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艰苦勘探

  • 姚福林挥舞着拳头,大声地说:“东濮会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地打好这一仗。”
  • 柏玉胜皱着眉,谨慎地说:“从这口井取出的岩心很致密来看,酸化剂量小可能不起作用。”
  • 李晔风趣地对地质师说:“梦里挑灯看图,梦醒鼓角连天,请地质家指点江山。”

召开会战誓师大会

1975年10月8日,金秋的北京,凉爽宜人。

此时,带着发现濮参一井的好消息,杜志福和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部分领导来到北京,向石化部领导汇报濮参一井的各种情况。

石化部领导听完汇报后,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正式决定:

由胜利油田、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物探局第二指挥部联合成立东濮石油勘探会战领导小组,进行石油勘探会战。

同时,根据勘探地处山东省东明、河南省濮阳及东参一井、濮参一井地质情况,石化部决定,把原东明凹陷和濮阳构造带正式定名为东濮凹陷。

从地面上看,东濮凹陷北起山东省莘县,南到河南省兰考县,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北部较窄,约14至16公里,南部较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140公里。

同时,该凹陷横跨黄河两岸,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从地质图上看,恰似一把“琵琶”,中原油田“金琵琶”也便由此而得名。

石化部组织会战的命令下达后,各参战队伍积极为参加会战做好了各项准备。

特别是胜利油田,该油田接到东濮石油勘探会战的任务后,立即组织队伍,抓紧会战的准备工作。

10月22日,东濮会战誓师大会在胜利油田总部基地隆重召开。

大会由胜利油田副指挥姚福林主持。

大会现场气氛异常热烈,会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参加首批东濮会战的32141钻井队、32527钻井队等4个钻井队职工斗志昂扬步入会场。

大会开始后,参加大会的1000多名职工和机关干部精神振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唱了一遍又一遍,不断把会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会上,姚福林作了动员讲话。他挥舞着拳头,大声地说:

东濮会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地打好这一仗。

接着,由胜利油田领导向4个钻井队授队旗。

当4个钻井队指导员接过鲜红的队旗时,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然后,参战职工代表,32141钻井队指导员张会欣代表参战职工表态:

我们首批参加东濮会战的职工不怕困难,不讲条件,决心和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的同志合作好,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让东濮早日出油,为加快石油工业建设做出新贡献。

在誓师大会之前,4个钻井队就已经将钻机设备和生活用品准备好,装车待发。

誓师大会开完后,各个钻井队在队长、指导员的带领下,星夜出发,奔赴东濮探区参加会战。

至此,东濮勘探会战全面开始了。

会战人员到达探区

1975年10月22日晚上,在誓师大会结束之后,32141钻井队在指导员张会欣带领下,星夜出发,奔向东联探区参加会战。

经过一夜疾驶,张会欣带领的32141钻井队,于第二天7时到达濮阳县南关。全队职工在这里吃罢早饭,继续前行,开赴位于濮阳县东40公里的文留乡。

已经在这里打前站探路的队长张俊荣顶着阵阵风沙,在旷野上等待钻井队的到来。

满载设备的32141钻井队车队陆续开到文留六井井位附近后,职工们不问吃、不问住,便立即动手卸车。

设备还没有卸完,已是繁星满天,北风刮来,冻得人浑身发抖。

终于卸完了。深秋的夜晚寒气袭人,几个人拾柴点火拢在一起。就在火堆旁,职工们紧紧挤在一起,枕着砖头,盖着帆布,露天过夜。

队长张俊荣情不自禁地唱起当时很流行的电影《创业》插曲,于是,大家也跟着唱了起来。

就这样,32141钻井队队员们用歌声驱散了寒意,迎来了黎明。

一位会写诗的井队青年小伙子,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井场上烧一堆柴火,

行李旁坐一帮小伙,

老队长月下讲传统,

新工人激情满心窝。

盖天铺地算得了啥?

搞会战要向铁人学!

