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善于统兵打仗的将领要能屈能伸,其意志刚强却不可固执己见,性格柔顺却不可软弱。因此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诸葛亮

空城计退司马懿

南征结束后,接下来自然是承续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的任务,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诸葛亮为此在积极谋划着。

在诸葛亮47岁那年,夫人黄月英为其生下了长子诸葛瞻,小妾韩慧也怀上了孕。年近半百得子,使诸葛亮夫妇都异常高兴。原先,因为无嗣,兄长诸葛瑾把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养子。诸葛亮曾对他严格教育,写下了《与兄瑾世子乔言书》。现得了亲子,诸葛亮立即写信给兄长报喜,派人送到东吴去。

曹操死后,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到蜀汉建兴四年,曹丕因寒疾不痊而薨,时年40岁,其孺子曹睿即位。

同年,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上表大魏皇帝,要求镇守西凉等地,曹睿准奏,封司马懿为提督。

诸葛亮听到报告不由大惊,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蜀国大患。参军马谡对诸葛亮道:“司马懿虽然是魏国的大臣,但曹睿一向对他怀有戒心。我们不如派人秘密潜往洛阳等地,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想要造反,借曹睿杀了他。”

诸葛亮用了马谡之计。果然不久,曹睿中了马谡的反间计,只因疑心是吴蜀奸细所为,所以未杀司马懿,罚其削职回乡。

诸葛亮闻听司马懿中计遭贬,大喜。第二天后主早朝,大会官僚。诸葛亮上《出师表》欲北伐中原,以申述出兵中原之大义。

《出师表》中奏道:“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未曾想在天下显身扬名。先帝不因为臣卑贱,反而降低身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询问天下大事,臣非常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荆州大败,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迄今已21年了。先帝知道臣小心谨慎,所以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臣。从接受遣命以来,臣日夜都在忧叹,唯恐辜负了先帝的厚望,有损于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臣在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现在南方已经安定,国家兵甲已足,应动员三军,北伐中原,这是臣对先帝的报答,也是效忠陛下应尽的责任。”

诸葛亮一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既为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

随即诸葛亮又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进一步使北伐中原的行动出师有名,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据有荆、益,南抚夷越,夺取中原,兴复汉室,是《隆中对》制定的战略决策。

征服南中,是诸葛亮整个军事战略计划一部分,他的最终目标并非偏安一隅,而是要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匡扶汉室。

因此,征服南中返回成都后,诸葛亮立即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之事。第二年六月,诸葛亮揪住孙吴政权两次向曹魏起兵之机,决定挥师北伐,以完成先帝刘备之遗志,了却他自己平生宏愿。

诸葛亮说:“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担,夙夜不曾有所懈怠。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可以没有内顾之忧了。不趁此时讨贼,恢复中原,又更等何时!”

这时班部中太史谯周走出来奏道:“臣夜里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未必能够取胜。”之后对诸葛亮言道,“丞相十分了解天文,为何强要去北伐呢?”

诸葛亮说:“天道变化无常,怎能过于拘谨固执?如今我将军马驻扎在汉中,观北魏的动静再做行动。”

于是,诸葛亮留下内外文武一百多人,一同治理蜀中之事,自己点将出师。后主带领百官,一直送出成都北门外十多里路。诸葛亮辞别后主,旌旗蔽野,戈戟如林,率军往汉中逶迤进发。

这次北伐,几乎动用了蜀汉所有的将领,名曰30万,其实只有五万左右,显然诸葛亮并未倾巢而出。

蜀汉建国不久,加上刘备去世,北伐虽然重要,内部稳定更是生死关键。首先是廖立,恃才自傲,争官夺利,诽谤别人。诸葛亮严明执法,对其进行弹劾,廖立被免去官职,废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

再就是朝廷重臣李严,个人野心急剧膨胀。他劝诸葛亮受九锡之礼,晋爵称王,就像曹操对汉献帝那样。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诸葛亮带上不忠逆臣的罪名,让诸葛亮倒台,自己好取而代之,诸葛亮不同意,对其进行了驳斥。

后李严要求划出五个郡建立巴州,由他出任刺史,企图与朝廷分庭抗争,遭到诸葛亮的严词拒绝。后来李严由于误送军粮,反推卸职责,欺君罔上,被流放于梓潼郡。

诸葛亮率领大军抵达陕西与四川交界的阳平工,即今陕西勉县西北后,诸葛亮决定不直接从陕南出兵攻取民收、咸阳等地,而是迂回用兵,先取陇右,以形成对曹军西线的威势,再从西向东全线出击。

