能够从中了解我们祖国辽阔大地河山之美,了解热爱山水自然之美自古就是我国人民的一种高尚情趣。

游金焦两山记

【作者简介】

王叔承(生卒年不详),初名允光,字叔承,改字承父,晚年又改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明代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市)人。大约生活在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性嗜酒,纵游吴越山水。其诗为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所称赞,也善于写散文。有《吴越游编》、《荔子编》、《楚游编》、《岳游编》等。

【原文】

丙寅五月,同陈贞甫、范伯桢、仲昭兄弟为金山①游。自京口渡江而西,数里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题数十百,虚敞临江。寺中,观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经品为天下第一云。又左右三四折,数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则留云亭。亭立绝顶,所谓妙高峰也。东顾海门,南绝吴、越②,上游北襟淮、扬③;长江自岷、夔、湘、氵日涌天西来,分下山足,两岸商舟万计,樯立如林,江山奇胜,飘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阁,悬空俯江,大可憩望,辄倚栏觞咏。可二时许,见月出江上,辄徙酌寺门,面石氵箄山地饮。山即郭璞墓,酾酒吊之,则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为夏。又渔舟明灭波际,如画工写意家素缣飞洒水墨也。忽忆异时同商任叔、陆伯玉游此。今商生客死,陆生病,不果来。死生离别,觉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头陀崖、朝阳洞、龙池,会暮夜,不及游。水有善财石,亦曰鹘山④,分状证之,盖两肖也。月下扪张清河诗碑,指识其字,议者谓张后无诗。或又诵杜少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云。

游金之明日游焦。焦山⑤去金山下流十五里,是日风大逆,舟人扬帆就风,横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其半有关侯⑥祠,饭焉。去祠左折,上登佳处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饮。见山下江船乱流,僧曰:“渔鲥鱼者,斤可十八钱,买而及釜,犹鲅鲅生动也。”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则亭对金山而高倍,留云山亦大于金。金山峻绝,当津渡要冲者易;焦有田可稻麦,山根多巨奇石,如乱兽卧草中,草树四垂,如衣女萝衣者,固幽僻藏胜。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酹金云。顷之,客有买鲥鱼来者,果鲜活色青,鳃微开合,遂烹鱼,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面隔江石壁,不减金之长廊耳。会日暮云垂,且雨,乃濯足江渚而去。按东汉焦光隐此,三诏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杨继盛又大书“椒山”二字于壁,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杨所自号也,盖焦、椒同音,或其自负。杨后竟以劾奸论死。忠臣处士,名节略等。陈子曰:“焦山亦云椒山矣。”

【注释】

①金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时因江沙淤积,与长江南岸相连。

②吴、越: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③淮、扬:泛指今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④善财石:在金山东面江中。善财,指观音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鹘:一种鹰类猛禽。

⑤焦山:也作椒山、谯山、樵山,在今镇江市东北,在长江之中,因东汉末年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

⑥关侯:三国时蜀将关羽,曾受封为汉寿亭侯,故称关侯。

【赏析】

作者和友人在分别游览了金山和焦山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金山是津渡要冲,山上有古今碑题数十上百,中泠泉水天下闻名;登绝顶则观长江气势雄伟,江面商船万计。作者初登时尚觉飘然神爽,倚栏觞咏;但酾酒吊古而倍感江寒逼人,赏月怀旧而顿觉江水悠悠。在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中,游人心情沉郁,仅只验证山名、扪碑诵诗而已。

作者笔下的金山,实在是一个世事纷繁之处。文章先以“游金之明日游焦”一语贯通,结构简单却很严密。焦山幽僻藏胜,山上榴花盛开,江中渔船乱流;田里种稻麦,山间有奇石。游人怀着极高的游兴,折榴佐酒,买鱼畅饮,直至日暮冒雨濯足江渚而去。随后又考据历史,议论山名,大发忠臣处士、名节略同之感。

作者显然是把金、焦二山对比着来写的。他通过说明它们不同的地理位置,描绘它们不同的景致,叙述游人不同的活动,抒写自己不同的感受,赋予这两座伯仲之山以不同的情境。全文文中有画,景中有史,既写出金、焦二山景象的不同特点,又寄托作者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感慨。

