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地理
“星转斗移”为哪般
“星转斗移”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不断在变动着。春季,处女座出现在东方,金牛座沉落到西方;夏季,天蝎座在东南低空上升,狮子座则向西方沉落;秋季,宝瓶座出现在东方,天蝎座则沉落到西方;冬季,金牛座升起,宝瓶座又西沉了。
是星座在移动位置吗?不是。是地球沿着自己的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在公转,因而产生了星转斗移的现象。天文学家用精确的仪器,实测过几千颗恒星,发现许多相同的事实,证明这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当地球沿着轨道运行的时候,位置在不断变化着。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乘火车奔驰在原野上,只见近处的树木、电线杆在向后飞奔,远处的村庄和树林好像在并列前进。这说明,近物变化大,远物变化小,远近位置的变化是不同的。地球的公转很有规律性,周期是一年。
古地图趣谈
地图,是地球的剪影。各种各样的地图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据说,地图的出现是在文字发明之前。不过,今天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最古老的地图要数巴比伦的“世界地图”了。大约公元前2500年,巴比伦人就将地图刻在黏土板上了。他们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成整个世界,实际上它只是地球上的一个角落罢了。
在历史上,地图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因此,总是把它们藏在皇宫内院,不轻易让人看到。一个国家灭亡了,首先要收缴的是该国家的地图。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荆轲借献燕国的地图之机,谋刺秦王而发生的一幕历史悲剧。
古代的原始地图已经很少能见到了。但是目前世界上那些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的少数民族,他们绘制的“地图”倒有一些古色古香。如太平洋群岛上的塔希提人所制的立体模型图,是用木棍做成的;而马绍尔群岛的土著居民所制的海图,是用椰叶柄、椰叶纤维和小贝壳等制成的,贝壳表示岛屿所在位置,粗直的叶柄指向岛屿。
地图和战争
军事地图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3年,美英联军准备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英国皇家海军水文局资料室里积累的西西里岛水文图,提供了较详细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等情况,使登陆舰和士兵顺利登上岛屿,很快攻占了该岛。
另一次的战斗,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美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上登陆,当时使用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水文图。这张图早过时了。由于珊瑚礁的堆高,周围水域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结果,美军的登陆艇不能靠近海岸,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陆,失去了时间先机,被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攻击的目标。美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气象台的百叶箱外壁要漆成白色
如果你看到过气象观测用的百叶箱的话,会看到百叶箱的外壁,甚至支撑箱子的架子,都是漆成白色的。
为什么百叶箱的外壁要漆成白色呢?
百叶箱是一只里面放有气象观测仪器,而空气能流通的箱子,箱子里面放有温度表、湿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等多种仪器。这些仪器是用来测量遮荫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因此希望箱子内的气温与湿度不要因箱壁受到日光烤热而有所改变。
由于颜色越深,吸收太阳光的热量越多,如果百叶箱外壁漆成黑色或其他深色,它在阳光下温度就会迅速上升,这样一来,箱内的空气温度就会提高,我们所测定的气温和湿度就不是遮荫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而是受太阳烤热后的温度和湿度了,数据就没有代表性。把百叶箱外壁漆成白色,投射在百叶箱上的阳光会被白色的表面反射掉,这样,箱内的空气不致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所测出来的气温和湿度就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百叶箱外壁一定要漆成白色。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后果
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根据自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削弱了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会危及某些岛屿和大陆沿海低平原与城市的安全;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走国际协作的道路。
巴山为何多夜雨
我国早有“巴山夜雨”的民谚,其意为巴山多夜雨。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寄托了他对亲人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据气象观测统计,四川盆地的北部,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0%。春季尤多,夜雨占70%;四川盆地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国其他地区,夜雨率就不如四川大,如南京,一年中夜雨平均只占38%,湖南衡阳只占36%。
四川盆地为何多夜雨呢?
原来,由于盆地内的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住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的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到了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送给地面,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但由于云层上层辐射散热,夜间温度降低很快,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显著温差。下层暖湿空气逐渐上升,把水蒸气带到上层,冷却凝结,云层加厚。这时,云中对流扰动增强,云中水滴增大,每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顶托不住时,就下降成雨,“巴山夜雨”就是这样形成的。巴山多夜雨,不影响农民白天在田野工作,这对农业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营造小气候
我们今天的日子比过去要幸福得多。你看,寒冷的冬天里还有西瓜、黄瓜、西红柿,这不会是从南方运来的吧?而且你一尝,还挺新鲜的。其实它们都是本地产的,功劳要归功于塑料大棚营造的“人工小气候”。有人称赞塑料大棚说,它为蔬菜生产创造了一个“冬天里的春天”,真是恰如其分。
人造气候,还有一个最大的设想,是关于火星的。科学家们预计,大约在2020年前后,人类可能会登上火星。为发展火星移民,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科学家们决定给火星施加人工影响。到时候,火星会出现大气圈,会出现温室效应、绿色植物,还有水。如果此设想真能实现,那恐怕将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气候工程。
世界语言有数千使用最多哪十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且还在继续减少之中。在目前尚存的数千种语言中,大部分是属于使用不足10万人的“族语”,它们在数代之后,有90%都会消失。使用人数在100万以上的语言约有200~250种,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亿的有10种,这10种语言的使用总人数超过33亿,约占全球人口的55.35%。这10种语言为:
1 汉语。使用人口11亿多,约占全球人口的18%以上。中国除部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大部分人使用汉语。
2 英语。使用人口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超过10亿,是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言,全球有75个国家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
3 印地语。主要在印度使用,使用人口接近5亿。
4 西班牙语。使用人口3.62亿。
5 俄罗斯语。使用人口2.93亿。
6 阿拉伯语。使用人口2.8亿。
7 孟加拉语。使用人口1.89亿。
8 葡萄牙语。使用人口1.77亿。
9 马来及印尼语。使用人口1.48亿。
10 日语。使用人口1.2亿以上,是惟一的单民族语言。
另外,联合国正式批准使用的语言有汉、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语,其中有5种属于世界十大语言,法语是惟一的例外。
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大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联合国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设想出来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宣言》中第一次使用,当时26个国家的代表承诺各自政府将继续共同对轴心国作战。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50个国家的代表起草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波兰当时没有代表参加会议,但后来也签署了《宪章》,成为第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
联合国建立于战争废墟之上,目标是帮助稳定国际关系,建立更牢固的和平基础。面对核战争的阴影和无休无止的区域冲突,维持和平成为联合国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头戴蓝盔的维持和平部队的活动就成为这个组织最引人注目的活动。
但是,联合国的活动远远超过维持和平和解决冲突。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各机构从事极为广泛的工作,触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每个领域,不过这些活动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联合国工作的范围包括: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人权、保健和医学研究、清除贫困和经济发展、农业和渔业发展、教育、计划生育、紧急救灾、航空和航海、和平利用原子能、劳工权利等等。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而产生的,规范世界范围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全球性组织。1995年1月1日成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成为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至2000年1月,共有成员国135个。
最大的湖——里海
里海虽然称“海”,但四面都是陆地,与海洋不直接相连,故而属于湖泊。里海的南面紧靠伊朗,北面、西面和东面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国,是一个所属国家最多的国际湖泊。
里海所以叫“海”有两大理由:一是因为它比普通的湖泊大得多。南北长约1200千米,东西宽约320千米,湖岸线长约7000千米,面积为37.1万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面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比北美五大湖的总面积还要多1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长度超过1000千米的惟一的湖泊。最大深度达1025米,比许多海要深得多。二是它的水是咸的,和海水差不多,这里气候干旱,湖水被大量蒸发,湖面逐渐缩小。1930年,就缩小到了37.1万平方千米。湖水不断减少,含盐量也就不断增加,里海南部的含盐量高达13‰。
里海及周围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西岸的巴库和南岸的厄尔布鲁士山附近,都是重要的产油区。湖底也有丰富的石油,还有大量的芒硝等化工原料,鱼虾也不少,鲟鱼是当地著名的特产。
用战斗机化解飓风
飓风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所到之处狂风大作,暴雨成灾。如何减少飓风造成的损失,是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美国,有一家叫迪诺马特的公司试图在飓风形成之前用战斗机来化解飓风。试验中一架战斗机将装有3600多公斤聚合物粉末的“炮弹”射向一个正在孕育着飓风的暴风雨云团,云团被击中后,聚合物粉末吸收了2000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之后雷达显示这个正在形成暴风雨的云团便慢慢地散开了。这项试验得到了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的帮助,研究人员在电脑模拟的飓风上对粉末进行测试,并建议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尝试出动上百架飞机同时喷洒粉末。为了保证试验能够顺利进行,迪诺马特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一辆装配了雷达、卫星接收系统和电脑控制系统的监控车。监控车全程追踪试验过程,观测粉末是否能减缓甚至阻止飓风的生成。
迪诺马特公司希望未来有一天真的能实现“人定胜天”的梦想。
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
黄石国家公园坐落在落基山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公园内森林茂密,既是美国野牛、大角鹿、黑熊、麋鹿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地,也是世界上间歇泉、温泉和热水池最集中的地方。“老忠实泉”就是公园内一个著名的间歇泉。它在喷射时,几米粗的水柱腾空而起,发出嘶嘶的响声,把大量的热水抛向五六十米的高空,白烟滚滚,好像火山爆发,十分壮观。由于它平均每隔65分钟喷发一次,很守信用,于是就有了“老忠实泉”的名字。公园里的温泉由许多大大小小的热水池组成。红、黄、蓝、白、紫和褐色的池岸,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图案。池中的热水从高处跌落,形成无数瀑布。
壮阔的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大河之中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亚马孙河的水源终年供应充沛,洪水期流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12万立方米/秒,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3800立方千米,相当于刚果河的三倍多,约占世界全部河流水量的1/9在远离河口300多千米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的河水。
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在一般情况下,上游宽为700米,中游宽约5000米,下游宽约22000米,河口处更宽达80000米。由于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河口又呈喇叭状,大西洋的海潮可溯河流入内陆900~1300千米。大潮时,常形成5米高的巨浪,呼啸而上,气势磅礴。
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它不仅河宽水深,落差很小,而且主要河段上没有急流险滩,并可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形成一个庞大的水道系统。3000吨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的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达马瑙斯。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2.5万千米。
北极探险
几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了欧洲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西欧人设想从北极开辟航道,到达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于是,西方各国的商人和冒险家抱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汇入了寻找这条航线的探险队伍。
一位叫巴伦支的荷兰人,曾先后5次率队探险,并首次发现了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和北极熊。但他在1596年的最后一次探险中,经不住巨大冰山和浮冰的进攻,只好弃船逃到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上,异常的寒冷和营养不良,夺去了他和队友的生命。200年后,人们发现了巴伦支一行的小木屋和部分遗物。其中有一份一直坚持写到临终前的探险报告。为了纪念这位百折不挠的探险家,人们把英雄遇难的那片冰海叫做巴伦支海。
经过了无数次的探险和失败,1878年,一位叫诺尔登肖尔的瑞典探险家,由挪威北部出发,于第二年夏天胜利到达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等线体),首次打通了西伯利亚北侧的东北航线。190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乘船到达了白令海峡,完成了寻找西北航线的壮举。从此,借助北冰洋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了起来。
此后,世界各国探险勇士开始轮番冲击北极点。第一个征服北极点的是美国著名探险勇士罗伯特•皮尔里。为了这一目的,他整整花费了23年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很早就抛开了都市生活,到格陵兰岛和因纽特人交了朋友,学会了盖冰屋、乘雪橇和狩猎。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暴风雪的袭击,迷失了方向,在极度寒冷和恐怖中苦苦挣扎了2天才回到基地。结果,他的双脚严重冻伤,不得不切掉7个坏死的脚趾。探险的道路上,他和同伴们用犬肉、熊肉、海豹肉充饥,以海兽油作燃料,手挽手抵御强风的袭击,与饥饿、寒冷和死神相伴。终于,在1909年4月6日,皮尔里及战友第一次在北极点印上了人类光辉、不朽的足迹。
这之后,又有6人到达过北极点,他们有的是乘雪橇、用滑雪板,有的随浮冰漂流或乘热气球、坐飞机。
通过人类探险北极的英勇行动,初步揭开了北极的奥秘,为人类开发北极奠定了重要基础。
珍惜祖国的“蓝色国土”
当提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土面积时,我们常常自豪地说是960万平方千米。然而,这个答案并不准确,严格说来它只是我国的陆地面积。请你不要忘记,我国还拥有一片巨大的“蓝色国土”——海洋,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千米,这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海洋总面积为3.6亿多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的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其食物总量超过陆地上食物总量的1000多倍,海洋中总渔获量每年可达8400万吨,至少可养活300亿人口。科学家把开发海洋食库称为“蓝色革命”,把开发海洋养殖业称做“耕海”。“耕海”是变海洋捕捞、狩猎为有计划的人工播种,放养海洋动植物,可与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进入农耕社会的伟大飞跃相媲美,在海洋开发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海洋中有着人类十分稀缺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占全球的1/3以上,目前的开采量已达6~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4以上,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海洋蕴藏有3万亿吨富含锰、铜、钴、镍等的多金属结核矿;此外,还有许多新的矿藏不断被发现。整个海洋中的矿物总量也超过陆地的1000多倍。激荡不停的海洋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和波浪能可用来发电。在全球性浅水危机来临时,它还是被寄予厚望的淡水源泉(海水淡化)。总之,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资源丰富、前景灿烂的自然宝库,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联合国大会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的规定,我国的海洋国土也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及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我国内海和领海总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其他可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这样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约有32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陆地面积的1/3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不仅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而且在台湾省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太平洋的部分水域也属于我国。当然,其中有部分海域同邻国有交叉和争议,需要共同协商,和平解决。据此,我国的国土总面积约为1280万平方千米。此外,根据国际公约,我国现在在远离本土本海的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的太平洋海域中,拥有一块面积为10.5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勘探区,我国有权在此海域的海底进行矿物勘探和研究)。根据联合国的要求和我国政府的承诺,将在1999年3月前放弃其中的3万平方千米,使之恢复为国际海底,最终剩下的7.5万平方千米海底将成为我国的永久开采区,我国将永久拥有其主权。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与海洋打交道的民族。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就用海贝做装饰品。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人已造船制桨下海了。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开始,我国东南沿海的人民为了抵御海潮入侵,建立了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千里海塘,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开发工程。指南针的发明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创造了海运业的辉煌。明朝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东南亚、西非,又续写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在那些远离大陆的岛屿上,我们的祖先曾刀耕火种,捕鱼捞虾。这一切无可争辩地表明,我国不仅仅是个巍巍的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泱泱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人类走向海洋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中,曾担当过开路先锋,对海洋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为了加速开发我国的蓝色国土,在未来的10多年内,我国计划重点建设五大海洋经济区,即环渤海区、长江口——杭州湾区、闽东南沿海区、珠江口区和北部湾区,它们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五朵金花”,并带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登上新的台阶。
