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主要指太平洋的热带海洋和天气发生异常,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往往持续好几个

月甚至 1 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吹东北信心,南半球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 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1982 年 4 月~1983 年 7 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造成全世界 1300~1500 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86~1987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 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我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1987 年初,这次“厄尔尼诺”现象进入盛期。

1990 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 1 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 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 1℃;接近海面的 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 10 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 15~3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