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上美丽的景观

“美得惊人”的雪崩

山坡上积雪时,由于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于是就开始向下滑动,引起了大量雪体的崩塌,这种现象就叫做雪崩。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大量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而造成的。山坡积雪太厚是造成雪崩的主要原因,由于积雪经阳光照射后表面的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而在同时由于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雪体开始向下滑动,从而造成了雪崩。

在雪崩发生时,都是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咔嚓一声,这种勉强能够听见的声音告诉了人们,雪层已经断裂了。这时,出现了一道裂缝,跟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在向下滑动时,雪体获得了速度。这时,雪体变成了一条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去驾雾,呼啸着以凌厉的声势冲向了山下。

在雪崩发生时,比起洪水、泥石泥等灾难发生时的狗狰狞,可以用美得惊人来形容雪崩。在它发生前,大地总是静悄悄的,但是随着发出的“咔嚓”声,雪体开始断裂,白白的,层层叠叠的雪块和雪板应声而起,这就好像是山神突然发怒,震掉了身上的白袍一样,它又像是一条白色的雪龙,腾云驾雾般顺着山势呼啸而下,直到山势变缓。

1960年1月10日,也在瓦斯卡兰山峰,发生了一次大雪崩。由于春季降临,大地回暖,气温上升,使积雪开始融化。融水沿着裂隙下渗,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减弱了冰雪与山体间的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山峰上的积雪与山坡间的摩擦力降低,从而引起了大规模的雪崩。那次雪崩虽规模没有这一次大,但也是相当的惊人。冰雪巨流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运行,雪崩总量达500万立方米。毁坏了山下的6个村庄。

1970年5月31日,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这里发生了一场由地震引起的大雪崩,这场大雪崩所形成的冰雪巨流横扫了14.5公里的路程,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将瓦斯卡兰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有2万居民死亡,城外大部分农田、村庄毁于一旦。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虽然雪崩是美丽的,但是它却可以摧毁一切的生命和物体。雪崩会以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卷走眼前的一切,甚到有些雪崩会产生足以横扫一切的粉末状摧毁性雪云。雪崩对登山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是一种很严重的威胁,还会摧毁森林和度假胜地,也会给当地的旅游经济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雪崩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预防。

生存在无光无氧的海底的生物

《科学》杂志在4月17日的报告中称,在南极数百英尺的冰下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活的时间囊”——一个微生物群落,已经与世隔绝了150万年的历史。

从泰勒冰川融化的冰河水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些微生物,他们竟然在无光无氧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这个发现可能会使这些微生物成为银河系中其它星球上可能存在的一种生命存活方式。

泰勒冰川地处南极的麦克马多干河谷,这就便是地球上被称为最极端的沙漠,因为这里没有任何的动物和复杂植物的存在。泰勒冰川会偶尔流出红色的水从而形成一道“血瀑布”,科学家们分析的水样就来源于此。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微生物就生存在泰勒冰川中,他们通过硫化物从冰川下面的岩床中淬取出铁,这些铁便是让河流的水变成红色的原因之一。

吉尔·米库基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对水进行化学分析时,我发现没有氧。这才我们真正有趣的时候,那真的是一个灵感瞬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直接对此项研究进行资助。

由于冰层过厚,和冰川边缘的距离又太远,所以研究人员无法进入微生物群栖息的地方,也就是微生物的家园中去。不过他们却认为,这个池子的直径不到3英尺,大约在150万年前道200万年前才形成。经过基因测试,现今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和这些大体类似。他们认为,这些被发现的微生物以前是曾经生活在海湾或者海洋中较大微生物群中的一小部分。由于海平面的下降,这些海湾或者海洋因为被切断,所以形成了池塘。这些池塘被流动的冰河最终完全覆盖。这就好比是发现了一个150万年前的无人森林。不过这些微生物和当代的一些有机物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他们认为,这就是长期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的结果。

他们生活的水温平均温度在14华氏度,也就是零下10摄氏度,因为这些水的盐度比大洋中高出3~4倍,所以不会结冰。吉尔·米库基说:“这个盐池是地球历史上一个时期的独一无二的‘时代密藏器’,我没听说过地球上第二个此类‘时代密藏器’。”这种在独特的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随着人类对它更多的了解,可能会对我们研究太阳系中的冰冷星球有些许帮助。

