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叛逆: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976—1961) 1876 年 1 月 12 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母亲芙罗拉·威尔曼是唯灵论的真诚信奉者,靠教钢琴和降神扶乩维持生活。杰克是个私生子,没有父亲,也从来不知道生父究竟是谁。杰克出生八个月之后,芙罗拉·威尔曼带着怀里的孩子嫁给了刚死了妻子的约翰·伦敦。杰克·伦敦不仅继承了继父的姓氏, 而且也继承了继父的优良品质。

继父在加利利福尼亚干一行败一行,家庭生活非常贫困。杰克从小就尝到了贫困的滋味,贫富的悬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了反抗社会、憎恶现实的思想。

杰克从十一岁起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部分担子。他一边读书,一边当报童,早上三点钟天还没亮,他就起来去批发报纸,走街串巷投递叫卖,然后后去上学;放学以还得卖晚报。他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交给母亲。

十三岁那年小学毕业后,杰克就完全走上了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道路,先后在罐头厂、麻纺厂、发电厂做工,过着同“劳动畜牲”没有两样的生活。每小时收入一角钱,每天至少要干十个小时的重活,有时候,一口气要干十八到二十个小时,有一次一连干了三十六个小时。从小饱尝资本主义童工制的辛酸,后来他在短篇小说《叛逆者》(1911)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悲惨的童工生活。他说:“我不知道,在奥克兰有没有一匹马干活的时间会象我这么长?如果这就叫生活,那么我毫不留恋。”

杰克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过快乐,那是从他发现了奥克兰公共图书馆后开始的。当他听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而公共图书馆里又有成千上万部书可免费借阅时,他的精神生命便开始了。从此,读书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十五岁那年,杰克借钱从一个老“蚝贼”手里买下帆船,成了“蚝贼”。他们在夜里掩袭养蚝的海床,黎明时分赶回奥克兰,把偷来的蚝子卖给酒馆餐厅,不到几个月就替家里还清了债。一年多以后,一个警官劝他放弃当“蚝贼”的生活,去当渔巡队警察,捕捉东方劫虾贼和希腊劫鲑贼。他在鱼巡队工作了将近一年,熟悉了水手、赌徒、渔人、酒店主、码头工人、航海家们所经历的各种冒险、搏斗的传奇生活。以后,他又在一条捕海豹的船上当了一年的水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七个月。航行归来后,他发现家里又负了债, 不得不去铁路工厂干粗活,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

1894 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西部几个城市的失业工人组织向华盛顿进军的游行,要求政府救济失业工人。十八岁的杰克毅然投入游行的行列,为了追赶失业大军的游行队伍,他爬过火车,同饥饿与风雪进行搏斗,从西部跑到东部,后因流浪的“罪名”还坐过三十天监牢。

杰克十九岁时进入奥克兰中学,他给学校杂志投稿,并成为学校辩论社团的面员,因为没有得到批准在公园演讲而被捕入狱。1896 年夏,经过一番

苦读,杰克考进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但为了赡养父母,杰克只念了一个学期便不得不辍学。

1896 年,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一股淘金热席卷了美国。杰克也不例外。他梦想用克朗代克河一带的金子买下他的文学生涯。翌年三月他参加远征队,在那里干了十六个月,好不容易经受住了严寒和困苦生活的考验,结果他没采到一克金子反而得了败血病。然而去克朗代克淘金成了杰克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经历,克朗代克一带奇妙的风貌、绚丽多彩的生活和那些淘金者各式各样的形象,日后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回到旧金山后,杰克决心不再出卖劳力,而是出卖“脑力”。他在半饥半饱中顽强地进行创作,他把在阿拉斯加的经历写成故事,去当铺当掉衣服, 用一部分钱买邮票信封,把他那堆积起来的文稿寄出去。文学的大门终于被杰克敲开了。1899 年 1 月,他的《给猎人》在《大陆月刊》上发表了。这是他写的阿拉斯加小说“北方的故事”的第一篇,也是他作为职业作家的第一次亮相。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这家杂志又连续刊登了“北方的故事”中的其它几篇:其他几家报刊也相继发表了他的作品。12 月,波士顿《大西洋月刊》的一纸将发表他的中篇小说《北方的奥德赛》的通知,则把他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创作成就推向了顶点。

