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环境
最冷的地方
迄今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极点附近,1967年,挪威科学家在这里测得最低温度为零下94.5℃,然后在这之前还有许多关于最低温度的说法。
1838年,俄国商人尼曼诺夫路经西伯利亚的雅尔库次克,无意中测得了零下60℃的最低温度,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但谁也不太相信这位商人测得的记录是正确的。47年以后,也就是1885年2月,位于北纬64度的奥依米康,人们测得了零下67.8℃的最低温度,被首次称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1957年5月,位于南极“极点”的美国安莫森·斯考脱观测站传出,那里的最低温度降到了零下73.6℃的惊人消息。因而世界上最冷的地方由北半球乔迁到南极去了。同年9月,这个观测站又记录到一个更冷的温度零下74.5℃。
看来南极极点该是最冷的地方了。但是,1958年5月位于南纬72度的前苏联“东方”观测站测得,那里的温度下降到了零下76.0℃,6月再度下降到零下79.0℃。这样最冷的地方又改变了。几日之后,“东方”观测站的最低温度竟降到了零下78.4℃。1960年8月,“东方”站最低温度达零下88.3℃,纪录再一次被打破,但是并未保持得很久。1967年,挪威科学家在极点附近记录到零下94.5℃的气温,成为迄今最低的温度!
最静的地方
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电话系统实验室被称为世界上最静的地方。
贝尔电话系统实验室,是一个长约9米、宽约7米的封闭式房屋。为了达到消除室内声音的效果,室内除了没有任何障碍物外,各面(墙壁、天花板、地面)都铺设了高效能的吸音材料,使入射在它上面的声波,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差不多完全被吸收。另外为了防止外界的干扰,贝尔电话系统实验室还有良好的隔音和隔振设备。
由于它吸音能力很强,能消除99.98%的回音,甚至连针掉在地上那么轻微的声音,它也能吸收,使其没有一点声响。所以这间实验室被公认为“死屋”。一般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都会感到特别的不适应。
最强的磁场
磁性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宇宙万物,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庞大的星系,都有磁性。就是在广漠的星系际空间,也到处弥漫着磁场,差别只是磁场强弱不同罢了。
常用仪表中的永久磁铁。其空隙中的磁场强度从几百到几千(102~103)高斯;大型电磁波可产生一二万(104)高斯的磁场;在极低的温度下,超导磁体的磁场高达几万到十几万(104~105)高斯;人们竭尽全力想获得更强的磁场,可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如进行激光引爆,把化学能转变为瞬时磁场能,最大只能达到106高斯。
自然界磁场强弱之悬殊可就令人瞠目结舌了。我们居住的地球,其表面磁场最大为0.68高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磁场相当弱,个别地区才大到300伽玛(3×10-3高斯);在银河系的星际空间,磁场弱到10高斯;至于星系间空间,估计其磁场强度只有10-9高斯。
宇宙中比地球磁场强的天体有的是。太阳的普遍磁场约1~2高斯;许多磁星的磁场在102高斯以上,最强的达104高斯;一种晚期恒星白矮星,它个子虽小,磁场却高达107高斯,可是与致密天体中子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中子星的磁场高达1012~1014高斯。
太阳光最多的地方
撒哈拉大沙漠东部是太阳光最多的地方,那里年平均日照时间达43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1小时45分钟的时间能见到光辉灿烂的太阳。
撒哈拉大沙漠东部为什么太阳光如此多呢?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没有能遮住阳光的云层。加上这里纬度较低,日照时间长,因而成了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
“太阳是大地的母亲”,正是由于太阳光的照耀,才使地面充满生机:疾风劲吹,江水奔流,花开果熟,万物生生不息。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目前,人们正在想方设法来利用太阳能这一无穷无尽的能源。
暴雨最大的地方
1963年9月2日,南汇县气象站测得,当时的日雨量是432.8毫米。我国暴雨之最是台湾省的枋寮,1967年10月的一天,下了1672毫米的雨水。
1969年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5小时中下了787.4毫米的雨量,形成了美国百年内罕见的大暴雨,倾刻之间江湖泛滥,一片汪洋。但是,世界暴雨最大的地方,却是一个不怎么著名的小岛——留尼汪岛上的一个名叫塞路斯的地方,1952年3月15~16日,那里的日雨量达1870毫米。
留尼汪岛位于非洲南部的印度洋上,面积为2510平方公里,属热带海洋气候,那里5月至11月为冬季,12月至次年4月为夏季。夏季一到,印度洋上潮湿的气流源源而来,加之岛上有一座海拔3069米的活火山,潮湿气流遇上高高的山脉,气流的上升运动异常激烈,形成了罕见的大暴雨。
最难穿行的地方
在环球航行中,令人恐惧的是自然界的障碍所孕育的不祥之兆——这尤其表现在世界上最恶劣的海隅。位于南美大陆最南端的荒凉的合恩角曾经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惟一海道,而且还是南半球最恶劣的航海气候的中心。
当大风刮过南大西洋数千里宽的波涛汹涌的洋面时,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便转向穿过合恩角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狭窄缺口。从东边向西刮来的无休止的大风掀起的波浪迎着一股平稳地向东的洋流,迫使大量的海水从相反的方向通过同一狭窄的裂口。并且由于海底的陡然升高使得滚滚巨浪达到骇人的高度——36米或者更高些。
