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情遣性——秦汉隋唐陶器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铜器的造型。特别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

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和指挥俑。另外,很有成就的是秦砖汉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仍以骑士俑等明器为主,北魏的彩绘陶俑发式、甲胄多为少数民族装束。

隋唐时我国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更是我国文化经过长期酝酿开始进入鼎盛的序曲,最著名的陶器是唐三彩。

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陶器

秦朝历史只有30多年,真正被确定为具有秦代标准特征的陶器,主要是发现于关中地区的秦都咸阳和临潼秦始皇陵区周围秦俑坑与秦代墓葬内。

从陕西省秦都咸阳阿房宫和临潼秦始皇陵墓周围的秦代陶器和砖瓦上的陶文戳记内容来看,计标记。有:“都”、“都昌”、“左司”、“右司”、“宫皇”、“宫屯”、“宫水”、“左宫”、“右宫”、“右空”、“左胡”、“都司空”、“寺水”、“太匠”等,均属于当时秦朝中央官署直接管辖的制陶作坊。

这些官署管辖制陶作坊生产的砖、瓦与陶器,可能是专供秦国和秦朝宫殿建筑和陵园建筑之用。

在咸阳城遗址发现的日用陶器和一部分砖瓦上还发现印有“咸阳成申”和“咸阳如倾”字样的戳记,这些陶器与砖瓦可能是咸阳地方官府所属制陶作坊的产品。

在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印制有“栎阳”、“苣阳”、“丽邑”等地方名称的戳记,这也可能属于地方官府所辖的制陶作坊的产品。

在秦咸阳城遗址的陶器上,还印制有“咸郧里角”和“咸内里喜”等戳记,它是在工匠人的名前冠以里居地名,因而带有这种印戳的陶器,有可能是私人作坊的产品,依此可以看出秦代的制陶业是相当发达的。

私人制陶作坊的产品,显然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秦的制陶业似乎已有了明确分工。

秦代日常使用的实用陶器,主要以泥质和砂质灰陶为多,也有一些红陶。炊器有小口、圆腹、圜底、砂质陶釜和一些敛口、袋足、弧形裆陶鬲,以及大口、斜壁、平底陶甑。食器有大口、浅腹钵和大口、或直口、浅腹、平底碗。

盛储器有小口、短颈、深腹、平底瓮,小口、折沿、深弧腹、平底罐,敞口、斜壁、平底盆,小口、折沿、短颈、横椭圆形腹、小圈足、茧形壶和口似蒜头、细长颈、圆腹、平底蒜头壶等。

茧形壶壶腹似鸭蛋形,所以也称鸭蛋壶,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器表除饰印绳纹外,还施有一些划纹、弦纹与彩绘。陶器的制法均为轮制。体型较大的异型容器,也有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发现的窖底盆,口和底均似椭圆形,口缘外卷,腹部略向外突,厚实坚硬,数节相套,口径1米,高60厘米,底径50厘米,可能为贮粮之用。

还有陶仓,为明器,战国时秦墓中就有发现,秦始皇陵附近的陶仓器身较矮,上有模拟平顶斜坡式的圆形屋顶,仓身正面中间开有一个扁方形门洞。

秦墓随葬的陶器,大部分为实用器,也有专为随葬烧制的明器。形制有小口、圆腹、圜底釜,小口、圆肩、深腹、平底瓮和小口、深腹、平底罐,还有一些盘、勺、钵、鼎、钫、茧形壶、蒜头壶与甑等。器表除饰绳纹与弦纹外,也有一些彩绘陶器。

关中地区的秦墓还有铲形袋足鬲、瓮、鼎、敦、壶、盘、匜、杯、勺等陶器。咸阳秦墓有一件体型特大的茧形壶,壶腹用泥条盘筑而成,并经过打磨与修整,外壁用宽扁形的泥带和弦纹装饰,口颈与圈足是分件制作粘接成一整器。

湖北省云梦秦墓随葬陶器除有瓮、钵、茧形壶、蒜头壶、釜、甑等实用陶器外,并有灶、鼎、钫等明器。部分陶鼎与陶钫的器表髹黑漆或褐漆,漆衣上又彩绘出云气纹和变形鸟头纹。许多小口陶瓮、陶壶、陶釜的器表上还印制有“安陵市亭”的戳记。

秦代陶器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浅灰色,原料经过良好加工。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型,也有的用陶轮成型,弦纹装饰在陶轮成型过程中作出。

秦皇陵兵马俑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充分展现秦始皇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

秦兵马俑的烧成,是陶瓷工艺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而且为研究秦代烧陶技术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有几个兵马俑坑,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约1500米处。

数以千计形体高大的陶人陶马以各种姿态组成一个雄伟的军阵。武士身着铠甲战袍,手持各种兵器,按照一定的队形,井然有序地排列,整个军阵威武雄壮、严整统一,展示出当年兵强马壮、斗志昂扬的秦国军队的雄姿。

三座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五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

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

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有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

一号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

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铠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

