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才子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

在乱世当中诞生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在鲁南阳都县,即今山东沂南的一个家学传承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在泰山郡任郡丞。

据说,他们的祖上原先并不住在阳都县,而是住在诸县,即今山东诸城西南。他们的祖先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手下的将领葛婴,后来被陈胜杀害。汉文帝时,为了追录葛婴反秦之功,便将他的孙子封为诸县侯。

从此,葛婴的后代便世代居住于此,并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以诸葛为姓。

诸葛氏是齐鲁地区的显赫大族,在西汉时曾出过大名鼎鼎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琊诸县人。诸葛丰以刚直著称于世。他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

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执法公允,不畏权贵,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百姓很尊重他。元帝嘉奖他的节操,授予他符节,加封为光禄大夫,给予很高的荣耀。

诸葛丰在执法中触及元帝的宠臣时,被元帝下令收回符节,降为城门校尉。从诸葛丰开始,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

诸葛丰降为城门校尉后,继续上书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反被元帝说他诬陷好人,予以治罪。本要服刑,见他年老,故罢官为庶人,后病死。

诸葛丰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远祖,《汉书》有传。

到东汉初期,这支诸葛家族才从诸县迁到阳都,到了诸葛珪这一辈,已经在阳都定居近一个世纪了。

诸葛亮刚刚诞生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

诸葛亮之父诸葛珪给大儿子取名诸葛瑾,希望他像美玉一样洁白,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样洁净。如今,继一男二女之后,诸葛亮又来到这个世上。

婴儿呱呱坠地的哭泣声,让诸葛珪从对眼前乱世的感慨当中惊醒了过来,7岁的大儿子诸葛瑾大叫着:“爹,爹,俺娘给俺又生了一个弟弟。”

诸葛珪答应一声,一丝喜悦涌上心头,拉着诸葛瑾的小手,疾步向后院走去。

进到房间,诸葛珪安慰了妻子章氏几句。从接生婆手中接过了孩子,仔细地端详了起来。

手中的儿子胖乎乎的,浓密漆黑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蛋,仿若粉雕玉琢一般。面孔方正,天庭饱满,两只眼睛不断地转动着,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诸葛珪不由心中一阵高兴,转头对床上的章氏说:“这个孩子目隆清莹,骨爽气俊,长得既像爹又像娘,长大后定是个有作为的人。”

章氏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诸葛珪说“老爷就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诸葛珪是个饱学之士,闻言不由边踱步边思索了起来。透过窗孔向屋外望去,天空一片瓦蓝,天色已经大亮。院内老竹新蔓,清爽怡人,玫瑰吐秀,百鸟啁啾,空气中溶泛着翡翠异彩,给人一种心情旷达的感觉。

诸葛珪看着这些情景,捋捋胡须,微笑着对夫人说道:“这孩子生在天亮之际,嗓音洪亮,就起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吧!”

章氏觉得这个名字好听而且大气,心中满意,于是点头同意。她从丈夫手中接过诸葛亮,轻放在被窝中。

诸葛珪给诸葛亮起的这个名字,也意在让这个孩子发扬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风,希望黑暗的朝政变得光明起来。

诸葛珪也知道,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另一半却可能会落空。诸葛珪相信有自己严格的教育,有世代家风的熏陶,孩子们的成长不会使自己失望。

但是,对于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说了,诸葛瑾的名字已经叫了七年了,朝政并没变得像玉一样洁净。

现在,黑暗的朝政能变得清明吗?望着诸葛亮襁褓中那甜甜的笑脸,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道:这个孩子生不逢时啊!