波涛汹涌的海面和强烈的逆风可能持续数月。对于在此间航海的船只,合恩角是一个可怕的挑战——人或被冻僵或掉人海里,船只时刻有触礁或撞上冰山的危险。1905年12月,一艘“不列颠群岛”号花了两个半多月才艰难地穿过这片水域。这个时间还算是正常的。
对于游艇和其他较小的船只来说,这片海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当然,快艇的主人不乏勇敢者:奇切斯特、罗斯、布莱恩、诺克斯·约翰斯顿。然而正如他们所直率地承认的那样,他们是很幸运地没有遇上合恩角最恶劣的天气。到了此处,不论怎样适于航行、易于操纵的游艇,仅仅是汹涌的波浪就足以使它难以对付了。
1957年1月,迈尔斯·斯梅顿准将和他的妻子贝里尔,以及他们的朋友约翰·古兹维尔,驾着一艘14米长的“滋航号”双桅船从澳大利亚出发,环绕合恩角那条从西到东的“捷径”航行。这个冒险行动几乎使他们丧生。7个星期之后,他们在强劲的西风中艰难行进。他们驶近了海角。
在圣瓦伦丁节(2月14日)那天,海面被激浪搅得发白了,大风迫使船收帆减速。在光棍的桅杆下面,用了110米的绳索拖曳住船尾,以便控制住继续前行的船。
气压已开始上升,这是好气候的征兆。可是大风仍继续加强,波涛更加汹涌了。这时,一个巨浪从船尾扑了上来,连续猛击它的尾部。两条桅杆折断了,舱顶被掀开了,船舱一半已经进水。尽管贝里尔·斯梅顿有救生索保护,还是被巨浪卷进了海里。
然而三个人都幸存下来了。贝里尔设法游回了注满水的游艇。三个人舀出了船舱里的积水,并用船上的一张床、一扇舱门以及多余的帆堵住了漏洞。天气转好了,他们临时拼凑了桅杆和帆。为了避风,“滋航号”朝着智利海岸航行。行驶了1500里后,他们到达了塔尔卡瓦诺,在那里修复了损坏的船。
12月,迈尔斯和贝里尔·斯梅顿又启航了。圣诞节时,他们再次顺利地来到了合恩角。但是气压再次降低了,正当小船向南方疾驶时,风浪大作。此时,激浪冲击着船梁。当风暴登峰造极时,气压不再下降。可是在12月26日凌晨4点钟,这艘游艇在另一次凶神般的巨浪的袭击下,从侧面倾覆了。
桅杆又一次被折断,舱盖也裂开了。然而斯梅顿夫妇再次幸免于难。就像上次那样,他们除去积水,装上临时应急的帆,驶在避风地——这次是到1770公里外的瓦尔帕莱索(智利港市)。
这只船相继两次经历了合恩角肆虐的气候——可斯梅顿夫妇还是战胜了风浪,当时已是仲夏之际了。
一只小船要在航海中抗住凶猛的风浪是不可能的。然而,一位名叫马塞尔·巴迪奥爱斯的法国人却在仲冬时独自驾着自己建造的只有11米长的小船从东到西环绕了合恩角。
1952年5月7日,巴迪奥爱斯抵达了位于斯塔腾岛和火地岛海岸之间的一个脚角。当风向和潮水相逆时,这片桀骜不驯的水域便激浪滔天,其情状十分骇人。因此巴迪奥爱斯希望选择平缓的海道和风平浪静的时机。但是狂风阻止了他。零下14℃的气温加上风暴使巴迪奥爱斯疲惫不堪,他决定休息一下。惟一的抛锚地是沿海一个小小的海湾。海浪汹涌激荡,潮流席卷海湾。这个惟一的小小的避风处礁石密布,它位于一条狭窄海峡的末端。天空一片漆黑,在潮水的冲击下,巴迪奥爱斯的船失去了控制,朝着前方的暗礁冲去。他所能做的只有把三只沉重的铁锚抛入水中,并将绳索系在附近的一块礁石上。
当风平浪静时,他把船推上了海滩,三天来第一次睡了个觉。10小时后他醒来了。晚间的一场大雪把船帆牢牢地冻住了,他只得用海水将它们浸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飓风袭击了他的船,正当巴迪奥爱斯到舱内取一只海锚时,两个巨浪将船掀翻了。船帆、舱盖以及一切易碎的东西全被毁坏或卷走了,船体灌满了水,他被浸泡在水中——严重的问题是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后来,巴迪奥爱斯拖住了一条系在船尾的绳索,这是他在舀水时临时作为海锚用的。他升起了备用的帆,当他把船稳住时,已经花去了10个小时。这时,他已遭受严重冻伤。
经过两天休整,这个法国人又回来与合恩角拼搏。凝固的水雾及冰雹使船只难辨航向。他逆着风雪和海浪航行了48小时,有时情况非常糟糕,他不得不一锅一锅地烧水,以融解帆上的冰。
5月12日中午12点30分,巴迪奥爱斯眯着眼向船尾望去,看见一个海角上大雪纷扬。这是块陡峭的陆地,漫天飞雪向着一些狭窄的溪谷飘洒。他发觉合恩角已被抛到身后,他已经安全地绕过了合恩角。
雨天最多的地方
世界上雨天最多的地方是智利南部的巴伊亚菲利克斯,那儿一年365天中有325天是雨天。
在我国西南边境的贵州省,全年下雨天数一般也有220天。该省的遵义市,全年雨日多达240天。人们用“天无三日晴”概括了当地多雨的气候。
为何巴伊亚菲利克斯一年里能降这么多天的雨呢?原来它正处于南半球,在西风带的控制下,强劲的西风差不多天天从太平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水汽便升向高空,凝成雨滴,降落至地面,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雨天最多的地方。
雷雨最多的地方
电闪雷鸣,伴以滂沱大雨,这种自然现象是在强盛的积雨云条件下,通过大气垂直对流而形成的。世界性的雷雨源地,都出现在低纬度区,如印度尼西亚、非洲中部、墨西哥南部、巴拿马、巴西中部等。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为世界雷雨之最,平均年雷雨日数有220天;而该岛西部的茂物市,年雷雨日数更多,1916~1919年4年内曾出现平均每年332天的最高纪录,打雷次数在数千次以上,不愧为世界“雷都”。
茂物地处赤道附近,南面紧挨火山熔岩高原以及多座高达二三千米的火山,大气的热力对流本已相当旺盛,再加上从爪哇海来到这里的湿热气团迫于地形所阻而急剧上升,极易形成积雨云。茂物每日的天气变化很有规律。上午一般天气晴朗,近午,天空积雨云愈积愈厚,午后,积雨云势如排山,瞬时便雷电交加,暴雨倾盆;雨后,空气特别清新,不久全城又沐浴在赤道的骄阳之下了,行人身上被淋湿的单薄衣着也就很快晒干了。
降雪最多的地方
世界上一年中下雪最多的地方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年降雪量达1870厘米。
为何华盛顿能下这么多的雪呢?已知下雪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华盛顿离大西洋、五大湖都很近,水汽来源十分充足;同时,来自格陵兰岛的冷空气常常经过这里,因而使它成了世界上年降雪量最多的地方。
但雪下得太大了也会造成雪害。1977年2月,美国伊利湖旁布法鲁港下了一场大雪,掩埋了许多小轿车。
但在长江流域,降雪是人们最喜爱的自然现象之一。东北人喜爱雪,因为它为滑雪运动者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他们驾着雪橇奔驰在白茫茫的原野上,真是趣味无穷。
最大的风速