当诸葛亮的军队西出祁山、突然出现在陇右地区时,驻陇魏军毫无防范,纷纷溃败投降。

诸葛亮很快就占领了南安,即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即今甘肃通谓西北和安定,从南至北,清除了陇右的魏军,并派兵进驻街亭,即今甘肃秦安东北,以扼守陇西至关中的咽喉要道。

诸葛亮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心中甚喜。一日正在祁山西城,即今陕西安康北会众议事,忽报魏主曹睿面诏司马懿,恢复官职,即将起兵平西。诸葛亮大惊道:“我所忧患者,就是司马懿这个人。”

曹睿闻知蜀军已出兵陇西,亲率大军坐镇长安,派大将张郃领五万军队赴西线迎敌,两军在街亭相遇。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1000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1000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1000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由于马谡拒谏,致使战略重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顿足长叹道:“大势去矣!这都是我用人不当的过错啊!”

于是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退回汉中。又派心腹之人,分路去报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军和百姓,全都撤入汉中地区。

诸葛亮分拨已定,忽然十几次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这边蜂拥而来!”

诸葛亮这时身边没有别的大将,只是一班文官,所带的5000军士已派出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下2500人在城中。

众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眺望,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令:“将旗帜全部藏起来,诸军各守城铺,若有自行出入或高声讲话的,立即斩首。大开四面城门,每道门用20个军士,扮作百姓的样子,洒扫街道。魏兵来到的时候,不许擅自行动,我自有计策。”

诸葛亮仍身披鹤氅,头戴纶巾,领两个小童携一张古琴,来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弦。

司马懿的大军前队来到城下,见到这般情景,全都不敢进城。司马懿不信,叫三军停住,亲自飞马过去,远远地观看,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边站着一个童子,手捧宝剑;右边站着一个童子,手执凤尾。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一见心中大惑不解,便来到中军,叫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向北山退去。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道:“说不定诸葛亮城中没有军,故意作出这种姿态?父亲为何就退兵了呢?”

司马懿道:“诸葛亮平生谨慎,没有冒过险。今日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攻进城,一定会中他的计。所以应当速速退兵。你这小辈懂个什么?”

诸葛亮见魏军走远了,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骇,问诸葛亮道:“司马懿可是魏国名将,今日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一看见丞相掉头便走,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道:“他料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行事,而今日这般大模大样,一定是城中藏有伏兵,所以就后退了。其实并不是我冒险,而是我迫不得已。他一定带军往北山小路去了,我已令兴、包二将在那里等候。”

众人听罢都惊异地叹服道:“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要是依我们这些人的意见,早就弃城而逃了。”

诸葛亮说:“我们这里只有2500军士,要是弃城而走,必不能走远,还不被司马懿给抓住?”说完拍手大笑,道,“我要是司马懿,就不退兵。”

然后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一同迁往汉中,并说:“司马懿还会来的。”于是诸葛亮便离开了西城,往汉中而去。

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

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再上表北伐讨魏

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当年的八月,东线孙吴却在石亭,即今安徽潜山东北与曹魏的战斗中打了一场大胜仗。

不久,东吴派使臣到蜀中来致书,请求出兵共讨魏国,并述说东吴不久前大破曹军之事,一来,显示自己的威风,二者,表示与蜀国和好。后主大喜,令人持这份使书到汉中,报知诸葛亮。

诸葛亮正值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准备再次出师,收到后主书信,立即设宴大会诸侯。

宴席间,忽然刮起一阵大风,竟将庭院前的一棵松树吹折了,众人都大吃一惊。忽报赵云将军昨夜病重而死。诸葛亮大声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啊!”

众将无不挥泪泣颜。诸葛亮命子龙二子到成都去面见后主报丧。

后主听说赵云死,放声大哭,道:“想当年,先父携民渡江,遭敌兵追截,朕尚年幼,要不是子龙将军单骑拼死相救,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

立即下诏,敕厚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可四时享受祭祠。子龙二子谢辞而去。

后主身边的大臣这时上奏说:“诸葛丞相将军马分拨已定,即日就将出师伐魏了。丞相派杨仪带《出师表》来到成都,呈交御览。”

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后出师表》。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

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比较而言,这一种意见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出师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

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赵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的《后出师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后出师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

不像这篇《后出师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

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亡,孰与伐之?”

