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7 世纪,如果没有奥利弗·克伦威尔,欧洲的历史可能要重新改写,世界历史也可能会面目全非,更不用说英国的历史了。克伦威尔,封建势力恐惧他;资产阶级依靠他,农民和手工业者敬畏他。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军事独裁者和杰出的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指出:克伦威尔是“兼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于一身”的人物。克伦威尔出生于 1599 年 4 月 25 日。30 岁以前,他主要是在出生地汉丁
顿度过的。汉丁顿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东南,是一个僻静而又萧条的乡间小镇。1599 年,克伦威尔家庭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英国的国王也曾到他家作客。克伦威尔小时候行为粗鲁狂野,经常打架闹事。十几岁时在父母的要求下,克伦威尔就学于当地的汉丁顿文法学校,1616 年,又去剑桥学习。不幸的是 1617年,克伦威尔的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担起了赡养家庭的重任。为了找到一份好的职业,克伦威尔去伦敦学习法律知识,在那里,他同许多年龄、身份相当的青年人交往甚密。
要想出人头地,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有一个美满的婚姻。1620 年 8
月 22 日,克伦威尔刚过 21 岁生日,便与伦敦商业区一位很有钱的皮货商人
詹姆士·布尔歇爵士的大女儿伊丽莎白结了婚。在克伦威尔婚后 11 年里,伊
丽莎白为他生了 7 个孩子,其中一个出生后不久即夭折,留下来四男二女。
按照 17 世纪的标准,这算得上是一个较为称心如意的家庭。
1641 年,克伦威尔成为英国议员。英国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积极组织平民武装,多次打败封建势力的进攻,在战争中,他成为一名很优秀的军事指挥家。
克伦威尔从来就不是一个不过问政治的职业军人。他绝不盲目地去执行别人的命令。如果他陷入绝境,他能找到这种结局的理由。他打仗是为了他坚信的事业,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军人的职责。在这方面,克伦威尔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值得称道的地方。英国内战像大多数内战一样,是一场为了宗教和政治体制而进行的战争,这是人们一直关注的大事。这是一场政治家指挥军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军事家很容易成为政治家,尽管他们不想成为政治家。这并不是一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争,而是为了事业。
克伦威尔预感到自己也会处于同样的困境。他的几个表兄弟成为保王党人,而他却要拿起武器同他们打仗。在 1640 年,没有人能预料到会发生战争。英国很久以来一直处于和平和安宁的环境中,人们对战争早已淡忘,结果在他们还没有从和平中清醒过来,就已不知不觉地陷进了战争。在“长期国会” 召开之际,人们团结一致,决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结束查理一世的暴政,摒弃这一时期许多令人无法容忍的暴政。然而这些人后来却演变成对立的两派,兵戎相见,英国内战最终爆发。
1642 年 1 月 4 日下午,查理一世在数百名骑兵的簇拥下前往下院,准备逮捕五位国会议员——皮姆、汉普顿、赫斯里格,霍里斯和斯特劳德,罪名是叛国。但国会议员事先有所准备。国王政变计划破产了。查理一世也绝望地说:“我的鸟儿都已飞走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一筹莫展。1 月 10 日,国王查理一世离开首都。如果他再次返回首都的话,只能是两种结局: 要么是凯旋而归的将军,要么是反对派手中的俘虏。现在,情况清楚地表明, 只有诉诸武力来解决争端了。
克伦威尔对国王准备政变的事件反应是机智敏捷的。1 月 14 日,他提议建立一个委员会来研究保卫王国的大事。同时,他积极参与筹集钱财,招募军队,目的是为了镇压爱尔兰起义,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可能是针对国内日益恶化的形势的。克伦威尔和一些人组成一个捐款小组,他自己捐出2000 英镑,用以招募军队去爱尔兰镇压起义,这笔钱将由没收起义者的地产来偿还。这样,镇压起义便与获得地产融为一体了。
