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呵护地球家园

爱护地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协调代表邵雪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从中国看,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从目前占全国的40%上升到70%。现在,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都切身感受到环境的压力。营造绿色城市是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中国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仍面临许多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比如水资源、能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及自然灾害应对等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挑战,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加大力度应对这些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进一步加强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一如既往地为促进中国的环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可以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做出努力,中国就一定能够在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包括营造绿色城市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下的环境教育。这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百年大计的根本所在。在学校,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战略意义。在社区,通过“绿色社区”的创建,使人们近距离地感悟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以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社区环境保护的“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为“知情”和“行动”。所谓“知情”即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熟悉掌握环境知识,其中包括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污染防治手段,以及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所谓“行动”就是实际参与各种对环境有益的活动。例如,参加环保宣传活动,垃圾分类与废物回收活动、植树种草活动、环保资金捐助活动以及各种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希望更多的人不断创建环保业绩,积极参与申请“绿色卫士”、“福特汽车环保奖”等的评选。

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为构建绿色家园,从我做起!

这一主题充分反映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将创建绿色城市作为主题,旨在警示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问题,控制污染,加强城市绿化,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的中心。然而,城市的快速膨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首先,车辆尾气排放和焚烧垃圾严重影响到城市空气的质量。空气污染、工业有毒废物的排放等都在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居民成为城市化所带来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5亿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环境中,每年有50万人由此患病致死。其次,工业和生活污水及含有大量塑料或有毒废品的垃圾也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缺少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约30%至60%的垃圾得不到回收。此外,由于城市里人工热源多,污染严重,建筑物和公路储存热量的能力强,城市中的气温将会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城市是消耗自然资源的主体,也是各种废料的主要制造者。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城市排放的。城市的生产、生活导致空气和水污染、土地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多种资源浪费。以水资源为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40%到60%的可饮用水都因管道渗漏和其他原因而流失;在发达国家,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用水被浪费。

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营造绿色城市,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城市管理者应加强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提倡循环利用。城市居民也应响应政府号召,节约各种宝贵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并积极美化绿化城市环境。

作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倡导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目前正在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推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旨在帮助城市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并在全世界分享各国的成功经验。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未来。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所说,为城市创造一个拥有和平、尊严和繁荣的未来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球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2011年3月26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将再次引发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届时全球将有4000多座城市参加,我国参与活动的城市将在40个左右。

“地球1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首次在悉尼倡导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

“地球1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吸引了超过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参加。随后,该活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席卷全球。2008年,WWF(中国)对外联络处透露,全球已有超过80个国家、1000座城市加入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或企业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将会给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甚至成就未来巨大的变化。

据了解,3.26“地球1小时”活动全国超过15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尤其是世界500强的企业非常支持。网站上更是热闹非凡,搜房网社区论坛、广州青年网、广州生活网等,早在探讨这个话题。某网站调查显示:近75%的网友看到“地球1小时”的号召后,表示“会参与”,22%的网友表示“考虑一下”,仅有3%表示拒绝;而超过75%的网友认为活动“有影响,能加强环保意识”,甚至有56%的网友表示熄灯活动“可以一月一次,更节约资源”。

“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闭灯光和其他电器一个小时(除了交通等必要的灯光,例如:电脑显示屏、电视机等)。而最主要的不是节电的问题,而是如何遏制气候变暖。

“地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巨大影响。

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也为出席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各国领导人提供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变革,希望各国首脑达成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

2010年“地球一小时”通过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的参与,政府、企业、社区的积极加入,使“地球一小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意义的环保行动。

2011年1月7日,活动的发起方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宣布了2011年“地球一小时”的两大变化。

首先,地球一小时的核心主题不再仅仅是气候变化,而是更广泛的可持续环保行动。其次,除了熄灯一小时外,“地球一小时”活动还从号召大家响应环保,变为动员个人和社会团体自发为环保做出一个行动改变。

WWF(中国)首席执行官关德辉(Jim Gradoville)说:“熄灯是一种信号,向他人传递你对保护地球的决心。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除了熄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除了遏制全球变暖,还有哪些行为可以助力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2011年地球一小时主题发生改变的原因。”

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WWF希望所有的个人、公司、社区、政府能在地球一小时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承诺为地球作出一个改变,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将这个承诺切实贯彻。

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公众人物已为2011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承诺了他们的“一个改变”。

