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一、科技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科技资源的概念

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或是强调其中某些要素的集合。它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科技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条件保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受到各地区越来越多的重视,科技资源可分为广义的科技资源和狭义的科技资源。一切可能用于科技活动的设备、资金、人为、信息等都可看作是广义的科技资源,如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总收入等。而狭义的科技资源是指与科技活动联系密切,可以直接或者很容易地参与到科技活动当中的科技资源类型,如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R&D经费支出、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及专利产出等,这些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提供了直接支撑。而按其属性和形态,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分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三元说”、“四元说”和“五元说”。“三元说”认为,科技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四元说”在“三元说”的基础上,强调增加一类信息资源,而“五元说”则又增加了“政策资源”。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中,“四元说”目前占据了主导地位。

周寄中(1999)最早对科技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完整阐述。他认为科技资源是一切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周寄中主要是从科技资源内容的组成角度进行要素划分的,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对科技资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在这一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的。孙宝凤等(200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科技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他们认为,科技资源是能间接或直接推动科技进步,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资源。其中包括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关资金、信息,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等。刘玲利(2007)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内涵、分类及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她将科技资源视为一个整体,并指出其对科技活动的支撑作用的实现有赖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根据科技资源各要素的内容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她认为科技资源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包括基础性核心科技资源要素子系统和整体功能性科技资源要素子系统,前者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和科技信息,后者包括科技市场、科技制度和科技文化等三类资源要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前者是后者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起支撑作用,后者对前者起保障、完善和配置的作用。

(二)科技资源的分类

科技人力资源指的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以及为科研活动提供相关支持活动的人员,是最具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科技资源,也是唯一一种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的资源。在科研活动中,科技人力资源可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使得科技资源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科技人力资源除了直接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研究人员外,还包括科技管理人员、科技辅助人员以及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人员,一般具有高智力性、高流动性、高创新性等特点。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的核心部分。我国R&D人员定义源自OECD发布的《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指直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以及为R&D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办事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可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为我国推进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科技财力资源是指在科学研巧与试验发展活动中政府所提供的财政拨款和科研主体的经费投入。主要有各级政府的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科研经费、单位自筹资金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科研单位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也持续增加科研经费的支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科研经费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些依赖科技发展的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也逐渐成为经费来源方,使得科技财力资源种类繁多,总量更加丰富。

科技物力资源指的是用于科技活动的一切有形物资资源,主要包括进行科研活动的原材料、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等,主要分布于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中的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中,是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物力资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科研仪器设备也变得更加精密,大量新的仪器设备投放到科研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研发效率。

科技信息资源指的是科技成果等知识形态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科技成果包括人类科技活动产生的科技信息,是知识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是促使科技工作者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桥梁,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具体包括各种科技著作、论文、专利、数据库等。此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科技成果即技术交易,技术交易市场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指进行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包含了从技术商品的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的全部过程,涉及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相关的技术交易活动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来看,自2007年起,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16年达到387.81万人年,相对于2007年的173.62万人年增长了2倍多,按人员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为27.47万人年,应用研究人员为43.89万人年,试验发展人员为316.44万人年,占总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为81.59%。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

图2.1 全国2007-2016年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从各地区来看,2015年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六省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1556184人年,占全国的58.98%,超过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的一半,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排在全国前三位,其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1169035人年,占全国的44.31%。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广西等十个省市的R&D人员全时当量排在最后,十省总和为103388人年,占全国的3.92%,西藏、青海、海南地区的R&D人员全时当量都低于10000人年,排在最后三位,三省R&D人员全时当量总和为4653人年,占全国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

表2.1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2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3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普通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随着2017年新一轮硕士、博士授权单位的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数仍将提升,高素质人才数量不断提升。

(二)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全国整体来看,从2007年至2016年,我国科技财力资源投入不断增长。2016年R&D经费支出为15676.7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822.89亿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610.49亿元,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243.36亿元;按来源分政府资金3140.81亿元,企业资金11923.54亿元,说明我国R&D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试验发展,而经费来源主要以企业为主。

从各地区来看,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的科技财力资源排在全国前三,其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之和为43188280万元,占全国的43.12%。海南、青海。西藏3省的科技财力资源排在全国最末,其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之和为179472万元,占全国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4

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其中按执行部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最大,按来源分的企业资金最多,来源于政府和国外的资金较少,这说明企业在我国科技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5

