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航空母舰的称雄之本

舰载飞机是以航空母舰或其它军舰为基地的海军飞机,用于攻击空中水面、水下和地面目标,并遂行预警、侦察、巡逻、护航、布雷、扫雷和垂直登陆等任务,航空母舰上的主要武器是舰载飞机,航空母舰也正是由于使用舰载飞机才成为在海洋上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海上巨霸”。

舰载飞机一般是在航空母舰出海时上舰,在航空母舰返回基地时飞回岸上机场,一艘航空母舰上搭载的几十至百余架飞机通常是歼击机、强击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和电子对抗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同时搭载,以形成综合作战能力。

由于舰载机种类多、数量大,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主要的加以介绍。美国 A-6“入侵者”攻击机

50 年代,在美国空军大力发展战略核轰炸机的同时,美国海军也积极发

展以投送核炸弹为主要任务的舰载攻击机。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海军于 1957

年 5 月开始设计 A-6“入侵者”重型攻击机。其原型机于 1960 年 4 月试飞, 生产型于 1963 年 1 月开始服役。A-6 的第一种生产型 A-6A 曾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

A-6 是并列双座、双发,正常式布局的高亚音速飞机。该机座舱共设 2 名飞行员,主要是因为 A-6“入侵者”强调低空、夜间攻击,且机上设备复杂、航程远。这样可以互相联络、有效协同,但这种并列双座也给弹射救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该机翼展 16.15 米、(机翼折叠后)7.72 米,机长 16. 69 米,机高 4.93

米,机翼面积 49.1 平方米,主轮距 3.32 米、前主轮距 5.24 米。飞机空重

12132 千克、最大起飞重量(舰载)26580 千克,机内最大载油量 7230 千克

(外挂燃油 4558 千克)。A-6 的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1037 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在最佳高度)763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2925 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39 米/秒;其航程(最大外挂作战载荷)1627 公里,转场航程(保留副油箱)为 4410 公里。

全机共有 5 个外挂点,每个可挂 1633 千克的载荷,最大外挂载荷 8165

千克。其中比较典型的外挂方案是分 6 个集束装载 28 颗 226.8 千克炸弹,或

3 颗 907 千克普通炸弹和 2 个 1135 升副油箱。还可携带“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进行自卫。机上无内弹舱,以便于大角度进行俯冲攻击。炸弹重量最大可达 907 千克,因而俯冲攻击时对硬目标的破坏能力很强。

A-6 飞机的特种设备繁多。以 A-6E 舰载攻击机为例,装有 AN/APQ-148 实时显示的多功能导航和攻击雷达;导航和攻击计算机;攻击效果摄像机; 惯性和多卜勒导航设备;AN/AVA-1 多功能显示器和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前视红外装置;激光照示器及一整套通信系统和仪表。这些设备能使 A-6 绘制并显示飞机前方 16 公里以内的外景投影图,可用 10 种不同的辉度代表 10 个不同的地形高度,在低空可以进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踪,并能自动着舰和使用激光炸弹等。这样良好的低空远距离准确飞行和攻击能力,也是轻型攻击机难以具备的。

该机采用 2 台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 J52-P-8B 涡喷发动机,单台推

力 4221 公斤。由于不飞超音速,因而机上没有加装加力发动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先机上装设的 J-52 出现了巡航耗油率偏高、不够经济等明显不足之处。所以,A-6F 型机已换装了 2 台 F404-GE-400D 不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推力也增至 4850 公斤;如此一来,其巡航耗油率明显降低,各

项指标也全面得以提高。由于 2 台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两侧,主出机身内部空

间可装载燃油;乘员并座更增大了油箱容积,从而使机内燃油猛增到 8873 升。飞机还具有空中加油的能力,其受油管安装在机头并可以伸缩;必要时, 该机还可加大载弹量,减少载油量进行起飞作战。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侧下方, 位置靠前,使飞机机身前半部侧面面积相当大。为了保证足够的航向平衡、稳定和操纵,A-6 的垂直尾翼面积也很大。

A-6“入侵者”攻击机具有水平攻击、俯冲攻击、跃升攻击、上仰攻击和甩投攻击等多种攻击方式。水平攻击时,飞机进入攻击航路后,保持水平直线飞行状态,把炸弹投向目标。 A-6 用这种方法可投常规炸弹和核弹。俯冲攻击,是 A-6 攻击小型目标时,为提高命中精度,经常采用的攻击方式。飞机进入高度约 3000 米时,俯冲角可达 40°,投弹高度约 1000 米,速度为 740 公里/小时,最低俯冲高度为 300~600 米。有时先从约 250 米的低空进入, 到达目标附近后再拉至约 2000 米,继而转入俯冲。为了提高隐蔽突防能力,

A-6 还可从 30 米高度,以 930 公里/小时的高速飞行接近目标;距目标 9000 米时,迅速拉起,当上仰角达到 50°时将炸弹投出。当上仰角达到 90°时甩出炸弹(也可投核弹),然后飞机作斤斗状退出攻击。

  1. 攻击对方防空火力较强的目标时,一般要有战斗机护航。由护航飞机先对对方防空火力进行压制,然后进行攻击。如果直接攻击对方防空阵地时,多是一次性进入,投完全部炸弹后迅速飞离目标上空。

在 1991 年 1~2 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派出 48 架 A-6E 和 30 架 EA-6B 参战。A-6E 是美国对伊拉克实施战略和遮断空袭的主要机种之一,EA-6B 是对伊进行电子干扰的两种主要电子战飞机之一。

美国 A-7“海盗”攻击机

A-7“海盗”是美国凌·特姆科·沃待公司研制的亚音速单座轻型攻击机。它于 1963 年 6 月发出招标,1964 年 2 月在 F8 战斗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攻击机方案。美国海军当时的设想是尽快生产一种能载更多武器、航程更远、导航和攻击方式更先进的单座舰载攻击机,用来接替 A-4“天鹰”攻击机。

第一架 A-7 原型机于 1965 年 9 月开始试飞,1966 年首批 A-7 攻击机进入第 147 海军战斗机中队服役,配置在“徘徊者”号航空母舰上。其后,该型机参加过越南附近东京湾的战斗。A-7“海盗”自问世以来,先后有过各种改型,主要有 A、B、C、D、E、H、K 等;其中 C 型为双座教练型,D 为空军岸基型,E 型为海军陆战队攻击型,H 型为陆基型,K 型为空军教练型。

A-7E 舰载攻击机主要配合反潜和反舰飞机进行作战,也可用于布设水雷和声纳浮标,以及执行搜索与救援任务;在空军中主要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任务。但该机的空战能力较差,携挂空战武器较少,因此在可能遇到敌方战斗机截击的情况下,需要由其他战斗机护航。

由于 A-7 是在 F-8 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因此其外形与 F-8 大致相似, 仅比 F-8 短了 2.44 米;在各部分结构上基本保留原有的特征。机身是全金属