和32141钻井队一样,其他钻井队也陆续感到了会战的各自井场。

在钻井队陆续到达东濮探区的同时,领导会战的指挥们也陆续到达濮阳。

10月25日,陆人杰、李允子从东营到达濮阳,与先期到达的傅积隆、胡振民会合。

当时,在濮阳县城北3公里处有一个叫子路坟的飞机场,此时的子路坟飞机场,只有早已被废弃的一条砖铺的简易跑道,是供喷洒农药用的小型飞机飞机场,一片空地,房无一间,杂草遍地。

于是,这里便成为东濮石油勘探会战的第一个指挥基地。

在傅积隆的主持下,他们席地而坐,开始研究勘探会战的筹备工作。

在傅积隆等人的指挥下,从胜利油田开赴东健会战的4个钻井队陆续开钻。

接着,其他会战领导小组成员也先后从胜利油田、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到达东濮会战前线。

11月1日,为加强东濮会战组织领导,石化部石油勘探开发组副组长程守礼到濮阳,代表石化部宣布东了石油勘探会战领导小组成立。

新成立的会战领导小组,由傅积隆任组长,胡振民、叶大信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有李允子、陆人杰、曾锡科、陈永鹏。

领导小组成立后,傅积隆、胡振民和会战领导小组成员们一边根据会战需要调集队伍,一边组织对新井的开钻。

很快,与石油勘探配套所需的地质队、电测站、管子站、运输大队、供应站陆续到达东濮会战前线。

人员的迅速到位,给会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濮参一井成功喷油

1976年3月21日,经过一个冬季的钻探,由3282钻井队钻探的新濮参一井,在钻至沙二段2794米设计井深时,顺利完钻。

接下来就是进行试油。

当时,由于濮参一井因井喷造成井壁塌陷,并已报废,新消参一井就成为在东濮探区井下作业试油的第一口井,其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派谁来负责这口井的试油,一直是指挥部领导思考很久的问题。

思虑再三,傅积隆电告胜利油田生产办公室,让油田井下技术作业处处长刘家祥,从胜利油田亲自带领作业队奔赴东濮探区,组织试油作业。

试油开始了,通井机在隆隆作响,一根根油管被接上放进井里。

井筒疏通完后,接着就是射孔。工艺设计选定在2600米井段的沙二段射孔试油。特制的炮弹穿透井壁,射进油层,但原油并没有喷射出来。

经过研究,刘家祥和技术人员决定采取酸化处理,因为这是改造油层的有效措施。

为了加快试油速度,井下作业处副处长巩新维来到试油作业工地,同技术员郭学新、柏玉胜等一起,研究制定试油方案。

当时,酸化解堵需要大量盐酸,而濮阳县当地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浓度为30%的盐酸只有济南市和聊城地区有生产厂家,一时又找不到专用酸罐。

于是,他们就用卡车拉上小瓷坛子到厂家去拉。一个坛子只能装30公斤盐酸,一卡车也只能拉四五十只坛子。但是,就是靠这种方法,盐酸问题终于解决了。

盐酸拉回到井场后,第一次酸化,6立方米的稀释盐酸打进油层,试放仍不喷油。

困难并没有使郭学新、柏玉胜等人屈服,他们决定连夜公关。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已是午夜时分,巩新维把技术员郭学新、柏玉胜叫到自己住的活动板房里,和他们一起分析酸化不见效的原因。

巩新维看着大家,着急地说:“这口井完钻后,在2578米到2653米井段取心45米,见到13.9米的油砂。射孔也正好在这个井段,按理说是出油的理想位置,采取抽吸又有工业油流,说明这口井有油是肯定的。”

当时,技术员郭学新、柏玉胜也为油喷不出来吃不好,睡不着。听着巩新维的分析,柏玉胜说:“从这口井取出的岩心很致密来看,酸化剂量小可能不起作用。”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巩新维从床沿上站起来说,“加大一倍的用酸量,再试它一回。”

和技术员郭学新、柏玉胜深夜探讨试油作业失败的原因后,第二天天刚亮,巩新维又走到井口观察,井口仍没有喷油的迹象。

于是,巩新维把队干部、技术员召集在他的活动板房办公室里,向大家分析了几次试油作业失败的原因,并决定对新濮参一井实施大型酸化措施。

当天,巩新维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将这一措施付诸实施。

当10立方米盐酸液注入地层后,进行放喷。片刻,一股黑色原油从油嘴喷涌而出。

大型酸化成功了。

接着,巩新维等人把油嘴换大到15毫米,进行放喷测试,日产原油达到105立方米。

当时连日的劳累,使巩新维患了重感冒,但他谁也没有告诉,始终坚守在试油作业现场。

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当一种信念占据主导作用时,精神力量往往能够战胜非精神力量。“一定要试油作业成功”是巩新维的精神支柱,当试油获得成功,这种精神支柱位居次要时,巩新维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新濮参一井喷油后不久,新濮参一井喷油祝捷大会,在井场隆重举行了。

