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求知欲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之家
1561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市斯特朗大街,泰晤士河边的约克大院内,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男婴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的弗朗西斯·培根。
接生婆拉开产房虚掩的门,伸出头来,对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的孩子的父亲尼古拉·培根轻轻地说:“老爷,恭喜您,又添了一位公子。”
尼古拉听后很是高兴,他对接生婆说:“好好照料他们母子。”
接生婆说:“您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夫人和孩子的。”说完便缩回头,房门又被轻轻地关上了。
尼古拉对家丁仆役交代了一番之后,就匆匆地外出办公了。在宽敞的约克大院里,立即充满了一片喜庆的气氛。
婴儿出生在伊丽莎白女王的都铎王朝。此时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英国,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圈地运动”,在16世纪较早的一些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结果是使得英国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个体农民的小规模耕种发展到大规模的畜牧业和大规模的种植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对殖民地的海盗式血腥掠夺,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另一个主要方式。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45年里,英国在对西班牙的殖民地及船只的袭击中,获利竟达1200万英镑之巨。英国的海盗活动对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16世纪中叶,英国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也相继成立了。通过这些公司,英国又从殖民地人民身上榨取了亿万财富。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资本主义的革命发展,一些中小贵族从封建贵族营垒中分化出来,成为资产阶级的新贵族。这些新贵族的一部分是从国王手中获得没收封建贵族土地的高官显贵;一部分是经营牧场、农场,从封建地租剥削转化为雇佣劳动剥削的中、小地主。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新贵族成为资产阶级的同盟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发展,都依靠和支持王权。
都铎王朝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加强了王权,促进了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固,并创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良好前提。但资本毕竟是充满着血腥得到的,它以最残忍的手段对民众进行奴役、劫掠、杀戮,因而这个时期到处都充斥着背信弃义、贿赂、残杀等卑鄙行为。
正如托马斯所说:
那是个恶作剧的年代,快活的、搬弄是非的年代,它导致了邪恶及恶意的优雅,在美好中实现欺骗,在玫瑰的芬芳中隐藏毒药,在高雅的耳语里谈论谋反,用海盗船的皮带包围世界。
那个年代充满了不道德的阴谋诡计,它就像烤熟的蟹肉一样存在于历史的长舌妇的餐桌上。
时代的特性,必然会在培根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品性及道德哲学上有着某些反映。而资产阶级与王权的长期联盟,也会给其政治哲学增添某些贵族的保守性质的印痕。
培根的祖先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头衔,到他祖父这一辈,也还仅仅是博莱·圣·爱德蒙斯大寺院的僧侣管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由于培根祖父的关系,培根的父亲尼古拉·培根得以俗家的出身,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大学里,尼古拉·培根刻苦攻读法律,毕业后,他开始涉足政界。
尼古拉·培根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步入仕途的,在亨利八世时,他才被册封为勋爵。女王伊丽莎白即位后不久,尼古拉·培根就被任命为“掌玺大臣”。
尼古拉一上任,就致力于打击欧洲天主教势力,积极推行各项改革,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新的工作秩序,深得伊丽莎白女王的赏识。
1559年,尼古拉刚刚50岁,就升任为权倾一时的英国大法官,成为女王麾下十分得力的大臣。
宗教改革使得大批寺院遭到封闭,寺院的土地大部分分送给了国王的宠臣。尼古拉·培根也购买了爱德蒙斯大寺院所属的几处庄园。
尼古拉的志向非常大,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个个出类拔萃,不仅能保住他们这个家族的地位,而且还能够让“培根”这个姓氏更加光辉灿烂。
英国诗人、历史学家、评论家及政治家麦考莱,曾对尼古拉·培根作出这样的评价:“儿子巨大的声望遮住了父亲的名望。但是,尼古拉·培根勋爵绝非凡夫俗子。”