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不过,《后出师表》有一处却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

却说当时后主看过表后非常高兴,便敕令诸葛亮出师。诸葛亮领命,起30万精兵,令魏延率前部先锋,再度北伐。这年冬季,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即今陕西宝鸡县南,包围陈仓,即今宝鸡县东,攻二十多日未能破,粮尽而返。

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率军攻打武都即今甘肃城县西、阴平即今甘肃文县西北,拔二郡。蜀人祝贺诸葛亮,诸葛亮写《谢贺者》。

建兴七年四月,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前去祝贺。六月,吴蜀订盟。

建兴八年七月,魏军三路攻蜀,诸葛亮御之于城固。因大雨无法行军,魏军自退。诸葛亮派魏延入羌中,大破曹魏军。

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魏,围祁山,大败司马懿于西城。但是在同年六月,终因粮草不济,又不得不退兵。

木牛流马运粮草

228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三次北伐,占领了原魏国据守的武都,即今甘肃成县西北。阳平,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将其正式划入蜀汉的版图。此次虽没打到关中,却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231年,诸葛亮又组织了第四次北伐。

经过三年的战争实践,诸葛亮已经总结了不少对敌斗争的经验,这次北伐,他就改变了往日围城攻坚的战术。

这次,诸葛亮充分汲取了前几次军事行动的教训,把粮草运输当作首要任务进行认真组织,委派曾一同受刘备遗诏辅政的大臣李严负责督运军粮,并根据山地运粮困难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木牛”的运粮独轮车。

这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多年的劲敌,曹魏方面的统帅,曾受遗诏辅政的司马懿。

与诸葛亮对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马曹真,体力不支,重病在卧。曹真是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指挥将领,曹魏智囊人物桓范曾称赞说:“曹子丹佳人。”

可见他并非无能将领。曹真的重病不起,对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曹魏政权派来接替曹真的是个平庸之辈,对诸葛亮的取胜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厉害的司马懿。司马懿军事上运筹帷幄,机谋应变自如。此人深识兵法,且有谋略,稳而不躁,沉于思考。他曾镇守荆州以御东吴,因关中统帅曹真患病,他就被曹睿调往长安代替曹真,统率张郃、费耀、戴凌、郭淮四员大将在西线抵抗蜀军。

两军在陇西相遇,诸葛亮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先避开敌方之主力,攻击驻守上都,即今甘肃天水之魏军,从而大获全胜,使守卫上都的费耀、戴凌逃回城中,不敢再战。

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攻上都,即率主力从祁山前去救援,但他深知诸葛亮厉害,兵至而不战,只在险要地方下寨据守,不出战。

诸葛亮每日派将出阵,高声叫骂,故意羞辱司马懿,以此激他率军出战,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仍按兵不动,置之不理。

于是,胆识过人的诸葛亮又改用诱敌之计,佯装退兵,司马懿前见蜀军退走,派人打听虚实后就率军尾随而进,仍不急不躁,决不主动与蜀军正面交锋。

司马懿的举动遭到了他手下部将们的戏弄和嘲笑,加上诸葛亮又经常派部将士兵向魏军挑战,甚至辱骂,这使魏军将士怒气冲天,不堪忍受。

他们多次请战,但主帅司马懿就是不允许,于是他们议论开了:“还未交战就不敢出战,将军畏敌如虎,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讥笑?”

这些议论日益增多,终于,司马懿稳不住了,于是决定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等的就是司马懿的急躁,早已布下伏兵,只等司马懿往里钻。

这一仗把曹魏军队杀得大败,使司马懿再也不敢与诸葛亮交战了。

此后,两军相持近六个月之久,诸葛亮又因粮草供应不济,只得再次退兵。

司马懿以为这下可该出击蜀军了,就派大将张郃率兵追杀,谁知追到木门谷,即今甘肃天水西南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大败魏军,魏军追兵反而成了溃军。

诸葛亮撤回汉中后,严厉惩治了督运军粮不力的老将李严,并决定暂缓北伐,休整内政,鼓励农商,发展生产,让国力重新恢复起来,以便作好充分准备,再次北伐。

234年,已50多岁的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由于三年的准备,他已将大量的粮草囤积在斜谷口,以备军用。

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他亲率10万大军从陕南出发,这一次他不再西出陇地,而是直插陕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即今陕西峡山南。