中国地产领军企业万科将与全国25万户万科业主一起,以社区为单位落实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实现万科社区垃圾减量20%。

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之一的百度承诺,2011年百度员工的个人办公资源消耗(包含用纸、用水和用电)在2010年的基础上降低30%。

WWF“地球一小时”全球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将在未来的一年里吃素一百天,以更健康环保的方式生活。WWF低碳生活中国活动推广大使羽泉承诺,将通过购买碳排放来抵消未来一年参加演出的飞行碳排放,而且参加所有演出自备餐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2011年3月26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将再次引发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在这一小时内共同熄灭不必要的灯光,为地球的可持续未来祈福。

熄灯是一种信号,它代表着你对保护地球的信仰,和参与改变的愿望。然而,除了熄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2011年地球一小时,让我们用行动超越一小时。

不论是乘用公交车、使用节能家电,还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甚至种下一株花草,只要适合你,都是你超越熄灯一小时的行动宣言。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

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市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该活动的城市。除此之外,得到WWF官方确认参与活动的中国内地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大连、南京、顺德、杭州、长沙、长春、香港、澳门等城市。2009年3月27日晚20:30至21:30,上述城市共同行动,熄灯一小时。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城市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为此,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奎里纳勒宫都熄灯一小时。位于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的标志性建筑也熄灯一小时,以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在国内,参与活动的城市和建筑数量同样滚雪球式的上升。作为“低碳城市试点”的保定市政府大楼以及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大厦——电谷锦江国际酒店、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大连的星海广场、南京玄武湖、新街口,上海东方明珠等近80幢高层楼宇都在3月28日晚上8点半关灯;北京的新地标建筑鸟巢、水立方和玲珑塔也加入其中。作为长安街上最高的建筑银泰中心,“灯笼”标志的景观灯届时也被关闭。并成为这些城市参与活动、支持减缓全球变暖的标志。此外,许多城市的个人、社区、企业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积极组织和推动着这个活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政府、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瑞德说:“最近的事件表明,全世界在危机时刻是能团结起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家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这也给投资低碳新经济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活动去年年底在中国启动后,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可口可乐、佳能等百家企业已加入活动。北京、上海等地的宜家、沃尔玛、新世界中国地产等也用不同的方式在当天的活动。德高中国还提供了上海、北京与天津的巴士车身以及地铁灯箱的免费广告位,以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

此外,由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参与的系列活动公益广告也亮相。3月27日晚,李冰冰与大家一起加入到“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中。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2010年3月10日WWF对外联络部主任荆卉女士特地为李宇春颁发了“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证书。李宇春说:“非常荣幸成为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推广大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保,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环保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应该更努力地推广环保,加入低碳发展的全球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2010年“地球一小时”中国启动仪式已于3月10日,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机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象征全球24个时区的24个印有“地球一小时”全球活动推广大使大熊猫“美兰”和李冰冰,中国活动推广大使崔健和李宇春掌印的孔明灯由24名环保卫士点燃放飞,拉开了“地球一小时”中国活动的序幕。

2010年3月27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活动将在全球开展。届时参与者将以熄灯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

2010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择了百度作为中国地区最重要的互联网合作伙伴,对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并为官方网站提供技术支持。相信凭借百度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推广资源,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参与人数一定会再创新高。

到2010年3月27日,我国已经有33个城市加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全球已有1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城市承诺参加2010年的活动,这些城市的部分标志性建筑物、团体和个人将在27日晚8:30—9:30熄灭灯光,表达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愿。WWF今年还在中国延伸发起了“低碳生活周”活动,每天将提出一项节能减排目标,包括节约1升水、节省10张纸、减少塑料袋使用等。

2011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不仅仅局限于熄灯一小时和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在倡导家庭、办公室、政府建筑和标志性景观熄灯一小时的同时,“地球一小时”还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的环保行动。届时,来自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都会为下一年里大家将采取的可持续环保行动而做出自己的努力节能低碳按照全球2007年资源消费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计算,人类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需要。每个人的一小步,是地球的一大步。

“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倡议。这项活动始于2007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大约有200多万个家庭和企业自愿熄灯一小时。一年以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导推动下,“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2009年,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0个城市参与活动。

位于新西兰东岸查塔姆群岛上的柴油发电机在3月28日20:30准时关闭,它标示着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壮观的集体活动“2009地球一小时”的开始。