浣花溪记

【作者简介】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胡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竟陵派创始人,时人称其诗文为“竟陵体”。其诗文主张“幽情单绪,孤行静寄”,提倡一种幽深孤峰的风格,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大部分作品流于孤僻的苦涩。有《隐秀轩集》。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①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州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②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③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释】

①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称百花潭,流经四川成都西郊。

②磬折:磬为一种形如矩的乐器。磬折即折腰如磬,极表恭敬。

③夔: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有此称。

【赏析】

钟惺是明代竟陵派的代表人物,其论文强调“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这篇《浣花溪记》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浣花溪又名百花潭,是成都西郊名胜,这里的溪流、绿树,加上两岸的风光隽秀幽荚,令人回肠荡气。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是千古诗圣杜甫结庐而居的住所,也是诸多绝妙诗句的诞生地,所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中蕴含着丰裕的人文精神,这是阅读这篇散文时首先应当意识到的。本文正是作者游览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览浣花溪杜工部祠的情况,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流过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特色,在简要地描写了杜工部祠后,作者又大发感慨,对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境而居住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文章体现出了钟惺创作的个性特点,“是日清晨,偶然独往”,一路行来,幽深无人。可谓“孤行静穷”,而后面对“磬折喧溢”的厌烦,却又表现的是“幽情单绪”。文章描写细腻,曲折有致,以游踪为线索,结构井然。同时,文末议论,虽受宋代欧苏的影响,但却也使文章增色不少,比之单纯记游散文内涵意蕴要深刻丰富。

《浣花溪记》全文不过五百余字,但展示的内容却很丰富,如浣花溪的总体特征及近十个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对杜甫人生经历的追忆和其精神境界的体悟,这一切都能看出钟惺驾驭语言文字的艺术功力和独具一格的审美视角,作者对自然美景如诗如画的描绘,对人文意蕴含蓄深刻的体悟,以及艺术展示上的独特魅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剡溪记

【作者简介】

陈仁锡(1581~1636),字明卿,明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因不肯与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诬陷,经友人相救,削职归乡。崇祯时召回,置国子司业、南京国子祭酒。从青年时代起,博洽好学,所著颇多。有《书考》、《重订古周礼》、《古文奇赏》等。

【原文】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①、龙珠山,翠色扑人。三四曲,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窀穸。面前一山吐萼,树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举头阙处,则有远岫补之。水六七折,溪田其中,溪声如近,见树根浮面,宛若舣舟其下。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阔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应。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亦不寥寂。

稍前则冯家浦,若雉堞环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与,远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面,山后修竹崇岗,汇为一湖,如半月,日照风帆如云,而东西两霸王山可招臂呼。盖溪江、水口二镇,山皆错绣。临江一壁独出,江流八百,束如驾马而斗。一松两巢,如承露盘。小浦藏舟,绿树为家,遥闻声而思。想天工造此溪山,神慵意懒,涂抹成峰峦,唾余是波浪。傍溪诸山,高者与屋平,低者人行反出其上。凌霄之树,可伯叔行,初出之笋,可兄弟行。如老人不耐行走,持杖缓行,常匐伏,常趺坐,宜闲云数片,往来其间。亦宜远跳,山与云齐,江挟风涌,令人目不敢视。

余方细听溪声落平田,而舟人已指点东山在数行松树间。散发披襟,寻谢公,见晋朝两石将军,高约一丈五,一神气安闲,一威武作色,须眉如戟,各执长剑,各披虎甲,腰玉环,一剑作龙形,一剑作钟形,臂结束,帽下皆悬一带束紧,玉环之上,更有一束。寺僧云:“常走入村间,今半身在泥草中。”余尽搜而得之。初入岭,奇松十树,有二大石,正襟危坐,松枝倒舞,悬百尺而下垂田亩,闻环佩音。一松折躬而上,最奇峭。先是,风倒一枝,枝犹在下。去年雪压一枝,枝在上,作蟠舞势,更可惋痛。此为小石门云。累累而坐者,西眺峰峦,八松蟠卧,则大石门。国庆戒碑立其上,稍上为洗屐②池。池弯月形,四环一涧,池中勺水,经旱不竭。余自天台来,无日不著屐,兹游独晴,又晚霁。自此为蔷薇洞、更衣亭、荷花池亭。池塘尚有茭草,而路旁无洞。闻当年四面惟蔷薇花,结为洞,挟妓游此,故云。洞前后五松,一松倒垂势直,从西眺望,状若交颈洞口。摸索五干,其上独瘦舞腰肢,疑美人影落。再上为龙牙石者二,左牙尤逼肖。上顶一小塔,亦晋朝物。小桥听涧声暗度,一松和之。殿前老梅一枝,山径渐深,湖如片镜。