半硬壳式结构,机身上的检查口、舱门较多,以改善维护性。机翼的后掠角约为 35°。为了减少在航空母舰上的占地面积,停放时机翼外翼可向上折起。机翼的上下蒙皮为铝台金机械加工整体壁板,多梁翼盒用作整体油箱, 机翼可折叠部位前缘形成锯齿。机翼前缘为全翼展前缘襟翼,分为内外两段。可折叠段后缘为副翼,固定段后缘为大面积羊缝襟翼。每侧襟翼前面各有一块扰流板。飞机的尾翼由低位置的全动干尾和垂尾组成。单块式全动平尾, 用三套带装甲的液压系统操纵。垂尾根部有一排油管,上端有天线。起落架为前三点可收放式。前起落架为双轮式,向后收起。主轮向前收在机身两侧轮舱内。

  1. 攻击机 A、B、C 三型上均装一台普拉特·惠特维公司生产的 TF30 涡扇发动机,推力为 5149 千克。从 D 型以后的 A-7 开始更换一台艾利逊公司的非加力式 TF41-A-2 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为 6800 千克。发动机在各种机动飞行、武器投射和弹射起飞情况下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发动机还具有自起动能力,由电池组带动的电动机驱动一台燃气涡轮起动机。

A-7 的飞行员座椅下方装有 12.7 毫米厚的铝板,飞行员的前方风挡玻璃可抗 12.7 毫米机枪的子弹。该型机座舱内装的是道格拉斯公司的火箭弹射座

椅。这种座椅在人椅分离 3 秒钟后,降落伞就完全张满,弹时时驾驶员只要拉手柄,与机体连接的电缆和管路等就会自动断开。机上的操纵系统有三套液压系统,其中两套用于操纵襟翼、起落架和减速板。

A-7“海盗”攻击机的机长 14.06 米,机高 4.90 米;翼展 11.80 米,外

翼折叠后为 7.24 米;机翼面积 34.83 平方米;主轮距 2.90 米,前主轮距 4.40

米。该型机的最大空重 8680 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13320 千克;燃油量(机内)

4200 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9050 千克。其最大平飞速度(高度 7600 米)为

0.94M/1049 公里/小时,(无外挂、海平面)0.91M/114 公里/小时,巡航速度(高度 10670 米)0.72~O80M/769~855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无外挂时) 14780 米,活动半径(不带副油箱,6 颗炸弹)约为 600 公里,转场航程(机

内和外挂副油箱满铀时)可达 6243 公里;它的起飞滑跑距离(最大起飞重量)

1525 米,着陆滑跑距离(总重 11340 千克时)1355 米。

该机的 A/B 型装两门 20 毫米“科尔特”MKI2 机炮,D/E 型装一门 M61AI 型 20 毫米六管炮,备弹 1000 发。机外 8 个武器挂架,可选挂各种导弹、电视和激光制导武器、普通炸弹、火箭弹、机炮舱和副油箱等。A/B 型 A7 的最大载弹量为 6800 千克,D/E 型最大载弹量为 8346 千克。

“海盗”的主要机载电子设备有:一台 AN/ASN-91(V)导航/武器投放电子计算机;AN/APN-190(V)多普勒雷达及 AN/AVQ- 7 (V)平视显示器等。

美国 F-14“雄猫”舰载战斗机

F-14 是美国格鲁门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变后掠翼重型舰载战斗机,绰号“雄猫”,主要用于护航、舰队防空,也可携带常规炸弹和空对空导弹执行远距离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该机于 1967 年底开始设计,1970

年 12 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72 年 10 月开始交付试用。

F-14 采用串列双座、双发、双垂尾、变后掠翼布局形式,能根据飞行速度自动变换后掠角,采用计算机控制后掠翼变化,后掠角变化范围 20~68

°;在舰上停放时,它的最大后掠角可达 75°。千用变后掠翼的好处主要有

两个:一是可以改善超音速飞机的起降性能,解决高低速之间的矛盾;二是可缩小停放空间,以便在舰上使用。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重量有所增加。飞机的机翼可动段装有两段式全翼展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每侧上翼面有 3 块扰流板,可用于辅助操纵和着舰时减速。F-l4 没有副翼,尾翼由双垂尾和可差动的全动平尾组成。差动平尾不但可起俯仰操纵作用,同时可以代替副翼起横侧操纵作用。平尾的上下偏角力正 15°至负 35°。F-14 的机身为全金属的半硬壳结构,机头可以向上折起。串列式的双座座舱位于前机身上部,舱盖为气泡式,向后开启,应急弹射时可抛掉,前后座舱均采用零高度和零速度弹射座椅。机上装有 2 台普·惠公司生产的 TF30-P-412 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9490 公斤;F-14D 型则装 2 台 GE 公司生产的 F110- GE-400 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 12700 公斤。

F-14 机长 19.1 米,机高 4.88 米;翼展(根据不同的后掠角)分别为 19.45

(后掠角 20°)米、11.65(68°)米、10.15(75°)米,机翼面积 52.49

平方米;主轮距 5.0 米、前主轮距 7.02 米,飞机空重 18191 千克,正常起飞

重量(带 4 枚“麻雀”导弹)27086 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33724 千克;内部

燃油量 7348 千克(外挂副油箱 1724 千克)。该机的高空最大平飞速度M234/2485 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平飞速度 M1.2/1470 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 740~930 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 150 米/秒,实用升限 15240

米;作战半径(机内燃油、挂 4 枚“麻雀”导弹,在 3050 米高度作战 2 分钟)

720 公里;最大航程约 3220 公里;起飞距离 427 米、着陆距离 884 米。

F-14“雄猫”装有一门 20 毫米 6 管 M61A1“火神”航炮(备弹 675 发)。

机下共有 10 个外挂架,机身和机翼挂架可同时挂 6 枚 AIM-54“不死鸟”远距加 2 枚“响尾蛇”近距空对空导弹,或同时挂 4 枚“麻雀”中距加 4 枚“响尾蛇”近程空对空导弹,对地攻击时可载各种炸弹,最大载弹量 6577 千克。机上设备主要有由 AWG-9 火控雷达、大型高功能红外扫描装置、火控计算机、平视显示器等组成的火控系统;包括数据传输、保密通信、机内通话等设备的通信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塔康系统、雷达高度表、自动控制着舰接收机、姿态航向参考系统。此外,还有敌我识别应答器、雷达警戒系统、主动电子对抗装置利干扰丝施放器等。部分飞机还装有作用距离 16 公里,用于目视辨别目标的电视瞄准设备。

美海军对 F-l4 的使用要求是:首先是护航。夺取并保持制空权,不挂副油箱的活动半径为 720~800 公里,并在目标区 3050 米高度上用航炮和“麻雀”导弹进行 2 分钟空战。其次,舰队防空。挂副油箱和“不死鸟”导弹, 能在距舰队 160~320 公里的空域巡逻 2 小时,能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执行截击任务。F-14 曾与格斗性能非常好的 F-15 进行过近 20 次对抗空战,由于选择了有利机动高度,获胜 15 次,取得绝对优势。F-14 的远中近距、全向、全高度及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作战能力,是目前世界战个机中最强的。其装备的 AWG-9 火控雷达和红外扫描装置配合使用,试验中通常可在 157.5~213 公里发现目标,并可对集群目标进行分导攻击必需的分辨。“不死鸟”导弹能距目标 55.6~96 公里发射,可单枚发射,也可多枚发射(间隔 3.2 秒); 可尾追、侧向、迎头发射,也能向上、向下发射,在不同高度能打从海平面到 24384 米高度的目标。一次试验中,F-14 以速度 1.2M 在 12497 米高度上发射导弹,成功地击毁了相距 95 公里、高度 21946 米以速度 2.8M 飞行的目标。