这本来是可以预料到的事情:天才就如一座巅峰,是由一个家族的才智堆垒而成的,而其后代的才智又复归平庸。尼古拉·培根作为一个新贵族,他的许多“新”思想对小儿子弗朗西斯·培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
尼古拉·培根的第一任妻子,共生了6个孩子。他聘请了著名教育家库克爵士很有学问的女儿安妮到家里,帮助病中的妻子珍妮打理家务,照顾几个孩子。
安妮的父亲库克爵士,曾是伊丽莎白的哥哥爱德华王子的家庭教师,他以学问渊博著称。
安妮姐妹3个,她的一位姐姐嫁给了财政大臣兼国务秘书威廉·塞西尔·博莱伯爵。塞西尔也是伊丽莎白女王非常倚重的大臣之一。塞西尔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他的职位和权力。
在小爱德华王子上课时,伊丽莎白公主和小安妮也常常陪着一起听课。安妮身上充满着一种活力,她既活泼,又很自信。安妮从小就得到父母的宠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对自己在尼古拉·培根家的这份工作非常喜欢,一天到晚十分忙碌。珍妮·培根没有多久就过世了,留下安妮一个人打理培根一家的事务。后来,尼古拉爵士了解到安妮对自己非常有好感,于是就向安妮求婚了。
安妮当时很年轻,但是她还是非常乐意担当培根家庭的女主人。安妮在嫁给尼古拉·培根之后,相夫教子,是当时伦敦上层社会出了名的贤惠妻子。安妮不仅要带好尼古拉前妻生的6个孩子,还要带自己生的两个孩子,经常累得疲惫不堪,但是她心里却很高兴。
由于尼古拉家庭良好的传统和安妮自幼接受的文化教养,两个人很是恩爱。尼古拉身体欠佳,有一次患病长期卧床不起,但在安妮的精心护理下,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尼古拉怀着感激的心情,给爱妻写了一首长诗:
最亲爱的妻子,我心中想起,
你怎样在多次忧患里,
用明智的言辞,愉快的风度,
使我那沮丧的面容变得欢悦。
还记得,你曾用多大的巧思,
为我读那悦人的名著,
就此缩短了那时间的空闲。
我每天都亲眼看到,
在我长期的重病中,
你如何照料我的身心,
费尽心血使我恢复健康;
我必须凭良心说,
你的确尽到了贤妻的责任。
从尼古拉写的这首抒情长诗里,可以看出他们夫妻间的深厚感情和家庭的文化氛围。尼古拉平时爱读文学名著,在闲暇的时候,夫妻俩还常常讨论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问题。
在培根家高兰伯里别墅的餐厅里,壁炉的上方挂着一幅油画,画的是谷类女神席利斯教导人类播种五谷的情景。
油画旁的题词是“教育造成进步”。从这幅画和题词中,就可以看出尼古拉夫妇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多么的重视,就连房间布置都动了一番心思。
极富好奇心的小培根在吃饭时,常常盯着这幅画出神。
有一次,培根看着餐桌上丰盛的食物,就问妈妈:“席利斯女神在没有教人学会种植五谷之前,人们都吃什么呢?”
妈妈说:“只能吃野生的果子。”
“噢!原来是这样。”在得到妈妈的解答后,培根才拿起刀叉开始吃饭。
借吃饭的机会,母亲向培根讲述了这幅油画的深刻含义。待培根年龄稍大一点儿时,妈妈指着这幅画又进一步告诉他:“学会种植五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发明。这个发明使人类物质生活发生了第一次飞跃。”
在父亲的影响下,弗朗西斯·培根在有生之年始终热情地倡导科学,认为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在培根的著作《新工具》中,有几行这样的诗句:
伟大的雅典在久远以前,
对弱的人类首先给予了种子,
从这些种子才出生了摇曳的谷物,
于是就重新创造了我们这地上的生活。
这几句诗表述了农耕的发明,对于人类物质文明具有第一次革命的意义。
据说,尼古拉·培根在宗教改革之后,曾被英王亨利八世委派起草一个有关教育改革的计划,目的是培养非僧侣出身的各种新类型人才。这个计划后来虽然被亨利八世搁置了,但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却由汉菲利在1570年作为伦敦大学的计划实现了。
在尼古拉·培根起草的这个计划里,既有帮助学生了解旧世界的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的学习,也有帮助学生了解新世界的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的学习;而且更为突出的,也是最富革新精神的是有关实践技术训练的学习,比如适于在新时代从事航海业的人员的训练等。
尼古拉·培根的这些革新的、重视实践技术的思想,对小儿子弗朗西斯·培根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在培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他开始思考科学运用于实践,定会给人类带来多么意想不到的巨大好处。
有一天,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但是谁也找不到小培根,急得安妮说:“别是他跑到街上玩迷了路,或者被人拐骗走了吧?”
爸爸尼古拉说:“不会吧!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孩子经常到家里的藏书室去翻书,我到藏书室去看看。”
尼古拉走到藏书室里一看,只见小培根正坐在他的椅子上,全神贯注地翻阅桌上摊开的一大堆图书,就连爸爸走到跟前也没有发觉。
是什么书这样吸引小培根的眼睛呢?若不是亲眼看见,尼古拉怎么都不会相信:这都是一些同龄的孩子们读不懂或不喜欢读的图书,都是有关科学发明如何引起技术进步,导致人类生活改善的图书,什么采矿、冶金、制糖、酿酒、纺织、造纸、玻璃、制碱等,无所不有。
当尼古拉走近桌边时,培根正在看一本《新世界的几十年》。这本书囊括了当时关于地雷、炸弹、硝石和火药的丰富的知识。
尼古拉没有想到十来岁的孩子竟对科学技术、新的工业成就如此感兴趣。于是尼古拉低头问儿子培根:“孩子,书上讲的这些道理你都懂吗?”
