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空母舰的诞生和发展

太阳、月亮、星星是这样永不停息地旋转着,风、雨、雷电又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可望不可及的太空给古老的人类以神奇的诱惑,导致了人们对茫茫宇宙的一种探索欲望。

人类永不停息的努力,终于导致了航天气球的诞生,很快,游戏用的航天气球又被军事家们所欣赏。1898 年,后来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担任了美国海军部次长。当时,他接受了史密森学院教授塞姆尔·P·兰利的建议,决定将载人气球用于海战作战。这一设想竟没有得到海军部的其他领导人的认可。他们认为,载人气球的作战用途只能限于陆地面绝不可能与军舰有缘,从而不给予资助和配合。而美国陆军部也同样以兰利教授的一次试验失败作为借口而拒绝合作,从而导致兰利教授的飞行试验最终流产。

1903 年 12 月 17 日,自行车修理工赖特兄弟乘着他们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称为真正的飞机的飞机作了史诗般的飞行表演,完成了美国的首次飞行器载人成功的飞行。1908 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陆军部开始对赖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它尽快成为军用设备。

尽管当时的飞机各方面的性能均较差,但由于它能很好地完成侦察、校正火炮射击方位和空中扫射等不凡的军事任务,从而改变了许多人早先的观点。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飞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但是由于这时的飞机航程相对而言还比较短,只能在海岸附近飞行,因此,人们认为其不能用于海战。

正当大多数人认为飞机是陆战兵器的时候,一个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于 1909 年在他的一部名为《军事飞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条件。他认为,飞机在军舰上起降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同时,他还认为在军舰上降落飞机就要求军舰本身具备一定的高速度。尽管整部《军事飞行》中有很多分析不符合后来的情况,但以上几点却指明了未来航空母舰的发展方向。不过, 克莱门特·艾德尔的理论在其祖国却没有受到重视。正因为此,法国入的舰上飞行比对飞行有极大兴趣的美国人及拥有世界上第一流海军的英国人整整落后了 10 年!

其实,在克莱门特·艾德尔的《军事飞行》发表前的 1908 年,美国海军中已有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提出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飞行的设想,但由于这些人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准备尝试,甚至连飞行用的飞机也没有购买。倒是之后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美国人的警觉,促使美国人加快了飞机海战的试验。

这篇报道说的是这样一件事,说德国人正研究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飞, 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报纸上刊出,美国人当即敏感地猜想:德国当局是不是以邮政作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负责与飞机事故保持联系的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随即被任命为飞机在军舰上起飞试验的总负责人。

尽管钱伯斯被任命为试验的负责人,但美国海军部却没有钱资助钱伯斯的试验。面对困难,钱伯斯却没有灰心,他设法动员了对航空事业颇有兴趣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商约翰·巴里·瑞安,瑞安也极其豪爽,当即捐资 1 千

美元。之后,钱伯斯又去说服了飞机设计师格伦·H·柯蒂斯和他雇用的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得到了他们帮助的许诺。

1910 年 1 月 9 日,起飞试验小组在美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

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其它工作也准备就绪,并决定于 11 月

14 日在汉普顿锚地试飞。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发表了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原来,为了敲打美国海军,加快舰载飞机试验的进展,《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 J·麦克迪的飞行员于 11 月 12 日从“宾夕法尼亚”号邮船起飞试验。非常遗憾的是,麦克迪在起动引擎时,不慎打坏了桨叶,从而使试验流产了。

尽管《世界报》所组织的试验未能获得成功,但它却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胜心。1910 年 11 月 14 日,“伯明翰”号按规定停泊在汉普顿锚地,远

远看去,舰首长 25.3 米、宽 73 米的木质飞行跑道惹人注目。这条跑道从巡

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在飞行跑道的首端,一架待飞的 60 马力的单人双翼民用飞机正迎风而立。按计划,应等待军舰迎风航行时才能起飞,但由于狂风骤起,为了能够圆满地完成试验任务,驾驶员伊利仓促起飞。

飞机顺利地发动了,随着螺旋桨的越转越快,机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于舰上可供飞机滑跑的距离太短,使得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仍未达到起飞速度。由于速度不够,机翼带来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见飞机在滑完 26 米的跑道后,机头直往下扎,而且驾驶员同指挥台的通讯联系也不知因何中断了。人们惊呆了,以为一场惨剧又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眼看就要机毁人亡的时候,沉着的伊利巧妙地操纵起飞机的尾水平舵,终于使飞机在即将闯入海面触水而机毁人亡的瞬间昂起了机头,紧贴着水面蹒跚地飞行了几公里, 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着陆。

这次试飞成功,引起美国海军部的高度重视。虽然当时有不少舰队指挥官仍强烈反对继续进行这种试验,他们认为在大型战斗舰艇上安装飞行甲板,将会妨碍各种舰炮威力的发挥。但是,美国海军部却坚持拨出专款作进一步的试验,钱伯斯工程师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同时,还有人提出了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等等奇特见解。

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飞行时间定于 1911 年 1 月 18 日,飞行地点在旧金山海湾。这次飞行是从海岸上起飞,在“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其飞行难度更大, 危险性也更大,同时,对军舰本身也相当危险。为此,伊利把自行车的内胎缠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舰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块长约 36 米、宽约 9.6 米的平台,平台从巡洋舰的主桅杆下面一直伸到舰体之外,外伸板是倾斜的。为了使飞机降落滑行时不至于冲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让试验在军舰航行时进行,以使飞机降落于舰体之上时能利用逆风的风速,从而比较容易控制飞机。同时,他们还在平台上横向配置了 22 道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 50 磅重的沙袋系住。当飞机从海岸起飞降落于舰船之后,这种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飞机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时降低速度。考虑到拦阻系统有可能失败,美国人在飞行甲板的尽头还设置了一个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

1911 年 1 月 18 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的飞行试验终于开始了。这一天天气很坏,由于风很大,“宾夕法尼亚”舰的舰长认为该舰所处水域太小,无法进行机动,故临时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可以这样说,

该舰长的这一决定是非常错误的。他给伊利带来了更大的危险,好在伊利当时对这一危险的认识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无事一样,驾机向“宾夕法尼亚” 号开去,并在撞舰前迅速降低高度冲向舰尾,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迅速关闭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巨大,飞机转子旁专门制做的铁挂钩只挂住了后面的 11 根拦阻索,在距平台前端仅 9 米的地方停了下来。紧接着,一个小时之后,伊利又驾驶飞机从这艘巡洋舰上起飞,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这次试验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关注,各海军大国纷纷开始了类似的试验。可以这样说,这次试验与首次试验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舰种的基础。尽管如此,还有一些人认为,研制航空母舰的条件还不成熟。因为,伊利能够成功地起降是因为伊利本身就是一名杰出的表演飞行员,而其他飞行员一时是难以达到如此娴熟的技巧的。再说,当时的飞机还仅仅能够完成侦察、校正火炮射击、扫射等简单的军事任务,没有跟地面进行通讯的设备,也没有杀伤力比手榴弹更大的武器,所以,人们提出了又一种新的设想:改变飞机的构造,使之能够在水面起飞和降落。美国人还于1911 年 2 月在圣迭戈港进行了这一试验,试验用的飞机在机翼下装有浮筒或在机轮旁边装有气囊,能够浮在水面之上。

为了进一步使陆上飞机能够参加海战,美国国会总算同意拨出 25000 美元作为海军航空事业费。海军使用的飞机是向柯蒂斯和赖特购买的,飞行员也开始进行专门的培训。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试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飞行员能够查明水下的潜艇,发现舰船观察不到地方的水面舰船,能从 1000 英尺高度进行照相,能一气飞行好几个小时,能在中等飞浪中把带有浮筒的水上飞机吊到舰上。之后,海军少将布雷德利·菲斯克还获得了一项具有专利的发明,这项发明可使飞机携带并投放鱼雷。

这期间,发生了一起令狂热试验的人们悲痛欲绝的事。那是在 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几个月,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了,而海军部除了给过一封感谢信外,竟未对伊利给予任何报酬。愤怒的航空母舰爱好者纷纷谴责海军部,但仍无济于事,只有一家私人基金会为他支付了 500 美元。当然,25 年后,美国国会曾追授过伊利一枚飞行十字勋章,但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带有浮筒的水上飞机于 1914 年 4 月竟然还参加过一次所谓的“空战”。

