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其它
时间最长的战争
英法两国在法国土地上进行的“百年战争”,是历史上无数次战争中历时最久的一次。这场战争从1337年爆发,至1453年战争结束,前后共延续了100多年。
百年战争表面上是由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引起的,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封建王朝为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而引起的斗争。1328年,法国加佩王朝后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继位,开始华洛瓦王朝的统治。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继承权,这就成为战争的借口。导致这次战争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争夺佛兰德尔地区。法国统治阶级早对佛兰德尔垂涎欲滴。14世纪20年代,佛兰德尔又发生了下层市民和农民的起义,佛兰德尔伯爵迫于形势向法王求援,法王腓力六世利用这次机会,于1328年镇压了起义,取消了该城的自治权,进行了直接统治。英国与佛兰德尔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是英国出口羊毛的重要市场。所以,英国统治阶级对佛兰德尔也早已梦寐以求。一个垂涎浴滴,一个梦寐以求;一个借机取得直接统治,一个眼睁睁地看着“肥肉”被别人抢走。为此,英国就以继承权为借口发动了这场战争。
到15世纪初,战争升级,英国利用法国两大封建统治集团——奥尔良公爵集团和勃艮第公爵集团的内讧,大肆入侵法国,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和首都巴黎。1428年10月,英国倾其全力围攻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奥尔良城是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它一旦失守,英国就将长驱直入,整个法国就有沦陷的危险。
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法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力抗战,最后终于把英军赶出了自己的国土,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场长达百年的战争永远都让人们铭刻在心。
第一届国际博览会
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博览会是由英国政府举办的。
1851年英国政府为了显示其生产革命之后的巨大成就,由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巴特公爵倡议,在伦敦海德公园的玻璃宫举办了这次博览会。这专为博览会设计的玻璃宫,是只使用钢骨架和30万块1.2米的见方的大玻璃建造的,由于外形极为宏伟,又很像一个暖房,故称“玻璃宫”,又称“水晶宫”。这次博览会邀请了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印度、中国等国参加,展品达13,937件。其中以英国展品为最多,有蒸汽机车、铁路设备、机床、农业机械、照相机等,显示了其工业成就,而其他国家,除美国外则大多都展出了手工业产品和工艺美术品。美国展出了霍卜斯的锁、柯尔特的左轮手枪、马柯密克的收割机等,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幕,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巴特公爵亲自出席,盛况空前。至10月15日闭幕的160多天里,吸引了六百多万个观众,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博览会作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交流,开展国际贸易的场所,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相当频繁。
最早的广告公司
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广告公司是在1630年。那一年,巴黎一个医生开设了一家前所未有的商店,任何人只需花3个苏(法国古铜币,面值5个生丁),就可在商店门口贴出一张广告,内容随便。此后,广告公司就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
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广告的宣传,所以平时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但广告也有悠久的历史。小贩的叫卖吆喝声便是最初的广告。因此,可以说自从产生商品交换时就有广告。文字广告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罗马,张贴过马戏和斗剑的海报,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和迦太基的遗址考古也得到了证明。到了中世纪,出现了手传的广告。印刷术传入欧洲后,英国第一个印刷家威廉·凯克斯顿就印了许多宣传宗教书籍的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后来,有人嫌贴在固定地方的广告宣传影响不够大,就雇一些人身前身后各挂一块广告牌到处游走。这就是流动广告。
1882年,哈默在伦敦安装了第一个灯光广告,吸引了大批的顾客。
一个名叫利普顿的爱尔兰人,用升入高空的气球散发传单式广告。有一个叫波尔斯的肥皂商,用高价雇了著名的女演员和画家替他进行广告宣传,于是,艺术家也参加了商品服务。往后,又有各种彩票式的广告。
1662年,英国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周新闻》。不久,历史学家亨利·桑普森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寻找失马的启事,于是,广告进了报纸的版面。1666年,《伦敦报》宣布在报上开辟广告栏。美国独立前的《波士顿新闻通讯》,在1704年创刊时就征集广告。报纸使广告的影响范围大为扩大,广告收入也成了报纸的主要财源。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40年代电视的出现,使广告找到了新的渠道,把它的触角伸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字数最多的国旗
国旗是象征国家的旗帜,它的式样、色彩、图案都包涵着一定的意义。国旗一般只有图案,很少有文字,但沙特阿拉伯的国旗却是个例外。
这面国旗用绿的绸缎制成,绿是伊斯兰国家旗帜的特征,旗面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楷体书写着伊斯兰教的作证词:“除真主外,别无神祗,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充分表达了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一看便知道是伊斯兰教国家的旗帜。据说,沙特阿拉伯的国旗因此而从来不降半旗的。在阿拉伯字句下面还画着一把宝剑,象征着圣战和武力,它的长度是国旗长边的三分之二。
世界上文字最多的国旗是沙特阿拉伯的国旗。
最大数字的表示法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大的数字来解决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最大数字的表示法,就应运而生。
最先提出记述庞大数字的人是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在其名著《砂粒计数》中提出的方法,同现代科学中表达大数目字的方法非常相似。他从当时古希腊算术中最大的数“万”开始,引进一个新数“万万”(亿)作为第二阶,然后是“亿亿”(第三阶单位),“亿亿亿”(第四阶单位)等等。
大乘佛教中也有相当多表示巨大数字的名称,如“恒河沙”、“那由他”等等,最大的一个名叫“阿僧祗”,据说相当于10110。
在数学界已被人相当熟悉的最大数字,根据其创用者的姓,取名为Skewes,这个数是10的10次方的10次方的3次方。首先提出的人史丘斯(Skewes)曾任南非开普顿大学教授,他于1933年及1955年在两篇有关素数的论文中提到过它。
