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经典故事

“杂学”的爱好者

从乾隆改元到乾隆四年这段岁月,正是曹雪芹逐渐成长的重要时期,他正赶上了这几年的崭新气氛的太平盛世。

这盛世新风使他得到了两大方面的进展:一是更加迷陷在歌场舞榭的赏艺寻欢的放浪生活之中,二是更加开阔了自己的“杂学”天地。

由于大表兄平郡王府里聘请了赫赫有名的谢济世做世子庆明的老师,曹雪芹初次有机会听到一位学者的不俗的讲论,使曹雪芹受益匪浅。

然而,曹雪芹聪慧而好钻研的天性,使他不会满足于一个人的授业解惑,况且喜画好诗的曹雪芹有些需要也是从他那里得不到的。

于是曹雪芹还得自寻门路。他想到了祖姑傅家。曹家事发以后,曹雪芹祖父一生的藏书,大部分都被曹雪芹的祖姑设法弄到而保存了下来。

随着曹雪芹年龄的增大,他就想办法到傅家表叔昌龄处去求借书籍,自己用心研读。

在傅家,他惊喜地发现祖父的书籍都安然无恙,而且大部分都是十分名贵的版本。曹雪芹借了许多唐宋以来的野史小说、随笔杂记之类的书,眼界大开。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古时的诗文名集,其中包括他祖父监刻的《全唐诗》。

最令曹雪芹欣喜若狂的是,一天他终于看到了祖父的《楝亭诗集》四大册,简直兴奋得通宵难眠。

对曹雪芹来讲,表叔的书房简直是丰富极了,三面的大书架、大书柜,高抵天花板,真是古语所说的“汗牛充栋”。

打开书看时,首页上都有两方朱红的印记:一方是“楝亭曹氏藏书”,一方是“敷槎氏昌龄藏书”,有的还多一方“堇斋图书”的印。

那书都纸如玉白,墨似漆亮,还有一种说不出名色来的幽香之气味。这令曹雪芹感到了“书香”这个词的真实境界。

这书香,也有书架书橱的上等木料的香气,还有为了防蠹而放入的芸草的香气。这是一种华夏高级文化文明之香,堪以令人陶醉。

曹雪芹从祖父的诗句,深深地理解了这位高品位诗人的文笔之美和心灵之秀。这是多少先天、后天的优越条件把他培养成的?曹雪芹从此暗暗地自思自忖:应当继承祖父的家学与诗风,做一个不入时流俗派的真正诗人。

他想:无论是《三国演义》写争雄斗胜的文武将相,还是《水浒》写逼上梁山的草寇英雄,如果剥掉了政治身份的外皮,就都是古人对于人才的赞美和咏叹,包括惋惜与悲愤。

曹雪芹悟到:古人写小说都是为了人物、人才,为了他们的光彩与命运而留下的锦绣文章,感动着千古的读者。但是这些人物、人才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这可是需要自己从头思考、自出手眼的事。

大量地阅读祖辈留下的藏书成了当时曹雪芹业余时间主要做的事情之一,这为以后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授人技艺的风筝高手

曹雪芹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于小说、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工艺美术,特别是对风筝的扎糊、绘制和起放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可称是风筝高手。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约在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分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他扎的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其中宓妃和双童尤为精美。

一天,有位患足疾的朋友于叔度来访,言及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又偶尔说到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老于,让他去卖。

老于卖风筝居然得到重酬,从而解了燃眉之急。后来曹雪芹经常到老于那里,帮他扎糊风筝,还为他设计新的谱式。从此于叔度就以风筝为业,不仅所得足以养家糊口,而且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著名艺人。

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艺除了传授给于叔度以外,还教了敦敏的弟弟敦惠。敦惠也是一位腿有残疾的人。他先是学画,后跟曹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他也学得不错,后来竟然以此供奉内廷。

敦惠的后人也以此为业,他的若干代孙金福忠就是近代北京风筝业内的著名人士。曹雪芹的风筝书稿虽未经刻印,但经人传抄,又有于叔度、敦惠等人的传播,他的风筝谱和制作方法在北京广泛流传,而且一直承袭了下来。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几家著名的扎风筝的用的都是曹雪芹的图式,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撰写制作风筝书籍