当时,美国和墨西哥发生纠纷,美国拥有 12 架水上飞机,于是,派“密西西比”号战列舰搭载其中的 6 架到维拉克鲁斯参加军事行动。6 架飞机主要完成了侦察任务,几乎没有参战,但有一架飞机被轻武器在机尾击出一个弹孔, 不过无碍飞行,但新闻界竟还是把这次军事行动称为“第一次空战”。

美国进行航空母舰试验的同时,英国皇家海军也开始了试验。最初,英国的主要对手德国拥有一支无畏舰队和世界一流的飞艇设计师孔特·冯·齐柏林。为了赶超德国,英国海军的主要人力都用于飞艇的设计与试验中。后来,由于飞艇的升力不够,加之试验中事故累累,被解散了。参加试验的人员又自发地购买飞机进行试验活动,很快,飞机的优点就显露出来,英国防务委员会于 1912 年 5 月决定成立陆军飞行队和海军飞行队。两年后,海军飞行队又改名为皇家海军航空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作战威力日益显露。由于对德国潜艇战的担忧,英国、美国等海军强国都不停地建造和强化了驱逐舰和猎潜舰艇。尽

管这些新造的舰艇暂时阻止了德国潜艇疯狂的进攻,但由于这些新造的舰艇搜索水下潜艇的能力很弱,故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同时,飞机则在反潜作战中发挥了它特有的侦察反潜能力。飞机的作用和地位的不断提高, 增强了各国军事家研究飞机的兴趣,从此,航空母舰的正式改装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于美国部分高级将领强烈反对这项研究,使得美国已经取得的试验成果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英国海军后来居上,不久就将一艘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载水上飞机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舰。在这同时,德国人却没有进行飞机载舰的研究。他们认为,齐柏林的飞艇能与飞机抗衡,而性能又优于飞机。意大利人也没有认真对待飞机从军舰上起飞这件事,甚至早在 1913 年,意大利就有一架飞机从“坦丁·阿里格希利”号战

列舰上起飞的经验也未利用。法国人于 1912 年改装鱼雷供应舰“闪电”号为

水上飞机搭载舰,其搭载的水上飞机多达 8 架。日本人则于 1913 年底将商船“若宫”号进行了改装,使该舰成为可搭载两架水上飞机及其配件的水上飞机搭载舰。这些水上飞机搭载舰上的飞机起飞时,先用吊杆将飞机吊放到水面上,然后再在水面起飞。降落时,飞机也将先降落在水面,再用吊杆将飞机吊到舰艇甲板上。后来,因飞机在水面起飞降落受海浪影响过大,飞机在甲板上吊放、操作也极其麻烦、复杂,加之在舰艇上起降飞机的试验获得成功,人们逐渐对水上飞机搭载舰失去了兴趣。后来,水上飞机自身作为一种单一的独特兵器获得了发展。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海军将一艘巡洋舰的前、后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铺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层建筑为界,舰首的跑道供飞机起飞用,舰尾的跑道供飞机降落用。这样,飞机既可在舰上起飞,而又不影响另一架飞机同时间的降落。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旧军舰改装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舰,它能装载 20 架飞机。就是这样一艘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在同年

7 月的对德国一个空军基地的突袭战斗中,初显了航空母舰的威力。

由于飞机起飞跑道和降落的跑道的分开铺设,使得在一艘长度有限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和降落的跑道均显得过于短小。经过多次试验,在一个个健壮的飞行员殒身之后,人们明智地估计到,在这样分制的航空母舰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特别优秀的飞行员才能完成易于驾驶的飞机载舰和离舰,同时, 分制的跑道也不利于飞机的装载,于是,英国海军一个调查委员会建议,降落甲板至少应该有 90 米长。

英国海军部旋即就将正在建造中的一艘客轮“卡吉林”号改装成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改装工程将“百眼巨人”号的烟囱全部割去,改成从装在甲板边缘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这样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就方便得多了。

1922 年,美国海军部终于力排众议,把一艘运煤船改装成美国第一艘航

空母舰,这就是“兰格利”号航空母舰。该舰标准排水量 11050 吨,满载排

水量 14700 吨,全长 542 英尺,宽 65 英尺,吃水 18 英尺,最高航速 15 节,

续航力 12000 海里,可载机 30 多架。但是,由于该舰毕竟是由煤船改装而成, 故其存在着不少问题,给使用和维护带来不便,此外,它的航速也低。它的船头平展,船身宽阔,模样也不好看,人们甚至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帆布篷顶大马车”。当然,它也不无因运煤船改型设计而带来的优点,比如船舱深,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较为宽大的库房等。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设计和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于 1919 年开始设计,该舰的飞行甲板右舷装有三个小烟囱,烟囱上装有铰链,飞机起飞时,三个小烟囱均可放倒。其火炮装备很少,可载机 26 架。“凤翔”号的出现,标志着浩瀚的大海从此出现了初步具备现代航空母舰规模的“海上舰空兵基地”。最初,“凤翔”号航空母舰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有两部中线配置的升降机。

1923 年,经过试航后,日本人决定拆掉岛式上层建筑,以此得到平甲板。不过,雏形的航空母舰只配置了少量小型战斗机、侦察机和轰炸机,而

且这时航空母舰上所装载的战斗机仍是陆基作战飞机,飞机在甲板上起降都较困难,也较危险。不过,飞机毕竟能从舰艇上起降,毕竟完成了其他军舰所难以担负的任务。

1921~1922 年,美、英、日、德、意等国共同制定了一个关于限制战列舰等大型战舰总吨位的协定。协定上没有提到对航空母舰的限制,所以,这一协定的制定,促进了航空母舰的发展。因为限制战列舰和巡洋舰的总吨位, 使得一些建造中的舰船只能改装成航空母舰。

早在 1921 年 7 月,美国人就知道在 1922 年初达成的协议一定会削减设

计建造中的 6 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故当时的初步设计室主任下令将其中一艘改装成航空母舰。当协议正式签署时,英、法、日等国对航空母舰的研制已取得很大进展,这刺激了美国人。他们决定加快航空母舰的研制步伐,并决定将正在建造中的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这终于导致了美国第一批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诞生。但由于财政上的困难,美国只从 6 艘战列巡洋舰中选择了其中的两艘——“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之所以选择这两艘改装,是由于其建造速度最快,改装花费最少。这两艘航空母舰是同型舰艇,战术、技术性能基本相同,排水量 33000 吨,载机 90 架,

航速 33 节,并将舰桥和烟囱等上层建筑全部装在舰体的右舷,基本上具备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外形。由于当时的“大炮巨舰”主义仍占统冶的地位,故舰上仍装备有许多大口径远程舰炮,其火力决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种舰的汽轮机——电动机主机功率达 18 万马力,贮油量为 6668 吨,以 15 节航速行

驶时可连续航行 1 万海里。

根据华盛顿协约,日本人决定将 41200 吨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和“天

城”号的船体改装为航空母舰。不过,“大城”号船体下水不久,便于 1923

年 9 月 1 日东京大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后由船体稍小的“加贺”号战列舰接替“天城”号。改装后的“赤城”号和“加贺”号航空母舰有三层飞行甲板,上层飞行甲板为降落甲板,中层飞行甲板为小型飞机起飞甲板,下层飞行甲板为大型飞机起飞甲板。舰上还各自装备了 10 门巡洋舰上采用的 203

毫米炮,载机达 72 架。

英国改装航空母舰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整个英国海军只有三艘军舰的船体适合改为航空母舰,它们分别是“暴怒”号、“勇敢”号和“光荣” 号。“暴怒”号的改装于 1925 年 9 月完成,装了平飞行甲板,烟囱一直通到

舰尾。“勇敢”号和“光荣”号改装前就是同型姐妹舰,分别于 1928 年和

1930 年改装完成,它们装有岛式上层建筑的飞行甲板。

法国航空母舰于 1922 年 4 月起由五艘 1914 年动工建造的“诺曼底”级战列舰改装,不过,法国只改装了其中的一艘——“贝亚恩”号。这艘航空母舰有不少优点,但其缺点也极其明显,那就是航速慢、飞行作业困难,其