培根抬起头,对爸爸说:“书中的道理我不懂,但书上的故事我读得懂,很吸引人。”
尼古拉高兴地抱住可爱的小儿子,培根又问爸爸:“书上的故事是不是用来说明那些道理的?”
尼古拉亲了亲培根的小脸蛋,说道:“我的乖儿子,你真聪明。”
在那个时代,父母和教育家们普遍认为,知识靠填充,甚至靠鞭子抽打,才能装入孩子的头脑之中。当然,尼古拉夫妇对培根这样聪慧的孩子,就用不着鞭子了,但他们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不会让他把光阴浪费在玩耍上。
培根的同胞哥哥安东尼·培根比他大两岁。兄弟俩都聪明好学,而培根尤为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喜爱。
弗朗西斯·培根的母亲安妮,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性,她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是一位语言学家和神学家,但她并不想用希腊文与主教们交往。安妮也是加尔文教派的教徒,热心于宗教改革事业,她和加尔文主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改革家西奥多·贝赞是日内瓦科学院的教授,也是加尔文出版物的助手。在加尔文去世后,西奥多·贝赞成为加尔文的传记作家和遗产管理人,他曾写了一本《冥想录》题献给安妮。
安妮还翻译出版了意大利宗教改革家奥奇诺的《讲道集》。奥奇诺是为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迫害,逃到瑞士后,与加尔文在一起的。后来,奥奇诺又来到了英国,成为由爱德华六世给予生活津贴的坎特伯雷的牧师。
安妮还把改革家玖惠尔主教用拉丁文撰写的《英国教会的申诉》翻译成英文出版。这是一本著名的为英国教会辩护的著作,被认为是“英国教会反对罗马教会的一个有条不紊的声明”。
安妮的才学和她的信仰、气质,在她翻译出版的著作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作家安德逊曾对安妮作出这样的评论:
她在神学上是一个加尔文主义者,在信仰上是个清教徒,在气质上是个“狂热者”,在学问上是接受各种学派的哲学、神学学说的思想家……是当代政治斗争的较为公正的观察员。
安妮对儿子弗朗西斯·培根的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影响。她亲自对培根进行教育,为教养儿子耗费了很多心血。
培根的姨父是威廉·塞西尔·博莱伯爵。博莱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其家族与皇室的密切联系始于亨利七世时。
博莱曾在剑桥大学和葛莱公会学习,在爱德华六世、玛丽王朝都曾做过高官。
伊丽莎白继承王位后,博莱是伊丽莎白枢密院里权力最大的成员,是女王的财政大臣、国务秘书、首席部长,对女王及整个王朝都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本以为权倾朝野的博莱会提拔亲戚培根,却没料到他反而成了培根在仕途上的巨大阻力。
博莱和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即后来的萨里斯·博莱伯爵,对培根的一生都有较大的影响。培根生长于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对他来说,在生活、学习、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好的条件。
家庭环境的良好熏陶
由于尼古拉·培根的社会地位显赫,家中经常有一些贵族高官来访,来时一般都带着一些稀罕的礼品,有北美洲的金银器皿、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非洲的钻石等。
许多客人看到聪明的小培根,总爱逗逗他。培根也常问客人一些问题。在客人与爸爸交谈时,好奇的小培根总爱站在一边听着。
有一天,来了一位刚从北美洲回来的官员。这个官员对尼古拉说:“自从发现新大陆以来,整个地球都让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我们国家怎么能让西班牙独揽海上贸易呢?英国再不发展海军和海上运输,会吃大亏的。”
尼古拉说:“近几年来,我们的海外贸易发展得够快了,最近女王制定了‘英国的商业需要英国的战船来保护’政策。我国对南北美洲、欧洲和北非的贸易额在逐渐增加。”
这位官员低声对尼克拉说:“听说我们国家的约翰·霍金斯和他的表弟德雷克从西非捕捉黑人,然后装船贩卖到西印度群岛,赚了许多钱。”
尼古拉把嘴凑到这个官员的耳边,压低了声音说:“不瞒你说,贩卖黑奴这事,咱们的女王也入了股。”
“啊——女王也……”这位官员惊诧得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他长长地“啊”了一声以后,就什么也不说了。
有一天,尼古拉从皇宫回到家,兴奋地对妻子安妮说:“德雷克乘坐的‘金雌鹿’号和他的舰队回来了。据说他在美洲西海岸俘获了西班牙大帆船,这艘船上装着大量的金银珠宝,价值50万英镑,等于王室一年的收入。”
安妮惊奇地说道:“这回女王该高兴了。”
尼古拉说:“当然了,女王亲自登上‘金雌鹿’号去欢迎,还要嘉奖德克雷呢!”