世界上风力资源最多的是世界第七大陆——南极洲。在那里,一般的风速是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但是,南极的最大风速并不是世界上的最大风速。我国海南岛琼海县,1973年4月,一次台风过境时,估计风速有81米/秒。日本的室户岬,1961年4月一次台风过境时,风速曾达84.5米/秒。1934年4月,美国华盛顿市测到了103.2米/秒的风速,这才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速。
华盛顿市出现这么大的风速,是由一次龙卷风过境造成的。龙卷风由于范围小,能量却极大,它经过时出现100米/秒以上的大风是不稀罕的。1956年9月,上海东部受一个强大的龙卷风影响。这个龙卷风竟把浦东江边一个11万千克重的空油桶举到半空,扔到了120多米远的地方去。看,龙卷风的威力有多大!
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平均海拔超过六千米,比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还要高。喜马拉雅山脉绵亘在中国西南部边境,它是由许多平行山脉组成的。东西延伸2400多公里,比中国最长的南北铁路干线京广线还要长;南北宽200~300公里。
喜马拉雅山脉是“冰雪之乡”的意思,高峰很多,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如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马卡鲁峰、济泽峰、乔乌雅峰和完全在我国境内的希夏邦马峰,都是海拔为8000米以上的高峰。
喜马拉雅山还在往上升。据测量,从1862年到1932年70年间,有许多地方平均每年升18.2毫米。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继续上升,10万年以后,就要比现在还高1820米。
古时候,喜马拉雅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它才慢慢隆起,越来越高。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它的年龄才几千万年。
最高的活火山
阿根廷的图彭加托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它的海拔为6800米,比日本富士山还要高3000多米,现在仍在喷发。
这座火山自1912年喷发后,山谷里终日烟雾弥漫,热气腾腾,地上有无数的裂口不断冒烟,估计每秒钟有2300公斤的水蒸气和大量的盐酸等气体逸出。在喷出的这些气体中,有些是有毒的,对人和其他生物会造成危害。但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比较肥沃,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在日本境内约有160多座火山,其中近五十座是活火山,最高的山峰——富士山就是一座海拔为3776米的活火山。
最猛烈的火山爆发
提起火山爆发,人们会想到维苏威、喀拉喀托或者培利。的确,这些火山的爆发均以猛烈而驰名,但若与坦博拉比较起来,就逊色多了。这次坦博拉爆发释放出的能量高达840亿亿亿尔格。
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亚中部1千多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都听到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不久消息传来,这是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发生了猛烈爆发。
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的大爆发是非常有名的,真可谓声震万里,灰撒三大洋,但它释放的能量也只有坦博拉这次的八十分之一。
坦博拉火山位于松巴哇岛北面的桑加尔半岛上,在地质史上曾有多次的火山活动。但在1815年爆发前,它沉寂了很久,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它是从未喷发过的,这同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大爆发前的情况完全一样。
在大爆发三年多以前,坦博拉山顶上就开始出现蒸汽云,它们渐渐变浓变黑,最后连风也不能将它吹散了。终于在1815年4月5日凌晨,坦博拉开始了人类有记载的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发。从火山口里喷发出极大数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到10~11日夜间,爆发达到了最高潮,随后逐渐减弱,并一直持续到7月15日才结束。
这次爆发真是不同凡响。它的声音远在1600公里以外都听得见,喷出的火山灰连续三天在480公里范围内遮黑了天空,到4月12日中午,几百公里以外的爪哇岛上完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爆发时产生了狂暴的龙卷风,把火山附近的许多大树都连根拔起。从火山口倾泻下来的熔岩流,淹没了大片地区,最后流进大海。爆发时还产生了海啸和陆地大面积沉陷,坦博拉镇也沉到深6米的海底。在整个爆发过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大约30立方公里的山体(700亿吨),形成一个直径达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陷落火山口。从火山内部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总共有五、六百亿吨之多,在气流的挟带下,远在1千公里以外,也落满了火山灰,它们的堆积厚度自火山向东20公里为90厘米,到250公里处还有25厘米;向西70公里为60厘米,400公里处最多的也有22厘米。
坦博拉爆发之所以极端猛烈,与它喷发物中各种气体含量很高有关。在喷发物总量中,气体及飞散物质要占99%以上,而熔岩则不到1%。
坦博拉火山目前海拔高度为2851米。自1913年的一次小规模喷发以来,已有71年没有任何活动了。
最矮的活火山
塔尔火山是世界上最矮的活火山,它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上,相对高度仅200米。
塔尔火山地处阳光明媚的塔尔湖中心。塔尔火山是近年来仍在不断喷发着的活火山,本世纪曾喷发过许多次,1965年、1970年、1976年都有曾喷发过。1976年那次喷发,火山灰腾空而起,高达1500米。那喷泉般的烈焰和蒸汽,特别壮观。
一般活火山都特别高,因为火山喷出物不断堆积,但塔尔火山为什么没有堆积得特别高呢?
