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探源——新石器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期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我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0000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而传说中的人祖伏羲氏,也与陶器有着密切联系。

在我国南北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包括黄河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中等,都有代表性的陶器,如彩陶、黑陶与白陶及印纹陶等。

古老传说中的陶器起源

当上古先民刚刚结束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开始使用磨制精细的各式石器,并利用兽皮、兽骨、贝壳装饰打扮自己的时候,便尝试着展开思维的翅膀,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那时,他们既无法理解宇宙间神奇的造化和大自然无穷的破坏力,也无法说清自身奇妙的由来与延续。于是,面对这不可思议的一切,描绘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比如盘古氏开天辟地,以及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的动人故事。

所有这些关于“创世”的传说中,神祗们却几乎是用同一种方法创造了人类本身,那就是用了泥土。

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好崩塌的苍穹后来到河边,休息时抟土为兽、为畜、为人。可泥太软,造出的人没有气力,无法抵御洪水猛兽,所以,她又用麻绳横于中,人便这样诞生了。

不论多么精彩、丰富的想象,都与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密切相关。而那个时代,人类最富创造力的表现,莫过于将那一团团黏糊糊的泥土,改变成各种各样的应用器皿,或捏塑、烧制成他们能够见到和想要见到的一切,这就是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遥远的古时候,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就形成了陶器。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应用于古人的生活之中,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储藏、饮食。古代先民至少在10000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并已懂得了在做炊器用的陶器中要加进砂粒,以防烧裂。

由于陶器的发明通常是原始农业的直接产物,因而其功绩似非当时的妇女莫属。那时,男人们整天忙于捕猎、打鱼,以获取整个部落主要的食物;妇女则从事相对比较安全的农耕、畜牧,及肩负着小心保护火种的重责。因此,唯有她们最容易发现泥土遭火烘烤后的变化。

人类尚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一些地区,陶器的制作都是出自女性那灵巧的双手,男人们最多也就是帮着挖土、运土、砍柴,从事一些粗夯的、纯辅助性的重体力劳动,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插手。

只是到了原始公社的晚期,农业生产逐渐上升为人们主要的活动时,也就是说,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制陶才随之被男人们把持了。

据传说,上古神话中的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就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制瓢技术解决了先民喝水的大问题,是一项足以与石器和火的发明相提并论的技术进步,伏羲氏其实是葫芦时代的象征。

据古史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秦城区一带,女娲与伏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传说他们均是“人首蛇身”,在人类遇洪水、人烟断绝之际,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在天水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的图画和陶器,是国内能够证明伏羲、女娲活动于天水一带的最有力证据。

在天水市武山县和甘谷县还发现了仰韶时期的“人面鲵鱼图”彩陶瓶,这与伏羲时期的“人首蛇身”图腾崇拜的记载相符。

自古以来,天水卦台山和伏羲庙一直是成纪地域内祭祀先祖伏羲的最大的庙宇,天水也被称之为“羲皇故里”。

从“匏析”一词可以推演出伏羲氏时代还开创了陶器的先河。有一种原始的制作陶胚的技术称为胎模制陶术,以葫芦等器物为胎模,外面涂泥,泥干后脱去胎模而成为陶胚,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种作法完全可能出现在伏羲氏时代后期。

首先,古代北方住房是用立木为支架涂泥成墙而成,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更是将这种办法用于大厅内独立大柱的防火上。

其次,在伏羲氏时代后期,随着人们用火知识和技术的提高,也可能出现烧煮食物的要求,为了防止易燃的瓢被火烧毁,会在瓢外面涂泥,瓢中加水烧煮食物。如果意外瓢中没有水,就可能把瓢外的防火泥烧结成陶,从而开创了陶器时代。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东北的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以西,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这里流传着最古老的关于陶器由来的故事。

传说大约六七千年前,人类还群集在那深山密林的石洞里,过着捕猎采果的生活。山上的猎物和野果日益满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便漫漫的走出了山。

崤山山脉韶山峰下,有一片沃野,南临黄河,北临韶山,草木丛中野果累累,鸟儿在空中飞高飞低,走兽在林里窜来窜去,真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好地方。从山上下来的人,有个叫陶的族长,带领族人来到了这块地方。