这次魏军统帅仍是司马懿。当两军在渭水边对峙扎营后,司马懿故技重演,坚壁据守,就是不出战,而诸葛亮却希望早早决战,不宜久拖。

为此,诸葛亮用尽所有的手段,甚至派人送了一套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嘲笑他们妇人一样胆小。但司马懿已吃过诸葛亮的亏,即使受辱,也忍住不战。为掩人耳目,他还假说决战需奏准皇上,使众人不敢再非议他。

司马懿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10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为了解决军粮以便继续北伐,诸葛亮劝农讲武,令军在当地屯田,供应驻军粮草。

一日,长史杨仪报告说:“如今粮米都存在剑阁,人力牛马搬运不方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笑道:“我已运筹谋划很久了。把以前所积存下来的木料,加上在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拿去教人制造木牛流马,非常方便。这些‘牛马’全都不用饮水,可昼夜运输,非常轻便。”

众人听了很是惊奇,道:“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听说什么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什么妙法,能造出这般神奇之物?”

诸葛亮说:“我已经下令让人依照图样制作,还未完工。我现在先把木牛流马的原理,尺寸方圆、长短窄阔写下来,你们大家来看一下。”

众人大喜。诸葛亮便在一张纸上写下,拿给众将观看。

众将看了一遍,都拜服了,说道:“丞相真是神人啊!”

过了几天,木牛流马造好了,竟像活的一样,上山下岭,都十分方便。众军见了,真是无不欢喜。

诸葛亮命令右将军高翔带1000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达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军之用。

却说司马懿正在愁闷,忽然哨马来报告说:“蜀军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

司马懿大惊道:“我之所以坚守而不出战,正是因为蜀军粮草接济不上,而等待他们自入绝境。如今他们使用这种办法,肯定是要长久作战之计,不打算退兵了。这可怎么办?”

于是急忙叫来张虎等二将吩咐道:“你们到斜谷小路边埋伏,等蜀军赶木牛流马过来,你们就从他后面杀出,抢他三五匹便回来。”二将领令而去。

夜间,魏军突然袭击蜀军的运粮队。蜀军措手不及,丢下几匹木牛流马。张虎等甚是欢喜,驱回本营寨。

司马懿一看,果然和真的一样,高兴地说:“他会用这种东西,难道我就不会用吗?”

于是下令,找来100多个能工巧匠,当着他的面把木牛流马拆开,吩咐他们依照尺寸,去造出一模一样的木牛流马来。

不到半个月,魏军竟造出了2000多只,和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果然相同,也能够奔走。于是,司马懿便命令镇远将军岑威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去搬运粮草,来回不断,魏营军士,无不欢喜。

却说高翔回来见诸葛亮,说魏军把木牛流马各抢去了五六只。诸葛亮笑道:“我正是要他抢去。我只是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不久却要得到他军中的许多资助呢?”

众将问道:“丞相怎么知道?”

诸葛亮说:“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一定会让人照样去做,那时我又有别的计策对付他。”

几天后,有人来报说:“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用来往陇西运粮草。”

诸葛亮大喜,说道:“不出我所料。”

便叫来王平吩咐说:“你带1000士兵,扮成魏人,夜里偷偷越过北原,只对人说是巡粮军,混入敌人的运粮军中,把他们都杀散,把木牛流马赶回,直奔过北原来,这里一定会有魏兵赶到,你们便将牛马的舌头转过来,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只管丢下牛马就走。魏兵赶到,牵拽不动,也扛抬不走。我们再有兵到,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然会疑心我们都是神怪,而不敢再追。”王平受计而去。

诸葛亮接着又吩咐张嶷道:“你带上500军,都扮成了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要作出各种怪异之状:一手举绣旗,一手拿宝剑,身上挂着葫芦,里面藏着烟火之物,埋伏在山边,等木牛流马来到时,就放起烟火一起拥出,赶牛马而行。魏人看见,一定认为是神鬼,不敢再追赶。”张嶷受计带兵走了。

诸葛亮又唤魏延、姜维吩咐道:“你二人一同带上一万士兵,到北原寨口去接应木牛流马。”二人遵令而去。

魏将岑威带军驱木牛流马载运粮草,正行之间,忽报前面有巡粮兵。岑威令人前去哨探,果然是魏兵,于是便放心地前进,两军合成一路。

突然间喊声大震,蜀兵就在本队里杀起来,大呼:“蜀中大将王平在此!”