但是,千百年来我们又潜滋暗长着一种重陆轻海思想,这使我们远离了海洋。在即将走向“海洋世纪”的今天,我国很多人的海洋意识仍十分淡薄,对海洋国土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对开发利用海洋缺乏应有的紧迫感。他们将海洋国土排除在我们的国土之外,星罗棋布的海岛也很少知道。虽然我国海洋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已从80年代的17%上升到90年代的29%,但是到1994年为止,海洋经济的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日本已有的14%的比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有关条款并不十分完善,由此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国内立法以确保本国的合法权益,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宣布了专属经济区制度;70多个国家宣布了大陆架制度,而我国目前尚无此类的专门法规。这一切都告诫我们,当“海洋世纪”的挑战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没有理由失去机遇,而应当珍惜它,珍惜祖国的这一片“蓝色国土”。
人口列车的加速度
1999年10月12日0点零2分,随着一声婴儿降生的啼哭划破灾难深重的波黑共和国,地球迎来了它的第60亿个居民。满载着60亿人口的“列车”正高速驶向21世纪,其中1/5的乘客为中国人。“车厢”里端坐着黄、白、黑等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并少不了附加各种手势交谈的乘客。或许我们早巳习惯于对自己历史起源称谓的“500年前”是一家,在那“车厢”里还真能找到回音。
由工业革命启动的人口列车正以神话般的速度加挂车厢,试看:1650年世界人口才有5亿,183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到20亿,1975年超过40亿,世界人口翻番的时间迅速缩短,即由180年、100年降至45年。从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间全球人口增长10亿,之后仅15年就又净增10亿,至1987年和1999年分别又净增10亿人,总数突破50亿和60亿大关仅用了12年的时间。空前膨胀的人口早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世界各国的人口学者均将其归结为工业革命的人口效应。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农业革命,使城乡人口交互增长,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加速了技术进步,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正负相减无疑更加增大了人口基数。
中国人口列车的加速则比世界“提前启动”150年,18世纪30年代(清雍正、乾隆之交)突破1亿人,1835年超过4亿,100年间翻了两番;新中国成立之时约有5.4亿,1974年超过9亿,1981年过10亿,2000年人口12.95亿。我国人口净增1亿人所需的时间由100年(1840~1940)降至10年(1949~1960)、7年(1974~1981),人口膨胀呈不断加速的势头。虽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工农业及各行各业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可耕种土地、可利用的草场以及主要矿产品的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迅速膨胀的人口数量使人均资源占有量直线下降,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自60年代的3.2亩降至1997年的1.15亩,人均森林面积至1997年仅剩0.11公顷。究竟中国生存环境能承受多大的人口压力呢?
据测算,以淡水资源的储量和有效供应量为标准,我国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源储量和现实开采速度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人;从粮食产量看,不应超过13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应超过10亿。总之,我国生存环境的理想人口负荷能力为7~10亿人。
百年来,我国人口总量增加了一倍半,而资源总量基本未变,人口与资源的配置矛盾更加突出。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爱辉——腾冲人口地理界限,百年来基本格局未变,即该线西北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仅占5%;该线东南占国土面积的48%,人口却高达95%。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失衡,自西北向东南人口密度逐渐加大,如果用等值线图示之,则基本上与我国地势图相反。就是这一独特的“人口等高线”格局,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民俗特征,这仍将是21世纪影响我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藏族的崇高礼节——献哈达
哈达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诚心的礼品。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迎来送往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哈达用生丝或棉纱织成,棉纱织品最普通,称“素希”;中级的丝织品,称“阿希”;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士使用的高级丝织品,称“浪翠”。哈达长短不一,长的1~2丈,短的3~5尺。它的宽度约5~6寸。哈达一般是白色,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为江河,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的,这是最隆重的赞物,只在特定的时候和场合使用。
献、受哈达有规矩。两人社会地位相等,就得互相赠送。若是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献哈达,地位高的可坐着不动接受,并且无须回赠。普通藏民拜谒喇嘛活佛时,也献哈达,多用白色,表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递到对方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
哈达是在元朝时从蒙古族传入西藏的。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之夜,人们往往手举火把在田间绕行。在有的地方,家家门前都竖立一个火把。村寨里还要竖起高三丈、二三个人合抱粗的大火把以示驱逐虫害,预祝丰收。火把节的由来之一是,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凶神奉天王之命到人间来祸害百姓,百姓同心协力杀死了凶神。天王一怒之下,立即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们。这时彝族人聚集在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手举火把,用了三天三夜,烧死了大部分天虫,保住了庄稼。但是还有钻到地下未被烧死的天虫,第二年又钻出来吃庄稼。这样,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一年年传下来,便成了火把节。
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古老的神州大地,不仅领土广大,而且地形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大江大河众多,植被土壤丰富多彩。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约占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中国的土地是“七山二丘一分田”,这一分田,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时,多种多样的地形,也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受季风之惠,我国在北纬15°~30°的土地,不仅没有形成干旱的荒漠,反而雨水丰沛,植被繁茂。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雨热同期、多种多样的气候及夏季普遍高温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是一个山高水长、河湖众多、河川径流量极为丰富的国家。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和美国差不多,但大河数量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就连面积大于我国2倍多的北美洲,真长度超过1000千米的大河数也仅及我国的三分之二。这些河川湖泊,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滋润了富饶的沃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这一条条东流入海的大河巨川,是我国丰富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大,品种多,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以上所述我国土地、气候、水、矿产等资源的情况,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所以过去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起过积极作用。其实“地大”、“人多”是事实,“物博”则是相对的,从总量来说是丰富的,而人均数量又是不足的,这才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之一。
荒漠、沼泽是否属于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由此不少同学可能会认为,荒漠、沼泽目前人类不能大规模的利用,所以不属于自然资源。其实不然,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就像水资源与水的关系一样,两者很难划清界限。所以人们将当前可以利用和预见将来能大规模利用的土地,都作为土地资源。其实人们对荒漠和沼泽的利用早就开始了,例如人们将沙漠作为核试验和卫星发射基地;古埃及人通过灌溉,将沙漠变成绿洲;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多沼泽地,经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变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泽一定会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东方网2001年6月25日消息:国土资源部负责人日前在长沙向记者透露,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为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据预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对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资源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热衷于外延式扩张建设,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违反规划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统计显示,1997~2000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80万公顷,且大多是城郊平坦优质的耕地。
一方面我国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后备资源不到1分地,而我国土地垦殖率已达13.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有关人士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重组,要保护好耕地就必须综合规划,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内涵式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付诸实施。
干渴的“世界水日”
2002年3月22日是第十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水为发展服务”。其实,目前全世界包括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同作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的“发展”有关,并有可能影响另一个主题“和平”。
专家指出,几千年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的免费商品,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出现过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只是到了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之后,全球水资源才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2025年世界总人口的1/4或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近14亿人将严重缺水。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多人将面临极度缺水,将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以维持199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水平,也不能满足生活、工业和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2025年世界约3.48亿人面临严重的经济缺水,这些地区的潜在水资源足以满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发,为此需大量投资,并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
我国缺水形势首先受气候原因影响。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季节性很强,年际变化很大,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年降雨量的七到八成主要集中在汛期两三个月,汛期易形成洪涝灾害,非汛期往往造成严重干旱。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降雨量偏少,水资源十分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我国未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形势更为严峻。特别是生活、生产用水的急剧增长,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83立方米,年缺水量高达60亿立方米。全省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亿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镇工矿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河流已经到了“无河不干,有水皆污”的境地。河南省水资源人均440立方米,实际年缺水量70亿立方米。由于用水过量,大量河道干涸,湿地消失,黄河、漳河、淮河、卫河相继发生断流。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严重水污染,破坏了环境,加剧了水供需矛盾。
专家指出,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根本出路有三条:一是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二是实施南水北调。三是开发利用洪水资源。
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三件宝”
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新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塞曲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千米,其中新建铁路(南山口至拉萨)1110千米,格尔木至南山口32千米为既有线。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第一重要的是氧气。据测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2%~70%,换句话说,在这个高度即使是空手走路,也相当于在内地扛一袋面粉走路,更不用说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各参建单位在上青藏线前,大多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经过严格的体检合格,才有资格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
在青藏高原上施工有一个有趣的规定,就是上山施工人员每天必备的劳保用品有三大件,叫做“墨镜、唇膏、防晒霜”。高原上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在野外时间一长,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也就是两个红脸蛋,嘴唇也会因干燥而开裂。因此工人们每天上工前必须要“涂脂抹粉”,这在一开始成为一大奇观。到后来,大家不仅不觉得每天必须这样做有什么“怪异”,反而觉得已经离不开这“三大件”了,并且亲切地称之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三件宝”。
杨凌——中国的“农科城”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的,是列入国家高新区序列中唯一的农业高新区,并已成为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园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千米,由农业科学园区、现代农业及乡村建设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中试园区、生活服务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等七个功能区组成。
杨凌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它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东、西分别距西安、宝鸡80千米,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区。示范区南临渭河,北与渭北旱塬南缘接壤。区内山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
杨凌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于世,农、林、水科技实力雄厚。在方圆4平方千米内,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农业学校,聚集着农、林、水、牧等64个学科的数千名科技人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硕果累累。目前,杨凌在旱作农业、良种繁育、灌溉与节水工程、家畜生殖内分泌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示范区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在一个硬件设施还不完善的小镇,奇迹般地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上运动中心、会展中心、医疗中心、热电厂等相继建成,城市框架已见雏形;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纷纷落户杨凌,初步形成了以良种繁育、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生物工程、制药、农用化工、农副产品深加上等行业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满商机,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科技城、生态城、产业城,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崛起在中国西部!