图2.2 全国2007-2016年R&D经费支出(单位:亿元)

表2.3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6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7

(三)我国科技物力资源配置现状

科技物力资源泛指各种科研仪器和设备,各类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中的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物力资源是发挥科技资源功能与效用的重要条件,以全世界诺贝尔奖为例,80%的获奖项目都与科学实验仪器设备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给科技资源发挥作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大大加速科学技术产出的进程,同时又能提高人力、财力的使用效率。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8

图2.3

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呈总体减少趋势,至2016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为3611个,比2007年减少164个,这与我国推进科研资源统筹整合有密切关系,通过有效整合现有科研资源以加快建设高效科研体系。

自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摸底调查,现已基本摸清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和部分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家底。其中包括重大科研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研究实验基地、生物种质保藏机构、科学数据库等科技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开放共享信息,涉及36个中央部门和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所属的4050家法人单位。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9项,核心仪器设备831台(套),原值38.17亿元;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约7.3万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041.6亿元;国家级科研基地1051个;科学数据库1068个;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435个。2016年调查涉及地方所属单位3452家,超过总数的85%,调查单位数量排名前5位的地方是湖北、山东、山西、江苏、广东;大型仪器数量排名前5的地方是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广东。

(四)我国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1、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中知识产出情况

从全国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知识产出逐年增长,至2016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达到3464824项,比2007年增加了4.99倍;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达到1753763项,比2007年增加了4.98倍。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继续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在全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企业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均达到6成以上。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的专利创造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专利受理审批能力的提升也为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9

图2.4 全国2007-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单位:项)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0

图2.5 全国2007-2016年专利申请受权量(单位:项)

从各地区来看,2015年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安徽六省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排在全国前六,六省总和达到1568781件,占全国的59.95%,而排名前三名的江苏、广东和浙江三省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总和为1091540件,占全国的41.71%。其中,江苏省2015年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428337件,排在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数的16.37%。排在最后十位的是云南、山西、吉林、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海南、青海、西藏等省市,这十个省市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总量为93481件,占全国的3.57%,海南、青海、西藏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排在最后三位。

表2.4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1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2

2015年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四川六省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排在全国前六,六省总和达到983534件,占全国的62.31%,而排名前三名的江苏、广东和浙江三省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总和为726449件,占全国的46.03%。其中,江苏省2015年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50290件,排在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专利申请授权数的15.86%。排在最后十位的是云南、山西、吉林、新疆、甘肃、内蒙古、海南、宁夏、青海、西藏,这十个省市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总量为57092件,占全国的3.61%,宁夏、青海、西藏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排在最后三位。

表2.5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3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4

2.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中经济产出情况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反映技术交易的情况,也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从整体来看,2006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2226.53亿元,2016年上升到11406.98亿元,增长5.12倍。

从全国各省份来看,2015年北京、湖北和陕西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居于全国前三名,三地的成交合同金额占了全国的53%;其中北京是我国技术交易最集中的地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36.87%,这充分显示了北京雄厚的研发实力。此外,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山东、四川、辽宁分别居全国前4一10名,湖北、陕西技术市场持续活跃,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显著。排名最后十名的为河南、河北、吉林、贵州、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海南、西藏,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合计为168.4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80%,占北京的比重为4.87%。虽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东部地区发展势头更迅猛,无论是成交总额,还是增长速率,均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充分说明我国技术市场交易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究其原因在于:由于技术市场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技术市场受市场配置的作用更明显,更倾向于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方进行。同时,也这也说明经济越发达、科技创新能力越强,技术市场成交额越高,且三者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5

图2.6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

表2.6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6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7

3.小结

一方面,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反映科技资源人力投入数量,“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反映科技资源财力投入状况。对于科技资源投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投入逐年增长,但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的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都占到全国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占全国的比重仅在5%左右。从各地区来看,对于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发达城市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排在全国前列,青海、海南和宁夏等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资源投入较低;对于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江苏、广东、山东的科技财力资源排在全国前三,宁夏、海南、青海3省的科技财力资源排在全国最末,其中按执行部门分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最大,按来源分的企业资金最多,来源于政府和国外的资金较少,这说明企业在