航行速度仅有 21.5 节。

到 1930 年,所建的航空母舰的吨位普遍比被称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增大了好几倍,航速也增加到 20~34 节不等, 配置当时的小型飞机已达 20~90 架,同时,各舰还装备有 20 门左右的舰炮。

这时的航空母舰已经有了几种不同的设计形式,其主甲板一般都装有防止炸弹轰击的防弹装甲,用以保护航空母舰的主动力装置和其它要害部位。飞行甲板一般都是用柚木制成,与机库一起建在主甲板之上。同时,由于航空母舰上装有大量的航空汽油,一旦泄漏,就会产生爆炸气体。于是,一些航空母舰上设计了隔离式汽油舱,并在此汽油舱四周建有四个小型空舱,以防汽油的泄漏。

随着航空母舰建造数量的增加,各国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也更加丰富。这时的日本为了弥补飞机数量的不足,在航空母舰的研究和建造上尤其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夕,各国已建有相当数量的航空母舰,其中日本有 10 艘在役(另有 5 艘正在建造),美国有 7

艘在役(另有 8 艘正在建造),英国有 7 艘在役(另有 5 艘正在建造),法

国有 2 艘在役(另有 6 艘正在建造),德国有 2 艘正在建造。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两项有关航空母舰发展的技术,这两项技术就是弹射器和拦阻索。

弹射器最早是用于水上飞机的起飞的,当时,轮式陆上飞机重量轻、机翼载荷小,无需使用弹射器而起飞,甚至于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于 1922 年装备的两部弹射器于 1928 年被拆除。装在大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的大型飞轮式弹射器也被同样的缘故拆除了。

形象地说,弹射器就像一把巨大而又强有力的弓,而飞机却像一支箭, 动力源就像一只拉弓的手臂。只要将箭架在弓上,手臂拉紧弓弦,当弦的前冲力达到最大时,手一松,离开弦的箭在弦的前冲击推动下,向前飞去。飞机的弹射过程和箭的发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弹射器比弓要大得多,飞机又比箭要重得多。

第一个原始的弹射器于 1911 年由美国海军上尉西奥多·埃利森在纽约哈蒙德港格伦·柯蒂斯工厂制造,是一个由三根下斜的绳索和一块砝码组成的加速器,负责航空母舰试验工作的钱伯斯海军上校认为这种装置有缺陷,遂进行改型设计,1912 年 6 月终于制造完成。该装置使用压缩空气,很像鱼雷发射管,安装在安纳波利斯的桑提码头上。1912 年 7 月 1 日,该装置第一次试验,突然加速中的水上飞机引擎灭火了,摔到了海里,差点使埃利森上尉丧生。之后,又经几次试验,终于在同年 11 月 12 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弹射起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弹射器再也没有什么新发展。

拦阻索是从古代作战的“绊马索”中得到的启示。早期的拦阻索都是一种纵向拦阻装置。

1929 年,有人认为在航空母舰,特别是大型航空母舰上设置拦阻索已无必要,因为那时的飞行甲板已相当长,不需要采用降落拦阻装置了。后来, 法国人认为,拦阻装置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需改进。经试验,法国人设计了一组横向拦阻装置,用其中的一根挂住飞机的尾钩,使飞机停下来,这种拦阻装置后来被美国和日本人采用了。

1933 年,英国也将这种拦阻装置用到“鹰号”航空母舰上。这以后,这种横向拦阻装置成了标准的降落拦阻装置。这同时,人们还发明了拦阻网装

置。拦阻网装置说开了就是一种比较结实的、横向放置的网,用以停止任何没有钩住拦阻索的飞机,防止它撞上停在前面的飞机。

航空母舰上设有降落信号官,这个官位的设立颇有趣味。美国航空母舰“兰利”号上的值更官肯尼思,惠廷有一次偶然用挥舞帽子的办法告知下降的飞机更好地保持下降角度和速度。这就启发大家认识到,在飞行甲板上测定角度和速度比机上飞行员更为准确。这样,才专门设置了这名为降落信号官的职务来专司其事。

从航空母舰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人们把航空母舰的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初期改装的航空母舰被称为第一代航空母舰。从 1922 年到 1933 年间建造的一些航空母舰己初具规模但又全都有缺点,被人们称为第二代航空母舰。第二代航空母舰检验了理论,并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二代航空母舰,就不可能有威力强大的第三代航空母舰。

1932 年前的几个年头中,美国和世界各大强国一样陷入空前的大萧条。

赫伯特·胡佛总统于 1930 年在伦敦海军会议上说服各国达成裁军协议,美国海军不得不精简人员、贮存舰艇、减少军事训练,薪晌也被减去 15%,海军学校毕业生只有部分分到部队,其余另找门路,一些现役军人被强迫休假, 休假期间不发给工资。一些军官揣测,那些绝大多数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舰船,在严重失修的情况下恐怕维持不了多久!正因为此,前海军部次长富兰克林·罗斯福于 1932 年当选总统时,海军官兵对他寄以很大的期望,期望他尽快采取步骤,给海军带来光明前景。

在罗斯福上台执政的著名的头 100 天中,他根据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拨出

2380 万美元紧急救济金作为战舰建造费,让人们重新工作,头一批建造 32艘新舰,包括被称为第三代航空母舰初始舰的“约克城”号和“企业”号。在建造“约克城”号和“企业”号之初,美国航空局根据一、二代航空

母舰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如下建造建议:排水量至少应该有 2 万吨,速度要

达到 32.5 节,对炸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要强,设立停放全部飞机的机库甲板,装备更多、更快的升降机,尽可能采用双层起飞甲板。

当然,后来正式建造的“约克城”号和“企业”号并没有全部采纳这些建议,但与第二代航空母舰相比,其变化也是明显的。它们恢复了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各载机 80 架,有 3 部中线升降机,航速可达 33 节,舰上装有 3 部起飞弹射器,其中两部装在飞行甲板上,一部横向装在机库。尽管设计时认为这 3 部弹射器将有利于使更多的飞机弹射起飞,但实践表明它妨碍飞机在机库内移动,因而很快就被拆除了。

日本人的造舰能力与美国人大体相等。1934 年 11 月,他们动工建造了排水量 18800 吨的“苍龙”号航空母舰,其航速为 34 节。之后,日本人又开始设计建造“苍龙”号的姐妹舰“飞龙”号。设计“飞龙”号时,海军航空本部吸收了 1935 年 9 月联合舰队遭台风袭击的教训,认为,航空母舰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在中部,而烟囱的最好位置也在中部,遂认为岛式上层建筑应从右舷移到左舷。日本人还为这一独特设计找到了理由:当两艘姐妹舰一起并列行驶时,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 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龙” 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冲突。

这一理由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上,飞行员在飞机降落的过程中,一旦遇上麻烦,都习惯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

一倍。好在这一错误发现较为及时,日本人很快将根据 1937 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的两艘航空母舰的上层建筑在图纸上全都“移”到了右舷、至此,左舷上层建筑航空母舰停止了建造。

这两艘根据 1937 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的航空母舰“翔鹤”号和“瑞鹤” 号是日本航空母舰的骄子,并成了其他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它们的标准排水量 25675 吨,载机 72 架,航速 34 节。由于日本飞机特别轻,无须外

力帮助即可起飞,所以未装备弹射器,飞行甲板上配备 11 组拦阻索和 3 部升

降机,有 8 座 89 式双联装 127 毫米 40 倍口径高饱和 12 座三联装 25 毫米炮。英国所有的飞机的设计和订购均由皇家空军负责,在“暴怒”、“勇敢”

和“光荣”号航母建成之后,英国海军面临的第一大困境就是缺少飞机。为此,英国人在航空母舰方面重新做了努力。他们努力后取得的第一个成果就是计划建造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展雄威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1930 年,英国海军部为海军航空兵制订了一项新政策,从而使英国航空母舰建造工作走上正规。1935 年,英国正式决定每年建造一艘共建造 5 艘各自搭载 72 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首舰“皇家方舟”号于 1937 年 4 月 13 日下水。为了使这艘排水量有限的军舰提供最大面积的飞行甲板,“皇家方舟”号在舰首尾装了轮廓明显的外伸板,使飞行甲板比水线长 24.4 米。该舰最大航速31,75 节,有两座机库,飞行甲板的前端装有两台液压气体弹射器。这两台液压气体弹射器很独特,是用吊车把飞机提升到起飞高度,然后靠飞机本身的轮子以 66 节的速度从弹射器上推出去。该舰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识别系统, 包括显示飞行甲板边缘轮廓的系统和指示下降角度和感觉高度的系统。

