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19 世纪,在自然科学中有三大发现。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就是其中之一。进化论的创立结束了“上帝造物”的传说,在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早年,达尔文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一样, 达尔文首先被家里人选定的职业是医生,度过了枯燥无味的中学阶段以后, 达尔文便被送到了英国北郊的一座大城市——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吸引了各国想出人头地的青年,医生在当时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达尔文开始也曾设想过在这一行业大显身手,而且这对于他来说也不应当成其为难事。有着在全英格兰医学界中享有盛誉的父亲和祖父的达尔文,完全可以在这片天地中树起一面新的旗帜。但事与愿违,达尔文很快发现,在这个徒具虚名的大学里,他不会获得什么东西。同时,达尔文追求浪漫,向往自然的天性与疾病和死亡也发生了强烈的抵触。他无法忍受解剖台上陈放的尸体所发出的难闻的臭味,他眼睁睁地看到许多病人在治疗以后仍然痛苦地死去,医生起到的竟然是延长痛苦的作用;他更加诧异地看到医院竟然毫无仁慈之心地把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拒之门外。达尔文深深感到自己不是学医的料。
但达尔文的父亲,这位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的人,却认为这不过是他的儿子在没有适应之前的一种正常反应。他仍然坚持要达尔文继续学习医学。他一直坚持了二年,达尔文的执着最终改变了他父亲的决定。达尔文终于放弃了医学。
不久,达尔文在他父亲的强迫下学习神学。他的父亲告诫他说:学好神学,当上牧师,仍然可以坚持你对于生物学的爱好。比如哥白尼、布鲁诺都学习、研究过神学,有的还担任过圣职,他们最后都成功地从神学走向了科学。在父亲的诱导下,达尔文终于想通了。他曾一度当了个乡村牧师。学习神学增加了达尔文在科学道路上的困难,妨碍了他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时隔不久,达尔文开始怀疑《圣经》的空虚的教条。他不满的不仅仅是
繁琐的宗教仪式,也怀疑起了圣母马利亚的单性生殖和有关耶稣的种种奇迹。达尔文又将他的兴趣投入了自然科学书籍和到野外采集标本的活动中了。
一件几乎决定了达尔文一生的事发生了。这件事便是达尔文与著名的植物学和矿物学教授亨斯洛的相识。亨斯洛笃信宗教。正当达尔文在科学与神学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却是亨斯洛教授把他引向了科学之途。亨斯洛教授在植物学上的独到见解使达尔文终生受益无穷。他那广博的知识和善于从细小的观察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在达尔文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亨斯洛教授的引荐下,达尔文又认识了一大批有名的科学家,参加了许多实地考察。这一时期的熏陶使达尔文坚定了自己在生物学上的信念,也使他掌握了许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达尔文认识到,科学不仅要善于发掘事实,搜集事实,更重要的在于综合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一般的法则或结论。当达尔文三年的神学教育结束时,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受到的多方面锻炼,已足以使他能够进行单独的科学考察了。他在生物学上的许多独到的见解已使他跻身于青年学者之列。
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学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之前,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上帝造人的教义。他们对《圣经》里的一些内容也渐渐产生怀疑。比如,关于物种起源,《圣经》里就说,世界是万能的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手
创出了人,并赐给人类灵魂,让人类来主宰这个世界,万物的尊卑都是命中注定的。《圣经》的这种解释迎合了人类虚荣的心,致使一千多年来这种观点长盛不衰。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能够推翻这一根深蒂固的学说。对于万物的存在,《圣经》也是因果论证陈述了其合理性。如老鼠之所以存在是要给猫吃,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要吃老鼠,鲜花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想看等等。这使得更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到了 18 世纪,科学家拉马克公然站出来说生物并非按上帝的旨意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进化的。