抵僧房,行二里,无一人。遥望僧房,楼上闲看山头,以手招之而出,为太虚上人。登其楼,见楼右之巅,有屋三楹,太傅祠也。文靖中,康乐公左,袭封康乐公右,皆长髯,风吹须动。闻有百鸟图,以谷掷之,仅存其粃。又有嗣封公浴图,赤身裸立,修髯过腹,惜乎不见。旧有古钟,钟毁,铸为邑塔顶。惟殿后高岗,晋永平元年僧法兰书“棋墅”一字,可珍。若“东眺”、“西眺”二碑隶字,不知何人所书,笔亦奇古。余拜太傅公墓,上西眺崇岗,见戚家山、王家渭山,坐于江面。山一从嵊,一从上虞;一从董浦、汤浦,一从蒿坝。为琵琶州,水港环流,结成琵琶之形,而水方没涧,隐于泥,其声静悄可听。太傅自山顶骑马巡山,路皆平旷,曰调马路。余自寻大石门而下,浮上东眺,见鸦尖山下有灵芝湖。游人皆自西眺止,余在山巅,正观落照。舟移数十步,观泗州州亭,坐指石崇岩中,而一石雄踞临江,即眺石也。行廿里,瞻顾不绝,抵上浦。人家杂红雾中,落照余霞数道。十里,游仙,又十里,即蒿坝云。桥壁五里,壁有夜光,见壁下持灯者。月照帆影,波容零碎。至东关过舟,留一隙观树。

【注释】

①上虞、龙珠山:皆山名。

②屐:一种登山的木鞋。

【赏析】

这是一篇以描写景物见长的山水游记。

作者在一种恬淡宁静的心境下,畅游曹娥江的上游剡溪,尽情欣赏这里的山水风光,或泛舟观景,或登山揽胜,于水中见山,在山上见水,无一处不见其瑰丽,使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出“入画则摩诘,入诗则青莲”的总体感受,然后顺着自己的游踪,逐一展现出剡溪山水的长幅画卷。他用审美的眼光,恬淡的心情和冷隽的笔调,对每一处胜景进行工笔细描,赋予它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之美,令人读后心驰神往。作者在描山绘水的同时,常常穿插进东晋时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中文人武将留下的遗踪古迹,突出了剡溪山水的历史文化特色。

作者在描山绘水时,十分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文笔简练,形象生动,有时仅用寥寥数语,甚至只用几个字,便勾画出景物的特色,创造出耐人把玩的意境。这种极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把剡溪的山山水水描写得充满灵性,足以引人入胜。

游黄果树瀑布记

【作者简介】

徐弘祖(1587~1641),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字振之,号霞客,后为避清乾隆帝弘历讳,改“弘”为“宏”,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自幼刻苦好学,博览图经地志,立志从事地理考察,22岁开始出游,直至56岁去世,“驰鹜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迹遍及现在的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和云南、贵州等19个省区的山山水水,最后直达中缅边界,为我国地理学历史上的一位伟人。逐日记下考察所得,汇成《徐霞客游记》,描绘具体,词句简练,文笔生动,是一部4余万字的地理、文学巨著。它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长卷,展现了祖国雄奇瑰丽的万里山河。其人其书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原文】

二十三日①,雇裋夫遵大道南行。二里,从陇头东望双明②西岩,其下犹透明而东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于大溪。盖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环,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里,有堡在南山岭头。路从北岭转而西下,又二里,有草坊当路,路左有茅铺一家。又西下,升陟陇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坞,曰白水铺,已为中火铺矣。

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

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菁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

