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油龙
- 胡振民给大家鼓劲:“感冒算个啥,再跑几天就好了,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去第二指挥部吧。”
- 杜志福最后说:“今天请大家先听一下情况,具体下一步如何干,随后我们再研究。”
- 高夕月大声对职工们说:“大家要争分夺秒,做好开钻前的准备工作,争取早开钻,争取打出油来,用实际行动感谢老区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地质调研组发现希望
1974年12月,西伯利亚的一股寒流袭来,中原地区进入真正的冬季,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出现了霜冻,中原大地的人们出行的次数少了,他们已经开始“躲冬”了。
此时,在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里,指挥杜志福正在组织召开南阳外围勘探地质分析会。
指挥部领导和地质师们,对着挂在墙上的勘探形势图,在热烈地讨论着,分析着。
会议室里虽然没有通暖气,也没有点火炉,但是,没有一点寒意。大家找油心切的热情,驱除了寒冷。地质分析会一直开到深夜。
为了让北上濮阳勘探的决策更有可靠的依据,杜志福同指挥部领导们研究决定,成立地质调研组,前往河南省地质局、石油物探局第二指挥部、地质部新乡地质勘探大队进行调研。
地质调研组由副指挥胡振民和地质人员朱水安、王点玉、赵绍奎4人组成。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原地区的找油工作已经开始了。
1954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黄汲清就预言过,华北平原是勘探石油有远景的地区。中原油田的早期勘探,就是华北区域石油普查中的一部分,也是华北最早开展石油勘探的地区。
1955年,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先后运用重力、磁力、电法等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地质普查。
从1955年到1964年,勘探人员用了10年时间,对中原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和初探,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初步掌握了中原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提出了开封凹陷有生油可能的理论,证实了济源盆地有油气生成运移过程。
从1969年开始,胜利油田为寻找后备资源,西进中原,先后组织了12个勘探专业队伍,分别在山东东明,河南开封、兰考等地区开展地震连片测量和钻探工作,发现了东明和梁占构造,证实了该地区的地下沙河街组有过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这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3年冬,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石油部物探局第二指挥部上了两个磁带地震队,在东明集和长垣地区进行了多次覆盖试验工作。
地质调研组调研组成立后,胡振民、朱水安、王点玉、赵绍奎等4人,迎着阵阵寒风,驱车前往郑州、开封、新乡进行地质调查。
胡振民等人坐在吉普车上一路颠簸,寒风灌进车里,异常寒冷,等到了郑州,除身体健壮的胡振民外,其他3人都感冒了。
为了不耽误调研,胡振民等人在河南省地质局看完地质资料,到门诊部要了药,又驱车过黄河,来到地质部新乡地质勘探大队,查阅这个勘探大队提供的濮阳地区地震处理剖面资料。
几天的奔波,再加上3人感冒,大家都很疲惫。本来到了新乡,可以休息两天,但是,胡振民给大家鼓劲:“感冒算个啥,再跑几天就好了,咱们还是抓紧时间去第二指挥部吧。”
就这样,吉普车从新乡出发,向南驶去。
车离黄河北岸还有一公里路程,前面出现堵车,胡振民和调研组同志坐在车上焦急不安,但谁也没有办法。
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只有洛阳有黄河公路桥,郑州到新乡过黄河是利用一座旧铁路桥改造的公路桥,桥面窄,只能单行车,车过黄河,一等半天是常事。
此时,胡振民、王点玉、赵绍奎、朱水安抓紧过黄河的停歇时间,又研究分析起从郑州和新乡获取的地质资料。
当车到开封时,已是下午,第二指挥部的指挥张福成、主任地质师吴奇之、主任工程师何振香已在开封等调研组几个小时了。
石油人见石油人分外热情,当晚,第二指挥部的地质专家就给调研组介绍了已经解释出来的濮阳凹陷地震勘探资料,并分析对地震勘探结果的认识。
第二指挥部主任地质师吴奇之,对进濮阳凹陷勘探充满信心,他认真地向调研组深入浅出地阐述他对濮阳凹陷生油层的认识。
听了专家的论证,调研组王点玉这位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地质专家表现得十分振奋。
第二指挥部专家的谈话一结束,王点玉就急不可待站在地质资料解释图前,一手指着濮阳凹陷剖面上东西两个凹陷中间的一条隆起带,冷静地分析道:“再仔细地看看,这是不是像大庆长垣构造的模样。”
随着王点玉指的方位,指挥部和调研组的专家一边看一边分析。
听到专家的议论和王点玉的分析,胡振民这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石油人,凭着20年搞石油的实践,也使他摸出了石油地质的门道,他操着一口陕西话说:“对着呢,对着呢。”
夜已经很深了,调研组和第二指挥部的地质专家们还在议论着,大家没有丝毫睡意。
地质专家王点玉向第二指挥部提出建议:“应再集中几个地震队,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再到濮阳探区进行地震勘探,把濮阳凹陷中央隆起带上的文留构造拿下来,然后在高点上确定井位,明年二季度再由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上钻机。”
王点玉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最后,在调研组离开第二指挥部前,胡振民将指挥部的领导邀请到一起,认真地建议说:“我们回去就给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汇报,你们可按我们王点玉地质师的建议,先着手准备地震勘探的前期工作。同志们,这里可是大有希望啊!”