滴灌——给中国农业一个惊喜
膜下滴灌,顾名思义,是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使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蒸发甚微,为作物根系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由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此外,滴灌可在作物根系发育范围内形成一个低盐区,即使在中度盐碱地上也可获得较高产量。
与我国传统地面灌溉相比,膜下滴灌除省水、省肥外,还有抗灾、抗盐碱、增产、改善作物品质等优点。数据显示,使用膜下滴灌较常规灌溉省水40%~50%,省肥20%,省农药10%,增产10%~20%,中低产田可增产25%以上,综合效益可提高40%以上。
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引发一场中国农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革命。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膜下滴灌技术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投入产出达到一个理想水平。特别是对于我国西部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50%的节水效应将意味着以现有水量可以供养比现有耕地多一倍的土地。
膜下滴灌还将带动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用药、包括正在推广的机械化精准采摘等技术的发展。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必然促使我国农业栽培模式的改变和农业劳动者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是:①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这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目前拥有资产600亿美元,连续多年居世界富豪榜首的比尔•盖茨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②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即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百科全书的内容;几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传统的图书馆。有人形象地称它为“无重量”经济。③网络化趋势空前增强。知识经济注重信息和知识的扩散和使用,网络化大大消除了知识应用所受到的时空限制,由此也产生了网络经济。④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在知识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的谋生手段,知识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消费品,知识的占有量将是衡量富裕程度的基本标准,社会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生存能力将最终取决于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
“中国硅谷”——中关村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发展成为“中国硅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次,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海淀区又恰为北京的文教区,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大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并促进其产业化,坐享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地利。中关村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具有了人和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是理所当然的。
秦岭与太白山
秦岭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区,天然划分中国大陆南北气候。这里的植物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具有建立植物种子资源基因库的良好条件。
秦岭主峰太白山位于陕西省眉县南部,兼跨太白县、周至县部分地区。因其顶峰冰冻期长,由关中平原南望,山顶银光闪闪,故得此名。“太白积雪六月天”为其著名景观。山上有斗母宫、平安寺、文公庙等,并保存着第四纪冰川遗迹。太白山海拔3767米,顶部平缓,岩石裸露。这里的自然条件独特,气候瞬息万变。南北两坡有串珠状湖泊,最大者为大爷海(大太白海),位于峰顶西北下侧,海拔3590米,面积近5000平方米,呈椭圆形,景观独特。
太白山是中国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植物品种荟萃之地。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垂直分带明显,由于高差大,依次形成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气候与植物带,共有植物3200多种。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有珍贵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1965年国家就在这里设立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太白山主峰及四周约5.4万公顷的土地,使这里成为自然地理、植物、动物、中药、环境保护等多种学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
日前,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已经启动,我国将在这里建设世界最大植物园,不久,这里将成为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生态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天然植物园区。
长江中下游的“水”文化
长江中下游的每一项经济活动无不与水紧紧相连。请看下面与水有关的地理事物。
水稻:全国最主要的水稻产区。湖南省是全国产水稻最多的省。
淡水: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众多的江河。
水产:淡水养殖的青、草、鲢、鳙、武昌鱼,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佳品。
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柚子等,有的脆,有的松,有的软,有的甜如蜜糖,有的清爽可口,有的甜中带酸,有的甜中透香,样样俱全,应有尽有。
水杉:被称为“植物熊猫”,现已遍及全区。
水生植物:湖泊中生长的莲子、菱、藕等的营养价值很高。
水电站:小型水电站遍地开花,大型水电站已建成二滩、葛洲坝等20多个,正在兴建世界最大的三峡工程。
水道:长江、珠江水运繁忙。船舶是南方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水城:长江中下游的省会中,除合肥外,有5个省的省会与上海市均位于大江大河沿岸。苏州有“水城”之称,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此外,南方的水车、水牛遍及农村。还有,钱塘观潮中外驰名,长江干支流上的水丈石刻流传后世,游泳、龙舟竞赛是南方人喜爱的运动项目,傣族人每年欢庆盛大节日“泼水节”,水族人民以水井为崇拜对象。
总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处闪烁着“水”文化的光辉。于是有人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的世界”。
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是水田,种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我国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称,调味多样,取材广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体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点。川菜以辣为特色,与当地人抵御潮湿多雨的气候密切相关。粤菜熔古今中外烹饪技术于一炉,以海味为主,兼取猪、羊、鸡、蛇、猴、猫等,使粤菜以杂奇著称。而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的鲁菜,因黄河、黄海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它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烧炸、酱扒诸技艺见长,并保留山东人爱吃大葱的特点。此外,淮扬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体系因各地特产、气候、风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复杂性和地域性。
各地风俗不同,影响看人们的饮食习惯。比如春节,各地饮食习惯就差别很大。南方鱼产丰富,常大鱼大肉数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鱼,含“年年有余”之意。华北地区除夕晚上吃饺子,合“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饺子,初二吃面”的习俗。西北地区的汉族则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猪头,称“咬鬼”,以防恶鬼勾魂等等。诸如此类的节日供品、节日,喜庆等活动,又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新中国选择北京为首都的原因
据一些回忆录披露,当初选择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有以下几点考虑: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这是它的很大缺陷。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的状况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点。特别从经济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和江南相对西北内陆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一来,选西安为都也不适合。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因中原经济落后,而且这种局面不是短期内能够改观的,加之交通以及黄河水患等问题,也失去了作为京都的地位。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靠近苏蒙,当时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致立即使北京震动。此外,北京是明清两代500年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容易接受。鉴于以上诸多原因,政府将首都定在了北京。
首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首钢集团是从事钢铁冶炼、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新铜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高新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北京首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2个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共计79家。2000年,首钢集团收入351亿元,其中非钢铁产业销售收入和海外营业额176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总额的50.1%。集团国有资产总额571亿元,控制资产总额718亿元。当前,首钢以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首钢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业、机械业和建筑业,积极发展首钢的海外事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集团收入总额的50%以上,首钢将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澳门
澳门位于中国南部海岸,珠江三角洲和西江三角洲南端,珠江喇叭口西侧。原属广东省香山县。它北与内地的珠海拱北接壤,南临浩瀚的南海,东隔伶仃洋与香港、深圳相望,西可远眺广东斗门县的湾仔。由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澳门半岛6平方千米。
澳门约有40多万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每平方千米约2万人。居民中约97%为华人,其余是葡萄牙人和其他民族。
澳门用语是汉语、葡萄牙语。华人和葡人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广东话。
澳门素有“海上花园”美称,环境幽雅,别墅式的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古老的寺院、堡垒、教堂点缀在秀丽的景色之中。澳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城,其文物和民间风俗都别具特色。
三大古刹构成了澳门最古老的景点。澳门三大古刹之一的妈阁庙原名妈祖庙。整座庙依山面海,里面有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等4座主要建筑。庙内供奉着妈祖、观音和其他神仙。传说妈祖是航海人的保护神。莲峰庙位于提督马路和关闸横交的地方,建于1602年。结构宏伟,外庙三座,内殿数进。普济禅院创建于1622年以前,又叫观音堂。后山花园风景秀丽,里面收藏了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
东方最早传入西方宗教的是澳门,可以说澳门是整个东方世界西方宗教的集散地。
澳门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大三巴牌坊原先是圣保罗教堂的石砌前壁,由于它的形状像中国传统的牌坊而被称做牌坊。这座教堂于1638年建成。1835年1月26日,教堂被大火烧毁,只留这座牌坊和教堂前的70级台阶。牌坊由大理石砌成,4层叠柱式。
20世纪以来,澳门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赌城,有“东方的蒙特卡洛(摩纳哥大赌城)”之称,仅次于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大赌城。赌博收入占澳门年产总值的30%。除葡京娱乐场、皇宫娱乐场、怡园赌场、回力球场和金碧娱乐场等赌场外,赛马、赛狗、赛车,都可以押注投注。
澳门的汽车赛在亚洲排在首位。3.8千米的依山傍海跑道,沿途拐弯抹角的地方多达30多处。赛车时,时速往往达到160千米以上。在国际赛中,按城市车道的多少来说,澳门与美国、摩纳哥不相上下。
与赌博业相辅相成的是酒店业(包括公寓、旅馆等)、饮食业、珠宝金饰业、古玩业及夜总会、舞厅、影剧院、浴室、电子游戏场所。澳门的旅游业成了该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园林在澳门的风光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没有内地那么丰富,但别具一格。白鸽巢公园是澳门占地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园。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贾梅士经常到白鸽巢公园写诗,并在此完成了民族史诗《葡国魂》。
澳门有不少现代化建设工程。澳凼大桥是其中之一。这座连接澳门半岛和凼仔岛的跨海大桥,不但沟通了两地的交通,也为澳门增添了一处现代美景。
澳门的竹湾海滨浴场和黑沙湾浴场,都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
澳门的山不高,仅有东望洋山和西望洋山略高。东望洋山原名松山,是澳门最高峰,海拔93米。站在峰顶朝四周眺望,澳门半岛尽收眼底,海洋风光一览无余,所以叫做“望洋山”。
美丽的日月潭
台湾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日月潭风景区位于南投县,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周长35千米,水域面积9平方千米,平时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被叫做“珠子屿”,现在也叫光华岛。以这个岛为界,湖的北半部分圆圆的像太阳,湖的南半部分弯弯的像月牙,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来源。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将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日月潭四周还有几处名胜古迹。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庙,庙中有孔子像,左右有文昌君与关羽像。从庙里看出去,日月潭左右两个湖,都看得清清楚楚。日月潭的南边是青龙山,山中有玄光寺,从玄光寺拾级而上,就到了玄奘寺。这座寺气魄宏大,金光闪耀,寺中有一小塔,供奉着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的一份遗骨。日月潭西边还有一座孔雀园,养有数十对经过训练能表演跳舞、开屏和敬礼的孔雀。去日月潭游览,交通十分方便,从台中市乘汽车或从彰化乘火车都可以到达。由于日月潭是“台湾八景”中的第一名胜,所以,人们把它和杭州西湖相媲美,认为这是中国又一处“人间天堂”,一年四季游人不断。
西气东输八千里