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亭南西转,涧乃环山转峡东南去,路乃循崖石级西南下。

【注释】

①二十三日:明毅宗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士三日。

②双明:即双明洞,在今贵州省镇宁县西,又名誉紫云洞、观音洞。

【赏析】

这则旅行日记,记述了作者游览黄果树瀑布的情景,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及地理学家的本色。文章着眼于描绘瀑布的水势,通过作者的听觉感受、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运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写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把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逐步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向往、追求自然美的情怀。

武夷游记

【作者简介】

吴拭,生卒年不详。字去尘,号通道人。明代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工书画,为诗清古澹隽,又精琴理、制墨及漆器,为时人所重。

【原文】

山与水相映发者,武夷①、匡庐耳。匡庐水在山外,武夷水在山中。匡庐虽峙江湖浩荡间,终是主客相偶,不能尽发其奥;武夷则清溪九曲,流出其中,凡一石一木,皆相映左右。是以武夷可以舟游,匡庐必须杖履。两山者必欲兼之而后可,不则愿从武夷也。盖子欲取足于意,目之所能受,人苦不足,我乃厌余耳。故游而复述之,以补人情缺陷。

武夷,余梦尝往焉。庚申冬,自虎林②取三衢道,水陆兼驰。十四日,至温岭。夜大雪,明日乍霁,从江亭买舟,三十里进武夷溪,登冲祐观,访道士冷因之。因之导余谒三清殿,殿制之宏敞,视拜章台。后为宾云亭,穹碑林立。又后为玉皇阁,宋理宗所赐玉简在焉。从二门度望仙桥,苍松夹道,平达如掌,而山脉远发于小阜,则昔之同亭处,今为会真庙。阜之下人家落落,散不成村,其曾孙③苗裔乎?日渐薄,仰见青霞两朵,混植鸿濛,白云游其腰,红日射其下。因之曰:“此大王、幔亭二峰也。”刹那间,两峰如阿闪佛,遂不再见。而余即以襆被寄顿庙中。

诘旦命舟,因之偕焉。从一曲望兜鍪峰,屼势压人,觉东南狮子诸峰,皆群伏莫敢仰视。右为铁板嶂,绀碧竞叠,柘开甚丽。直下为止止庵,则木稀岗瘠。及至玉女峰,北折为二曲,始觉有异。幽溪一掌,前后若塞,两壁撑天,大概似峡中。左折观仙船岩④,岩受船处虚插嵯峨,奇不依石。移舟登水乐石,薄曦洒影,微颸自澜,众崿改容,鸣泉氵虢氵虢。南折至大藏峰,前后对岸诸山,曰金鸡洞,洞下曰卧龙潭,堆螺刺笋,瑰诡靓媚。过更衣台,历玉华、天柱、晚对诸峰,如困万戟中,妍怪丰瘦,转掉殊态。入泊平林渡,谒文公祠。祠负隐屏峰,一脉直拔,独抱蓊郁,而北户拒云窝,仅数百武。遂舍舟,从磴道仰观接笋,卓上无端,蒨涧飞动。其下崖石刻露,或悬而坠,或仰而擎;仰甍俯槛,如嵌版屋。倚石作垣,柴扉不设,而云窝宾云之堂左次矣。林影欲昏,夕阴下地,月色渐从溪上来,呼酒数酌。复登舟西折,过七曲,得岩三石二,苍屏、天壶、三仰诸峰,皆掠镜擢鬟,夜来媚人。又南折百花岩,经鼓子,并莲花诸峰,寒猿叫影、空雾濛濛,宿鸟惊光,威霜肃肃。乃折上芙蓉滩,是为九曲。忽霜风凄紧,不能进,因之指白烟一带,曰毛竹洞;指渔灯一点,曰齐云峰,遂返。