F-l4 远距离使用“不死鸟”导弹,可以在进入中距空战前大量击落敌机, 有效地削弱敌机的数量优势。

F-14 在中距离可使用 AIM-7F“麻雀”导弹进行全向攻击;近距格斗时, 主要使用 AIM-9L“响尾蛇”导弹。

AIM-9L 导弹基本能全向攻击,最小发射距离只有 300 米,横向机动过载达 35g,格斗能力很强,因而也较大地提高了 F-l4 的近距空战能力。

F-14 的不足之处是机载雷达的下视能力差一些,特别是在陆地上空;“不死鸟”导弹的命中率还不是很高,试验时曾发射 38 枚,命中率为 71%,估计在实战中,对方实施干扰或目标机在陆地上低空飞行,命中率还会有所降低。

F-14 有多种型别:A 型为最初生产型,曾为美海军生产 521 架,另为伊朗生产了 80 架。A+型实际上是改装 F110-GE-400 发动机的型别,共生产了 38 架;D 型是 A 型的改进型,除换装发动机外,还对 60%的电子设备作了改进, 采用在 AWG9 基础上发展的 APG-71 雷达,D 型发动机推力比 A 型提高 30%, 加力耗油下降 30%,截击作战半径增加 60%。

RF-14A 为侦察型,由 A 型改装,共改装 49 架。

美国 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

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是美国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是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共同研制的双发起音速舰载战斗/攻击机。该机主要用于舰队防空,也可用于对地攻击。

1974 年美国海军最先提出发展计划;1975 年 5 月,海军决定以诺斯罗普公司的实验机 YF-17 作为 F/A-18 的原型进行发展。第一架样机于 1978 年 11 月试飞;1983 年 1 月 F/A-18 正式服役。该机的新颖之处在于采用大边条机翼和双垂尾。大边条机翼在以大迎角飞行时,可利用边条产生的脱体涡使机翼产生高升力。而 F/A-18 采用双垂直尾翼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大迎角飞行时, 利用前机身脱体涡保证足够的航向平衡、稳定和操纵。据称,该机能以 60° 仰角飞行。F/A-18 还采用了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同时备有电动操纵系统。水平尾翼备有直接机械操纵系统,但不像 F-16 那样放宽纵向静安定性。机上座舱显示系统,较广泛地采用了阴极射线管综合显示,且夜战能力较强,适用于夜间突击。

F/A-18“大黄蜂”机长 17,07 米、翼展 11.43 米、(带翼尖导弹时)12.31 米、(机翼折叠)8.38 米,机高 4.66 米,机翼面积 37.16 平方米,平尾翼

展 6.92 米;主轮距 3.11 米、前主轮距 5.42 米。飞机空重 10455 千克、起飞重量 16651 千克、22328 千克(对地攻击任务)。该机的实用升限只要求略超过 1.5 万米,但这种升限足以满足实战需要,因为一般空战高度不超过 1.1

万米;格斗式空战绝大多数发生在 3000 米左右。它的最大平飞速度(高度

1.l 万米)为 1910 公里/小时;作战半径(空战任务)740 公里、(攻击任务) 1070 公里。

既然作为战斗/攻击机,F/A-18 就兼有战斗机和攻击机所使用的武器装备。机上装有一门 20 毫米 M61 型六管机炮,备弹 570 发。9 个武器挂点:翼尖 2 个挂 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外半翼下 2 个挂 AIM-7“麻雀”、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或各种空对地武器;内半翼下

2 个挂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发动机短舱处 2 个机身挂架挂导弹或 AN/AAS-38 前视红外跟踪吊舱;机身下中心处挂架挂副油箱或武器。

对于 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美国海军(含陆战队)共拟订购1261 架。由于数量多,为使价格不致过高,尽量减少购置费,该机没有过多地采用钛合金和复合材料。各种材料中,铝合金和钢约占 60%,复合材料仅占 10%。机上使用的雷达为 AN/APG-65 多功能火控雷达。它能边搜索,边跟踪测距,能同时锁定 10 个目标和显示攻击效果。该雷达重量轻、体积小,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性能比不上 F-l4 的相控阵雷达。F/A-18 的动力装置采用 2 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 F404-GE-400 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加力推力共计 2×7260 公斤。该机的发动机水平并没有达到推重比 8.O 的水平,而只达到了 7.0,比 F-15 和 F-16 来说还略逊一筹。因而,还没有达到当代发动机的最高水平。

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可谓出尽了风头,共有 148 架美国海军的 F/A-18 参战,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在执行任务时曾击落伊拉克的米格-29 战斗机。“大黄蜂”现在更为各国军方看好,美两家公司拟持续生产到 1998 年,届时生产总数将达 1650 架。其中美国海军将装备 945

架、海军陆战队装备 316 架。其余使用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和韩国等。

美国 A-12 隐身舰载攻击机

继美国空军 F-117A 隐身战斗轰炸机和 B-2 隐身轰炸机之后,美国海军也于 1986 年招标装备航空母舰、并取代目前的 A-6 舰载攻击机的新一代隐身飞机。最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联合于 1988 年 1

月开始正式设计,原型机定于 1991 年年底上天。但到 1990 年 11 月,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宣布,由于经费不足,以及原制造商不能按时履约等原因,美国国防部决定取消原计划中的 A-12 隐身飞机的全部订货。

1991 年 1 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取消 A-12 发展计划。

A-12 隐身攻击机又称“复仇者”2 型,是在美国海军原 A-6 舰载攻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它采用三角飞翼外形,尾翼呈直线形状,没有垂直尾翼。其翼展比 A-6 的略宽,但雷达反射面积却降低了 8%,仅仅是美国海军目前最新式的战斗/攻击机 F/A-18 的雷达反射面积的 20%。该机飞行员座位采用串列式,在飞行员驾驶舱的下方飞翼前缘上装有 2 个发动机进气道。从翼根到翼端的中间前缘,有两个灰色的翼体为机载前视雷达和俯视雷达天线开口。

A-12 机长为 11.58 米,翼展约 20.2 米,在航母上停放时,双翼可折叠

到 10.5 米,起飞重量 50000 千克。A-12 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式航空电子设备和先进的发动机。该机飞行速度高,满负载时加速度仍可超过空载的 A-6E50

%;在海平面高度时,为满负载 A-6E 加速度的 150%;而且它机动性能好, 转弯速度比 A-6E 快 40%;续航力为 A-6E 的 4 倍。但它所需的维修保养时间却不到 A-6E 维修时间的一半,且所需的设备极少。在武器装载量方面,A-6E 则更是无法比拟;据称,A-12 可携带 12 吨有效负载飞行 1500 海里。它除了可将 A-6E 多达 9 吨的全部负载装入弹药舱内,还可外挂若干武器系统(但这会降低其隐身能力)。空载时,A-12 的续航力为 2500 海里。就任务使命而