1936 年,欧洲局势日趋紧张,每五年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必须缩

短,英国人决定在“皇家方舟”号完工之后,立即建造两艘 23000 吨级航空母舰。1937 年初,这两艘名为“光辉”号和“胜利”号的航空母舰动工了, 1939 年下水。1937 年,海军预算中计划建造另外两艘同级航空母舰“可怖” 号和“不挠”号,并要求“可怖”号在“胜利”号之后下水,“不挠”号在1940 年春下水。1938 年和 1939 年拟建造两艘与“光辉”号同级的航空母舰, 后因该级舰载机量不能令海军界满意,故新建的两艘航空母舰“怨仇”号和“不倦”号又在“光辉”号航空母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把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增加到 2700Q 吨,并使其既有“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全长甲板和两座全长机库,又有“光辉”号的强大火炮装备,这两艘航母载机 72 架。从理论上说,这两艘航母是综合了“皇家方舟”号和“光辉”号航母两方面优点设什而成的,理应比这两种航母优越。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设计工作太仓促,论证工作更是匆匆忙忙,致使主机、主锅炉增大,飞机增加时, 增加的舰员没有住舱,结果不得不把下机库的前半部辟为住舱,这无疑损害了航空母舰的部分性能。

法国人建造航空母舰的起步比英国人还要晚。

1935 年,法国海军看中了“林肯”号和“图尔维尔”号重巡洋舰,决定

将这两艘航速快、结构单薄的舰艇改装成航空母舰。法国海军先后提供了 3 个改装方案,载机量只有 12~14 架。论证人员认为,将这两艘重巡洋舰改装成航空母舰等于把没有用的巡洋舰改装成没有用的航空母舰,无任何实用性,基于此,改装方案被最终否决。鉴于方案的否决,法国海军决定建造正规航空母舰。

1938 年,法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上决定建造两艘航空母舰——“霞飞”号

和“伴尔维”号航空母舰。

然而,这两艘航空母舰是不幸的!尽管图纸设计得颇完善、周全:排水量 18000 吨,双层机库,载机 40 架,双联装 130 毫米火炮 4 座,200 米长的

飞行甲板紧靠左舷。但“霞飞”号于 1938 年开工建造后不久,德军入侵法国, “霞飞”号只完成 28%的工程就停止了。“伴尔维”号根本未能动工。

与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矛盾相比,德国海军和空军之间的矛盾有过之而无不及,性格孤僻的德国雷德尔海军上将根本不是空军上将戈林的对手,故当 1935 年开工建造、1938 年 12 月 8 日下水的“格拉夫·齐柏林”号

这艘德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还在建造中时,雷德尔海军上将于 1936 年决定建造的第二艘航空母舰一直未能动工建造,而且,德国造船师们缺乏航空母舰的设计、建造经验,所以,23000 吨级的“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是先进与落后并存、优点和缺点兼具。不过,“格拉夫·齐柏林”号仍是不可小视的一艘“海上机场”和作战堡垒。其火力很强,在上层建筑前后装了 6 座

双联装 105 毫米高炮,在下层的炮塔里装了 16 门单管 105 毫米平射炮。其主

机功率为 20 万马力,航速 33.75 节,可搭载 40 架飞机。遗憾的是,这艘航空母舰同样由于德空军的阻挠而未能最后建成。

1938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将允许建

造 4 万吨级的新型航空母舰。不过,美海军部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 27000

吨,总吨位限制在 175000 吨内。为了抢时间,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一方面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另一方面仍建造“约克城”级的同型舰。

美国海军新设计的航空母舰命名为“大黄蜂”号,它是在“企业”号航空母舰服役之后第五天被批准建造、1939 年 9 月正式动工的。用美国人的话说,“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39 年 6 月,美国海军再一次决定建造 6 艘同型的航空母舰。最初,人

们仍希望按“大黄蜂”号的老样子建造,排水量 20400 吨,从而将排水量控制在法案规定的范围内。后来,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建造拥有强大飞行大队的大型航空母舰,结果,6 艘航空母舰设计图纸的草图从20400 吨逐步增到26000吨,一次比一次的吨位大,最后,这 6 艘航空母舰被设计为每艘 27100 吨。

1940 年夏天,面对已经打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国会通过了“舰队扩大百分之十法案”和“两洋海军法案”,废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个法案批准建造 3 艘 27100 吨级的航空母舰,后一个法案批准追加建造 8 艘同级航空母舰。这批航空母舰的舰名从过去曾经使用过的舰名中选定,有“埃塞克斯”号、“好人理查德”号、“勇猛”号、“富兰克林”号等,以纪念在战争初期损失的舰只。后来,这批航空母舰成了最终打垮日本人的有力武器。

尽管如此,二次世界大战之初的航空母舰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战列舰的装甲厚、火炮口径大,而航空母舰没有经过海战的考验, 且初期建造的航空母舰的底部装甲不太厚,各种战技术性能还不太高。所以, 即使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仍将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作为海战的核心,把航空母舰列入其后的位置。故此,尽管当时的航空母舰已达到一定的数量,但是由于各国造舰的重点仍然放在大型战列舰和巡洋舰的上面,所以,航空母舰的质量和发展规模与初期相比,远未能产生质的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德国潜艇就显示出它令人难以预料的战技术优势,为了与德国潜艇抗衡,英国海军成立了几支猎潜舰队,每支猎潜舰队均

由一艘航空母舰和四艘驱逐舰组成,企图以此打击德国潜艇的气焰。但是, 这一设想尽管较为“可爱”,但它却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设想的执行即意味着“竞技神”号、“勇敢”号、“暴怒”号和“皇家方舟”号脱离主力舰队,而被派到西海岸和其他类似海域进行巡逻,期望它们的飞机能够支援常常遭到德国潜艇攻击的护航运输队。但由于航空母舰体积庞大,易于被攻击, 故英国人不敢轻易让他们的航空母舰驶入德国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而且, 当时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还较差,不太容易击沉潜艇。

1939 年 9 月 14 日,英“皇家方舟”号尽管发现了德国“U-39”号的航迹,但其飞机却未起任何作用。相反,担任警戒的驱逐舰以深水炸弹给德潜艇以重创。三天后,德国潜艇看准了英航空母舰的弱点,“U-29”号潜艇以三枚鱼雷命中“勇敢”号航空母舰,一举击沉了它。578 名官兵随舰体沉入大海,无一生还。“勇敢”号的被击沉引起英国全国震惊,其余的航空母舰奉命立即撤回。

在没有先进的舰载机和优秀的舰载飞机飞行员的情况下,航空母舰不但难以与潜艇相抗衡,甚至连一些中小型舰艇也难以对付。

1939 年 6 月 7 日,英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光荣”号携载着本舰的“剑鱼” 式飞机和皇家空军的部分“斗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航行到纳尔维克以西海面,突遭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的堵截。护卫“光荣”号航空母舰的两艘驱逐舰边施放烟幕掩护边全力还击,并有一枚鱼雷命中了“沙恩霍斯特”号,但由于航空母舰上停有空军的飞机,本舰飞机难以升空作战,故不久就被德舰击沉,另外两艘护航驱逐舰也被击沉,3 艘军舰只有 46 人幸存。