在英文中通用centilliom表示最大的数字,意思就是1的后面再加600个零。较此更大的数就得用文字来说明。有人还设计出一个单词milli-millimillilliom,其意为10的60亿次方,也可叫Megistom,这个字普通用记号⑩来表示。但是因为这个数字确实太庞大,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目前可观察到的这部分宇宙(即总星系)中,质子和中子的全部总数也不过是1080而已!已故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数学家爱德华·卡斯纳创立了一个表示大数的词,叫做googol,它相当于10100。从1010到10100则称为googol群。
最早的针和线
骨针是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针。
骨针大约出现在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晚期。在欧洲的奥瑞纳文化中,曾发现过骨针。但是很笨拙,技术不高。在我国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根骨针,针身略弯,长82毫米,不比火柴棒粗多少,表面比较光滑。骨针的一端是锋利的尖端,另一段用比较尖利的器物穿了个针孔。可惜出土时针孔已损坏,但模糊可见针的原貌。这种针的制造水平,使许多考古学家赞叹不已。
有针必有线。可是线不易保存,难以考古发掘。据我国学者分析,山顶洞人使用的线不会是皮条,也不会是植物纤维,有极大的可能是鹿的韧带。从这种鹿身上取出的韧带,可达半米多长,又细又白,犹如生丝。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线,但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加以考证。
最古老的星图
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是我国的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大概绘制于唐代初期,内容相当丰富。图上共画有1367颗星。图形部分是按十二次的顺序,从12月份开始沿赤道上下连续分画成12幅星图,最后是紫微星图。文字部分采用了《礼记·月令》和《汉书·天文志》中的材料。因此,从图文来看,这份星图很可能是一个更古老的抄本。但不管怎样,即使是唐初作品,无疑也是当代世界上留存的古星图中星数量多而又最古老的。
敦煌星图原藏于敦煌的莫高窟中,为卷子形式。1907年,它被斯坦因秘密地偷盗出国。该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编号为MS3326。
星图是人们观测恒星、认识星空的一种形象记录,根据其坐标位置我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认识天上的星星,因而,它的意义就好像我们平时用的地图一样。
星图的绘制,在我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作为恒星位置记录的科学性星图,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尊上就发现画有太阳纹、月亮纹和星象的图案。到殷商奴隶社会时,已经有星名刻在甲骨片上。到了战国时代,大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我国便出现了正式的星图。但遗憾的是,历史上很多星图早已遗失。
最早的日食记录
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刻在一片甲骨上的。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当时居住在我国河南省安阳的人们,正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正常活动,偶尔有人仰望天空,只见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发生缺口,光色也暗淡下来。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之后,却又开始复圆了。于是刻在了甲骨上,成为人类历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的一次可靠记录。
我国古代对日食的观察,保持了记录的连续性。例如在《春秋》这本编年史中就记载了由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公元3世纪开始对于日食的记录,更是一直继续到近代,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对于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国古代科学家也作了不少研究,并很早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史记》已经有了日食周期的记载。到西汉末年,刘歆又总结出一种周期,即135月有23次日食。对交食的正确认识和交食周期的发现,对于预报日(月)食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在日(月)食预报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日(月)食预报历来是我国历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交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完全。
我国古代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很好的数据,能准确地预报日(月)食,这也是我国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最长的日食
日全食最长的时间是7分31秒。不过这是从理论上计算得出的,近几百年来,地面上发生的日全食还没有记录到那样长的时间。
实际观测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日食是在1955年6月20日,那次在太平洋上观测的时间长达7分15秒。根据计算,公元2186年7月17日,可以在大西洋上看到一次长达7分28秒的日全食,这只比极限时间短3秒钟。
科学发展到今天。天文学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宝贵资料,已可坐着超音速的喷气机去追赶月影,这样所看到的日全食时间可长达到10多分钟以上。
日环食的极限时间比日全食稍长,可达12分4秒,如1955年12月14日在我国海南岛、台湾等地所见的一次日环食就有12分钟。而月全食的时间因为地球影锥远比月亮大得多,一般可长达一个多小时。
一般看到日全食的地区很小,一次日全食的范围只有地球表面的千分之一左右;而且经历的时间也十分短促,一般都只有短短两三分钟。对一个具体地点来说,平均要两三百年才能见到一次日全食。
最大的落地世界钟
由中国江苏省进市的许家宝、罗秀芳髦用1565只(套)零配件、历时458天制成。高263厘米、宽134.6厘米、厚39厘米、重达160公斤。
许家宝、罗秀芳夫妇制作落地世界钟,其内部零配件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钟座材料是进口克隆木,呈深釉木色,显得高雅、庄重。该钟分左、中、右三档,中档为一只采用重锤抗力结构的机械钟,左右档各设置东、西半球共9个国家、1个地区的当地时间钟面。该钟集机械、电子、石英钟之优点于一身,应用先进的光、声,别具一格。其形体之大、功能之多、综合技术之广,皆为国内外钟表界所罕见。
最红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是最红的行星,它在呈现各种星光的星空中,特别显眼。凭着这个与众不同的颜色,人们一眼就可把它从满天的繁星中辨认出来。火星发出红光的原因,是它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很多铁的氧化物。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它的半径只有3395公里,但它却有“天空中的小地球”的称号。因为它有明显的大气层,每昼夜的时间只比地球长半小时,一年也有四季之分。白天,火星赤道附近可达到摄氏20度左右,夜晚则与我们南极相仿。在所有大行星中,它的表面平均温度最接近地球。
目前,人类正在探索火星可否成为第二个地球。
最热的行星
金星是最热的行星。它终年被厚厚的云层包裹着,大部分阳光都被反射出去,所得的太阳能也比地球多不了多少。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温度却高得吓人:表面的平均温度为摄氏480度!比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还高几十度!除了太阳以外,金星的温度是太阳系中最高的。
金星表面的高温远远超过了生命生存的限度。在这样的高温下,许多熔点不高的金属,都成了液态。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使是阳光照射极少的两极地区及没有太阳的黑夜,它的“温度”也不会降下来,因此可以想像,在金星的夜晚,地面上不少岩石都会烧得微微发红!