培根听了,也对德克雷产生了敬意。他决心自己长大之后,也一定要干出一番令人钦佩的事业来。
培根自幼生活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特殊环境中,接触到许多上层人士和有学问的人。因此,培根从小就知道了英国各地乃至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一般人见不到的东西,所以他比同龄的孩子们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
培根后来之所以取得十分重大的成就,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英国伊丽莎白时代才是培根伟大的真正的造就者,那是近代史上最强盛之国的辉煌岁月。
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世界贸易中心也随之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西班牙、法国、荷兰和英国,这些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国家也因此在商业上、金融上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地位。这个优越地位本来为意大利所有,不过那是在大半个欧洲把意大利当作同东方贸易的桥梁的时代。
随着这个转变,“文艺复兴”的星火从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转移到了马德里、巴黎、阿姆斯特丹和伦敦。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夺得海上霸权,从此以后,英国的商业贸易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英国的城市家庭手工业蓬勃发展,移民们征服了美洲大陆,水手们热心于环地球航行。
处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时代,生在这样的国家,只要一个人心中怀有一颗种子,势必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天资聪颖的弗朗西斯·培根必定能扛起时代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冲破枷锁,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在培根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了4个哥哥,因此他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大家庭带来太多的惊喜。可是,培根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其漂亮外表和聪慧过人的头脑,逐渐得到了全家人乃至亲友们的好感和宠爱。
童年的培根长得非常漂亮,皮肤白嫩,有一双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长而向外弯曲,圆圆的大脑袋,四肢灵活健壮,浑身充满着可爱的活力。
尤其是培根聪明的头脑,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感到生出这样一个孩子简直是个奇迹。培根未满周岁就口齿清楚,教什么会什么。不足两岁,他就能同大人进行对话了。刚满两周岁,父母把他带到哪里,都会招来贵族夫人甚至小姐们对他的由衷的赞美。父母带他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他简直就是一种骄傲的显示。
尼古拉当时有两处住宅,一处是位于伦敦的约克府,平时一家人都住在这里;另一处在哈佛州的高兰伯里城,这是他们一家人休假的别墅。
约克府在泰晤士河畔,房舍建筑非常气派,周围绿树环绕,清静幽雅,交通又十分方便,是一所很好的宅第。弗朗西斯·培根的快乐童年就是在这两个地方度过的。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长大的弗朗西斯·培根,自幼就懂得尊敬父母、关心他人。
如果说喜欢深沉地思考问题是一个人成为思想家的必备条件,是所有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那么弗朗西斯·培根从小就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习惯,而且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老年。
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培根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对什么东西都感到好奇。他经常拉着妈妈的手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别看培根小小年纪,他却经常思考一些成年人都很少考虑的问题。培根不只经常挑出课本的一些毛病,他还对整个自然界进行思索。
有一天,培根忽然若有所思地问妈妈:“妈妈,妈妈,您知道上帝住在哪里吗?”
妈妈看着天真的儿子,笑着说:“上帝?哦,他应该住在天上吧!”
培根又认真地问:“可是,天上都是一些星球,上帝怎么住呢?”
妈妈又说:“嗯,那上帝应该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培根又问:“可是,人的心那么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上帝和那么多的神呢?”
妈妈只好说:“好啦好啦!这些问题呀,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培根思考问题时非常专注,常常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多少天都放不下。在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因为经常专心思考问题不注意饮食而患上了胃病。
母亲安妮在给培根的哥哥安东尼的信里这样写道:
我确实相信,你弟弟的消化不良是由于不按时就寝,在入睡之前要默想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造成的,并使其日益加剧。
在伊丽莎白时代,上层社会都认为拉丁文是经典的、被检验过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凌乱的语言。上层社会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学好拉丁文,一是为了训练语言;二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
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父母的教导下,接受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语法训练。
安妮在语言训练方面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即使在冬天,安妮每天早晨都会冒着严寒,6点准时叫孩子们起床,先做祷告,然后就开始背诵拉丁文或希腊文。
培根的记忆力极强,他在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时,总是沉浸在快乐的情绪之中,从未感到过枯燥。
培根曾对人说:“我每记住一个单词或学会一条语法,就好像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培根在5岁时,就能用拉丁语流利地朗诵古典诗篇,受到父母的赞赏。
培根从小就十分敬爱自己的母亲,听母亲的话。培根一生办事严谨认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得益于母亲的感染和教育。
大约在培根5岁的时候,父亲尼古拉·培根就开始带他到皇宫里去见世面。第一次面见女王时,父亲还担心儿子会胆怯出丑。
可是,小培根的表现却非常出色。
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上,伊丽莎白女王问小培根:“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啊?”
“尊敬的陛下,我是弗朗西斯·培根!”小培根大声地回答。
伊丽莎白女王又问:“那么,你几岁了呢?”