自幼就聪明好学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诸葛亮已经从一个咿呀学语的稚子长成了珠玑满腹的孩童。

3岁的时候,诸葛亮已认识数百字了,4岁便能诵读诗词,5岁时,父母把他送到官办的文学馆读书。

由于诸葛亮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业上进步很快。师长讲课时,他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力求弄懂弄通,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有几次,诸葛亮就历朝名士施展文韬武略、智谋兴邦等事例,提出一些问题,竟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语。

不仅如此,诸葛亮自幼才华过人,博闻强识,读书过目不忘。他曾向老师借来一本《晏子春秋》,只读一遍,就能背诵如流,一时间在学馆中传为美谈。

学堂内有个老学究,喜欢下棋,在阳都很有名气,听说诸葛亮精通棋艺,老先生特地把他叫到屋中对弈,结果一胜四败,白发人败在学童之手,使人惊叹不已。

汪家庄有位亲戚,想造条大船出外做生意,但计算不出造船需要多少材料。亲戚就向诸葛珪请教,诸葛珪回答不出,在一旁的诸葛亮却说:“可以先造条小船,计算好材料数量。再看看要造的那条大船相当于小船的多少倍,大船所需材料的数量也就计算出来了。”按照诸葛亮的办法去做,船很快造成了。

在学馆里面,有个叫朱波的学童,倚仗其父是奉县的县丞,骄横不法,浪荡成性,经常欺侮同班其他学童。

对于朱波的所作所为,大家都非常气愤,背地里喊他“小霸王”。但是,诸葛亮从不惧怕朱波,经常直言斥责他的恶行。

朱波因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比自己父亲的官大一级,嫉妒诸葛亮,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有一次,朱波又无故毒打了一名学生,诸葛亮和几位小伙伴一商量,用计先支走朱波的家丁,在放学的路上,把朱波骗到荒郊野外,在历数其恶行后,众人拳打脚踢,把朱波狠打了一顿。

从那以后,朱波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主持正义的诸葛亮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少年朋友,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亮哥”,学馆里的教学秩序也相应地好了起来。

诸葛珪尽管远在泰安做官,但仍非常关心子女们的学习和生活,不时托人捎回书籍让他们阅读,每次回家都提出问题对孩子们考问,诸葛亮回答得最好,常得到父亲的称赞。

一次,叔父诸葛玄对两个侄儿进行考问。老大诸葛瑾对《尚书》《左传》等有一定的见解,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鼓六艺感兴趣,诸葛亮则喜欢钻研治国权谋方面的书籍,有问必答。

诸葛玄感慨地说:“老二将来要成为一个治世的能臣。”

受优良传统熏陶

诸葛珪生活在东汉政治最糟糕的时期。从诸葛珪记事时起,他就常听大人讲宫中宦官和外戚轮流秉政的故事。

自从汉章帝刘炟以后,东汉朝中继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诞生不到百日继位,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两岁继位,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

“襁褓皇帝”和“童年天子”都是有名分和地位,但却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统治经验,因而不可能真正独立行使最高首脑的权力。真正的权力由皇帝的母后及娘舅家族掌握。这就出现了外戚秉政的现象。

但是,当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以后,他们就希望从外戚的控制下摆脱出来,于是他们就依靠宫中与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宦官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诸葛珪所生活的时代,正赶上新一轮外戚反对宦官的斗争。这次斗争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有士大夫集团的参加。

早在桓帝时期,郭泰、贾彪便被太学中万余名学生推为领袖,他们和李膺、陈蕃、王畅等互相赞誉褒扬。当时被这种方式赞誉的除了李膺、陈蕃、王畅外,还有范滂等人。他们痛恨宦官专擅朝政,以诛除宦官澄清政治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报复。

宦官们找了个借口,把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人物诬为“党人”,将他们罢官、逮捕、通缉,制造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是由外戚窦武和他的女儿窦太后策立的。窦武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通过小皇帝控制朝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撤销了党锢禁令,联合党人,企图把宦官势力打下去。

不料,宦官们却事先知道了消息,他们抢在党人前面,又一次制造了“党锢之祸”,这一次对党人的镇压更加严厉,领袖人物入狱身亡,其他人则在全国范围内遭到搜捕通缉。被捕的百余名党人全部死于狱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总共约有六七百人被牵连进来。