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金星看成是地球的孪生姐妹,因为它的大小,质量和密度都与地球相近,而且大气层也挺厚,直到今天人们知道金星的表面是一片炽热,才认识到它上边是没有任何生命的。
最大的行星
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它被称为行星世界里的“巨人”。它的质量是两亿亿亿吨,比地球大得多。木星的赤道半径为71400公里,所以在它赤道上绕一圈长达450000公里,比我们到月球的距离还远呢!
这颗最大的行星的结构很奇特,它不像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那样,有一个坚实的岩石表面。在它浓密的大气下面,是一个液氢构成的浩瀚大海。由于那儿的气压很高(几千大气压),所以尽管液氢里面的温度在摄氏5000度左右,但并不会蒸干,只是像一锅鼎沸的油那样在剧烈地翻腾。液氢的下面则是一层很奇特的金属氢层(也呈现液态),它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电。至于最核心部分是什么东西,现在还不能肯定。
我们只要支起一架小小的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木星上许多特别有意思的景色,首先可以看到它披着一条条明亮的彩带,有时还可看到它视面上的“大红斑”。
由于木星离太阳非常遥远,所以它得到的光和热非常少,它之所以在空中显得特别明亮是因为它特别大,而且它的云层比陆地或水面能更好地反射太阳光。
最小的恒星
矮星是恒星中最小的。如天龙CM是一对双星,其主星的半径只有太阳的四分之一,而伴星的半径只有太阳的23.5%。
白矮星的半径更小,约为太阳的百分之一,即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还有一颗叫做“柯伊伯”的白矮星,半径只有地球的七分之一左右,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半径最小的恒星。
但是中子星发现后,又刷新了记录,因为中子星的半径更小,约为10公里左右。而有些黑洞的半径,理论上应比中子星更小。
由于恒星直径的变化范围很大,所以它们的大小也不稳定。
最大的星座
天空中最大的星座是“长蛇座”。它宛如一条巨蟒,从东向西绵延102°的天区(全天区长360°),宽从天赤道北7°到南35°,达42°,面积达1300平方度,占全天空总面积的3.2%!五月夜空,当蛇头从正南方昂起时,它的蛇尾还隐藏在东方的地平线之下呢!
不过,星座都是人们凭想像而划分的。
最强大的龙卷风
生活在海边的人,有机会看到一种奇异的天气现象。天空中浓密的雷雨云中,有时会伸出来一条黑色的尾巴,古人把它称这为“龙”。它像一个巨大漏斗,迅速伸向海面,水面立刻竖起一根水柱,云水相接,十分壮观。人们叫它“龙吸水”。实际上它是一股猛烈的旋风,和“龙”没有关系。不过,世代相袭,气象学上也就称其为“龙卷风”了。
这种发生在海洋上的龙卷风,叫海龙卷。发生在陆地上的龙卷风,便是陆龙卷。一般而言,龙卷风多见于大陆沿海和海岛。
龙卷的范围并不大,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维持时间也不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但由于它是一种高速旋转体,中心气压极低,风力很大。风速往往是每秒几十米至一百多米,甚至大到每秒200米!而十二级台风风速也只有每秒33米。
龙卷风的破坏力异常惊人,所到之处,巨浪汹涌,惊涛拍岸。它可以把20吨重的大锅炉卷到500米以外的地方,它可以把110吨重的储油桶轻而易举地举到15米高空,摔于120米外;还能把千百吨海水吸向空中,使一些地方莫名其妙地下起“鱼雨”、“麦雨”、“青蛙雨”和“银币雨”;它甚至将大树连根拔起;使小县城变为一片废墟。不过其中最大的要算美国记录的那一次了。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了一次强龙卷风,运动时速96.6公里,它穿过密苏里、伊利诺、印第安三州,行程达354公里,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使689人死亡,受伤者达1980人之多。这是世界上迄今记录较为详细的最大的一次龙卷风了。
最高的瀑布
在委内瑞拉东南部的圭亚那高原上,奥里诺科河的许多支流穿山越岭,奔腾而下,一路上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急流瀑布,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赫尔瀑布。它位于卡罗尼河支流卡劳何的源流——丘伦河上,地理坐标是北纬5°57′二西经62°30′。该河上游系地下河,在圭亚那高原的奥扬特普伊山顶部东缘,河水从地面以下60多米的砂岩层中出露,沿着陡峻的崖壁和多层石级,飞泻直落深渊,落差达979米,其气势之磅礴可想而知。但是,这个令人神往的世界最高的瀑布,却隐藏在森林密布、高山耸立的峡谷之中,陆地上根本无路可通,好像有意叫人可想而不可及。
1937年10月9日,美国飞行员吉姆·安赫尔(死于1956年12月8日)在这里坠机而发现了瀑布。为了纪念安赫尔,瀑布从此得名。如果想看一眼安赫尔瀑布那神秘的雄姿,只有乘飞机作“冒险”旅行。当飞机钻进深山峡谷时只能低飞,乘客们紧张地注视窗外,既担心机翼碰到两边绝壁上嶙峋的巨石,又生怕失去那美好的一瞬。在那一瞬间,可以看到一条从蓝天白云里飘然而出的水帘从眼前一掠而过,飞机很快钻出峡谷,又腾空向上,这时每位乘客可以得到一张印刷十分精致的“证书”,成为已经探索过安赫尔瀑布的“勇敢的探险者”。
最大的章鱼