据文献记载:海拔500多米高的塔尔湖原来也是个活火山,当它停止喷发后,火山中洼地积水成湖。多年来,火山再度喷发,喷的熔岩日积月累,最后露出湖面,天长日久在塔尔湖的中心又堆成一个新的塔尔火山。塔尔火山在深邃的火山湖中堆起,喷发规模又较小,因此它的高度也就比一般的活火山要矮小,成了世界上最低的活火山。
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它的面积约217万平方公里,有70个我国海南岛那么大,格陵兰岛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因而常被称为“格陵兰次大陆”。
格陵兰岛气候寒冷,五分之四的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它的北端是地球上陆地距北极点最近的地方。
“格陵兰”即“绿色陆地”的意思。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传说公元14世纪时,有个海盗从冰岛只身来到这里,发现南部一个山谷中有一片方圆不到1公里的水草地,回去之后就大肆吹嘘说,他发现了一片“绿色陆地”。其实,格陵兰岛85%的地面被冰层覆盖着,一片银白色。在这个千里冰封的土地上,冰层平均厚达1500~2000米,最厚处达3411米,它的厚度和范围仅次于南极洲。格陵兰的冰如全部融化,整个地球上的海水就会升高6.5米。
人们把冰山上的冰称作“万年冰”,它是成千上万年的积雪变成的,冰内含有大量的气泡,放入冷饮料杯中,会发出轻微的爆炸声,是一种很好的冷饮剂。目前格陵兰正在向环境污染严重的美国大量出口“万年冰”这种纯洁的饮料。
岛屿本身就是指地球上面积较小、四周环水的陆地,世界上大多数岛屿都非常小,有的甚至不足1平方公里,像格陵兰岛这样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岛确实很罕见。
最大的沙漠
著名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位于非洲北部,从大西洋岸直到红海之滨。它东西宽5600公里,南北长1600~2000公里,面积达910万平方公里,几乎要占全世界沙漠总面积的一半。
在当地居民的语言中,“撒哈拉”就是荒凉的意思。整个撒哈拉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高压带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盛行来自干燥的中亚和西亚的东北信风,信风吹至炎热的北非后更趋干燥,降水极少。这种气候条件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区内年降水量大都少于50毫米,有的地方更是常年无雨,但可能的蒸发量却在20毫米以上。各地的寒暑变化也非常剧烈,气温的日较差一般可达30~40℃。在这种情况下,地表岩石受到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大片的流沙和戈壁。
撒哈拉沙漠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几十万年前这里的气候还比较温和湿润,河流也有许多。近代曾在沙漠中心的不少地方发现了一批巨大而精美的壁画,说明早期人类曾生活在撒哈拉地区。
此后,由于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全区才逐渐沙漠化。值得注意的是,近百年来这种沙漠化的趋势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撒哈拉的南边,沙漠每年平均要扩大1万多平方公里,在它的北边也要达到1千平方公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长期殖民统治的恶果外,也同当地人口迅速增长、森林和草原不断遭到破坏有极大的关系。目前,区内各国已加紧采取措施,争取早日改变沙漠逐日恶性循环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埃及,它在近20年中已从沙漠中开垦出40万公顷良田,建成11个沙漠改良区,各改良区中渠道纵横,庄稼繁茂,同附近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即使像撒哈拉这样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也是可以被人类改造、利用的。
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海拔8848.13米,它的高度约为欧洲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的两倍。
珠穆朗玛峰耸立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群峰之中,山体雄伟,银装素裹。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常有乳白色的白云环绕着山腰,遇到风雪天,全部山峰弥漫在云雾之中。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之内,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千变万化,绚丽多姿。
珠穆朗玛峰的高山冰川是很有名的,当人们攀登到海拔5700米时,眼前就出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冰塔,有的像火箭,有的像高楼,还有冰帘、冰柱、冰墙、冰丘、冰蘑茹、冰湖等。它们在阳光的辉映下,绚丽夺目,好似无数的艺术珍品。
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背对着太阳,地势非常险峻。我国登山运动员,战胜了严寒、大风、冰雪、陡坡、严重缺氧等重重困难,于1960年创下了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纪录,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顶峰。在1975年5月,我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了地球上的最高点。在此之前,从未有一个外国人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珠穆朗玛峰是“圣母之山”的意思,这是当地西藏人民给它命名的。这个山峰早在1717年(清康熙56年)清朝皇帝派出的测绘员已经发现了。但对于峰顶的情况很不了解,长期以来是个谜。
最长的峡谷
地球上有不少令人惊心动魄的自然奇观,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大峡谷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峡谷是河流强烈的下蚀(切割)作用造成的狭而深的谷地。科罗拉多河在它2190公里的流程中,一共切割形成19个主要峡谷。起自鲍威尔湖口的大峡谷是其中最长、最宽、最深的一个,也是世界最有名的峡谷。
大峡谷全长350公里,宽6.5~29公里,最大深度达到1740米,假如把我国的泰山放在里面,它的山头高峡谷的顶部还差200多米。大峡谷的两侧平均相距16公里。这一水之隔的两壁,自然环境差异也很大。南壁海拔2100米,呈现荒漠景色。北壁海拔2470米,林木苍翠,麋鹿成群,冬季更是雪盖冰封。