作为这个全球活动的头炮,WWF“地球一小时”在新西兰的负责人Dairne Poole认为,她的国家此举在这个牵动着全球10亿人,1000多个城市,横跨24个时区的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场全球上千个城市的“关灯接力”从新西兰起,传递到悉尼,再传递到亚洲的首尔,上海,北京,保定,香港,吉隆坡,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达,孟买和新德里。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罗马斗兽场及时代广场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牌,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Giorgio Napolitano的官邸奎里纳勒宫等都在60分钟内关闭灯光。

从亚洲开始,“地球一小时”活动为全球25个时区的人们提供一个表达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的平台。不论是开普敦的街道上还是洛杉矶的山坡,“地球一小时”凝聚世界各个角落的所有人一起来踏上应对全球变暖的旅程。

中国的保定,在市长的带领下一起见证了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北京新地标建筑鸟巢、水立方和玲珑塔,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玄武湖、江苏电视塔以及重点片区中近80幢的高层楼宇等建筑也携手全球诸多著名建筑参与到熄灯活动中。

巴黎,这个“光之城”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熄灭几个世界闻名建筑的灯光,其中包括埃菲尔铁塔。而在希腊,成千上万的雅典人一起参加地球一小时,以表达他们对减缓全球变暖的支持。

纽约、华盛顿、里约热内卢、多伦多、布宜诺斯艾利斯、芝加哥、墨西哥城和拉斯维加斯等美洲的各大城市会在久违的星光下共同发表他们对环保的心声。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代表欧达梦活动前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正进入冲刺阶段,这场全球城市关灯接力的参与者越来越多。WWF希望更多的中国城市参加这场城市接力,共同显示大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决心。”

3月,一封主题为“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9:30,请关灯一小时”的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流传开,被众多网民转发、传递。在拥有三亿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上,与“地球一小时”相关的活动和讨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据悉,多家大型网站都对此开辟了专门的网页,以专题、专版的形式进行报道。有的网站还在3月28日推出一款个性化首页,其页面背景将随着页面上新增的“开关”按钮由“光亮”变成“黑暗”,以此让更多的网民也能够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当中。

而在网络讨论版及论坛中,各位网民各抒己见。有的网民打算趁着这难得的一小时“带上手电,去楼下散步”,或者“走到阳台上,仰望星空,一颗一颗数星星”;有的网民建议怀旧一把,重温儿时游戏,在晚间找几个要好的朋友玩玩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过家家……再次体验一回童年;还有的网民提出同亲密的人共进烛光晚餐,和邻居、同事开展“讲故事大比拼”;也有网民就想一个人安静下来,练练瑜伽,或是想想事情……

一时间,网络上还流行起“12星座的熄灯后方案”,有的网民还打造出不同版本的熄灯方案,比如,享受版——点上香熏,贴片面膜,泡泡脚;温情版——在家里点上蜡烛和家人唠嗑;宠物版——披着夜色遛狗;幽默版——像《非诚勿扰》里面葛优那样,在黑暗中忏悔一下,把从幼儿园开始做下的那些不环保的,对地球带来伤害的行为都数叨出来。

多数网民对于“地球一小时”表示支持。大家都把这不插电的一小时看成是增进感情的契机,一次难得的回归、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著名的钢琴家郎朗则建议大家听听音乐,“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地球母亲

善待地球

又是“4·22”,又是“世界地球日”。今天,全世界都在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善待地球”。

善待地球——这个主题真好!充满了亲切的人文关怀,充满了人与大自然平等、友好和尊重的现代文明意识。人类——地球上的“万物之灵”,终于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员,要善待地球,善待地球环境,善待地球生态。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升华,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新高度。

人类亘古以来就怀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但并非一开始就对地球构成威胁。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的漫长历史时期内,生产力低下,人类不可能对大自然造成太大的破坏。而自从18世纪、19世纪之交工业革命发轫于西欧之后,情形就变得大不相同了。那时候,我们把地球环境的破坏当成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代价,地球环境状况每况愈下。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大发展,人们的消费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对地球的索取日益变本加厉,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迅速消耗,大片原始森林不停地从地图上抹去。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期,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使地球上的水源、空气和土地遭到全方位污染,亿万年来的地球生态平衡受到强大冲击。从那时起,地球生物物种和数量急剧减少,许许多多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

如果说,半个世纪前我们在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认识还很幼稚,那么,当第3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全世界都已认识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为改变现状而奋斗了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现实又如何呢?

