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那些可爱的小动物

会冬眠的动物

在冬季的时候,一部分动物生命活动处于极度低糜的状态,对外界的不良条件不适应,从而产生冬眠。冬眠也叫也叫“冬蛰”。

东面是发生在动物界的一种奇妙现象。通过观察动物的冬眠过程发现了许多让人意外的现象。

加拿大有一种山鼠,在严冬到来之前,它们便挖掘好地道,将身体蜷缩成一团钻进穴内,等待冬天到来。它们的呼吸一点点的逐渐缓慢下来,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变得相应微弱,体温也逐渐下降,看上去和死掉了一样没有人反应。但是事实上,它们确实活着的,它们只是进入了冬眠而已。

蛇的体温随着四季气温不断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体温的变化会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率和活动。新陈代谢率的高低随着体温的高低不断变化。在冬季到来的时候,蛇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之后,便进入到冬眠期。蛇一般情况下在冬眠的时候,往往是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聚集在一起蛰伏过冬。冬眠期长达三个月左右。

而又有昆虫学家经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昆虫越冬的奥秘。我们都知道,冬天为了防止汽车里面的散热器结冰,我们要往汽车里面注入防冻液去加以保护。而昆虫在冬天为了不被冻僵,也会利用类似的方法去保护自己不至于被冻伤。但是昆虫究竟是如何制造的“防冻液”以及天热后如何除掉都是一个不曾解开的谜团。

动物的冬眠时间长短不一,冬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蜗牛用自身产生的粘液把壳密封起来;而大部分的昆虫则是以“蛹”或者“卵”的方式进行冬眠。而雌雄在冬眠时会让厚厚的雪覆盖着身体。醒来时身边可能还会躺着可爱的小熊,它在冬眠的时候还会产仔。是不是很奇妙呢?

动物的冬眠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环境温度的降低和实物的缺乏是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科学实验证明,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会较之早前更强一些,食欲旺盛,动作也更加灵敏,身体里面的器官也会更年轻。所以说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虽然新陈代谢降到最低,肌肉却依然保持着活力。今天的医学科技中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也正是受到动物冬眠的启发。

至今为止,人们虽然不能完全的去解开动物在冬眠时候的一些奥秘。但是科学家们依然会通过努力不断的去探索,找寻出动物冬眠中有价值的秘密。

南极奇特的居民——企鹅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称为南极的象征,当之无愧。一是因为企鹅的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现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10,南极大陆的沿岸及亚南极区的岛屿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凡是登上南极陆地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结队、满山遍野的企鹅,企鹅给南极洲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生机。

二是因为企鹅的长相令人喜爱,特别是它那种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绅士般的风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因为企鹅世世代代在南极同甘苦,共命运,锻炼和造就了一身适应南极恶劣环境的硬功夫——耐低温的特异生理功能。

四是因为企鹅的独特生活习性,如雄企鹅孵蛋和雏企鹅幼儿园等,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和趣谈。

五是因为企鹅是寒冷的象征,一看到企鹅,人们油然想到世界寒极-南极洲。难怪世界冷饮行业的产品常以企鹅作为商标,在盛夏,一看到企鹅,会给人一种清凉、爽快之感。

正是南极洲这个神秘的世界孕育了这样奇特的“居民”。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一样,已成为人人皆知的代表性动物。

身体结构

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他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双眼上的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

企鹅是地球上数一数二可爱的动物。世界上总共17种企鹅,它们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极与亚南极地区约有8种,其中在南极大陆海岸繁殖的有2种,其他则在南极大陆海岸与亚南极之间的岛屿。企鹅常以极大数目的族群出现,占有南极地区85%的海鸟数量。

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哦!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

其主要食物是小鱼及磷虾。

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

现今世界上有17种企鹅,在生物学上可区分为6个属

种类分布

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

南极企鹅有7种: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又名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又名南极企鹅)、王企鹅(又名国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这7种企鹅都在南极辐合带以中繁殖后代。

南极地区以外的企鹅有加岛环企鹅、洪氏环企鹅、麦氏环企鹅、斑嘴环企鹅、厚喙企鹅、竖冠企鹅、黄眼企鹅、白翅鳍脚企鹅和小鳍脚企鹅等10多种,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种类,其个体都比南极企鹅小,有的背部带有白色斑点。

南极企鹅的共同形态特征是,躯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鳍形,羽毛为细管状结构,披针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蹒跚。不同种的企鹅具有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南极7种企鹅的主要特点如下。

南极企鹅的种类并不多,但数量相当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数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鹅,约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

企鹅的生活习性

《HappyFeet》里可爱而卡通的企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间让我对这种远在南极的动物产生了兴趣。因为《HappyFeet》电影里本身有许多关于企鹅生活习性的交待,但是毕竟是动画片,想来与企鹅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电影还是比较写实的,同时也发现了企鹅不少鲜为人知的特点。

世界上的企鹅有20多种,其中生活在南极的就有7种。电影里的主角,那只叫做“曼波”的小企鹅,属于帝企鹅。帝企鹅是惟一常年生活在南极沿岸岛礁、海冰区的一种,也是七种南极企鹅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高1.2米,体重为35~40公斤。由于其形态与行为特征庄重高雅,有“帝王”之相,故被称为帝企鹅。

别看企鹅他在陆地和水中的生活时间各占一半,从来不在天空飞翔,可是他的确确属于鸟类,被喻为不能飞的海鸟。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企鹅虽不会飞,但善游泳。在陆上行走时,行动笨拙,脚掌着地,身体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维持平衡。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卧倒,舒展两翅,在冰雪上匍匐前进;有时还可在冰雪的悬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企鹅游泳的速度十分惊人,成体企鹅的游泳时速为20~30公里,比万吨巨轮的速度还要快,甚至可以超过速度最快的捕鲸船。企鹅跳水的本领可与世界跳水冠军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并能从冰山或冰上腾空而起,跃入水中,潜入水底。因此,企鹅称得起游泳健将,跳水和潜水能手。看来《快乐的大脚丫》里企鹅跳跃出水面的景象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几百只,几千只,上万只,最多者甚至达10~20多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企鹅聚集的盛况。有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在等待和欢迎远方来客;有时它们排成距离、间隔相等的方队,如同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阵势十分整齐壮观。呵呵,你能想象出站在南极的冰块上,看到企鹅方队集体跳踢踏舞的场景吗,感觉应该比电影中来的更壮观。

帝企鹅在每年的三月进入交配期,雄企鹅的求偶方式十分特别,他摇摇摆摆的在冰上行走并发出叫声,以此来吸引雌企鹅的注意,难怪嗓音天生有缺陷的小曼波从出生就受到歧视。在帝企鹅的“夫妻习性”中,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真是动物界又一对模范!随后,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每次产1枚蛋。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企鹅怀孕也有反应,这点跟人相近,看来动物当妈妈也不容易。

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然而,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来风面,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并,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双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皱长的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一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它才能稍微松一口气,轻轻地活动一下身子,理一理蓬松的羽毛。鼓一鼓翅膀,提一提神,又准备完成护理小企鹅的任务。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此时劳累了两个多月的丈夫要和妻子换班,把“独生子”面交雌企鹅抚养后,雄企鹅将告别“娇妻”和爱子,沿着去年夏季来时之路踏上百公里外的海中捕虾抓鱼补充自己的肌体,直到小企鹅长到3个月时,羽翼渐丰,能基本跟随母亲自立时,才准确无误地返回自己的“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从而完成其一年一度的季节性迁移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而这时也是小企鹅要进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候了。企鹅居然也上幼儿园,听起来是不是很新鲜,不过这可是真的噢。或许重视教育,并且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正是企鹅在经历了风雪的严峻考验后成为南极大陆惟一“土著居民”的重要原因。

看到企鹅这些颇有特点的生活习性,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它们呢?