胜利油田党委常委、副指挥张慎三、河南省石化厅领导徐乃林、安阳地委副书记盖良弼和濮阳县委书记韩增茂、副书记钞进学到会祝贺。

同时,范县、清丰县、内黄县领导,也应邀参加祝捷大会。

听闻消息,会战指挥部的1000多名参战职工,也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

在祝捷大会上,参加祝捷大会的省、地、县领导纷纷表示,要积极支援油田勘探,为在东濮探区拿下大油田做出贡献。

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傅积隆,在大会上,想到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多日的辛苦奋战,百感交集,他满怀激情地说:

新消参一井喷油,是东濮石油会战的第一声礼炮,是油田大发展的第一步,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才翻读了第一页。

召开东濮会战誓师会

1976年4月,整个中原大地依然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年初钻探的第一批探井成果不如人意,一时间,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

4月22日,为支援东濮会战,胜利油田党委决定,成立东濮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临时党委,傅积隆任党委书记,胡振民、陆人杰、陈永鹏任党委副书记,聂代兴、孙德身、郭振江、曾锡科、李允子任党委委员。

6月,为进一步加强东濮会战的领导工作,胜利油田党委决定,由胜利油田党委副书记、副指挥李晔来东濮全面主持工作。

来到东濮后,李晔深深意识到,石油勘探必须从地质抓起。因此,为扭转勘探的被动局面,李晔、傅积隆和指挥部领导们对东濮地质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正式提出重新调整勘探部署。

在李晔主持下,东濮会战指挥部首次地质技术座谈会隆重召开,会议一连开了4天。

在会上,胜利油田副指挥姚福林、油田地质研究院陈斯忠、刘兴才、主任地质师吴奇之、东濮地质队负责人张晋仁,分别对东濮各区块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这次地质技术“诸葛会”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为此,会战指挥部决定打一个“南北出击、中心开花”的勘探战役。

“南北出击”就是抽调一部分钻机,南跨黄河,到山东省菏泽地区菏泽、东明县勘探,北插河北省威县、山东省辛县钻探,撒开大网捉大鱼。

“中心开花”就是留一部分钻机在濮阳县文留一带钻探,争取有新的发现。

战局拉开后,李晔等指挥部领导和机关干部,奔波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广大钻探地区。

当时,每一口重点探井开钻前,指挥部领导都到钻井队召开誓师大会,职工代表上台表决心,领导送大红花,会战气氛非常热烈。

不久,“中心开花”取得突破性的胜利。3282钻井队在文留构造上打的文四井发生强烈井喷。

接着,32141钻井队打的文十井、文十二井试出高产工业油气流,从而成为东濮凹陷第一批可以投入工业生产的油气井。

此时,李晔、傅积隆等会战指挥部领导们看到,“中心开花”比“南北出击”的战果明显。

军人出身的李晔,熟知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勘探的有利地区在哪里?李晔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是勘探的有利地区,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央隆起带进行详探。

在博积隆主持下,第二次东濮凹陷地质分析会在指挥部基地一座简易会议室里召开了。

在听取地质专家的地质状况分析后,李晔做重点发言,他指出勘探的目标和重点探区,确定在中央隆起带上打文十二井、胡三井、卫二井等5口重点探井。

新的战略部署做出后,在李晔的大力支持下,勘探工作进行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工作中,李晔作为党委书记,深深感到东濮会战说到底打的是地质仗,油田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地质家的认识成果转动的。

因此,李晔等指挥部领导们,十分重视地质工作,为此,李晔几乎天天召集地质技术分析会,地质队队长张晋仁和地质技术人员经常是这些会上的座上宾。

地质技术分析会常常开到深夜,大家既累又饿,李晔就让食堂炊事员给每人做一碗面条,炒一盘辣子。吃完饭,大家意犹未尽,继续展开地质“论战”。

一次,李晔借用辛弃疾那首《破阵子》,风趣地对地质师说:“梦里挑灯看图,梦醒鼓角连天,请地质家指点江山。”