1900 年,杰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的儿子》出版,其中包括从《白色的寂寥》到《北方的奥德赛》的全部“北方的故事”。这部小说集的出版,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评论界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年轻作家的崛起,称他“满具热力和感情,一个生成的小说家;充满生气和力量”。“他的小说中浸透大北方的诗意和神秘性。主调总是悲剧性的,也总是在人与自然力斗争的地方”。小说中那清新、激烈的色彩,那荒野雪地中的淘金者、猎人和印第安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同大自然搏斗形成的倔强性格,都给人们以难忘的印象。杰克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和粗犷有力的风格,确实为现代美国短篇小说揭开了一个新纪元。

1900 年,杰克同贝西·麦恩小姐结婚。19O3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斯诺夫妇的女儿》。同年,他被美国报业联合会派往南非报道布尔战争, 但当他途经伦敦时,报业联合会取消了任命。杰克便留下来,打扮成流落在英国的美国水手,出没于伦敦市东区的贫民窟和工人家庭,观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经过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写成了《深渊中的人们》特写集,用活生生的事实控诉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指出伦敦“一千个英国人当中有九百三十九个死于贫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在贫民窟痛苦挣扎最终默默死去的厄运。后来《深渊中的人们》成为人们了解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优秀教科书。

1903 年,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出版,小说以其清新、别致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杰克的第一部畅销书。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布克的狗,主人是米勒法官。布克自小生长在南方的庄园里,过惯了悠然、舒适的生活,养成了文雅、温驯的性格。有一天,园丁曼内尔把布克拐骗出去,以一百元钱的代价将他卖给狗贩子。接着布克被带到陌生而遥远的北方布朗代克,因为那里刚发现了金矿,淘金者需要狗作运输工具。就这样,布克“突然从文明的中心被拖了出来,掷进了原始事物的中心”。他在那里见到的全是野蛮,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狗与狗之间也是如此。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每时每刻在进行着搏斗、拼杀,这使布克也渐渐地学会了“不顾道义,

只求活命”的哲学,与同伴打架、撕咬,变得凶残而狡猾。祖先的野性终于在他身上重新萌发,他咬死了原先狗群里的首领,取而代之,接着又在森林中狼群嗅叫声的呼唤下,变成了一头地地道道的野狗,跑入森林中去。小说所描写的对象是动物,但作者却赋于这些动物以灵性,并完全用“他”和“他们”来称呼,显然是一种讽喻和影射的手法,目的在于通过动物世界中“人” 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残酷争夺,来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加现实本质。布克实际上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拜金主义毒气吞噬了人的基本理性的受害者的象征。

1904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海狼》写的是一位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劳森船长。 他的捕海豹纵帆船“魔鬼号”救起了在旧金山湾落水的作家汉弗莱。汉弗莱被迫在船上当起了轮船服务员。经过观察,他发现劳森完全是一个原始人,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典型的返祖现象。后来劳森又搭救了一起落海的难民,其中有一位文静美丽的女诗人莫德·布鲁斯特。汉弗莱爱上了莫德;海狼劳森也对莫德垂涎三尺。汉弗莱与莫德驾小船逃离“魔鬼号”来到一个小岛上,储备了海豹肉准备过冬,这时海狼劳森单身一人驾着“魔鬼号”也来到小岛,先是双目失明,后来瘫痪而死。

小说的原意是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学,但由于作品过分强调了劳森的超人成分,他的观念言论、行动和形象无不给人一种刺激性的印象。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海狼》与其说是在批判超人哲学,还不如说是树立了一个超人哲学的艺术标本。