冰天雪地的快乐天使

企鹅是海洋鸟类,虽然它们有时也在陆地、冰原和海冰上栖息。在企鹅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陆上的时间约各占一半。

企鹅以海洋浮游动物,主要是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端足类、乌赋和小鱼。企鹅的胃口不错,每只企鹅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极磷虾。因此,企鹅作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企鹅在南极捕食的磷虾约3317万吨,占南极鸟类总消耗量的90%,相当于鲸捕食磷虾的一半。

企鹅的栖息地因种类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异,帝企鹅喜欢在冰架和海冰上栖息;阿德利和金图企鹅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无冰区的露岩上生活;在亚南极的企鹅,大都喜欢在无冰区的岩石上栖息,并常用石块筑巢。

企鹅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尽管企鹅的外表道貌岸然,显得有点高傲,甚至盛气凌人,但是,当人们靠近它们时,它们并不望人而逃,有时好像若无其事,有时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时又东张回望,交头接耳,卿卿喳喳。那种憨厚中带有几分傻劲的神态,真是惹人发笑。也许,它们很少见到人,是一种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皇帝企鹅

简称帝企鹅,身高一般1.22米,体重41公斤,是南极洲最大的企鹅,也是世界企鹅之王。其形态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庄重高雅。帝企鹅在南极严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蛋,雄企鹅孵蛋。

安家立业

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了,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了。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帝企鹅的爱情生活颇有一番风趣,“三角恋爱”和“情场风波”等也时有发生。假如两只雄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如果两只雌企鹅为了争夺一个丈夫,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企鹅的婚姻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或是“多夫一妻”制,迄今似乎没有确切的研究和考证。不过,从帝企鹅的求偶行为来看,说它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似乎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帝企鹅经过上述一段爱情生活的波折后,情投意合的伴侣选择好了,繁殖地也找到了。于是,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

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帝企鹅每次产1枚蛋,呈淡绿色,形状像鸭蛋,但比鸭蛋大得多,重约半公斤;其他企鹅每次产2枚蛋,大小不等。所有企鹅都是每年繁殖一次。

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

伟大的父亲

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雌性生儿育女似乎是一种本能和天职,人们对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早已习以为常了。然而,帝企鹅却打破了常规,创造了雄企鹅孵蛋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动物界的一大壮举。

雌企鹅在产蛋以后,立即把蛋交给雄企鹅。至此,雌企鹅的生育任务就告一段落了。事隔一两日,雌企鹅放心地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跑到海里去觅食、游玩和消遣了。因为它在怀孕期间差不多1个来月没有进食了,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十分严重,也该到海里去休息一下,饱餐一顿,恢复体力了。

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企鹅的生殖期选在南极冬季,是因为冬季敌害少一些,能提高繁殖率。同时,等小企鹅生长到能独立活动和觅食时,南极的夏天就来临了,小企鹅可以离开父母,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了。这也是企鹅适应南极环境的结果。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仍然躲在父亲腹下的皱皮里,偶尔探出头来,望一望父亲的四周,窥视一下四周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很快就把头缩回天了。雄企鹅看到那初生的小宝贝,露出了幸福美满的笑容。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在这期间,小企鹅没有食吃,只靠雌企鹅留给它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维持生命,所以经常饿得喳喳叫,甚至用嘴叮啄雄企鹅的肚皮。然而,小企鹅哪里知道,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所受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冒严寒顶风雪,肃立不动,不吃不喝,只靠消耗自身贮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和热量,保证孵蛋所需要的温度,同时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代谢。在孵蛋和护理小企鹅期间,一只雄性带企鹅的体重要减少10~20公斤,即将近体重的一半。

雌企鹅自从离别丈夫之后,在近岸的海洋里,玩够了,吃饱了,喝足了,怀卵期的损耗也得到了弥补,又变得心宽体胖,精神焕发。一想到它的宝贝快要出世了,便匆匆跃上岸来,踏上返回故居之路,寻找久别的丈夫和初生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雌企鹅可曾想到,它的家庭成员是祸还是福,是凶还是吉?

雄企鹅孵蛋的孵化率很难达到100%,高者达80%,低者不到10%,甚至有“全军覆没”的惨象发生。这倒不是由于雄企鹅的“责任”事故,也不是由于它孵蛋的经验不足,技术不佳,主要是由于恶劣的南极气候和企鹅的天敌所致。

造成灾害的气候因素有两个:一是风,二是雪。企鹅孵蛋时若遇上每秒50~60米的强大风暴,就难以抵挡,即使筑起挡风的墙也无济于事。可以想象,强大风暴能刮走帐篷,卷走飞机,使建筑物搬家,把一二百公斤重的物体抛到空中,更何况小小的企鹅呢!遇到这种天灾,只能落得鹅翻蛋破,幸者逃生。特别是雪暴,即风暴掀起的强大雪流,怒吼着、咆哮着、奔腾着,横冲直撞地袭击着一切,孵蛋的企鹅不是被卷走就是被雪埋,幸存者屈指可数。

企鹅的天敌也有两个:一是凶禽——贼鸥,二是猛兽——豹形海豹。虽然,企鹅选择在南极的冬季进行繁殖,是为了避开天敌的侵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企鹅也有旦夕祸福。冬季偶尔也会有天敌出没,万一孵蛋的企鹅碰上这些凶禽、猛兽,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鹅蛋被吞,就是蛋碎。这种悲惨景况,时有发生。

幸福的雏企鹅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尽管初生的企鹅样子不怎么好看,浑身毛绒绒的,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东歪西斜,但雄企鹅对它仍然十分疼爱。

企鹅起源之谜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看作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南极企鹅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这些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在大约距今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被分裂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鸟在海洋上空飞翔,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王道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最后降落在这块土地上。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日子过得很舒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这块大陆的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离温暖的大陆越来越远,它们想飞离这块地方已不可能了,只好在这块土地上安分守己地呆下去。不久南极大陆漂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日久天长,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地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了下来。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翅膀退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行走的姿势也变成直立的了。与此同时,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食性也有所改变。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终于变成现今的企鹅。

上面的说法有些离奇,但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多少有些科学根据。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它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也许就是企鹅的祖先。

企鹅起源问题的科学解释,仍然是生物学家求索。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这个谜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北极熊——北极圈之王

学名:Thalarotosmaritimus

英名:PolarBear

分类:食肉目熊科

产地:北极海岸、欧洲冰海和北美北部

北极熊是熊科动物中最大的,体长可达2.5米,高1.6米,重500公斤。北极熊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为了抵御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脚掌和鼻尖外,都覆盖着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却是黑色的。北极熊的嗅觉特别敏感,能判断猎物的位置,它的力量大,一击能使人致命。北极熊以海豹、鱼、鸟和鲸的尸体为食。母熊产崽在避风的雪洞中,仔熊刚出生时只有0.3米长,眼睛睁不开,耳朵也听不见,3—5年后,才长成兽。作为“北极圈之王”,除去人类,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北极熊气力和耐力非常惊人,奔跑时速高达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击倒或打死猎物,是它的惯用手段。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熟悉的猎物的方位后,便能以相当快的速度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

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他小哺乳动物为食,若能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在巢穴里度过。直到来年春季二三月才出来活动,3月~5月北极熊活动最频繁。温暖的夏天,北极熊出穴四处寻找猎物。

雌熊和雄熊在暂短的“蜜月”之后,夫妻便各奔东西。雌熊产仔一般是双胞胎,偶尔为1个或3个,小北极熊出生时像个小耗子。小熊出生后,要在巢穴中哺乳4个月;然后跟着大熊学习捕猎,跟随母熊两年后,便出走独立生活。长大后的子熊与它的父辈一样,单独行动,一般不与同类做伴,以便独自享用猎食。因此,人们一般只能见到单只北极熊,或者一个母熊伴着一只或两只小熊在冰上活动。

北极熊最厉害的是熊爪和熊牙,熊爪如铁钩,熊牙赛利刀。冬季海面封冻时,海豹为了呼吸空气到处打洞。北极熊为了捕捉海豹,它以惊人的耐力在洞旁一动不动地等候海豹,当海豹稍一露头,便立刻用利爪把海豹捉住。

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不超过两万头。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北极的代表自然就是北极熊了。但是,如果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狼群的捕获目标是驯鹿和麝牛等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那么还要北极熊干什么?是的,如果仅从陆地上来看,北极熊的存在的确有点多余,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迎来逝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然而,深思熟虑的造物主自有其天衣无缝的巧妙安排,它让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有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浆,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也算得上游泳健将了。其熊瓜宛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可以使人的头颅粉碎,身首分家,可谓力大无穷。它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在宽阔的陆地上,假若人和熊进行长跑比赛的话,北极熊必败无疑。