2002年7月4日,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正式开工。这是继三峡工程后的又一个上千亿元投资的大型项目。该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上海,总里程达4000千米,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投资达1560亿元。工程将于2007年全面建成,并实现每年从西部向东部地区输送优质清洁的天然气120亿立方米,保证供气30年。中国政府对这一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实行了全面的开放政策,通过多方谈判,中国石油和由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俄罗斯天然气等国际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以及中国石化达成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参与西气东输的建设和经营,投资比例为50%、45%和5%。西气东输不仅开创了中国能源建设的新路,更开了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国际紧密合作的先河。该工程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过黄河、淮河、长江,是我国目前距离最长、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输气管道。自2000年8月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工程立项以来,有关方面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迅速
自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了我国最有活力的工业区。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数千家国内外企业到这里投资建厂,生产芯片、光盘、鞋子、玩具、衬衣和牛仔服等等。
曾被认为是中国肮脏后院的广东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已占全国总量的10%,货物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1/3。
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变化非常大,村庄变成了工业基地。在过去22年中,城市由5个增加到26个。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性计算机生产基地。
昔日的柑橘和香蕉种植园变成了工厂车间、购物中心、游乐场和居民区。作为富裕的象征,人们在建筑物上装饰了非常漂亮的穹顶、洛可可风格的裸体小天使雕像和科林斯式圆柱。高速公路桥横跨稻田。
城市里狭窄的胡同还有些浪漫。小厨房里发出炸小鸽子的“咝咝”声,小院里传来麻将牌的碰撞声。到处可以看到手机、鞋子和服装商店,里面播放着刺耳的流行歌曲。
五星红旗在曾是殖民地的香港和澳门上空飘扬,港澳与大陆的边界变得更加开放。珠江三角洲在紧密地结合成一个特大城市,它的经济力量将使亚洲其他大城市相形见绌。“十五”计划中已规划在珠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之间铺设新铁路。目前,香港、澳门和珠海正考虑在珠江入海口修建一座29千米长的大桥,预计该工程将耗资20多亿美元。
深圳这个过去僻静的渔村从1980年起成为经济特区,现在已经有近400万人口,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工业区之一。
不过,珠江三角洲离建成有着共同管理机构的“珠城”还很遥远。城市之间不是进行合作,而是激烈地争夺每一位投资者和每一元钱。深圳已经在离香港现代化的港口几里远的地方修建了自己的码头设施,而且还会建设新的码头。纺织企业主亨利•唐警告说:“这对香港来说将是威胁。”专业人士估计,15~20年后,深圳中转集装箱的能力将会超过香港。
商人们担心,如果中国加入WTO以后有更多的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珠江三角洲,那么,香港可能不久就会失去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瑞士交易所专家和亚洲问题专家马克•法贝尔甚至认为,几十年后,广州将取代香港成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澜•湄航运及旅游开发背景资料
•1990年5月,云南省政府和老挝交通部组成联合考察组,首次乘船对景洪至老挝琅勃拉邦市长达710千米的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进行了考察。同年10月,中老双方又联合组织对景洪至老挝首都万象的1170千米航道进行载货试航,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
•1992年12月,云南省政府与老挝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建设部草签《澜沦江——湄公河临时通航协议》。
•1993年2~5月,中老缅泰联合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枯水期航道考察,形成联合考察报告。
•1993年5月27日,中老缅泰第1次通航合作专家技术会议在曼谷召开。
•1993年7月,国务院批准景洪港为国家一类口岸。
•1994年11月9日,中老两国签订《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
•1997年1月,中缅两国签订《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
•2000年4月20日,中老缅泰4国在缅甸大其力签订《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
•2000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4次中日韩与东盟领导人会晤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中国政府将出资帮助疏通老挝、缅甸境内航道,确保澜沧江——湄公河顺利通航。
•2000年12月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把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汇报会,进一步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昆曼公路等对外通道合作建设。
•2001年3月12~15日,中老缅泰在北京召开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技术工作组第3次会议暨四国高官会,一致通过航运协定配套的6个技术性文件,四国合作开展上湄公河航运改善工程前期工作,组成实施澜沧江——湄公河四国商船通航联合协调委员会,确定于2001年6月下旬在中国景洪举行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通航仪式。
•2001年5月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派出考察团,对澜沧江——湄公河水上旅游线路和泰国的旅游状况进行考察,就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旅游线路与老挝、泰国的地方官员会谈,取得积极成效。
•2001年6月24日,中老缅泰实施四国通航联合协调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召开。至此,四国航运联合协调机制正式组成并开始工作。
•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4国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盛大的通航仪式。
•2001年12月28日。中老缅泰柬越6国青年在澜沧江——湄公河上举行联谊活动,乘“青年友好”之船从景洪港起航,航行至老挝琅勃拉邦。
•2003年1月10日,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在省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4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51%。由于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很大,水土流失侵蚀形式、强度和危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强烈,流失量大,危害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千米,一般地区输沙模数为年均每平方千米5000~10000吨,部分地区在1万吨以上。在黄河干流的河口镇至清涧河之向,皇甫川、清水河、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支流,输沙模数可达年均每平方千米2万吨,少部地区高达3万吨。输沙模数在年均每平方千米1万吨以上的强烈侵蚀区面积达11.4万平方千米。强烈的水力侵蚀形成黄土高原区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不仅造成该地区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流失的泥沙堆积于黄河下游河道中,使河床不断抬升,泄洪能力逐渐降低,对下游两岸的威胁日益增加。
过去有人认为,我国黄土高原强烈的水土流失是人为破坏自然植被的结果,其实,人为因素只是一个诱发因子,要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其地质背景,改变急于求成的思想。另外,在治理措施上,要处理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以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必要财物投入的关系。
从地质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努力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水分保蓄能力,另一方面是改变地表的坡度条件,减低水流的能量。其技术措施如下:
1 生物措施
是治理水土流失并有效地保持水土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因为植被的覆盖,可以防止暴雨对地表土层的冲击,含蓄部分降水;植物根系可以固结土壤,增加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阻滞地表径流以及增加下渗等。据观测,5~7年的幼林,郁被度达到50%~70%,可以减少土壤冲刷量30%~60%。当树冠全部郁被,枯枝落叶与杂草形成地表覆盖层以后,土壤冲刷可以完全控制。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地面覆被(或覆盖)措施。包括农、林、牧(草)的植物及其枯落物的覆被在内,免耕、少耕法所保留的作物残茬,人工利用各种秸秆以及工业产品等所做的覆盖等。
(2)增加地表造率措施。农地的等高耕作,林草地下面的枯落物等,都起到增加地表造率,减缓水流速度,减小冲刷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渗漏,相应地减少了径流,进一步起到防治侵蚀的作用。
2 农业技术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有土壤改良、减缓地面坡度和缩短坡长等。
(1)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对耕地平整深翻和施肥,使土壤形成较厚的海绵结构层,以增加土壤渗漏速度及增加持水能力。包括深耕、自然免耕法、底层耕松法,钻破底层,增加有机质,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等措施,都有这样的作用。
(2)减缓地面坡度。各种形式的梯田,如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渐变梯田、水平阶等等。
(3)缩短坡长。各种形式的地埂、截流沟、地中或底边的软埝(或称宽底地埂),以及前面所述各种梯田,都起到同样作用。
3 水利工程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黄土沟谷的治理,主要有柳谷坊、淤地坝、小水库和护岸工程等。这些措施主要是削弱水流冲刷能力,变荒谷沟为川台地以及防止沟谷的扩展等。对末梢水文网流路的控制措施,包括排洪渠、导流沟,有纵坡的各种地埂软埝等。对于黄土沟间地的治理,特别是保护黄土塬,减轻其因沟谷发展带来的蚕蚀和破坏,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沟头封沟埂、坡面截流槽和各种蓄水槽,如旱井、水窖、水塘(涝池)等。这是为了防止坡面水流集中,或将永流引向无害地段,并蓄集起来以供利用,同时可以保护耕地,防止沟头扩展。
此外,结合各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城镇厂矿等建设所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经验。如兴修水库,不仅可调节径流,蓄水灌溉,改变土地干旱状况,而且可以提高较大范围的侵蚀基准面,配合支流和坡面工程,更有利于减轻流域内的水力侵蚀。又如人工边坡稳定、滑坡防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丰富了水土保持的内容。
我国酸雨面积大幅增加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来,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候马、北京、天津、丹东、图们等地区也出现了酸性降水。酸雨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巨大,南方11个省直接损失可达44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计。
双星争晖引领潮流
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与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地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思路,珠三角先走一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三角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经济区之后又一个发展热点。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7个县(区)及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人口2365万。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腾飞。长三角则主要在乡镇企业带动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比较而言,由于当时上海增长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珠三角独领风骚10年,经济发展水平追上了长三角。
长三角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571万。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一个重振雄风、引领潮流的崭新发展时期。上海以浦东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抓住历史机遇,经过10年拼搏进取,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本完成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有3300余家中外金融机构驻扎在上海,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半在上海投资,经济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商贸、交通、通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功能与区域枢纽辐射功能大大增强。长三角成为9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
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珠三角与长三角双星争晖,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奇怪的电波
地球上的人类是宇宙的“独生子女”吗?难道在茫茫宇宙中就再也没有一个星球上有这样的的高等生物吗?为了揭秘地外文明,人类将不断探索。
1928年4月3日,在荷兰菲利浦公司实验室工作的挪威教授史托马,无意中收到了一组奇怪的无线电信号,其波长为31.4米,这信号每隔3秒就出现一次。于是史托马也用31.4米波长的电波给对方“回电”,把一组莫尔斯电码信号,每隔20秒发射出去。可是,连续15天没有回音,就在第16天又收到那个奇怪的信号,好像有人企图与人类取得联系似的。史托马惊喜之极,于同年10月又进行了一次发射试验,结果又收到了同样奇怪的信号。
这组奇怪的信号震动了全世界,许多电台都密切关注它。美国有人报告在1929年2月至4月间,收到过10次。一艘法国的科学考察船,于1929年5月9日也无意中收到了同样信号。遗憾的是,这组奇怪的信号里包含有什么信息,却没有被破译出来。一直到1922年,年轻的苏格兰天文学家罗伦利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对其进行研究。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罗伦宣布破译了这一信号。其内容是:一艘来自牧夫座星球的飞船,正环绕太阳系飞行。当然,这信号是不是“外星人”所发?信号里的涵义是不是如罗伦所分析的?这些谁也不能肯定。但是,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应该主动而有意识地通过无线电信号与外界联系。人类期待着地外智慧生物对人们所发的信号作出回音!
气象——现代战争成败的重要因子
重视气象——天气成为“盟军”
在战争中,如何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克敌利胜,是军事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现代战争中利用大雨、台风、酷暑、严寒、风向、云雾、潮夕等条件,加速或减缓战争的进程,最终获胜的战例俯拾皆见。
浓雾协助英法联军创造了“九日奇迹”。1940年5月24日中午希特勒却下令部部停止前进,直到5月26日下午才取消命令继续前进。利用这两天时间,联军在沙滩上布置好环形防线,掩护撤退。5月26日晚上到6月4日撤退共进行了9天。在这9天里,德军不仅从地面进攻,同是还飞临多佛尔海峡上空轰炸,这时天气站到联军这一边,从26日到31日都是大雾天气,浓厚的云雾笼罩在海峡上空,加上油库燃烧形成的黑烟,使德军战斗机找不到轰炸目标。到4日上午,联军共撤出34.6万人,他们就是后来消曼底登陆时作战的主力。有人说浓烟创造了奇迹,因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撤出的是整个英国的未来!