章鱼与乌贼的形状很相似,只是乌贼头上有5对足(或称腕足),而章鱼为4对,故俗称8爪鱼。
章鱼的脑已相当发达,可说是“海洋中的灵长类”。它那灵巧的腕足能搬运石块、贝壳、玻璃等“建筑材料”以修造自己的房屋,建设海底“都市”。受过训练的章鱼,竟有认记它主人的能力。更有趣的是章鱼还有对器皿嗜好成癖的习性。法国潜水家库斯托和久马曾在距马赛不远的海底,发现一只古希腊时期的沉船,货舱中有许多盛酒用的双耳瓶,几乎每个双耳瓶内都有1只章鱼。小章鱼常把牡励、海螺的贝壳作为栖身之地。上世纪初,希腊、日本的渔民大量捕捉章鱼,意在利用它的奇特习性来打捞沉没在海底的贵重陶瓷器皿。
章鱼的每只腕足上密集着大小不一,约100来只吸盘,能将猎物紧紧吸住,因而被认为是它们最可怕的武器。传说中常把章鱼描绘成凶残的海怪。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大海的劳工》一书中,把章鱼刻划成“一具有形体的恶魔,将会把人拖住吸干”,其实哪有如此毛骨悚然的情景。居住在大洋洲吉尔柏特群岛的土著。往往利用章鱼的脑就在两眼之间表皮下的特点,二人一组,一个作饵,另一个对准它脑部用牙咬把它杀死。当然,在这生死关头,必须配合准确,一瞬不差。
迄今已知的最大章鱼是普通的太平洋章鱼,潜水员们热衷于和这些大动物进行搏杀。1973年2月18地潜水员海根在华盛顿州的夏胡德运河18.3米深处,用单手以“角力”方式捕捉了1只章鱼,其腕足展开后的半径是7.8米,重达53.6公斤。另有一则报道说:“1896年11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的海滨,曾发现一堆重约6~7吨的海生动物残骸。经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院化验,直到1970年才确定那堆残骸是大型章鱼的遗体,估计腕足张开可达61米”。人们也许在感叹章鱼之大以外,更要感叹获得这一化验报告的时间之长了!
最古老的数学文献
数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几万年以前,零星的有关数学的考古发现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存的专门记录数学的比较系统的文献,当以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埃及草片文书为最古老。
古埃及人用墨水在一种纸莎草“纸”上记录各种文献,这种“纸”有的就是草叶,有的是把草的髓部紧压后再切成薄片。1858年,苏格兰古董商兰德在尼罗河边的小镇买下了一批草片文书,全部是数学文献,人称兰德草片,现藏在英国博物馆。1893年俄国的戈里尼晓夫也买到一批草片,后被称之为莫斯科草片。兰德草片中许多草片连在一起,称为草卷,最大的一卷高0.3米,长达5.5米。
在这些草片里有数学问题和解答。兰德草片中有85题,莫斯科草片中有25题,都是用象形文字写的。经过研究和翻译,发现草片文书已经有分数,能用算术解含一个未知量的一次方程或简单二次方程,会计算矩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例如兰德草片中的第63题是“把700块面包分发给4人,第一人是2/3,第二人1/2,第三人1/3,第四人1/4”。
和埃及草片文书的时间差不多的还有巴比伦人(在今伊拉克)的泥版文书,这是当胶泥未干时刻上字然后晒干保存下来的,但这种早期泥版保存下来的不多,远不如埃及草卷来得全面而系统。
非欧几何的创始人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至今仍然是中学平面几何的基石。《几何原本》共13卷,第一卷上有35条定义,5条公理和5条公设。这些公理和公设是全书的基石,其他的命题和定理都是这些定义、公理和公设的逻辑推理。
在5条公设中,前四条都容易验证,如两点之间可以连一直线。但是,第五公设。通过直线外一点,能并且只能作一条平行于原来直线的直线”很难验证。欧几里得本人也怀疑这一点,总是尽量避免引用它。因此在《几何原本》中,前二十八个命题的证明中没有用到第五公设;直到第二十九个命题时,不得不用第五公设。
能不能把第五公设删掉?能不能由其他公理、公设来证明第五公设?自公元5世纪来,探索这一问题的人历代不绝。1815年,罗巴切夫斯基开始研究第五公设,经过10年的冥思苦索,公开声明第五公设是不能用其他公设、公理证明的;并且采用了一条与第五公设相反的公理,即“经过直线外已知点至少可以作两条直线和已知直线不相交”。由其他原来的公设、公理和修改了的第五公设根上面讲的公理)组成了新的公理体系。形成了新的非欧几何学,其严密性不亚于欧几里得几何。人们称新的几何学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
从罗巴切夫斯基的公理体系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与欧几里得几何截然不同的结果。如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不相等,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等。
高斯很早就提出了非欧几何的轮廓。但是,他生前始终没有发表这一成果。高斯的同学伏尔刚·鲍耶终身从事第五公设的证明,毫无成就,内心非常痛苦。他的儿子约·鲍耶继续钻研这一难题,终于在彼此独立的情况下,比罗巴切夫斯基迟几年发表非欧几何的成果。因此,约·鲍耶也成为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
最厉害的噪声
鼓瑟琴管,燕语莺转,闻之欣然色喜。当你坐在音乐厅里欣赏悦耳的声音时,你可曾想到还有一种残酷的声音,竟会置人于死地。