再旦,望接笋峰,从仰止亭投石门,历铁象岩,皆捶磴为阶,错落不一,俯仰上下,出没石林间,若排扉,若穿牖。登渐狭,忽豁然高峰四辏,洼中隆外。如仰釜微缺,从缺处,一石嵌嵌飞动。舞瀑蜿蜒而下,晴雨乱飞,各传淙响;积云在崖,冰柱时坠,凛乎其不可留。乃折步左腋而上,一壁耸百余寻,悬三梯级,各以百计。其悬处得凹之半,左削右虚,含慄守视,而上梯穷壁。复胸而凸出,从胸上环凿一径,仅容半躅,舍距用趾,履滑攀索,膝胸而行,如胡僧和南而复蟹旋者。三十步,径断,续以栈,复十步许,得定心亭。少顷,因之至,登龙脊。双壁离立,界两瀑,而中拔数十仞,下望如鸡胸骨,窄束不能雁行。贾勇上征,屡奋屡息,赖缛绿绣两壁,坠雪钩枝,余花嫋嫋,差得自怡。遂由仙弈亭,上绝顶登玄元道院,松竹蔽亏,蓊菁郁翠,昔汪丽阳道人反真复命处也。及下,出石门,望悬梯如腋下短带耳。复北望仙掌峰,取石岩道,登天游观,道视接笋稍夷。登三里许,忽一石从左拔起,与仙掌相拒,如峡而磴。游人憩此,若酷暑之得冰室。更三里,渡胡麻涧,随流而东,行数百步,入天游观,隐屏峰实拱之。及出一览亭,则隐屏若可蹴而造也。屏挟接笋、玉华二峰,如人竖掌中三指。其余诸峰环侍,高者拊膝,卑者承踵,皆孩而顶抚之。曩之溪上,岿然傲人,以不可攀者,悉盘中玩石耳。听滩声在风际摇荡,如馋妇炒寒豆;意昨之白烟渔父,又是眼空花不足思也。至三友堂、胜览亭,既返。道士留曲水,为谈山中事,娓娓可听。

是夕,月色甚佳,不能寐。复出一览亭,观白云敷岩如海,而众峰各萌头茁角,作水族异状。独隐屏如巨鲸翘首,北顾峰头,悬两灯,差可以拟目,亦奇观也。

晨际,从胡麻涧上行三里许,有山当庵。古木幽清,流泉婉出。自此从玉柱峰东行,云径阒寂,了无人声,惟觉泉石洒然,一勺一拳,具足仙韵;草木藤萝,俱有香气。天心庵以峰名,杜豁岩以人显,皆相去六七里。从万峰脚下,萦回取路,如循永巷中。越涧渡壑,喜其漱泐山赞山元,骨齿齿斤腭。黛绿丹碧,班驳成文,泉水溅之,皆活也。登九井岩,岩巅有泉如井者九,清澈映星汉,汲一则八井俱动,想一脉也。穿萝而南,折为水帘洞。丹崖百尺,泻水如珠,飘洒随风,清声瑟瑟。恨复颓败无人,烟火俱寂。由是北折,绕刘官寨,再折过紫峰岭。山势讠叔诡,群峭摩天,较之溪上诸峰,兄弟之相仿佛者,往往然也。涉一涧,曰袭芳,溯流行数百步,有瀑潺潺然落谷中,此涧之源也。东折,度云门,一石与崖附会而成弄。不百武,弄尽,尽处复一涧,曰流云,又瀑之源也。嘉树扶疏,人家闲静,复有柳岸柴扉、小桥流水之趣。桥之西有深密庵,拥竹万竿,规制宏敞,毛道人一呆静处也。由左腋而西,为闲闲室,为白云乡,皆连亘相接,总之俱属为卢岫耳。岫之北,一径袅袅,投云而没,似可以致远,而因之逼归甚急。

既下,乃从涉涧处南折,历丹霞嶂,又折趋马头岩,有凝云庵、碧桃园、翠竹窠诸处,皆石门松径,来往与糜鹿相值于数里之间。石根云树,纵横道路。稍东折二三里,山始舒缓,而向之惊魂动魄者,亦不,觉其骤息而气平也。度鸡苏坂,望三姑尚遥。至兰汤,度忽大王在侧矣。虽然,三日游,历山水之胜,不十之一。噫!三日游,又同曩时一梦矣。

【注释】

①武夷:武夷山,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②虎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古时的别称。