他认为动物的意志和欲望在进化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上帝的干预是不存在的,多余的。例如,长颈鹿为什么会有这样长的脖子,这正是因为长颈鹿希望吃到在它头顶上方的很高的树叶而努力伸长脖子的结果,这种变化是可遗传的,但又是极缓慢的。可是人们早已习惯于《圣经》中确立的理论,不接受拉马克的观点。但拉马克毫不气馁,他征服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他的观点渐渐被一部分青年人所接受。因为他毕竟没有否认“上帝造人”这个最根本的东西。达尔文毫无例外地了解了他的观点,并与同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拉马克关于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对于生物的影响的论点,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达尔文的祖父对达尔文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祖父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不仅是英格兰医学界的权威,也是 18 世纪著名的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是当时欧洲最具进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首名叫《自然的殿堂》的长诗具有天才的洞察力。诗里对于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万物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诗中写道:
当浑沌还没有燃烧的时候许多火球就已经开始旋转一些太阳在疾风中爆发了
许多其他球体无限地从那火球里挣脱出来了⋯⋯ 有机体的生命在海里诞生了
人,这一切野兽的帝王
夸耀着自己的智慧和流畅的语言骄傲地扫除着尘土
自命是造物主的形象
从最初那些基础中发生的时候他们全部毫无例外地
从那些类型、触觉和生存的胚点幼芽里产生出来于是一切生物从卵或种子里诞生了
各处的森林低矮的植物蝴蝶和蠕虫
它们全部从水里出来了胎儿在母胎里孕育着
一开始也是在水中生活着。
“生命源于海洋”的论断,在 18 世纪爆发出来。达尔文的祖父的这些思想,对于幼小的达尔文也许算不上影响至深,但这种对达尔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的任何人都能够一目了然。
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影响,达尔文开始确立了
自己的奋斗目标。他通过自己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生物进化的材料,从而使他一步步走向真理。
时隔不久,达尔文登上了外出科学考察的贝格尔号巡洋舰,进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环球航行。
18 世纪,英国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同时,工业革命爆发后蒸汽机和铁路被广泛使用。但上升的资产阶级并不满足国内的狭隘市场,决心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舰船和探险队离开了国家,到世界各地去进行科学考察和军事探险活动。为了弄清各地的资源及地质地理,还吸收了一些自然科学家一起参加这些考察活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格尔舰被派出进行远洋考察,这是它的第二次旅行,在经验丰富的菲茨罗伊舰长率领下,完成环球航行。
1831 年,达尔文刚走出校门不久,菲茨罗伊希望物色一位博物学家与之同行,他找到了亨斯洛教授,亨斯洛毫不犹豫地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
——达尔文。见到达尔文后,菲茨罗伊深为达尔文的学识和信念折服,但他却怀疑达尔文的决心和精力。因为他从达尔文的鼻子判断达尔文是不会有足够的决心和精力去完成艰苦的考察工作的。但达尔文的坦诚最终征服了他, 他终于同意让达尔文乘上贝格尔号巡洋舰。
1831 年 12 月 27 日,经过几次因风暴而延缓起航日期之后,贝格尔舰终于开航成功,驶入茫茫大海。贝格尔舰最终被许多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它完成了海军部所交给的测绘任务,而是因为随行的人中有一位将要成为 19 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的查理·达尔文。
远洋航行是十分艰苦的。时间长,路途远。达尔文体质并不太好。他本来患有心悸心痛的毛病,为了能顺利参加考察,他掩盖了这一病情。在这种情况下远航考察,他就必然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
他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晕船。海中巨浪无情地扑打着贝格尔号巡洋舰。颠来簸去的船只使达尔文苦不堪言。他一晕船便呕吐不止,头晕脑胀,茶饭不思,坐卧不安。