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海豹,其中主要是环海豹,因这种海豹在北极分布极广,甚至北极点都是其活动的场所。每当春天和初夏,成群结队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晒太阳,北极熊则会仔细地观察猎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一步一趋地向海豹靠近,当行至有效捕程之内,则犹如离弦之箭,猛冲过去,尽管海豹时刻小心谨慎,但等发现为时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将下来,顿时脑浆涂地。有时,特别是冬天,北极熊又会以惊人的耐力连续几小时在冰盖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贯注,一动不动,犹如雪堆一般,并会用熊掌将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气味和呼吸声将海豹吓跑。当千呼万唤的海豹稍一露头,“恭候”多时的北极熊便会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海豹的头部猛击一掌,可怜的海豹尚未弄清发生了何事,便脑花四溅,一命呜呼。这时北极熊立即将海豹狠狠地咬住,以防海豹下沉,然后用力将其从水中拖出,由于冰孔大小,往往把海豹的肋骨和骨盆挤碎,北极熊力气之大,由此也可略见一斑。对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极熊也有一套对付的方法。它会发挥自己游泳的专长,悄无声息地从水中秘密接近海豹,特别有意思的是,有时它还会推动一块浮冰作掩护。捕到海豹后,便会美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北极熊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在游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会无动于衷,犹如视而不见。这是因为它深知,在水中,它决不是海豹的对手,与其拼死拼活地决斗一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放海豹一马,也不消耗自己的体力。当捕食甚丰时,北极熊便会挑肥拣瘦,专吃海豹的脂肪,其余的部分都慷慨地留给它的追随者――北极狐、白鸥等。当找不到猎物时,它也会吃搁浅的鲸的腐肉、海草、谷燕、干果,甚至居民点的垃圾。

北极的春季(三、四月份)是北极熊的交配期,一般两周左右,有时可达1个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极熊(4龄以上)和雄北极熊(5龄以上)或许由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或许心灵感应所致,相会之后,双方便一起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盖上,有时,身材娇小的母熊走在前面,体格粗壮的公熊则紧随其后,相距不到两三步,有时,情之所致,双方贴得相当近。当然,有时会出现母熊对公熊不甚满意的情形,这时公熊往往会采取暴力行动,于是双方便厮打起来,但是体质羸弱的母熊岂是体大粗壮的公熊的对手,最后母熊不仅遍体鳞伤,而且还要委曲求全,不得不违心地当上新娘。从某种意义上讲,雄北极熊所作所为虽有点粗暴,但对其整个种族的繁衍是极其有利的。因为交配期一过,双方便各奔东西,各自过着独身生活,而且为生活所迫,整天东奔西跑,很难有机会再相遇,而交配期稍纵即逝,若不趁此良机繁殖后代,恐怕又要推迟一年,而明年的此时能否有此机遇,还很难预料。因此,为了保证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不致灭绝,雄北极熊抓住每一个繁殖的机会实在是明智之举。

隆冬时节(12月份至翌年的1月份),母熊便在自己建造的洞穴中分娩了,一般为双胞胎,偶尔是单胎或3胎。刚生下的熊仔光秃秃的,双眼一抹黑,双耳听不见声音,体重仅有几百克重,相当于母熊体重的1%左右。出生之后,生长得相当快,经过3~4个月的哺乳,即可长到9~13.5公斤,而在此之前,母熊则与熊仔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驻守洞穴中,并完全依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维持自身生命,而且还要哺乳熊仔。北极熊乳汁的脂肪含量高达30%以上,这是任何食肉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熊仔才能发育良好,3~4个月后,母熊便携子离开洞口,让其外出见世面,长见识,晚上领着它们回洞过夜。

熊仔跟随母熊约2年左右的时间,其间要学习捕食和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年满2岁后,就开始日食其力,而且一旦长成,它们很少找同类做伴,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由于其特殊的摄食方式和相当大的食量(北极熊的胃可容纳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总是独来独往,漂泊不定,俨然一位孤独的流浪者。

长到4~5岁,北极熊便达到性成熟,并开始婚配生育,另立新家。其生殖年龄可以持续到20~25岁。目前,尚无法断定野生北极熊到底能活多久,估计也就是20~30年,但是曾有一只捕获的北极熊在动物园里活了40年;不过,也只有在动物园里,北极熊才吃喝不愁,而且管理人员精心饲养照料,身体极少得病,即使有病,也会被治疗,这样才得以高寿。若是在北极,那些年老的北极熊往往视力、听力欠佳,牙齿磨得平平的,很难捕到猎物,饥寒交加,再加疾病缠身,很快便会死去。

北极熊在冬季也会“冬眠”。不过和很多熊科动物一样,也只是长时间的大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当进入大睡的时候,它们维持身体持续运转的养料和水分都来自存储已久的脂肪。而在食物匮乏的季节,这些脂肪也是使它们继续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

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北极熊平常也过着单身生活,只有在每年3月至6月的这段恋爱季节才会和异性小聚片刻。不过北极熊的婚恋方式是比较暴力的,公熊们不仅要为争夺配偶而相互斗殴,即便面对心仪的单身女性,它们也要通过激烈打斗来向异性表达爱意(尽管双方都会因此伤痕累累,唉……)。由于北极熊也有延迟着床现象,这使怀有身孕的母熊孕期长达195-265天。到了当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前后,通常会有两个宝宝降生在母亲“冬眠”的窝里(也有1-4个孩子的),并会和妈妈一起在窝里待到春季的来临。小家伙们刚降生的时候体重只有600-700克,眼睛也没有睁开,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由于有营养丰富的母乳滋补,这些小东西在妈妈的洞里快速成长,到了春季和妈妈一起出窝的时候就已经有10-15公斤了。

孩子们会和妈妈一起生活2-3年后才会独立生活。独立后的年轻北极熊们要到5至6岁才会到达性成熟,而其中的男孩子们要到9-10岁才会长到骇人的成年体形。

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熊寿命大约有25-30年左右,圈养条件下自然会活的更长,已知最长寿的北极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动物园,到1999年已经活到了45岁。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而到了1973年,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和前苏联更进一步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除了限制捕杀和贸易以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其栖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条款。目前CITES已将北极熊列入附录II,而IUCN的红皮书则于近日(2006年5月初)正式将其列为“濒危”注2。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猎物也相应减少,另外,即便游泳技术再出色,它们也无法长时间地待在海里,日益开阔的海面更增加了它们溺弊的危险。北极熊的未来恐怕不得不依赖需要人类更多的保护措施。

蚂蚁

蚂蚁是群居动物,是一种有社会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的发育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卵、幼虫、蛹。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蚂蚁会根据其不同的种类发展成为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蚂蚁,其头和牙也发展的大,通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蚂蚁的体积都比较小,一般0.5mm~3m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蚂蚁的外部形态是可分为三个部分:头、胸、腹,有六条腿,头、胸棕黄色,腹部较为肥胖,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呈棕褐色。

蚂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昆虫,同时也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由于各种蚂蚁都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在古代通称“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蚂蚁属于蜂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强的生物,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蚂蚁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目前大约有11700种一一被描述,尚有更大范围的蚂蚁区系等待着人们去研究。

蚂蚁习惯住在潮湿而又温暖的土壤里。

通常情况下,蚂蚁生活在干燥的地方,但如果将其置在水中,也能存活两个星期。

蚂蚁的寿命:蚂蚁的寿命很长,一只普通的蚂蚁能生存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甚至50多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1年。

蚂蚁繁衍后代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交配、产卵、分窝。当蚁后认为蚂蚁群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限度后,就会提前繁殖出雄性蚂蚁和雌性蚂蚁,时机成熟后雌性蚂蚁飞出窝巢交配后建立自己的窝巢开始繁殖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家族。蚂蚁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蚁后的受精卵会发育成雌蚁,即未来的蚁后和工蚁,未受精的卵则发育成雄蚁,新蚁后与工蚁的区别是幼年期食物的不同造成的。

蚂蚁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昆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约有9000种,估计全部种类应有12000~15000种,而中国至少有600种以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对蚂蚁的记载,汉代初期时的《尔雅》中就有蚍蜉、打蚁、蚁、飞蚁等字,但这里所指的蚁有的与白蚁相混。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谋士张良用饴糖作诱饵,使蚂蚁闻糖而聚,组成了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霸王见此以为天意,吓得丧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挥剑自杀而死。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蚂蚁助成的故事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而张良正是利用蚂蚁好甜的习性,智取刚愎自用的霸王,可谓兵法妙用,棋高一着定江山。

蚂蚁对温度有着很高的灵敏度,多半在炎热的夏季活动。它们喜欢香甜的食品,如蛋糕、蜂蜜、麦芽糖、红糖、鸡蛋、水果核、肉皮、死昆虫等。它们能辨别道路,行动极为匆忙,如果个别工蚁死亡,尸体会被运回蚁穴。蚂蚁耐不住饥饿,如果食物短缺,又没有水,那么经过4个昼夜,蚂蚁就会有一半死亡。

防治家居蚂蚁最简单且省时的方法是:用杀灭蟑螂、蚊虫的喷射剂,这些药品均对小红蚂蚁有杀灭功效。不过小红蚂蚁是一种半社会性昆虫,一般的喷射药剂只能杀死群体中出巢活动的工蚁,蚁后、蚁王这些繁殖机器仍在巢中疯狂繁殖。一只蚁后每秒钟能生出600只小蚂蚁,因此灭蚁采取全楼集体行动较为理想。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种蚂蚁喜欢的食物,并在其涂抹药剂,工蚁将毒饵搬回后,能够使巢内蚁王、蚁后及幼虫中毒身亡,达到全巢覆灭。

