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伊萨克·牛顿爵士安葬在这里。

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 第一个证明了

行星的运动和形状,

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

光线的各种不同的折射角, 颜色所产生的种种性质。

对于自然、历史和《圣经》,

他是一个勤勉、敏锐而忠实的诠释者。他以自己的哲学证明了上帝的庄严, 并在他的举止中表现了福音的纯朴。 让人类欢呼

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之光。

这是牛顿的墓碑上刻下的铭句,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和概括。

伊萨克·牛顿(1642~1727 年)是近代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几何光学的奠基人。他总结了那个时代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集中代表了“新兴自然科学的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

牛顿是一个小农庄主的遗腹子,1642 年的圣诞节出生在英国剑桥附近的伍耳索普小镇。年轻美丽而又聪明能干的母亲汉娜辛辛苦苦将他抚育到 4 岁时,经人说媒而改嫁了,因而牛顿跟外祖母一起生活。

小时候,牛顿常常是耐着寂寞一个人玩、一个人想,渐渐地养成了沉默寡言、胆小腼腆、孤僻的性格。他不喜欢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也很少有笑容。到了 6 岁该上学的年纪,他又厌倦学校,上课时心不在焉,成绩上不去, 下课又不跟人交朋友,也不会顽皮地讨人喜欢,于是老师和同学们把他看作“迟钝的呆子”,学习成绩并非上等。但幼小的牛顿很愿意动手干木工活, 专注于自己喜爱的各种劳作,还爱沉思默想一些自然现象。

牛顿 12 岁时,进入格兰萨姆的皇家学校就读。为了方便就近上学,牛顿租房居住在克拉克药局的二楼。在这里学习期间,牛顿开始奋发图强,开始和班里的同学交往谈话,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久在班里就名列前茅。

课余时,牛顿还特别喜欢做机械、仪表、木工活之类的事情,也喜欢绘画和写诗。他帮助同学们做了许多提灯。黎明前的格兰萨姆镇出现了学生们的提灯行列,照亮了他们上学去的道路。那一年,正好天上出现了彗星,当时的老百姓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凶兆,因而惶恐不安。一到晚上,家家紧闭门窗,垂下厚厚的窗帘,躲在里面不敢出来。只有牛顿不怕,他把多余的提灯绑在风筝上,悄悄地放到夜空中去。这些假彗星使老百姓好几个晚上都害怕而深感不安。牛顿的恶作剧受到了克拉克夫妇的愤怒指责,但牛顿却冷静地

回答说:“彗星到底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真正的彗星就跟这个提灯一样,绝不是什么不祥之兆,为什么要去迷信它呢?”

不久,牛顿为克拉克夫妇的养女史托丽的白老鼠做了一个像小型木车似的笼子,白老鼠在里面不停地跑,它便不停地转,史托丽真是高兴极了。白老鼠转动的车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牛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成了受欢迎的小小发明家。后来,他又做了连接吻合的齿轮,用白老鼠转动的车带动风车转动起来了。后来牛顿还发明了比砂漏时钟准确得多的水漏时钟,这两件事使牛顿在村镇上名声大震。

这个时候,在安静幽闲的时候,牛顿继续写诗作画,山水画、人物素描贴满了墙壁。

1661 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学习上,牛顿的拉丁语学得很出色,也掌握了一些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知识。头两年,他学会了算术、三角, 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他也熟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读了开普勒的《光学》,早在 1663 年,牛顿就钻研了笛卡儿的《几何学》,还读了其他一些数学家的著作。

牛顿在大学三年级时有幸碰到一位伯乐,那是一位担任“鲁卡斯数学讲座”的教授,名叫巴罗(Barrowl.,1630—1677 年)的学者。他不仅发现了牛顿这个天才,而且他本人对牛顿在学术上,特别在数学上的直接影响也是很大的。1664 年牛顿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优等生,由学校发给他学费,这样, 他便可以把用来挣学费而为别人做杂务的时间节省下来用在钻研他的数学上。牛顿在巴罗教授指导下搞研究,感到心情舒畅。