没有人希望战争。从约克郡到德文和康沃尔,到处都希望缔结局部中立及不参与的条约。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少数人要打仗,也有极少数人相信对方是能够带来和平的。双方都不相信那些试图保持中立的人。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产免遭征收,不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忠诚。克伦威尔在汉丁顿的集市上为招募士兵而进行演讲时说,他正在为“真理、自由和宪法”而战斗。
整个国家的人们,都怀着不同的目的,支持各自的一方。统治阶层一分为二,大部分贵族支持国王,而绝大多数商人则站在国会的一边。双方积极备战,国王查理一世的武器装备与国会军队的装备不相上下。到底哪一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要看指挥这场战争的人所具有的政治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
1642 年 8 月 29 日,国王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升起自己的军旗刚刚七天后, 克伦威尔即在汉丁顿检阅了自己的骑兵队伍。在战争刚开始时,克伦威尔就表现了行动迅速,坚决果敢的风格。克伦威尔的骑兵被编入埃塞克斯的骑兵团,参加了 10 月 23 日的埃吉山战役。由于敌对双方的部队都毫无战斗经验, 结果是混战一场。尽管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但都无法确切地知道这场战斗到底是怎么打的。在埃吉山的战斗中,克伦威尔的才能未得到任何显露。他似乎未能在当天按时抵达指定的地点。为此,他曾遭到故意拖延、逃避打仗的指责。
尽管在埃吉山战役中,克伦威尔的个人作用可能很小,或许不太光彩, 但这一仗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从这次战役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为他以后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642 年夏天,克伦威尔控制了剑桥郡。1643 年 1 月中旬,克伦威尔逮捕了赫特福德郡的郡长,影响很大。1643 年整个春季,克伦威尔一直在努力致力于修筑城防工事和保卫剑桥的工作。此时,他已晋升为上校,有责任招募和装备一个团的兵力。到 3 月底,他招募了五个骑兵连。9 月份,他手里已有 10 个骑兵连,到 1644 年春,他所指挥的兵力达 14 个骑兵连。克伦威尔不仅决心招募那些为事业献身而又笃信上帝的人,而且也准备从地位低下的士兵中选拔军官。克伦威尔在挑选拉尔夫·马格利担任第 13 连连长时曾作过这样的辩解:“我宁可要一个知道为何而战并热爱事业的农民当上尉,而不想任用称之为绅士但实际上一无长处的人。”后来,他又补充道:“如果有出身高贵的人来参加军队,我们当然求之不得。可他们为何不露面呢?”这样, 不少出身低微、虔诚而正直的人都辞去了在埃塞克斯队伍中所担任的职务, 投奔到克伦威尔的军队中,以便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1643 年 3 月 14 日,克伦威尔平定了洛维斯托福特的王党分子可能发动的叛乱。3 月 19 日,经过一夜行军,克伦威尔进入了国王控制的林恩城,解除了这里的王党者的武装。前后经过 10 天的时间,克伦威尔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次行动,对他的迅速发展起来的骑兵团,是一次极为有用的实战锻
炼。这些局部的成功使克伦威尔感到必须把斗争的目光看得更远一些,同时也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劝说各地的指挥官进行通力合作的困难性。
由于国会军内部不团结,致使国王军队节节胜利,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国会军了。在这种形势下,克伦威尔主张建立一支非常灵活的军队—— 或称为“飞行军”,并实现更为有效的战略计划。同时,克伦威尔还积极筹款给士兵发放军响,以便使士兵们不扔下武器回家。由于克伦威尔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措施,国会军在同国王军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1643 年夏天,克伦威尔军队所在的“东部联盟”受到考验的时刻来了, 它能否生存下去前途未卜。8 月,纽卡斯尔的部队向东英格兰进军时,国王林恩地区的王党分子乘机夺取了国王林恩城。克伦威尔竭尽全力招募军队, 筹集款项。正是在这十分艰难的几个星期中,克伦威尔开始挑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担任军官。这一举动使地方贵族中的保守分子大为惊骇。克伦威尔的骑兵团中,最初组建的五个连的上尉都和他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然而现在, 必须抛弃这种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必要再按照旧的传统观念行事。”不久,克伦威尔被任命为骑兵上校,并投入了战斗。他率部为正在围困国王林恩城的“联盟”步兵部队担任警戒。在同王党军队战斗中,由于一些国会军战斗不佳,这次远征险于失败,尽管结果是成功的,但也使人大失所望。