蜜蜂

蜜蜂是指蜜蜂科里所有会飞行的群居昆虫,他们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蜂蜜。其细胞沉积现象,也是惟一在细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真核生物。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中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15万工蜂,500~1500只雄蜂。蜜蜂源自于亚洲与欧洲,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到美洲。在人类印象中的蜜蜂的勤劳的,它们为取得食物不停地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是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蜜蜂与我们常说的黄蜂不同,蜜蜂(除了寄生的蜜蜂外)是以一种花粉与花蜜的混合物喂养幼蜂,而黄蜂则以动物性食物或以昆虫和蜘蛛来餵养幼蜂。两者除了在对食物的选择上有差异外,还有一些结构之差异,最基本的不同是黄蜂覆盖着无分支的毛发,而蜜蜂至少有一些分支或羽毛状的毛发,花粉通常黏附其上。

蜜蜂的食物完全依赖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而蜜蜂就是其传播者,它们的这些价值要远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雄蜂的寿命很短,它们不采花粉,也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要负责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蜜蜂有发音器官,这个发声器官位于蜜蜂腹部的两个极其小的两个黑色圆点。

通常情况下,蜂王会在蜂巢室内产卵,幼虫则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雄性蜜蜂的生存期限没有雌性蜜蜂的长,它们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而是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

蜜蜂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主。食性可分为3类: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条蜂科、切叶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社会性。雌雄与职蜂共同生活在一个巢穴中,但两者却在生理、形态、劳动分工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形态比较小,属于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

寄生性。雌蜂的主要负责交配,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筑巢的过程非常复杂,其时间、地点、结构也很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会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做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例如石蜂属会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的分布一般较分散,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蜜蜂的地区分布主要取决于其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世界各个景观地带均有蜜蜂的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但因食性不同,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它们可以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

生物的性别并非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在蜜蜂和蚂蚁中,性别决定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的组数),而不是性染色体,蜜蜂和蚂蚁体内也没有性染色体。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雄蜂在群体中的个体数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

蜜蜂虽然有群居的特性,但是,蜂群和蜂群之间是互不串通的。蜂巢里存有大量的饲料,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蛰针是蜜蜂的主要自卫器官。蜜蜂的嗅觉灵敏,它们能够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经常有担任守卫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随便窜入巢内。在缺少蜜源的时候,经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潜入巢内盗蜜,守卫蜂立即搏斗。但是在蜂巢外就又不同了,例如在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有时候,飞出去交配的母蜂也会错入外群,这时工蜂立即将它团团包围,刺杀母蜂。可是雄蜂就又不同了,如果要错入外群情况就不同了,工蜂不伤害它,因为蜜蜂培育雄蜂不只是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为了种族的生存。

瓢虫

瓢虫是一种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多见红、黑或黄色斑点。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瓢虫的身体形似半个圆球,一般5~10毫米长。足短,色鲜艳。九星瓢虫的图案是在橘红鞘翅上各有4个黑斑点,以及各有半个斑点,这是典型的瓢虫颜色图案。

瓢虫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没有固定的居所,只能坚强地忍受各种恶劣的气候,有时他们会藏身于树叶之下,把它作为挡风遮雨的保护伞。对于昆虫来说,一滴雨水有多种含义。如果他们想饮水,那么雨滴就相当于水池,一个看不见底的巨大水杯。但当环境相对恶劣的时候,雨滴就更显得其大无比,水滴表面的张力也可以使小昆虫像陷入沼泽地一样无法自拔。

瓢虫在幼虫时期的生活很单调,几乎每天都在花草间游弋,疯狂地捕食蚜虫。瓢虫的生命非常短暂,从卵生长到成虫时期只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在花园里同时发现瓢虫的卵、幼虫和成虫。随着时间的推移,瓢虫的幼虫胃口越来越大,身体也在不断地增长,他们必须挣脱旧皮肤的束缚,开始了一个艰辛的历程——蜕皮。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脱掉旧衣服,再换一件大号外套那么简单。瓢虫的一生至少要经历5~6次的蜕皮过程,每次蜕皮都将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们的身体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步入虫蛹阶段。

瓢虫在化蛹时,会先为自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悬挂着附在叶面下,开始经历惊心动魄的转变。它会从一个身体娇柔的幼虫变成体质强壮的成年瓢虫。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过程,幼虫的身体将被分解,然后重新组合、调整,再加以修饰装扮,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它崭新的生命。当它最后破蛹而出变为一只新的成年瓢虫时,还要经历一些转变,因为此时它的身体仍旧柔软娇嫩,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时的瓢虫会让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吸取充足的养分,使体色慢慢加深,斑纹也逐渐显露出来,几个小时后,它就会变得和花园中其他成年瓢虫一模一样了。

成年瓢虫会捕食一些肉质嫩软的昆虫,例如蚜虫,但只要是没有披戴盔甲和其他保护外套,而且身体柔软、体型小的昆虫,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美餐。猎物们不会自投罗网,瓢虫必须经常飞动去搜索目标。瓢虫看上去不大可能会飞,它的体型不像个飞行员,而更像是个药箱。它有一个坚硬的外套,而它那套细小精致的翅膀会从外套下伸出,疯狂地舞动。不得不承认,瓢虫确实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飞行家,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所以才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里来去自如。

瓢虫通常会将卵产在蚜虫时常出没的地方,以确保自己的儿女出生后能获取最大的生存机率。卵被孵化后,新出生的幼虫就会把身边的蚜虫作为它们可口的小吃,幼虫的模样与它的父母区别很大,它们还没有装备上厚实的盔甲,身体非常柔软,成节状分布,但却长着些坚硬的鬃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它们的下颚强壮有力,形状就像一把钳子,能够轻易地洞穿蚜虫的身体。瓢虫幼虫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分泌出一种淡黄色液体(成分为生物碱),虽然无毒,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借以驱散敌害。

螳螂

螳螂按其形体上讲,它属于中至大型昆虫,头部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的品种大约有1585种,中国约有51种,其中,广斧螂、欧洲螳螂、南大刀螂、中华大刀螂、北大刀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的身体呈长形,常见的有绿色、褐色,也有带花斑的种类。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6~8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一些螳螂具有肉食性,专门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螳螂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螳螂,有时还会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本身就具有保护色,在不同环境下,还并有拟态,能与其所处的环境颜色相似,可以有效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只食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自己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螳螂是凶残的,雌虫在交尾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数约200个,若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雌性螳螂无论是从食量、食欲或是捕捉能力等方面,均大于雄性,因此,雄性有时会有被吃掉的危险。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第二年夏天来到的时候,会有数百只若虫从卵鞘中孵化出来,若虫蜕皮数次,便发育为成虫。

另外,猫、猴子及老鼠也会捕食蟑螂。

美丽的藏羚羊

中文别名:藏羚羊、长角羊藏名译音:Zu

分类:偶蹄目、牛科、藏羚羊属。形似黄羊,但大得多。

肩高:80—85厘米(雄)70—75厘米(雌)

体重:35—40公斤(雄)24—28公斤(雌)

形态:四肢匀称、强健。尾短小、端尖。通体被毛丰厚绒密,毛形直。

特殊性: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

毛色:雄羊头、颈、上部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浅,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长:成年雄性角长笔直,角尖微内弯,50—60厘米(雌性无角)

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

习性: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早晚觅食,善奔跑。

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数量:少于75000只(1999年估计,据夏勒博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他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CITES公约:即《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是一个有100多个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性政府间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协议,秘书处设在瑞士,各国都设有CITES管理委员会,每个成员国都有责任遵守CITES保护稀有野生动植物的协议,违约时要受到处罚。除了一个成员国之外,CITES的142个成员国或地区进口藏羚羊毛或称"沙图什"都是违法的。藏羚羊(chiru),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30英寸)、体重约25-30公斤(55-66磅)。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32-33英寸)、体重约35-40公斤(77-88磅)。

物种状况

藏羚羊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2000年列为濒危物种。藏羚羊从1979被列入CITES附录I。藏羚羊同时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在没有许可情况下禁止狩猎和贸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外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羊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对该物种的威胁

历史上藏族人对藏羚羊的猎杀都是迫于生计。今天,藏羚羊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为获得其底绒的大规模盗猎行为。