应当承认,形势依然严峻。

美丽的五大连池火山群遗迹,如同一串明珠,铺撒在北国大地上。但这座珍贵的天然火山博物馆,也没能逃脱采矿者雷管和炸药的袭击——那逶迤30公里长的石龙,巨大的龙头早已被炸飞,而风姿绰约的喷气锥、喷气碟,更遭无情砸碎、推倒。在南国“甲天下”的溶洞中,亿万年生成的钟乳石,竟在一夜间被无情地砍下来,运到市场上换钱。一旦哪里发现了恐龙蛋,哪里发现了古鸟类化石,盗采者便如过江之鲫,奔向那里疯狂地巧取豪夺……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矿山,但它们仍如雨后春笋。在许多大矿区周边,人们抬眼便会看到漫山遍野蜂窝般密布的小矿硐,乱采滥挖再加上土法冶炼,排出的有毒有害污水污染着一条条河流。河中鱼儿死亡,两岸庄稼枯萎;废石、尾矿乱堆乱放,压盖了大片耕地;而堆放在沟谷中的尾矿,雨季里又形成一道道泥石流,咆啸着吞没良田、摧毁村寨……

我们纵然有一万条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理由,也决不能以破坏资源与生态为代价!须知,以牺牲环境取得的每一项“收获”,都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都要人类以十倍百倍的代价去补偿。而诸如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古人类遗址以及独一无二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等,一旦被破坏,就是投入千万倍的补偿也是不可能失而复得的。因与果如链,利与害相随,我们决不能再干那些只顾建设不顾资源与环境的蠢事了!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不足240年,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自己在一百年内走向灭亡做好了充分准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地球给予我们人类的太多太多,可我们回报地球母亲的是什么呢?是无餍足地索取。看看今天的地球被我们人类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吧:

1.水源污染。地球上水所覆盖的面积为3.8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面积的70%。但是,淡水储量仅占2.5%,人类实际能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量的0.3%。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而人类用水却增加了5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约50%的饮用水和60%的灌溉用水因使用不当而浪费;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万亿立方米淡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全球淡水径流总量的14%;过度抽取地下水使许多地区水位下降了几十米;世界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已非常严峻: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将为水所困。现在,我们还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不要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理事长拉莫斯不就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会为争夺水资源而起吗?

2.土壤沙化。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对土地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滥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荒漠化情势加剧。现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10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说沙漠正以每年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日趋严重的荒漠化正威胁着10多亿人的生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3.全球变暖。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海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4.森林减少。最新一份统计报告说,全世界森林面积每年都会减少1300万公顷。森林消失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还会影响水源和土壤,对温室气体减排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无限制的城市化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弊端。

5.工业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6.物种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主要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征服自己。由于对地球的过度索取,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最终都以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为代价。因此,在母亲节里,饮水思源,我大声疾呼:善待地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

从迷茫中醒悟过来吧!我们必须明白,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不是地球的主宰,人类只是地球大千世界中的一员。茫茫宇宙中,地球至少已经存在46亿年了,但直到大约5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我们人类。人类的历史就这么短短一瞬。比起古老的地球母亲,我们实在是太幼稚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吃的、住的、穿的,哪一样不是来自地球母亲?我们非但不能再戕害地球,相反,要不断扪心自问,我们怎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

让我们善待地球母亲吧!

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母亲赋予了人类干净、美丽的自然环境。新鲜无污染的空气,幅员辽阔的大地,色彩翠绿的茂密森林,甘甜清澈的河水,丰富的矿藏资源等等一切能够让人们足以去生存的大自然。

然而人类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衣食住行、工业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等等都在一天天的破坏着我们美丽的地球。树木被无情的大量砍伐,河水被排放的废水污染,空气一天天的更加浑浊,宝贵的矿藏资源也被大量的开采。虽然这一切只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已间产生的破坏,但是人们却并没有意识到继续不断的破坏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南极的冰川在悄悄的融化;河流在无奈的哭泣;不断的干旱让云贵高原饱受煎熬;绿洲在一点一点逐渐消失;一些珍稀动物频临灭绝,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但是它却正在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漫步街头,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废气量自然也随之上涨,我们的天空已不如以前那么蔚蓝;用来保护环境的草坪上,随处可见废弃的垃圾;路边的水沟里散发出的恶臭等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一点一点扼杀我们地球环境的无情杀手。

随着社会上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人们保护地球的意识也逐渐有所增强。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以保护环境的机会,有些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不要随地吐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不要再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的电池妥善处理;尽量不要使用塑料袋去造成白色污染;尽量多去植一些树木,不随意的去践踏草坪;保护我们的水源不去污染它。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件小事都在无形中保护了我们的地球。环境问题已经不容我们小觑,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是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的事情!