言,A-12 除承袭 A-6E 的全部功能外,还将能执行多种使命任务,几乎是一种全能飞机。它可携带激光制导导弹、高速反辐射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小牛”空对地导弹、“快速打击”水雷和“捕手”反潜鱼雷等,可以打击敌地面目标和海上舰只,搜索并摧毁岸上活动目标,在港湾航道布设水雷, 进行海上反潜;执行反空袭作战、海上侦察、电子干扰及其它各种任务。必要时,A-12 还可装备“不死鸟”等远程空对空导弹,向敌机发起攻击。此外, 如果需要,它还可以兼任空中早期预警。加之它装有非常先进的目标指示系统,从而大大提高对目标的捕获能力和攻击命中概率。

下一步,A-12 究竟命运如何?能否装备航空母舰,并取代目前的 A-6 型舰载机,目前仍是个未知数。

美国 E-2C“鹰眼”预警机

1958 年 3 月 3 日,美国海军正式试飞成功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的舰载预警机——E-IB“跟踪者”预警机。此后,美国海军又对舰队防御体系进行了整顿,集中力量研制了一套“海军战术诸元系统”。该系统能将水面舰艇、潜艇、海岸基地、飞机等所搜集的情报加以一元化处理,给出自动截机指令。这个系统的主机设在航空母舰上,要求海军预警机必须有“机载战术诸元系统”与之相配合。为此,1957 年,美国格鲁门公司又专门为海军设计了 E-2 系列舰载预警机,共研制了 3 架原型机。第一架于 1960 年 10 月 21 日首次试飞;1964 年 1 月 19 日,最初生产型——E-2A 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共生产了 59 架。其后,为了改善该机的指挥导引性能,又改用美国利登公司生产的 L-304 型微型通用数字计算机,以取代原先的电子管磁鼓—存储计算机。它于 1964 年 2 月 20 日首次试飞,称为 E-2B 型。1964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着手研制能防止敌机低空突防的低重复频率体制的 AN/APS-l20 雷达;并于1971 年 1 月 20 日正式装在新生产的 E-2 飞机上,1972 年 9 月试飞成功,1973年 11 月交付海军使用,定名为 E-2C。

E-2C 预警机虽然对海面杂波背景小的低空目标可以自动控制,但对陆地杂波背景下的低空目标只能手动控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1974 年 10 月, 从第 34 架生产型的 C 型机开始,又加装了先进的雷达数据处理系统,并将原有的模拟信号处理系统全部数字化,称为 AN/APS-l25 型远程搜索警戒雷达。它就是目前仍在继续生产的 E-2C“鹰眼”舰载预警机。

E-2C 机长 17.55 米、机高 5.59 米,翼展 24.56 米;空重 17256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3544 千克;最大平飞速度 560 公里/小时,巡航速度 498 公里

/小时;实用升限 9388 米,最大航程 2580 公里,续航时间 5~7 小时。机上动力装置采用 2 台 T56-A-425 涡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 6676 马力。为了减少占舰空间,两翼用液压驱动可由翼根处向后上方折叠。该机外型奇特,除机身上方安装一个蘑菇状的天线罩以外,在水平尾翼面上装有 4 片垂直翼面。这是为了避开天线罩产生的尾流对尾翼的干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气动布局。这个天线罩里背靠背安装着警戒搜索雷达和敌我识别器天线。罩子的直径 7.32 米,厚度 0.76 米,液压驱动,以每分钟 6 圈的速度旋转着。为了

减少占舰空间,这种“旋罩”也可轴向下降 0.64 米。此外,天线罩可产生部分升力,以抵消其自身的重量。4 片垂尾中,外侧的 2 片延伸到平尾以下, 中间的 2 片垂直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上。经过计算和实验表明,在保证足够的

横侧安定性的舱面效应的前提下,无需 4 个方向舵,实际上只需要 3 个舵面, 因此左侧第二片垂尾上并没有活动的方向舵。更有趣的是,为了减少金属结构对搜索雷达电磁波束的干扰和遮蔽,以矫正雷达天线方向图和增大探测距离,该机的 4 片垂直尾翼和发动机的 2 具螺旋桨均采用玻璃钢材料制成。

E-2C“鹰眼”预警机最先装备的 AN/APS-125 预警搜索雷达,是一部作用距离较远、分辨力高的探测雷达,采用大功率、主振放大式重复频率相关脉冲压缩体制,还应用了偏置相位中心与多普勒滤波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海面杂波的抑制能力和对消能力,因而不仅对海面杂波背景下的低空目标,而且对地面一般地形背景下的低空目标进行自动检测、截获和跟踪。从1989 年起计划对所有飞机计划改装 AN/APS-139 雷达。雷达为八木端射式, 装在转速 6 转/分的天线罩内,利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90 年代起,美海军又拟对该型机改装 AN/APS-145 雷达。

为了保证机上大部分电子设备工作正常,E-2C 还装有一种 AN/ASM-440 “空中性能监视器”、故障自动检测和自动隔离系统。机上电子侦察设备中还配备有 AN/ALR73 无源被动探测系统,它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确定辐射源。敌我识别系统采用 RT- 988A/APX-76 询问机和 RT-859A/APX-72 应答机,能自动问答空、地和海上各种目标,识别敌我。在战勤指挥舱里,沿机身轴向纵列放置三部 AN/APA-172 综合显示控制台。还有 AN/ALQ-108 电子干扰测量系统,“塔康”战术空中指令和定位系统,高频、超高频、甚高频通讯数据链,以及装有通用多普勒导航雷达、“塔康”系统、机载惯导仪、无线电测向仪、自动航位推算装置等导航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总重,约占全机空重的三分之一,而价值却为机体的 2 倍。

E-2C 凭借上述设备,不仅具有空中警戒能力,还有自动指挥引导能力。搜索雷达探测距离,对低空飞机目标 400 公里,低空飞航式导弹 270 公里,

无源探侧距离 900 公里。目标处理能力很强,通常能同时掌握 250 个,最多

达 500 个空中目标,并测出目标距离、速度、高度、航向等。还能同时发现

300 个机载的或地面、海面的雷达,准确测定它们的方位、距离,及时指挥己方飞机实施攻击或电子干扰,或指挥反辐射导弹把敌方雷达摧毁。该机除向地面或航母指挥中心——舰载海军战术诸元系统传递信息外,还可计算出15 个“最佳攻击建议方案”,供指挥官选用;并可直接指挥引导截击机空战, 或把己方 50 到 100 架攻击机自动引导到距敌机 1600 米,即能目视观察到对方飞机的位置处。

E-2 系列舰载预警机,作为舰队防空力量,用于海面早期预警,保护海上编队,它比舰载警戒雷达能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但是,该预警机也有诸多不足:没有采用脉冲多普勒搜索雷达,在复杂的山区背景下,不具备完全的下视能力;在执行任务时还需要地面或航空母舰的指挥系统协调支援;同时存在活动半径小、续航时间短等问题。