从九十年代开始,杰克参加社会党的活动,当过奥克兰社会党的候选人。他在《我如何变成社会党人》(1905)一文中说,他之相信社会主义,是因为“发现自己已经跌进社会深渊,正在滑向屠宰场的底层”。1905 年至 1907 年间,他参加社会活动最为活跃,写了不少文章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如论文集《阶级的战争》(1905),在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是出版了长篇小说《铁蹄》(1907)。

《铁蹄》被设计成一份在二十一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手稿,一个名叫爱薇丝·埃弗哈德的回忆录。她的丈夫安纳斯特·埃弗哈德是回忆录中的主人公,埃弗哈德家祖祖辈辈都是无产者,他从小做工,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积极参加工人运动。“铁蹄”意即“美国资本家的寡头政治”, 即资产阶级专政。埃弗哈德在工人阶级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带领中、下层人民与镇压人民的资本主义独裁制度进行斗争求得生存。小说描写了革命派的内部斗争,一些人热衷于议会道路,以为靠选票就能夺取政权。主人公埃弗哈德虽然被工人推为议员,却不抱幻想,认识到只有用武装起义才能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

《铁蹄》写于社会主义在美国空前高涨时期,杰克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出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劳动人民才能改变自己经济、政治地位的结论,因而使作家获得了美国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称号。

1909 年出版的《马丁·伊登》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被公认为杰克的代表作。作品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几乎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然而,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自传;由于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因此它远远超出了自传的范围,成为一部包含着二十世纪初期丰富的社会思想的作品。

马丁·伊登原是一位年轻的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上流社会朋友阿瑟·莫尔斯的姐姐罗丝相识。罗丝喜欢这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无产者; 而罗丝对文学艺术的精辟见解,使马丁自愧弗如,也爱上了她。马丁·伊登在罗丝的鼓励下发奋自学,立志成为一位名作家。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有时穷得吃不上饭,尽管多次遭到退稿,也不气馁,继续奋斗。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上流社会的排斥。罗丝的父母反对罗丝与马丁相好,最后以马丁是社会主义者为由,劝罗丝取消了与马丁的婚约,连邻居和亲戚也对他白眼相看。马丁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由于报刊老板对这位下层人物的作品所写的那粗犷、奇异、新鲜的生活题材发生了兴趣,于是马丁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作家。金钱有了,地位有了,上流社会的大门向他敞开了,许多不相识的人也都来与马丁交朋友。罗丝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建议恢复婚约。起初,马丁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又为种种虚伪所苦恼。他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欢迎,不是因为他本人或是他的作品,而是因为他的名声,这使他感到更加灰心和孤独。马丁愤然拒绝了罗丝,他乘船去泰西提岛,计划过与世隔绝的平静日子。在途中,他因过度抑郁而跳海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以生动的形象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市侩风气,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里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命运。小说生动地告诉人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名过程就是幻灭过程。在后来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品描写各种“美国理想”的幻灭,《马丁·伊登》是这类作品的先驱。

《马丁·伊登》在艺术描写方面是成功的,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思想面貌。他们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紧凑故事情节发展起来。人物的语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马丁的语言从粗俗到规范化,符合他从没有文化教养到学识逐渐渊博的发展;他的语言始终简洁有力,表现出他善于独立思考、思路清晰的个性特征。语言的独特化不仅更清楚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说叙述的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化。

杰克认为《马了·伊登》是一部反对个人主义的小说,“马丁·伊登的死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对其他人的需求一概视而不见。所以当他的幻想破灭时,就没有任何东西能支撑他活下去。”小说在这方面确实有所表现, 作者把主人公写成悲剧,就包含着对他个人奋斗哲学的否定。然而不幸的是, 杰克并没有能够摆脱马丁伊登命运的魔力,他把小说的主人公推上了悲惨的结局,而他自己在七年之后走上了同一道路,这不能不说是悲剧后的悲剧。