这次海战给人们的教训是这样的:航空母舰只有配备先进的舰载飞机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舰载飞机不能升空,航空母舰只能成为敌舰的“浮靶”。在这一教训的启发下,英皇家海军于 1940 年 10 月决定由“鹰”号和“光荣” 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于特拉法尔加海战大捷纪念日这天(10 月 21 日)袭击塔兰托海军基地。后因“光辉”号机库发生火灾而推迟进攻日,之后,“鹰” 号近舷挨炸使航空汽油供油系统受伤,不得不将袭击任务全都交给“光辉” 号航空母舰,只是决定把“鹰”号的 5 架“剑鱼”式飞机和 8 名飞行员调给“光辉”号,这样,“光辉”号总共凑集了 22 架“剑鱼”式鱼雷机、14 架“大鸥”式和 4 架“海上斗士”式战斗机。11 月 11 日夜,21 架“剑鱼”式飞机间隔一小时,分两波次飞达塔兰托港口上空。当时,意大利人已有准备, 第一批 12 架“剑鱼”式飞机到达塔兰托港上空时遭到了高射炮的猛烈射击。

为了牵制敌人,“剑鱼”飞机俯冲轰炸了目标,两条 457 毫米鱼雷把新型战列舰“利托里奥”号炸开了一个大洞,第三条鱼雷命中了“加富尔公爵”号。第二波次中,8 架飞机到达,“利托里奥”号又中了第三条鱼雷,另一艘战列舰“杜利奥”号被击伤。这次海战,使意大利海军的实力损失过半,而“光荣”号航空母舰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 11 条鱼雷和 2 架“剑鱼”式飞机。

进攻塔兰托的战斗初显了航空母舰的作战威力,其后的珍珠港海战真正奠定了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1940 年 12 月 7 日上午 7 点 30 分,一支拥有 6 艘航空母舰、2 艘战列舰、

2 艘巡洋舰和 9 艘驱逐舰的日本舰艇编队,在大雾茫茫之时,顶着滔滔巨浪

驶达夏威夷群岛北部离瓦胡岛 230 海里的海域,企图一举消灭驻泊于瓦胡岛

上珍珠港口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紧接着,7 点 55 分,舰上的 350 多架舰载飞

机,携带着航空炸弹和鱼雷,分两批直向美国设在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扑去。这天正直周末,美太平洋舰队除个别舰艇外出执行任务外,全都驻泊港内,许多官兵都到岸上度周未去了,留在舰上的军官和水兵也起得很晚。就在日本首批海军飞机抵达珍珠港上空的时候,瓦胡岛舰群的烟囱连一缕轻烟也没有升起,港内的舰船可以说才刚刚苏醒,当日本首批飞机已在珍珠港内舰群上空盘旋时,美海军乐队仍然奏响了国歌,准备升旗,直到国旗升到一半时,日本飞机投放下第一枚鱼雷,人们这才开始醒悟,惊呼:“空袭!空袭!这不是训练!”舰上官兵乱作一团,惊恐万状。这样,仅 1 小时

35 分钟时间的袭击,日本海军航空兵就把美太平洋舰队的 94 艘战舰、389 架飞机、4575 多人炸得伤的伤、沉的沉。

日本海军以航空母舰为主的航空母舰编队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以及后来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的第三天,为冲破英国人的封锁而击沉了英国的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以后,彻底打破了战列舰统治大海的神话,使航空母舰一跃而成为海战的重要角色。可以这样说,珍珠港事件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宣告了航空母舰的崛起和战列舰的行将灭亡。此后,美国海军尽管没有正式颁发文件,但实际上已放弃用战列舰作为舰队的主力,而改为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作为海战的主要作战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日益扩大,美日等国运用航空母舰大打海上空战。如 1942 年 6 月 4~6 日的中途岛海战,海战主要是由舰载航空兵进行的,海战的胜负即由航空兵击伤敌方航空母舰多少而决定的。同样,在 1942 年 5 月的珊瑚岛海战中,日本人没有发射一发炮弹,仅凭航空

母舰的巨大威慑力就取得了战略和战术上的胜利。此外,1942 年 8 月 24 日

的东所罗门海战和同年 10 月 26 日的圣克鲁斯海战以及几次大的海战和登陆作战都是由于航空母舰参战而决定胜负的。为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的大国就一边建造新舰、一边把一些商船和战列舰等也改成航空母舰。例如日本 1940 年投入营运的 3 艘 17000 吨级的豪华邮船“新田丸”、“八幡丸”

和“春日丸”,由于诵往欧洲的航线被战争所切断,于是被用来改装成为 3 艘名为“大鹰”号、“冲鹰”号和“云鹰”号轻型航空母舰,改装后的航空母舰航速 21 节,载机 30 架。1940 年 10 月,日本海军将日本邮船公司两艘

27000 吨邮船“出云丸”和“橿原丸”进行改装,命名为“飞鹰”号和“隼

鹰”号,于 1942 年夏季编入现役,其排水量 24140 吨,载机 53 架。这是日

本第一批把烟囱装在上层建筑上的航空母舰,其烟囱呈 26 度斜角外伸,使烟尘不会漂到飞行甲板的上方。1941 年,日本人根据 1939 年制定的“04”计划建造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舰“大凤”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日本人建造的这艘新型航空母舰除烟囱成 26 度角外伸、舰首和烟囱都是封闭式以外,竟与

英国海军的“光辉”级航空母舰很相似,该舰排水量 29300 吨,航速 33 节,

能搭载 53 架飞机和 21 架飞机备件,该舰 1944 年加入舰队。

从 1941 年起,日本海军开始从改装航空母舰转变为直接建造航空母舰。

1941 年,日本决定建造一艘“飞龙”级改型航空母舰。1942 年,再次决定建造一艘“飞龙”级改型航空母舰的姐妹舰。后来,鉴于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4 艘航空母舰,日本人再次决定火速安排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将计划建造 2

艘“大凤”型航空母舰的计划改为建造 5 艘,之后又将几艘邮船和 2 艘水上飞机母舰改装成了航空母舰。再后,日本人甚至提出建造 13 艘“云龙”型航空母舰的计划,后来,因工业潜力实在无法挖掘而未能实现。

为了能使商船队少受德、意等国潜艇和水面舰艇的袭击,同盟国在 1943 年下半年开始建造了一种特殊的航空母舰——载机商船。载机商船是一种装有简易飞行甲板的油船或粮食船,能携带 3~4 架飞机。当时,共有 6 艘粮船和 13 艘油船改成了载机商船。载机商船一共参加了 4000 多个航次的航行。

在这 4000 多个航次的航行中,载机商船没有击沉过德国潜艇,它们参加航行的商船队也未能使德国潜艇及其他水面舰艇得逞。载机商船的优点在于:既能运载,又能护航,战后还能方便地改成商船。

比较而言,美国在建造航空母舰上最为狂热,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能够动员的造船力量来建造航空母舰,从而使航空母舰的数量急剧增加。到 1945

年初,已服役的航空母舰达 52 艘,正在建造的还有 18 艘。

原苏联海军建造航空母舰的设想起于 1913 年。当时,沙俄海军己于 1910 年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两地成立了海军航空学校。当时设想建造的航空母舰航速达 30 节,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革命的爆发而告吹。第一次世界大战

开始不久的 1914 年,沙俄海军在黑海将两艘 5000 吨级的货轮改装成了水上飞机母舰,每舰搭载水上飞机 7~8 架。之后,一直未有真正的航空母舰诞生。直到军队进行大清洗后的 1938 年,库兹涅佐夫任海军总司令,制定了一项宏

伟的海军建设计划:拟在 10 年内建造 4 艘航空母舰。这一计划由于苏联领导

人斯大林的不积极支持以及战争的影响而流产了。直到 1944 年,斯大林发现

岸基飞机难以成为太平洋舰队和北海舰队的臂膀,再次决定建造 4 艘航空母

舰和 1400 多艘小型舰船。不过,当时的苏联却不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条件, 向德国寻求援助又遭拒绝而再次未能建造航空母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苏联人从战败的德国获得了一艘即将建成的“格拉夫兹柏林”号航空母舰。但在拖往列宁格勒的途中,突遇暴风而沉入大海,至此之后 20 年,原苏联一直未能建造航空母舰。