忽视气象——天气成为敌人
“天气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是军事气象学的一句名言,也就是说重视天时气象,并能充分利用气象对战争的影响,天气便成为你的盟军,反之就是你的敌人。现代战争中因忽视气象条件而导致失败的战例也不在少数。
寒潮使希特勒攻莫斯科遭重创。1941年10月,希特勒动用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和180万的兵力,向莫斯科发起了代号为“台风”的进攻战。20日,装甲部队已经开到了离莫斯科40英里的地方。因德军认为能够很快结束战争,所以士兵穿着比较单薄。但是,随着战况相持而入了严冬。11月3日,寒潮来临,气温迅速降到0℃度以下,由于缺少冬衣,士兵不同程度冻伤,出现“雪盲症”。大炮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坦克缺少防滑链难以行动,枪械被冻坏,汽油凝结成糊状……。到处冰天雪地,德军无处避寒、无衣御寒,士兵经常无处在挨冻受饿的折磨中,非战斗减员严重,战斗力迅速降低。这边,苏军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几十万人不分昼夜地修筑防御工事,产生大量的毡靴、防寒内衣、护耳皮帽。斯大林还亲自到红场演讲,鼓舞士气。12月6日,莫斯科开始反攻,德军节节败退。这是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所受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可以说是莫斯科的寒潮把德军推入了“地狱之门”。
趣说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们还利用它来充当“信差”呢!
在科学幻想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1864年7月36日,正在苏格兰附近航行的一只游艇,偶然捕获一条鲨鱼,在鱼肚子里发现了一个瓶子。人们好奇地打开瓶子,又发现里面有张纸,分别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写着内容相同的事。原来这是两年前一艘失事的船发出的求援信,后来,按照信中标明的位置,果然找到了失事的船长。
像这样洋流充当“信差”的事自古以来就有。
1852年的一天,大西洋上的风暴把一艘双桅帆船逼到了直布罗陀附近的一个海湾里避难。船上的水手在海滩上的沙子里发现了一个沥青球,剥去沥青以后,里面裹着的是一个空椰子壳,上面还有个小洞,水手们把手伸进去,从里面掏出了一张羊皮纸,上面写满了字,原来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1492年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以后,在返回欧洲的路上遇到了风暴,他担心自己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由于便写了这封“椰子信”,投到大海,为的是好让后人知道自己的伟大发现,不料“海洋信差”竟把这封信传递了359年。
1560年,在英国多维尔海滩上,一个不识字的渔民拾到一个装有卡片的椰子壳,谁知却因此惹出一场大祸:英王下令要对他处于死刑。原来这张卡片是一份军事情报,密告荷兰侵占了俄国在北极地区的一个岛屿,英王害怕这件事会泄露他们参与这些勾结和斗争,才这样大动肝火的,并从此规定,以后凡私自开启漂流瓶里卡片的一律处以绞刑。这个禁令一直到乔治五世时期才被迫取消。
火山奇观
蔚伟壮观的火山爆发,往往能创造神奇景观。
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就把当年盛极一时的庞培城埋没在火山灰之下。1748年人们开始对庞培发掘,当年罗马人的生活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盛在器皿里的杏仁、栗子、胡桃,摆在水果店里;面包铺里还有印着面包商名字的面包;药店柜台旁边的药剂师正在准备切制药丸。同时,到处又展示出一幅幅悲惨的图景:母亲紧紧地抱着恐惧的孩子;受难的人蜷缩在门边,却无法躲过灾难的降临;城门边全副武装的哨兵,眼睛一直望着火山的方向;一群被铁链锁着的人在拼力挣扎,大路田野遍布逃跑的人群,有的还将枕头顶在头上;富贵人家舍不得丢弃手中的金币和首饰,但谁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要数3000年前发生在地中海西部散托临群岛上的那一次。至今还有些地方堆积着厚达60米的火山灰,900千米外的海底还能找到火山堆积物。当时埃及作家曾记述说,火山曾把这个地中海对岸、远隔数百公里的埃及上空变得满天阴霾,使白天像夜晚一样黑暗。这次火山爆发,整个摧毁了盛极一时的米诺斯文化。
火山也不是全都那样令人害怕,还有一些火山构成了大自然的美景,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观赏。
在萨尔瓦多的伊萨尔科火山,很有规律地每隔15分钟喷发一次。从海上航行的船只上远远看去,火山的烟云就像升空的焰火,成了指引航船的“太平洋的灯塔”。每年有许多旅客来这里观光,在附近的火山温泉里游泳。
最有趣的还是墨西哥的帕里库廷火山,当地人曾亲眼看到它的“诞生”。1943年以前这里还是沼泽地,今天它已经是跻身于世界火山之林,被标注在地图上的“大人物”了。直到1952年平息为止,它已经“长”到2774米。
中关村发展历程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春先为首的一批高技术人员,198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东侧的中关村小区,率先办起了“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咨询、开发新技术为目的,成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的发端。此时,中关村小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有田有菜有农庄,街道及两旁树木与乡村小镇没什么区别。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注册落户,当时这些公司规模均较小,却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先导。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始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特殊的政策、服务,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1999年国务院批准其辐射区延伸至密云工业开发区内八个代表性的工业产业园,整个范围扩大到五园一区。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科教中心。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了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之地利。中关村高科技的“顶天”技术,自建有产业化“立地”企业,激活了内部机制;利用科技优势实施电子政务,从而使杜会服务、行政管理高效快捷地服务于自身高科技产业区;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和”之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马首、龙头;从“两通”、“两海”到方正、四通、联想,再到新浪、网易、搜狐,中关村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的代表和先躯;从电子产品到电脑一条龙体系,再到多层次综合性软件园,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知识科技创新的典范和模式。
世界迁都浪潮
首都为国家中枢之地,一般不轻言迁离,但随着国家整体战略的转换,迁都便成为调整利益冲突、保持国家活力的重要手段。二战后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新都,还有10余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其中,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日本首都准备迁离东京。
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孙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日本首都东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并曾多次排在国际最佳都市排行榜之首。1995年12月13日,日本“国家议会转移委员会”向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提交了一份关于迁都问题的详细调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政治、经济职能过于集中在东京一个城市,已成为影响日本21世纪社会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必须对首都迁移出东京地区进行讨论,并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中立评选机构进行新址论证。连东京这座很多日本国民心目中国家的“窗口城市”都要考虑迁离,一时引起日本乃至全球的关注。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1996年,面积约占全国0.6%的东京居住了超过全国1/10的人口,超过全国20%的GDP,而全国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东京周围50千米以内。东京已患上空气污染、住房拥挤、物价昂贵、交通不畅等一系列“都市综合症”。报告提出了10个苛刻的选址标准,目前已有10多个新址供作新都选址。日本国会甚至提出,争取2010年国会会议在新都举行。
在近年涌动的世界性迁都浪潮中,德国迁都柏林和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纳尔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德国1990年的统一来得太突然,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由于东德是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的,东西部差异太大,不少西部人怀有过多的“恩赐感”;而东部德国人则有过多的“抱怨”和“不安的感觉”。从西部的波恩迁都至东部的柏林,不失为一明智的抉择:柏林是德国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它能医治东部残破的经济和人们心中的创伤,使全体国民从心底感受到一个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了却8000多万德国人跻身全球大国的强烈愿望。哈萨克斯坦1997年从偏居西南一隅的全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至中部小城阿斯纳尔,是欲借此平衡全国范围的生产力分布,打击俄罗斯裔居多数的北部地区的分裂势力,从而“扭转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俄国殖民政策”,推动哈萨克人移居俄裔为主的北部。正如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言:“年轻人和下几代人将会看到,从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来看,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纳尔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数字地球——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
近来,数字地球十分引人注意。许多专家学者就数字地球进行了讨论,新闻媒体也十分重视。的确,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已迎面而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观念和思维方式,使我们从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直至信息的显示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地球使得我们有可能把有关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表示成可以理解的信息,以充分地利用官们。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借助数字地球,都可以高速地、直观地、完整地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数字地球将把有关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数据按地理坐标组织、整理和表示。这样,既体现了这些数据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又以地球为“纲”,便于按地理坐标检索和使用。数字地球将包含种类多样的信息,既有自然方面的,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藏分布、山脉河流、气候特点等;又有人文方面的,如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交通、文教、经济、金融、人口等。它不仅包括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也包括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不仅包括地球的各类多光谱、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还包括有关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全球变化、城市建设、教育、军事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正是因为数字地球具有上面提到的特点和功能,所以通过数字地球,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最新、最全面的实时情况。因此,数字地球在许多方面具有潜在而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态环境的保护、气候变化的预测、精细农业、减灾、打击犯罪活动、外交、国防等等。数字地球将使我们有可能对人为的和自然界的灾害作出快速反应,所以必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数字地球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它涉及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其中,信息的获取虽然主要是地球科学的任务,但需要地球科学与其他技术领域的合作;信息的处理需要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共同努力;信息的应用则是地球科学服务于社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的处理和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或一个孤立的技术目标,而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数字地球在我国跨世纪的发展中,在保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这三项战略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提示: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体会电子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专家谈西部大开发
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就西部大开发的有关问题,接受《地理知识》记者采访。
陆大道认为“内蒙古中、西部是边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发展水平与陕甘宁差不多,所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包含在‘西部’的范围之内。”
回答记者提出的“许多人认为,现在开发西部应该从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入手”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时,陆大道答:“这种说法基本上是错误的。西部的自然资源潜力比较大,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大部分,但是西部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太差,勘探和开发及运输的成本非常大;此外,我国即将加入WTO,沿海地区将有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可以利用,所以我认为西部资源的优势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西部的自然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煤、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及稀土矿产等,这些资源中只有天然气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的探明储量大(8000亿方),又便于长距离运输,勘探开发成本也较低,除此之外的其他资源都是不具有优势的,我们对待它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做好战略储备,但不能搞大规模开发。”
陆大道说:“总的来说,西部的‘优势’不很多,开发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需要,是保证中国的社会、生态安全的需要,我想这就是‘优势’吧。”
陆大道指出:“现在国家开发西部可以说非常有计划性,首先规定西部发展的方向是:生态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二位,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这就规定了西部大开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凡是大的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论证之后再纳入计划,“国家支持部分资金,有的资金则由企业家去支持。”
关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怎样处理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的发展问题,陆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参与全球事务、对世界施加影响的主体,中华民族靠的就是沿海地区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所以,沿海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中国的重点。”他给这三个地带的定位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不断迁移,使人的重心和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较大规模集中的人口迁移有: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南侵”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
经过以上的人口迁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人口,我国南方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也使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可以说完成了我国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遂迫使华北农民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移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周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较具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6条。