尽管达尔文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仍没有忘记此次出行的目的。他仍然一丝不苟地用网捕捞着各种生物,制定成标本,并作了详细的描绘和简单的认识,有的生物还做了解剖,绘制了详细的解剖图,达尔文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确让人钦佩。
有一天,舰长菲茨罗伊发现船上堆积了一小块灰尘,便请达尔文去辨认一下。达尔文认出那是熔岩灰,只可惜太少了。有人说前樯的桅帆顶上到处都落满了这样的灰尘,达尔文便希望能得到更多。但舰长出于风浪太大,船身摇摆不定危险很大的缘故,不让军官和水手们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达尔文不由分说便自己向桅杆顶爬去,一直爬到顶端,弄到了许多这样的熔岩灰, 并用显微镜在灰中发现了许多小生命。舰长大感诧异同时又五体投地,他不得不承认,当初仅根据达尔文的鼻子来判定他不具备参加这次远航的足够信心和精力,是错误的,为达尔文的精神所折服,舰长又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仆人。这个忠实的助手帮他捕猎鸟兽,采集标本,仔细整理,详细记录,节省了达尔文不少的时间。这使得达尔文工作更加精神起来,成效也日见显著。
1832 年 2 月,贝格尔舰穿过地球赤道。在穿过赤道时,达尔文接受了迎接海神的仪式。他首先被蒙住双眼带到甲板上,被放到一只充满水的大浴盆上的一根窄木条上,然后水从四面八方充泄下来。随后他的脸上被涂了粘乎
乎的柏油和颜料,不少被塞进了嘴里,接着一个粗糙的铁环又在他的脸上一阵乱刮,最后,他身下的木条被抽掉,他毫无防备地掉进了身下的浴盆中。这次折磨使达尔文像生了一场大病那样难受。但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航程,他还是咬着牙关挺过来了。
在贝格尔号返航途中,达尔文经常走到岛屿甚至大陆内部去考察。无论天气多恶劣,还是他所要考察的地方多么荒凉寂寞,达尔文都没有放弃考察。他爬山涉水,穿过树林密布,走兽成群的丛林,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搜集了许多珍奇的动物标本,挖掘出许多古生物的化石和矿石。同时他也深入地了解了各地生物的分布情况,达尔文把环境和生物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不少的新的观点。
南美洲是达尔文此次考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在这期间,达尔文广泛地考察了南美洲的东西岸和智利的安第斯山脉的地质构造,研究了已经绝迹的软体动物的贝壳层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高山上,达尔文看到许多原来是海底爬行的软体动物的无数贝壳,它是地质变迁、海岸线逐渐上升的明显证据。
达尔文在南美洲东西海岸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行进途中,发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相似形态都是互相更替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动植物分布是不同的,大西洋海岸的老鼠与太平洋海岸一带的老鼠完全不同。鸟类和昆虫也有同样的结果。科迪列拉山脉两边的动物显出了巨大的差异。在南美洲,达尔文得到了不少新的发现。
1835 年秋,贝格尔号抵达加拉哥巴斯群岛。达尔文通过对这一带地区的生物考察后认为,大多数动物都是当地特有的,甚至这个群岛的各个不同的岛屿生物也是千姿百态的,虽然这些岛屿与南美洲大陆中间隔着一个宽 500
至 600 英里的大洋的海面,但是它们全都和大陆上的生物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这个群岛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物种不变论在这里明显地遇到了麻烦,这些事实使人思考这些生物都是由一个共同的根源产生的,而且它们是不断变迁和进化的。这对于达尔文进化观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836 年 10 月,达尔文结束了长达五年的艰苦考察工作。在这次艰苦的考察中,达尔文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到了极为丰富的博物学资料,这些东西为他以后的理论提供了佐证。这次考察动摇了他的陈旧观念,使他认真考虑物种起源原因。此外,他创立了卓越的珊瑚礁的构成理论,为他后来关于物种进化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基础。总之,这次远洋考察决定了达尔文一生的事业。
已是 1837 年春天了。1837 年 3 月,达尔文住进了伦敦。在这儿他一直
居住到 1842 年 9 月,这五年多的时间里,达尔文一直埋头整理研究环球航行