魏兵措手不及,被蜀兵杀死一大半。岑威领败兵抵抗,被王平一刀斩了,其他人都溃散而逃。王平引军驱木牛流马而回。

魏军败兵飞奔报告北原营寨。大将郭淮听说军粮被劫,急忙带兵来救。王平叫蜀兵扭转木牛流马舌头,全部丢弃在道上,边战边退。

郭淮叫魏兵且不去追,只把木牛流马赶回去,却哪里驱得动?郭淮心中疑惑,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然鼓角震天,喊声四面而起,有两路兵杀来,正是魏延和姜维。

王平又带兵杀回,三路夹攻,郭淮大败而走。王平令军士将牛马舌头又扭转过来,驱赶而行。

郭淮远远望见,刚想回兵再追,却见山后烟云突出,一队神兵拥出,个个手执旗剑,行态怪异,拥护木牛流马,如风而去。郭淮见状大惊道:“这必是神助啊!”魏兵无不惊畏,不敢再追。

诸葛亮率兵欲在祁山久驻,便命蜀军与当地魏民一起种粮,军一分,民两分,并不侵犯,魏民都安居乐业。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对他父亲说:“蜀军劫去我们许多粮米,现在又命令蜀军和我们魏民一起在渭水边上屯田,打算长驻,这样下去实在是国家的大患。父亲为什么不跟诸葛亮约个时间大战一场,以决出雌雄呢?”

司马懿道:“我奉旨坚守,不能轻举妄动。”

正议论间,忽报蜀将魏延前来骂阵,司马懿只是不出战。魏延骂了半天,最后只得回寨。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肯出兵,便密令马岱造木栅,在营中挖深沟,放了许多干柴和引火之物。周围山上,用柴草虚搭了许多窝铺,里外都埋下地雷。

置备停当,诸葛亮又对马岱密嘱道:“要将葫芦谷后路切断,在谷中暗伏兵,若司马懿赶到,让他进谷,然后就把地雷和干柴一起放起火来。”马岱领令而去。

诸葛亮又令一班军士白天举着七星旗在谷中,夜晚设七星灯在山上,作为暗号。

接着唤魏延道:“你带上500军士到魏寨讨战,务必要让司马懿出战,但你不必取胜,只可诈败,司马懿一定会来追赶,你便往七星旗处而走,若是夜间,就往亮七星灯的地方去,要引司马懿进葫芦谷,到时我自有擒他之计。”魏延受计,带兵而去。

诸葛亮又叫高翔吩咐说:“你将木牛流马分二三十或四五十为一群,装上米粮,在山路上往来行走,如果被魏军抢了去,那就是你的功劳。”高翔领计而去。

诸葛亮将驻扎在祁山的队伍都一一分派出去了,只留下屯田兵,对他们吩咐道:“如果其他兵来战,你们只许假装打败,但要是司马懿亲自来了,你们才可以合力去攻打渭南,截断他的归路。”

诸葛亮分拨已定,自己带上一军来到靠近上方谷的地方安下营寨。

夏侯惠、夏侯和二人进寨报告司马懿说:“眼下,蜀军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作久驻之计。要不趁早除掉他们,纵令他们安居时间长了,根深蒂固,就更难以动摇了。”

司马懿道:“这一定又是诸葛亮之计。”

夏侯二人道:“都督要是这般疑虑,敌寇何时才能被消灭?我兄弟二人要奋力去决一死战,以报效国家。”

司马懿说:“既然这样,你二人可分头出战。”

于是命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带5000兵去剿寇,自己则坐观回音。

夏侯惠、夏侯和带兵两路,正行之间,撞见蜀军赶木牛流马而来,二人便一起杀将过去,蜀军大败奔走,木牛流马全被魏兵抢获。

第二天,魏军又抓到蜀兵人马一百多个,全部押往大寨,司马懿向蜀兵审问诸葛亮虚实,然后便都放了回去。

诸葛亮令高翔假装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夏侯和等不时地去截杀,半月之间,魏军连胜几仗,司马懿心中欢喜。

一日,又抓到几十个蜀兵,司马懿问诸葛亮在哪里,蜀兵答道:“丞相不在祁山大寨,在上方谷西边安营,令每日运粮屯往谷中。”

司马懿便叫来众将下令道:“你们明日可合力齐攻祁山大寨,我亲自引兵去接应。”众将领令,各准备出兵。

司马师道:“父亲为何反要攻敌人后方呢?”