起初,大自然的丰富物资,足以让他们过着捕猎摘果的美好生活。后来人越来越多了,大自然的财富维持不了生活,他们于是披荆斩棘以开垦田地耕种,并且开始了猎物捉鸟养畜放牧的新生活。

有一年秋天,秋风瑟瑟,大雨连绵不断地下。那风像猛兽一样不断的撕去他们赖以生存而用树枝搭起的篷子,薅掉辛勤耕种的庄稼,卷走日夜相伴的牛羊。

雨后,大地被洪水冲出道道沟壑,人们只好在这沟壑上覆盖厚厚的树枝茅草,住在下面用来避风驱寒。

一天,陶在巡视族人们的生活时,发现这些居住在沟壑茅草棚下的人,冬天雪透,夏日雨浸,不少因潮湿而得病。

他想:要是在干燥的地方挖洞开穴,再用茅草盖顶,那一定会更好些。于是在陶的带领下,大家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

在辛勤劳动中使他们发明了不少劳动工具,陶把这些经验积累起来,磨出了各种各样的石器:石斧、石锥、石凿、石碗等。

同时,漫长的生活需要他们将猎物的骨头磨制出骨针、骨锥、骨筷等,用树皮、兽皮、毛草拧成了各种长短粗细不等的绳子。锥和绳子的出现使人们披上了蓑衣,穿上了兽皮。

长期没有发生过战争,社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各族人之间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从而出现了驯服饲养的家畜、猎物和粮食的交流和交换。

这样就需要储存粮食、干肉和果品了,于是他们用土和泥制成各种各样储物器,在太阳下晒干使用,这种泥器成为他们当时较为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

一天黄昏,灾祸突然降临,刹那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原来还没来得及熄灭的烤肉火堆被风吹散开来,燃着了杂草、树木、庄稼和茅草棚,一会儿成了一片火海。大火之后,树上的果子没了,只留下枯干残枝;田野的庄稼没了,只留下片片灰烬。

不幸的遭遇中,陶却发现了一个奇迹:那晒制的用泥做的储器,比原来坚硬得多,敲起来清脆悦耳,尤其是放在穴里的更好。于是,他就带领族人掘洞建窑试烧这种坚硬的储物器。

陶带领族人亲自试烧,他把晒干的各种泥制品放进掘好的窑洞里,用木材架起来烧。一天又一天,一窑又一窑,但不是烧焦,就是烧流,或是半生半熟。整整3年这位老人都是在火海里折腾,发须被烤焦了许多卷儿,透红的脸庞让火炙了许多黑硬的斑。

一天,大家都去睡了,陶坐在那里用干柴不住地添火,他在朦朦胧胧中觉得自己走进了熊熊的烈火中,双肋长出了翅膀,飘飘忽忽地飞向蓝天,在黄河上空翱翔。

天亮之后,人们来到火窑旁边,火熄了,那位老人却不见了,唯独剩下的,是他常拄的那根奇异的木制拐杖。

陶离开人类而去了,大家按照老人生前的嘱托,继续忙碌着。到了中午,雨瓢泼似地下,满地都是水,灌满了个个试烧的窑。第二天,大家用土封了窑口。

七天七夜过去了,水全部渗完,窑里没那么热腾了,大家挖开一看,满窑是坚硬结实、完好无缺、青光夺目的各种各样储物器。于是,成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黄河两岸。

陶死后,大家推举他的儿子缶为首领。为了怀念陶的功绩,大家把这种储物器叫陶器。他们还为老人铸了陶像,因为老人爱吃鸡,同时煅烧了两只鸡摆在陶像前,让后人供奉。

[旁注]

神农氏 我国传说五氏之一的炎帝,他身体透明,牛头人身。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誓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盘古 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我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道教的传说中,鸿钧老祖的化身便是盘古,也有一说盤古是道教中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

女娲 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伏羲 传说伏羲是一个叫华胥的美丽女人生下的,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一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阅读链接]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黏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黏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黏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