此外,朝廷还下了一条严厉的禁令。党人永远不许为官。这条禁令是灵帝建宁二年发出的,到诸葛亮出生这年,党人仍在被禁锢之中。

诸葛珪虽不是党人,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站在党人一边的。诸葛珪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他不愿意与朝中恶势力同流合污。

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很高。诸葛家族与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关系密切,按照其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诸葛珪可以在朝中为官。但他觉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只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级行政长官郡守的副手。

在别人眼里,这是个肥缺、美差,但诸葛珪却牢记祖先教诲,忠于职守,从不贪赃枉法,昭雪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拥护,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尽管当了多年的官吏,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在泰安任上,诸葛珪和现任郡守王禄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王禄的官职是掏钱买来的,他虽然对治国兴邦之道一窍不通,但对百姓却如狼似虎、敲骨吸髓。

诸葛珪当然不会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因此每每遭到斥责、排挤。

诸葛珪回家曾对夫人谈起准备辞官务农之事,章氏没有明确反对,婉言劝阻道:“朝纲败坏,少数人无力回天。惹恼了太守,今后的处境更难。为了孩子们,你就忍气混日子吧!”

但诸葛珪仍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同奸邪势力作斗争。

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更是洒脱,他干脆断绝仕宦的念头,什么官也不做,却仍和被朝廷通缉的党人领袖刘表等人秘密往来。

尽管诸葛珪认为孩子们生不逢时,政治前途渺茫,但作为家学的传承者,他并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他教孩子们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响着孩子们。

比起同时代人,诸葛亮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诸葛亮出生在具有丰厚文化土壤的齐鲁大地。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后代便在齐地实施“仁政”,周公的后代在鲁地实施“礼教”,从而为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这里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诸葛亮日后对儒法思想的融会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都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关。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具有优秀家风的家族。

这是一个看重知识学问、讲求博学广闻的家族。诸葛家族累世经学,从诸葛亮的父亲、叔叔与汉末名士刘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名士之流。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入史册,诸葛亮每读《汉书》,都能从祖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骨气。

诸葛亮的父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的充满正气的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了诸葛亮。叔叔诸葛玄,给他讲了许多党人的事迹。

如党人领袖陈蕃,15岁时曾独居一室。他父亲的朋友一次来到他家,见院内屋里脏乱不堪,便问:“你为什么不将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客人呢?”

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再比如,党锢事件发生后,朝廷下令逮捕党人。党人领袖范滂听说县中正在为拘捕自己而为难时,便到县衙投案。

县令郭揖表示宁可弃官不做,也要放范滂逃生。

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他从容地诀别家人,然后慷慨就义。

党人这些忧国忧时、心怀济世、疾恶如仇、不畏强暴、舍生殉道、敢做敢当的品质,深深地震撼着诸葛亮那幼小的心灵。

诸葛亮从叔叔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污蔑别人钩党不轨的人正是祸国殃民的国贼,而那些身背图谋大逆罪名的党人却是国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们怎么做。

失去了父母双亲

早在诸葛亮4岁的时候,就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虽然黄巾军主力很快遭到镇压,但黄巾军余部坚持斗争二十余年,给东汉朝廷以沉重打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东汉朝廷解除了党锢。

党锢的解除,给士大夫集团在政治上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他们关心政治、匡时济世、舍生殉道的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汉灵帝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的力量,平定各地区的反抗,采纳了太常刘焉的建议,设立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州牧,一改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

出任州牧者,多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财、政、军大权。

东汉朝廷本想通过镇压黄巾起义,以加强中央的统治。

但当黄巾起义的风暴过后,统治者惊奇地发现,欲恢复原来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

各地方豪强势力拥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军阀集团。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团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地方豪强在中央的政治代表。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间,外戚何进企图在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

士大夫集团中的实力派袁绍又将宦官斩尽杀绝。随后地方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朝政。

关东的实力派又以讨伐国贼董卓的名义扩展自己势力。至汉献帝初年,全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几个大的武装割据集团。

这是一个中央集权土崩瓦解的时期,一个地方实力派争夺地盘的时期,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期。