司马懿道:“祁山乃是蜀人的根据地,若见我军攻打它,肯定都回来救它,这时我便去取上方谷,烧掉他的粮草,让他首尾不应,必然大败。”

司马师拜服。司马懿便发兵起行,令张虎等在后面救应。

诸葛亮在山上,望见魏军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顾后盼,料他肯定是来取祁山大寨,便密传众将:“若是司马懿亲自来了,你们就去攻魏寨,夺了渭南。”

魏兵都奔祁山大寨而来,蜀军从四下里一起呐喊奔出,虚作救应之势。

司马懿见蜀军都去救祁山寨,便带两个儿子和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来,忽见一队魏兵杀到,魏延纵马上前一看,正是司马懿。

魏延大喝道:“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司马懿挺枪来战,不上三个回合,魏延拨马便走,司马懿随后跟来。

魏延望七星旗处而走。司马懿见只有魏延一将,军马也少,便放心地追击,司马昭、司马师相随左右,一齐攻杀。

魏延带500军都退进了上方谷。司马懿追到谷口,先令人进去哨探。

回报说谷中并没有伏兵,山上全是草房。

司马懿道:“这里肯定是囤积粮草的地方。”于是大驱兵马,全部进入谷中。

司马懿这时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经不见了,心中不由犯疑,对两个儿子道:“倘若有兵截断谷口,那可怎么办?”话音未落,只听喊声大震,从山上一齐抛下火把来,烧断了谷口,魏兵无路可逃。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起突出,草房里干柴都着了,一时间火势冲天。

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跳下马抱住两个儿子大哭道:“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

正哭着,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天,一声霹雳,大雨倾盆。于是满谷的大火,全被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道:“不趁此时杀出,更待何时!”

立即引兵奋力杀出,张虎等也带兵前来接应,与司马懿合在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军夺去,郭淮等正在浮桥上与蜀军接战,司马懿带兵杀到,蜀军退去。司马懿烧断浮桥,占据北岸。

在祁山攻打蜀寨的魏兵听说司马懿大败,丢了渭南营寨,军心大乱,急退时,四面蜀军冲杀而来,魏军十伤八九,死者无数,残余的都奔过渭水逃生去了。

诸葛亮在山上看见魏延引司马懿入谷,一霎间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这次必死,没想到大雨从天而降,火不能着,使司马父子死里逃生。

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原来,上方谷位于两山之间,谷口很小,像个葫芦,并且谷内地势很低,空气潮湿,不易流动。

所以当大火在谷内突起时,气温立刻剧增,水分蒸发,升上空中,与高空中的冷空气相遇,便形成了云,而干柴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又极易使水汽凝结,使得大雨突降。

与此同时而起的狂风和漫天的黑雾,则是由于谷内外空气冷热温差较大所产生的对流气体造成的,火势越大,空气流动也越剧烈,也就更加快了云层降雨。

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上方谷这一独特的地势环境,如果是换个地方,他们恐怕早就被诸葛亮的大火烧死了。

五丈原死而后已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屡次令人挑战,魏兵只是不肯出战。

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的确抓住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由于战争旷日持久,加之诸葛亮办事谨慎认真,所有军政大事,事无巨细,皆事必躬亲,这使他日夜操劳,身体渐渐虚弱,很快就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了。

诸葛亮旧病复发,心中昏乱。这天夜里,他扶病出帐,仰头观看天文,不禁十分惊慌,回到帐中对姜维道:“我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

姜维道:“丞相为何说这种话?”

诸葛亮道:“我看见三台星中,客星格外明亮,主星却十分幽暗。天象是这样,我的命运就可知了!”

姜维说:“天象虽然如此,丞相却为何不用祈禳的办法挽救它呢?”

诸葛亮说:“我一向通晓祈禳的方法,但并不知道天意如何。你可带49个甲士,每人各执皂旗,身穿皂衣,环绕在大帐外边,我自己在帐内祈禳北斗星。如果七天之内主灯不灭,那我的寿命就能够增加12年;但如果主灯灭了,我便是一定要死了。闲杂人等,不要放进来。一切需用的东西,只叫两个小童进出搬运。”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时值八月中秋,姜维在大帐外面带领49人守护。诸葛亮自己在帐中摆设香烛等祭物,地上分布着七盏大灯,周围环绕着49盏小灯,最中央是一盏本命灯。

诸葛亮在大帐中祈星已经六天,见到主灯明亮,心中非常高兴。

姜维进帐来,看到诸葛亮正披发执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这时忽然听得营寨外面有呐喊之声,姜维刚要叫人出去询问,魏延突然飞步进来报告说:“魏兵来了!”他脚步急快,无意中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一见,丢下剑叹声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魏延惶恐万状,急忙伏在地上请罪。姜维愤怒之下,拔剑便要杀魏延。