物体在媒质中振动,便发出声音。振动有两种:周期性的和非周期性的。各种乐器就是周期性振动的声源,它们奏出悦耳动听的乐音。与乐音相反的是噪音(或叫噪声),那是由非周期性振动的声源产生的。一般物体发出的大多是噪音,人们闻之总不免疾首蹙额。你看小孩一听到隆隆雷鸣,就马上捂住耳朵。噪音使人觉得很不愉快。
岂止是不愉快而已,噪声还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声音有轻有响,人耳刚能听出的声音大约为1分贝(分贝为声音响度单位),这叫闻阈;大于100分贝的噪音就会使耳朵发胀、疼痛,这样的声响叫痛阈。人们总是处在不同响度的噪声的包围之中。例如,热闹街上的吵闹声,响度达到70分贝;印刷车间的嘈杂声,响度达到90分贝;旧式飞机的发动声响,则超过115分贝。高响度的噪声会使人感到乏力、疲倦、头痛、失眠。痛阈以上的噪声危害更大。试验表明,超过115分贝,大脑皮层的功能便严重衰退;达到165分贝,动物死亡;及至超过175分贝,人也会丧命。
噪声曾被用作刑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国家用噪声来折磨战俘。他们用高音喇叭对准异国间谍“轰击”。当声响超过痛阈时,受刑者产生痛感、心情烦躁;接着思索困难、情绪低落,于是审讯者有可能从其口中套出真实情报。要是某些受刑者仍能控制意志,则继续增大响度,受刑者便汗流如雨、全身抽搐。当声响超过130分贝后,受刑者则大声呼叫、眼结膜充血,并竭力挣脱束缚以求撞墙自杀。在如此极高响度的噪声的轰击下,许多俘虏在耳鼓膜破裂两小时后昏死。这是一种何等残酷的刑罚!据幸存者申述,即使将他枪杀,也下愿再受一次“噪声刑”。
即使噪声的响度不超过痛阈,长期受其骚扰,也是一种慢性中毒。它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的摧残比对听觉的损伤更为严重得多。所以,联合国在1979年世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将噪声列为当代人类最不可容忍的灾难之一。目前,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城市噪声比30年代以前提高了几十倍。目前,世界上城市最高噪声响度竟达155分贝。1965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太空总署宣布,实验室中制造的噪声已达210分贝。此噪音足以在固体上穿个洞。因此,控制噪声、降低响度,已成为世界科学界最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了。人们喜爱乐音,憎恨噪声,正在为降低“分贝之最”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一个听诊器
听诊器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至今还只有160多年的历史。
在的听诊器问世之前,西医对胸膜、心肺疾病的听诊,是用耳朵直接贴附于病人的胸部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在遇到肥胖病人时,就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一无所获。
1816年,法国名医兰尼克的病房中,住进了一个年轻而肥胖的女病人,兰尼克怀疑地患的是心脏病。但无法用耳朵紧贴于病人的胸部进行听诊来证实。
一天,兰尼克由家步行到医院的路上,看到一些儿童在玩别针划刺木头的一端而在另一端听声音的游戏,他得到很大的启发。他迅速地走到医院病房内,临时找了一本纸封面的薄书本;他把它卷成圆筒状,将圆筒的一端放置于病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结果使他大为惊奇,因此所听到的声音竟比以往用耳朵直接听诊更为清晰。兰尼克的这个发明,可以说是听诊器的最初雏型,当时他年仅35岁。
后来,兰尼克继续进行思考与实验后。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木质的听诊器。这个听诊器呈直管状,空心长30厘米,圆筒直径3厘米,管腔直径5毫米。在圆筒的中部可以分开为两节。以便于携带。当时,兰尼克把这种听筒称为“探胸器”,这是取之于希腊文的“胸部”与“检查”两个字的含义而成。但是,由于这种直管状的听筒外观颇象笛子。所以人们曾称之为“医者之笛”。直到现在,类似最初直管状的木质听诊器,在产科还是很受欢迎,因为用它倾听胎音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从这点来说,其作用还是不减当年。
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法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实际侦查和审理工作中所发生的具有医学性质的问题的科学。
公元前44年3月15比古罗马的独裁者——恺撒,被布鲁图一伙刺杀,伤23处。当时,一个叫安提斯地亚斯的医生,验明他的致命伤是胸部的第二个创口,这一直被人认为是世界法医活动的最早纪录。但是,1975年我国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竹简,推翻了这一看法。因为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竹简上,已经有关于缢死、流产、外伤检验的记录。在《经死》例中,还规定检验缢死者的方法:“尽视其身、头发中及篡(会阴部)”。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我国在公元前200多年不仅有了法医活动,而且有了法医学的著作。