总的来说,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迅速发展。航空母舰数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航空母舰新舰型的不断涌现,从而使航空母舰的性能也进一步优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建造的“爱塞克斯”级重型航空母舰、“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巨人”号航空母舰以及“独立” 级航空母舰。“爱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 36380 吨,总长 265.8 米, 航速达 33 节,配备舰载飞机 85~100 架。“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是一种重型攻击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 61000 吨,航速 33 节,载有舰载飞机 75 架。这些重型航空母舰主要用于攻击陆上目标、水面舰船、水下潜艇等。“巨人” 号航空母舰是英国建造的轻型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 18500 吨,航速 23.5 节,载飞机 35~50 架。“独立”级航空母舰是美国建造的轻型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 13000 吨,航速 33 节,载飞机 45 架。这些轻型航空母舰主要担负舰艇编队的防空、反潜任务。此外,其他国家也建有不少新型的航空母舰。据不完全统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各国新建和改建的航空母舰已逾 200 艘。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各国还发展了一些夜战航空母舰。夜战航空母舰同常规航空母舰的作战时间恰好相反,这种军舰上的战斗机由于在专用设备的辅助下,很少进行昼间飞行,而是将白天的时间留给飞行员休息或对飞机进行维护保养,而在夜间进行战斗或训练。“独立”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在 1944 年装备专用设备后,改装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夜战航空母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 15 日,大不列颠公众心目中最英俊

的海军上将路易斯·厄尔·蒙巴顿,怀着对德国人的极端愤恨,在英美总参谋部魁北克战略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思妙想——建造世界舰船史上空前绝后的冰制航空母舰。

蒙巴顿上将是一位并不幸运的指挥官,德国人一度曾使他感到屈辱、无光。在他坐镇指挥的海战中,德国人曾两次将其坐舰击沉。此刻,蒙巴顿勋爵拔出手枪向会议桌上的两块冰块射去。第一块冰被击得粉碎,另一块冰却毫无损伤,子弹从冰块上滑开了,差点擦伤参加会议的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的大腿。

蒙巴顿勋爵的表演就这样结束了,上将用枪布轻轻擦了擦他那支令他自豪的枪,开始了有理有据的演说。他说:“色泽混浊、未被击碎的冰块内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木屑,其硬度、强度比普通冰块大得多。如果用这种特制冰制作航空母舰,敌方潜艇的武器将无能为力。”并声称:“由于钢铁材料的短缺,加之德国海军潜艇战的日益猖狂,利用这种经济、快速的特制冰制造航空母舰,就等于掌握了取得战争胜利的武器。”蒙巴顿还认为,一艘长 600 米的人造冰航空母舰,既可作为浮动岛屿停放大批飞机,又可作为反攻希特勒控制的欧洲大陆的跳板。

济济一堂的参谋人员像听天书似的瞪大了眼睛,他们根本无法相信用冰能造航空母舰,更无法相信冰造航母能够战胜德国那一群群神出鬼没的潜艇。可在当时,盟军在迪埃普、圣那撒雷和布洛涅的三次登陆均以失败而告终,仅 1942 年 11 月,盟军就有 134 艘 86 万吨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在无法对付德国潜艇的前提下,冰制航空母舰的设想竟使丘吉尔也着了魔,他指示总参谋长黑斯廷斯·伊斯梅对这项计划进行论证。

在这之前,建造冰制航空母舰的计划由记者兼间谍的杰弗里·派克于1942 年 10 月提出。派克最初提出将北极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岛。不过,这一设想最初曾一度流产。因为,冰山的绝大部分位于水下, 而北极地区的冰块又太薄,根本不可能抗击大西洋高达数米的大浪。

1943 年初,美国科学家赫尔曼·马克和瓦尔特·霍恩斯泰发现,将棉花或纤维加入淡水研制而成的冰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高强度。这一发现给派克的设想带来了转机,也带来了蒙巴顿的热情推荐和丘吉尔的着迷。

总参谋长黑斯廷斯·伊斯梅很快就组成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物理学家的研制小组。这些专家于 1943 年 5 月开始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

建造冰制航空母舰的模型。一个月后,一艘长 20 米、外面贴着木板、内壁涂着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冰制航空母舰模型问世了。后来,这个巨大的冰疙瘩竟然安然度过了夏天而没有融化。

海军对设计中的航空母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舰必须能够经受 30 米高海浪的撞击,舰上的冰跑道长度必须能让战斗轰炸机起飞,而且,当它受到鱼雷攻击或重创时,只须用冰水填上即可堵漏。

根据海军的要求,科学家们设计出一艘长 600 米,舰壁厚达 12 米、总重

量 220 万吨,有着 26 只螺旋推进器的“哈巴库克”号冰制航空母舰。该舰可

容纳 1500 名士兵和 200 架飞机,内部装有冷气机,以使它在热带航行不至于融化。

这艘令世人瞩目的航空母舰的首批图纸很快就由蒙巴顿勋爵送到魁北克作战会议上。据计划,该舰造价为 8000 万美元,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蒙巴顿上将的游说下,竟也同意出资建造。但他还是谨慎地授权自己的技术顾问布什

对计划进行研究。

经过仔细核算,布什和蒙巴顿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会谈,随之宣布这一计划“简直荒唐透顶!”冰制航空母舰计划就这样流产了。后来,蒙巴顿被任命为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到缅甸去指挥作战。冰制航空母舰的图纸从此成了海军档案馆中的资料。

除了夜战航空母舰和冰制航空母舰外,潜水航空母舰也不得不提。

大家知道,大型航空母舰一度由于其“坚固性”而备受青睐。但是随着导弹武器的发展和先进探索器材的出现,航空母舰作为现代战争的霸主,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问题。于是潜艇的最突出的优点——具有高度隐蔽性就被人们引用到航空母舰上去,从而建造水下航空母舰的设想便在军事家和造船工程师的头脑中萌生了。德国人是水下航母的捷足先登者, 1916 年阿萨一勃兰登堡飞机制造厂率先设计出潜载飞机。两年后,世界上第一架潜艇专用的小型双翼机问世并首航成功,该机拆装只需几分钟,但因飞行速度和作战半径过小,所以德海军决定暂缓使用。

与此同时,另一家德国飞机制造厂也试制成功带浮筒的单翼飞机,该机可分解安装在潜艇甲板上的三个钢制圆筒中。

由于同盟国战败,这两型飞机不得不中途夭折,被迫停造。

一次大战以后,潜水航空母舰一度默默无闻。从 1925 年起,这种新式武器又重新出现契机,英、美、法、意等国纷纷加入研制者行列。

1926 年,一架美国的“麦克司·克列门”X-2 飞机从半潜状态的“鹦鹉

螺”号潜艇上徐徐升空,持续飞行了 20 分钟。不过,由于飞机上无法安装武器,研制工作半途而废。

然而,英国海军却对此发生了兴趣。就在同年 8 月,他们的潜艇载双座“派托”水上飞机也飞上了蓝天。该机的 M-2 型载艇的设计很有特色,舰桥附近建有简易机库,机库的大门为木质全密封式。当潜艇下潜时,机库内充满压缩空气,以使库壁能抗御水压。

起初,“派托”飞机需用吊车把它放到水面上,才能滑跑起飞,后来, 他们在艇上安装了压缩空气弹射器,利用该装置把飞机直接弹射到空中。

遗憾的是,一次意外的事故导致 M-2 潜艇沉入大海,使达到当时巅峰的成就完全付之东流。

就在英、美的潜水航空母舰命运多舛之时,法国悄悄加快了研制步伐。他们设计建造了一艘排水量达 2800 吨的“巨鲸”式潜水航空母舰,并在舰桥后部安装了一个圆筒机库。载机的起飞方式很奇特:先从机库拉出飞机,推至艇尾即行开车,自行犁浪起飞,尔后潜艇速潜。

法国的艇载飞机性能不错,在二次大战期间曾为侦察立下了一定的汗马功劳。

出于扩张侵略的需要,德、日、意三国也不甘示弱,大力发展潜水航母。尤其是日本,作为岛国,更迷信能取得海上霸权的武器装备,所以对潜水航母及载机的发展格外垂青。

1935 年 2 月,日本的一种可由潜艇携带的水上侦察机“渡边 E9W1”试飞

成功。不久,另一种时速达 250 公里的“E14W1”亦被推出。至此,日海军得意忘形,总想用这种“新式武器”与美较量一番。于是导演出如下一幕幕场景:

1941 年 12 月 8 日,在刚刚遭受日军狂轰滥炸的珍珠港基地上空,突然

又出现了几架日本飞机。惊魂未定的美军官兵以为日机再度来袭,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这些“不速之客”已呼啸着掠过港湾,消失在海天相连的远方。