在大峡谷里,有许多姿态各异的孤山和石柱,它们有的傲立山崖,有的伏在谷底,被人们冠以各种天神和英雄的名字,有的则因其形似而被称为大拇指、轮船山等。更使人惊叹的是峡谷两侧的岩层全呈清晰的水平层次裸露在外,仿佛无数卷书重迭在一起。其中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板岩,有的地方还有各种火成岩,它们不仅质地互异,而且颜色也有很大差别。人们无论是站在峡谷两侧的绝壁上俯瞰深渊,还是站在谷底仰视群山,种种奇景均使人叹为观止。而且,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随着植被的枯荣、云雾的生灭或太阳阴影的移动,峡谷上下的景色也时时变幻,真可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景色雄伟壮丽的大峡谷,俨然是一部地质史教科书。它的形成迄今不到1千万年,但流水沿着大断层线一直切穿到太古代片麻岩,使这些13亿年前的古老岩石就暴露在峡谷的最底部。由此往上,整齐地排列着13亿年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岩层。为了保护自然景物,美国在1908年把整个大峡谷地区开辟为国立公园,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又把它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目前每年前往游览的旅游者达200余万。
最长的裂谷
裂谷不同于峡谷,它是地壳断裂形成的狭长深陷的谷盆,有人把它比做陆地上的“刀疤”。大陆裂谷多分布在地质上年轻的高原地区。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其中延伸最长、规模最大的大陆裂谷。
这条举世罕见的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北抵红海,跨越赤道南北,纵贯东非高原。从孙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开始,大裂谷分成东、西两支环抱维多利亚湖,西支沿线坦噶厄喀、基伍、阿明(爱德华)、蒙博托(阿伯特)等狭长大湖延续成带,东支为一系列小湖泊和洼地呈串珠状相连。总长约4500公里。大裂谷宽约数十至一二百公里,两边陡崖壁立,高出谷底数百到一二千米,谷底的地势起伏也很大,裂谷中的湖泊都是低洼的谷盆积水而成,东支裂谷中的阿萨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米,为非洲大陆的最低点。从飞机上俯瞰,裂谷带就象是一条条耕犁过的深沟,其中成串分布的湖泊,恰似闪亮的珠宝,点缀着美丽的非洲大陆。
在东非大裂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成群的火山,熔岩广泛分布。例如埃塞俄比亚高原,就是由多期火山喷出物堆覆起来的熔岩高原。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肯尼亚山、鲁文佐里山等,都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死火山。目前,还有不少火山仍在活动着,地震经常发生。这一切显示了裂谷的生命力,说明演化还在继续。最突出的是坐落在基伍湖以北的尼腊贡戈火山,它喷发频繁而猛烈,海拔3700米的巨大山体终年笼罩着浓密的火山烟雾,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山顶火山口里有一个充满高温熔岩的岩浆湖,通红炽热的岩浆在湖中沸腾嘶鸣,犹如开炉钢水,不愧是大自然又一奇观。
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非洲的布隆迪,上源叫卡格腊河,注入东非高原上巨大的维多利亚湖,然后从湖的北口流出,经过乌干达、苏丹和埃及,最后流入地中海。全长6671公里,从维多利亚湖口算起,则为5588公里。尼罗河的形成至今不过只有二三万年的历史,因此说,它还是一条特别年轻的河流。它的流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而流量仅居第35位,为我国长江的十三分之一。
尼罗河从上游到下游,自然特点有很大的变化。它的上游段奔腾在热带高原上,水流湍急,水量丰富,具有山地河流特性;中游段则缓慢地迂回在苏丹广阔的平原上,由于沼泽密布,加上水生植物丛集壅塞,使尼罗河在这里分叉漫流,在强烈的蒸发下水量损失很大;在苏丹首都喀士穆城下,尼罗河接纳了它的最大支流青尼罗河,声势大振,然后在撒哈拉大沙漠无垠的黄沙中浩浩荡荡地奔流了3000多公里,沿途冲下6道瀑布,最后在河中冲积成面积广达2.4万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洲。正是由于尼罗河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古代的埃及劳动人民才在沙漠上创造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现在埃及和苏丹又在尼罗河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加以利用。
最大的平原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的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公里,比10个法国还大,真不愧为平原之冠。
亚马逊平原与世界上大多数的河流冲积平原不同。一般河流冲积成的平原,下游比较宽阔,而亚马逊平原宽阔的部分却在中游一带。它中游宽达1300多公里,下游逐渐变窄,最狭处仅240公里左右。
这里靠近赤道,终年高温多雨,全年都是夏天,植物繁茂,是世界著名的热带雨林区。
亚马逊平原不仅是平原之冠,而且还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经济效益。
最低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坐落在我国西北的天山脚下。它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有半个江苏省那么大。其边缘被群山环抱,北部的博格多峰(海拔5445米)为最高;中部因极度下陷,地势低洼,许多农田、村落都在海平面以下;南部山麓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点。如果从地形单元来看,吐鲁番盆地算得上世界最低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低洼而较闭塞的地形,加上极端的干旱,使它成为我国著名的“火州”。这里一年之中有半年处于炎热的夏季,每年6月至8月,气温持续在38℃以上,甚至出现过47.8℃的全国最高气温纪录。特别是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一条红砂岩山(高约500米),每当夏季,被烈日炙烤得烟云缭绕,状似火焰喷吐,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最高达82.3℃!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指的就是这里(当地称克孜勒塔格,即“红山”)。
吐鲁番盆地的气候虽然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为16毫米左右),但由于盆地中发源于天山的河流有高山冰雪水的供应,流水不断,更有相当可观的泉水和地下水,单火焰山各河流的年总径流量就占天山水系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地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坎儿井”灌溉方式,现在已达1100多条,总长度比我国的京杭大运河还要长得多。这里的葡萄、哈密瓜已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驰名中外,长绒棉的品质居我国之首位。火焰山下还发现了煤、铁、云母、石油等矿产资源。