当地质勘探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李晔就给大家加压说:“如果我们找不到大油田,就跳到黄河里羞死。”

一时间,李晔的这句话成了东濮探区广大职工奋力拼搏的动力。

李晔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收获。

1977年10月22日,文二十三井胜利完钻,经电测解释,气层共34层,气层厚度102米,实现了会战指挥部提出的“打穿沙4段盐膏层,牵出气老虎”的目标。

当时,李晔和地质家们不仅对在东濮找油充满信心,而且对找气也满怀希望。

当文二十三井的测井资料解释出来后,李晔决定把这口井的气层也打开。

11月16日,指挥部向电测站下达射孔命令,经过87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这口井的全部气层终于打开了。经测试,文二十三井获得日产40万立方米天然气。

文二十三井的钻探和射孔试气成功,开创了东濮探区找气的新领域。职工们形象地说,东濮勘探抱了一对“双胞胎金娃娃”。

勘探成果愈来愈显示,东濮凹陷不仅是个探区,而且是个大油区。于是,李晔鼓励参战职工,发扬进取精神,树立进攻意识,百折不挠,开拓前进,在东濮干出一番大事业。

在此后的会战中,广大职工在李晔的带领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康世恩视察东濮探区

1977年12月初,在石化部部长康世恩的办公室里,李晔把东濮勘探的形势向康部长作了详细汇报。

李晔从东濮的地质构造讲到东濮勘探的新发现,接着,他对康世恩说:“在东濮搞到300万吨原油没有问题。”

听完李晔的汇报,作为石油工业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具有多年石油战线工作经验的康世恩,对李晔的话深信不疑。

最后,康世恩明确地对李晔说:“你先回东濮,我随后就到。”

元旦快临近了,在油田指挥机关,这个节日并不是休闲的时候。每逢这个节日,油田的领导们都要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的工人们在一起欢度节日。

此时,从北京传来消息,康世恩在元旦前要来东濮探区视察。

这个消息使会战指挥部的领导们很兴奋。很明显,康世恩到东濮探区,是为东濮石油勘探开发进行决策而来的,也是为了给会战人员“打气”而来。

于是,李晔、傅积隆和东濮会战指挥部的指挥们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康世恩的到来,一边忙碌着准备给康世恩汇报东濮勘探进展情况。

1977年12月30日晚,康世恩由华北油田到达东濮会战指挥部。此时,李晔和会战指挥部领导们早已在指挥部办公室外等候多时。

康世恩一下车,李晔等忙迎上去,热情地握住康世恩的手,激动地说:“康部长,一路辛苦!”

康世恩满脸笑容地说:“你们在会战第一线,应当是你们最辛苦!”

濮阳县委书记韩增茂、县委副书记钞进学也到指挥部迎候康世恩。看到会战指挥部接待条件太差,韩增茂等县领导就请康世恩到濮阳县委招待所去住,康世恩婉言谢绝。

康世恩对县委领导说:“我还是和我们的石油职工住在一起好,也便于谈情况。”

1978年元旦这天,东濮探区仍如往日一样,前线职工战斗在勘探生产第一线,一个个井场钻机轰鸣,在试油试气作业施工现场,更是一派繁忙景象。

康世恩在会战指挥部领导李晔、傅积隆、刘恩学等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会战前线。

当时的东濮探区,没有一条柏油马路,从基地到前线的每个井场,全是土路。

到达探区后,康世恩不顾路途颠簸,从卫城到文南油区,凡是能出油出气的油气井,他都要亲自到井场去看,亲自观看油气放喷。

在文二十三井井场,康世恩走近采气井口,看到高大的采气设备,他观察仪表,详细地向试气工人询问各种数据。

不一会,试气工人开始放喷,看到天然气从放喷口呼啸而出,康世恩高兴地说:“东濮有油又有气,这在东部地区还是少有的。”