1643 年 10 月,温斯比战役发生。克伦威尔率领他的骑兵在去围困波林布鲁克城堡途中同王党军队相遇。当他率领骑兵向敌军冲锋时,王党军队的骑兵两次向他们进行近距离射击。克伦威尔的战马被击中倒地,并把他压在身上。他挣扎着刚站起来,便又在混乱之中被撞倒。后来,克伦威尔终于乘上了一匹由骑兵牵来的“弊脚马”。他的那些高唱圣歌的士兵,即使在没有他指挥下,仍然顽强地抵挡住了王党军队的多次进攻。直到费尔法克斯率领第二队骑兵向敌人的左翼发起进攻时,从而赢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除了追击溃敌之外,整个战斗只用了半小时。温斯比战役后,战争形势由此开始了转折。
1644 年,在北方,由于苏格兰人的到来,战争正日趋白热化。国会军围
困住了约克城的王军,尽管国会军有 2 万人,但要想彻底围困住约克城,其兵力仍嫌单薄。这样议会又派克伦威尔率领骑兵前去支援。6 月初,约克城被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国王查理一世无论如何不能丢失约克城。他命令鲁伯特率兵北上,解救约克城,平息叛军。6 月 30 日,国会军的统帅们得知国王的援军只离他们 18 英里,国会军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阻止国王援军同约克城的王军会合。于是,国会军进占朗马斯顿,认为在那儿可以控制所有通路,挡住王党军向约克城的推进。然而,大出国会军将领的意料的是, 援军将领鲁伯特,行动神速,率军很快地同约克城的王军会合。王军的会合, 无疑对国会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鲁伯特决定要同国会军决一雌雄。1644 年 7 月 8 日下午 4 时,双方军队来到朗马斯顿荒原。在那里,双方在各自的阵地布置兵力。两军阵地相距仅四分之一英里。王党军队 1.8 万人,而国会军至少有 2.2 万人。仅从参战人数上看,这是英国本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鲁伯特坐阵于阵地上, 他知道只有在这里才能与克伦威尔交锋。尽管从军事才能上来讲,克伦威尔这位中年议员的声望远远不如年青的鲁伯特,但他在骑兵战术上多次获得成功这一事实,却使得鲁伯特大惑不解。他十分急切地打听,“克伦威尔就在
对面的军中吗?”双方都按照传统布阵,将步兵主力摆在中间,步兵的后面是为数众多的骑兵。
双方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后,便对峙不动了。战场上出现了一阵令人不安的间歇。尽管双方都占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谁也不愿首先发起进攻。国会军占据的地势稍高,而王党军队则有一条长沟和树丛作为屏障。国会军士兵高唱圣歌,以便消除相持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7 时整,鲁伯特认为当天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已为时太晚。他告诉纽卡斯尔说:“我们明天早晨发起攻击吗,”然后便若无其事地去吃他的晚饭了。漫长而闷热的夏日之后, 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与此同时,国会军开始全线出击。于是,这场战役的主动权第一次从鲁伯特的手中溜走了。克伦威尔的骑兵很快打败了在前沿阵地的王党军队。说来也真奇怪,克伦威尔在这场期待已久的与鲁伯特的骑兵进行的较量中,却几乎没有参加战斗。早些时候,他的颈部受了剑伤,不得不退下来进行包扎。当他离队时,苏格兰人戴维·莱斯利负责指挥他的骑兵。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拼杀,终于打败王党军队。据事后得到的消息,鲁伯特只是由于藏在豆地里才侥幸逃脱。这次胜利说明,克伦威尔给自己的骑兵所灌输的思想以及严格的纪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受挫后能重新组织起来,一旦克伦威尔发出命令,他们便能生龙活虎地再次投入到战斗中去。