巴罗教授不墨守成规,他不仅讲授自己的观点,还介绍各种假说的争论情况,以启发学生的智慧。他启发学生思考新的理论,要敢于推翻旧的理论, 他向学生介绍陈旧怪异的理论,是为了使他们通过反驳旧理论而产生新理论,推翻旧理论。巴罗教授的这些教诲,对牛顿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遇到巴罗教授,对于牛顿的一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极幸运的事情。是巴罗教授把牛顿引向探索自然科学真理的征途,是巴罗教授最早发现了牛顿的才华。牛顿受到了巴罗教授的特别教诲,打开了思路。 1664 年,牛顿在一本题为《一些哲学问题》的笔记本中写道:“柏拉图是我的朋友,亚里士多德是我的朋友,但我最好的朋友是真理。”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顿的确走上了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道路。

1665~1667 年,剑桥瘟疫流行,剑桥大学暂时关闭,他返回伍耳索普, 继续研究和思考行星间引力、光学以及微积分等问题,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奠定了他一生科学事业的基础。牛顿回到家乡,母亲和三个弟弟妹妹亲切地欢迎他。牛顿住在家中楼上的一间小屋里,这是个安静的与世隔绝的环境。在这里,他集中精力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他用微积分来计算双曲线弓形部分的面积,他曾计算到小数点以下第 52 位。由于他对光学很有兴趣,所以常常很有耐心地磨制镜片,制造望远镜,而且发明了反射望远镜来消除镜片上各种不同的颜色。牛顿还不停地探究地球与行星运转的原因,而那只“有名的苹果”也是这个时候掉下来的。

瘟疫过去,牛顿带着丰收的喜悦,返回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6 岁就接替巴罗教授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并于 1668 年成为“主修课研究员” 和获得硕士学位。

牛顿从小就很爱写诗。在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中,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

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牛顿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探索真理的充满艰辛的光荣之路,同时又希望自己通过一条荆棘之路来获得成功的冠冕。

牛顿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52 岁之前,有 31 年的时间,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52 岁之后,他抛弃了科学研究, 走上了仕途,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明和创造,这对于牛顿本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牛顿在几个领域都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他完成了经典力学的体系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他成功地进行了日光分解为光谱色的实验和解开了颜色之谜而奠定了近代光学的基础。他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物体的力学成就,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他对力学和光学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家之一,他为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建立了伟大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牛顿是如何取得如此众多的辉煌的成就呢?牛顿从小有“迟钝的呆子” 的称号,却并没有特别颖悟,也没有“神童”之类的称呼。他因为胆子小而经常受同学欺负,而且对于生活也不在行,笨手笨脚的。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总是专心用功和思索,所以常使灰尘和脏衣服堆积很多。幸亏同学们也知道他忙,因此还相处得下去,没有出现什么矛盾。

牛顿大半生的乐趣主要埋头于科学研究工作,他独自研究力学、数学、光学和化学,他专心致志,常常勤奋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牛顿的房间里, 常常可以看到一份几乎还没动过的晚餐,一杯还满着的饮料,到处都是书和成堆的记录了的笔记本。牛顿在晚间工作常常熬过午夜,常因睡眠不足而睡眼惺松,在 30 岁时由于夜以继日的疲劳工作他已经有了白发,牛顿的外衣上经常沾有做化学实验时留下的污渍。

牛顿的助手说:“牛顿很少在深夜两三点钟以前上床,有时凌晨五、六点钟才睡觉,一天总共睡不到五、六个小时,尤其是在春天和落叶季节更是如此。”有时,牛顿忙得忘记了约会,经常弄出一些笑话,影响到正常的社交活动。

有一次,牛顿请朋友来自己家中吃午饭,朋友来了,饭菜已经摆上了餐桌好久,可是牛顿埋头在实验室里久久不出来,仆人去催促了两次,他也毫不理会,这时朋友已经饿极了,就把一只鸡吃了,把骨头留在盘子里便走了。牛顿做完实验以后,才想起自己请了朋友来吃午饭,他便匆匆忙忙跑进餐厅, 看到盘子里的剩骨头,他哈哈大笑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午饭,原来已经吃过了。”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勤奋和专注,是牛顿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治学严谨,力戒任何虚假和浮夸,是牛顿科学研究的又一特点。这种治学态度,特别表现在对引力问题的研究中。他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研究,才公开发表了对万有引力的发现。