为了获取底绒就必须将藏羚羊杀死。藏羚羊底绒制成的披肩称为“沙图什”,是世界公认的最精美最柔软的披肩。一条披肩是以数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而织成的。藏羚羊绒从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尔,在那里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绒织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贸易仍然是非法的。

尽管印度历史上有使用沙图什披肩作嫁妆的风俗,但西方时尚界对沙图什的追求是直接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藏羚羊角在传统医药市场也有销售。

巡逻人员因资金不足很难在藏羚羊出没的广大地域进行巡逻。为了保护藏羚羊,西方时尚界应该停止购买沙图什,没有需求藏羚羊盗猎就会停止。另外,多个组织团体保护藏羚羊和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监控的建议应该被实施。

其他威胁包括人类和饲养的家畜对藏羚羊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和活动的干扰,以及对藏羚羊栖息地的侵占。

国际贸易

藏羚羊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藏羚羊、藏羚羊身体器官和衍生物的国际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是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藏羚羊的生活习性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活于海拔4100-5500米之间的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等环境中,主要食物有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beraeae)以及绿绒蒿属(Meconopsis)的植物。藏羚羊对低海拔高含氧量的环境不适应,因此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他场所饲养藏羚羊。

藏羚羊群居生活,每群由数只到数百只不等,产仔期和迁徙途中可以看到数千只组成的特大群体。一般无固定的栖息地,除个别小群体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固定地生活外,大部分都有远距离迁徙的习性。

藏羚羊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狼是藏羚羊的主要天敌,常以穷追的方式捕食藏羚羊,幼龄、年老、受伤的藏羚羊往往葬身狼腹。此外,秃鹫等猛禽对藏羚羊特别是初生藏羚羊的威胁很大。

藏羚羊御敌的主要本能是奔跑,由于有强健匀称的四肢,藏羚羊具有特别善奔跑的优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即使是妊娠期满临产的雌藏羚羊,也会以较快的速度疾奔,这在其他草食动物中是少见的。

除奔跑的能力外,藏羚羊还有其他逃避敌害的方法,雌藏羚羊分娩后的初期,如果遇到敌害或其他异常情况,它会立即将还不会走动的新生儿叼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慢慢地从比较显眼的地方离开,以吸引天敌的注意力,直到它认为安全了,才匆忙回到隐蔽处寻找新生儿,而初生的幼仔在这期间一动不动,就是在较近的地方,如果不仔细寻找,也不易发觉。关于藏羚羊腹部的空囊,目前还不清楚其生理作用,据年老的藏族人讲,藏羚羊在快速奔跑时两个空囊被空气胀满,使藏羚羊身体轻盈,减少奔跑中的能量消耗。这一说法有无科学依据或空囊究竟有何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自然界中,藏羚羊是特别适应高寒气候的野生动物,但对某些人类活动却缺乏逃避的能力。如在夜间强烈的灯光下藏羚羊不知所措,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会躲避,盗猎分子就是利用藏羚羊这一致命弱点在夜间汽车大灯的照射下对遇到的每群藏羚羊都进行不留活口地残酷屠杀。初生的小藏羚羊在母亲被杀剥皮后,由于不会觅食,仍然无知地在母亲尸体上寻找乳头吸吮,满嘴是鲜血,它们的命运不是被饿死,就是被狼、秃鹫等天敌动物吃掉。藏羚羊在原其分布区可以进行人工饲养。2001年7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沱沱河保护站对一只救下来的受伤雄性小藏羚羊进行治疗后,进行了人工饲养的尝试,并用奶粉、鲜山羊乳和鲜牦牛乳分别喂养,大约在40日龄左右(被救后32天)开始觅食青草,三个月后补喂青裸等饲料,10个月开始长角。目前,这只小藏羚羊仍健康地生活在保护站。与同时饲养的藏原羚比较,藏羚羊更容易接近和依恋喂养的人员,不惧生人和其他动物,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藏羚羊在产地进行人工驯养是有可能成功的。

藏羚羊繁殖和迁徙行为

藏羚羊的正常迁徙与繁殖直接相关,除个别地区的个别小群体外,绝大多数都有长途迁徙集中产仔,产仔后又迁回原栖息地的习性。

有关资料表明:雌藏羚羊3岁性成熟,每胎1仔。我们通过人工驯养,发现雄性藏羚羊在1岁半即可性成熟。每年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是藏羚羊的交配期,来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产仔,妊娠期200天左右。在交配期,雄性个体有激烈的争偶现象,争偶结束后,得胜的雄体带着雌体成小群在一起交配,雄雌比由1:1到1:26不等,争偶失败的雄藏羚羊一部分与未成年藏羚羊一起生活而一部分则远远追随,伺机交配。产仔前一个月,分布在各地的雌性藏羚羊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向可可西里太阳湖、卓乃湖等地迁徙,迁徙过程中相遇的雌藏羚羊结群而行,到达产仔地时,最大的群体数量可达3000只以上,产仔开始后,狼、秃鹫等天敌动物也比较集中地在藏羚羊产仔场所附近游弋和徘徊,伺机捕食大小藏羚羊。

初生羚羊体重在1.84-3.20kg之间,中值为2.78kg,新生幼体在半小时内吃到初乳后就会站立起来,一个小时后就能蹒跚学步。大约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体力恢复,雌藏羚羊带着小藏羚羊又开始长途跋涉,返回各栖息地。在雌藏羚羊集中产仔的时期,雄藏羚羊则带着上年出生的小藏羚羊一起在各分布区结成较小群体生活,直到交配期到来。

中国藏羚羊保护白皮书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和发展,该物种种群曾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数量巨大。但从80年代末开始,该物种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针对猖獗的大肆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绒的非法活动,中国各有关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实施了一系列打击行动,然而上述非法活动仍在继续。为有效遏制非法盗猎藏羚羊及走私藏羚羊绒的犯罪势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会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及中国有关方面继续采取严厉措施,并希望各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友好人士共同实施藏羚羊保护行动,促使藏羚羊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一、藏羚羊种群的分布及其生态学习性

藏羚羊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四省区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这些区域植被稀疏,并均为高原草本植物。此外,这些区域气温较低,许多地方年被雪覆盖期超过6个月。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虽然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换一次绒毛,但由于自然更换的绒毛是零星掉落、随风飘散,目前还无人尝试收集自然更换的绒毛的活动。

二、中国藏羚羊资源正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中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的藏羚羊皮、绒数量和各有关单位在藏羚羊分布区发现的藏羚羊尸骸情况分析,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

三、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做出巨大努力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藏羚羊保护。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鉴于藏羚羊为附录I物种,中国政府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国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此外,中国政府还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

为保护好藏羚羊,在藏羚羊分布区,还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保护管理和科研人员,组织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对十分猖獗的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绒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原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了专门调查;中国各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森林公安机关等执法力量,在藏羚羊分布区、重要运输路线及加工点、重点海关及边境线,连续多年实施了严厉的打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中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藏羚羊的案件100余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17,000余张、藏羚羊绒1100余公斤、各种枪支300余支、子弹15万发、各种车辆153辆,抓获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击毙盗猎分子3人。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保护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原青海省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同志就是保护藏羚羊英雄们的典型代表,他领导的队伍不畏艰难困苦,连续三年在10多万平方公里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地区辗转巡护,抓获许多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1994年1月18日,这位年仅40岁的英雄,在追捕非法盗猎藏羚羊犯罪分子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四、中国藏羚羊保护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然而,尽管中国有关部门多次实施严厉的打击行动,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住非法盗猎藏羚羊、走私藏羚羊绒的活动,中国藏羚羊总数仍显示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藏羚羊分布区总面积超过60多万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700~5500米以上,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以现有的警力、装备和财力难于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而盗猎分子则抓住空隙对藏羚羊群进行大肆屠杀;二是犯罪分子在盗猎、运输、取绒和走私等各个环节建立了更严密的组织,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对上述犯罪行为实施打击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当中国的执法人员在恶劣环境中艰难追捕盗猎分子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藏羚羊的根本原因。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得十分清楚:

1、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藏羚羊绒。到目前为止,中国所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藏羚羊肉寄生虫很多、藏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还不存在对藏羚羊肉、皮、头骨、角等的贸易性开发利用,中国境内也没有藏羚羊及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在所有盗猎藏羚羊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量遗留的藏羚羊尸体、头骨、角,而取绒后被丢弃的大量藏羚羊皮则在其他许多地方被发现,可充分证明获得藏羚羊绒是引发大肆猎杀藏羚羊的根本目的。

2、藏羚羊绒贸易给盗猎分子带来巨额利润。大量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中国境外,1公斤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毫无疑问,这还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实施打击行动的难度。