东非大裂谷

从卫星照片上看,东非大裂谷犹如非洲大陆的一道巨大伤疤。它也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当乘飞机越过浩瀚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裂谷长度约为地球周长的1/6,气势宏伟,景色壮观。从古至今,这条裂谷带不知迷住了多少人,人们将它形象地称其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这条巨大的裂谷带如此迷人,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考察研究,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东非大裂谷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使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原本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了众多的山峰,而大裂谷的谷底则是断裂下陷的地带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地断裂运动发生于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则是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其北段形成红海,而红海又将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同时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的作用下,也使得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的东部,它南起赞比西河口,在向北经过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北部时分成了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裂谷带的东支也是是主裂谷。它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蔓延,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直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在此裂谷带宽度达到几十至200公里,谷底比较平坦。裂谷两侧多陡峭的断崖,谷深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这条裂谷带也是沿维多利亚湖开始蔓延,但与东支不同的是,它是在湖的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大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其南北长达670千米,而东西宽却仅有40千米~80千米。同时该湖平均水深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达113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轮廓在肯尼亚境内显得十分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东西两半,而残裂谷带恰好又与横穿境内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就位于裂谷带的东侧。

这一裂谷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方。该地带降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凉爽,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俞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两熟,除虫菊一年中每隔10天或14天就可以采摘一次,至于俞麻,成熟后几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内还聚集着非洲大部分的湖泊,俨然就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谷内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东非大裂谷野生物种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湖泊顺裂谷带呈长条状展开,如串成的珍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道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星罗密布,水色湛蓝浩荡,千变万化,自然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裂谷带内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如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在这里有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弗拉明哥。在这里也有约5万多只火烈鸟在此聚集,最多时可达15万多只。

也许提起东非大裂谷,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一条狭长、黑暗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它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谷底平整坦荡,牧草丰美,林木丛生,完全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整个非洲北部可以说是个沙漠的世界,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其东西约长4800公里,南北在1300~1900公里之间,总面积约8600000平方公里。它西面为大西洋,北面为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临红海,南为一个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区。

撒哈拉沙漠形成主要有五个原因: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北部较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固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太过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阻挡了湿润气流进入内陆地区;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北非地形比较单一,地势平坦,起伏较小,外加气候单一,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整个撒哈拉地区人口稀少,人口主要有阿拉伯人,其次为柏柏尔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由于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大规模的开采,改变了一些国家的贫穷的经济面貌。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极端荒芜的沙漠之地,曾经竟然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沙漠中众多绮丽多姿的壁画就可以看出,而这些正是远古文明的结晶。

(1)自然地理。撒哈拉沙漠有浅而季节性氾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多石的山地,陡峭的山脉,而最多的则是遍布的沙滩、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公尺的库西,为海平面下133公尺。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之前就以气候型沙漠形式出现,即在上新世早期(530万~340万年前)。自此,撒哈拉沙漠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情况的变化。

(2)水系。撒哈拉沙漠有几条河源,它们源自沙漠外,为沙漠提供了地面水和地下水,并吸收其水系网放出来的水。尼罗河的主要支流在撒哈拉沙漠汇集,河流沿着沙漠东边缘向北流入地中海;有几条河流入撒哈拉沙漠南面的查德湖,还有相当数量的水继续流往东北方向,重新灌满该地区的蓄水层;尼日河水流经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然后向南流入海。从阿特拉斯山脉和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以及摩洛哥的沿海高地流入的溪流和乾河床提供了额外的水量。

(3)土壤。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物含量极低,尽管有些地区有固氮菌的分布,但整体上来说,整个沙漠几乎无生物活动。而其中一些洼地的土壤常含有盐,在沙漠边缘的土壤中含有较为集中的有机物质。