1 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 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乘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3 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对“天子”所在的都城总体布局有明确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4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 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
6 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越(即超越)。春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与反僭越的斗争。在城市道路上,同样有等级体系。“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
三峡工程建成后利与害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人群的生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开发长江的前提。从自然角度看,长江在自然演化中业已被打破的旧的生态平衡,要依靠长江自然内在调节而回复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是必须采用人为力量及早进行矫正,促使长江流域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这需要相应的工程措施。目前已正式实施的长江三峡工程无疑是最有效的。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在上游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提高了荆江河段的安全,并增加武汉市的防洪调度的灵活性。由此,也改善了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
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大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三峡工程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的稳定。
三峡工程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发电。三峡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平衡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经济与严重能源短缺的矛盾,清洁的可以再生的水电资源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三峡工程利用长江丰富的水量获得巨大的清洁能源,与我国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方针是一致的。环境保护工作摆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峡工程是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工程,还将在兴建过程中坚持科学求实态度,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力争做好源头控制。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电站将是一个高度现代化控制的电站,三峡坝区将是风景如画的新型观光游览区,长江沿线将是一个经济繁华、环境优美的经济带。这是所有关心三峡工程的人们的愿望,也是所有从事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奋斗目标。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
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变动。其变动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不亚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可产生的国际形势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两极格局消失,多极趋势出现:二战后左右世界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所组成的集团的对抗,即两极格局持续了40年。随着苏联集团的突然垮台,平等关系破裂而出现的经济、政治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特别是与地区大国,其中主要是美与俄、中关系。俄、中虽然一个有所减弱,一个仍力量不强,但仍然是重要大国,显然现在还不是名副其实的两个极。因此,西方特别是美国,要设法阻挠这种趋势的发展,并通过限制和干涉内政等办法来实现其意图。第三类与之相并存的两极格局当然亦随之消失,相应而起的则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与中国。不过这五极的力量还很不平衡,只能说是趋势的出现,还不是相互制约,力量相对均衡的五极。
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西欧的经济总体上虽与美国相当,但毕竟不是单一国家,由于多方制约力量发挥不出来。日本虽然经济实力较强;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60%,但战败国的地位,对自身侵略战争认识,政治上的作用与形象受到影响,军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为一极来说,力量不充足。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领土、人口、政治、军事、经济力量都有所减少和下降,作用与影响已今非昔比。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较快,但总体实力还很弱。所以,目前的现实还是“一超多强”。
(2)单一主要矛盾转化为多重矛盾:原来两极体系下;两个超级大国的东、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着其他矛盾。现在则出现西方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第一类的矛盾是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矛盾。三者之间由原来以美国为首,政治上和军事上影响和控制西欧和日本,现在情况是,西欧与日本则与美国争取相应的是地区性的各国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起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冲突不仅会扩大,而且有意、无意卷进些大国,使矛盾复杂化。
(3)全球经济关系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由于两极体系的消失,政治、军事矛盾的减弱,各国都将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在经济上,首先是打破了过去政治上的障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加强,在资金、技术、商品方面的流通与交换呈加快趋势,使世界经济向一体化道路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自从出现了西欧共同体以来,其经济效益与优点日益明显,同时其竞争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加深。其作用一方面,吸引与促进其他地区的集团化经济出现;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区组成集团,否则就无法与之竞争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现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以,世界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近来特别突出。目前,大约有各种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4个,涉及的国家欧洲有31个,亚洲有34个,非洲49个,拉美有28个,北美与大洋洲各2个,共146个,占联合国185个会员国的79%。可以说是把绝大多数国家卷了进去。
(4)全球军事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少,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于冷战结束,两个超级大国的大量的核武器与运载工具的竞争局面亦随之消失,面临的是削减核武器与运载工具,以及防止战略武器的扩散等迫切任务。从近年来的形势看,在削减和销毁核武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5月,联合国会议确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些情况表明大模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少。于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原华沙条约二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都在较大幅地裁减军备。所以,欧洲情况比较安全。不过东欧(如波黑)及前苏联别出现些冲突。除波黑外,多已趋于和缓。其他地区(如阿富汗)存在的冲突亦只限于局部或国内。不过,在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由于原来存在的矛盾与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强国防与军备现象。因此,在全球性对抗与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的冲突有可能出现与增多。
用盐铺成的路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哈萨克语意思是“白滩”。察尔汗盐湖盐的储量约为600亿吨,其中食盐储量426亿吨,可供世界人口食用2000年。盐湖表层经过长久的盐类沉积已形成巨厚而坚硬的盐盖,平均厚度为3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60~90米。据测定,盐盖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4千克以上的压力。因此,在盐盖上建工厂、铺公路、筑铁路、造机场,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经济实用。盐湖区广袤无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修建需经过这里,若绕道而行将耗资巨大。50年代筑路工人首创奇迹,用盐块铺成路基,用卤水浇注路面,在盐盖上建筑了一座全长40千米的“万丈盐桥”。这座公路盐桥路面平坦光滑,车行快速平稳,养路简便低廉,可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造价最省的公路。20世纪70年代青藏铁路的修建再添奇迹,30多千米的铁路直接铺设在盐盖上,犹如一条“钢铁长龙”横跨南北。坚厚的路基具有良好的承压能力的抗变形能力,满载货物的列车通过这里非常平稳,成为察尔汗的钾盐、锡铁山的有色金属矿等物产外运的重要通道。在盐湖区,不仅用盐铺路,也用盐盖房。这里的厂房、民居大都就地取材,盐块当砖,卤水当泥,建造的房屋坚固、温暖、明亮,犹如水晶宫一般。
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为地质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可为矿产资源调查提供重要依据与线索,为高寒、荒漠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卫星遥感,为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地质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常规的地质勘查工作都从点、线观测着手,待汇集了大量的资料后才能描述一个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而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遥感资料就可以首先从分析研究地区的遥感资料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进行野外观测与验证。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野外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还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这对区域地质填图是特别适宜的。
在地质构造方面,由于遥感图像具有广阔的视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间的关系,因此,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构造分析,常能发现地面常规工作不能发现的地质构造,尤其是对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下的一些隐伏构造,反映得相当清晰。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寻找成矿线索或缩小找矿范围。通过成矿条件的分析,提出矿产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矿区的发展前景。例如,通过对吉林省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曾发现铜矿的分布与线性构造密切相关,对开发这个地区的铜矿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地质勘测中,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大型堤坝、厂矿及其他建筑工程的选址和道路选线,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灾害性地质过程的预测等方面。例如,山西大同某电厂选址、京山铁路改线设计等,由于从遥感资料的分析中发现过去资料中没有反映的隐伏地质构造,通过改变厂址与选择合理的铁路线路,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质勘测中,则利用各种类型遥感资料,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识别含水层及判断充水断层。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用红外遥感方法发现200多处地下水出露点,解决了该岛所需淡水的水源问题。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可进行火山活动的监测、地震活动的调查、沙丘移动的研究等。
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分布区,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现在已经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
1 地质与地貌黄土高原在构造上可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为鄂尔多斯台地,西部属于祁连山褶皱带。高原上的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整个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由于长期侵蚀,高原上形成许多特有的地貌形态,如塬、梁、峁等。
2 气候与水文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黄土高原的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洮河、祖厉河、清水河、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汾河、沁河等,河川径流不丰,季节变化大。大部分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3 土壤和植被黄土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缺乏。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我们常说黄土高原培育了华夏文化,但就在黄土高原培育华夏儿女的时候,它还培育了戎狄的儿女。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个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戎狄的历史贡献。
灌溉农业
通常指以水利灌溉设施为保障,满足作物对水分要求以获得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的作用除满足水分的需要外,还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有些灌溉形式还可以培肥地力和冲洗盐碱。通过发挥上述作用,灌溉农业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在各大洲的大江大河两岸,如亚洲的长江、恒河,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我国的昌盛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以灌溉,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其作用至今仍在发挥。此外,在关中平原、宁夏平原都兴起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灌溉农业的另一含义是指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
西部开发荒漠化防治迫在眉睫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平方千米,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区,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荒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不但危及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拿甘肃来讲,全省沙区总面积3.72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4.7%,并呈迅速扩展趋势。另外,全省因流沙埋压和风沙危害严重而弃耕的农田累计达320万亩;全省有700多千米的铁路和2800多千米的公路经常因风沙侵袭和埋压而影响交通;全省风沙线东西蜿蜒长达1600多千米,有846处主要风沙口,在风沙线上有4366个村庄受到流沙威胁。据统计,2001年上半年全省共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13次。特别是4月发生的沙尘暴更为强劲:金昌市的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为零;兰州市的能见度也一度只有300米,空气中黄土弥漫,令人窒息。除甘肃外,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西部省份,甚至山西、河北、京津地区、东北三省的土地荒漠化也十分严重。2000年人春以来,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12次沙尘暴,7次狂袭北京,并殃及杭州等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2001年春季,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都出现了沙尘天气。荒漠化不但逼近家园,吞噬良田,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等行业,对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荒漠化防治已刻不容缓!