美国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FA-6B“徘徊者”是美国海军专用电子对抗飞机的主要机种,其前身是EA-6A 飞机。EA-6A 于 1963 年试飞,不久便投入越南战争中使用。由于受飞机携带能力的限制,EA-6A 的机载干扰机所能辐射的功率及覆盖频段都十分

有限,战术上也显得呆板、单调,因此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作战环境的需要。为此,美国海军紧急出资 1600 万美元,由格鲁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一种

专门用于电子战的飞机,EA-6B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该型机 1968 年 5

月 25 日首次试飞,1971 年 1 月开始装备部队。同年 7 月,美国海军航空兵第 132 战术电子战中队首先具备使用 EA-6B 的作战能力。其主要作战使命是, 凭借敏感的接收机和大功率干扰机等电子设备,干扰对方的雷达和无线电通信设施,使之不能正常工作,以达到掩护己方目标的目的。

EA-6B 飞机没有装设武器装备,不像 EA-6A 那样仍然保留部分攻击能力, 既能当干扰机用,也能当攻击机用。该型机上的电子干扰设备更多,所以比EA-6A 增加 2 名乘员,并加长了机身 1.37 米,机头直径也加大 1.02 米,采

取前后两个双座座舱布局。其机长 18.24 米、机高 4.95 米;翼展 16.5 米,

机翼面积 49.1 平方术。FA-6B 的空重 14588 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24703 千克, 最大正常起飞重量 29483 千克。飞机的最大速度(海平面)987 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774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1580 米,爬升率 3057 米/分;其最大航

程为 3254 公里(带副油箱时),载油量 11592 千克。

EA-6B 飞机自服役以来,针对地面防空系统的发展几经改进。最初为基本型,1973 年 1 月发展了增强型,1976 年 3 月又发展了改进型。到 1979 年, 基本型和增强型的 EA-6B 全部改装为改进型。

1984 年 1 月、改进Ⅱ型的 EA-6B 开始装备部队。改进之处主要不在机体, 而在电子对抗设备和战术运用方面。改进设计充分运用了几次局部战争的经验和所获得的最新情报,致使 EA-6B 的电子对抗性能更趋完善可靠。该型机的主要电子对抗设备装载在外挂的电子吊舱内;为了有足够的动力携带外挂负载,该型机采用 2 台 J52-P-408 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约 5082 千克,比 EA-6A 约增加 865 千克,保持了较好的机动性能。

EA-6B 还装有经过改装的横向方向稳定增强系统,以减小因外挂负载而增大的滚动惯性,这种滚动惯性在飞机做横滚机动飞行时会造成不利的偏航。机上的电子对抗设备采用综合接收系统的设计,其特点是对电子干扰装置和己方防御的干扰设备具有控制能力,即己方的电子干扰装置对对方的雷达、无线电信号反应灵敏,而对对方的干扰信号则不敏感,并能同时对战术干扰装置进行监视。

EA-6B 与 A-6 的主要区别除座舱数量不同外,主要是其垂尾顶端加装了一个较大的雷达罩。

EA-6B 改进型上的电子对抗设备有:AN/ALR-42(或 AN/ALR-67)雷达告警接收机。该设备由宽晶体视频接收机、多频道超外差接收机、可重编程序处理机及天线组成,能覆盖 E-J 波段,频率范围为 2~18 千兆赫。该设备具有高截获概率、高测向精度,全向覆盖和广泛的信号识别能力。当对方接收到对方雷达信号时,该设备能对威胁信号做高速数字处理,在 5 秒钟之内向机组人员提供可视和音响报警,告示飞机所受的威胁程度和威胁信号的来源。可重编程序处理机的内存贮器存有上百种雷达信号数据,可与接到的信号进行比较,以便识别,显示器可同时显示十几种雷达的距离、方位、籍别和状态等参数。该设备还能与干扰设备相配合,直接控制电子干扰装置。

AN/ALQ-99D 大功率战术杂波干扰系统是EA-6B 的电子对抗设备的核心系统。该系统的干扰装置采用外挂吊舱式,每架飞机最多可携带 5 个吊舱,两

侧内段机翼下各挂 2 个,机身下挂一个,总重 2155 千克。其中 2 个是低频段,

其余在较高频段工作。每个吊舱里有 2 台有源干扰发射机,每台的干扰输出

功率为 2 千瓦。这些干扰发射机能混合发出不同频率的干扰信号,可以覆盖

7 个频段,频率范围为 64 兆赫至 10.5 千兆赫。该系统采用 IBM 公司的 4-P 型数字计算机,根据存贮的数据雷达告警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和机组人员的指令,可自动完成发现和识别信号、干扰天线定向及干扰发射机变频等电子对抗措施。这台计算机也可完成其他电子对抗设备和导航设备的信息处理及设备控制,选出最佳干扰方式。

AN/ALQ-99 干扰系统被认为是美国电子对抗设备中最具吸引力的干扰机之一。

AN/ALQ-126 欺骗式干扰机是美国海军传统采用的有源欺骗干扰设备。发射天线位于机翼的挂架上,覆盖范围为 E-J 波段,每个波段的输出功率大于1 千瓦,响应时间 100 毫微秒。该设备可将对方雷达照射到飞机上的脉冲信号接收下来(延迟),并以大功率再将它们发射出去(回授),使对方雷达跟踪这一干扰信号,从而产生方位和高度误差。这样,飞机的真实位置就被隐蔽了。当 AN/ALQ-99 干扰系统发射时或隐蔽飞机位置的努力奏效时,该设备处于关机状态。

机上还装有 AN/ALE-29A(或 AN/ALE-39)干扰物投放装置。该装置使用两个 30 发装的发射器,能够发射 60 枚 RR-129 箔条弹或 60 枚 MK-46(或MK-47)曳光弹。机组人员可利用安装在座舱内的控制装置选择所要发射的霰弹数量和类型,并选择发射时固定和不固定的时间间隔。在紧急情况下,2 个满装的发射器可在 2.5 秒内全部发射完。该装置还可投放一次性使用的干扰机。这种干扰机能产生瞄准干扰、阻塞干扰和扫频干扰,能破坏雷达、无线电数据传递电路和无线电通信线路的工作。该装置与雷达告警接收机接口,可自动启动。

在飞机的机身内还装有 AN/ALQ-92 和 AN/ALQ-142 超短波通信干扰机。它可由机头下侧的刀形天线发射干扰信号。该设备具有显示通信电磁强度和参数,控制干扰强度的能力,可根据需要采用自动、半自动和手控三种方式中的任一方式进行干扰。

EA-6B 常用的战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护航干扰(亦称伴随干扰),另一种是远距干扰。在进行护航干扰时,FA-6B 直接加入突击机群编队,保持连续对地对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炮炮瞄雷达进行干扰,抑制战场一带的对方防空指挥系统。进攻结束后,EA-6B 再回到编队中的位置。这种战术适用于攻击防空火力较弱,突击机群易于进入目标区的作战行动。在进行远距离干扰时,EA-6B 在突击机群进入目标区的同一方向上提前 5~10 分钟抵达预定活动区。活动区选择在敌方地对空导弹和高炮射程之外,与被攻击目标保持48~80 公里的距离。EA-6B 在活动区作往返航线或椭圆形航线飞行,对敌方火控雷达和指挥通信系统实施不间断的干扰,为己方的突击机群提供通向被攻击目标的“保护走廊”,支援其作战。这种战术多用于攻击防空火力较强的目标。EA-6B 通常与 E-2C 舰载预警机配合行动,除可支援空中突击作战外, 还可为战术战斗机和水面舰艇提供电子战防护。