(4)气候。由于撒哈拉沙漠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气候炎热,常出现许多极端天气。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差也较大,在一些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而与此同时,在海拔低处则有着世界上最炎热的天气。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虽普遍火热干燥,但也可分为两种,北部为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则为干旱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冷至凉爽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至最高的降水量。年平均日气温的年幅度约20℃(68℉),平均冬季气温为13℃(55℉)。夏季极热,在利比亚的阿济济耶曾创过58℃(136℉)的世界最高气温记录。年降水量为76公釐(3吋),虽然降雨变化极大,多数降水发生在12月到次年的3月期间。另一降水高潮是8月,以雷暴形式为其特征。这种暴雨可导致巨大的暴洪冲入无降雨现象的区域。而一般情况下,温和干旱的冬季和炎热干旱的季节过后都会有一场反复多变的夏雨。

(5)植物。整体上来说,沙漠中植被稀少,只有在一些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有一些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的分布。在一些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耐盐植物)。在其高原上或一些缺水的平原分布有某些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而这些植物都比较耐热耐旱。

(6)动物。在沙漠北部孤立的绿洲中发现了残遗的热带动物群有热带鮎和丽鱼类;有些迹象表明,一些小动物,如眼镜蛇和小鳄鱼可能仍生存在遥远的提贝斯提山脉的河流盆地中。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些哺乳动物类,如沙鼠、跳鼠、和荒漠刺猬;柏柏里绵羊和镰刀形角大羚羊、多加斯羚羊、达马鹿和努比亚野驴;安努比斯狒狒、斑鬣狗、一般的胡狼和沙狐;利比亚白颈鼬和细长的獴。撒哈拉沙漠鸟类超过300种,包括不迁徙鸟和候鸟。沿海地带和内地水道吸引了许多种类的水禽和滨鸟。内地有一些鸟类在此栖息,如鸵鸟、鹭鹰、珠鸡沙漠雕鸮、仓鸮、沙云雀及渡鸦等。

在沙漠的湖池中也存在着一些蛙、蟾蜍和鳄等动物,至于蜥蜴、眼镜蛇及石龙子类动物则常出没在岩石和沙坑之中。撒哈拉沙漠的湖、池中有藻类、咸水虾和其他甲壳动物。生活在沙漠中的蜗牛是鸟类和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沙漠蜗牛在火热的夏季可以夏眠,以此存活下来,若没有降雨的唤醒,它们可以在几年内保持不活动。

地球之水哪里来

在大至无穷尽的太阳系里,地球所处的位置和它的外界环境决定它是颗得天独厚的天体。它离太阳不近不远的距离,适宜万物生长的不高不低的温度,以及稠密的大气层和丰富的水资源,都决定在地球这个天体上会有蓬勃的生命相传不息。经科学统计,地球上水的总量可达到145亿亿吨。它的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似乎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地下、天上、岩石、矿物等都是它们的载体,而且水几乎占了所有生物体组成部分的三分之二。

水的地位真的是不可估量,地球的生机盎然、生命的繁衍生息、人类的文明、世界的进步,种种等似乎都离不开水的作用。当人们放眼宇宙时,才发现地球比其他行星最为特殊的就是水的存在,水孕育了世界的万物。在太阳系的各大星球里,地球是惟一拥有液态水的行星,那么地球之水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于人类未知的领域呢?

据此,科学界形成了各大的假说学派,其中的星云说认为,包括地球以及各大行星在内的太阳系均起源于一个原始星云——太阳星云。而太阳星云的物质是由气物质、冰物质、土物质三大类组成,其中第一类包括氦和氢在内的气物质,约占总重量的98.2%;第二类包括水冰、氨、甲烷、氧、碳、氮和氢化合物在内的冰物质,含量只约占总量的1.4%;而第三类包括铁、硅、镁、硫等重元素与氧化合物在内的土物质,只约占总重量的0.4%。起初太阳星云是比较疏散的,后来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大的物质吸引小的物质,最后在中间形成了太阳,周围形成行星。在行星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心天体太阳的热力、引力以及距离的远近的影响,使三大物质的分配产生不均匀。因为地球离开太阳较近,所以它除了少量的冰物质和气物质的参与,其他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土物质。尽管有少量的冰物质参与,但它就是地球上水的来源。