我们都喜欢观看美好的风景,看蓝蓝的天空,看满天繁星的夜晚,听小鸟欢唱,听大海的声音。就是有了地球才会有这些美好的物质。地球是我们人类惟一能够居住的家园,象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一切生存所需要的条件。但是我们成长的同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去给地球母亲什么回报,但是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就从今天开始吧!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节约每一滴水

有水才有今天的地球

水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首要条件,如果没有了水,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随着人类逐渐的增多,地球的水也会随之越来越少,所以节约用水就成为了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人们还不提高意识去节约用水,持续不断浪费的水资源的话,到了世界上真没有水源让我们去生活的时候,才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了。千万不要等到真的没有谁的时候才去后悔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浪费水资源。

也许诱人会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其实不然。地球上一切的资源都有耗尽的一天,水资源也是如此。实际上我国的水资源只有十分之三是淡水,占有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丰富,在加上现在污染又很大,水资源紧缺的危机是不容小觑的。但是不少人不仅不懂得珍惜用水,还肆意的去浪费水资源。国家淡水资源已经出现缺乏危机,节约和珍惜每一滴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意识。

水可以让我们千千万万个人快乐的成长,让树木变的碧绿粗大,让花儿竞相开放,让庄稼有更好的收入。可是有些人类不但不节约用水,还无节制的去浪费水资源。这样再浪费下去估计以后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儿女子孙就将会活活的渴死。当你见到这样的情景时心里一定很羞愧。这时你就会想当时要不是自己用水太浪费了,也不会导致你们的后代为了一滴水变的如此痛苦,想想真是感到心酸。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现在节约用水还来得急。

据了解,如果每一个家庭能够改掉在生活中浪费水源的坏毛病,能够节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源。我们在平时淘米、洗菜、洗手、洗脸、洗脚等一些日常用水中,如果能够注意节约,不要让水源不要平白无故的浪费掉;记得随时都要把水龙头关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缺水的现象就会出现缓解,那么没有水源的世界将逐渐的远离我们。

也许,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致使全球的气温提高;也许,你会看到:漫天的乌烟瘴气,河道变黑,鱼儿都伏在水面上;也许,你会想到:大海再也不蓝了!天空中再也没有白云了!河里再也没有鱼儿了!森林中的动物们灭绝了!水再也不能饮用了……太多太多了!人类既创造了自己,也毁灭了自己。

天,还是那样的白;海,还是那样的蓝,可是,以后呢?还会不会一样呢?我们的子孙后代难道只能靠照片来回忆,追溯以前的美丽吗?我想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处处注意环保,环境才会有所改变。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也不会成功的。

前几年,太湖蓝藻的大面积爆发,给无锡及太湖周边地区的居民饮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蓝藻,用80%—85%的面积覆盖着太湖,提前向人们宣告了后代饮水的问题。这时的人们才觉醒,才意识到环保。那一首《太湖美》还能否在人们的耳朵里流淌,在人们的心里漾起波澜呢?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全球的淡水是有限的,可人们还在破坏它,无节制的浪费。

在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河,它就是——桃溪河。以前,十分美丽,经常会听到人们对它的赞美。它就像一条美丽的绸带,环绕着小镇。清澈见底的桃溪河,连一条小鱼都看得见,并对它的游向都了如指掌。潺潺的流水声美妙动听。可是现在呢?河水变得乌漆抹黑,河道的两旁净是些垃圾,还时不时的发出阵阵令人难闻的异味。老人们嘴里的桃溪河再也没有了。现在走到桃溪河桥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看看,以前河里的水是那么清,现在都发黑了、”“河水怎么这么臭啦!”“以前河里的鱼虾到处都是,现在什么也没有了”等等

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你频频听到那些有关环境的负面报道,你会有何感想?冰架倒塌了,北极熊们无家可归了,山地在快速的消失,你忍心吗?心痛吗?

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要再破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万别让眼泪变成最后一滴水!