截至 80 年代末,美国海军现役的 EA-6B 电子战飞机约有 80 架,分属 11 个以上战术电子战中队。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联队也于 1977~1979 年组建了 3 个装备该型机的战术电子战中队。EA-6B 电子战飞机无论在越南战争后期、美国袭击利比亚,以及海湾战争中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原苏联雅克-141 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

雅克-141 是原苏海军研制的第三代舰载战斗机。其第一代是 1967 年在苏联航空节上首次公开露面的雅克-36“自由画”;第二代是目前在 4 艘“基辅”级航空母舰上服役的雅克-38“铁匠”。雅克-141 服役后将取代雅克- 38A, 成为“基辅”级航母上的首选战斗机;同时它将搭载上独联体海军最新的大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号。

雅克-141 的基本型式与雅克-38 一样,仍采用升力发动机加喷口转向的升推发动机方案、但两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别。雅克-38 为单尾撑和双垂直尾翼,而雅克-141 为双尾撑和双垂直尾翼。采用双垂尾既能保证足够的航向和横侧操稳性能,又有利于在航母上停放;其结构重量也比同样总面积的单垂直尾翼重量轻。而且飞机的横向雷达反射面积要比单垂直尾翼的小。采用双垂尾的另一个好处是,尾撑拉开后受到的发动机的热载荷较小,不一定再采用特种耐火材料,因而可以减轻结构重量。但是尾翼是分别装在两个相距较远且中间无直接结构联系的不同尾撑上,协调操纵可能要复杂些。雅克-141 的水平尾翼为全动式,为了适应超音速飞行的需要,它采用特有的水平尾翼操纵系统,一般由无回力助推器、力臂调节器等部分组成。

其进气口改为纵置二元斜切式,比之雅克-38 的简单式亚音速进气口来说,性能大为提高。不仅超音速飞行外阻力小,而且发动机推力损失也明显减小。而雅克-38 作超音速飞行时,唇口外部形成脱体正冲击波,外部阻力很大,进气损失也很大,使进气的总压恢复系数大大降低,导致推力大大降低。该机的机头细长比加大,对于超音速飞机来说,机头细长比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参数。其机头内装有一部多工作方式的雷达天线,表明该机有使用中距搭射导弹和空载导弹的能力。

雅克-141 战斗机的翼展为 10.1 米,折叠后为 5.9 米,但仍为三角形机翼。机上可能装一台 R-79 主发动机,推重比约为 8.0,加力推力约为 12500 千克。该型飞机的滑跑起飞重量为 19000 千克;垂直起飞航程为 1400 公里,

短距起飞航程为 2100 公里。

雅克-141 除装 30 毫米航炮外,还将装备目前独联体拥有的 AA-10 和AA-11 空对空导弹,如此一来,它的空战能力将十分突出。此外,该机还能挂数枚空对舰导弹,而且其机载雷达足以完成射程为 60 公里左右的空对舰导弹的火控任务。原苏联早已装备了 M=2 的大超音速空对舰导弹,而西方迄今尚无一种超音速空对舰导弹。由此可以断言,大超音速导弹若与雅克-141 相结合,其对舰攻击能力将更加提高。

雅克-141 替换雅克-38 之后,“基辅”级航母在夺取制空权和攻击能力方面将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基本上摆脱对岸基歼击机的依赖,从而使其远海活动能力和活动海域将出现质的提高。目前,“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上已经试验成功米格-29“支点”式战斗机、苏-25“蛙足”战斗轰炸机和苏-27 “侧卫”战斗机等多型飞机。雅克-141 要搭载或使用,更是毫无疑问。而且它还可以充分利用舰首滑橇式飞行甲板,增大起飞有效载重,从而增大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

原苏海军苏-27 战斗机

1989 年 6 月举办的巴黎国际航空展览会上,原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出人意料地宣布:苏-27 战斗机将要进驻苏联的航空母舰,同时正在进行滑板起飞试验和阻拦着舰试验。由此,苏-27 战斗机的神秘面纱被揭露开来。

苏-27 是原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重型制空战斗机, 西方将其命名为“侧卫”。该机于 70 年代初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 1977

年 5 月 20 日首次试飞。此后经过 4 年的改进,第一架生产型苏-27 于 1981 年 4 月 20 日首飞,1985 年交付部队试用,1986 年开始装备部队。

1990 年,原苏联进一步向西方开放,苏-27 先后出现在新加坡、加拿大和英国航展上,还破天荒地允许外国飞行员参加试飞,从而使西方对苏-27 的了解大大深入一步。

苏-27 具有吨位大、航程远、机动能力强、速度范围大等特点,可携带中、近程空空导弹,可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全天候执行空中拦截、格斗任务,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以苏-27“侧卫”B 为例,其机长(不包括空速管)

21.94 米,高 5.93 米,翼展 14.70 米,机翼面积 62 平方米,尾翼展 9.90 米; 其空重 17700 千克,正常起飞重量 23000 千克(挂 4 枚导弹,飞机半油), 最大起飞重量 33000 千克,机内载油量 10000 千克。该机采用翼身融合、大边条气动布局。机翼为悬臂中单翼,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 42°,下反角约 2°30′,采用金属双梁结构,无副翼,前缘为全翼展机动襟翼;后缘为襟副翼,起飞着陆时为手动控制、飞行过程中靠计算机控制。机身基本上呈圆截面的半硬壳式结构,在座舱盖之后大坡度向下倾斜。飞机的双垂尾安装在发动机外侧的缘条上。飞机采用液压收放的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

机上装 2 台留里卡设计局的 AΠ-31Φ加力式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约 12000 千克;正常起飞时的推重比为 1.1,最大飞行速度为 1.35M,实用升限 18000 米;起飞滑跑距离 492 米,着陆滑跑距离约 610 米。其进气道位于翼根下部,进气道口内有防尘网,起落架放下时自动向上关闭,以防止外来物吸入损坏发动机。

苏-27 装有边跟踪边扫瞄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达 240 公里, 跟踪距离为 185 公里。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在风挡前透明壳体内。进气道前缘外侧及尾部有“警笛”3 全向雷达告警接收机。综合火力控制系统使雷达、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及激光测距仪都与装在驾驶员的头盔瞄准具同步,并显示在广角平视显示器上,彼此独立,又可以互相交联。该机还采用 4 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放宽了对飞机静安定度的限度,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与飞机合理的气动布局相结合,供该机的正常使用迎角达 30~50°;而米格-29 只有传统的机械式飞行操纵系统。苏-27 共有 10 个武器外挂架,可悬挂各种空空

导弹、航空炸弹和航空火箭弹;另外还装有一门 30 毫米航空机关炮,火力相当强。飞机座舱视界良好,气泡形座舱罩向后开启,舱内装有 K-36MP 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