克伦威尔右侧的战事也进展顺利。在国会军主力的左翼,除克伦威尔和曼彻斯特外,似乎全部遭受到了挫折。然而,经过一片混战,形势渐趋明朗。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摘下自己帽子上的白带标记,扔在地上,然后巧妙地穿过王党部队,来到克伦威尔重新集结骑兵的地方。很明显,克伦威尔将不得不与王党骑兵进行较量了。整个战役的成败全在于这一次的交锋了。克伦威尔和戴维·莱斯利率领部队绕到敌后,发现一队受到重创的苏格兰步兵方阵仍在拼死抵抗着王党骑兵的猛烈进攻。正当王党部队的骑兵确信胜利在握时,克伦威尔率兵到达了。王党军队怎么也想象不到会从另一方向受到攻击, 他们招架不住,很快便大乱溃败了。战斗结束了,克伦威尔记叙道:“英国和上帝的所有臣民得到了恩惠。上帝赋予了我们自开战以来最伟大的胜利⋯⋯上帝使我们的剑锋利无比,毫不留情⋯⋯一切荣誉都应归于上帝。” 但是,鲁伯特则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殊荣应属于克伦威尔。从此以后,他称克伦威尔及其部下为“铁骑”。
朗马斯顿荒原战役给国王军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国会军在别处失利,所以,朗马斯顿荒原战役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为了更有效地击败国王军,克伦威尔决定组建“新模范军”,这个建议得到了议会的同意。1645 年, “新模范军”开始组建,军队人数有 2.2 万人,包括 6600 名骑兵,1.44 万
名步兵和 1000 名龙骑兵。“新模范军”的士兵主要来自农民、手工业者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它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是战胜国王军的主力。“新模范军”的指挥权落在克伦威尔手里。1645 年 6 月,在纳西比,新模范军同国王的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这场战斗又以国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国王军被俘甚多,国王军主力被消灭。在新模范军的强大的进攻形势下,国王军的残余或逃或降。国王查理一世也在 1646 年被国会军所俘。这样,英国内战,以国王军的失败,国会军的胜利而结束。
内战打赢了,但是胜利却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对于怎样处置国王查理一世,议会意见不一,只有极少数人主张废黜国王,绝大多数人则要求保留国王,并维持原有的一切制度。议会内部纷争,政局不稳。此时物价飞涨,失
业人数猛增,失业者处境非常悲惨。这些人曾为议会事业出生入死,认为自己应该享受到好一点的待遇,而议会却对他们如此漠不关心。于是军队变成了一块产生激进、不满情绪的滋生地。在这种情况下,约翰·李尔本领导的平等派就诞生了。他们提出了较为民主的平等主义思想,有些平等派甚至认为爱尔兰人应与英国人平等。于是,议会下令解散军队。议会与军队关系更为紧张。克伦威尔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这些军队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1647 年 8 月,克伦威尔率领骑兵进入伦敦。军队控制了伦敦和国王,掌握了主动权。11 月 11 日查理一世违背自己“永不逃脱”的誓言,偷偷逃出汉普顿宫,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踪和打算。克伦威尔利用混乱之机,重新加强了对士兵的控制。有一团队拒绝服从他的命令,克伦威尔便逮捕了为首的闹事者,并当场进行审判,判处其中的三人死刑,至于谁承受死刑,则由这些人自己掷骰子决定,谁输了就枪毙谁。自此以后,军队便趋于驯服。
1648 年 5 月 1 日,克伦威尔得到消息,在彭布罗克郡,一位国会军的将军被闹事的王党分子残酷杀害。5 月 3 日,他率领三团步兵和二团骑兵,离开温莎。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了,在克伦威尔的一生中,他第一次享有独立指挥的权力。在克伦威尔的进攻下,反叛的王党军队一个个被打败。新模范军在第二次内战中再次显示强大的战斗力。普列斯顿一役又以克伦威尔的军队大胜而结束。这样,国王查理一世挑起的第二次内战又被克伦威尔平定了, 查理一世再次被捕。
