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郡游观之胜

巾山,是浙江临海城内著名的风景区,南濒灵江,双峰对峙,山高约 100 米,云水烟霞,钟灵毓秀。登临眺览,“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 故其胜概名天下”。自晋、唐以来,山前峰后,遍建宫阁寺楼近 40 处,素有“一郡游观之胜”的美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登临时曾咏景抒怀云: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经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鱼镇,辕门晓角起霜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苍忆明主,吴钩高挂斗牛辉。

这巾山的名字,却有一番来历。相传汉代时,有一位叫黄华(或作皇华真人、华胥子)仙人,在另一山上炼丹修道,终于得道成仙,驾鹤升天而去。在云头上飘落下一块头巾(或称巾帻),掉在灵江之滨,变成这座小山,就是现在的巾山。为了纪念黄华升仙,后人把巾山上的一个山洞,称为华胥洞。如此说来,巾山的形成已经历了 2000 个寒暑了。当然,谁也不会相信这块仙人的头巾能变成山。但是,巾山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的估计,人们还难免将信将疑。

山从哪里来?又有多大年纪?只有地质学家能解开这个谜。

距今 1.4 亿年前,地质历史上称为侏罗纪——白垩纪的时期,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浙江、福建一带)地处地壳的深断裂带,地壳发生剧烈的活动时,地幔上部的岩浆常沿断裂的薄弱地区冲击,有些侵入到接近地壳表面的岩层内停留下来,后来形成花岗岩之类;另一些,则冲出地表,形成火山。那时候,在东南半壁的天空中,烟雾迷漫,尘埃蔽日,气柱冲宵,火光闪闪。大地不时震荡,山岳为之崩坍。所有地面上的生命,无论草木虫鱼,或是森林龙蛇,几乎都葬身于火海之中,少数生活于河湖水中的生灵,也被降落的火山灰掩埋于地下(后来变成化石,如临海西乡的山头许、山头何一带出士的大量鱼类化石),构成一幅恐怖而悲惨的灾难图。好在当时人类还没有出世(人类到距今 300 万年前才从古猿演变而来)。

这段火山喷发、岩流横溢的日子,断断续续地大约经历了好几百万年以后,慢慢地停息了。地壳又回到正常的历史,雨水降落到地面,生物又重新活跃起来。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以及日晒、植被、冻裂等营力,开始在铺盖火山岩的大地上修饰雕琢。在那些软弱、破裂的地方,“挖出”洼地、低谷;在那些坚硬峻拔的地方,“劈削”出奇峰险坡。这中间,地壳仍旧有升有降,使侵蚀雕琢作用反复交替进行,地貌不断更新,山容水态愈接近现代模样,巾山的雏形隐约出现。这过程大约经历了几千万年。

估计在最近的 300 万年来,灵江曾在巾山周围迂回而过,巾山一度好像屹立于江心的小岛。只是到几十万年前,灵江的泥沙沉积物在巾山北侧的洼地内充填,灵江的水流被挤向巾山的南侧,形成目前的面貌。

如今,我们踏上巾山,随处可以看到 1.4 亿年前火山喷发时遗留的火山岩系地层,巾山的四周可以见到几百万年以来侵蚀雕琢的痕迹。鬼斧神工为临海塑造出美丽的山丘,杂树苍翠,双峰竞秀,寺殿精构,香火旺盛,更引

来无数骚人墨客为她吟咏题记。有道是:

黄华升仙不复返, 翠微璀灿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