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诸葛亮是不幸的。

但从另一角度看,诸葛亮又是幸运的。

因为这又是一个政治舞台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为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从而出现的龙争虎斗各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一个呼唤英雄、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果说,诸葛亮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长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是人和,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他成长的天时。

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人才群星中最灿烂、最耀眼的一颗。

那年夏天,黄巾军一万多人奉张角之命进入阳都县。每到一地,打官府,抢食粮,活捉当地的最高长官处以极刑。

黄瞳县令没有满足义军的要求,双方在阳都县境内展开了激战。

由于力量悬殊,官军吃了败仗,义军杀了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义军走后,土匪无赖趁机而动,打家劫舍为害乡里。

很多人家都遭了难,诸葛亮家的房屋也被烧了几间。

学堂上不成课了,先生们纷纷逃难出走,诸葛亮只得辍学回到家中。

几年来,泰安郡的郡守换了三任,一任比一任贪婪无厌。

开始时,他们要利用诸葛珪熟悉民情,安抚民众,一旦站稳脚跟,便荒淫奢侈,聚敛钱财,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

诸葛珪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不肯同贪官污吏合作,而在这污浊不堪,群丑登台的混浊世界中,少数清官是无法同邪恶势力抗衡的。

在这其中,太守王禄最为贪婪暴敛。王禄也曾一度失官,因九姨太碧莲长得如花似玉,风流多情,王禄忍痛把她送给州刺史做妾,博得了上司青睐,又换来一顶官帽子,重新到泰安来做官。

黄巾军主力转移后,王禄纵兵掳掠,残害百姓,滥杀无辜,中饱私囊,使得诸葛珪非常愤慨。他表面曲意奉承,暗中却故意作梗。

一天,王禄在奉高、弗县抢了四十多名民女,挑选有姿色者肆意奸淫,还杀死了十多名不从和反抗者。

诸葛珪当面劝阻,私开幽室,放跑了六个姑娘,使王禄大为不满,恼怒在心。

王禄趁朝廷使者来泰安挑驴供皇帝玩乐之际,派诸葛珪承办此事,暗中却买通宦官,挑了一头瘸驴充数。

到京城后事情暴露,皇帝恼怒,免去了诸葛珪的官职,令王禄将其毒打一顿,驱逐回家。

王禄公报私仇,终于如愿。

汉灵帝中平五年,是一个多灾多难年月。

这一年,接连发生的几件事,犹如雪上加霜,使诸葛亮家的家境每况愈下,日渐艰难。

在这一年里,诸葛亮舅舅的死去,使诸葛亮全家悲痛不已。

舅舅家住在依山靠水的章家村,家有良田千余亩,深宅大院,由于善于操持,收入丰厚,在方圆数十里算得上是富裕人家。

舅舅为人豪爽正直,又讲义气。对待乡亲们他乐善好施,对待奸诈之徒,他疾恶如仇。

有一天夜晚,七八十名盗贼闯到了舅舅家中,见物就抢,见人就杀。

章家的人急忙持械反抗。由于敌众我寡,在激烈的搏斗中,舅舅不幸中矢丧命。

十多名家丁被杀死,七八名侍女被抢走,剩余的仆人四散逃命。

诸葛亮母亲自弟弟去世之后,就一直精神恍惚,面容惨淡,茶饭不思,郁郁寡欢。

大约在诸葛亮6岁的时候,诸葛亮的母亲章氏因病去世。

章氏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母亲,她不但支持长子诸葛瑾到京师洛阳去游学深造,学习儒家经典,还教诸葛亮认字,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母亲章氏经常给诸葛亮讲经史、传记,讲兵法、医学,传授给他琴技、棋艺,使诸葛亮博学多才。

特别是她讲的历代名人自强不息、发愤攻读、建功立业、造福于民的故事,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诸葛亮的心,鼓舞他不断上进,立志在茫茫大千世界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母亲的去世,使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亲爱、最慈祥的启蒙老师。

