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树立文明新风
- “老人扫黄队”的领队老殷十分自豪地说:“今天没有发现‘黄货’和非法书刊,如今的金乡文化市场基本干净了。”
- 金乡镇副镇长林邦川十分欣慰地说:“奖金对富裕的金乡人来说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倡议书引起了热烈反响。”
- 李瑞环十分高兴,连声称赞说:“好!好!这条路走得好。”
青岛采取措施巩固扫黄成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山东省“扫黄”工作的部署,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几次集中“扫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截至1991年年底,全市共查封收缴各类违法书刊92万册,录音录像带9万多盘,查出放映、制作、贩卖淫秽物品案件340起,违法分子990人。
1991年上半年以来,青岛有关部门根据群众的举报,组织力量连续破获了13个非法复制、出售录像带地下窝点,还顺藤摸瓜查处了一批涉及20多个单位近百人的复制、传播、观看淫秽录像带案件。流窜在外一年多的贩卖淫秽书刊的重大罪犯李满田也被抓获归案。
春节前召开公审大会,一批“制黄”“贩黄”分子受到了严厉打击。青岛“黄毒”泛滥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环境得到一定净化,人民群众的“拒黄”能力进一步增强,书刊和音像制品市场也比以前干净了。
青岛市“扫黄”工作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是因为市领导把“扫黄”当作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大事来抓。
当时,青岛市委充分认识到,“扫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一直把“扫黄”当作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先后召开了十多次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布置“扫黄”工作。
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对“扫黄”工作亲自动手,抓得紧、抓得实。在查处卢向宁案件过程中,正在北京学习的市委书记郭松年看到简报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犯罪分子,表彰办案人员,并对案件的查处工作亲自过问,及时给以指导。
几次“扫黄”突击行动,市委、市府领导同志都亲临第一线。市委对各种表彰会一向控制严格,却破例召开了全市“扫黄”工作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了35个先进单位和204个先进个人。
由于市委反复强调“扫黄”工作的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纷纷带头行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黄”工作。市委研究室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调查了几十个书摊和十几个部门,写出了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给“扫黄”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扫黄”斗争一开始,青岛市就注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扫黄”工作队伍,成立了市新闻出版文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职有责、有权威,在组织和协调公安、工商、广播电视、文化、税务、出版等部门开展工作时,能随时拉出一支反应灵敏、动作协调、工作效率高的队伍。
在第一次“扫黄”高潮中,办公室从各职能部门抽调20多名同志组成一支专业队伍,大家集中一处办公,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办事不扯皮,不推诿,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主动出击,迅速收缴淫秽和不健康书刊80多万册,查处贩卖淫秽录像带案件120余起,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基本扭转了“黄毒”泛滥的局面。
青岛市委还十分重视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扫黄”斗争,用市委书记郭松年同志的话说,就是发动千家万户都来清除社会公害,组成浩浩荡荡的“扫黄”大军。
他们运用电视讲座、电台广播、报纸开投专栏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扫黄”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及“黄毒”的危害,各基层单位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口号、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全市还印发了《深入开展“扫黄”斗争——致人民群众的公开信》,使“扫黄”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嗜黄可耻,拒黄光荣,贩黄有罪,扫黄有功”的风气。市委还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参加“扫黄”活动。一些大的集中“扫黄”行动,许多中小学生都积极参与,查缴不健康的书刊,有不少街道居委会老太太都上街检查“黄书”。
有的群众冒着被打击、被报复的危险,主动向稽查人员提供犯罪分子的动向、藏匿的地点,有的群众不辞辛苦,帮助公安机关监视犯罪分子的住所。两年来,群众积极写信、打电话检举揭发不法分子“贩黄”活动的达400多次,许多重大案件都是由群众举报破获的。
对“制黄”“贩黄”分子严厉打击,绝不手软。青岛市委在“扫黄”工作中,对大案要案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对犯罪分子从严惩处,不枉不纵,使“制黄”“贩黄”活动受到“伤筋动骨”的打击。
贩卖淫秽书刊的重大罪犯李满田,非法复制和贩卖音像制品的卢向宁等人,一度脱逃在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有关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将其抓获并移交司法机关追究了刑事责任。对传播、复制、观看淫秽录像的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依法给予处罚,绝不姑息迁就。对一些情节较轻的不法分子,公安和工商部门给予治安处罚和经济处罚。
抓“扫黄”和抓繁荣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搞好“扫黄”才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廓清阵地;只有繁荣文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才能巩固“扫黄”的成果。在深入“扫黄”的同时,青岛市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抓繁荣上,坚持“两手抓”方针,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市委大力扶持优秀图书的出版,把多出好书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任务,出版了一批像《英中医学辞海》这样的在全国获奖的好书,通过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在青年学生和职工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全市职工读书小组近2万个,专业文艺团体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繁荣文艺舞台,青岛话剧团创作的《海边有个男儿国》等5出戏进京汇演受到了好评。
市委、市政府注意在硬件软件方面为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拨专款建立了一批街道文化活动站,大队、乡镇、市区建立了三级群众文化网络,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全年不断线。