小培根冲女王神秘地一笑,然后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在女王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龄比您的王朝还小两岁。”
伊丽莎白女王对这孩子的回答充满了兴趣,称他是“我的小掌玺大臣”。
培根立即机敏地鞠躬说:“谢谢陛下的加封。”一下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女王对培根的聪慧和机智十分惊讶,也十分欣赏。女王吩咐,以后可以经常带小培根到宫中来。
这次晋见女王,给父母和在朝当政的姨夫以及所有的亲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亲友们都为培根感到自豪。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孩提时代,他只知道女王对他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
老培根的秘书兼牧师威廉·罗雷曾这样说道,女王非常喜欢把小培根叫到她的跟前,并询问他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听到他非常机智的回答后,她会高兴得哈哈大笑。
据记载,女王伊丽莎白曾不止一次地到尼古拉在高兰伯里城的别墅巡幸。在这座美丽堂皇的别墅里,在古老的橡树、榆树丛中,这位喜欢奉承的女王不知接受过小培根多少优美的颂词。
由于父亲尼古拉身居高位,因此他常常带着年幼的培根到皇宫里去玩,周旋于伊丽莎白女王和大臣们之间。加上家里来往的都是些达官显贵,使培根在很小的时候就熟悉并习惯了宫廷和官场的生活,并和女王、大臣们混得很熟。
女王伊丽莎白非常喜欢小培根,常提一些问题考他,而培根总是天真、顽皮地回答女王的问题。有时他还会表现出与实际年龄很不相衬的庄重神态和成熟的模样。
培根在长大成人后,经常出入皇宫,还经常和女王私下里自由地交谈。
事实上,尼古拉爵士和安妮夫人的处境有时也很不容易。为了方便女王和大印守护者居住,培根夫妇着手在古汉堡的乡间建了一处漂亮的庄园,所选地段与圣奥尔本斯大隐修院的废墟毗邻。
女王第一次参观此地时,就悻悻地说:“我的天哪!你这房子也太小了!”
听了这话,尼古拉爵士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掩饰自己的惊恐,尼古拉爵士巧妙地说:“陛下,我住这样的房子已经很好啦!因为您使我变得重要,所以房子才显得太小了。”
不管怎样,这个庄园建了好几年,才在女王所有的要求都得到满足后竣工。在古汉堡庄园那里,已有历史文化的印迹可循。罗马人入侵时,那里曾沦为一座废墟。
罗马人统治时期那里称为维鲁拉米翁镇,距伦敦西北约30公里,其中还保留着全英格兰唯一的罗马大剧院。
古汉堡的夏天,对培根家的孩子们来说,是自由自在的好时光。那里是一片视野开阔的地方,空气十分清新。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培根兄弟们的身后总是跟随着一大批家庭教师、侍从。
就是在古汉堡,男孩子们也没有逃过一次课。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他们都得读书。
尼古拉爵士在自家的图书馆里,藏有一套最新发现的希腊古典名作的手抄本,另外还有刚刚发明的印刷机印制的新作。这些新印出来的书在当时已经遍布欧洲,但在英格兰却只有几本。
弗朗西斯·培根很快就学会了用法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甚至荷兰文进行阅读。他还被允许使用塞西尔西泊池庄园的大图书馆,同时也被允许使用安妮夫人的父亲安东尼·库克放在附近基甸大厅里的大量藏书。这使小培根从小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全家人就回到伦敦的约克府,整个气氛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又回到拥挤不堪的城市中,回到了做作的、但有时也令人兴奋的不列颠宫廷的氛围中。$
小培根自幼便备受宠爱,可父亲尼古拉和母亲安妮却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如果受宠的孩子不加以严格约束的话,很可能会走上邪路,这是他们万万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尼古拉·培根夫妇为小培根的成长制订了严格的教育计划,为他请了很好的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语言、圣经、神学等。待小培根年龄稍大一些,父母就开始教他学习英国历史、世界地理、欧洲各国概况等。无论学什么,小培根都很感兴趣,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
在小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之前,他已经能轻松地使用多种语言进行阅读了。后来,培根宣称他对西方世界的全部语言都很熟悉。
弗朗西斯·培根与哥哥安东尼,都是按照当时最特殊阶层的方式接受教育的,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在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谁家的孩子能比小培根兄弟受到的教育更好了。除此之外,母亲安妮还教小培根怎样欣赏音乐和文学名著,怎样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种场合的礼节、贵族的交际习惯等。
聪明的小培根有极好的记忆力和领悟能力,他对所学的知识几乎是教一两遍就能铭记于心,而且还能自己悟出其中的奥妙。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引导下,培根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他很少感到忧郁和消沉,而是完全$。
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培根后来写了一篇《论读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培根在这篇文章中说:
读书可以得到乐趣,获得文采,学会本领。乐趣的主要用处在于私人独处的生活;文采的主要用处在于和人谈话;本领的用处主要在于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