对于《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评价,文学史界历来就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杰克小说中“最糟的一部”,因为“小说缺少美学上的距离,缺少一种控制感”。但是大多数评论家认为,《马丁伊登》是杰克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作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冒险生涯和成功前的艰难、成功后的满足与希望。小说对读者了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很有启发意义。

继《马丁·伊登》之后,杰克还有两部长篇小说值得注意。一部是《天大亮》(1910),描写一个绰号“天大亮”的淘金者发财之后同金融资本家进行竞争,最后他厌倦了,找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去享受田园生活。《月谷》

(1913)描写一对年轻的工人夫妇对城市的罢工斗争感到厌烦,到乡间寻找一个理想的去处,历尽辛苦,结果找到了“红叶满坡”、“清溪潺流”的“月谷”定居下来。这两部小说的前半部对美国社会都有所揭露,如《天大亮》

揭露了美国金融界尔虞我诈的骗盗行为,后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迫害。但是作者的结论却是逃避斗争,追求个人幸福,这是作者在《马丁·伊登》中已露出端倪的脱离现实生活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1910 年以后,杰克发表过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块排骨》(1911) 以感人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老年运动员的凄凉晚景;《马普希的房子》

(1911)谴责白人殖民者剥削土人,寄托了对受剥削、受欺侮的土著居民的同情,并以不测的飓风的袭击导出一个喜剧性的结局作为对罪恶白人的惩罚。写得最好的是《墨西哥人》(1913)和《在甲板的天篷下面》(1913)。

《墨西哥人》描写一个墨西哥革命青年黎佛拉为了支持祖国革命事业,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为了给革命事业提供资金,竭尽全力击败了美国第一流的拳击手。《在甲板的天篷下面》描写一个外表美丽、灵魂卑鄙的资产阶级小姐卡鲁塞鲁斯在船上玩腻了各种花样,一心想看一个当地孩子优美的入水姿势,船上的人告诫她说附近有鲨鱼,下海危险,她根本不听,把一枚金币扔到海里坚持要那个孩子去捞取,那个孩子为了这枚金币跳下海去,结果被鲨鱼咬成两段。这个短篇象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一样,具有动人心弦的紧张气氛,通过孩子被鲨鱼咬死的描写,作者表现出对有闲阶级的厌恶和蔑视。

杰克·伦敦本是劳动者的儿子,一个靠出卖体力来养活自己和亲属的工人,由于创作的信念、意志和毅力,他成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在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石。遗憾的是,杰克虽然象位勇猛的长跑健将,却没有沿着这条路跑到生命的终点,而在半途停了下来。1913 年以后,杰克的创作明显衰颓。他成名之后,追求个人享受,为了同第二个妻子欢度婚后生活,他建造豪华的游艇,打算遨游全球。不惜赶写质量粗糙的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杰克竟变得象商人,而不再是一位作家,只要有钱他就写。1914 年美国出兵干涉墨西哥,《科利尔》杂志付给他高薪, 让他报道该事件,杰克便大肆吹捧美国的陆海军,把墨西哥的自由战士丑化成强盗土匪。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完全采取沙文主义的立场。杰克作为一个进步作家,生命已告结束,1916 年 11 月 22 日,他因过量服用麻醉剂而身亡。

杰克·伦敦在短暂的四十年中,留下了五十多部作品,成为现代美国小说史上一位戏剧性的人物。他不加虚饰,直接描写现实,描写大自然的纯朴世界,讴歌强韧的个人意志,因为他自己直接靠艰辛奋斗挣得地位,取得成功,因此他相信生活就是冒险的搏斗,他的作品里往往带有这种残酷而野性的气息,一种独标一帜的生动艺术个性。他对人类心理的感知及其准确细腻的描写使他的优秀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毫无疑问,杰克·伦敦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中坚人物。他的出色创作使美国文坛空前活跃,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联系。正如美国评论家菲力普·方纳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