全市组织的职工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大赛、交谊舞大赛、青岛之夏艺术节、卡拉OK大赛、歌咏大赛、各种体育比赛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四方海云庵糖球会、台东萝卜会、胶州秧歌会、即墨老酒节、平度葡萄节、青岛啤酒节等民间传统艺术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踊跃参加。青岛市还是国家体委评选的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城市。
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对“扫黄”成果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金乡老人扫黄队按时上岗
1989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扫黄”斗争,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些黄灾泛滥地区的人民在几番风雨过后,开始以清醒的头脑,百倍的努力,向着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的道路上迈进。
1991年元月4日9时,天气十分寒冷,许多人都呆在家里,不愿外出。然而,那些臂戴红袖章的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老人扫黄队”却又按时上岗了。他们走遍金乡镇9家个体出租书摊和书店,仔细查看各种书籍的内容,一直忙到12时才检查完毕。
领队的老殷十分自豪地说:
今天没有发现“黄货”和非法书刊,如今的金乡文化市场基本干净了。
金乡镇的“老人扫黄队”成立于1989年8月,当时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扫黄”斗争。老人们主动请战,每天上街检查,登门向群众宣讲“黄货”的巨大危害。
起初,一家出租书店的店主对老人们的态度十分生硬,可老人们毫不在意,他们十分认真地向这个店主讲解淫秽书籍对社会的危害,店主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触动,他主动与老人配合,清查了黄书。
如今这家书店只卖内容健康的书籍,深受当地读者的欢迎。
元月5日,有人在金乡镇委的大门口贴出一张《倡议书》,群众都深感好奇,他们纷纷驻足观看。
《倡议书》中这样写道:
倡议在我镇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购好书,读好书,反黄书”活动。
凡向镇供销社书店购书的,每本发给一张纪念卡,年底按购书数量,阅读程度以及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的生动事例,采取读者自荐和组织社会有关人士联评的办法,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倡议人:郭永卫 林敬耀 吴绍国 董德华
经过调查,这份倡议书是4个人一起写出来的,4位倡议人都是金乡的年轻专业户。
他们看到前些年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有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感到十分焦急。1991年元旦刚过,他们聚在一起,提出了出资兴办一个“读好书奖”活动的设想。
金乡镇副镇长林邦川十分欣慰地说:
奖金对富裕的金乡人来说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倡议书引起了热烈反响。反映出金乡群众在“扫黄”后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并有正确的选择。
这份《倡议书》在金乡镇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人看完倡议书以后,都深受触动。
据金乡供销社书店经理介绍,《倡议书》贴出后的几天时间里,店里一些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好书就变得十分畅销,有的书一拆包就卖光。
这个经理指着搁在角落里的几十本武打书说:“这类书反被群众冷落了。”
扫黄运动彻底改变温州面貌
1991年5月14日16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风尘仆仆专程从温州赶到金乡视察。李瑞环一行人登上狮山,来到浙江省第一个有线电视站,即金乡有线电视站。
李瑞环怀着极大的兴趣问电视站站长郑光森:“能播几个频道?有多少户能看到有线电视?”
当李瑞环听到郑光森说居民能看上8个频道的节目,已开通了3500多户有线电视时,李瑞环十分高兴,连声称赞说:“好!好!这条路走得好”。
1991年年初,大规模“扫黄”斗争过去以后,金乡这个拥有2.5万多人口的古镇一下子变得冷静萧条了,生意也清淡了,金乡镇委,镇政府认为:这不是“扫黄”的目的。
于是,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扫黄”成果就成为金乡镇委、镇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刚过,温州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王增振和苍南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温怀智就赶到金乡,他们与镇委、镇政府领导一起商量如何丰富金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个问题。
王增振和温怀智都认为:办文化中心固然需要,但文化中心只能集中在一个地方,有线电视却可以深入到每个家庭。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喉舌,还是传递各种信息和文化娱乐的工具。完全符合国务院提出“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的方针。金乡镇委、镇政府的领导都很赞同这个观点。
几位领导经过商量,当即决定: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先创办有线电视。温州市广播电视局拨出5万元资金支援金乡镇创办有线电视站。
政府决定创办有线电视站的消息很快就在金乡镇传播开来,金乡的人们都深受鼓舞,他们都十分激动地说:“政府为我们办实事来了,我们一定要支持。”
很快,全镇就集资86.4万元,用于创办有线电视站。
3月中旬,经有关部门批准,金乡有线电视站破土动工了。它是东海之滨第一个有线电视站。一期工程只用了43天时间就完成了。
1991年元旦,是金乡人们的大喜日子,金乡有线电视正式开始开通了。
当天,许多人都买来鞭炮,既是在欢庆元旦,更重要的是庆贺有线电视的正式开通。
从这一天开始,金乡镇的人民每天都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和浙江、云南、贵州、新疆、温州、平阳等8个电视台的精彩节目,他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有线电视开通后,金乡镇的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赌博,打架的人少了,再也没有人挖空心思去寻找海外片和黄色录像带了,“黄货”在金乡镇失去了市场。全镇800多台家庭录像机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许多人干脆把价值昂贵的录像机减价处理,有的干脆送给了外地的亲朋好友。
夜幕降临,金乡镇狮山园中传出阵阵弦歌声。这是金山镇戏剧协会正在赶排京剧《秦香莲》。一个记者曾经来到金山镇采访,并且观看了金山镇戏剧协会的京剧演出。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1988年初,金乡“黄货”泛滥之际,戏剧协会想举办一个京剧培训班,却无一人报名。“扫黄”后,他们又举办了培训班,想不到人满为患,结果择优招收了18名青年学员,随后一批健康向上的传统戏剧、陆续出现在金乡的舞台上。
协会里有一位姓张的青年,过去因为“嗜黄”,身心受害,整天游手好闲。进了戏剧培训班,他每天晚上到山上排练,走上了正道。
金乡镇这个昔日“制黄”、“贩黄”的发源地,已经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大“扫黄”之后,金乡在变,其他地方也在变。温州文化市场,早已变得焕然一新。在温州文化市场,再也看不到“文化垃圾”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