最大的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它的面积是500多万平方公里,为青藏高原面积的二倍,比20个英国的面积还大。
巴西高原位于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高原的边缘是陡缓不等的崖壁。高原东部靠大西洋的大崖壁,从海上望去,好像矗立在岸边的一堵城墙,显得格外挺拔。
巴西高原的矿产很多,以铁、锰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巴西高原现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开发区。
地球上最大的“冰库”
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在南极洲,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一大块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陆地,连同附近的岛屿在内,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白茫茫的冰雪覆盖着南极洲面积的93%以上,冰层的平均厚度约1700米,最厚的地方达4200米,冰的总储藏量约有2450万立方公里之多。
南极洲的冰层面积和总冰量分别占全球的87%和90%。有人估计,如果这些冰全部溶化的话,将使全球海面升高70米。厚厚的冰层使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600米,有着巨大高原和高耸山脉的亚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南极洲大陆冰川不时从中部向大陆边缘倾入海中,有的集结成广阔的陆缘冰,有的断裂以后成为漂浮在海中的冰山。南极洲的陆缘冰总面积约150多万平方公里,最著名的是罗斯海中的罗斯陆缘冰,广达53万平方公里,比两个英国的面积还大,其临海的前缘形成壁立的罗斯冰障,平均高出海面50米,长度有900多公里。南极海域中的冰山有22万个之多,相当于北冰洋冰山数量的5倍。冰山的外形多呈桌状或角锥状,它们随风和随洋流向北漂移,在寒冷季节甚至可漂到南纬40°。1956年,美国人曾观测到长333公里、宽96公里的罕见大冰山。冰山重重的南极海域,是人们乘船到南极洲去必须闯过的第一道难关。
南极洲所以会变为巨大的“冰库”,主要是由于地处高纬度,极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之内。夏天虽有几个月全是白昼,但太阳只是在地平线上盘旋,太阳光斜射,所获热量极少;冬天则随着昏暗长夜的来临,太阳隐没在地平线之下。这里的降水以冰霰为主,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过55毫米,但因为气温低,蒸发小,积雪终年不化,越积越多,相互挤压,凝结成坚固的结晶体。天长日久,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冰原。南极冰原,冰体表面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差不多所有的太阳光,气温因而进一步降低。南极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冬季降到-50℃至-60℃,即使是夏季,气温也不超过0℃。1967年,挪威在极点附近记录到—94.5℃的气温,这是迄今世界上最低气温记录。
南极洲冻结成冰的淡水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财富,地球上淡水总量的70%都储藏在这个大“冰库”中。科学家们正在设想,怎样万里迢迢把南极的冰山拖运过来,以解决低纬和中纬干旱地区淡水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
最圆的湖
世界上最圆的湖是波森维湖,这是一个奇怪的天然湖泊,它位于非洲西部,盛产可可的加纳共和国境内,它的湖形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那么圆,更有趣的是,波森维湖的湖盆是个规则的圆锥体,湖底中心处最深,四周匀称地缓缓上升到湖岸。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人们按照湖泊积水部分湖盆的成因,把湖泊划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冰川湖、岩溶湖、泻湖等。那么波森维湖是属哪一类成因的湖泊呢?
首先,这么大的一个圆锥形湖,是不可能用人力去挖的。而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引起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洼地,积水而成,其特征是深度大、岸坡陡、湖形常呈带状。那么,波森维湖显然也不属此类。火口湖和堰塞湖中倒有一些是圆锥形的,因为它们是火山喷发的结果。可是,人们查遍了波森维湖的四周,丝毫不见火山喷发的痕迹。
对于波森维湖的成因,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着。近年来随着登陆月的成功,对波森维湖的成因竟提出一种十分有趣的假设:认为它是在地球处于没有大气圈保护的原始阶段,一次陨星坠落撞击而成的陨石坑。并且根据波森维湖的大小,推测这颗陨石的直径不小于3公里,坠落速度高达20公里/秒以上。
最深的湖泊
2500万年以前,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活动,形成了一条狭长深陷的谷盆,两侧陡峻的断壁悬崖高达一二千米,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就这样诞生了。它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一样,都是典型的裂谷型湖泊。贝加尔湖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达636公里,但宽度只有25~79.5公里,略呈新月形;湖面海拔456米,平均深度730米,而在湖中央奥利霍岛以东的最深处达1620米,为世界湖泊的最深纪录。贝加尔湖的面积约315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八位,但由于深度大,蓄水量达23000立方公里,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总蓄水量的五分之一,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库。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流大大小小共有336条,其中湖东南的色楞格河独占入湖总水量的一半以上;而从贝加尔湖流出去的河流却只有湖西南的安加拉河一条,湖水顺着阶梯状陡降的河床奔腾急流,即使在干旱的夏季也能保持巨大的流量和流速,水力蕴藏相当丰富。贝加尔湖对湖滨地区的气候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每年1月初至5月中,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初湖水解冻,又大量吸热,降低了炎暑程度。但湖水本身却始终是冰凉的,甚至在最暖和的月份里,湖面水温也不过7~9℃。