有经验的人能够办事,或许也能够判断个别问题;但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提供最有普遍意义的忠告,并策划和调度众多的事务。
花太多的时间去读书是懒惰的做法;过多地注意文采会流于做作;纯粹地按书中的教条去评断则是读书人的毛病。
读书可以完善天性,而经验可以使读书人完善。因为天性就像自然成长的树,需要由学问去剪修,而单靠书本指出的方向又太漫无边际,除非由经验加以规范和约束。
自以为聪明的人看不起学问,幼稚的人崇拜学问;而明智的人则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教会人们运用学问的方法。而学问之外和之上还存在着一种智慧,要靠注意观察去赢得。
读书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反对和驳倒对方,不应是为了深信不疑,也不应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和辞藻,而应是为了权衡和考虑。有些书是供浅尝的,有些书可供吞咽,只有少数的书需要慢慢咀嚼和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只需选择其中的某些部分去阅读,有些书无须细读;而有少数的书则需全读,而且专心细读。
有些书还可以由人代读,即读旁人做的节录,但这只适用于次要的论点和较平庸的书;否则压缩本像通俗的蒸馏饮料一样,华而不实。
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能应对,写作使人确切。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写,他就需要多记住些东西。
培根很小就开始了对古希腊哲学的迷恋和思考,这使他在心灵和精神上产生了矛盾。他在学拉丁文的同时就接触了古希腊的思想,这给了他不少积极的影响。
但是同时,这也使培根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他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相信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不能相信柏拉图?他觉得有必要把心灵深处的东西清楚、真实地表达出来。如若不然,他的心灵就会感到受到了伤害。
小小的培根,不管走到哪里都被大人们宠着,可是他却爱读书胜过爱得到各种赞扬。夸赞没有使这颗幼小的心灵沉醉,也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在年龄很小时,培根听了别人的夸赞很高兴,稍大一些对夸赞就习以为常了,年龄再大些,又把夸奖当成了学习的动力。
少年求学于剑桥大学
由于培根十分聪慧,再加上家庭的严格训练和教育,他在12岁时就完成了语言、圣经、神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到了12岁时,所能请到的家庭教师已无法满足他的学习要求。于是父母试着为儿子选择了几所中学,可是听课之后,培根认为上课的内容过于简单了。
于是,父母为培根兄弟选择大学,以使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当时,英国有两所著名的高等学校,一个是牛津大学,另一个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宗教气氛较浓。剑桥大学在欧洲排名第三,宗教色彩比较淡,更适于俗家子弟读书,而且许多当朝非僧侣出身的大臣都是在剑桥毕业的。
尼古拉夫妇权衡再三,最终还是把培根和他的哥哥安东尼送到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让他俩攻读神学、哲学,同时还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和拉丁文等。
尼古拉夫妇还特意为培根兄弟请了当时学校最有学问的三一学院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做导师。他后来担任了坎特伯雷的大主教。
1573年4月5日,小培根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那时他才12岁多一点儿,年长他两岁的哥哥安东尼与他一同入学。在入学的当天,三一学院院长亲自出门迎接这两个孩子的到来,以示热忱欢迎。
虽然得到特殊的待遇,但弗朗西斯·培根却不喜欢剑桥大学的生活。在约克府和高兰伯里别墅长大,过惯了自由的王公贵族生活的培根,刚来到这个古老的、呆板的学院,他感到如同置身于地狱一般。学院的老师们,身穿宽袖的长外套,头戴无边的软帽,老气横秋,许多人甚至还疾病缠身。虽然这些教授都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但他们既不平易近人、广泛地接触学生,也不能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这些少年大学生,都不愿意规规矩矩地听老教授枯燥地讲课。有些顽皮的学生,常用各种恶作剧耍弄迂腐的老教授,有时甚至气得老教授用手中的书卷敲打他们的脑袋。可他们不但不怕,反而哄堂大笑。学校也拿这些贵族子弟毫无办法。
在剑桥大学学习没多久,这位12岁的少年大学生就深深地感到,教授们所讲的知识不是早已烂熟于胸,就是陈腐得让人感到窒息。
教授们上经院哲学课时,往往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十分无聊的问题,比如,“在一个针尖上同时可容纳几个神仙跳舞?”“猪上街是用绳子牵去的,还是被人赶去的?”培根对这样的讨论非常反感,他对这样的学习生活感到十分的痛苦和失望。
培根只要有空闲,就情不自禁地想念自己的母亲。母亲给他讲童话故事,母亲循循善诱地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以及母亲善待仆人、巧于管理家庭事务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安妮也十分挂念两个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她经常到三一学院去看望培根兄弟俩。有一次,培根送母亲回家后,感慨地对同学们说:“我只有在母亲身边,才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培根非常孝敬母亲,他在大学读书时,做每一件事都先想到母亲。只要是“使母亲高兴”的事,培根就会认真地去做。即使是令人最乏味的教授讲课,他只要想起母亲,也会认真地听讲,决不懈怠。