期间所搜集的资料,那一共是 16 本密密麻麻的日记。这是一项极其繁琐、细致却又十分必要的工作。他也陆续地发表了一些此次考察的论文。同时,他又阅读了大量的各类书籍,也包括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因为这些东西同物种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尔文还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同许多著名的权威成为挚友,如地质学家莱伊尔、植物学家欧文,甚至同赫胥黎也非常亲密。赫胥黎为达尔文进化论的迅速屹立在英国,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达尔文一直潜心整理他的《考察日记》。从 1837 年 7 月开始便记载有关物种起源的事实的第一本笔记。他不是那种未经成熟考虑便急不可耐地拿出自己观点的人。他要作大量的工作对他的论点进行全面地论证。他的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 20 多年。
达尔文边整理日记边思考问题。他希望能找到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期间所发现的三个事实经常盘旋在他的脑际。第一个便是他在巴塔哥尼亚所发现的与今天的动物很相似的但年代久远的动物化石;第二个事实便是南美洲上的同种动物从南往北形态逐渐不同;第三个事实则是加拉戈巴斯群岛上动物与大陆有相同起源,但各小岛之间生物又多少有些不同。这些事实一直困扰着他,他承认物种可变,但怎么变,他一时拿不准。
1842 年,达尔文为了追寻生物起源与进化,毅然离开闹市区搬到郊区农村居住。在这儿他建起了一个实验基地,专心致志地研究,一直到他去世。 1842 年 6 月,达尔文写成了一个只有 35 页的提纲。这是他经过长期思
索后所形成的一个思维主线。但这仅仅是一个提纲。大量的材料需要收集, 以便一条一条地论证这些观点。达尔文首先从农牧业实践中研究在人工条件下的物种变异事实。他与农学家、园艺家和饲养者们联系,参加了大量的培育选种活动。同一个起源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品种,而这种创造的过程则是经过长久的人工选择来达到的。达尔文又将这种选择原理推广到自然界。他发现,自然界生物的实际存活量与它们的繁殖能力是极不相称的。他断定: 生物界一定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而且生物都存在着变异。当变异能适应环境时,它便容易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繁殖下去,反之则必将淘汰而灭亡。这种自然的选择作用最终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物种。他这个观点的结论虽然与拉马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他们所阐明的到达这种结果的方法却截然相反。达尔文为他的进化论描下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1844 年,达尔文把他的简单的提纲扩展为 230 页的理论纲要。这个理论纲要几乎包括后来的《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这时,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已经成熟。
1846 年至 1854 年,达尔文深入研究蔓足类动物,这又为他的《物种起源》的写作做了必要的准备。经过长期的认真准备工作之后,1856 年 5 月, 达尔文开始正式编写《物种起源》一书。
就在达尔文把书写到近一半时,华莱士于 1855 年 2 月写成一篇论文《制约新物种出现的规律》。出于对达尔文的尊敬,华莱士把他的论文寄给了达尔文。达尔文无比惊讶地发现,自己花费了 20 多年得出的结论,竟然如此清
晰地出现在这位天才的青年学者身上。达尔文并不想同小自己 14 岁的华莱士争夺研究的优先权,又忙于自己的《物种起源》的写作中去了。但他的朋友莱伊尔、胡克等坚持认为他不应该这样放弃自己应得的权利。在他们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把他和华莱士的两篇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论文递交给了一个科学团体。
但这两篇论文都未在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人们都认为这个“荒谬”的东西不值一谈。只有都柏林的霍顿教授作过一次公开的批评,他认为其中所有新东西都是虚设的,而真实的东西都是早就有的。这进一步说明对进化论这一新观点需要进行详细而严谨的论证的必要性。
于是达尔文以更加细致勤勉的态度对待他的《物种起源》。他延长了工作时间,谢绝了许多会议,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部著作中,以便这部巨著早日问世。
1859 年 11 月 24 日,《物种起源》在经过达尔文的 20 多年的苦心研究著述后第一次出版了。
这部巨著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块丰碑。
《物种起源》出版后,销路很好。但人们能真正读懂并且赞同的实在是极少数。对于这本书,褒贬都有。然而,赞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人毕竟不多,相反,反对者却占大多数。