西方专家估计,苏-27 与美国的 F-14 战斗机性能不相上下,具有多目标同时打击能力。

苏-27 舰载型(即苏-27B)总体布局与岸基型相似,但加装了可动前翼, 外翼可折叠,前起落架经加强,为双轮,装着舰钩,能进行空中加油,中机身下的挂架可带伙伴空中加油吊舱,去掉了岸基型较长的尾锥。苏-27 经上

舰试验表明相当成功,航母采用滑橇式飞行甲板,而不再需要笨重昂贵的弹射器;着舰时,也不再用重型拦阻系统,只要轻型拦阻系统就行了。这将对航空母舰的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苏-27 自问世以来,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尤以“普加切夫眼镜蛇” 机动动作令人难忘。1989 年 6 月,巴黎航展期间,苏-27 飞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表演了“普加切夫眼镜蛇”机动动作。其过程是:飞机在低空以 400~ 500 公里/小时的速度进场后突然拉起机头,上仰超过垂直位置,并继续增大迎角至 110~120°,飞机仍然保持平飞,相当于机尾先行;当速度急剧减小后,机头平稳下俯恢复正常平飞状态并很快增速,继续作其他机动动作。在整个过程中,飞行高度几乎不变,发动机工作正常,飞机无偏离趋势。这个机动动作不仅要求飞行员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而且反映出飞机具有出色的气动性能,极好的发动机加速性和良好的平尾操纵性能等。

可以看出,随着苏-27 等一批舰载机上航空母舰,将使独联体航母编队的远距离作战能力和打击威力出现新的全面提高。

英国“海鹞”舰载战斗机

“海鹞”FRS.1 是由“鹞”GR.MK3 改型发展而来的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主要用于海上巡逻、舰队防空、攻击海上目标、侦察和反潜等。该机 1975 年 5 月开始设计,1978 年 8 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79 年 9 月英国海军第一支由 6 架“海鹞”组成 700A 飞行队服役。英国海军随之定货 48 架。与“鹞”式飞机相比,“海鹞”战斗机在许多方面,如机体、发动机等 90% 的方面都是相同的,最大的变化是加高了座舱,更新了电子设备,安装了“蓝狐”雷达和“飞马”104 发动机;机头改成可向左折叠,以缩短停放长度, 增加停机数量;更改了外挂架等。

该机优点突出:首先,中低空性能好,占甲板面积小,机动性强,可在6000 吨以上的轻型航空母舰、巡洋舰、货船等舰船上起降。但是,它在垂直起飞时航程和载重损失太大,要增加航程和载弹量还得靠短距滑跑起飞。为此,英海军在其航母“无敌”级和“竞技神”号(后卖给印度改名为“维兰特”号)均加装了斜角 7°和 7.5°的滑橇式飞行甲板,使“海鹞”和“鹞” 式战斗机可在较短的距离内滑跑起飞,十分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海鹞”战斗机机长:14.50 米,机头折转后为 12.88 米,机高 3.71 米;

翼展 7.70 米,机翼面积 18.68 平方米。其最大平飞速度(高空)1.25M/330 公里/小时、(低空)0.97M/1185 公里/小时;高空,机内燃油可飞 1 小时以上时的巡航速度大于 0.8M;低空时的巡航速度为 650~833 公里/小时。

该机机翼外侧挂架可挂 2 枚 AIM-9L“响尾蛇”等空空导弹,内侧挂架可挂“鱼鹰”或“鱼叉”空舰导弹。机上的“蓝狐”雷达,具有对空、对地功能和多种工作方式,其下视能力有限,主要用于搜索海上目标。作用距离一般为 37 公里;高度 6000 米时发现大型舰艇的最远距离为 110 公里。机上还装有台卡-多卜勒式导航系统,由导航和姿态参考系统与台卡-72 多卜勒雷达、感应式磁传感器构成,是飞机航向和姿态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为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提供速度、航向、姿态等数据。

“海鹞”的空战能力十分突出,“蓝狐”雷达可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全天候作战;挂载的“响尾蛇”导弹性能先进、使用可靠;机上有推力换向装

置,所以有特殊的格斗能力。

1982 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海军“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母上共搭载了 34 架“海鹞”战斗机,机上携挂的主要是“响尾蛇”AIM-9L 空对空导弹。整个战争期间,“海鹞”共出动 1500 多架次,在空战中击落阿根廷军队

的“幻影”、“短剑”、“天鹰”等各型飞机 31 架,而自己却一架也未被击落。

“海鹞”战斗机的战斗巡逻高度一般为 3048 米,速度 463 公里/小时。

作战时,“海鹞”都是采用双机横向编队出击,间隔为目视距离。它常在 1000公里/小时左右的大速度下做大过载机动,并多次成功地使用了“前飞中推力转向”战术:阿机飞机尾追攻击时,“海鹞”喷口及时向下,迅速上升至其前上方,然后减速使阿军飞机从下面冲过去,随之向其尾后发射导弹。“海鹞”还曾采用过推力转向进行机动,约 6 次成功地规避了阿军飞机发射的法制“玛特拉”530 导弹的攻击(包括迎头攻击)。

马岛海战中,“海鹞”战斗机还显示了很高的起降灵活性和作战适用性。起飞时,每机之间间隔 30 米,间隔时间 15 秒。降落时,可在任何一块直径

约 20 米的甲板上垂直着舰,航空母舰也不需要掉转舰头或做其他机动动作, 使飞机迎风着舰。“海鹞”还可以挂载武器着舰,甚至只挂一枚导弹而飞机横向不平衡时,也能以反作用喷气安全着陆。在恶劣的气候中,“海鹞”的机载进场设备和“蓝狐”雷达,可保障飞机在能见度 50 米着舰。整个战争期间,“海鹞”战斗机没有发生一起由于垂直起降系统故障引起的事故。

马岛海战之后,英军又对“海鹞”进行了改装,加挂了约 780 升的大型副油箱、2 枚 AIM-9L“响尾蛇”导弹(使该型导弹达 4 枚)。同时,还将逐渐换装具有下视和边搜索边跟踪能力的“蓝鹰”脉冲多卜勒雷达,挂载“天空闪光”或其他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

法国“超军旗”舰载轻型攻击机 “超军旗”的前身是“军旗”,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舰

载攻击机。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法国海军开始正式研制“超军旗”。1973

年初,法国海军与厂家签订生产 100 架“超军旗”飞机的合同。1974 年 10 月,改装的“军旗”1 号机首次试飞;1977 年底,“超军旗”的生产型 1 号机在达索公司的波尔图机场试飞,1978 年中期正式交付法国海军。

“超军旗”舰载机的外型与“军旗 IVM”差不多,是 50 年代最流行的后掠翼型飞机,并无新颖之意。但该机主翼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采用了下垂式前缘和双缝襟翼,这虽然使飞机的重量增大,但却使着舰时速度由“军旗IVM”的 250 公里/小时,减小至 230 公里/小时,从而使攻击和空战能力大大