听到建议后,吴奇之紧握胡振民的手,请他向杜志福指挥转告:“濮阳有油的希望很大,要想方设法,争取早一点上马。”
调研组历时10天,行程1000多公里,满载而归。
在此次调研中,王点玉等专家对濮阳凹陷的论证为即将展开的中原油田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了地质调研组充满希望的论断后,中原地区的勘探之战很快就打响了。
石化部批准勘探方案
1974年12月30日晚,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召开了专题会议,听取调研归来的王点玉、朱水安的调研汇报。
此时,杜志福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服,显得格外精神。他是今天会议的主持人,在简要说明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后,他请王点玉、朱水安分别汇报濮阳凹陷地质勘探资料情况。
在听取汇报过程中,杜志福很少插话,他一边认真听,一边不停地作记录。
汇报会开到深夜。作为指挥,杜志福并没有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最后说:“今天请大家先听一下情况,具体下一步如何干,随后我们再研究。”
新的一年开始了。当1975年的新年钟声刚一敲过,在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会议室里,地质分析座谈会又开始了。
应邀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有第二指挥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部新乡石油勘探大队、江汉油田地质研究单位等的地质专家。
会议由胡振民主持。
会议开始后,王点玉首先讲了濮阳凹陷的地质情况。此后,地质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
经过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大会最后决定:
濮阳凹陷地震资料显示,该构造含油气情况很好,有上钻机勘探的必要。
地质分析座谈会一结束,指挥杜志福吩咐朱水安,尽快向石油化学工业部汇报。
于是,朱水安连忙用电话,激动地向石化部石油勘探开发组汇报:
根据地质人员的一致意见,濮阳凹陷找油的希望很大,我们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准备上钻机。
接到河南方面的汇报后,石化部石油勘探开发组没有当即表态,为慎重起见,他们同意河南方面派人到石化部当面汇报。
5月,河南石油勘探指挥乔二虎、朱水安、王点玉、赵绍奎和第二指挥部主任地质师吴奇之来到北京。
在位于德外大街六铺炕的石化部办公大楼会议室里,石油勘探开发组翟光明和石油地质专家们,详细听取了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计划上濮阳勘探的汇报。
接着,石化部副部长唐克又一次听取了汇报,并对王点玉、吴奇之等人的汇报表示赞同。
对这次汇报,石化部非常重视,为此还专门发了纪要,确定了濮阳凹陷勘探方案:
部署打10口井,形成一个十字剖面。先打出3口井,第一口井力争在当年7月份开钻。
石化部同意展开濮阳勘探的消息,给河南石油勘探指挥部以极大的鼓励。
当王点玉等人回到南阳后,杜志福和指挥部的领导立即展开了专门会议,讨论对濮阳的勘探问题。
为了确保北上勘探取得成功,必须抽调设备良好、职工素质高的钻井队。为此,杜志福和其他领导协商后,决定抽调3282钻井队担负此任务。
同时,杜志福还决定,由副指挥乔二虎和地质师王点玉组成前线指挥部,立即赶赴濮阳,做好正式开钻前的各项准备。
寂静的中原地区,又将掀起一场勘探风云。
勘探发现濮参一井
1975年7月,中原大地,骄阳似火。
这天天还没亮,3282钻井队队长高夕月、指导员姚洪彬就早早起床,把全队87人集合起来,进行出发前的动员。
在动员时,高夕月向大家重申了这次北上濮阳勘探的重要意义,要求司机们振奋精神,既安全又快速地向濮阳进发,500多公里路程,要保证当天到达。
于是,很快一支满载钻井设备的车队从南阳向濮阳急驰而来。
坐在车上的高夕月、姚洪彬和其他工人们此刻都非常激动,想到他们又要开辟新的战场,个个精神抖擞。临近傍晚,这支车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晚上,天下起蒙蒙细雨,燥热的天气稍见凉爽。尽管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大家已经很累了,但是,许多人却没有睡意。想到明天他们要开赴濮参一井井场,大家在说着笑着,盼望着这口新探井能在中原大地开辟一个新的夺油战场。
此时,姚洪彬、高夕月更没有睡意,他们召集全队干部和班长们开会,研究部署钻井队明天进井场的准备工作。
第二天天刚亮,87名钻井工人就齐刷刷地站在高夕月、姚洪彬的面前,等候着两位指挥员下达出发的命令。