哥哥诸葛瑾也中断了游学生涯回乡为母亲守孝。

失去母爱是不幸的,但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诸葛均。

他那幼小的年纪,正是需要母亲爱抚的时候。

诸葛亮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他觉得应该以自己的兄长之爱,去减轻弟弟失去母爱的苦痛。

不久以后,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孤弱,诸葛珪又续弦娶妻,把孩子们的继母领进了家门。

新来的继母很爱孩子,诸葛亮兄弟们对继母也很尊敬。

母亲的去世,虽使诸葛亮失去了启蒙老师,但诸葛瑾的还乡,又使诸葛亮有了可以请教学问的兄长。

然而,好景不长。诸葛亮8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

与艰苦生活斗争

封建时代,父亲是一家之长,家中的顶梁柱。顶梁柱的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已经15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8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叔父那年40多岁,是个胸富韬略、文武兼备的难得人才。年轻时,也和山阳高平人刘表同拜名士王畅为师,熟读儒家经典,通晓治邦之术。又拜名师学习武功,精通演兵布阵,般般武艺娴熟。

后来,刘表进京去找王畅谋求官职,叔叔因看到父亲在泰安任上政务繁忙,自己家生活困难,毅然舍去做官的机会,回到阳都,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诸葛玄还和南山雁一道,教习本族青年学文习武,保卫家园,使贼寇闻风丧胆,不敢贸然来犯。

眼下世道艰难,五兄妹成为拖累,叔叔要照顾老的小的,身上的担子自然很重。

从那以后,叔叔和婶婶对他们嘘寒问暖,百般照顾,使众兄妹渐渐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往日的天真与快乐。

一年秋季,因为干旱,导致了许多人家收成不好,穷困潦倒。有些因为粮食被盗贼抢了的农户,整个秋冬都是在吃糠咽菜,饥一顿饱一顿地艰难度日。

诸葛亮家在过去还有一些积蓄,在村寨中也算是富裕人家。但是因为土地歉收,也少了舅舅的接济,又因为父母的先后去世花费了许多的钱,家中的生活也逐渐拮据起来。

这年夏季,阴雨连绵,庄稼收成不好,第二年又遭受了水灾,第三年是蝗虫,加上各级官吏如狼似虎地敲诈百姓,巧取豪夺。更有一些贪婪之徒肆意侵占,公开抢劫。搞得阳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从父亲去世到如今,已有四个年头了。而此时风雨飘摇的汉朝也发生了很多变故。

汉灵帝死后,先是何皇后的儿子少帝执政,后是和诸葛亮同岁的汉献帝登基。奸贼董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十几路诸侯合兵讨伐,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阳都县的百姓,又跟着遭了大殃。今天是兵灾,明天是匪患,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百姓们日夜忧心忡忡,惶恐不安。

离孙家黄瞳十几公里的青山堡,被土匪头子张修占领。张修凶狠残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经常派人四处抢掠,搞得一方百姓不得安宁。

张修几次前来攻村寨,由于诸葛玄和南山雁的武功高强、指挥有方,使匪徒们没有捞到便宜。拉锯战的结果,双方都损耗了很大实力。

但是,村寨里面缺少防御的箭支,多日的战斗使得村里人们的生活更加穷困艰难。

诸葛亮也在这连年战争,艰难困苦当中逐步地成长了起来。

终于有一次,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诸葛玄以及南山雁带领村寨的精壮人员将张修一伙匪盗击退,并且处死了张修。

而在此时,诸葛亮家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缺衣少食的境况当中了。家中值钱的东西,也都渐渐地变卖充作家用,侍女和仆人们也大都遣散回家。

少时曾到京师游学,潜心于《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研究的哥哥诸葛瑾,又娶了陆家庄陆员外的爱女陆秀英为妻。为操办婚事,不得不向外借了一笔债,一时间很难还上。

旱灾、水灾、蝗灾、荒灾、兵灾、匪灾,这些令人担惊受怕的灾难,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苦难的生活逼着诸葛亮全家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最后,经过商议,诸葛玄决定按照当年诸葛珪的嘱咐,去投靠南阳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