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商业

村越是日本一家超级市场的经理,以前,他因无法确定每天的进货品种和数量而愁眉不展。后来,一个在气象协会工作的朋友找到他,帮他开发了一个叫“第二天来店购物人数预测体系”的软件。这个软件只要把次日的天气预报输入电脑,这个体系就能准确测出第二天顾客的多少。试用 1 个星期

后,村越一扫愁容。每天下午 3 点,他根据“体系”测出的数据吩咐采购员去进货,总是很合适;店里因过剩食品造成的浪费降到了最底限度,生意越来越兴隆了。

气象学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这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外已有很多企业把商业与气象学的关系列入了必修课,企业家们则巧妙运用这门科学, 更好地制定经营策略。

极小的气温变化对人体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全球经济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假如世界平均气温下降 1℃,那么:

——全球棉花歉收,损失达 22 亿美元;

——全球水稻歉收,损失达 10 亿美元;

——全球海洋资源收入减少 1862 亿美元。

据日本气象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商品的销售量都受气温的影

响。各种商品最畅销的气温是:10℃时是防寒衣料,15℃时是长袖女罩衫, 20℃时是空调机、夏装,22℃时是啤酒,23℃时是浴衣,24℃时是游泳衣、凉鞋、拖鞋,26℃时是蚊蝇杀虫剂,27℃时是西瓜,29℃时是阳伞,30℃时是刨冰。商场老板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气象信息,有的放矢组织货源、销售,使盈利大增。

1994 年武汉商场支付 3000 元信息费,与武汉中心气象台签定了气象信息供需合同,及时得到“今年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的信息,便果断决定进大批空调机扩大销售。而其他商场因无气象信息,对一下变“火”的空调机措手不及,痛失获利良机。武汉商场 3000 元信息费换来了百倍的利润。随着市经济的深入发展,上海一些老板的“气象意识”也大大增强。上海第六百货商店的经理们“看天做生意”,把气象预报用于决策经营。1990 年他们根据上海气象台提供的“夏季上海将出现高温早,持续时间长”的信息,举办电风扇展销会,仅 20 天时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如今,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气象信息的利用,并把它作为衡量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德国一些啤酒公司都专门设有气象研究室,把气象信息做为调整啤酒销售量的重要参数。据分析,盛夏气温上升 1℃,啤酒销售量增加 230 万瓶,日本开发的“第二天来店购物人数预测”软件,每天下午 3

点预测次日来客人数多少。预测结果表明,雨天的顾客至少要比平日减少 20

%。

随着商业气象学的悄然兴趣,中外许多精明的企业家、大亨们已巧妙地利用气象信息生财致富,仅借“雨”生财就成为商界一个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