与此同时,20辆满载设备和工人的汽车一字摆开,从濮阳县城出发,向井场开来。县城里的人们和沿途村民听到消息后,都带着惊喜的心情,站在公路两旁,目送着车队向东急驶而去。
钻井队到达井场后,如同当年的八路军开到抗日前线时的情景一样,当地的村民抬来了一担担开水,送来了一筐筐馒头。
此情此景,使钻井队干部工人深受感动。高夕月大声对职工们说:“大家要争分夺秒,做好开钻前的准备工作,争取早开钻,争取打出油来,用实际行动感谢老区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一周后,前线副指挥胡振民和地质师赵绍奎来到井场,代表杜志福指挥慰问看望职工。在井场期间,他们详细地检查了开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开钻的时间作了安排。
7月25日,濮参一井开钻了。
大红彩带随着转盘飞速地旋转起来,当班司钻、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操作。
高夕月、姚洪彬和工人们站在平台上、井架下,为这口具有历史意义的石油探井开钻而鼓掌喝彩。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濮参一井安全平稳地打到1000多米,进入流沙层。
一天,井场上还像往日那样机声隆隆,井然有序,工人们都在埋头工作。这时,指挥杜志福来到井场。这是杜志福专程来3282钻井队慰问的,并给工人们送来了肉罐头等生活用品。
指导员、队长立即召集全队职工在井场开会,请杜志福指挥给大家讲话。
看到职工们一个个晒得黑红的面孔,杜志福既高兴又感动。他大声对职工们说:
同志们好好干,你们队打出油来,一定给你们队向石化部请功,那时,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是功臣,打的这口井,就是功臣井!
顿时,井场上响起一片掌声、欢呼声。
“请指挥部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好好打。”队长高夕月高声对杜志福说。
在杜志福的鼓励下,钻井队队员的劳动激情更高涨了,就这样,钻杆一根接一根,钻头不断向深层冲刺。
很快,到9月初,濮参一井已钻到2594米井深,细心的技术员孙进贤发现,从井筒出来的泥浆中出现油斑、油砂,这是原油的象征。
这喜人的消息,使全队职工受到鼓舞。姚洪彬、高夕月、副队长罗再友等队干部立即召开碰头会,商议向指挥部上报这一新情况。
然而,钻机还像平日那样正常运转,井口没有发现让人兴奋的东西,正当大家显得有些失望的时候,井喷开始了。
9月7日,濮参一井钻至2607米,突然,一股油气流挟着泥沙从井筒冲出,直冲到钻机天车上,井场上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
井喷发生了!高夕月、姚洪彬迅速组织全队职工投入战斗。
井喷震惊四野,周围的村民闻讯而来,探井所在的乡政府干部也迅速带领20多名民兵赶到井场,帮助维持秩序。
正在指挥部期盼消参一井出油的杜志福,听到井喷的消息,又惊又喜。他当即决定,派副指挥胡振民火速赶往濮阳,组织抢险,制服井喷。
井喷的消息也震动了北京,石化部立即电告离中原油田不远的胜利油田指挥部:
增援3282钻井队,制服井喷!
接到命令后,胜利油田迅速派出的4辆水泥车,满载重晶石粉的运输车,经过一天一夜的不停急驶,开到井场。
在制服井喷时,重晶石粉和粘土搅不开,姚洪彬像当年铁人王进喜一样,带头跳进泥浆池,挥动两臂,使出全身力气搅拌泥浆。泥浆中的烧碱烧伤了姚洪彬的脚、腿,他全然不顾。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都加入到搅拌泥浆的行列。
当时,队长高夕月的腿脚被烧伤,直淌黄水,又发高烧,被胡振民、乔二虎硬是拉进屋里强令休息。半夜24时,高夕月又跑到井场参加战斗。
在这场制服井喷过程中,全队87名职工,除5名炊事员没有受伤,82名职工都在制服井喷中受伤,但没有一个人因伤退下阵休息,始终坚守在制服井喷最前沿。
石油工人制服井喷的行动,还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援。像当年支援八路军一样,濮阳县委和户部寨乡党委积极组织村民支援制服井喷战斗。
当时,压井需要粘土,胡振民向附近小高村求援,该村支书立刻动员全村1000多人和200辆地排车,向井场紧急拉土。
县委书记韩增茂、副书记钞进学亲临井喷现场,组织村民给井场推粘土,百余辆小推车在井场周围穿梭飞奔。
村干部组织村民,给井队职工送来肉、蔬菜、馒头慰问职工,井场上呈现出工农团结战井喷的生动场面。
在胜利油田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援下,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濮参一井的发现,给了石化部以极大鼓舞,于是,在石化部的支持下,一场勘探会战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