牛顿最早记载的关于万有引力的猜测可追溯到流行瘟疫的 1666 年,那年他从剑桥暂时隐退到伍耳索普。关于这最早时期的情况来自若干独立的资料来源,而它们并不完全吻合。

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牛顿在伍耳索普的果园中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由此清楚地认识到了引力的问题。这个故事的根据似乎很有权威。牛顿写道:“同年(1666 年)我开始考虑重力延伸到月球轨道的问题,找到了根

据刻卜 勒法则即行星周期与行星离其轨道中心之距离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计算一个天球中转动的(一个)星球对这天球表面的压力的方法。我用这方法推知,维持各行星在其轨道上的力必定(是)与行星离其转动中心的距离的平方的倒数成正比;因而我就将维持月球在其轨道上所必需的力和地球表面的重力相比较,发现他们极接近。”牛顿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研究,才公开发表了对万有引力的发现。

但是,万有引力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牛顿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出来。牛顿谦逊地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他写道:“直到现在, 我还未能从现象中发现重力(引力)所以有这些属性的原因,我也不做出任何假设。⋯⋯对我来说,能知道重力(引力)确实存在,并且按照我们所以说明的那些定律起着作用,还可以广泛地用它来解释天体和海洋的一切运动,就已经足够了。”“我之所以用提问的方式将它说出来,乃是因为缺乏实验,我对它尚不感到满意的缘故。”“重力(引力)的原因是什么,我不能不懂装懂,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考虑。”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是很明智的。

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他们总是谦逊的。他生前有两句话,充分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这两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而成为人们喜爱的格言。这两句话是:

如果我之所见比笛卡尔等人要远一些,那只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尔高兴地拾到几颗光滑美丽的石子或贝壳;但那浩瀚无涯的真理大海,却还在我的面前未曾被我发现哩!

事实上,牛顿奉献给人类的,是在真理的大海中捞取出的一颗颗闪光的珍珠。

虽然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牛顿是一个很注重社会地位的人,他非常希望别人把把当作一个很富有的贵族。但事实上,牛顿每年只有 30 镑收入。由于他很重视社会地位,所以他很卖力地去证明他与约翰·牛顿男爵有血缘关系。曾有几年时间,他不停地寄信给他的堂弟约翰·牛顿,使约翰·牛顿大为困惑。

为了收入上的保证和社会上的地位,牛顿很干脆地就抛弃了学术研究, 而高高兴兴地去当造币局长,使他成为伦敦官场中颇有影响的要员。

牛顿是 17 世纪光学的集大成者。

牛顿在乡下躲避鼠疫期间,就发现折射望远镜的明显缺陷是出现球面像差,成像模糊不清。所以以后牛顿就决心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造出新的望远镜。约在 1668 年,牛顿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的模型,用它观看夜空,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四个卫星以及金星的盈亏现象,没有颜色条纹的干扰,影象清晰明亮。

从 1669 年到 1670 年,牛顿一直致力于改进他的望远镜。1671 年,他的第一架望远镜不用了,便又制作了第二架,这一架望远镜使牛顿在全欧洲享有盛名,今天仍然是皇家学会最珍贵的收藏品之一。由于这项发明,牛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顿时成了当时英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这是他漫长的科学研究历程中迈出的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牛顿发明反射望远镜,是以新的更深刻的光学原理为基础的。这种新的

光学原理,就是关于光的色散现象的发明和对颜色的理论研究。牛顿通过做实验得出结论说:“光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光线组成,这些光线无论其入射方向有何不同,都是按照它们折射率的大小而传送到墙的不同部分上去的。” 紧接着,牛顿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一块大的透镜把经过棱镜折射后的整个光束收集起来,发现它们会重新聚成白光。这样,牛顿就通过实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即把白光分解为不可分解的单色光,又从这些单色光组成白光。