我国科技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科技物力资源布局存在不合理性,科研实力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渐增大,大型科研装备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应继续鼓励科研单位之间、高校之间以及科研单位及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减少重复、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现有通信条件,逐步建立全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包括专业数据库网络、科研教学机构网络、人才队伍网络、科学数据网络等,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的条件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本研究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界定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产出,如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科技论文以及国家规定的重大科技成果;二是经济产出,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效益后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出口交货值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重点对我国科技成果产出中的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以及经济产出中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进行深入分析。对于科技资源产出,我国科技资源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逐年增长,东部地区国内专利申请授理数和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区域,经济产出如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更是达到80%左右,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也占到全国一半以上。从各地区来看,江浙沪以及广东、北京等发达城市的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都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宁夏、新疆、青海的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都位于全国末位。科技产出与我国科技资源投入状况一致,可能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环境优越,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时政府对科技发展重视程度高,资金投入多,促进了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不断增长,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限制,创新环境一般,阻碍了科技活动的资金投入以及科技人才的引进,东北地区则由于产业转型,创新意识较弱,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

三、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各个地区的科技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的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与投入规模的不同。经济发展是地区科技资源投入的重要基础与支撑,直接影响了地区科技资源投入规模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大部分学者都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一致选取人均GDP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二)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高等院校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高素质的科技活动人员对于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和扩散,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科技活动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能够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高技术产化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最终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使知识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并提高了知识产出。

(四)经济开放水平

在开放环境下,通过引入外资来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便于提高研发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更多的学术交流可以吸收外来的更加先进的理念,接收更加先进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加以运用与创新,在提高研究质量的同时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益。因此各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同影响了科技资源配置的研发效率与经济产出效率。

表2.7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8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19

表2.8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20 第二章 我国科技资源的发展现状 - 图21

四、北京市科技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以及京津冀中心城市的北京,也是全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16年,北京市人均GDP高达114690元,达到国际中上等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带动。总体而言,北京市在科技资源上具有很大优势,但同时存在一些明虽的薄弱环节。

(一)北京市科技资源发展情况分析

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

北京市科技人为资源总量位居全国首位,首先,培养高水平学生数量领先全国,2013年,北京市研究生在校学生数首次突破26万,占全国比重为14.95,占京津冀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其中硕士193452人,博士72204人,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10%和 24.21%,占京津冀比重分别为71.50%和87.46%,在人才储备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高校和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人员位列全国首位,企业科研人员较为落后。2013年北京市R&D人员全时当量为24.22万人年,位列全国第5位;R&D研究人员数为12.76万人年,位列全国第3位。其中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优势最为明显,在两项指标上均位居全国第1。北京的不足之处在企业研发这一块,在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研发人员数上,北京分别为5.80万人年和1.88万人年,仅居全国中游水平。

2.财政投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市财力投入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2013年,北京市财政科技支出234.6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5.6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8倍,仅落后于上海,位居全国第2位;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602.39亿元,占到全国总支出的1/3,是京津冀总支出的近9成,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136.65亿元,占到全国的15.95%,京津冀的7成,均位居全国第1;在R&D经费支出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上达到6.08%,同样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位居全国首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总体投入领先,但北京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北京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仅有213.06亿元,在全国占比不到3%,位居天津、河北之后,列全国第14位;与此类似,在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上,北京也仅有103.01亿元,在全国居于中游。

3.科技物力资源较为丰富

北京是国家级高等院校和研究开发机构云集的城市,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的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所在地,也是中央和国务院部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科院以及军工科研系统云集之地。北京地区的上述行政区位特点影响和决定了北京地区科技资源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在北京地区的规模和水平。北京的高水平院校、实验室、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在全国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但企业办研发机构相对落后。2016年,北京市共有“双一流”院校8所,位居全国首位。此外,全国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7个,有88个分布在北京,占比为27.7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2.38倍;研究与开发机构数380个,占比为10.41%,是排名第二的山东的1.70倍。然而,北京市企业办研发化构数量较少。

4.科技成果丰厚,技术交易市场活跃

技术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成交额在全国名列第一,技术溢出效应明显。近年来,北京市技术市场活跃,有力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2013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62755项,占全国比重为21.28%,成交额2851.72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8.18%。吸纳技术合同45408项,在全国占比40%;吸纳技术成交额945.41亿元,占比12.66%。各项指标均排在全国首位。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协同发展