此时的培根,虽然不喜欢老教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但他在课余对探讨古人的思想、探讨科学发现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有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所学的各门课程,少年培根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能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1573年10月10日,培根获得了正式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许可。
在大学读书时,培根十分勤奋和刻苦。他很少把时间花在读书之外,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也往往是以谈论知识和辩论问题交友,从不把时间花在吃喝和闲扯上。
学校注重对学生辩论才能的训练,在训练中,往往是用拉丁文或希腊文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辩论。那些论辩成绩突出的学生一般都是学院的高才生。这种课程使一些不好好学习或较迟钝的学生感到难堪,但他们可以选择不参加。
在大学生中,培根虽然年龄最小,但他对这种很有挑战性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几乎每次论辩课他都参加。他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临场即兴发挥。
每当小培根上台进行论辩的时候,总会引来许多师生的观看。培根那带着童稚嗓音的语调,讲出话来却有很强的逻辑性。他在论辩过程中从不强词夺理,而是以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使人信服。培根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论辩课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著名学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高级文法、宗教、历史、语言学等。由于学生很少,导师可以像现代高等院校带研究生一样带学生,既没有系统的教材,也不集体上课,而是规定各个科目的原著,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有了问题来问导师。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自学能力。
学校把用希腊语、拉丁语朗诵文章和进行论辩,作为公共的训练。这种论辩是由答辩者用演绎的形式,对两个以上的对立意见加以论辩,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并用三段论方法依次进行论证。学校认为这是使学生思维敏捷,并具有系统地、前后一贯地论述问题的技能的最好训练方法。
在这样的环境中,培根的父母很担心12岁的儿子能否适应。可是,早熟的培根比那些年龄大于他的学生更有自制力,对学习的兴趣也超过了其他同学。
培根兄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俩很风趣,并能随机应变,拿出有趣的想法与建议。培根对新学科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些新学科都是16世纪后半叶才渐渐为人所知的。
弗朗西斯·培根感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责无旁贷。此时,他已经决定要“倾其全部所学,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他要利用所学,为“整个世界的变革”铺平道路。
母亲安妮对培根兄弟的教育极为关注,尤其对他们的宗教问题很不放心。安妮夫人是把宗教作为家规家训的虔诚的教徒,这样的母亲当然不会让儿子听其自然地成长。
当弗朗西斯和哥哥安东尼离开家庭去上学时,安妮紧张不安地注视他们进入社会,生怕公事和私人社交使他们结识不该交往的人。她常给住宿在学校的两个儿子写信,在她的信里,谴责逐渐多于关爱。
培根自愿在学院里过普通学生的生活,没有因为年龄小而要求特殊的照顾。培根进入大学后,很快就把自己融入知识的海洋。导师布置学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培根的同学们还在为看不懂而发愁的时候,小培根却已经读出了其中的况味。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原著和有关解释的著作中,培根掌握了苏格拉底等许多哲学家的学说,并对他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培根把苏格拉底的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做了认真的对比,他更喜爱比较接近自然的早期哲学家的思想,而对于远离自然界、富于争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产生了怀疑。
对此,培根后来的秘书罗莱曾回忆说:
爵士曾对我说,当他16岁左右,在大学读书期间,他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越来越不满。这不是因为作者本人毫不足取,他对亚里士多德本人是给予很高评价的。他不满的是亚氏方法的毫无效果。
爵士常对我说,作为一种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只是富于辩驳和争论,却完全不能产生为人类生活谋福利的实践效果。他至死都保持这种看法。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发现,上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少年培根的心中,已经开始产生了动摇。
培根进而公开宣称,剑桥的教授们把自己的学问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是大错特错的。他说,他们接受了一个以对自然界粗糙和肤浅的观察为基础的天真幼稚的科学。
培根下决心要把哲学导入更富于成果的轨道上来,把它从琐屑的论辩之中转移到能启迪和增进人类幸福上来。培根一生都坚持科学、哲学必须为人类生活实践服务的思想观念。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培根就能产生这么深刻的观念和追求呢?