提高。飞机的主翼外端 1.8 米可上折,副翼未延伸到上折翼段,简化了飞机的结构。机身为全金属半壳式结构,与机翼接合段稍收细,以符合面积律, 减小了跨音速阻力。

该机机长 14.30 米,机高 3.86 米,翼展 9.60 米(折叠后为 7.8 米),

机翼面积 28.40 平方米,主轮距 3.50 米、前主轮距 4.80 米。它的最大起飞

重量 12000 千克,机内燃油 3200 升(外挂副油箱 2800 升)。其最大平飞速度(高度 11000 米)1.0M/1060 公里/小时、(低空)1204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3700 米;作战半径(带 2 枚 AM39 空对舰导弹,采用高—低—高剖面)

720 公里,着舰进场速度(总重 7800 千克)约为 226 公里/小时。“超军旗”的动力装置采用一台推力为 5000 公斤的“阿塔 9K-50”不加

力涡喷发动机。在飞机两侧进气口下方装有 2 门 30 毫米“德发 552”机炮,

每门带弹 125 发。机身、机翼下共有 5 个挂架,主翼下 4 个、腹部下有 1 个; 可挂当量 1.5 万吨级的 AN52 核航弹、400 公斤和 250 公斤炸弹及火箭发射巢等。当飞机执行对舰攻击任务时,为了增大航程,一般只挂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其最大射程为 50~70 公里。而执行舰队防空任务时,则在腹部挂600 升副油箱;主翼下内挂架挂 2 个 1100 升副油箱;外挂架挂 2 枚玛特拉 550

“魔术”红外空对空导弹,这样可保证飞机有 1200 公里的追击航程。

机头装了一台海军使用的“阿加芙”雷达,可探测到 110 公里远的大型舰船、40 公里处的快艇和 28 公里处的飞机;该雷达还可为“飞鱼”导弹提供攻击目标的地图显示。机上的惯性导航/攻击系统和大气数据计算机,可使飞机离舰飞行 1 小时后的距离精度在 2.2 公里以内。此外,机上还装备了先进的平视显示器和数字式自动武器投射系统。

1988 年以后,“超军旗”舰载机开始装备射程 100 公里、核弹头当量为

10~15 万吨级的 ASMP 惯性巡航导弹,一般是在右翼下挂一枚(左翼下挂副油箱)。到 1989 年底,已有 53 架“超军旗”经改装后具备了空中发射 ASMP 核航弹的能力。法国海军为了增加其突防能力,在右翼外侧挂有箔条散布弹, 左翼外侧挂有红外曳光弹。

“超军旗”舰载机正式搭载于法国海军的“克莱蒙梭”号和“福煦”号航母后,曾多次参战或参加各种重大的行动。1989 年 9 月 22 日,4 架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超军旗”舰载机攻击了德鲁兹派民兵的炮台,完成了法国海军航空队 20 年来的首次作战。阿根廷军方曾向法国的达索公司订购了 14 架

“超军旗”飞机,但在马岛海战禁运前只得到 5 架飞机和 5 枚“飞鱼”空对

舰导弹,装备了第三海军飞行团的第二战斗攻击飞行队。这仅有的 5 架飞机

和 5 枚导弹,在 1982 年 5 月 4 日和 5 月 25 日就使英国海军的 42 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集装箱运输船“大西洋运送者”号葬身在了南大西洋的海底。从 1983 年起,伊拉克利用租借法国的 5 架“超军旗”攻击机及订购的大批“飞鱼”导弹,接连在波斯湾进行了 50 余次空袭。直到 1985 年 2 月,伊拉克正式购入法国的“幻影”F.1 型飞机作为“飞鱼”导弹的载机后,才将 5 架“超军旗”攻击机归还给法国。

“超军旗”的出色战果使它名声大振。为此,达索公司 1985 年宣布重开“超军旗”攻击机的生产线;法国海军也对现役“超军旗”再次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和延寿。

英国“山猫”舰载直升机

“山猫”舰载直升机自 1971 年 3 月首次试飞以来,又经英国韦斯特兰公司不断改进,还经过两次实战检验。在海湾战争中,英国海军的“山猫”舰载直升机多次出动击沉伊海军小型舰艇,从而再次体现了舰载直升机对小型舰艇的打击能力。

“山猫”舰载直升机是特为中、小型舰艇而设计的中型武装直升机。较之重、轻两型直升机,它既吸取了火力强、体积小、机动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又避免了航程短、噪音大、隐蔽性差等弱点。“山猫”舰载直升机机

长 15.163 米、机高(至桨毂顶部)2.964 米;旋翼直径 12.80 米、尾桨直径

2. 21 米;尾桨可折叠,起落架可由驾驶员通过液压系统操纵转动 90°,使飞机便于在尺寸有限的甲板上原地转动,对正风向起飞。主起落架机轮在直升机降落时可偏斜 27°,能有效地防止飞机在甲板上滑动,该机的轮距大、重心低、稳定性好,减震装置效能高,能允许飞机在恶劣海情条件下降落在甲板上。为了防止机轮在甲板上时转动,每个机轮上都装有轮锁,特别是为防止因舰载摆脱而使飞机着舰时发生倾斜,该直升机装有专门研制的液压操纵的“鱼叉”系统。在飞机着舰时,机上的“鱼叉”叉入甲板上的格栅。为防止在“鱼叉”叉牢以前发生倾斜,直升机旋翼设计成半钢性旋翼,着舰时能产生 3600 千克的负升力,把飞机压紧在甲板上,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此外,飞机的重要部件都采用双套配制,从而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

“山猫”舰载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原为 4763 千克,现己超过 5000 千克。其载重能同时携带搜潜设备和攻潜武器,大大提高了直升机的反潜效能。主要装备有深水吊放式声纳、声纳浮标(6 个)和磁探仪等探潜器材,可在载舰的声纳探测距离以外完成搜潜任务。该机还配置有中央战术系统、电子导航计算机和无线电保密报话系统,能独立或与载舰配合对目标进行定位, 攻潜武器有 MK44 和 MK46 反潜鱼雷及深水炸弹,扩大了载舰的反潜能力和反潜范围。

该直升机动力装置早期出口型装有 2 台“宝石”2 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 912 轴马力;后来的型别改装 2 台“宝石”41-1 或 41-2 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 1135 轴马力,或“宝石”43-1 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应急功率 1150 轴马力。

“山猫”舰载直升机装备的机载雷达和中央战术系统提高了载舰的对空预警能力,可提前发现飞机和导弹;还可对飞行性能相近的空中目标,如无人侦察机、无人电子干扰机等实施攻击,并可进行直升机空战。对小型舰艇的攻击是“山猫”舰载直升机的主要任务,它可携带 4 枚“海鸥”空对舰导

弹,此时作战半径为 93 公里,巡航速度 184 公里/小时,留空时间 1 小时 36

分,机上可有 2 名乘员。这样,“山猫”直升机可在导弹艇对舰导弹的射程外,阻拦导弹艇对载舰的攻击。“海鸥”空对舰导弹射程为 10~15 公里,而小型艇的高炮的射程只有 5 公里左右,根本无法对直升机进行反击。英阿马岛海战中,“山猫”舰载直升机取得击沉、击伤阿水面巡逻艇多艘的战果。在海湾战争中,“山猫”又协同其他作战飞机一次出击就击沉伊拉克舰艇 13 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