李晔对康世恩说:“东濮四面都是煤田,东有兖州、淮南,南有平顶山,西有焦作、义马,北有邯郸、峰峰,东濮凹陷煤层埋藏深,这里的煤在高温高压下,变成气体,形成煤成气。”

康世恩兴奋地说:“这就证明文二十三气井是煤成气,这是深层气。在这个地方找气的场面就大了。”

整个上午,康世恩一行从文二十三气井来到文十井、文十五井,每到一个井场,他都和试油队干部工人亲切交谈,询问试油情况,了解试油中遇到的问题。

康世恩在探区前线沿途遇到作业的钻井队、作业队,他都要上去同工人握手,向工人问好,这使职工们受到鼓舞。

1月2日下午,会战指挥部召开职工大会,欢迎并请康世恩讲话。

当时,指挥部没有礼堂,会场就设在管子站焊工房内。没有固定的桌椅,就临时从办公室搬来几张桌椅,而凳子则由职工们自带。

当康世恩在李晔、傅积隆等同志的陪同下,走进会场时,职工们都站了起来,长时间热烈鼓掌,欢迎康部长的到来。

大会开始了,康世恩对职工们说:“东濮勘探会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向你们在会战中取得的勘探成果表示祝贺!”

康世恩接着说:“像东濮这样1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央隆起带,全国很少见,很像大庆长垣,将来会出现大场面,非常宏伟。”

康世恩鼓励职工们:“像这样的地方,上去50台钻机,勘探是不会落空的,10年也勘探不完,要下决心干。”康世恩的讲话,使在场的干部工人受到极大鼓舞。

讲话结束后,会场再一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康世恩的视察,给东濮探区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勘探开发定了基调,作了决策。这为东濮会战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运输队完成搬迁任务

1978年初,胜利油田指挥部根据康世恩的指示,决定将临盘钻井指挥部20台钻机和全部人员、装备,整体调东濮参加会战。

不久,胜利油田指挥部又决定,将胜利油田油建二部的一半人员和装备调往东濮,进行地面工程建设,支援东濮石油开发会战。

于是,一场长途搬迁钻机设备的战斗开始了。负责指挥这次战斗的是,军人出身的胜利油田运输指挥部副指挥张善喜。

当时,会战指挥部要求,用两个月的时间,快速将临盘指挥部的20台钻机设备搬迁到东濮探区。

张善喜这位老石油工人,深知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他没有向指挥部领导说一个难字。

张善喜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县,1950年入伍后,在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当战士。

1952年随部队转业到石油战线后,在师长张复振领导下,担负原油东运的任务,曾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1962年他和石油运输公司的部分石油师战士,来到胜利油田参加会战,一直战斗在油田运输第一线。

“石油师人不怕吃苦,就怕任务完成不好。”这是张善喜常对工人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在工作中,张善喜也是这样做的。

接受此次搬迁任务后,张善喜立即赶到临盘,先摸“家底”,然后再做周密部署。

此时,要搬迁的钻机没有一部闲置,都正在胜利油田的河口、孤岛、临盘油区进行钻探。

为了做到两个探区两不误,只能是在胜利油田完钻一口井,搬一部钻机到东濮探区。这样,常常就需要一部钻机要一次全部搬完,这无疑增加了搬迁难度。

在搬第一部钻机时,张善喜亲自到现场指挥。当看到司机长途行车很疲劳时,他就让司机稍事休息,由他和随车的工人看护着车辆和设备。

由于搬迁一次动用近百台车辆,随车人员增加,食堂送来的饭菜不够吃,张善喜让司机们先吃饱,自己饿着肚子。

一次,张善喜连续跟车一天一夜,一路上没有吃一口饭,车到东濮指挥部后,张善喜才抽出时间,到工人刘志顺家里吃了一碗面条。

东濮会战发展很快,运输任务迅速增加,原定的20台钻机搬迁任务,很快增加到近40台。

看到增加的工作量,张善喜还是二话没说,痛快地接受了任务。

为加快搬迁速度,张善喜和运输战线的职工实行长途运输连轴转。他们创造了“日行夜返回”的运输新纪录,即将重载的运输车白天由临盘开到东濮探区,卸完车,当晚返回临盘再装设备。靠这种方式,张善喜带领搬迁队员果然加快了钻机长途搬迁速度。