时隔不到一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也发生了类似的怪事:几架形状奇特的飞机,像幽灵一样窜入某地上空,旋风般地扫射轰炸后,又大摇大摆地离去。

上述两幕均是日本潜水航空母舰——载机潜艇的风采初露。

从 1944 年起,日军为了挽回败局,又建造了 3 艘能载 3 架轰炸机的 N-

400 超级潜艇。但因大势已去,它们尚未派上用场,日本就拱手投降了。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仅美国航空母舰上的

飞机就击毁敌机达 12000 架,击沉敌舰 168 艘,击沉敌商船 359 艘,至此, 航空母舰已成为海军的骨干力量,是名不虚传的活动的海上航空兵基地。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军舰到了战后都已显得陈旧,性能较差,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海上战争的需要,都陆续退了役。原子弹的出现更使人们产生各种奇异的想法,有人认为原子弹会一举摧毁所有的舰船。美国还在 1946 年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独立”号航空母舰做了一次试验。试验是在比基尼岛原子弹试验时进行的。在第二次试验时,“萨拉托加”号在一声爆炸声之后几小时就沉没了,而“独立”号航空母舰在之后的水下爆破试验时受了重伤,但是并未沉没,直到再过了 5 年时间后才慢慢地沉入大海。试验结果表明,航空母舰并不是一遇原子弹就怕的海上“纸老虎”,基于此,各国再次重视起航空母舰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飞机进入了喷气时代,航空母舰很快便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即如何将喷气式飞机引上航空母舰。专家们认为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太快,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很危险。但是,军人的天职是冒险,在一系列试验之后,1946 年 7 月,第一架鬼怪式喷气式战斗机终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成功。随后,在 50 年代初期,航空母舰开始装备喷气式飞机,不过,由于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飞机速度快,降落时常常使降落指挥官很难一下子判明飞机进场的高度和速度,有时降落指挥官判明准确之后发出引降信号,又由于飞行员可能来不及反应而操纵失误,故降落事故很多。为了能够减少事故,人们想尽了办法,却一直难以找到很好的助降办法。后来,一名英国海军中校从秘书涂口红的动作联想出了绝妙的助降镜装置来。这名英国海军中校名为古德哈特。一天,古德哈特看到女秘书对着镜子涂口红,忽然灵机一动,随即在镜子上涂上口红,又把镜子放到办公桌的中间,然后瞧着镜子上的口红标记,练习用下颏触接办公桌的桌面,他如愿了。很快,由此原理而制成的用于帮助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降落的助降镜研制成功了。有了助降镜;喷气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就显得安全多了。

为了适应喷气式飞机的新要求,美国设计并制造了“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常规动力的超级航空母舰。其中,“小鹰”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 80800

吨,航速 35 节,载机 85 架。之后,美国又重点发展和改进了这两种攻击型航空母舰。

1954 年 9 月 30 日,美国核动力潜艇“魟鱼”号正式服役的消息轰动全球。核潜艇突破了普通动力潜艇的全部性能记录,显著提高了水下航速,而且可以长期在水下航行而不需要增加燃料等等。人们设想将核动力应用于水面舰艇,这样可更加显著地提高航空母舰作战区域的广度。

其实,早在 1950 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福雷斯特·谢尔曼就曾建议“探讨建造一艘具有原子动力装置的大型航空母舰的可能性”。1952 年 1 月,美国完成了航空母舰核反应堆的选型研究。但是,后来由于海军作战部长的去世,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也就失去了巨大的支持,从而导致核动力航空母舰研制工作的暂缓进行。

由于飞机尺寸、重量和速度的增加以及引进燃料耗量极大的喷气推进, 人们对航空母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航空母舰在舰型、舰体装备布置和舰体本身排水量上比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母舰要先进得多,但是仍远远不能适应舰载飞机的需要。为此,美国海军于1956 年 1 月再度决定对核动力航空母舰进行初步设计。

1957 年 8 月,原苏联宣布发射成功了一枚洲际导弹,为了表明美国对原

苏联军事优势的抗衡,美国海军决定将核动力航空母舰列入 1958 年的造舰计

划。于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于 1958 年 2 月 4 日铺设

龙骨,1960 年 9 月 24 日下水,1961 年 11 月 25 日服役。

“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 85350 吨,长 342. 38 米,飞行

甲板宽 76.88 米,由 8 台 A2W 型核反应堆为 4 台齿轮传动式汽轮机提供蒸汽,

可以使其长时间以 30 节以上的航速航行。其外型与“福莱斯特”级、“小鹰” 级相同,没有火炮。此外,其装备有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和后来在越南沿海,“企业”号显示了核动力推进装置可以大大改善航空母舰战斗力的优越能力,以它为基地的飞机可以多次起飞对敌作战,它能迅速根据命令作出反应。正由于核动力可以改变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作用和使命,后来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1968 年 6 月开始建造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以原子能力动力的目前

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 9.14 万吨,舰长 333 米,舰宽

40.8 米,总功率 28 万马力,航速可在 33 节以上,其续航距离为 100 万海里, 利用初始反应堆活性区,可以在不换核燃料的情况下,连续运行 13 年。“尼米兹”核动力航空母舰载有各种飞机 90~100 架,配备 3 座导弹发射系统。该导弹发射系统可发射“海麻雀”导弹,用以对付敌人的进攻性对舰导弹。

喷气式飞机登上航空母舰,从而使航空母舰的空中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喷气式飞机的重量大、机体大,起降速度高,为了适应作战需要, 只能增加飞行甲板的面积。从而变直通型甲板为斜直两段型甲板,同时由于用于弹射飞机的弹射器和减速装置的功率等增大,航空母舰愈造愈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使各国舰艇和商船颇感头痛。航空母舰的体积大,更是潜艇水下攻击的重要目标,故战后人们感到航空母舰应普遍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从而迫切要求航空母舰提高反潜作战的威力。人们经过多方研制,终于从 60 年代开始出现了装载反潜直升机的轻型航空母舰。轻型航空母舰主要用于输送登陆兵进行垂直登陆和反潜作战。法国 1964 年建造的“贞德”号航空母舰便是一艘典型的直升机母舰,

其满载排水量 12365 吨,航速 26.5 节,载直升飞机 8 架。原苏联的“莫斯科”

级航空母舰,是直升机母肌和巡洋舰的混合体,其满载排水量 17000 吨,航

速 30 节,载直升机 18 架。后来,“鹞”式垂直起降机、反潜导弹、反潜鱼雷的出现,以及声纳性能的提高,使得航空母舰的反潜能力大为提高。由于反潜战是当时海战和未来海战的一个重点,于是,一些国家专门建造了反潜

航空母舰。原苏联的“基辅”级航空母舰便是反潜航空母舰的典型。它是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混合体,满载徘水量 30000 吨,最大航速 30 节,载直升机

30 架和“鹞”式垂直起降机 12 架,并装备有舰舰导弹、舰空导弹和反潜武

器等。英国在 1978 年建造的“无敌”级航空母舰也是这样一种反潜航空母舰,

其标准徘水量 19500 吨,最大航速 28 节,载直升机 10 架和“鹞”式垂直起

降机 5 架。

原苏联海军航空母舰的建造经历了一番戏剧性的变化。50 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的航空母舰处于当时世界的最强位置,原苏联不想与美国的最强处竞争,而是采用发展潜艇、反舰导弹等武器来对抗美国海军。一直到 1967 年,

原苏联经过 10 多年的观察之后,感到航空母舰是海军远洋作战的主要威力, 这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莫斯科”号下水。

人们永远也不去对现有兵器满足。因为单一的攻击型和反潜型航空母舰会使每一艘航空母舰的作战内容过于单一,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于是, 人们将原来单一的专用型航空母舰上的单一飞机改换成多种类型的具有多种用途的飞机。从而使单一作战型的航空母舰变为具有攻击型和反潜型的多用途航空母舰——泛用航空母舰。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航空母舰的独立作战能力。美国同时还将一部分攻击型航空母舰上的部分攻击机和其他类型的作战飞机更换成反潜机,使攻击型航空母舰具有反潜性能,而成为泛用航空母舰。在泛用航空母舰出现之后,大部分新造的航空母舰从设计到建造就以泛用为准则。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就是一种典型的泛用航空母舰。