科学家还认为,地球之水除了一部分是与生俱来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自身的演化而不断地释放出来的。例如在火山活动区和火山喷发时,大量喷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就占75%以上。而且地下深处的岩浆中也含有水分,而且深度越大含水量越多。除此以外,和地球同宗同祖的陨石,里面也含有0.5%~5%的细微水分。由此可以证明,有一定数量的水参与了由土物质所组成的地球。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火山的深入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有人发现火山爆发时所释放出的水分并不是新生的水,而是长期以来渗入地下的雨水。因为这种说法是科学家是通过测定这些水的同位素而得出的结果。所以它的出现无疑是对“地球之水与生俱来”之一假说的挑战。为了寻求地球之水的渊源,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宇宙,他们认为地球之水是宇宙在地球形成之后另外添加的。

在1961年,令人耳目一新的“太阳风”假说,由一位叫托维利的科学家提出后让人颇为震撼。托维利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那么这个“太阳风”究竟又是何方神圣呢?他指出这种风当然不会是一般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者叫做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的平均速度是地球风速的几万倍,每秒可达到450千米。当太阳风向地球空间吹来时,地磁层会阻挡住绝大部分的带电粒子流,而少量闯进来的高能粒子也会被磁场逮捕并囚禁在高空特定的区域内。托维利认为,太阳风为地球送来了水,这是它做出的最有益的贡献。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托维利认为,地球自从形成以来就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总量达1.70×1023克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1024克的水。令人吃惊但是这个数字竟然真的与现在地球上水体的总量十分接近。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地球上水中氢和氘的含量之比与太阳表面氢、氘的含量之比也十分接近。所以,托维利十分肯定的认为地球之水多是太阳风的功劳。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按照托维利的说法水虽有可能来自太空,却也在不断地向太空散逸。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气分子会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由于氢原子很轻,摆脱地球的束缚飞向星际空间并不是难事。按照这种情况去计算,它的逃逸数量与进入地球的数量也是大致相等。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地球之水没有自身的来源而只靠太空供给,是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水量的。

不久前,美国的科学家又提出了另一个论点,也就是说地球之水来自于天外的陨石。地球上每天都在接纳天外来而来的陨石,这些来自太空陨石不仅有石陨石和铁陨石,还有一部分是冰陨石。那么这些冰陨石究竟有多少?它们对地球之水是否有贡献?

原来,美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人造卫星发回的图像时,注意到1981~1986年5年以来的数千张地球大气紫外辐射图的一些特点。他发现,在圆盘形的地球图像上总有一些会存在2~3分钟的小黑斑。那么这些小黑斑又是什么物体呢?经过多次的研究分析和否定了多种的其他可能性之后,他认为这些黑斑是由一些冰块组成的小彗星撞入地球外界大气层后,破裂、融化形成水蒸气而造成的。他还估计,大约每分钟会有20颗这种平均直径为10米的冰球坠入地球。

但是依照他的说法来算,如果每颗冰块可融化成水100吨,那么一年每年就可以使地球增加10亿吨水。如果从地球形成至今已的46亿年来算,地球就会从这种冰球上获得460亿亿吨的水,比现在地球水体总量的三倍还要多。就算扣除了历年散失掉的水分,和在各种矿物和岩石所吸收的水分,以及生物体所吸收的水之外,还是会有多余的水不知去向。所以尽管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受到严峻的考验。而且从后来一些研究者所拍摄的大量照片可以看出,大量冰球飞入地球的看法似乎也不太靠谱。

因为关于宇宙和地球实在是门太大的学问,所以,尽管现在的科技已经相当的发达,但是对于地球水的来源这样的难题,依然很难被破解的。因此,地球之水哪里来,依然是个没有定论的地球奥秘。

天堂般的草原

最是忘不了腾格尔那“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自由辽阔的歌声;最是忘不了幼时那“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岁月静好的憧憬。

草原,就像是被风吹散开来的绿色墨汁,爬过低矮的沙丘,漫过浅浅的洼地,一直涌到天边。蓝天白云相依之下,一陈风儿吹弯了牧草,便看见那悠然自得牛羊。这样的一片翡翠世界,纵使是那烟花三月的江南也比不上的!

久居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猛然间身临这浩瀚茫茫的草原,携一身亮丽的色彩,傲立在被风吹过的广袤无垠的原野之上,那不可企及的辽阔,那清澈的高原,那盈盈欲滴的青淳,那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如痴如醉!

