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徐悲鸿

经典故事

名字的由来

据说,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吃喜酒,许多人都穿着绸衣,唯徐悲鸿却穿着布大褂,很多人看不起他,对他十分冷落。

后来,他想进洋学堂学习,为将来谋生立足,可是他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谁也不借给他。

徐悲鸿深感世态炎凉,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决心发愤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勇于为国争光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1919年至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

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做客,在他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指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

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一张换一张

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58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58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20世纪40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虚心向别人学习

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模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

徐悲鸿买画

一次徐悲鸿在一家画店发现一张很有名的画,便想把它买下。他问店主此画卖多少钱,店主回答说300元大洋。徐悲鸿认为贵了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画店。

回去后,徐悲鸿越想越觉得此画画得好,实在想把它买下,便又去画店问此画能否便宜些,店主不同意。徐悲鸿很失望地回家后,认为此画实属珍品,便又第三次去画店,最终以300元现大洋将此画买下,心中十分高兴。

这天,张大千到徐悲鸿家做客,徐悲鸿兴奋地对张大千说买了一张珍品画,边说边取出这张画让张大千欣赏,张大千将此画反复观看后,对徐悲鸿说此画是仿制。

徐悲鸿听后很是不快,张大千即用水将画的右下角浸湿轻轻撕开,上面就显露出大千仿制字样。徐悲鸿不禁惊呆了,张大千执画哈哈大笑,遂用300元现大洋将画买回。

徐悲鸿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收藏家,他经常收藏名家作品。

20世纪50年代初,徐悲鸿在北京参加一个画展,一幅《梅妃写真图》杂于诸多画像之中供展览之用,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幅画的来历,徐悲鸿却一眼看出,这是我国明代画家仇英的杰作。

此时,一个外国驻华大使正与主人议价,要买这幅图。徐悲鸿不愿这幅画流于国外,立刻插上前去,对主人说:“我买了,不还价。”

这位大使与徐悲鸿有私交,已商议过邀请他到自己国家办画展,此时见到徐悲鸿从中作梗,夺他所爱,一气之下,再也不提邀请他办画展的事。

被誉为“神笔”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

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

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支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虚心认错

徐悲鸿有一次开画展,来宾如潮。正当他对众人介绍画作时,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乡下土老倌。

土老倌走到画前问他:“此画,是先生你画的?”

徐悲鸿回答:“是。”

土老倌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

众人仔细一看,此画原来是徐悲鸿“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

怎么错了呢?

原来麻鸭只有雄鸭羽毛鲜艳,尾巴卷曲;雌麻鸭却是羽毛麻褐色且尾巴极短的。

徐悲鸿连忙认错,向这位乡下汉子深深致谢。

三笔画打猎

黄纯尧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

有一次,徐悲鸿出题,让黄纯尧据以作画:“我的题目很简单,画一个扛猎枪的猎人,带一只猎犬进大山去打猎。但有规定,这幅画只能用三笔完成。”

黄纯尧思索有顷,回答说:“老师规定太严格了,用三笔是无法完成的……不知老师可否作一下示范?”

徐悲鸿从画案上拿起笔,第一笔画了起伏的曲线,一座大山;第二笔画的是一根既粗又短的直线,表示猎人进山时露出的猎枪枪管;第三笔画的是一段浸墨的粗线,表示猎犬的尾巴。

黄纯尧不得不对老师高度的概括力钦佩。但他迅即就对老师发动了一次小小的“反击”:“恕学生冒昧,我也想出一道题回敬老师,不知吾师意下如何?”

徐悲鸿一声朗笑:“来而不往非礼也,怎么依得我愿不愿意……你就赶快出题嘛!”

黄纯尧的题并不复杂:“三十晚上,猎人在森林里打鬼。”

徐悲鸿一怔,随即问道:“几笔完成?”

黄纯尧答说:“请老师见谅,一笔都不给。”

徐悲鸿惊疑地反问:“一笔都不给?你画得出来吗?说给我听听。怎么画法?”

黄纯尧笑答:“不装墨的砚盘翻过来,涂上一层墨汁,放在白纸上使劲一摁,纸上便留下一片墨迹。这不就是三十晚上打鬼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清吗?”

徐悲鸿一阵大笑:“你这小子可真够调皮呀!”

善于发现人才

饮誉中外的绘画大师徐悲鸿,尤以画马著称,一生画马,爱马如痴。他还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的画坛伯乐。

齐白石57岁时定居北京,60岁以后“衰年变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是,当时不少名士行家鄙视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对他的作品冷眼相看。

在一次国画展览会上,齐白石的一幅《虾趣》立轴被挂在最不显眼的角落里。当时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见到此画,眼前为之一亮,欣喜异常,认为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可是此画才标价8元。

徐悲鸿当即找来展厅负责人,将齐白石这幅画移挂到展厅正中,与自己的《奔马图》并列在一起,并亲自将标价改为80元,还在说明栏中注上“徐悲鸿标价”5个字,而他自己的那幅《奔马图》才标价70元。此事很快传遍北京画界,齐白石由此声誉骤起,一举成名。

徐悲鸿又专程前往拜访齐白石,请他担任艺术学院的教授。他认为齐白石是画坛千里马。在徐悲鸿的一再推举下,齐白石走出茅屋,从此蜚声画坛,成为现代国画的一代宗师。白石老人在给徐悲鸿的信中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赠画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或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于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嘚嘚,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一次,徐悲鸿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

马车夫疑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老大爷,”妻子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马车夫眼角湿润了,动情地说:“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又唠叨开了,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先生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

事后,廖静文很不理解地问徐悲鸿:“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

徐悲鸿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难呢!”

听着先生的话,廖静文十分感动。

年谱

189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1901年,从父识文断句。

1904年,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思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再次到上海。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复旦大学。

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鲁迅会晤。

1919年3月,偕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问学于画家康普。

1922年,从学于康普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1924年,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胃病复发。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斯坦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

1928年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天,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美元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到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盘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5年,与蒋碧薇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

1949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泽东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收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出血,半身不遂。

1953年,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出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58岁。

名言

车多碍辙,船多擦边。

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

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花朵凋谢,明年还会再开;青春逝去永远不会再来。

只要有所事事,有所追求,人就把握住了机运的车轮。

我们不应该带着观点来调查事实,而必须用事实来证明观点。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那些缠扭着家庭的人,命定要永远闭卧在无灵魂世界的僵硬的生活中。

劳之反面为逸,闲暇云者,固无所事事,逸则有事如无其事也。故形容词之逸气逸笔逸才,乃言其从容解决困难也。

一个人如果对待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中国画之妙处,有如水之就下,自成文章,奔流穿涧,漩转萦回。或一泻百尺如飞瀑,或涓涓滴滴若吐珠。要以引用自然,随势顺逆为其极则,以自然人乎规矩者也。

西洋画如打台球,三球相距或远或近,顺者易合,逆者每违。而必深解其理,迫之相撞,旁敲侧击,缓急疾徐,率直迂回,求其必中。其奇妙时,神出鬼没,变化无穷,而值合乎数理。此以规矩人乎自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