贝加尔湖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它奇特的生物界。湖中有不少生物,在西伯利亚的其他江河湖泊里都找不到,只有到中国南方、印度、巴尔干半岛甚至北美洲的湖泊里,才能发现它们的同种或者近亲;要不然,就得到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地层里去发掘。再者,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咸味也没有,它所在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在5亿多年内也不曾被海水淹没过,但是在湖中却生活着道道地地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绵、龙虾等。凡此种种,至今还有没有完全解开的谜。据统计,贝加尔湖共有600种植物和1200种动物,其中约有四分之三是该湖所特有的。
最大的湖泊
地球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它的西南面和南面为高加索山脉和厄尔士山脉,与连绵雪峰环绕,其他三面则是坦荡辽阔的平原。里海仅是我国对它的称呼,它的译名应为卡斯皮海,得名于古代居住在高加索东部的一个部落——卡斯皮人。
人们之所以称里海为“海”,不仅是由于它具有一些海的特征,如面积大、水深、常有狂风巨浪、动植物与海洋相近等,而且还因它过去确实是海洋的一部分。大约在几百万年以前,里海与黑海和地中海相通,以后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陆范围曾多次发生变化,里海与黑海最后分离成为一个内陆湖泊,距今不过1万1千多年。在地理学上,这一类湖泊被称为“海迹湖”。
里海的形状略呈“S”形,南北延伸,长1200公里,平均宽320公里,湖岸线总长7000公里,面积广达37.1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世界第二大湖——苏必利尔湖面积的4.5倍,比北美洲五大湖总面积还大51%左右。水域的深度自北向南递增,北部水深一般只有4~8米,中部深170~788米,而南部的最大深度达1025米。整个里海的平均深度为184米,总贮水量7.6万平方公里。
里海水位变化无常,异常罕见,有史以来,水位的升降幅度达16米之多,从而使里海的面积也变化不定。造成水位变化的原因有气候的变迁,地壳的运动,人为的破坏。近代人们在里海最大进水来源的伏尔加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使得从伏尔加河流入里海的水量每年减少50立方公里。里海的水量收支不平衡,每年减少23.1立方公里,水面下降6~7厘米。有人估算,若不采取措施,几十年以后,里海的水位可能要比现在下降2米,面积缩减数万平方公里,这将对里海的生态影响很大,在经济上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最宽的瀑布
世界上最宽的瀑布是伊瓜苏瀑布,它雄踞在巴西和阿根廷分界的伊瓜苏河下游河段上,它的地理坐标为南纬25°41′,西经54°27′。
伊瓜苏河是南美第二大河——巴拉那河左岸的支流,水量非常大,全长700公里,自东向西奔流在巴西高原南部的巴拉那熔岩高原上。当它流至距河口23公里处,突然跃入一段深邃的峡谷中,汹涌的河水呈半环状,从高原边缘的陡峭岩壁上飞泻而下,落差82米。由于河心岩石和小岛的分隔,干季时形成275股飞流。一到汛季,水量大增,汇成一道宽达4000米的巨大水幕,水雾和迷漫,水流的声音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被称为瀑布奇观。
非洲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宽度也只是它的二分之一。瀑布的年平均流量为1755立方米/秒,汛季最大流量可达12743立方米/秒,也称得上是世界之最。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在伊瓜苏瀑布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瀑布蕴藏的巨大水力资源,也正在计划开发利用。
温度、盐度最高的海
印度洋的边缘海——红海有许多不寻常的地方。首先,它的外形奇特,在世界地图上很容易找到这个狭长成条、被夹在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两岸平直陡立,互相平行。从南部曼德海峡算起,长约2100公里,而最大宽度才306公里,北部分叉成两个海湾:西为苏伊士湾,东为亚喀巴湾,酷似一条昆虫的两支触角。其次,红海面积虽不大,约45万平方公里,但深度却不小,大部分海区水深在1000米以上,中部的深槽最大水深达2740米。再者,红海的海水也非同一般,在它表层海水中繁殖着一种蓝绿藻,这种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使海面染色,红海因此而得名。但红海最突出的是,它具有世界各海中最高的水温和含盐度。
红海地处干热的沙漠地区,海面上经常空气闷热,尘埃弥漫。全年降水一般在一二百毫米之内,周围也很少有河流注入,而蒸发却十分旺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年降水量。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很微弱,补充红海海水的惟一通道是曼德海峡。夏季,表层海水由红海流入印度洋,底层则由印度洋流入红海;冬季的情况恰好相反。只是由于印度洋进入红海的水量大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水量,才使得红海不至于因强烈的蒸发而逐渐干涸。不过,曼德海峡很狭窄,其下部还有一道高高的岩岭,这大大限制了流入红海的水量。以上都是致使红海温度、盐度高的原因。红海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可达27~32℃,就是在200米以下的海水水温也有21℃上下。含盐度一般都在40‰以上,北部苏伊士湾一带高达43‰。
近年在红海还发现了几处水温和盐度特别高的海区,它们都处在海中比较深的盆地上,海盆内水温达56℃,上部水温也有44℃,同时含有比一般红海海水高出7倍的盐量。这样的海区被称为“热洞”。原来红海海盆是东非大裂谷向北的延伸部分,由于地壳断裂,使过去连在一起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分离,并流进了海水。与大裂谷一样,红海海底还在继续扩张,造成地下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并溢出到海底,形成海底熔岩。炽热的岩浆加热了围岩,同时也加热了海水,海水受热上升,就形成了所谓的“热洞”。红海的扩张过程是时断时续的,曾有一个时期红海与印度洋中断联系,这时海水被蒸发干涸,在红海海底堆积了一层很厚的盐,成为“热洞”海水盐分的重要来源。
最浅的海
前苏联西南部的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它的海水总是呈现出灰黄色甚至灰黑色,形状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面积为3884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仅6.6米,最深的地方也只有14米。海水的总体积为256立方公里,大约只相当于我国渤海的七分之一,若与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海相比,则只有四万五千分之一。由于亚速海太浅了,所以一遇大风,全部海水连同海底的淤泥都被掀起来,海水因此长期混浊不清。