这支运输车队,不仅有张善喜这个合格的带头人,还有13位称职的战士,他们是这支运输队的骨干,他们是陈义平、纪洪林、刘希尧、向长松、朱芳明、冯显忠、郑清玺、李定让、陈仲海、刘玉、马安喜、程友智、唐应忠。

这13个人和张善喜一样,为加快东濮石油勘探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时间,这支运输车队被称为东濮探区的“钢铁运输队”。

在张善喜和他的“钢铁运输队”的奋力拼搏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40台钻机陆续从胜利油田成功运抵东濮探区,从而大大加快了东濮勘探速度。

东濮会战迎来喜讯

1978年春夏之间,随着大批钻机的到来,在东濮探区的钻井队之间,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竞赛。

被誉为“三战三捷”标杆队的32141钻井队,成为各钻井队追赶的目标。

于是,在广大的东濮探区,就出现了一幅幅这样生动的画面:

32673钻井队向新井场搬迁,井距10多公里,路况复杂,一夜没搬完,又干了一整天,工人们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32780钻井队白天搬迁,晚上接着安装,到夜里24时,发电机突然发生故障,井场一片漆黑,他们就利用汽车灯光来照明,发电机出故障一时排除不了,就自制柴油灯、嘎斯灯坚持作业;有的还借月光穿大绳、接水管线。

32760钻井队在晚上21时多固完井,连夜装井口,甩钻杆,拖设备搬迁。由于天黑,加上路况差,大平板车进不了井场,他们就用吊车吊,重车加上拖拉机助力牵引,连续苦战两天两夜,硬是将设备搬迁到新井场。

32780钻井队抢上新井,没有挖沟机,工人就用铁镐揭开半尺厚的冻土层,一天挖了两个泥浆池,许多职工手背冻出一条条血口子。一时水井打不上水,全队职工人抬肩扛,拆装了1200米水管线。等到柴油机发动起来又没有水,司机长带着机房的工人到附近村庄的水井里,挑了40多担水,担到伙房烧开后,又担到井上使用,使钻机提前开钻。

32319钻井队新井开钻,连续奋战65个小时,正快速钻井中,突然下起暴雨,悬吊3吨多重的游动滑车被刮向井架一侧,10个钻工搬不动,他们采用绳拉人推接单根,保证了钻机照常运转钻进。

就这样,在工人的奋力拼搏下,勘探形势急速发展,探井成功率在增加,同时,井喷也不断出现。

6月22日,文十二井发生强烈井喷,顿时,井场变成一片火海。

面对无情大火,职工们毫不畏惧,奋战了7天7夜,终于制服了井喷,保住了气井。

后来,这口井日产天然气47万多立方米,这给了奋战7天7夜的工人以极大鼓舞。

东濮探区日益发展的勘探形势,使石油部和地质部领导十分关注。

从这年的8月到10月,先是石油部副部长张兆美来东濮检查指导工作。接着,老红军、原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亲临东濮探区视察。

11月28日至29日,在李晔主持下,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召开四级干部会,会上提出“三、三、三”和“五、五、五”的奋斗目标,就是争取在近期拿到建30万吨合成氨厂、30万吨乙烯厂、30万吨原油产能所需的油气资源。同时,计划生产原油50万吨、粮食50万斤,勘探上占领5大片,即在临清、清丰、文留、卫城、桥口展开勘探,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此次会议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举措。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会战指挥部发动万名职工掀起增储上产的热潮。

为此,会战指挥部向探区发出誓言:

万众一心齐奋战,

决心大干79年,

拿到资源三、三、三,

凯歌高唱黄河边。

会战指挥部向探区广大职工发出的这一誓言,很快响彻在黄河两岸的百里油区,激励着万名石油职工奋发大干。

广大职工为了争速度,抢时间,他们纷纷日夜奋战,一心扑在会战上。有的职工多次推迟婚期,有的带病上阵,有的顾不上探亲,整个会战工地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劳动景象。

果然,勘探的喜讯很快由探区前线传到指挥部。

1979年初,正在濮城构造上钻探的文三十五井,发现油砂,这一块油砂无疑传递着非常大的希望。后来,经过加紧完钻,文三十五井终于发现了工业油流。

此时,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国的传达,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东濮的勘探会战也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