牛顿的实验告诉人们:白色是从红到紫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不同颜色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本领,对光的折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尽管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的理论在科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得到的反响却是不相同的。绝大多数的皇家学会的会员都称赞牛顿的这项工作,对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胡克却抱怀疑的态度。胡克是个知识渊博,聪明的能人,但他十分骄傲,又十分嫉妒别人取得成绩超过他。对于别人的成就, 凡是他不了解的,就表示怀疑;凡与他的思想相符合的,就认为是由他自己早已发现出来了。他认为牛顿的光学理论是和他对立的。后来,胡克索性说牛顿的某些可取的思想,他本人早已想到了,是由他首创的。牛顿被胡克的无端指责所激怒,便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对胡克的反驳意见加以驳斥。他在一次答辩中写道:“胡克先生指责我的,是要我放弃用折射的道理来改进光学的思想,他一定知道由一个人来规定另一个人的研究和学习是不适宜的,特别是这另一个人对正在研究的问题的基础有着充分的了解时。”

牛顿环现象,是牛顿光学研究中的又一精采发现。这个现象就是:把一块透镜放在一块平板玻璃上面时,在接触点的的周围就形成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果照射的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那么形成的就是彩色的同心圆环,而不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牛顿环的发现,是光具有波动性的最好的证明之一。因为它实际上是揭示了光波的一种干涉现象,即由于光波的迭加,而在迭加区域内形成空间各点强度的固定加强和减弱的现象,但是,牛顿坚持光的微粒说这一错误的观点,反对光的波动说。以牛顿和惠更斯为代表的微粒说和波动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长达 300 年之久。直到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使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起来。

牛顿有巨著《光学》,1931 年该书第四版重印时,著名科学家、相对论奠基人爱因斯坦为该书写了序言。爱因斯坦这样写道:“对于他,自然界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本他读起来毫不费力的书。他用来使经验材料变得有秩序的概念,仿佛是从经验本身,从他那些像摆弄玩具似的而又亲切地加以详尽描述的美丽的实验中,自动地涌溢出来一样⋯⋯”

牛顿曾经非常谦虚地说过:如果我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在哥白尼、伽俐略、第谷·布拉赫、开卜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是牛顿在力学方面进行了一次大的综合。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 是万有引力使行星不断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苹果落下来的故事,大约在 1676 年,牛顿用精确的结果证明了吸引苹果石头等物体从空中落到地面上来的重力与吸引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同时,他也解决了在平方比定律的作用下的轨道是一个以吸引体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这一问题。

他解决了当时天文学上最重大的问题。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早就算出来了,但是,牛顿却悄悄地把它放在抽屉里一直没敢拿出来发表,也没和别人谈起,更没有及时地通报皇家学会公布他的重要发现。

恰好有另外三个人也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英国科学家雷恩、哈雷和胡克。雷恩态度谦逊,承认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聪明而又骄傲的胡克则夸耀自己早已证明了这个问题,但是说答案要保密一个时期才肯拿出来。雷恩见此情景,想出一个友好而机智的办法,他建议友好地打一个赌,规定期限两个月,谁先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并能提出数学论证,他不仅可以获得很高的荣誉,而且他将给获胜者以奖励,奖给一本价值 40 先令的

书。据说,这就是“有名的咖啡馆打赌”。当然其价值绝不在于这本 40 先令的书。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哈雷没有解决,胡克也没有解决,哈雷等得不耐烦了,决定去向牛顿求教。他向牛顿提出了问题:“先生,当一个行星受到太阳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递减的引力吸引时,它的运行轨道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曲线?”

牛顿毫不迟疑地回答:“椭圆。”

哈雷非常惊喜地问牛顿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牛顿简单地回答:“计算出来的。”

1685 年,牛顿公布了他证明的行星在太阳引力场作用下会沿椭园运动下去的结果,同时还证明了广袤的球体,如地球、太阳等,如果全部质量都集中在球体的中心其引力均保持不变,故可以把天体当作质点看待。牛顿成功地证明了实心球体的引力恰等于球心处一个质点的引力。至此,万有引力定律完全确立。

牛顿早在 1669 年被晋升为数学教授,就在这一年年底他接任了鲁卡斯数学讲座的教授职位,直到他五十三岁,前后共 26 年。1672 年,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自从他结识了哈雷这样一个研究天文学的青年学者后,对他思想的成熟起了极大的催化作用。哈雷不仅能够完全理解牛顿科学成果的重要性,而且力促和资助它尽快出版。牛顿在哈雷的帮助下,从 1685 年初开始整