3、中国从来没有利用藏羚羊绒的传统习俗,至今也没有藏羚羊绒及其产品的消费市场。综合分析上述实际情况,国际上许多关注藏羚羊保护的组织、人士和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直至威胁藏羚羊的生存。从根本上清除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是保护、恢复藏羚羊种群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五、保护藏羚羊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共同行动

当今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某些野生动植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和对每一物种价值的深刻理解,1973年3月3日在华盛顿诞生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并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一系列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

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西藏自治区北部、青海省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金山一带是它们的生息地。由于受到国际非法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导致每年至少有20000只藏羚羊遭到屠杀。据估计,目前藏羚羊仅存50000只左右。

目前,一批批藏羚羊在呻吟中死去,而盗猎者、加工者和贸易者却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走私、非法国际贸易等形式获得了浸满藏羚羊血的巨额利润;一些消费者为追求时尚,仍在麻木地作为帮凶而加剧了对藏羚羊的残杀。这不仅是对许多国家相关法律的对抗,也是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蔑视和对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意愿的践踏。为此,我们提请特别是在藏羚羊绒织品加工及贸易仍然存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府、组织和人士,对上述情况予以必要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护藏羚羊及濒危野生动物,是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也是中国人民的良好意愿。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在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加工贸易和消费市场,保护和挽救藏羚羊种群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对此,我们挚诚希望有关国家政府、组织和人士,珍惜藏羚羊这一古老物种的价值和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美好意愿,切实理解加强国际合作对保护藏羚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行动打击和制止一切从事藏羚羊绒加工贸易和消费等危及藏羚羊生存的活动,以促使藏羚羊种群最终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国藏羚羊保护队伍获赠先进装备

国家林业局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7月24日分别举行仪式,向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及藏羚羊分布区的森林公安赠发和捐赠了总价值为130万元的物资装备,以加强对濒临灭绝藏羚羊的保护。林业局赠发的物资包括:4辆警用吉普车、12支八五式狙击步枪、10个现场强光搜索灯、10部手持卫星定位导航仪、5部短波电台、25套防弹服及头盔、6台摄像机等,价值80万元。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向来自新疆、青海、西藏的15个森林公安局和派出所的代表捐赠了通讯器材和其他物资,其中包括发电机、电台、全球卫星定位仪、夜视仪、望远镜以及帐篷和睡袋等。这是该基金会第二次向中国的藏羚羊保护工作提供专门捐助。

为保护好藏羚羊资源,中国政府相继建立了羌塘、阿尔金山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组建了专门执法队伍--森林公安,负责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

保护好藏羚羊,从身边做起。

绿孔雀

别名爪哇孔雀,属于雉科,学名为Pavomuticus。驰名中外的观赏鸟。雄鸟全身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尾上覆羽延长为能开展如扇的尾屏;雌鸟羽色不如雄鸟艳丽,也无长尾屏。产于我国云南南部。

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羽上具众多的由紫、蓝、黄、红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

绿孔雀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是我国野生雉类中形体最大的一种。体羽主要呈金翠绿色,雄性成鸟全身辉翠绿色,并闪有紫铜色反光。头顶具一簇直立的冠羽;尾上复羽发达,长约一米,每羽端部有一个闪耀蓝色和翠绿色相嵌的眼状斑,羽枝松散成“尾屏”,极为华丽。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眼周裸露,皮肤浅蓝色,颊部肉垂呈鲜黄色。

孔雀一般栖息于低海拔河谷地带,经常成对或三五只结成小群活动,主要食种子、果子、嫩树叶芽、昆虫,还吃蘑菇。白天多在地面觅食,夜间栖息在树上,栖处较固定。自2月中旬开始繁殖,巢筑于浓密的灌木丛和高草丛中。每窝产卵4—8枚,呈乳白色、棕色或乳黄色,不具斑点。每当繁殖期到来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将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高举并展开,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大扇,左右摆动,并不断抖动,相互磨擦而发出“沙—沙”的音响,这就是孔雀开屏。

绿孔雀不仅羽色绚丽,而且姿态优雅,宛若舞姿。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根据孔雀的优美仙姿自编自演了舞蹈《雀之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寄托了“孔雀仙子”杨丽萍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舞蹈传递着天地间的自然生息,如山间的泉水,姿态无限,色彩绚烂,有不羁的野性,骄傲而恬淡,狂野而从容,散发出那种溪流奔涌的气息;又如微风从一泓止水上空掠过,寂静的深潭里,有了细浪追逐的声音。杨丽萍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体现了“孔雀”灵与肉的交融。杨丽萍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在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她用那种美得令人窒息的肢体语言表达天籁与人籁。杨丽萍纯净柔美的舞蹈,是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通过她的舞蹈语言,你会领悟到其舞蹈神韵中含有一份灵气;参悟出一股隽永的灵魂之美——在云南遥远的深山里,在神秘的大自然里。

绿孔雀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怒江流域海拔二千米高度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带,那里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是绿孔雀恋恋不弃的原生地和聚居地。孔雀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晰蜴等。但生性机敏畏人,不易接近。白天在地上游荡觅食,夜间在高树上栖息,还会发出响亮的如同吹号般的“啊-喔,啊-喔”叫声。绿孔雀一般是一雄配多雌,以一只雄孔雀为中心组成一个“家庭”,除3-5只雌孔雀外,还包括自己的“子女”。二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孵卵,孔雀每次产卵4-8枚。雏鸟常常藏在“母亲”的尾下。它们长得很慢,到了第三年,它们才长成完美的羽毛。绿孔雀的寿命,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年。孔雀的双翼不发达,不善于飞行,飞速慢而且笨拙。脚却强健有力,善疾走。孔雀觅食是有规律的,通常在清晨,静悄悄地走到河边,汲水,理羽,然后结队到树林里觅食。在烈日当空时,处在安闲休息状态,到了日落之际,再饱餐一顿。红日西落之后,它们相继飞回自己的巢穴,在密枝浓叶中栖息。它们的警惕性很高,落在树上还要引颈四望,确信安然时,才把头插在胁间入睡。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雄孔雀追随于雌孔雀周围,常常情不自禁地将鲜艳夺目而具有眼状的尾屏高高竖起并展开,形成一把珠光宝气的巨扇。雄孔雀展示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其尾羽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美仑美奂,这就是令人赞叹的“孔雀开屏”。孔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开屏许多次,每次长达10多分钟,难怪人们都说:"孔雀美,多在尾"。

孔雀开屏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一旦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孔雀便突然开屏,然后抖动它“沙沙”作响,很多的眼状斑随之乱动起来,敌人畏惧于这种“多眼怪兽”,也就不敢贸然前进了。

在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和绿孔雀亲密相伴,在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宗教的影响和图腾崇拜,少数民族人民认为绿孔雀是“菩萨的神鸟”,是吉祥、美丽、华贵的象征。他们对绿孔雀怀有敬畏之心,一般不猎捕绿孔雀,绿孔雀与当地的人们和睦相处。每到春夏季节,孔雀们频频走出林子,自由穿梭在田野里觅食,当地老百姓把绿孔雀视为神鸟,都非常自觉的爱护绿孔雀。

珍贵的金丝猴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毛质柔软,为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是很美丽的:天蓝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古人有人担心这种特殊的鼻孔下雨时雨水会从鼻孔灌进肚子里去,所以有古书记载金丝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时用两个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实,在陆生哺乳类中并没有尾巴分叉的动物,这种说法应该属于谣传。

金丝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长,瘦长的身体上长着柔软的金色长毛,最长可达三十多厘米,披散下来就像一件金黄色的“披风”,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夺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丝猴”的美名。

这些美丽的金丝猴身价非同一般,它们与大熊猫齐名,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珍贵动物。它们在国家公布的一类保护动物中名列前茅。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母爱在灵长类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提抱抱小猴亲热一番了。母金丝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猴王在群体中享有特权。有则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丝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树、苹果树上偷吃果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拦住去路,大金丝猴一跃而过,小金丝猴却跳跃不过去,急的“吱吱”乱叫。过了河的猴王于是发出“命令”,叫一只公猴过河接应。公金丝猴又跳过河,抱起小猴准备过河。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丝猴抛落在水中。金丝猴们一见拼命顺着河边跑去抢救,在下游把小金丝猴救上岸来。那猴王气势汹汹地走进那只公金丝猴,“啪啪”就是两耳光。公金丝猴自知有错只好规规矩矩的接受惩罚。

金丝猴的记忆力特别好。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气很坏,抓、咬饲养员。饲养员很生气,有一次惩罚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来饲养员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来看望金丝猴,猴王在众人中一下子认出了他,为了报仇急忙寻找土块作为“武器”朝那位饲养员头上仍去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金丝猴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金丝猴为我们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欢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保护大自然。让金丝猴成为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我们欢乐与共,共同生存!使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亲密!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