主要措施:一要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二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防治荒漠化的利益导向机制,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三要加强科学研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四要把防治荒漠化与发展沙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五要强化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六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真履行国际公约。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枢纽主要由混凝土重力坝、水电站和双线多级船闸及一线垂直升船机组成。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高程185米,坝顶长1983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初期蓄水位156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万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6台,总计1820万千瓦。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针。移民安置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较好的安排。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竣工。工程所需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移民投资400亿元。工程开始发电后靠自身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发电收入基本能满足建设资金的需要。
三峡美,美哪儿
云雨朦胧、巍峨壮阔所引发的浪漫之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是宋玉《高唐赋》中的描写。三峡一带由巫傩而来的楚文化一向极具浪漫主义风韵,而这一句写巫山神女的名句更是神秘奇妙,如梦如幻。神女峰巍峨险峻,高不可攀,但云来雾去的霓裳羽衣又衬托出她的出尘离世,恍如居于高高的仙阙。
楚辞中的这一浪漫主义传统后来被李白继承发扬,在三峡,他也曾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想象,色彩流溢轻舟已过的文辞华章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山水清音、怡情畅性的和谐之美:群山葱茏,江水澄澈,清歌佳句自然也油然而生。在三峡一带居住的巴人,很早就流行一种歌谣,后来被白居易发展为“竹枝词”,成为一种固定的文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明朗自然,平淡悠远,为后来的许多诗人所继承。
高峡急水,奔腾直下宏大劲健之美,气势磅礴“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这是李白出蜀时在宜昌所作,气象雄奇驰骋,回肠荡气。唐人多好游历,他们自四面八方而来,但每到三峡,乍见此雄伟景象,往往惊心动魄,不惜花费笔墨渲染,慷慨之气,跃然纸上。
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烘托的悲壮之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句杜诗充满低徊盘桓、雄浑苍凉。据说三峡一带的少数民族(古代僚人)便要击鼓鸣号,想必号声曾一夜夜深入杜甫的梦境,令他梦魂皆惊,辗转反侧。而在杜甫的三峡诗中,有许多首皆表达出感慨身世、壮志未酬的悲壮,这也是三峡涛声的回响吧!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灌溉问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起来看是热量条件较好,而水分条件不足,因此灌溉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有些地方的群众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也反映了灌溉的重要性。在这个地区发展灌溉应特别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灌溉水源问题。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总的来说比较紧张。这里主要的灌溉水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受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不仅河流平均流量较小,而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夏季暴雨季节洪水猛涨,而冬春季节许多中小河流断流,因此,利用山区修建水库,以控制和调节河水流量显得十分重要。地下水受气候的影响较地表水小,其分布又同地层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山麓冲积扇和一些古河道地区,地下水源一般较好;山区一些断裂构造地区,来水有利,蓄水条件又好,往往也有丰富的地下水。其他一些地方或因地层缺乏蓄存地下水的条件,或因水质不好(如含有较高的盐分),地下水的利用都有困难。另外,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大量开发利用以后必然产生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不断下降的问题。现在,河北、山东一些地区的群众利用雨季剩余的地表水,回灌补充浅层地下水,或者有意识地引导地表水流在沟、渠、河道中迂迥流动,慢慢向下渗透,补充地下水源。
其次是土壤盐碱化问题。由于本区气候比较干旱,春夏季节蒸发旺盛,凡是排水不良的地方,都很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搞好排水工作。群众经验说:“有排无灌,不能抗旱;有灌无排,盐碱成灾;有灌有排,粮食就来。”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灌溉渠和排水沟必须严格分开,做到有排有灌。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把农田改造成为台田(即地面平整,两侧有较深排水沟的长条形农田)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何改良盐碱土
盐碱土是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盐碱土在我国分布范围甚广,主要分布在北方,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以及滨海地区,总面积约1亿亩。要使盐碱土由低产劣质土壤变为良好的肥沃土壤,根本的问题在于消除盐碱。“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土壤脱盐的动力。我国现阶段改良盐碱土的措施大致有两大类:一类包括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引淤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等)四个方面;另一类是按照改良盐碱的作用和途径,分为排盐,抑盐与培肥,躲盐与调盐(调整表土盐分),化学改碱,减轻盐害和耐盐与抗盐等措施。
东亚季风的恩惠
中国的亚热带在纬度上多处于副热带范围内,但自然景观却与同纬度的中亚、西亚和北非等著名的干旱沙漠地带截然不同。这里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广布着水量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这里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南北过渡特征。
在长江和大巴山以北的北亚热带地区,天然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南岭以南地区,海拔1200米以下为含有热带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在中亚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亚热带植被。此外,亚热带针叶林(如东部的马尾松林、西部的云南松林)、竹林也是这个地带常见的植被。
中国亚热带的土壤分布同样具有南北过渡特性,黄棕壤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盆地丘陵地区,是亚热带红壤向热带砖红壤的过渡型土壤;红壤与黄壤是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前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后者大面积分布于贵州高原和亚热带东部山地。除地带性土壤外,这里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性土和紫色土,前者以广西、贵州境内的石灰岩丘陵区最为集中,后者以四川盆地分布面积最广。
中国亚热带的优越自然环境,是经历漫长岁月的孕育、演化和发展之后形成的,它对生物界的旺盛生长和循环,对农作物的栽培和畜牧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中国的亚热带现已成为地球上适宜生物繁衍生长的“摇篮”,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和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故乡”、白蓟豚的“乐园”。
红壤及其利用改造
广义的红壤是红色酸性土壤的总称,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中亚热带的红壤三类。在我国分布总面积约为17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
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和常绿阔叶林或季雨林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地带牲土壤。由于高温多雨,土层中的矿物质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分解强烈而彻底,其中容易活动的钾、钠、钙、镁等化学元素大量释放出来,并随雨水下渗或沿地表迁移,造成碱性物质大量淋失,使土壤成酸性;同时,那些不易活动的铁、铝等化学元素却变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相对累积起来,使土壤呈红色。此外,土壤被风化得又细又粘,遇到雨水就会变成泥浆;遇天旱,土中水分散失,又会变成硬板的土块。“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正是红壤这一特点的写照。在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一旦植被遭破坏,有机质就更容易分解流失。总之,红壤具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粘重的特点,是我国南方需要重点改造的低产土壤。
解放以来,我国南方各地红壤改造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综合江西、浙江、湖南等省的改造方法大致如下:认真贯彻执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方针,并特别注意不同地势、坡度、坡向的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一般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坡脚修筑梯田,发展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有水源的地方尽量扩种水稻;在山腰,土壤中石砾较多,以种植油茶、茶树和药材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土壤冲刷严重的地方,主要营造耐旱、耐瘠的速生树,或者栽种胡枝子、紫穗槐等绿肥作物,在相对高度大的山区,阴坡较湿,土层也较厚,适宜营造杉木、毛竹等林木,阳坡则可修筑梯田,发展油茶、油桐、柑橘,或种植乌桕、檫树、麻栎、马尾松等。红壤酸性重,原先都用熟石灰加以中和,现在一些地方改用石灰石粉,虽然过程稍长,但同样可以达到中和酸性土壤的目的,还可以节省很多燃料。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改造,进行山、水、田综合治理,是合理利用和改造红壤的主要途径,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
我国黑土地日渐消瘦
黑土是温带季风气候区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肥力最高的土壤。全世界的黑土地只有三处:一块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的乌克兰,还有一块就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松嫩平原上。
我国东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很严重。过去,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覆盖着七八十厘米甚至一米厚的黑土层,而现在许多地方的黑土层仅剩二三十厘米,有的地方黑土层已经流失殆尽。在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的表层黑土正以每年0.7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大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要经过400年的漫长岁月!在吉林省,坡耕地每年约流失0.2厘米厚的表土层,全省每年流失土壤达1亿吨。
中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1978年启动、规划期长达7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13个省区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目前这项跨世纪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形成了许多县连片、乃至跨省连片连网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使我国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国第一个综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启动,工程建设十年来,至20世纪末已完成造林4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5.5万km2减少到21万km2。
在我国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上,一座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已建成1.5万km的海岸基于防护林带,有林地面积达到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护了656万公顷农田。
在广袤的平原农业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使全国795个县基本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原地区的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据专家测算,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5%~20%。
近年来,沙漠区不断出现新的绿洲,全国治沙工程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开发沙区540多万公顷,受风沙危害严重的4.33亿公顷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
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使这道天然屏障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项工程已在太行山区完成造林176万公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6年,我国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构筑了完善的中华大地绿色防护网络。
蓝色的诱惑——海洋
诱惑一:能量的源泉
海水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运动,产生无穷无尽的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阳光的照射产生巨大的海水温差能,河海水体交汇,形成盐差能。这些海水本身蕴藏的能量不仅是可以再生的永续能源,而且能量巨大。据专家估算,这几种海洋能源,我国都有丰富的储量,而且同陆上的主要耗能地区接近。解决沿海星罗棋布的6000多个大小岛屿的能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国防和经济意义。
诱惑二:娱乐的胜地
在当今世界,海岸带这个区域,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旅游热中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滨海度假已成为当代最时髦的娱乐方式。我国海岸线漫长,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美丽的珊瑚岛、曲折深邃的港湾、平坦光滑的沙滩、开阔的海面、清澈的海水、星罗棋布的海岛、海水和海风塑造出的奇石怪洞、味道鲜美的海产品、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都对国内外游客有无穷的吸引力,构成了我国潜力巨大的滨海旅游资源。
诱惑三:天然的鱼仓
我国的近海水质肥沃,是各种海洋动物索食、生长、产卵的良好场所。由北向南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拥有280万km2的渔场,里面有1500多种鱼类,量大质好的经济鱼类有70多种。渔业资源是可以不断再生的,我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400~47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渔场之一。在这个大渔场里可以捕捞到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鳓鱼、马鲛、马面鲀、鲐鱼、海鳗、枪乌贼、水珍鱼……
我国广阔的浅海滩涂面积达202万公顷,尽管它们随着潮涨潮落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隐藏在水底,无法变成农田,但5000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带来了大量有机质,使这一区域适宜种类繁多的鱼虾和贝藻类繁衍生长,可以大力发展海水养殖,能够养殖营养丰富的海带、紫菜,味道鲜美的贻贝、扇贝、鲍鱼、蛏、牡蛎、蛤、海参、对虾、梭鱼、尼罗罗非鱼等几十种“生猛海鲜”。
诱惑四:水下的油海
在我国近海已经发现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它们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以及台湾浅滩盆地,预计石油储量在90~180亿吨之间。许多外国学者认为我国近海油气区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把我国近海称为“第二个北海”和“又一个中东”!他们对我国近海石油地质储量的估算有高有低,范围从30亿吨直到400亿吨。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目前世界人口的2/3分布在濒临沿海的地带,倚海而居。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供人类呼吸的氧气,靠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就占70%左右;有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源供应地,产生的大量水汽;有为人类提供营养的蛋白质;有广阔的空间可供人类利用;有丰富的清洁、可更新能源供人类研究开发。真是近海为优,靠海吃海。