诸葛亮阻止他道:“这是我命中该绝,不是文长的过错。”

姜维这才收了剑。诸葛亮吐了几口血,卧倒在床上,对魏延说道:“司马懿料我有病,所以派人来探听虚实。你可立即出去迎敌。”

魏延领命,出帐上马,带兵将夏侯霸赶出大寨二十多里路才回来。诸葛亮叫魏延回本营寨去把守。

姜维进帐,一直走到诸葛亮床前问安。

诸葛亮道:“我本想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无奈天意如此,我旦夕之间就要死了。我平生的所学,已著书24篇,共计10.4万字,内容有关于八务、七戒、六恐、五俱之法,我察看了所有将领,没有人可以传授,唯独你一人。请千万不要轻慢忽视了它。”

姜维哭拜着接受了。

诸葛亮又说:“我有‘连弩’之法,没有用过。它的方法是矢长八寸,一弓可以发出十支箭,都已画成图本。你可以根据图法去制造使用。”姜维也拜受了。

诸葛亮又说:“蜀中各条道路,全都不必多忧,只是阴平地区,千万需要当心。这个地方险峻,时间久了肯定会出事。”

诸葛亮接着又叫马岱进帐来,附在他耳边,低声传了一个密令,最后嘱咐道:“我死以后,你可按计行事。”马岱领计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杨仪进来,诸葛亮把他叫到床前,给了他一个锦囊,秘密地嘱咐道:“我死后,魏延一定会反;待他反时,你与他对阵,再打开这个锦囊,那时,自有杀魏延的人。”

诸葛亮一一调度了,便昏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苏醒过来,连夜表奏后主。

后主闻奏大惊,急忙命尚书李福当晚就起程到军中去向诸葛亮问安,并询问后事。李福日夜兼程来到五丈原,入帐见诸葛亮,传后主之命。

问安过后,诸葛亮流着眼泪说道:“我不幸在大业未成的半途死去,虚废了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以后,你们要尽忠尽力,辅佐后主。国家以前的制度不要改变,我所用过的人,也不可轻易废掉。我的用兵之法,都已传授给了姜维,他自会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出力。”

李福听完了诸葛亮的话,便辞别,匆匆地赶了回去。

诸葛亮强支病体起来,让左右的人扶他坐上小车,出寨到各营询视,回到帐中,病势更加沉重,便叫来杨仪吩咐道:“马岱、王平、廖化、张翼、张嶷等,都是宁死尽忠之士,久经沙场,多负勤劳,完全可以委用。我死之后,凡事都要像过去那样依法而行,要慢慢退兵,不可过急。你深通谋略,不必我多嘱咐。姜维智勇兼备,可以决断我之后的事。”杨仪哭泣着受命。

诸葛亮吩咐相关事宜之后,坐在病榻上,强撑着身体给后主写了一封遗表。

写完后,吩咐杨仪说:“我死之后,不可发丧,可教后军先走,然后一营一营慢慢退兵。如果司马懿追来,你可以布成阵势,等他到了,将我以前所雕刻的木像,放在车上推出,司马懿见了,一定会退兵。”

这晚,诸葛亮让人将他扶出帐来,仰观北斗,他远远地指着一颗星说道:“那便是我的将星。”

众将正在慌乱之间,忽然尚书李福又来了,看到诸葛亮昏厥,已不能讲话,便大哭起来道:“我误了国家大事!”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醒了过来,睁开眼睛寻视众人,见李福站在床前,便说道:“我已知先生复来之意。”

李福说道:“我奉天子之命,请问丞相百年后,可任大事的人。上次因过于匆忙,忘了咨询,所以复来。”

诸葛亮道:“我死之后,可任大事的人,蒋公琰比较适宜。”

李福道:“公琰之后,谁可继承?”

诸葛亮道:“费文伟可继承。”

李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可继承?”

诸葛亮不答。众将到近前来看,已经咽了气。

时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

再说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已死,探查到五丈原蜀营中已空无一人,便忙亲自引兵来追。到山脚下,见蜀军不远,更加奋力追之。

这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军全部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汉丞相诸葛亮”。

司马懿不由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几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着诸葛亮,羽扇纶巾,鹤氅皂绦。

司马懿大惊道:“诸葛亮还活着!我轻入重地,落进他的计中了!”急忙勒马往回跑。

背后姜维大叫道:“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们丞相之计!”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司马懿奔走了有五十多里,背后两员将赶上,扯住马环叫道:“都督勿惊!”