川金丝猴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猴类。鼻孔向上仰,颜面部为蓝色,无颊囊。颊部及颈侧棕红,肩背具长毛,色泽金黄,尾与体等长或更长。成年雄体长平均为680mm,尾长685mm。

分布范围: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四川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和小凉山,包括南坪、松潘、黑水、平武、青川、北川、茂汶、汶川、理县、安县、绵竹、大邑、什邡、都江堰市、彭县、崇庆、天全、芦山、宝兴、泸定、康定和马边等22个县境内的部分林区。甘肃主要分布于文县、舟曲和武都等县部分林区属岷山和邛崃山向北伸延的山地。陕西分布于秦岭南坡,包括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等县的部分林区。湖北主要分布于神农架山区,包括房县、兴山和巴东等三个县的部分林区,属大巴山东段。

生活习性: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群栖生活,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每个小家族集群又由一强健的成年雄体为首领猴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组成。金丝猴的食性很杂,但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食的主要植物达118种(李贵辉等)。春季它们在卧龙主要采食假稠李、花楸、栎、槭、冬青、野樱桃、构树等植物的芽苞、枝芽、花蕾以及木姜子、杜鹃等花瓣,也偶见有少数雄体下地吃野当归和紫花碎米荠幼苗。夏季主要采食桦、假稠李、紫花卫茅、野樱桃、花楸、板栗、桑、构树、冬青、山楂、山葡萄等。秋季以各种花楸、海棠、山楂、猕猴桃、拐枣等果实和松、板栗、高山栎等种子,有时也下地觅取。冬季主要是在林中啃食多种树皮、藤皮以及残留的花序、果序、树干上的松萝、苔藓等。性成熟期雌性早于雄性,雌约4-5岁,雄猴迟到7岁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个月为交配盛期,孕期6个月左右,多于3-4月产仔,个别也有在2月或5月产仔的。成年猴群中,雄雌性比约为1:2。天敌有豺、狼、金猫和豹以及雕、鹫、鹰等。

种群现状据湖北神农架调查有4群,最多的猴群为123只,估计约有500只左右(华中,1980)。川东巫山有2-3群,数量不足100只(王应祥等,1990)。陕西秦岭约有53个猴群,每群小的约50只左右,大的约100只左右,最多约300只,估计陕西境内约有5340只(李保国、杨兴中,1994)。四川和毗鳞甘肃南部,金丝猴的分布,在岷山约有1300km2面积,邛崃山约10000km2,大雪山和小凉山约有2000km2有分布,总计约有2500km2内面积有分布。但它们栖息的生境离不开森林,实际栖居的环境约为其总面积的1/5。四川猴群数量较多,一般为200-300只,每群活动范围是30-60km2,除去猴群之间的距离,估计约有100群,若每群以200只计,四川加上甘南约有2万只。因此,四个省总计约25000只左右。据Eudey1987年估计,川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1.5万只。

致危因素长期以来滥捕滥杀是金丝猴濒危的主要威胁之一。1963-1974年仅四川省境内不完全统计,就超过了300只。同时,森林采伐彻底地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造成分布不连续,分布缩小,最终导致绝迹。再次是毁林开荒,林中放牧,缩小了它们的生境。

黔金丝猴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股部灰黄。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豺、大灵猫和云豹等。

种群现状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据1991-1993年考察有3个猴群,总数约550-600只,数量增长缓慢。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1995年对黔金丝猴进行了系统考察,确认黔金丝猴现存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周晓农等,1995)。

致危原因

1.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栖息地破坏:在建立梵净山保护区之前,伐木采矿等活动对这一地区破坏严重,对黔金丝猴的栖息造成严重威胁。

4.过渡利用:由于当地居民有狩猎的习惯,对黔金丝猴的捕杀时有发生。最严重的1962年到1977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猎杀317只之多。

现有的保护措施

黔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梵净山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使黔金丝猴的生存有所保障。虽然保护区初期乱砍滥伐、盗猎等现象仍很严重,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当地人的教育和适当引导使这些现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正处于研究阶段。

建议的保护措施

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滇金丝猴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m2,向北伸长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马世来等,1984-1985;杨德华等,1981;白寿昌,1988;王应祥等,1985-1988),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西藏芒康约1,000只(尹秉高、刘务林,1993)。

致危因素

主要是滥猎供作毛皮用。据在云南德钦县霞若区调查。70年代该区滇金丝猴估计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多只,到现在仅剩下200余只(白寿昌,1987)。1978-1981年上半年,仅白马雪山东坡一小区域,三年半时间共枪杀139只,其他产滇金丝猴的地区,其情况也大同小异(木文伟等,1982)。同时还由于森林不断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

科学研究

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定名。

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Biet),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後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还没有研究人员见过活的滇金丝猴,倒是见到过作为药材合法收购的猴骨。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里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後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

保护措施

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种保护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据近些年的统计,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上升。

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虎

老虎属哺乳动物、猫科虎属。迄今已确认的八个老虎亚种: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支半岛,估计种群数量约有3,060至4,735头。

西亚虎:分布于土耳其、亚洲中部及西部,现已绝种。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

爪哇虎:分布于印尼爪哇,现已绝种。

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

巴厘虎:分布于印尼巴厘岛,现已绝种。

苏门答腊虎: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00至500头。

东南亚虎: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地区,估计种群数量约有1,180至1,790头。

老虎头及身体全长:1.4至2.8米;尾长:0.6至0.9米。东北虎是现存体积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体重约180至306公斤,雌性体重约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栖息地多样化,茂密的植被、足够的猎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条件。

老虎属食肉动物,捕猎多种类的动物为食粮,一般习惯在黎明至日落期间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动物如猪、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体型更大的猎物,一头重约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猎一头重达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进食四十公斤的肉类,在未受骚扰的情况下,它们一般在捕获猎物后的三至六天内重返捕猎地点享用剩余的美食,直至食物所余无几才罢休。

老虎是捕猎能手,但捕捉猎物时往往有九成机会失手,由此可见,在自然条件下,老虎并不会导致猎物绝种,更不会对猎物的群落数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响。然而,随著人类不断破坏老虎的栖息、砍伐及烧毁植物,及捕杀老虎赖以维生的动物,老虎的存活遂备受威胁。

老虎在三至六岁开始繁殖,全年也可进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怀孕期约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产二至五头幼雏。雌老虎每两年至两年半繁殖一次,并须肩负哺育幼雏的责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个月后便可开始独立生活。迄今寿命最长的野生老虎约有十五岁半,人工饲养的最多可长至二十六岁。

老虎的分布范围可按栖息地及猎物的分布情况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为例,面积只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里,范围最大的分布地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约有一万零五百平方公里。

老虎跟其他猫类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善于游泳,以往曾录得一头老虎游泳长达二十九公里。

我国三种虎的产地、形态习性特点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前苏联和朝鲜北部的虎。在我国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身长可达4m、重量达38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2、对虎的保护与对策

近年来,虎的数量在急剧减少,产在我国的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已到了濒危的程度,据文献报道,生活在野外的东北虎,在世界上也只有200多头,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野生东北虎可能只有10头左右;加上全国动物园和饲养基地的也不过200多头。生活在野外的华南虎、孟加拉虎,也不会超过10头。

随着世界上虎的不断减少,全球保护虎的呼声日益高涨。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开始了援救老虎的行动,随后在印度、西伯利亚、我国也都采取了严加保护措施,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全国饲养在动物园的三种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繁殖。仅北京动物园饲养的东北虎从50年代到现在已繁殖成活了122头。

为了挽救华南虎,1995年中国动物协会还专门成立了华南虎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华南虎的救助工作;对我国目前动物园圈养的30多头华南虎,纳入我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繁殖专家组来我国,对上海、重庆、苏州等动物园的华南虎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共同采取人工复壮措施。只要全社会都增强生态意识,加上有关部门投入相应的人力、资金等,挽救虎的这一珍贵物种免于灭绝是有希望的。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本世纪初,全亚洲相信共有十万头老虎,但其后数量便缩减达九成之多,迄今只余下少于七千头野生老虎。捕杀老虎作商业用途、其食物数量减少以及栖息地丧失,均是老虎面对的主要威胁。老虎的将来系于现有的栖息地能否得以保存,及人类可否全面遏止非法捕杀的危机。