水是我们生命的泉源,是每个人的命脉。失去了水源,我们就失去了生存的资本。如果没有了水,花草树木就会枯萎;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变的干涸;如果没有了水,世界就不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充满生气。水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源,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我们要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避免以后水资源大量被浪费而造成危害。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节约每一滴能让我们茁壮成长的水吧!

减少大气污染

大气指的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空气,而我们生活的地表在大气层的最底部。大气对人类而言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是一样的。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得以繁衍,人类的发展都不能离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也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了,大气严重污染的镜中已经敲响。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工业就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工业的兴盛带动了经济发展,可工业制造所产生的烟尘和废气排放以及其他的有毒物质,却给大气带来了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的污染物;再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炉灶和采暖锅炉,我们大量的使用生活炉灶和锅炉取暖对每台的需求是很大的,而煤炭在燃烧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灰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严重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这种污染的危害也会死不容忽视的;其次就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废气,特别在城市中的汽车,排污量大而且集中,对人体的呼吸器官造成直接的侵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全球的气候都会随着大气污染的程度而被影响。如果长远的说,这种严重的影响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的增加,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并引发一系列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随之还会引起臭氧层被破坏。

为了防止不断的大气污染带来严重的危害,我们采取了很多可行的措施去尽量减少生活中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首要关键。合理分配工厂的地址划分,在对废气排放进行处理,可以适当的减少地区内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采取集中供热代替炉灶和取暖锅炉,以消除煤烟减少大气污染;不断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让油得到充分燃烧从而减少废气污染;绿化造林也是改变大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树木能够让风速降低,让携带大量灰尘的空气下降并吸附在树叶表面,经过雨水冲洗继续吸附尘飘物,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大气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恢复良好的大气质量是目前势在必行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大气污染的重视。要放眼未来,不能只考虑近期的经济发展,

牺牲环境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可取的方法,环境危害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让我们从平时的小事,一点一滴去做起,保护我们的大气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干净,环境更美好吧!

污染源是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而治理途径是多方面的,这里就其主要方法进行介绍。

(1)。工业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扩散和工厂之间互相利用废气,减少废气排放量。

(2)。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群,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排放方式。这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

(3)。改变燃料构成。如城市工业和民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的发展,低硫燃料和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的采用。要推行采煤,以除去煤中大部分硫(主要是硫铁矿硫)。

(4)。减少汽车废气排放。主要是改时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加强交通管理。

(5)。工业装置排放的有毒气体,要从工艺改革和回收利用方面予以控制。

(6)。烟囱除尘。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未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

2、改变燃料构成,开发新能源要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选用低硫燃料,对重油和煤炭进行脱硫处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氢燃料、地热等新能源。

3、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治理,主要集中在除尘、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两方面。

4、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5、高烟囱排烟烟囱越高越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一般烟囱高度超过100m效果就已十分明显,过高造价急剧上升是不经济的。应当指出这是一种以扩大污染范围为代价减少局部地面污染的办法。

6、控制废气的排放时间。

7、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

珍惜每一寸土地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我们的大地母亲。用它那广阔的胸怀孕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让我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离开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地,我们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我们的食物是土地里面培育出来的;我们的房子是以土地为基础才建起来的;没有土地我们将无处发展。“万物土中生”便是人们对土地重要性最好的阐述。

人们能够得以生存、气息、繁殖等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土地还是人类发展和能够再生产的先决条件。大地母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生物的多样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培育出种类繁多的食物,给我们的生存提供保障;各种各样的植物纤维才制造出我们现在穿的衣服;连我们住的房子也是大量的木材,石材建造而成的;更提供了许多丰富的矿物质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这些于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一切,都是大地母亲无偿提供给我们的。

但是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满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居住的房子越换越大,创造经济的工厂越来越大,让我们交通更方便的公路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舒适了,但是有谁真正的去考虑过提供我们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却正在不断的缩小呢?土地被占用的同时,绿色的植被被大量的破坏,水量在无限制的损耗,种植粮食的耕地被占用,无数的树木被砍伐掉,森林里的动物也无家可归了。如果在这样无限制的开发下去,我们的地球还能有多少的土地去养活我们这些人类呢?