只有走近草原,才能走近一望无际的博大,放眼看去,处处都是暗涌的碧波万顷。只有草原的辽阔才能让人真实地感觉到天的高远;只有草原的广袤才能让人真切地感知到地的博大。迎风而立在这苍茫的绿海之间,仅仅是舒展双臂的刹那,便能拥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惟一”的境界。

只有走近草原,才能走近一片柔美纯净的超然之中。淡淡的风轻轻的吹着,白白的云悠悠地飘着,绿绿的草随风摇摆着,淡雅的芳香四处飘荡着,坐在这深深的草地里,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心中的圣洁都随着这坦荡无尽的草色铺向了远方。

走进草原,你便走近了一个温馨却又充满想象的童话。你看,那云,那草,那花,那马,那牛,那羊,都是这草原童话的精灵。纵使微不足道,它们也都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纵使微乎其微,它们也都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念念不忘。徜徉在这翡翠童话之中,你所有的悠闲,你所有的从容都将得到淋漓尽致绽放。

走进草原,你便走近了暖阳轻照般的眷恋。坐在那在阳光里绽放的花瓣里,捧起酒一样的牧歌,那悠扬深情的曲调便是你心中情感的缓缓流淌。这种温暖,是你在纸醉金迷的匆忙中,寻觅到的一份闲适;这种眷恋,是你在日甚一日的寂寞中,揽入情怀的一份恬淡。

走过草原,你才会在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中,拥有盎然蓬勃的勇往直前;走过草原,你才会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之时,拥有返璞归真的淡定;走过草原,你才会在拂去岁月尘埃之时,拥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与从容!

巍峨千里的山脉

山脉是由于像脉状才被称之为山脉,它是沿一定的方向延伸,其中包含了由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山脉和山地是有区别的,山脉是由地壳运动里的内营力作用,有明显褶皱;而山地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没有明显的褶皱现象。主脉是由主体的山岭构成,而支脉则是由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所构成。在世界上有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呈现弧形分布,它绵延了2400多公里,而且平均的海拔有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而且它也包括了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其中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就是其中之一。

喜马拉雅山有着扶摇直上的高度,在它的一侧是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其山谷和高山冰川令人惊叹,还有由于侵蚀作用被深深切割的地形,河流峡谷深不可测,地质构造复杂,动植物和气候表现出不同的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不过从南面看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其主轴超出雪线之上,而且山谷低处的供水都是由雪原、高山冰川以及雪崩形成的,从而也成为众多河流的源头。

喜马拉雅山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部分,而且这个美丽的名字是由古印度的朝圣者根据梵文创造的,意思是冰雪的居所,是由于喜马拉雅山常年被冰雪所覆盖的原因。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其主峰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第一峰,对于中外登山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攀登目标,但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最大的挑战。

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其绵延了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有3000米,它从热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后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而阿尔卑斯的主峰勃朗峰位于意大利的边境上,其山峰终年积雪不化,银白如玉。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而在山区上有厚达1千米的冰盖,而且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全面,其中以冰蚀地貌最为典型。上面的岛状山峰是由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的,而且很多山峰的角峰都很锐利,并有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崖、角峰、冰斗等,还有由于冰川堆积作用的冰碛地貌,并且有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

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势雄伟,许多的高峰终年积雪,是景色迷人的旅游胜地,是冰雪运动的圣地,登山者的乐园,吸引着来自各国的旅游者和登山爱好者。

神秘的热带雨林

雨林是神秘的,充满了各种危险,但是却是众多生物的天堂。而雨林大多紧临赤道,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经过赤道的地方有大片的雨林。雨林的气候是很湿润的,这种气候能够保证树和植物的快速生产,而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的众多的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

雨林主要分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干季,并且有温度和日照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树木密度和树种方面,亚热带雨林就没有热带雨森多。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逊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以及南亚等地。