曹雪芹不仅帮助像于叔度那样身患残疾的人掌握一门手艺而谋生,还把自古以来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前辈的制作经验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终于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风筝的种类和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便于传授,还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如彩蝶、比翼燕、螃蟹、雏燕等,并写成歌诀。比如“瘦扎燕”歌诀说:“……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红巾一幅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

还注明画法:“画以烟黑为底,衬以嫩黄九幅,作大红,配之以绿。腰间金环略以鹅色入黄,位于尾羽之端,和之以朱红、石绿、石青、湖蓝、浅紫等色,必使艳而不厌、繁而不烦。”

这里既有形状的描绘,又有色彩的说明,极其通俗而生动。曹雪芹还写了关于金石、编织工艺、脱胎手艺、织补、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艺书稿。

这些书稿连同写风筝的集成一书,题作《废艺斋集稿》。可惜此书并未刻印且大多散佚,现在知道的是当时抄存者保留下来的一些资料。

曹雪芹不仅精通风筝的扎糊、绘制工艺,而且还是放风筝的高手。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曾作有《瓶湖懋斋记盛》一文,文中写到敦敏、董邦达等观看曹雪芹亲自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放风筝的情景。曹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敦敏这样描述他的技艺:“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这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年谱

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诞生于江苏省江宁府利济巷大街,江宁织造府内宅。祖父曹寅,父曹颙,母马氏。

1715年正月初九,曹颙死。颙死后康熙帝选择曹荃四子曹頫承继寅后,并袭织造。正月十二日补放,三月初六接任。

1727年,即雍正五年五月间,曹頫押运织造进京,因“骚扰驿站”罪被关押。十二月间曹頫被罢职。

1728年,即雍正六年初,曹家被抄,曹雪芹亲历这场巨变,对他思想影响极大。之后回京,时曹雪芹虚岁14岁。约七月间按例进入官学。

1733年,即雍正十一年,曹雪芹时年19岁,按例当差。此际前后应已成婚,其妻不详。

1735年,即雍正十三年八月十三日,雍正暴毙。乾隆嗣位,恩诏天下,曹頫得以脱罪。

1736年,即乾隆元年,曹頫官复原职,任内务府员外郎,家境开始好转。

1738年,即乾隆三年,是年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后被剥夺亲王爵位。曹雪芹家可能被牵累。曹雪芹其后曾任内务府笔帖式或在宗学差事。

1739年,即乾隆四年十月,宫廷发生“弘皙逆变”事件,曹家受到牵连。

1742年,即乾隆七年,曹家落败,“曹雪芹不得志,遂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为乐”。

1743年,即乾隆八年,曹雪芹最迟于此年在悼红轩“披阅”《红楼梦》。诗人屈复怀曹寅:“诗书家计俱冰雪,何处飘零有子孙。”

1744年,开始创作《石头记》,时年30岁。

1748年,与敦诚敦敏兄弟开始结诗社。

1751年,《石头记》初稿基本完成。曹雪芹生活困难,不得不迁往西郊。

1753年,《石头记》“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已大致完成。凡例附诗,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语。书上已有评语。

1754年,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出现。“脂砚斋”抄阅再评,用石头记作书名。第一次整理批语。

1755年,到江宁府两江总督尹继善处做幕僚。

1756年,因乾隆在皇八子永璇处发现《石头记》这本“邪书”,要严查这部“淫词小说”的出处,曹雪芹一家连夜潜逃回北京西郊山村。七十五回未完成,还在修订中。

1757年,敦诚在长城脚下喜峰口任职,写了《寄怀曹雪芹》长歌一首。

1758年,夏间迁居白家疃,盖了4间茅屋定居下来。

1759年,乙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出现。该本由怡亲王弘晓组织过录。

1760年,约重阳后,曹雪芹出示早期的《红楼梦》的抄本给富察·明义。后明义作《题红楼梦》诗二十绝。

1761年,曹雪芹返回江南游历,搜寻素材。

1762年初春,曹雪芹到敦诚家“西园”听歌。留有题《琵琶行传奇》“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的诗句。

1763年秋,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1764年除夕,禁不起丧子之痛,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虚岁49岁。后葬于北京郊县张家湾祖坟。

名言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渐入鲍鱼肆,反恶芝兰香。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谁人无过?知过必改就好了。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编新不如叙旧,刻古终胜雕今。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为故乡。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