在50年代以前,每年由河流流入亚速海的淡水有50立方公里,它们还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上亚速海的海水又经常上下搅动,通气很好,因此鱼虾非常丰富,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所产的鲟鱼尤为名贵。但后来由于各河上建起了大小水库,工农业用水量增加,致使流入亚速海的淡水减少了一半,结果海水的含盐量从10‰上升到13‰,对原有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影响特别严重。加上前苏联环境污染严重,海面上经常漂着油花和垃圾,因此亚速海的渔业生产一落千丈。有人还指出,如果这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做法不加以制止,亚速海的情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最小的海
世界上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海。它地处土耳其西部,位于西欧大陆之间,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如果说珊瑚海是海中“巨人”,那么马尔马拉海就是海中“侏儒”了。
马尔马拉海长280公里,宽80公里,呈椭圆形。它东北面通过长31公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联结黑海,西南面通过长61公里的达达尼尔海峡联结地中海,自古以来就是黑海地区通达外海的航通要道。目前,通过马尔马拉海进出黑海的船舶每年有将近两万艘,其中前苏联占了五分之四。
马尔马拉海在地质上是一个特别年轻的海,形成至今,大约只有100万年。当时这里的陆地沿着一条老断层线发生大规模的沉陷,才造成马尔马拉海及其两侧的海峡,使黑海得以同地中海沟通。而在此以前,黑海是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由于这种断裂沉陷的原因,因此马尔马拉海范围虽小,深度却很可观,最大深度达到1355米。一些原来的山岭随断裂沉陷后,山顶露出水面,形成了马尔马拉海中的许多小岛和海岬。其中最大的马尔马拉岛达到125平方公里,岛上还盛产夹着美丽黑色条纹的大理石。“马尔马拉”这个名字也就是大理石的意思。
最大的海
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太平洋的一个边沿海。它的西部紧靠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北缘和东缘被伊里安岛屿、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所包围;南部大致以南纬30度线与太平洋另一边缘海塔斯曼海邻接。海域总面积广达479.1万平方公里,比世界上第二大海阿拉伯海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是介于伊里安岛和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一部分海域,有时又称它为所罗门海。
海底大致由西向东倾斜,交错着若干海盆、浅滩和海底山脉,有不少地方海深约3000~4500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列狭长深邃的海沟,这里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达到9140米。珊瑚海平均水深为2394米。在各海中不算深,可由于它面积大,所以海水总体积达1147万立方公里,比阿拉伯海多9%,大概相当于我国东海的43倍。
珊瑚海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而且海中有着发达的珊瑚礁构造体,珊瑚海因此而闻名于世。礁体的“建筑师”珊瑚虫,是一种水螅型的动物,呈圆筒状单体或树枝状群体,靠捕捉浮游生物和海藻为生。珊瑚外层能分泌石灰质骨骸,其死后的骸便成为礁体。
珊瑚海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海,终年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最热为2月,表层平均水温可达28℃,8月也有23℃,海水的含盐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蓝色。在大陆架和浅海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一个个色彩斑驳的珊瑚岛礁,点缀在辽阔澄碧的海面上,构成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澳大利亚东北岸近海的大堡礁,像城垒一样,从托雷斯海峡到南回归线之南不远,绵延伸展2000多公里,宽19.2~240公里,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体。
最大的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东西长约16000多公里,形状像一个椭圆。其面积1.8亿平方公里,占整个海洋的一半。把地球上全部的陆地加在一起,面积还没有它大。
太平洋的平均深度为42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洋。全世界6000米深的海沟有42个,其中太平洋就占了19个,大西洋只有4个,印度洋才有1个,而北冰洋最深的地方才五千多米。世界上水深超过10000米的海沟有6个,全都在太平洋。
太平洋最大最深,水量当然也最多。地球上共有水量14亿多立方公里,太平洋就占了一半。它的水量,是印度洋的三倍,是陆地全部水量的十六倍。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每年流入海洋的水量有10000亿立方米,它要流整整70万年,才能把太平洋灌满。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而陆地只占29%。地球上的陆地彼此隔开,海水则四通八达连成一片。海洋的面积为3.6亿多平方公里,人们把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最小的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洋。它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之间,面积为1310万平方公里,虽比五个地中海还大,但只是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3.6%。所以,有人也把北冰洋看作是一个由大西洋向北延伸形成的“地中海”。它大致以北极为中心,绝大部分在北极圈内。它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加拿大北部群岛之间的各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
北冰洋所处的纬度很高,得到的太阳光热很少,气候严寒,多暴风雪。它的表层海水温度年平均零下1~2℃,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52℃,最热时平均气温也不到6℃。北冰洋洋面上,终年覆盖着冰雪。冰盖面积,即使在最暖的季节,也要占整个洋面的三分之二。北冰洋的冰层厚度一般约2~4米,在巨大的冰块上可以行驶汽车,降落飞机。在北冰洋的北极点附近,每年有近6个月(10月至次年3月)是黑夜,另外半年,半夜里太阳也在地平线上转,称为“白夜”。
与最大的洋——太平洋要比,北冰洋小得简直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