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

从三十年代中期起,至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学派在美国大学的文学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它的出现与文学创作中的现代派相吻合。英国文学批评家艾·阿·理查兹和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对“新批评”学派的形成起过重大影响。三十年代美国大学里一批文学教授兼批评家抨击传统的“历史传记”学派,否定他们所运用的历史传记手法,认为文学作品自身形式上的特点才是评价作品及作家的依据。克林恩·布鲁克斯

(Cleanth Brooks)在论文《形式主义批评家》中认为,“新批评”学派强调文学作品自成一体,不受包括作家的生活、创作意图、历史和社会背景, 甚至作品题材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仔细阅读作品,分析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指出各种意象、节奏、韵律和语气的作用。

“新批评”学派的评论方法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大大削弱了传统的文学史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把文学研究从无穷无尽的日期和相互影响中解放了出来,使评论更集中于作品的本身。但是它割断语言与社会的联系,完全从作品的形式上去分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使文学作品反映与影响社会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新批评”学派的成员多为诗人或作家,尤以“南方”作家、批评家为主,又称为“南方批评家集团”,其中包括约翰·克劳·兰塞姆(John Crowe Ransom)、艾伦·泰特(Allen Tate)、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坎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理查·彼·布拉克墨尔(Bichard P.Blacrmur)和克林恩·布鲁克斯(CieanthBrooks)等。他们强调对作品的“细读”(Close reading),研究作品中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作品的艺术价值。由于他们多具创作经验,因而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的形式与技巧的分析往往比较精湛独到,给人以特殊的启迪意义。

“新批评”学派在四十年代盛极一时。但由于其过分偏重于文学作品本身,片面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只长于分析诗歌,而无法在叙事类作品面前一展手脚,故很快走向衰落,为五十年代后兴起的其他文学批评流派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