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批评”学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分析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文坛“心理分析批评”学派的出现与弗洛伊德学说在美国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学派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努力挖掘作家的生平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弗洛伊德意象,如恋母情结、寻死之愿、本能冲动等。

要找出作家生平与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联系,评论家就必须详细地占有作家生平方面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中能真正反映作家心理状态的部分去印证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侧面。亨利·默里对麦尔维尔作品《皮埃尔》的分析是“心理分析批评”较成功的范例。然而这种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变成对作家生平的猎奇,使人看不出作家生平与作品中某些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心理分析批评的另一种方法是置作家的生平于不顾,而着意寻找作品中

的弗洛伊德意象,进行分析并加以引伸。例如,批评家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分析小说中的梦境,赋予它一定的含义。这样的心理分析方法使作品的外延得以扩展而获得作家本人并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却又存在的某些意境。如克鲁斯对霍桑作品《罗杰·马尔文的葬礼》的分析。

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自由的想象》(1950)中以“弗洛伊德和文学”为题,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与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作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心理分析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结晶”, 它“已经注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艺术是“与现实相对立的幻想”,梦是做梦人希望本人的某些愿望要求得到满足的反映。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是“文化与生理不可分割的交错”,它决不是简单的性格的分析。特里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现代美国许多主要作家都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例如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在分析他们的作品时,有分寸地运用“心理分析”的批评方法是顺理成章的,这样可以“扩大作品可能具有的意义”。当然也有不少批评家滥用心理分析方法,将其简单化地运用于一切作品,他们的分析看上去是才气横溢,实际上却不着边际,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