海洋又分为海和洋。海是近大陆、水浅的水域,是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水域。海岛是大陆在海中的延伸或在海中的出露,是苍茫海水中宝贵的“陆地”。目前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早已有人常住,成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重要场所。近陆海洋也成为人类捕捞、钻油、造陆、航运的繁忙区域。随着人类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区域出现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对海岛和海域的国土整治工作就摆到重要位置。
所以,这里所指的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国土整治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和对海洋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开发。所谓要重视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是重视对海岛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及其持续利用,让海洋优势充分、持续地发挥出来。
目前,陆地上生活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仍在加剧,人地矛盾尖锐。开发利用海岛和海域对缓解地球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海洋资源、能源的利用,对治理陆地上的环境污染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上的清洁依赖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海水产品商品基地
①海洋商品鱼基地
a 渤海——传统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鳓鱼、鲐鱼,以及甲壳类毛虾等,也是我国海参、鲍鱼、扇贝、对虾等海珍品的主要产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为35万吨。20世纪60年代以来,原有的经济鱼类已几乎不复存在。
b 黄海——有“天然鱼仓”之称,历史上经济鱼虾类的最高年产量达40万吨,但现已成为海洋渔业资源的贫区,底层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已不成汛,鲐鱼、鲅鱼、鲳鱼、乌贼、叫姑鱼等已成为主要的捕获对象。渔获量中,主要是小杂鱼,幼鱼一般占一半以上。
c 东海——我国最大的渔业基地,产量占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的一半以上。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等最为丰富,其中,带鱼、大黄鱼的产量都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乌贼超过80%,小黄鱼、海蜇占40~50%。舟山渔场是最大的渔场,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马面鲐鱼、鲳鱼和鳓鱼等。
d 南海——我国海洋水产第二大产区,主产热带、亚热带鱼类,如蓝圆掺、金线、马面纯、带鱼,以及马鲛鱼、青鱼、乌贼、竹夹、小黄鱼、大黄鱼、鲳鱼、石斑鱼、海蜇等,另处,虾、蟹的产量也比较高。
②浅海滩涂养殖基地
a 渤、黄海海带养殖基地——产量占全国海带产量的4/5以上。
b 黄、东海贻贝养殖基地——主要品种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
c 渤、黄海对虾养殖基地。d 南海海岸珍珠养殖基地。e 海水鱼养殖基地。
f 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岸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海珍品主要包括鲍鱼、扇贝和海参。
管道运输的作用
1 管道是巨大的能源运输工具
管道运输,被称为五大运输行业之一,与铁路、航空、公路、海运相平行,是巨大的能源运输工具。例如,阿拉斯加原油管道年运原油9000万吨,相当双轨铁路的年运量;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同样可以输送成品油9000万吨;亚马尔输气管道年输气320亿立方米。管道输送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危险品,特别是大量天然气的输送,是别的运输工具所不能代替的。这样的能源运输功能,是其他运输工具难以完成的。
管道运输又被称为文明运输,因为国家发展到相当的文明程度之后,才有管道运输的出现,它又是一种不产生噪声的运输,故称为文明运输。对一个工业国来说,工业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耗用能源越大,依靠管道运输的程度就越大。以意大利1955年、1965年、1975年、1985年年耗用能源为例:成品油所占比例分别为33%、63%、67%、69%;天然气所占比例分别为8%、8%、15%、17%。由此可以看出,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耗用在逐年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是经管道运输的。这同样说明,对一个发达的工业国,管道能源运输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2 我国管道建设概况
我国从事管道建设是从1957年修建由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的原油管道开始的,该管道1958年投产,至今已四十多年了。1961年修建的第一条输气管道,是从四川的綦江县9号井到重庆钢厂。
西电东送工程
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保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有储量占全国的39%,“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南、西北丰富的能源资源化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的工程。
“西电东送”包括北、中、南三条大通道。北通道是把山西、隗酉内蒙古的坑口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向华北和山东输送。中通道是以三峡水电为核心,把三峡的水电和金沙江水电向华中和华东输送。南通道是把西南水电(红水河水电),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向广东输送。
浦东的小吃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居民餐饮习惯呈现多样性,这就为中国各地菜系落户上海创造了条件。目前上海有16个地方菜系,如川帮梅龙镇酒店的“梅家菜”在浦东享有盛名;广帮的新雅莱馆有70多年的历史,在浦东有3家分店;扬帮名店扬州饭店以经营“莫家菜”见长;本帮名店有老正兴菜馆和绿波廊饭店等。
浦东小吃品种繁多,除上海人爱吃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外,馄饨、饺子、包子、面条等也随处可见。名店如“小绍兴”的白斩鸡、“小金陵”的盐水鸭、“沈大成”的糕团,还有“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南翔蟹粉小笼包子等,都是市民喜爱的小吃。丰富多彩的菜肴和小吃使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浦东的发展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户籍人口165万人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这是继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世纪性工程。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2260公顷规划面积中,浦东有1390公顷,占六成多,其中,杨浦大桥、上海船厂——北外滩、十六铺——东昌、南浦大桥4个重点开发区域总规划改造用地90公顷中,浦东占到了58%,达400公顷。以此为契机,浦东将现有工厂、企业、码头进行全面的功能置换。包括在江边建设大片的亲水绿地,在沿江地区建造高品质的都市型景观住宅,在沿江周边建设休闲、旅游、娱乐设施,以此形成沿江开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梯级格局。
现代化城市交通“宁钻地、不升天”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往往把高楼、立交、高架道路等视为现代化的“标志”。但一个几十万人的小城市,也要建一条高架道路就没有必要了。
应该说,高架、立交等“高空建筑”在城市交通中,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但其种种弊端和副作用也日益暴露。
首先带来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挑战。以上海为例,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建高架后噪声将给沿线居民带来“骚扰”,建高架的地面道路绝大多数路幅都在50米以上,但沿路居民仍然难以忍受令人烦恼的“70分贝”。高架两侧增加的声屏障,只是起到心理上的安抚作用。更为尴尬的却是在地面,由于地面条件相应改善后车辆数量大大增加,高架等于在上面加了一大块盖板,噪声、废气对居住在一二层的居民的污染更加严重了。
其次,庞大的高架路、桥雄踞城市,使本来并不宽阔的道路更加局促,与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相悖。有关专家说,纵观国外许多现代化城市,大都保留固有的城市格局,如巴黎中心城区至今保持旧有城市形象,而不直接改造原有道路风貌,更不搞高架道路,而是将发展大运载量的地铁和轨道交通作为主要手段。像这些保持着良好生活质量的城市,还有伦敦、汉堡、阿姆斯特丹等。
其三,就高架功能和效果而言,几年前上海内环高架道上已出现堵塞,且呈日益严重之势。其原因就因为高架道与地面道路交通效率差距悬殊,导致高架道上过分集中,无法及时疏解高架道上的车流。
据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大力发展具有大运载量的地下交通设施,如地铁、轻轨等,即“宁钻地下,不抢空间”。因为新世纪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权重”城市的环境和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将环境条件上升到第一位。如日本大阪自1995年起已不再修建新的高架道。其政府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以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条件为前提。因此我们也切莫错将高架道路这种“高、大、全”式设施当做现代化城市的“标志”过分加以扶植。
建设和谐的生态化城市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城市发展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内与城外的和谐。城市的物质、能源、信息来自城外,垃圾、废水、废气排向城外,城内与域外的平衡尤为重要。一旦城内与城外流通堵塞,城市就会陷入混乱。
1985年建立的深圳华侨城是和谐生态化城区的典型。华侨城面积2.6平方千米,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各项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华侨城绿化率达到43%。华侨城塑造了鲜明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陆续建成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占地1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景区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风情,也展示了世界的典型风貌。创建的民族艺术图、土风艺术团和亚洲艺术图,把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相结合,使华侨城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阿斯旺大坝的得与失
1970年7月埃及人民在尼罗河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坝高111米,长3830米,坝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湖,有灌溉、防洪、发电、运输的综合功能,使尼罗河下游航运得到了改善。但是从此却带来不少烦恼。由于上游水库可控制尼罗河洪水,故尼罗河下游两岸河水不再定期泛滥,两岸因得不到尼罗河带来的大量营养而渐趋贫瘠、干旱,最后变成沙漠。又由于尼罗河入海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倒退,尼罗河下游淡水鱼类大量死亡。阿斯旺大坝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上最失败的工程”。
“麝香之路”
近年来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以西藏阿里为中枢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麝香之路”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陕西考古研究所主任张建林认为,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麝香之路”不仅是古代的商业道路,而且是一条东西方文化、宗教、外交、军事交往的重要通道。
罗马帝国在公元一世纪便通过昌都——拉萨——阿里——西亚一线交换西藏盛产的麝香,因此这条路被称为“麝香之路”。张建林介绍说,他们在阿里发现的各种石器中有东亚、南亚、北非和欧洲原始文化的典型器形,表明这条通道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阿里北部,他们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岩画上有生活于中亚和非洲的骆驼和鸵鸟。研究表明“麝香之路”的兴盛是在公元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的古格王朝时期。
近期在古格寺庙和洞穴里发现的壁画上,有当初木材、布匹和杂物交易的情景。山洞内至今还堆积有当年的杏干和杏核。考古发现同时表明,东西方宗教、文化也通过“麝香之珞”在进行交流。古格王多次派人到印度学习佛教,考古学家近年在山洞里还发现了葡萄牙文的《圣经》的残页。
如何欣赏动植物景观
1 观其形。不论植物资源,还是动物资源都有其外形的观赏价值。如植物中竹、桦、杨的挺拔,松、柏、梅的苍劲,柳、莲、椰的亭亭玉立。动物中狮、虎的威武,长颈鹿、大象的高傲、从容,熊猫、企鹅的稚雅顽皮,都是审美的重要内容。
2 看其色。色彩是大自然中重要的审美要素和构景条件。当花木成丛成片时,无论是单色还是彩色,都能给人以最强烈的视觉刺激,令人赏心悦耳、赞不绝口。如昆明的世博园就是以花草树木的斑谰色彩构成园中主景的,北京的香山的最佳游期是秋末,是因为那时遍山的黄栌经霜变红,成为该旅游景点的特色。同时,不同的色彩还能代表人的不同心理,如鲜艳的暖色代表喜悦,淡雅的冷色代表清高、肃穆。不同的场所,可选用不同的颜色,对烘托景点(环境)气氛有独特作用。
3 嗅其味。花草的清香是大自然气息的主要来源。人们游到某地,感受自然,嗅觉的作用不可轻视。自然的清香会使人怡神健体,陶醉其中。如兰花、梅花、水仙的暗透幽香,米兰的清香四溢,玫瑰、茉莉的香中带甜等。不少花卉可制取香料。园林中置放几株有香气飘溢的花木,一定是吸引游人聚往的重要景点。
4 闻其声。绝大多数动物是能够发声的。动物的声音是大自然中生命的象征。不论是乌语还是兽言均能够传递信息,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使人通过听觉感受自然。尤其是人文景观不断侵占、蔓延的今天,动物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栖身的家园。不论是在野生动物园还是人工园林,聆听动物的鸣叫吼声已不再成为司空见惯,而是令人惊奇、兴奋,并能唤发对动物珍爱的情感。可以说,动物的鸣叫是游人渴望捕捉到的审美信息。
5 察其动。动物的行止动静和花草树木的生长是对人颇有吸引力的美感。动植物生长具有节律性,不同生长时期有不同的特征,为大自然凭添几分生机活力。动植物的动态美是自身生命的表现,也是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猛虎下山的威武,雄鹰搏击长空的矫健,猿猴攀援的敏捷。鱼虾游水的优美,鸟类飞翔的舒展。还有风吹草动树摇,雨中翠绿欲滴,阳光沐浴植物蒸腾,淡雾飘散等都是值得细细欣赏的美景。
总之,对动植物的欣赏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人学到科学知识,激发环保意识和爱惜植物、保护动物的绿色理念。
我国湖泊趣话
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湖和西湖
苏州以其古朴幽静的园林和风月无边的太湖著称,杭州则以仙女般美丽的西湖而闻名。杭州西湖,曾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由于长期泥沙的淤塞而演变成湖,再承受山泉和溪流的补给,加之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湖光山色相映,景色美不胜收。苏东坡赞美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汝淡抹总相宜。”
2 母系社会的活标本——泸沽湖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欲称亮海,为川滇两省的界湖。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沪沽湖是受岩溶作用而形成的高原断陷湖泊。整个湖泊状若马蹄,湖心簇拥着诸多岛屿,湖泊四周群峰环抱,湖光山色相互交辉。泸沽湖不仅以其自然生态美而使人流连忘返,而且以其特有的风俗民情引人人胜。泸沽湖畔居住着古老的纳西族,他们服饰华丽、歌声优雅。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是古老的东巴文化的代表。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至今仍延续着独特的婚姻方式和以母系传统组建的家庭。
3 载入史册的古战场——鄱阳湖
鄱阳湖以其博大而著称,面积为2425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又以其“新”而诱人,是我国最年轻的湖泊之一。鄱阳湖以其“变”而神秘:每年洪水季节,烟波鄱阳湖以其“变”而神秘:每年洪水季节,烟波浩渺,秋冬之季,洪水退尽,只见水面如带。因此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夏天一大片,冬天一条线”。鄱阳湖还以古战场载入史册,元未农民大起义,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康山岛水域,结果陈友谅兵败身亡,朱元璋大获全胜,为其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 葡萄美酒夜光杯——月牙泉
从甘肃省敦煌县城往南约5千米处,就是被称之为“沙岭清鸣”的鸣沙山。登鸣沙山俯视,在四周沙山的环抱之中,静静地流淌着一股翡翠般的清泉,其水面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这就是著名的月牙泉。月牙泉本是党河的一段,由于党河改道,残留的河湾形成一个单独的湖泊水体。月牙泉所在地的敦煌、酒泉一带盛产夜光杯,这是一种名贵的饮酒器皿,倾酒入杯,对月映照,雪白有光,香味倍增。唐朝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一首夜光杯的赞美诗。
5 郑板桥“难得糊涂”——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西北郊,是古老河道经人工改造而成。这里坡岸起伏,两岸垂柳,清流映带,亭榭溪塘,令人留连忘返。瘦西湖拥有虹桥、长堤、徐园、小金山、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触景生情。创作出流传百世的兰竹石钟和“难得糊涂”的千古名句。
6 中俄界湖——兴凯湖
兴凯湖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的两国边境线上,北部属于中国,南部属俄罗斯。
兴凯湖浩如大海,水天一色,景色迷人。
7 海拔最高的天湖——纳木错
纳木错曾名腾格里海,藏语为“天湖”之意。它是世界上海拔较高的大型湖泊,素以海拔高、湖面大、景色瑰丽著称。纳木错周围不仅水草丰美,牧场优良,而且历史上庙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藏历五六月,都有不少藏传佛徒前来转经朝佛。
我国的湖泊千姿百态。有趣的是,从湖泊的名称上还能看出不同民族与语言的地域特征。汉族称之为湖,藏族称之为错与茶卡,蒙古族称之为诺尔,满族称之为泡子,白族称之为海。汉族因地区的方言不同,对湖泊也有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