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气象武器
- 人造洪暴
人造洪暴,就是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以影响敌人的机动能力,甚至造成洪水泛滥,消灭敌人。这是目前气象武器中研制最早、范围最广、效果也最显著的项目之一。它始于本世纪的 40 年代,并已在局部战争中得到试验性应用。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人造洪暴的原理。我们知道,要想造成洪暴,首先要使空中降水。所谓降水,是指空气中
液态的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至地面的现象。如下雨、雪、霰、雹等都是降水现象。其中尤以暴雨的降水量最大。气象知识告诉我们,降雨大体上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水汽、上升气流和凝结核。水汽是成云降雨的物质基础;上升气流是把水汽带到高空的运输工具;凝结核是使水汽得以凝结成水滴的核心。水蒸气从地面(水面)随着上升气流升入高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气温降至 0℃以下时,如果空中有适当的凝结核,水汽便凝结成云。云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但有云并非一定降水,只有当云中水汽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有相应的动力条件——上升气流时,云才会变成雨水降下。所以,要想达到人造洪暴,必须在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上下功夫。我们不妨做出如下的设想,第一,人工向空中增加水汽。这样做难度太大,单靠向空中增加水汽,既无可靠的水源也无使水汽成云的技术保障,因而行不通。第二, 通过人工造成强大的上升气流,把水蒸汽输送到空中,使其成云致雨。这样做也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技术上大面积的人工气流如何造成,即使可行, 其经济代价也太大。据估算,要想造成在 260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 2.5 毫
米降水量的云,其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美国 60 年代全国六天之内发电量的总和。可见,这种方法,在相当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第三,看来只有在凝结核上做文章了。在某一空域已有云的条件下,通过飞机或其他工具向空中投放一些能够改变云的物理变化的物质,促使云内发生有利于降雨的动力状态,最后促成降雨或加大降雨效率。这就找到了人工造暴的可行途径。
此后,人们需要解决的是找出能使云层向雨水转化的物质及投放的时机等问题。经过实践,科学工作者发现碘化银和干冰(固体二氧化碳)都能使云雾变成冰晶并可促成降雨。于是,人们就用这类物质作为云雾的催化剂, 达到降雨的目的。与此类似的催化剂还有碘化铅、硫化铜、聚乙醛、碘化酸银装置等。
试验中的人工造暴的实施方法通常是,用飞机、火箭及高射炮等将催化剂播撒到云中,或是用探空气球把装有火药和盐粉混合物的炸弹带到空中, 令其在云底附近爆炸,产生的微小粒子随着上升气流进入云中,以促成降雨或加大降雨量。
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比如,要根据不同种类云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催化方法。云内温度低于 0℃时的云叫冷云。对这种云,主要通过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的方法,促使云中的过冷小水滴蒸发,水汽凝化(即由水汽直接变成冰晶的过程),冰晶增大,然后造成降雨。这种方法常称为冷云致雨。当云内温度高于 0℃时的云叫暖云,这种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组成的。对这类云主要靠喷撒大水滴或播撒盐粉之类的吸湿性物质。这些物质能促使云中的大水滴增加,而大水滴又易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落过程中又兼并较小的水滴,从而造成降雨或加大降雨量。
这种降雨的方法叫做暖云致雨。此外,对由大量的过冷水滴组成的积云,则主要靠播撒大量的碘化银,使云内的过冷水滴冻结。由于物质在冻结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潜热使云内增温,这样就增加了云的浮力,使上升气流得到加强,最后使云体不断发展成高大而浓密的积雨云,促使增大降水量。这种降水方法叫动力催化降雨。
上述三种降水方法中,以动力催化降雨法发展得较快、实验运用得较多、效果也较明显。这里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是如何将试验的气象武器运用于实战之中的。
在 1966~1972 年的侵越战争中,美军为了阻止越南北方“胡志明小道” 的后勤运输,阻断越南北方部队的机动。从 1967 年 3 月~1972 年 7 月,美军利用东南亚地区西南季风季节多雨的有利气象条件,秘密地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的毗邻地区进行了数百次的人工降雨造洪暴的试验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在战争中把气象武器运用于实战的第一次尝试。在此期间,美军曾先后出动飞机 2602 架次,向云中撒放碘化银炸弹 47409 枚,耗资达 2160 万美元,约
有 1400 多人参加了这项计划。结果表明,由于降水量的剧增,使局部地区洪
水泛滥,桥断坝毁,道路泥泞难以通行。以“胡志明小道”为例,1971 年 4
月间每周约有 9000 辆运送物资的车辆通过,而到 6 月间美军实施人造洪暴的时候,每周仅能通过 900 辆汽车。这样的效果,甚至超过了美军 B-52 重型轰炸机的轰炸,另外,由于美军的气象武器作用,在越南北方造成的洪暴灾害中约有近 100 万平民死亡,相当于当时北方人口的 5%。气象武器的灾难性可见一斑。此外,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透露,当时还曾经研究用一种化学药品处理云雨的方法产生酸雨,“以使北越用来引导地空导弹的雷达不能正常运转”。虽然由于技术原因,美军未能对这项计划的最终结果做出精确评价,但他们还是认为气象武器在战争中产生了明显的作用。据美国国防部情报局估计,小范围内人工造暴可使降水量增加 30%左右。
总之,无论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人造洪暴取得了多大的成果,但这一行动本身,就足以证明了气象武器已从设想开始走向了实战。今后随着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人造洪暴必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其破坏作用越来越大。
- 人工制造臭氧层“洞穴”
在我们头顶的大气层中,有一种无色、透明并且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臭氧(O3)。它约占大气层气体体积的十万分之六。绝大部分集中在离地面25~30 公里的高度上,气象上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可别小看这些臭氧,没有它人类就在地球上无法生存。臭氧的最大作用就是吸收太阳光中紫外线等短波辐射。较长时间的紫外线照晒能烤焦皮肤,破坏细胞组织,导致皮肤癌等。因此,如果臭氧层遭到了破坏,紫外线就会直射地面,使无遮蔽的人员和生物遭到伤害。
人工制造臭氧层“洞穴”就是设想在某个空间上空人为地破坏部分臭氧层,使太阳光直射地面,达到杀伤敌人或生物的军事目的。有人设想,将氟利昂或氮的氧化物送到臭氧层中,使局部空间的臭氧浓度减小,就好像在臭氧层上打开了一个“洞穴”,紫外线就可以通过“洞穴”直射地面,对这一地区无遮蔽人员和生物起到杀伤作用。实验表明,当太阳直射头顶时,从臭氧“洞穴”中穿过的紫外线只要照射几分钟,就可使地面无遮蔽的生命全被烤焦,或使人和生物体的细胞组织破坏,皮肤灼伤,皮癌增多。甚至还可引
起地面平均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给当地经济造成损失。可见,这一气象武器的研究发展及在未来的使用,是人类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总之,对气象武器的研究是个特殊的课题。有些气象武器已处于初步试验阶段,更多的尚处于理论研究之中,但可以肯定,在未来战场上,气象武器拥有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军事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