在上大学前,培根就在父亲的图书馆里读过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方面的书。他的头脑里充满了许多好奇的问题,他经常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
培根小小年纪就力图从本质上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上帝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他思考最多的就是自然界的本质问题。因为他理解不了大自然的奥秘,为什么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有生死?他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到了剑桥大学,培根在图书馆看到的科技图书就更多了。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
在伊丽莎白王朝,科学发现和发明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好处,这是当时宫廷和上层人士家庭谈话的一项重要内容。培根耳濡目染,因此在这些方面就懂得比较多。
1540年,意大利人万诺乔·毕灵古乔写的关于冶金方面的第一部专著《烟火书》出版后,立即由伊丽莎白的宫廷要员托马斯·史密斯爵士带回英国,并很快被译成英文出版,广为流传。
不久之后,德国人阿哥瑞考拉用拉丁文写的《冶金学》,全面阐述了关于采矿和冶金方面的知识。1556年该书出版后,又很快被介绍到了英国。培根是一个好学而又早熟的少年,一有空闲他就钻到图书馆读这些科技方面的书和评论,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为培根的知识丰富,他在同学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课余时间,培根周围总是围着一些同学,他不是给同学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讲解从书本上得到的新鲜知识,就是绘声绘色地讲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奇闻趣事。
培根的词汇非常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即使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他也能讲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当时,英国正在迅速发展生产力,朝着工业革命的目标迅猛前进。人们迫切希望能从山里挖出各种矿物,提炼出各种有用的东西,用于各项事业。
有一天,培根激动地对同学们说:“你们想想,经院哲学和神学能使人们懂得从何处挖出矿石,又怎样把它们提炼成金属,并根据需要把金属制造成机器、轮船、大炮吗?而《烟火书》、《冶金学》这类书上的知识就可以教人们找矿石,冶炼金属。”
同学们都注视着培根,听着他所讲的内容。培根的讲话比教授讲课还吸引学生,他见同学们听得都入了神,于是接着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金属,那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将回到树林里去,靠寻找橡实和浆果为生。”
培根在剑桥大学博览群书,学问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培根发现鼓励他进行自由研究、自由判断的那些人,最终都被隔离了。当时在英国的大学里,几乎没有容纳思想者的空间。后来,培根写道:“在当时的大学里,几乎没有人愿意自由地思考。”
在保守思想居统治地位的16世纪,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提出的深刻疑问,培根在15岁时就提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深刻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激发了他对科学和实验的思考。
观察与实验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追求的一切。如果实验没有任何结果,那么他是不会相信某种理论的可靠性的。基于逻辑所进行的各种争论,那已经是古人玩的把戏了,只有“观察并看到”,才会对未来有用。这种追求贯穿了培根的一生,并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形成了影响近代思想进程的经验唯物论。
对于此时的剑桥大学,培根感到失望,他后来这样写道:“智慧之人都已经被关进大学问家的地窖里去了……就像很多人被关进修道院和大学的地窖里一样。”培根对剑桥的学科极为轻蔑,认为英国当时的教育制度是有害的。
于是,培根和哥哥安东尼提出申请,希望允许他们回到古汉堡的家里,不再继续读下去。此外,几次瘟疫大流行也使得剑桥大学关门停学了好几次。在这几次瘟疫中,仅伦敦就有几千人被夺去生命。在大学毕业前夕,培根对一些要好的同学讲:
我们应该下决心彻底抛弃旧哲学,创立一种能直接为人类服务的新哲学,要把世界上的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培根的真知灼见,使剑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1575年3月,培根与哥哥安东尼均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麦考莱这样形容他的离开:“他是带着这么一种心理走的:对剑桥的学科深为轻蔑;对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坚决地认为其根本有害……”
能够把两个孩子接回家里来,这使安妮夫人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她又可以亲自照顾他们了。
在1575年圣诞节前夕,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里关于培根家两个孩子的记录终止了。这样,他们的正式求学生涯也就到了尾声。
培根在剑桥大学学习了近3年的时间,所学课程多达数十门。培根不仅对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艺术、语言、文学等也极感兴趣。培根在剑桥学会了多种语言,培养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培根的写作,文笔生动活泼、语言美妙,把哲学和政论文章都写得像散文一样优美。
大学生活结束时,学校对培根的评价是:学习勤奋,对各门主修课程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小培根堪称是当时的少年奇才。
培根和哥哥安东尼回家后的生活,看起来很舒服,他们盼望与家人一起在古汉堡过个快乐的圣诞节。安妮夫人坚持要砍伐一根最大的木头,在圣诞节时好好烧上一把,祈求来年万事如意。安妮还坚持亲自准备节日宴会,来庆贺全家的团圆。
弗朗西斯·培根和安东尼感到非常的高兴,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头脑中充满了智慧。而且弗朗西斯·培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有一种魅力超群的“嘲讽的智慧”。
本·琼森后来评价说,培根简直是“不嘲讽就说不了话”。他总是嘴上不留情,讥讽的话脱口而出。哥哥安东尼也被认为很有幽默感。而正是弗朗西斯超人的幽默感和深刻的精神世界,才使他在后来的艰难岁月中没有被打垮。
无论如何,古汉堡的这个圣诞节,标志着弗朗西斯·培根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