对于怎样处置胆大包天、使国家遭受第二次内战的查理一世,议会意见不一。克伦威尔主张处死查理。因为只要查理活着,英格兰就不可能有和平。他言辞激烈地说:“我们应该把他的头和王冠一道砍下来。”1 月 30 日,国王查理的头颅从怀特宫的断头台上滚了下来。这是一次伟大的创举。以前也有国王被杀,但情况不同,他们要么是被杀死在疆场,要么是在某个城堡监狱中的黑暗角落里,被秘密处死。国王被他的臣民公开处死,这在欧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几位目击者谈到,在那些日子里,克伦威尔情绪高昂,激奋活跃。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英国此时已成为共和国,政权由90 名议员组成的“残余国会”和由国会所认定的国务会议掌握。国务会议的第一位临时主席是克伦威尔。2 月 6 日,下议院开会,一致投票同意废黜贵族院。
英格兰虽然相当平稳地转变成共和制。但查理一世的另外两个属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国王被处死的消息传到爱丁堡的当天,查理二世便宣称自己为大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据悉,这位年轻的国王准备在爱尔兰升起王室的旗帜。而舰队司令鲁伯特则率领一支小舰队在爱尔兰海岸游弋。爱尔兰各地的王党势力结成同盟,在各地举行叛乱。显然, 必须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只有这一次行动,英国政府没有受到国内问题的干扰。克伦威尔在放弃国务会议主席职务后的第三天,就被任命为远征爱尔兰的司令官。他统率的军队有八个步兵团,三个骑兵团和 120 名龙骑兵。但是, 就在克伦威尔要远征爱尔兰时,国内的平等派掀起了叛乱。他们把克伦威尔看成是最大的暴君。很多平等派官兵感到克伦威尔的只按上帝的旨意行事的信念十分令人恶心。5 月上旬,克伦威尔逮捕了平等派头子李尔本。在审判李尔本时,克伦威尔捶着桌子喊道:“我提请您注意,对付这些人别无选择, 只有消灭他们。否则,他们将会消灭你们⋯⋯你们花费多年劳动,历尽艰辛所取得的一切,都将付诸流水,你们在全世界有理智的人的心目中,将会成
为软弱、胆怯的藐小之辈,就活该被那些卑鄙、下贱的家伙消灭和摧毁⋯⋯ 我再一次提醒您,必须将他们全部消灭。”克伦威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领军队毫不留情地平息了反叛者。
解决了平等派问题后,克伦威尔便集中精力,准备远征爱尔兰。很多将军曾在爱尔兰身败名裂,但他决心避免遭到同样的命运。在军饷和军需品供应得到解决之后,部队便开始行动了。他远征的农村,因连年战火,贫瘠荒凉。如果他能在这个曾使以前的将军们遭到惨败的地方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的士兵给养充足。1649 年 7 月,他离开伦敦时,远征爱尔兰的军队筹集了 60 多万英镑的军费。然而,在他拿到许诺付给他的现款之前,他向米尔特赫文的进军一拖再拖。无怪乎有人说,他害怕克伦威尔的金钱胜于害怕他本人。8 月 13 日,克伦威尔扬帆启航,开始远征。
克伦威尔到达都柏林后,发表了一篇讲话,他说他之所以来爱尔兰,是要“进行一场神圣的工作,与野蛮的、嗜血成性的爱尔兰人作斗争⋯⋯传播基督福音,使这个血渍斑斑的国家恢复原有的幸福和安宁。”克伦威尔对爱尔兰人采取区别对待的措施,这是很明智的措施。这种措施使克伦威尔的军队与爱尔兰的农民和睦相处。他严禁掠夺抢劫,有二名士兵因偷鸡被捕后处以绞刑。农民们得到保证,只要将农产品卖给部队,便可受到保护并得到现款。不久克伦威尔便率军平定叛乱。9 月,在德罗盖达城,双方展开了激战。克伦威尔用炮兵炸开城墙,部队发起冲锋,并很快地占领了城市。拒绝投降的人遭到克伦威尔的屠杀。克伦威尔后来心情坦然地作了这样的回忆:“我们的队伍冲上前去,我命令他们统统把敌人杀死。在激战中,我确实命令部下杀死城中所有手持武器的人。我估计,那一天晚上,至少有 2000 多人作了刀下之鬼。”还有一部分拒绝投降的人被克伦威尔烧死。克伦威尔的行为, 从军事上讲,是无可非议的;根据国际公认的战争法则,也同样是合理的。的确,假如某一要塞拒绝投降,那些被迫冒着生命去进攻的人,就有权洗劫被攻陷的城市并杀害所有的居民。在威克斯福德之战中,克伦威尔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爱尔兰有 2000 人被杀。两次大屠杀,使爱尔兰人的反抗转入低潮。在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的战争中,爱尔兰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战火、瘟疫和饥馑。