当然,这些竹简还不能称之为系统的学术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是成书于1247年(宋理宗淳枯七年)的《洗冤集录》。作者宋慈,字惠父,建阳(现在的福建)人。他曾经在广东、湖南做过提点刑狱官,执掌司法和刑狱的大权。他在任职期间,办案精审,处事严谨,既能博览医籍,又能不耻下问,而且遇有疑难,还躬亲检验。在办案实践中,他痛感经验缺乏,典籍不足凭。于是他收集五代和凝父子的《疑狱集》、宋代无名氏的《内恕录》、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桂万荣的《棠阴比事》等前人著述,校勘斧正,采摭众说,掺合己见,熔之于一炉,而编篡成书。全书共分53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急救、内科、科、妇科*科、骨科各个方面。此书一出,我国历代刑名官吏,均人手一册。
《洗冤集录》现在流传的有四卷本和五卷本,内容有检复总说、验尸、四时变动(四季的尸体变化)、自缢、溺死、杀伤、火死(烧死)、汤泼死、服毒以及其他各种伤死等53项;并对犯罪、犯罪侦查和伤害保辜,亦多论述。它的内容非常精湛,和近代的法医学相比较,论述的项目和范围基本上相吻合,并具备了现代检验方面所需的基础知识。因此,这部书深受国内外法医界所重视。
在欧洲,法国的外科权威昂·帕雷,不过在1575年写了两篇有关法医学的论文,竟被尊为欧洲法医学的鼻祖。只是在27年之后意大利医师F·菲德里斯的四卷《法医学》专著问世,欧洲才算有了第一本完整的法医学著作。但是,这已经是1602年的事了,和《洗冤集录》相比,晚了355年。
《洗冤集录》在1862年被译成荷兰文,1908年又译成法文,以后又被译成德、日、朝、俄、英等国文字。
最大的游船
以英国女王名字命名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二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食宿海上环球旅行的巨型游船。船长293.6米,宽32米,船上除了1000名服务员和水手外,还能装载1800名旅客,载重为69916吨,有完善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卫星导航设备。
“伊丽莎白女王二号”船上设施豪华,有电影院、舞厅、游泳池、网球场、饭店、理发室、药房等。船上每天还出版日报。游船远看简直象一座雄伟的海上城市。全程费用每人8650美元到47000美元不等。最昂贵的特拉法加和安妮女王套房票价,要卖到97035美元。
迄今这艘游船已进行了三次世界环球航游。第一次于1975年1月10日至3月31日,花了80天时间,环游五大洲的23个港口。第二次于1979年,为庆祝下水10周年,航游历时60天,航程长达32186公里,访问了21个港口城市,途中曾到我国大连港停泊了两天。第三次于1983年1月将驶离美国洛杉矾,进行61天航行,先到新西兰、澳大利亚,转而到中国、日本,然后折回夏威夷。
在此以前,世界上定期游船中排水量最大的要算“伊丽莎白女王号”,它比现在的这艘游船还要长21米,宽36米,载重83673吨,动力达168000马力,航速每小时为32.8海里。它在1968年11月15已结束了最后一次航行,于1970年送到香港,改为一所“海上大学”。不幸在1972年二月9比船上发生火灾,内部设施几乎全被烧毁,剩下的外壳于1977年12月底拖走。
第一艘气垫船
气垫船又叫“腾空船”,是一种利用空气的支承力升离水面的船。这种船一出现,立即受到全世界造船界的关注。
气垫船是英国工程师科克莱尔发明的。1950年,40岁的科克莱尔爱上了造船工业,于是辞掉自己的原有工作,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同他的妻子一起创办了一家小型造船公司。这时,科克莱尔脑海里所考虑的是怎样才能造出速度更快的船艇。他认为船艇速度提不高的原因是船底与水面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阻力。经过反复的研究,他发现如果把空气作为船与水之间的“气垫”就有可能减轻摩擦,从而提高船的航行速度。科克莱尔把这一设想具体化,在空的猫食罐头上装一空的咖啡罐,用头发吹风机作动力进行试验,结果,靠排气出现的升浮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接着他制造了长约0.5米的模型船,在河里进行试验,获得成功。它的原理与现今的实用气垫船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这时,科克莱尔准备把自己的发明出售给企业家,但却都遭到拒绝。理由非常有趣,船舶制造商认为它是飞机而不是船舶;飞机制造商则认为它不是飞机而是船舶。但是,英国研究开发公司总经理哈尔斯倍利却独具慧眼,预见到气垫船的重要性,帮助科克莱尔获得了专利权。此时,科克莱尔加入了NRDC公司,开始正式制造气垫船。1959年6月,制造了SRNI型气垫船,长9.1米,宽7.3米,重4吨半,在赖特岛进行试航。7月25民这条气垫船顺利地穿过了英吉利海峡,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航行的气垫船,也充分显示了气垫船的优越性。
气垫船主要有两种形式:全浮式和侧壁式。世界上现有的气垫客船,要数英国制造的SRN4型为最大,它采用的是全浮式,特征是用空气螺旋桨推进(如同飞机的空气螺旋桨一样)船的底部四周装有尼龙橡胶布制成的“围裙”,高压空气自船底射出,在船底和水面之间形成气垫支持船体的重量,以减少航行阻力。航速平均每小时100公里,可载客416人,汽车55辆。速度最快的是美国的侧壁式气垫船,每小时达167公里。
最大的汽车厂