珍惜每一寸土地是由我国的土地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土地国情可以说是一多三少。

一多是我国的土地总量多。据最近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土地资源调查,其面积为950.68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台湾、香港、澳门,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1170万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三少是,一是人均占有量少。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0.7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公顷,人均林地面积0.86公顷,人均牧草地面积0.22公顷。二是优质土地少。我国的平原和盆地占1/3,山地和丘陵占2/3。三是耕地后备资源少。世界耕地后备资源量为现在开发利用量的120%,我国仅为6%,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2003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下降到18.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42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优质耕地较少,而且主要分布在用地需求增长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甚至要占用一些耕地。这就给耕地保护带来更大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耕地的生产能力划了一个0.8亩的耕地警戒线,就是说,人均耕地如果低于0.8亩,养活自己就困难。2000年有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有666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5亩。我国耕地面积中有灌溉设施、旱涝保收的只有40%,全国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的耕地还有近2亿亩。我国有40%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沙化的影响,耕地质量在退化。珍惜土地,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副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胡锦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第三,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第四,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防止土地大面积的荒漠化,我们的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合理开发土地,合理的去规划建设,杜绝私自占用土地,严禁占用耕地面积去开发企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资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同样重要,如果以为的重工轻农,以牺牲耕地去追求展示的经济发展,给地球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将会造成未来不可预见的灾难。

为了让土地资源持续不断的继续造福于人类。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属于我们的土地。珍惜土地就是珍爱我们生存的大家园;珍惜土地更是在珍惜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都用我们实际的行动去珍惜我们的土地吧!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地球,绿化土地,美化我们的家园!

爱护每一棵树木

爱护树木

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通过肺我们才能尽情的呼吸新鲜的空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进而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和人一样也是需要呼吸的。而森林就是地球用来呼吸的肺。

森林里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把太阳能转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吸收大量的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才能得以维持平衡,才让我们能够不断的得到新鲜的空气。所以我们才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息息相关的。

森林给予了我们一个干净的生存环境,它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护风沙,还可以保护农田;对水循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减少了生活中大量的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树木还可以让人培养出高尚的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然而当人们在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要保护好树木,维护生态的平衡。越来越多的树木在不断的被人们无情的砍伐掉,致使森林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森林里的树木被制成各种各样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森林的缺失,伴随而来的是气候的异常、二氧化碳的增加、水土不断流失、环境持续恶化、灾情也频繁出现。人们却无知的以为这只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殊不知这些正是因为乱采乱伐树木才造成的后果。这一切的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人们的呐喊。

森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维护着陆地的生态平衡,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生态忧患已经对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保护森林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益。爱护环境,保护每一棵树木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珍惜森林,珍惜我们的生命。尽所能去保护属于我们的森林,努力的挽救、扩大森林的种植,维护生态的平衡已经迫在眉睫。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保护好每一棵树,爱护每一只小动物,为世界的和谐美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的地球能够自由自在的去呼吸,永远的美丽年轻下去。

如果每个人都在地球上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小树,那么多年后那片森林会让我们的地球得到很大的美化。保护环境,爱护每一棵树木,美化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

全面构建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这项任务的提出乃至最终实现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可能完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

十六大报告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4%在农村,占大多数。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当前农业问题矛盾突出,农产品出现“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上不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就难以实现。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也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这是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思路。这个思路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提出来的,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农村问题。正是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十六大报告把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一个问题来加以论述,城乡两个问题一起解,进一步指明了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

贯彻落实这个思路,首先要把农村内部的事情办好,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在农村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同时农业发展也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这就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通过这样的全局性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转向适应国内外市场,更加注重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当前,在粮食总量平衡有余的情况下,重点是提高粮食质量效益,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加工,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贯彻这个思路,就要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走向。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们国家人均才900美元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金融资产不到30%,社会购买力不到40%。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太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已经上升到36%,但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要低约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要低约20个百分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要带动农村,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十六大报告中小康目标所讲的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要放到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繁荣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减少农业资源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入世后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我国工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三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四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现实途径。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

贯彻落实这个思路,还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步下降,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必须真正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农业补贴,更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现在我们的二三产业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5%,农业降到了15%,经济总量将超过10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万8千亿元。随着国家财力增加,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国家有条件逐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包括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要在WTO框架下,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3.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放开农民手脚,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指导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领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这段话非常重要,进一步阐明了农村基本政策和稳定基本政策要处理好的关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是农村改革市场化取向的前提。解决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问题,主要途径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特别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可以较好地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把农村同市场和城市连接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进而走向现代化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这也是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一个战略措施,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这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