在对航空母舰武备构成进行变动的同时,各国在战后对航空母舰的航行性能、电器设备等也作了全面的改进。新型航空母舰的续航力普遍提高,特别是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续航力提高得令人难以置信。某些观察家说,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续航力,将会远远超过任何一次世界大战所用的时间。比如美国的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其加一次燃料可用 13 年,连续航行 40 万海里。新型的电器设备如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卫星通讯和卫星导航系统,各种大功率高精度的雷达、声纳及电子对抗装备,火炮密集阵系统,全天候电子助降系统等等都陆续装上航空母舰,从而使指挥的效率、武备的攻击精度、机器的运转可靠性等大为提高。1964 年 2 月 1 日下水的“美国”号航空母舰

便是这一转变后的产物。“美国”号全长 319.3 米,宽 39.6 米,吃水 10.9

米,飞行甲板宽 76.9 米,其满载排水量 78500 吨,装有涡轮机 4 部、减速齿

轮箱 4 个,锅炉 8 座,航速 35 节以上。该舰分成 1200 个水密舱,要害部位

有装甲。舰上装有飞机升降机 4 部,“C-13”蒸汽式飞机弹射器 4 部。可载飞机 85 架左右,其中有 F-14“雄猫”式战斗机、A-6E“入侵者”式攻击机、A7E“海盗”式攻击机、E-2C“鹰眼”式预警机、EA-6B“徘徊者”式电子干扰机、S-3A“海贼”式反潜机和 SH-3H“海王”式反潜直升机,装有“海麻雀”导弹、密集阵系统。

航空母舰对制海权、制空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航空母舰体积大, 易遭受打击,所以,每每编队航行,都要有 3~6 艘驱逐舰护卫,而且航空母舰的造价高,建造周期长,加之核武器的发展(主要指命中率增高、速度加快)和核潜艇性能的日益提高,人们一度认为航空母舰将会被淘汰,甚至美国海军部也发出“大型航空母舰将如历史上的恐龙和近代的战列舰一样,面临在地球上绝迹的命运”的惊呼。但是,实践再一次证明,航空母舰不失为

控制大面积海域的主要机动兵力,在战时和平时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由于航空母舰既存在一部分缺点,又处于其他舰艇不能取代的地位上,

所以各国海军都在努力研制新的航空母舰舰型,以使之能够扬长避短。于是, 一种被称为“小航母”的小型航空母舰诞生了。

小型航空母舰在目前主要用作制海权的取得,故一般称之力制海舰。由于制海舰造价低,又具有反潜、防空、防导弹袭击等多种作战能力,所以颇受各国军界欢迎,故目前美国、英国、原苏联等都建有大小不同的制海舰。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制海舰还可以作为指挥控制舰,用于指挥登陆作战和对地面部队进行战术后勤支援。马岛海战中,小型航空母舰“无敌”号作为英国特混舰队的核心,在指挥登陆作战和其他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无敌”号航空母舰 1977 年 5 月 3 日下水,1980 年 7 月 11 日开始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它拥有先进的战术指挥、武备和通信系统。主要作为指挥舰使用,同时又搭载有“海鹞”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海王”远程反潜飞机, 故又可担任防空、反潜和反舰等任务。“无敌”号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 19500

吨,舰长 206.6 米,舰宽 27.5 米,搭载 9 架“海王”直升机和 5 架“海鹞” 垂直起降飞机,装备有“海标枪”舰空导弹、2 座 20 毫米“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和 2 座 20 毫米 GAM-B01 型火炮,由 4 台总功率为 112000 马力的燃汽

轮机推进,航速 28 节,在航速 18 节时续航力 5000 海里,1 部对空警戒雷达、

1 部对海搜索雷达、2 部导弹制导雷达和 2 部导航雷达以及 1 部声纳。“无敌” 号航空母舰在马岛战争之前,曾被宣布出售给澳大利亚,但战争的实践充分显示了这种制海舰的作战威力,故战争之后,英国为了提高其防御和反导弹能力而增设了 2 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和 2 座新型火炮之后,继续目在英国海军中服役。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水下航空母舰,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平息后,各国纷纷把注意力转向在战争中大显神威的航母、潜艇和航空兵等上面,而潜水航母及其载机再次受到军方的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较之大型航空母舰的近百架舰载机来说,早期潜水航母的载机少得可怜,完全不敷作战需要,难以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再者,载机起降时,艇体均须浮出水面,这不但易被对方发现,也十分耽误时间。

此外,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潜水航母上无法建造像航空母舰那样大的甲板,载机不论是采取弹射器弹射的办法还是水面滑行起飞的办法,降落时均需使用吊车等专用装置将其收回。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工,又易遭敌袭击,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海战速战速决、快撤快离的需求。

70 年代末期以来,美军为了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实现快速部署的需要,又重新开发这种机动性好、隐蔽性强的“老式装备”,经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日趋完善。

当然,比较可行的潜水航母及载机主要有三种,其中尤以带“天钩”系统的核潜艇最为理想。艇上飞机的起降是通过一套特殊装置来实现的。

起飞时,潜艇浮至水面,将舱盖推开。活动自如的起重机沿滑轨升出舱外,由升降臂上的抓斗将垂直起落飞机抓起井转向舷外,待飞机发动机的推力达到一定值时,随即松开。飞机先做横向运动,偏离军舰,然后径直高速前飞。

飞机降落也很方便,它们先飞至起重机附近悬停,然后由“天钩”抓斗

将其抓住,收回艇内。

美军这种核动力潜水航母能载 6 架“鹞”式战斗机、2 架直升机,并能搭载一支水陆两栖部队。

据称,新型的潜水航空母舰可望 90 年代装备部队。届时,这种集航母和潜艇优点于一身的重型装备,将使美军的隐蔽性和突袭能力大为改观,同时也避免了航母上飞机起降的危险和繁杂的指挥、维护保养。

除“鹞”式飞机外,美海军还计划为潜水航母研制一种喷气式的水上飞机。该机的特点是两台发动机设在机翼上部(以免进气道进水)。飞机腹部设—v 型可收放式水橇。起飞时,整个后掠式三角翼置于水面,水橇支起, 当飞机加速至 185 公里/小时时离水,升空后收回水橇。

试飞证明,该型飞机可在浪高 1.6~3 米、侧风速 28~37 公里/小时的条件下使用,但眼下该型机辽存在抗浪性较差,机体易腐蚀等弊端,要加入现役尚有待改进。

多年来,最对人们有诱惑力的莫过于既能在空中翱翔,又能在水上航行, 还能在海中潜游的三栖飞机了。美国人就曾设计过这样一种飞行器,该机可从水下航母里弹射出来,先通过自身的电源驱动推进器前进,并对应急浮筒快速充气,使飞机急速上升至海面,最后在喷气式发动机推力的作用下迅速起飞离水。

不过,研制这种三栖飞机,碰到的困难更大,在推进装置、密封性及防腐蚀等方面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军事科学家们预言,随着一些技术难题的解决,高性能的潜水航母及其载机必将会使未来的海空大战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出神入化。

现代陆基作战飞机飞行速度比音速高三至四倍,而且作战半径也比过去的飞机大得多,陆上飞机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在海战中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那么,为什么还要建设航空母舰呢?原因是,陆基飞机的航程再远,也不能跨越那一望无际的海洋,更何况现在的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也仅 300~ 1000 公里左右,不可能到远海进行长时间的战斗。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海上活动机场,可以在海上长时间航行。一旦战争需要,航空母舰旋即开赴战区, 舰载飞机即可迅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投入战斗。特别是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发展,使航空母舰自身的续航力达到很大,从而可以载着飞机到世界各地执行任务,进而扩大海战的领域,增加了战争的手段和作战方式,成为现代海战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印度等都在大力提高航空母舰的建造水平, 就连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打算建造小型航空母舰。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 未来的航空母舰将会更加具有强大的远海奔袭能力和强大的突击威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航空母舰的多少以及战技术水平的高低仍然标志着一个国家海军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