一直以来,猎人为搜集虎皮、制作标本及装饰物而不断猎杀老虎,也有以老虎身体部分研制中药材。十九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射杀老虎更成为一项运动,一九一一年,短短十一天内在尼泊尔便有三十九头老虎被同一群人射杀。在中国,老虎被视为“害兽”,“除害”更可获赏金。由四十至七十年代三十年间,共有三千头华南虎因而被猎杀。以往,获取虎皮是老虎被杀的主要原因,近年杀虎却是为了获得虎骨制药,杀虎取骨的问题备受各方面的关注。

以往,传统中药业认为老虎身体各部分也可入药作医疗用途,惟至今大部分入药用途也不再通行,近年中医主要使用老虎的肱骨作为医治风湿的药物,同时,虎骨捣碎成粉末可制成药丸、膏药或浸制虎骨药酒。自一九九三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删除以虎骨入药。然而,含虎骨的药物仍在不少亚洲、欧洲及北美国家广泛出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赞助举行一个突破性的会议,席间集合了传统东亚药业人士、药商及研究学者,与环保人士共同商议在东亚药业中,使用其他动物骨骼取代虎骨的情况。会上研究人员就多个野生及饲养品种虎骨的功效进行阐释,并期望中国能尽快以其他材料取代虎骨,然而,取代的物料必须避免危及另一种野生动植物。

打击老虎身体部分非法贸易活动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使用者的保护意识。使用者认识到贸易限制后,便须遵守有关法例。首先需要使他们理解老虎身处的状况,鼓励他们加入救虎行列,包括禁上使用老虎身体部分及衍生物。

随著老虎栖息地内的人口不断增加,住宅、农业及其他人类活动促使老虎的栖息地减少。不仅面积缩减,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区也变得零散不全,难以作为老虎栖息地。现时,全球五千至七千头老虎分散为超过一百六十个细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类砍伐柴木及捕猎老虎的猎物而备受破坏,导致老虎的数量可能因不断减少以致无法繁殖。目前,华南虎的栖息地分布零散,虽然已有一些积极的救亡计划,准备把部分细小的栖息地连系成主要的保护地区,但恐怕仍未能赶及在这些老虎亚种完全绝迹前成功实行。

人类捕猎野生生物,导致老虎的食物减少,对老虎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大型的保护区内情况也不例外。研究显示假如每平方公里内猎物数目低于二至五头动物的标准,老虎便难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一项华南虎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在保护区内并无老虎被杀,但在区内捕杀猪支及鹿,却对老虎的生存构成威胁。老虎食物数量减少同样是其他保护区内的重要问题。同时,在保护区内放牧家畜,不但导致牲畜与野生生物争夺食物,而且老虎及猎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减少,这些牲畜也可能间接传染疾病与野生生物。由于老虎的食物减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见零散,随著人类活动影响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生态,老虎的数量也将减少。

保护老虎必须全面遏止捕猎老虎及其身体部分的贸易活动,更须保存现有的老虎保护区。为确保这些美丽的生物能持续繁衍下去,必须扩大保护老虎的行动,识别大型的「老虎保护地点」,包括主要的栖息地及完整的猎物群落是切实执行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其后还需要推行创新的管理规划,以平衡地区内居民与老虎两者需求产生的矛盾。凡此种种,均是人类踏入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天鹅

天鹅是雁形目鸭科雁亚科中最大的水禽,有7、8种。5种生活于北半球,均为白色,脚黑色。疣鼻天鹅有橙色的喙,喙基有黑色疣状突,颈弯曲,翅向上隆起;喇叭天鹅鸣声低沉,传得很远,喙全黑色;高声天鹅叫声喧闹,喙黑色,喙基黄色;比伊克氏天鹅与之相似,体型较小,比较安静;扬科夫斯基氏天鹅可能是比伊克氏天鹅的东方类型;哨天鹅发声如哨,喙黑色,眼周有小黄斑。有些鸟类学家只将疣鼻天鹅归为天鹅属。喇叭天鹅体长1.7米,翅展达3米,是最大的天鹅,但体重较疣鼻天鹅轻。疣鼻天鹅天鹅体重可达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飞的鸟类。南半球有黑天鹅和黑颈天鹅。天鹅体形优美,具有长颈,体坚实,脚大,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扇动双翅。越冬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人”字形队列前进。其他水禽无论在水中或空中的行动均不如天鹅快速。天鹅以头钻入(不是全身潜入)浅水中觅食水生植物。游泳或站立时,疣鼻天鹅和黑天鹅往往把一只脚放在背后。天鹅雌雄两性相似。它们能从气管发出不同的声音。除繁殖期外,天鹅成群地生活。雌雄结成终生配偶。求偶行为包括以喙相碰或以头相靠。由雌天鹅孵卵,雄天鹅在附近警戒;有的种类雄性亦替换孵卵。幼雏颈短,绒毛稠密;出壳几小时后即能跑和游泳,但双亲仍精心照料数月;有的种类的幼雏可伏在父母亲的背上。未成年天鹅的羽毛为灰色或褐色,有杂纹,直至满两岁以上。第三年或第四年才达性成熟。自然界中,天鹅能活20年,人工豢养可活50年以上。因为天鹅身体很重,所以起飞时它们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天鹅夫妇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狐狸等动物殊死搏斗。

文化中的天鹅

北半球分布的四种白色的天鹅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在[[欧亚大陆]]发展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

中国古代称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黄鹤楼等,至今有些地方依旧是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

日本是天鹅的越冬地之一,日语中天鹅的古名约有20多个,有的如“鸿”“鹄”等是由中国传入,有的则是天鹅栖息的地区的名字,还有的用的是天鹅鸣叫的拟声词,有的是对天鹅形态的描述。在日本有关天鹅的故事很多,它们被认为是天的使者,是“神鸟”。

古希腊对于天鹅的记述很多,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就论述了天鹅的习性和行为,还有天鹅形态解剖的记载。《希腊鸟谱》一书中对于天鹅临终的鸣叫有着动人的描述,西方文化中,将文人的临终绝笔称之为“天鹅绝唱”(swansong)正来源于此。在英国,卓越的诗人或歌手可以与天鹅作比,例如莎士比亚的雅号正是“艾冯的天鹅”。

西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天鹅的形象,圣桑的《天鹅之死》、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都有天鹅高贵、圣洁的形象,安徒生用天鹅羽色的变化演绎了一篇动人的《丑小鸭》。星空中的星座也有天鹅的身影(天鹅座),那是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许多艺术家都以莱达与天鹅为题材创作了传世的美术作品。世界各地以天鹅命名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姓氏中的Swan也是来源于这种美丽而洁白的鸟。

分类介绍

大天鹅

物种特征:

体型高大(155厘米)的白色天鹅。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亚成体羽色较疣鼻天鹅更为单调,嘴色亦淡。比小天鹅大许多。虹膜-褐色;嘴-黑而基部为黄;脚-黑色。叫声:飞行时叫声为独特的klo-klo-klo声,但联络叫声如响亮而忧郁的号角声。分布范围:格陵兰、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分布状况:繁殖于北方湖泊的苇地,结群南迁越冬。数量比小天鹅少。习性: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

中文学名:大天鹅

中文目名:雁形目

中文科名:鸭科

中文属名:天鹅属

同物异名:AnascygnusLinnaeus,1758,

中文俗名:白鹅、大鹄、鹄、黄嘴天鹅、金头鹅、咳声天鹅、咳声天鹅、天鹅

拉丁文目名:ANSERIFORMES

拉丁文科名:Anatidae

拉丁文属名:Cygnus

拉丁文种名:cyg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俗名:WhooperSwan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渐危

生效年代:1996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子午岭山长白山完达山柴达木盆地

飞行高度:天鹅的飞行高度达9000米,可轻易越过喜马拉雅山。

濒危原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参考文献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天鹅取羽毛烧灰备用,止血。因此被利用

疣鼻天鹅

别名哑天鹅,属于鸭科,学名为Cygnusolor。

大型游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纯白,头部梢带棕黄色。前额具黑色疣突。嘴赤红色。脚深灰色。

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河湾和开阔的湖面。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动物为食。繁殖期间筑巢于潮湿地,以水草茎叶等搭成平台状。每窝产卵5~7枚,青绿近白色。孵卵期及育雏期似大天鹅。

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天鹅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大利亚珀斯又有黑天鹅的故乡之称,

动物简介:大型游禽。体长80~120cm,体重6000~8000g。全身羽毛卷曲,主要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飞羽为白色。嘴为红色或橘红色,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斑。虹膜为红色或白色,跗跖和蹼为黑色。

黑天鹅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及其邻近岛屿。栖息于海岸、海湾、湖泊等水域。成对或结群活动。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动物为食。

繁殖期为每年6~7月。营巢于水边隐蔽处。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34~37天。

黑沼天鹅是白天鹅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