远征爱尔兰战争快结束时,议会召回克伦威尔。因为此时,北方的苏格兰对英格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1650 年 7 月 22 日,克伦威尔又统帅 1 .6万人的大军,跨过了边界,进攻苏格兰。苏格兰人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是由于苏格兰没有一位杰出的战争指挥者,最后苏格兰人同爱尔兰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征服苏格兰,标志着克伦威尔的军事生涯达到了顶峰。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率兵驰骋疆场了。十年忙碌的戎马生涯结束了。几乎没有任何军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像他那样,跃升得如此之快,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现在,议会将汉普登宫奖授给克伦威尔作为住宅,以表彰他多年的辛苦工作。于是,这座宫邸便成了克伦威尔全家的周末别墅。虽然“残余议会” 在理论上拥有统治权,但人们却越来越多地去找克伦威尔解决问题了。有人写道:“战争期间,上帝让你创下了不朽的业绩;和平时期,人们在你这儿得到有益的东西。你将压迫者碾成粉末,减轻了受压迫者身上的负担;你为囚犯解除了镣铐;你让穷苦的家庭得到了面包。”有一度,当传闻克伦威尔死在苏格兰时,很多人为此而惊慌失措。“残余议会”也知道真正的权力掌
握在克伦威尔手中,但是他们不会把手中的权力拱手让给克伦威尔。于是, 克伦威尔同“残余议会”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
当“残余议会”打算通过一项法案,进一步延续自己的存在时,克伦威尔再也忍耐不住了。他走进议会,脱下帽子站起来开始发言。一开始,他还能心平气和地讲着,但不久,他的声音越来越高,怒气冲冲起来。他指责议员们侵犯别人的权益,自私自利,腐败无能,企图永远垄断权力。他的情绪愈来愈激昂,一边用手指着议员,一边历数他们的败坏行为。他骂这是“淫棍”,那个为“酒鬼”,又指责另一个人“受贿”。他边说边在大厅中走来走去,并戴上帽子,愤怒地跺着脚。接着,他在似乎无法控制的激怒下,宣布了对他们的判决:“或许你们讲得对,但你们别指望能从我这儿听到议会听惯了的高雅语言。你们不是议会。我告诉你们,你们不是议会!我要取缔你们的议会。把士兵们叫进来!”士兵进来后把议员们全部拉走。克伦威尔轻蔑地看着议长席上那象征权威的权标说:“我们该如何处置这个小玩意儿呢?把它拿开。”至此,克伦威尔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解散了议会。
议会被废除,国内唯一的当权者是作为总司令的克伦威尔。1653 年 12 月,克伦威尔接受了“护国主”的称号。有人说:“这个非凡的人违反了高尚的人们和贵族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几乎毫不费力地将自己凌驾于三个王国的皇冠之上。尽管没有国王的头衔,然而他拥有的权力和威望使任何一位国王都望尘莫及。”
克伦威尔取得英国最高统治权后,就开始向外侵略扩张,以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54 年初,他派海军到地中海,其任务是利用他的舰队, 威慑任何想找英国商船麻烦的人。1654 年夏,克伦威尔制订一项政策,打破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的垄断权。克伦威尔在同这些外国较量中取得了很大胜利。王党分子也承认:“克伦威尔在国外的崇高声望远远大于在国内的影响”,是克伦威尔教会了让大不列颠雄狮发出怒吼。威尼斯大使也指出:“1640 年,在世界各国的眼中,英国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无足轻重”,而现在与当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658 年 9 月 3 日,克伦威尔在白厅溘然长逝。随着他的去世,他所做的工作不久即功败垂成。他选定的接班人是他的儿子理查,然而理查是一位无能之辈,无法把克伦威尔开创的政府体制延续下去。这种政治体制是由于克伦威尔的个人才能得以存在的。随着这个伟人的去世,这一脆弱的体制便土崩瓦解了,传统势力、传统观念又死灰复燃。保王党为了庆祝复辟成功,克伦威尔的尸体被从墓中掘出,套住脖子在塔伊贝思的绞刑架上吊了很长时间。尸体取下来后,又被砍去了头颅。
克伦威尔是位优秀的军人。在他不平凡的生涯中,在英国,他用事实表明,他指挥骑兵的艺术远比鲁伯特高明;在爱尔兰,他是一位围城战的专家, 懂得如何利用海上的威力来进行战争;在苏格兰,当兵力悬殊,敌众我寡以及地形不利时,他却像一位魔术大师一样,在危急关头转败为胜。1648 年 8 月,当他在“战时会议”上作出了第一个战略决策时,他就向人们表明,他对各种艰险无所畏惧。果断地抓住战机和无情地追歼逃敌,这是他作为一位军事将领的两大特点。
军人,从政者,政治家——这就是克伦威尔一生的经历。人们把他同凯撒和拿破仑相提并论。所有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而升迁的。纵观克伦威尔生前 40 年的生涯,人们不禁惊叹他是一位非凡而几乎令人费解
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