理他的研究成果,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写论文。1 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终于问世了,它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最终建立,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原理》一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编,首先提出并定义了一系列奠定力学基础的基本概念,例如质量、动量、惯性等等。然后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接着提出天体力学理论,论述了向心力和回转轨道之间的数学关系。第二编,论述了物体在有阻力的介质中的运动,阻力和速度或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第三编,“关于宇宙的构造”则是用已发现的力学规律去解释哥白尼学说和天体运动的规律,对地球上海水涨潮、落潮的原因以及彗星轨道、岁差等问题也都做了科学的论述。

牛顿的科学巨著《原理》可能是近代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它汇集了牛顿关于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牛顿由于完成了经典力学的体系,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是人类关于自然知识的第一次大的综合,牛顿把伽俐略关于“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上的”星体运动规律完美地统一在他的力学体系之中。牛顿以他确立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主线,由他所明确的质量、动量、惯性、力、时间和空间等基

本概念为基础,依据他所提出的四条推理法则为基本方法.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为工具,巧妙地构造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天上的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运动,也完美地解释了地上的潮汐以及一切物体的机械运动。它代表了 17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高峰。它对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支配了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它的影响是那样的深远,那样的广泛,那样的持久,这在科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牛顿是“新兴自然科学的第一个时期”的杰出代表。牛顿作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在他从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具有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他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也承认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规律;同时承认,人们可以认识这些普遍联系和规律。牛顿在哲学思想上基本上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这是他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

牛顿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突出表现为机械决定论,他始终认为有神论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是不发生问题的东西。他明确地信奉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但在太阳系里只给上帝留下了第一推动者的地位,而且从他的自然科学成果和自然哲学著作中完全可以得出无神论的结论。

1689 年,牛顿移居伦敦,从这以后,牛顿的思想慢慢起了变化,他虽然已经是社会公认的大科学家,但是,尽管名声很大,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财富。与政界的官僚相比,他只不过是个相当穷的大学教授。寺院似的大学终究是不能与自由、热闹、繁华、富裕的伦敦相比的。而且家属和亲戚越来越多地需要牛顿接济。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牛顿一生都在认真地扮演一个小地主的角色。牛顿渴望改善自己的地位和生活,希望谋求到更高的与自己的身份相称的公职,得到优厚的物质待遇。

终于,在老同学查尔斯·蒙塔克的帮助下,牛顿被任命为造币厂督办, 年俸为五、六百英镑,比牛顿以前的年薪增加了两倍。于是牛顿立即高高兴兴地前去赴任。他满腔热清地投入了新的工作。

牛顿没有辜负蒙塔克的信任。牛顿在工作中表现了出色的管理才能,用他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机器运转、熔铸速度、金属纯度等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在造币厂的职员和官吏贪污成风的环境里,在贿赂盛行的时代,据说牛顿表现了公正廉洁的品格,并无越轨行为。

币制改革于 1696 年宣告结束,财政部大为高兴,牛顿的工作也受到赞

扬,被任命为终生“皇家造币局局长”。年薪达到 2000 英镑,这个价值可以与:建立格林威治天文台相比,即所谓“弗拉姆斯蒂德大厦”的基本资金才花去了 500 英镑多一点。

在后期,牛顿不仅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赞扬,还被授予众多的荣誉。1699 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05 年,英国女王安娜授给牛顿勋爵称号, 授衔仪式在剑桥大学举行,女王亲临剑桥,仪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宴会。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家获得如此特殊的荣誉。

从 1703 年到 1727 年牛顿逝世为止,他一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 他年年都连选连任,几乎在 1/4 世纪的长时间里,一直担任科学界的最高领导职务。牛顿连任皇家学会会长,不仅仅是由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出色的组织才能,他善于接受在科学上有不同意见的人, 促进科学的进步。

他还对自己过去已有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完

善。

在历史上,牛顿是一位博学的科学家,无论在纯数学、理论物理学或实验物理学方面,他都有很大的贡献。在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任何人的贡献能超过他,虽然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学的领域内超越牛顿;而拉塞福在实验物理方面的贡献也可以与牛顿匹敌,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能同时独霸这三个领域。

将世界上的一切天才放在一起,牛顿应是他们中最优秀的人物。因为有了牛顿,一切才变得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