首先高度赞扬这本书的是胡克。随后一些学者如华生、格雷、华莱士等也拥护这一学说。使达尔文增添不少信心的是科学界的权威、他的挚友莱伊尔教授也在短暂的思考后站到了他的一边,最使达尔文感到高兴的是富于辩才的赫胥黎也答应为他的理论赴汤蹈火。这位忠实的进化论斗士正积极准备投入为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而必须进行的战斗中。达尔文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满怀信心地面对将要出现的一切。
反对的人毕竟是大多数。著名天文学家赫瑟尔一口断定他的理论是“胡闹定律”;著名地质学家塞治威克也在信上说:“我读你这本书,非但不快乐,反而非常痛苦。有些部分使我觉得好笑,有些部分则使我为你忧愁。” 他接着认为:“按照你的那些所谓自然法则,人类就会受到损失,人性就会因此受到摧残,人类就会由此堕落⋯⋯”;还有许多的科学家都攻击达尔文的进化论。
但更可怕的反对力量则来自教会方面。《物种起源》像一颗重磅炮弹, 摧毁了《创世纪》中所宣扬的上帝创造世界的种种神话。在英国各地,教士们大声狂叫着要扑灭达尔文的邪说,拯救灵魂,要打倒达尔文,围剿达尔文! 许多道听途说的或一知半解的牧师也附和着向达尔文发起攻击。
“人类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令大多数人感到寒心。他们绝对不能把高贵的自己同那个毛茸茸可怜的玩物联系在一起。这实在伤害了人类的自尊。上帝主宰无涯的宇宙,却能抽出时间来按自己的形象塑造人类, 这对于人类是何等的安慰与光荣。但现在,达尔文彻底否认了人类仅有的荣耀。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正视,自己竟是那些爬走禽兽的子孙。
但不管怎样,《物种起源》以详尽的事实,充分的论证在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心中站稳了脚跟。在赫胥黎和一些科学家的积极支持下,这本巨著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响应。但教会和许多顽固的科学家力量强大,因此, 让他们轻易改变认识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势在必然。
论战首先发生在英国。1860 年 6 月,“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开会。当天的一篇小论文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赫胥黎当时对一位学者的粗鲁断言进行了直接而全面的辩驳。这场争论并不激烈。激烈的是 30 日的那场动人心魄的辩论。
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网络了他的大批信徒来到了会场。他是以雄辩出名的。这天,他下定了决心要让达尔文的学说成为一堆无用的废话。许多穿着考究的绅士和婷婷袅娜的小姐们都赶来了。大学生、学者和记者就更不必说了。许多人由于没有座位而坐到了窗台上。赫胥黎和胡克作为达尔文的全权代表出席了这场辩论。达尔文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而不得不放弃亲临第一线的机会。
双方都虎视眈眈,都想把对方驳倒而后快。不久辩论开始了,威尔伯福斯抢先跳上讲台,希望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煽起人们的宗教情绪,控制全场。他首先大谈《物种起源》冒犯了尊敬的上帝。在他长达半小时的唠叨中, 没有涉及一点科学的内容。他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却又自鸣得意的辩论,得到了他的信徒们和娇小姐们的尖叫和喝彩。他愈加得意了。最后,他突然恶狠狠地转向赫胥黎先生,挑衅地说:“最后,我想问问尊贵的赫胥黎先生,你
相信猴子是人类的祖先,那么请问,究竟是你的祖父还是你的祖母,同无尾猿发生了亲属关系?”
面对这样无理恶毒的人身攻击,赫胥黎从容不迫地予以了回击。他首先充分而扼要地阐述了达尔文关于进化论的正确观点,他的平静而富于逻辑的语气同威尔伯福斯形成了强烈对比。随后他又列举了历史上教会阻碍科学进步的事实加以了论证。最后他说:“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无尾猿而羞耻。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避开焦点,用花言巧语的诡辩来煽动宗教偏见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赫胥黎的演讲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威尔伯福斯和他的追随者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悄悄地溜出了会场。会议在进化论者大获全胜的气氛中结束了。这次胜利使进化论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被接受了。
赫胥黎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推广和认可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说进化论是达尔文下的蛋,孵化它的便是赫胥黎。
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的创立,不仅在科学领域掀起一场巨大的革命,对以后的生物学、地质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