从汽车诞生到今天,已经2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世界各国的汽车产量,虽然时有增减,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上升的。美国一直是遥遥领先的国家,日本第二,德国则居第三,这是就一个国家的总产量而言的。
要是从一个厂的规模、产量看,德国下萨克森州沃尔夫斯堡的国民汽厂,日产汽车4000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性汽车厂。
该厂在1937年成立公司筹委会,1938年公司正式成立。资金的16由政府负担,20%由下萨克森州承当,其余则推向民间。厂房占地面积为2161亩,全厂总面积达29622亩,全厂有职工4万余人,德国工程师费尔南·波尔希(1875~1952年)曾为该厂作出重大贡献。1970年,原联邦德国汽车产量为3527865辆,1974年下降为2900000辆,但该厂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厂内设备精良,自动化程度较高,每隔12秒钟,即有一辆“甲壳虫”汽车离开装配线。“甲壳虫”汽车历来是世界汽车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最早使用遇难信号“SOS”的轮船
茫茫碧海,浑无崖际。一只航船,不论吨位有多大,都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一旦遇到风暴,或者机器失灵,就不得不向附近海区的港口、海岸,或者是过往船只,发出遇难信号,请求救援。
在无线电发明之前,航海的人们多以火光、音响和旗帜作为遇难的信号。1900年,马可尼国际海上通信设备公司成立,不少船只都争相装备该公司的通信设备。据说当时有一只船,就是因为装配了这种无线电仪器才得救的。1904年1月,马可尼公司宣布用CQD作为船只遇难时的呼号。其实,这只是在一般呼叫信号CQ后边,加上一个代表Distress(遇难)的D字而已。后来,大家却把CQD说成是“ComeQuickly,dangerH速来,危险”的缩写。到1908年,国际上一致同意,船只遇难时,均用“SOS”作为信号。人们又把“SOS”说成是“Saveoursoul(救救我们)”或者是“Sayeourship(救救我们的船)”几个字的缩写。其实原制定者本没有这层意思,不过是因为“SOS”在莫尔斯电码中是……,比较易于拍发和阅读而已。上述关于“CQD”和“SOS”的猜想,虽属牵强附会,但亦足见“注释者”的丰富想像力。
“SOS”虽在1908年7月1日生效使用,但有些船只仍然使用“CQD”。1909年1月,白星班船“共和国号”和意大利班船“佛罗里达号”在浓雾中相撞,“共和国号”用的也是“CQD”。一直到1909年8月,“SOS”才第一次被使用,那是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在哈特拉斯角不远处。尾轴破裂,无法航行,不得不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只拍发“SOS”信号。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SOS”的纪录。
最大的书店
1966年6月16日,英国剑桥布拉克威尔书店新辟的地下商场——诺林登室,正式开始营业。在这面积达990平方米的销售空间里,排列的书架总长度达4000米,室内共有图书16万册。洋洋大观,作为单独一间的书籍陈列室,不仅在英国,恐怕全世界也数它最大了。
在伦敦,还有一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书店。它就是开设在闹市区查林十字路第119号至125号的福依尔书店。
福依尔书店创办于1904年。今天,该书店已是整幢五层楼房,占地7000多平方米;店内职1400多人,其中营业员250人。若将店里所有图书排列起来,足有48公里之长。书店每天平均要接待顾客10000人次,每年售出书籍600万册之多。
书店尴部书籍分成30个部和100多个分部,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及数、理、化等类别外,百科全书、儿童读物、教科书,乃至地图、图片等都单独成为一个部;诸如传记、旅游、园艺、渔猎、家具J装、烹调,甚至芭蕾、幽默等等都作为一个分部,真是名目繁多,应有尽有。书店为适应读者学习中文的需要,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学习中文的工具书书架,放着中国出版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及《新英汉大辞典》等辞书。
福依尔书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论什么书,都放在书架或书台上,任读者翻阅,全部开架,毫无限制。只要你身体吃得消,读者甚至可以在店里看书一整天,而不被“驱逐”。
书店服务项目很多,除出售图书外,还兼售或预订期刊、邮票、文具、唱片、录音带和古钱币等等。图书馆购书,不仅以九折优待,并代为在书上贴上装借书证的纸袋。
现在,福依尔书店因其规模之大而成为伦敦一处著名的游览参观场所,曾接待过许多世界名人。书店雇有翻译人员,能通一二十种外语,专为来访的外国客人服务。
最贵的邮票
世界上最昂贵的邮票是1865年圭亚那1分邮票。1980年,该邮票公开拍卖。以85万美元的高价,被一位匿名收藏这买去,连同税款等,买主实际付出近100万美元,创邮票售价最高纪录。