科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加离不开科技创新及区域间的科技协同发展。总量上,京津冀科技实力雄厚,但地区间差异也巨大。

首都北京集中了全国重要的科技资源,汇集了许多著名高校、一流的科研院所,以及许多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及研发中心,其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绝对优势。虽然天津和河北的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的增速在近几年显著高于北京。

从结构上看,天津和河北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侧重于试验发展活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的比重极小。北京则承担了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同时,企业层面的试验发展投入总量也不少。虽然这基本符合R&D活动特点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但在科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的科技投入并没有给天津和河北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未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还需要科技协同发展的支持与推动,应该更好地发挥北京科技优势的溢出效应。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在全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呈现出人才集中、财为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活动及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等诸多特点,但在科技资源的共享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化由于地理、文化上的紧密联系,上海和临近的江苏、浙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已经有多年历史。80年代之后,江苏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苏南模式”的成功,及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背后都有上海技术人员的支持。除了送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近些年由政府发起的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活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系列实践行为,极大地提升了苏沪浙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了财力,又实现了优势互补,有利于地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由于首都所在地北京的原因,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中央在京机构以及高校,北京科技资源的丰厚在很大程度上利益于中央科技资源的外溢,京津冀地区在增强自身科技资源配置并提升效率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央属科技资源,对于一些涉密性不高的资源类型,尽量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比如在人才借调、信息共享、以及科研实验设备的共用方面,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央属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京津冀各地方的科技资源也是一种充实,使中央属的优质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去,并为此做出贡献。

五、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我国科技资源发展的情况

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反映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接受过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以及虽然没有接受过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但实际在科技相关岗位上工作的人”。简而言之,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从“资格”或“职业”两个条件来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教育和科技投入的稳步增加,加之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大幅增长。特别是高等教育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贡献最为显著,在2006-2014年短短9年时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累计增加378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年间累计培养科技人力资源2758万人,占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50%上升至2014年的61%,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还将为科技人力资源提供持续的贡献。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带来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队伍。《研究报告(2008)》指出,到2005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46万人,《研究报告(2010)》指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5799万人,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截至2014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8114万人,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地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2960万人,相当于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的总和(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4》数据,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为2190万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全时投入研发活动的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达到371.1万人年,相比美国的126.5万人年(2012年)、日本的89.5万人年(2013年)、英国的36.2万人年(2013年)大幅领先。

2.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学历层次稳步提高。截至2014年底,我国研究生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约为422.5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5.5%;本科层次约为2824.3万人,占37%;专科层次约为4374.9万人,占57.5%。工学仍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所属主要学科领域。截至2014年底,工学学科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68.3%;其次为医学,占16.3%;再次为理学,占10.5%;农学位列第四,占4.9%。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趋势更加突显。截至2014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3.73岁,“29岁及以下”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主体。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速明显。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971.3万人,约占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6.6%。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数量持续上升,外籍专家和高端人才来华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从1978-2013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仅2013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就达到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1.43万人,增长3.58%;比2003年增加了29.66万人,增长2.53倍。截至2013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的有161.38万人,其中107.5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专家为52.9万人次,2013年达61.2万人次,增加了8.3万人次。

3.科技财力资源配置规模增长迅速

在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财政科技拨款保持逐年稳步增长的状态。自?2006?年开始,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在?R&D?经费投入方面,2005-2015?年,我国?R&D?经费投入基本保持较为均衡的增长速度,年均增幅达到26.58%。其中,2012年R&D经费增长速度为18.54%,同比下降?4.4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国内?R&D?活动的经费投入呈现放缓态势。尽管如此,按照当年平均汇率(美元:人民币=1:6.312)201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仍然高于欧盟(1.94%)的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大幅增长,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298?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美元:人民币=1:6.312)折算约为?1631?亿美元。?

从?R&D?经费来源看,企业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企业R&D?经费投入为?7842?亿元,占当年?R&D?经费的? 76.15%。近年来,我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R&D支出及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等科技财力资源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科技经费筹集的来源结构来看,财政资金所占比重逐渐下降,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一直较低,而企业资金所占比例则呈迅速上升趋势,除海南、北京、陕西和西藏以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企业资金占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都已超过了50%;从R&D支出结构看,主要以企业为主,其次是财政资金,国外资金和其他部门资金所占比重均较小;从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情况来看,以往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在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已经并将继续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趋势也正在逐步形成。

4.物化科技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我国科技物力资源的总量达到了十分可喜的地步。科技物力资源的总量十分庞大,仅以研究机构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研究开发机构数?3611?个,中央属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734?个,地方属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2877?个。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总量,数量也十分巨大。仅以专利和论文为例,从《中国科技统计?2016?年度报告》来看就有十分明显的展示,《报告》称?SCI?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临床医学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增幅显著等。?