司马懿用手摸摸脑袋问:“我还有头吗?”

二将道:“都督休怕,蜀兵已经离远了。”

司马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夏侯霸和夏侯惠,这才舒了口气,与二将寻小路赶回本营寨去。

过了两天,乡民奔走相告说:“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诸葛亮果然死了,只留姜维带1000兵断后。前日车上的诸葛亮其实是木人。”

司马懿听说后叹道:“我能料诸葛亮生,却不能料诸葛亮死也!”因此蜀中人有谚语道:“死诸葛惊走活仲达。”

司马懿确信诸葛亮已死,才又带兵追赶蜀军,走到赤岸坡,见蜀军已去远了,才引大军回去。

一路上看到诸葛亮安营扎寨之处,前后左右,整齐有法,司马懿叹道:“真是天下奇才啊!”

从历史上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皆才智过人之人,然而如果将两人再作比较,司马懿就远远逊色于诸葛亮了。

司马懿不仅在作战布阵方面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就是在用智用谋方面,也远远不及诸葛亮。

诸葛亮设谋往往能举一反三,在斗智中经常是在别人思维可能考虑到的最后限度之外再去设谋,因此总是高人一筹。

这种深谋远虑不仅司马懿望尘莫及,即使把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谋臣将相拿来作比较,也很难找出能与诸葛亮相匹敌的。

一代名相的逝世,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颗闪烁着万丈光芒的巨星陨落。刘备惨淡经营数十年所建的蜀汉,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杨仪令先锋何平引兵到南谷讨之。何平出马大骂:“反贼魏延在哪儿?丞相新亡,骨肉未寒,你就敢造反!”

又扬鞭指着魏延部下道,“你等军士,都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时,不曾薄待你们,现在不可帮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

众军一听,大喊一声,散去了大半,只有马岱所领的300人不动。魏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何平带军飞奔而去。

魏延、马岱带兵往南郑杀来,姜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反贼魏延,丞相当初曾识你脑后有反骨,料你日后必反,每每想要杀你,却怜你英勇,所以姑且留用,不曾亏待于你,如今却果然造反。”

这时,杨仪在门旗影下拆开诸葛亮留给他的锦囊,见上写如此如此。

杨仪大喜,轻骑到阵前,手指魏延道:“你若是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就算你是真正的大丈夫,我就把汉中城池献给你。”

魏延大笑道:“这有何难!诸葛亮在时,我尚怕三分;如今他已经死了,看天下谁能与我为敌?别说连叫三声,就是连叫三万声,又能怎样?”

于是当即便在马上大叫道:“谁敢杀我?”

一声未叫完,脑后一人厉声应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众人都惊骇不已,斩魏延者,乃是马岱。原来,诸葛亮临终之际授马岱以密计,只等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他。

之后,杨仪等人便扶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后主带文武官僚,全部挂孝,出城十公里迎接。

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后主命扶柩入城,停在丞相府中。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杨仪入朝,呈上诸葛亮遗表。后主阅后大哭,降旨卜地安葬。费文伟奏道:“丞相临终时,命就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也不用一份祭物。”后主从之,择当年十月吉日,亲自送灵柩到定军山安葬,降旨封诸葛亮谥号忠武侯。

诸葛亮之死,是蜀汉国的巨大损失。在三分天下中,诸葛亮犹如蜀汉国的一根顶梁柱,这根柱子一倒,整个蜀汉国就有垮掉的危险。人们忘不了这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父母官;忘不了诸葛亮那大智大勇、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力量。

上至朝廷皇帝,下至百姓,顷刻间陷入极度悲哀之中,人们纷纷要求设庙堂纪念这位受人尊敬的丞相、智通鬼神的圣人。

由于民间自发私祭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刘禅终于下诏,在河阳修建诸葛亮的相庙,命为武侯祠,供人们祭拜。

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延续了近30年。263年,蜀汉政权在曹魏三路军的攻击下终于灭亡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蜀汉政权中曾任传中、尚书仆射和军师、将军等职。

在魏军进攻洛县,即今四川绵阳。绵竹,即今四川绵阳西南时,诸葛瞻因坚决抗击魏军而战死沙场,其十几岁的儿子诸葛尚也不辱先祖之英名,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愤然冲入敌阵,直至战死。三代忠烈,皆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诸葛亮一生的历史活动,表现了忠诚、勤勉、开明、智慧。因而他不仅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和赞扬,也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