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进入到森林里,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这里抬头不见天,低头只见苔藓,并且林中密不透风,而且潮湿闷热,地上到处湿滑。在中国,西双版纳是惟一一个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莽莽苍苍,绵亘上百里。走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林木参天蔽日,就使里面光线非常暗,而且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听在踩在厚厚的落叶层上沙沙的声间。如果人在林中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到处充满着危险,而且有虫蛇时常出没。这里有着许多植物界的奇观,基本表现是枝蔓藤饶,而且供行人徒步的小道,也只有一尺多宽。在通过时,还时不时有粗壮的老藤横亘其中,就需要低头猫腰穿过。不管是大树还是老藤,都是密密麻麻地缠绕着很多细藤、根须或其它植物,稠密的地方简直就象蜘蛛网。

在浩瀚林海的表面,呈现的是欣欣向荣与宁静,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无声的杀戮,如果不拼命疯长、如果不努力向上争取阳光雨露,就意味着死亡;植物间残酷的竞争,就是热带雨林特有的绞杀现象。战争的主导者是榕树,榕树的果实很坚硬,不容易被啄食的飞禽走兽消化,就会随着飞禽走兽的粪便粘在其它树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发芽,长出纵横交错的气生根,包裹树干,并逐渐向下爬到地面、伸入泥土,形成硕大根系。这些气根,拼命争夺水分和养分供自己迅速生长,枝叶将很快覆盖树冠争夺阳光,气根不断长粗形成一张网状,紧紧把树干勒住,直到它们窒息而死,自己取而代之,长成一株独立的大树。

这就是神秘而美丽的雨林,它多样的风情吸引着人们。虽然雨林里到处充满着危险,但是,众多生物却把危险的雨林当成是乐园,并且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陆地上的其他地方都是不能跟其相比的,而且热带雨林又是“世界最大药厂”。因为在雨林里有大量自然药物或者是药物原材料,在全球的所用药物中,其中几乎有一半是来自雨林。所以,雨林是全人类的宝藏。

人迹罕至的沙漠和海市蜃楼

在地球陆地上有三分之一的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并且植物和雨水都非常稀小。由于水很少,沙漠一般是荒芜地区并且人迹罕至。虽然和别的地方陆地相比,在沙漠里的生命并不多,但是在其中还是藏着很多植物,而且还有晚上才出来的动物。

沙漠一般是风成地貌,在沙漠里绝大多数是沙滩和沙丘,而且也经常有沙下岩石出现。并且沙漠里的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少,而且有的沙漠还是盐滩,完全没有草木。

虽然沙漠里的植物分布比较少,不过还是有很多品种,如沙漠红柳等都是抗旱或抗盐的植物。并且沙漠中心很少下雨,沙漠常从附近高山流出的河流进水,虽然这些河流带着很多土,不过在沙漠里流一两天的距离就会干了。但是偶尔沙漠里也会下雨,下起来时常常是暴雨,而在这时候,平常干的河道就会很快充满水,并且易发生洪水。在沙漠里如果有充足的水,就会形成季节湖,这种湖水一般较浅较咸。是由于湖底很平,风会把湖吹走好几十平方公里,干湖干了之后就会留下一个盐滩。

沙漠里还会有几种奇怪的现象,海市蜃楼就是其中一种。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虚无缥缈且不实际存在的事物。海市蜃楼在沙漠里偶尔可以看到,它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在物质的运动下,反映到另一个空间了。海市蜃楼经常发生在雨后,是由于这时的空气湿度较大,从而形成了透镜系统。

在沙漠里的近地面的气温剧烈变化时,就会引起大气密度很大的差异,这时远方的景物,在光线传播时,发生了异常折射和全反射时造成了蜃景。

海市蜃楼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沙漠中的沙石由于白天被太阳晒得热烫,空气在接近沙层时会很快升高,从而形成了上层冷下层热的温度分布,上层密度比下层密度大的现象。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穿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下现蜃景。从远处观望,有如水中的倒影。如果一个人在沙漠里酷热干渴,看到下现蜃景,就会误以为发现了绿洲,但是一阵风过后,眼前的景象却又消失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景。

虽然海市蜃楼很美,可是由于自然的干燥因素和人为过度的畜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因此,让土地保持湿润,只能让保湿度大于干燥度才能逆转沙漠化。

美丽的极光

有着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称为南极光,在北极称为北极光。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可以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人们把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是非常漂亮的,它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北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但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

极光的运动变化,可以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用五颜六色已形容不出来。但是,究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却用它独特的画笔描绘出极光的多姿多彩。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心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