③曾孙:传说武夷之神武夷君曾置酒会乡人,呼乡人为曾孙。

④仙船岩:当地古代的一种葬具,外形像船,架放在高空悬岩隙洞上,故称架壑船,又称仙船、悬棺。

【赏析】

这篇游记通过记述作者武夷三日游的经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武夷山的山水胜景。文章开头将武夷与庐山相比较,点出武夷山“山与水相映发”而“水在山中”的总体特色,全文就围绕这一特色展开详尽而生动的叙述与描写。

以下介绍本文在写作上的三大特点。其一,它虽然也是以游山的时间和路线作为行文线索,但在结构上却明显地分作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船行九曲溪而饱览武夷山山水风光;后一部分写亲登诸峰而尽得探险观奇之趣。两部分都详细介绍了众多的景点,而且能抓住特色精于剪裁,巧为布局,并不见罗列冗繁的痕迹。其二,文章把描写景物同叙述游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不时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感想,读来颇感亲切自然。其三,文中描写景物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最能引人联想。如以美女梳妆比月光下诸峰的秀媚,以抚孩儿头顶喻隐屏峰的高峻,又以盘中玩石喻众峰之相形见小,以馋妇炒寒豆比山间流水之声……都令人拍案叫绝。由于作者设喻新颖,比拟酷肖,因而即使是描写同一类景物,也并无重复之感,反倒是处处见特色,处处出新奇。

湖心亭看雪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隐于山中,酷好游览山水以诗文山水自娱。其山水记游小品,写景抒情,清越隽美,而常有故国之思。其小品题材广泛,博观约取,短小活泼,文笔清丽,造语新奇,富有诗意,是晚明小说中的佳作。著有《琅擐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②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③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④者!”

【注释】

①拏: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

②湖心亭:在浙江杭州西湖外湖一小洲上。

③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④相公:古时对上社会年轻人的敬称。

【赏析】

这是一篇奇特的游记小品,记述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西湖山水浑然难辨的茫茫景象,反映了作者孤芒自赏的避世心态。文章开头交代赏雪的时间选在大雪三天之后的一个夜晚,地点选在湖心亭,并着意说明是冒着严寒独自坐小船前往。这些铺垫之笔,表明这确实是一次奇特的出游。接着,将对话、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作者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不己!文章末尾又异峰突起,借舟子之口道出一个“痴”字,点染出这篇小品的“情结”。通篇以奇人奇举、奇景奇遇、奇情奇趣来抒写性灵,反映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山水癖好,以及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文字简捷明快,善于用极扼要的语言把人物或景色的神态传达出来,其文笔简约到了极致,而大背景的空阔,小环境的孤寂都跃然纸上,堪称晚明小品中的杰作。

避风岩记

【作者简介】

张明弼,生平不详,明末江苏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市)人。从本文内容推断,他应当是崇祯年间的一个下层小官吏。

【原文】

避风岩①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②,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骛,左诇右需,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③。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胐④,宿三十里外。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慄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车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争跃上岩。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相自休。

身住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飞,俯观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人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⑤,如聚米萦带。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岩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为石云。岩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注释】

①避风岩:地名。

②仲秋:阴历八月。

③制府:制军幕府。制军,明清时对总督的称呼。

④朏:阴历每月初三。

⑤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周皆有海,四海,意同天下。三山:古代神话中的三个仙山,即逢莱、方丈、瀛洲。

【赏析】

这是一篇风格奇特、文笔犀利的游记散文,以山水游记的形式来表现当时官场时政黑暗这一深刻的主题。文章开头介绍避风岩的位置和起名的由来;紧接着以一句问话带出一段不同寻常的叙述文字,有层次地叙写他到广东官府办事时所亲身经历的官场种种丑陋黑暗的现象。接着,文章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一段写景的文字。作者紧扣“避风岩”,有层次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危岩、怪石、狂风、怒涛和藤草,极力渲染其令人惊惧的景象和情势。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借抚慰众人的惊惧心情而引出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更表现出奇特而精巧的构思艺术。他巧妙地用五个排比的句式,构成强烈的对照,痛快淋漓地抨击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然后,又用揣测天意来进行自我调侃,以抒写心志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全文充满着辛酸的诙谐和辛辣的讽刺笔调,表现出一个具有良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无比激愤和一个下层小官吏的万般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