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3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整个军阵就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二号坑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和骑兵俑方阵4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三号坑,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呈凹字形。三号坑经推断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门前有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秦皇陵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由于陶俑体型高大,制作时,首先考虑如何能使它稳固地站立起来,于是陶工们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将腿部做成实心圆柱体,承受腿部以上躯体的重量,使之不易压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块足踏板,这样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还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触面增大,从而使陶捅的稳定性大大增加。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但每一个兵士的脸型、发型、体态、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人和马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将士们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的骑士,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有头戴长冠的驭手,两臂前伸,双手握缰,技术熟练;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的下级指挥官,着长甲,手执吴钩;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一般战士的也是各有表情:有的嘴唇呶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其中,骑兵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

它们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每匹战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地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

仔细观察,陶俑的某些细部如发丝、盔甲上的铁板乳钉、皮带扣子,甚至人俑鞋底上麻线的针脚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兵马俑全部加以彩绘装饰,颜色有黑、红、蓝、白、粉红等。色彩既艳丽又和谐。

从制作方法说,秦俑的制作,是将头、躯干、腿等分别以模制法制成后粘接在一起。人俑的上身呈空心状,内壁隐约可见到工匠的指纹。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封建盛世,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达,社会文化发展迅速,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这就是著名的“秦砖汉瓦”。

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以及陕西临潼、风翔等地发现众多的秦代画像砖和铺地青砖,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

另外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画龙纹、凤纹,也有模印射猎、宴客等场面的。

秦时瓦当也向艺术化发展,就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我国古代聪明的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黏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约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为秦国都城,而首先成为秦瓦当的重要生产地区。后来,秦国迁都栋阳,又迁都咸阳,情形也是如此。

秦砖有山形纹、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瓦当颇为相像。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当,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并引导瓦当艺术在西汉形成第二个高潮。

秦始皇陵园及周围遗址出土的秦砖,陶土多取骊山泥土,未添加其他材料。因泥土本身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经烧制后十分坚固耐用。

秦砖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形式多样。其中方砖长34厘米至70厘米,厚10厘米至20厘米。

而长条空心砖长38厘米至53厘米,宽35厘米至38厘米,厚2厘米至4厘米;长方形空心砖长65厘米至136厘米,宽33厘米至38厘米,厚18厘米。

另外条砖、子母砖、企口砖、五棱砖、曲尺形砖长22厘米至40厘米,宽10厘米至20厘米,厚2厘米至9厘米不等。

据调查,秦陵及周边发现的条形砖有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秦砖长42厘米,宽18厘米,厚8.9厘米,重14千克;小型的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7厘米,重达5千克。

条形砖一般具有3个特征,饰有细绳纹;胎体细密且含有石英砂等矿物质;密度大、质地坚硬;做工细腻、规矩,分量很重。

素面砖也是秦汉时期最常用的砖种之一,砖面上没有任何纹饰,与花纹砖相对,主要用于铺地,所以也称为铺地砖。

秦砖除了素面砖以外,还有花纹种类多样的方砖,有粗细绳纹、交错绳纹、平行绳纹、方格纹、太阳纹、米字纹、乳丁纹、方格纹、曲尺形纹、菱形纹、回纹、云纹,或以两种不同纹饰相间于长方形空心砖。

花纹砖还有龙纹、凤纹、龙凤纹、方格纹、植物纹、动物纹、四神纹条砖、子母砖、楔形砖、企口砖、五棱砖。

秦砖中还有一种文字砖,即在砖体上刻、印文字,如官官、官秩、南郑宫、左司高瓦、寺系、都仓、安米、诊、益寿长乐、万世无极、长乐未央等数十种。

秦小篆体12字砖,是一种铺地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此砖正面以凸线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文字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意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秦朝的臣民,五谷丰登,路上见不到饥饿之人。这是秦朝都城宫殿用砖。

秦瓦当上的云纹工整精致,是汉朝云纹的样板,后世云纹瓦当都不及秦瓦当精细。云是祥云,代表祥和之气。云纹瓦当表现了秦人渴望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建筑基遗址发现的大半圆形夔纹瓦当高48厘米,直径61厘米,背有残筒长32厘米。这件瓦当是发现的秦代瓦当中的最大者,被称为“夔纹瓦当王”。

[旁注]

秦始皇 即嬴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奠定了我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敦 我国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宿卫军 我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自商代专设阍人承当,负责守护王宫门禁的职责。周代设置虎贲军作为周天子禁卫军。秦代有宫廷禁军,属朝廷直辖。汉代首开禁军制设立南军、北军、虎贲军、羽林军。三国时,曹操组建和加强了宿卫军,称之为“虎豹骑”。

鶡冠 古代冠名,即插有鶡毛的武士冠。《古禽经》:“鶡冠,武士服之,像其勇也。”因为鶡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插鶡毛,以示英勇。

右衽 衽,在我国文字中本义为“衣襟”。将衣服的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右衽是我国古代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

凤 凤凰的简称。在远古图腾时期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比喻有圣德之人。它是原始社会时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凤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阅读链接]

秦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陶俑的塑造和烧成。显示其惊人成就的,是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西南,发现3个皇陵陪葬坑,一号坑面积达14260平方米,按发掘部分密度推算,该坑埋藏兵马俑总数达6000多尊。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埋藏陶俑有1400多尊,战车89辆。3号坑面积520平方米,战车1辆,战马4匹、武士俑68件。

这些陶俑是秦始皇在世时用强力从全国各地征调来服徭役的陶工、雕塑工匠和刑徒耗费10年左右的时间制作的。这些陶俑是伟大时代的辉煌产物,它体现出的雕塑法则,影响着秦以后2000多年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