这种邮票是由原英属圭亚那(现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乔治敦邮政局发行的,印数不详。该票票面洋红色,用12开纸印刷,方形,每边长31毫米,中间印有一艘黑色帆船,四边印有英文“不列颠”、“圭亚那”、“邮资1分”等字样。图案相当简单粗糙,为了防止伪造,由当地邮政官员在票面上逐一签字。这种邮票保存至今的只有一枚,已经弄得相当脏,还被人剪去了四角。成了八角形。但因物以稀为贵而被视为珍宝。
这枚邮票从发现到现在已数易其手。1873年,一位英国小学生从外祖父的旧信封上发现了这枚邮票,后来即以6先令的代价售给一个邮商;1880年奥地利籍集邮家斐拉利伯爵以750美元购人,保存了近40年;1923年美国集邮家欣德在巴黎拍卖市场上以38000美元的代价战胜了英王乔治五世等竞争者,购得这枚珍品;1940年,它又以49000美元的高价转人一匿名收藏家之手;一直到1980年4月5比它在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再次被公开拍卖,为另一匿名收藏家购去。
据说当年曾发现过另一枚圭亚那1分邮票。欣德为了保持这枚邮票独一无二的地位,不惜花费巨款将另一枚也搞到手,然后卷在雪茄中烧掉。
最畅销的饮料
驰名天下的可口可乐是药剂师本柏登博士在1886年发明的。那时,本柏登在乔治亚洲的阿特兰大城经营着一家药店。身为药店经理,他却一直想制作一种新的饮料。在配制并销售一种专治头痛病的药水浓汁时,一名店员见蒸馏水用完,顺手拿了另一种溶液,加人一些糖浆,就卖给了顾客。这个偶然的偷懒行为意外地诞生了一种新饮料。
新饮料的主要成分是糖、碳酸水、焦糖、磷酸以及从药用植物可口时与可乐果中提取出来的可卡因和咖啡因,具有兴奋、提神、清凉解渴的作用,故取名“可口可乐”。1893年,可口可乐作为清凉饮料向政府登记注册,该公司遂告成立。然而,由于本柏登经营无方,一年间只做了50美元生意,而广告费竟化去46美元。到头来,只得惨淡收场,以2万5千美元把可口可乐商标与制造销售权卖给了另一位药剂师柯勒。
柯勒接手后,大力宣传可口可乐是百分之百的清凉饮料,是妇孺亦可放心饮用的清暑妙品。由于19世纪后半期流行的尽是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等烈性酒,群众渴望一种温和的饮料,可口可乐的及时出现正巧迎合了这种需要,因此,销售量扶遥直上。
1900年,可口可乐开始进人国际市场。正当可口可乐公司一帆风顺时,柯勒因饮料中的可卡因易引起中毒而被告到法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又颁布了除了药用,限制在食物饮料中使用可口叶的规定。可口可乐产量顿时一落千丈。1917年柯勒出于无奈将销售权转让他人,取索的代价达2500万美元。新买主接手后,去掉了可卡因成分,保留了原商标。可口可乐又成为群众普遍喜爱的饮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口可乐作为军需品曾伴随枪炮子弹,送到战场,充当美国士兵的提神剂,其销售量之大,高达50亿瓶之巨。战后,可口可乐又以战时为美军服务的国外64家加工厂的主场设备为据点,设立了国际发展部,建立了完整的海外推销网。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广阔市场,迎合着西方人的心理,生产了不含糖,不含咖啡因,不带刺激性的可口可乐新品种,为那些想减肥,晚上喝了不易人睡的人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该公司在重大国际性活动中,从不吝啬广告贵,所以可口可乐成功地风行于世界各地。1974年年底,行销全球130多个国家,每天销售量为1亿6千5百万瓶。1976年年底,每天销售量提高到1亿8千5百万瓶。现每天销售量已突破2亿5千万瓶,遍及全世界155个国家,成为最畅销的世界性饮料。
世界科学的最高奖
世界上有各种科学奖金,但数诺贝尔奖金声誉最高。
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著名化学家和发明家,生前创造发明很多,获得专利的发明达255项,其中最主要的是1863年发明的水银雷管(又称诺贝尔雷管),1867年发明的安全烈性炸药,和1875年发明的爆炸胶等。他在安全烈性炸药一项上,先后得到瑞典、英国、德国、法国政府的发明专利权,世界各地都订购他的炸药,诺贝尔成了百万富翁。他的实验室遍及瑞典,法兰西和意大利。
诺贝尔终身未娶,临终前声明遗产不赠予任何亲戚,并规定从遗产中提取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的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对世界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就是后来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奖金设物理学、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奖,1969年增设了经济学奖。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医学与生理学奖由皇家卡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事业奖由挪威国会中一个五人委员会评定。每年由瑞典及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郑重推荐候选人约2000名,然后约有数百名被正式推荐于各专业评审委员会。经长时间的调查与秘密会议,最终决定出真正的得奖人。在授奖典礼前1个月左右,由评审委员会以电报正式通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