国家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物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如中国科技资源网,对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实验基地等分专题列于其门户网站之上,欲利用资源者须经申请后方可使用。地方上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引导和支撑,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均已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各地方的平台建设有了一些具体成果,初步形成了适应地方实际的物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对地区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我国科技资源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科技资源的来源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R&D投入中政府投入约占2/3;?近年来这种单一结构形式有所改变,政府投入下降到1?/4左右,但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高。这种方式在科学事业初创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后期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技术竞争,单一的科技经费来源会限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科技资源的来源结构单一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开发机构与生产企业处于分离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建设面向经济的进程,使得政府所属研究开发机构占去了大部分的研究与发展经费,而这些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潜力又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发展到能直接投身较大规模科技开发活动的程度,为了使科技实力能有相应程度的提高,由政府出面投资,建立各类研究机构,开展各种所需的研究开发及其他科技活动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2.科技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我国科技资源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分布态势与我国的经济分布态势大致相同,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和西南逐渐减弱的规律。根据科技资源的分布态势,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第一类型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10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面积93.36×104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0.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4%。该区是我国科研重点分布区,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数、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分别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科技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科学家工程师也占全国一半以上。

第二类型区包括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12省;面积253×104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6%。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1%。该区科技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均居全国中等,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数和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百分之四十左右,科技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第三类型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省区。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大而人口稀少的地区,面积585.6×104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50%。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和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科技经费筹集数与支出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学家工程师数占全国比例不到百分之十,比例很低。

3.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差距尚大

近20年来,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学家和工程师及R&D人员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科技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研发人员的学历结构也得到了得到了大幅提升和优化,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人力资源数与质的需求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研发人员的学历结构仍然偏低,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各类研发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十分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类研究人力资源配比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中度均较高,区域配置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东部地区无论是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还是科技人力资源层次,均要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大多聚集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科技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瓶颈。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致使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二是我国近半数以上的科技人力资源来自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主体,但其研发人员的学历结构层次远不如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高,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当前制约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关键障碍。三是符合“要求”的科技人力资源进入“合适岗位”的比例不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每年都培养出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科技人力资源,2012-2014年间,累计新增科技人力资源1312万人,但同期新增高等教育毕业生却多达3230万人,这表明半数以上高等教育毕业生没有进入到科技相关领域岗位工作。一方面,新兴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有很大需求,但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调整相对滞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使得需求与培养有脱节现象;另一方面,相对于金融、投资、商业等“白领”行业,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特别是生产一线技术岗位的薪酬缺乏竞争优势,而且需要“甘做板凳十年冷”的执着。这些都影响了符合“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向“岗位”从业者转换。

4.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有待优化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结构仍然不合理,区域不均衡程度很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R&D投入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投入规模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明显不足。这既是导致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二是我国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十分明显。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要远高于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我国东部地区R&D支出水平不仅在总额上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在相对水平上也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我国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不足,区域差异明显。当前,我国政府科技经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非常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科技基础条件完善、科技力量雄厚和产业基础较好,所吸引的财政科技投入也要远多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区域和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较弱,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十分缺乏。这种配置取向,导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上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进而加剧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发展。

5.地区间科技资源产出差异较大

虽然我国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逐年增长,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质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待遇W及更多的发展机遇吸引了更多的科技活动人员,同时由于政府以及企业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普及程度,其财力资源投入也一直远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而促进了科技产出的增加,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创新意识普及度不高,科研环境和待遇较差,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科技产出的增加,东北地区则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6.我国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长,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我国科技产出成效显著,但区域差距较大。当前,我国专利、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等快速提升,科技论文的产出和影响在国际上均居于前列。但在专利授权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过高,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严重偏低。与此同时,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产出严重偏低。此外,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中“重应用”、轻“研究”的问题非常突出。二是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产出存在比例失衡的问题,企业的研发效率偏低。我国企业虽然在研发投入上已占全社会绝大多数,但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旧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