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恩来率团访印度

  • 周恩来表情镇定,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肩膀,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 周恩来笑了笑说:“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 全场猛然爆出一阵畅快的笑声,与刚才舌战群儒、大展辩才的情形相比,此时的周恩来,倒真有些腼腆了。

中国建议两国总理会谈

1959年12月26日,面对印度的侵略行径,中国外交部再次向印度政府发出《备忘录》,建议两国总理举行高级会谈,为双方今后的讨论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提供指导思想。

《备忘录》内容如下:

中国为了答复不公正的指责,不得不进行若干争论,但是中国政府的意愿和目的不是争论,而是争论的结果。

停止争吵,迅速地使边界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在共同事业中的伟大友谊。

印度收到中方的《备忘录》后,觉得再拒绝中国的建议将使自己在外交上自处于被动,因此,1960年1月底,印度政府邀请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探索可能导致和平解决的各种途径”。

对印度政府邀请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印度的舆论像油锅一样炸开了。反对党议员召开紧急会议,对尼赫鲁政府“突然地、毫无理由地”改变政策的举措进行讨论。

印度反对党人米努·马萨尼把邀请中国总理说成是“国家的耻辱”,克里帕拉尼甚至说:“印度被本届政府的领导人出卖了……我们的名誉,我们伟大的民族气节都毁在本届政府的手里。”

面对印度反对党的强烈反应,尼赫鲁只好为自己辩称说:“会晤不是谈判。”

尼赫鲁的这种解释连印度人自己也不相信,以至于印度政府召开一个议会,竟用了大量时间来讨论会晤与谈判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最后,印度反对党决定在周恩来访问印度期间组织“不投降周”,在新德里和其它一些城市进行示威游行,让中国代表团知难而退。

最后,尼赫鲁同意反对党可以把“不投降周”搞到周恩来访印前一天结束,并答应不为周恩来举办例行的群众欢迎集会。

在周恩来抵印前两天,印度人民同盟纠集几千人,以摩托车队为先导到总理官邸示威,游行者打出“侵略者滚出印度去”、“决不放弃印度领土”和“打倒中国帝国主义”的无耻标语。

在印度反对党的蛊惑下,印度的民族虚荣心极度膨胀,他们宣称,谈判成功将被视为印度的耻辱,只有谈判失败印度才有脸面可言。

印度一家报纸社论写道:

如果会谈取得成功,在亚洲小国的心目中,将会提高中国的力量和威信,而印度的行动将被认为是默认和屈从于中国的态度。如果会谈失败,印度将被指责为不讲道理,但宁可暂时被视为不讲道理,总比被视为软弱怯懦要好一些。

印度的政治舆论希望政府不要谋求解决,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持不同的意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到处充满了极不友好的声音中,周恩来访问印度,毅然走向谋求和平的前沿。

周恩来率代表团访问印度

1960年4月1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天空上阴云沉沉,地面上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树木发出的气息。这个时候,周恩来的专机已进入新德里上空。

周恩来的心情是沉重的,他不知道这次到访会不会减少两国的摩擦。

自从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事实,不断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在边界挑起武装冲突,制造了一系列流血冲突。即便这样,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

周恩来总理这次访印,就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中国的态度是诚恳的,做法是积极的,要不要和平,完全在于印度了。

此刻,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站在国际机场贵宾厅宽大的落地窗前静静地站着。看样子,他的心情显得很沉重。

尼赫鲁身穿着印度传统的长袍,棕色的脸庞上嵌着一对黑亮的眸子,微微颤动的嘴唇仿佛在自言自语,没有人知道他想说些什么。

尼赫鲁在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这人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肩站立,向世界呼唤和平的中国总理周恩来。

当年的朋友,是否就要成为今天敌人呢?尼赫鲁心里说不好。

周恩来乘坐的专机开始降落,划过湿淋淋的跑道,最后缓缓地停在机坪的中心。

许久,舱门才拉开,第一个走出机舱的就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似乎没有注意到前来欢迎的仅有10余人,他仍然微笑着扬着手臂走下舷梯,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风范和稳重。

冷冷清清的欢迎场面的确令人寒心,与周恩来前几次访印形成了鲜明地对比,除了印方接机的外交使团外,就是几个板着面孔的印度官员。

周恩来走过来,脸庞比往昔清瘦了不少,鬓角也添了几根华发,只是握手还是那样有力,拥抱仍是那样真诚。

这个时候,一个身穿西服裙,肩挎照相机的年轻女记者走上前来,双手紧握着周恩来的手,用流利的中国话问:“周总理,还认识我吗?”

周恩来和蔼地看看她,笑着说:“《泰晤士报》的记者,大名鼎鼎的韦尔娜小姐,我怎么会忘呢?记得嘛,咱们碰过杯,喝的是茅台酒,不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杯子里可掺了不少矿泉水噢!”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不懂汉语的人赶紧问翻译:“总理先生的话很可笑吗?”

许久,韦尔娜问:“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吗?”

周恩来两手一张,意味深长地说:“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情,一个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印度的欢迎仪式是冷淡的,尼赫鲁别有用心地准备了印度文讲话稿。

周恩来仍然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抱着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来的,对印方的冷淡并不介意。

欢迎仪式进行了25分钟便草草结束了。

车队沿着空寂的大街,向中国代表团下榻的总统府驶去。

周恩来和尼赫鲁艰难会谈

在为期6天的会谈中,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实际上是把过去讲过的话再重复一遍,一些核心问题并没有实质性解决。

为了向中国代表团施加压力,印度政府有意安排中国代表团与各个内阁成员会谈,让大家按统一的口径向中国表达印度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在会谈中,周恩来一再声明:

尽管“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公正的,但考虑到中国和印度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仍然愿意接受,但必须根据有取有予的原则,即印度在西段作出同样的让步,这种让步实际上对印度并没有太大的损失。

周恩来在同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迪特·森拉德尔会谈时,直率地告诉他说:“你们保留你们所掌握的地方,你们也可以取得存在争议而又未被双方占领的地方,而我们保留我们所掌握的地方。”

事实上,中国根据这个原则曾经成功地处理了同缅甸的边界问题,中方以为,印度也会同样接受中国的主张。但没有想到,早在周恩来到达印度前,印度政府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尼赫鲁在会谈结束时对记者说:“如果我把那块地方(指阿克赛钦)给他们,我就不是印度总理了——我绝不会这样干。”

印度狂妄地认为,边界问题根本不能用来交换,“麦克马洪线”不是非法的,不容讨论。解决争端的前提是中国不仅要接受“麦克马洪线”,而且还必须承认阿克赛钦是印度领土。

中方善意的主张无法得到印度方面的正面回应,而且印度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周恩来的建议,说这个建议“有损我国北部边界在法律上的有效性,而且也有损国家领土的完整”。

印度的态度就如同一个强盗在抢劫得手后,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赃物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被抢者反而没理了,真是荒谬之极!

既然印度不愿意达成原则协议,那么中方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努力维持边界现状,争取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为此,中国代表团建议,双方维持边界现状,停止边界巡逻。但这个问题印度也不同意,因为双方对“现状”的理解有偏差。

尼赫鲁在会谈前就对反对党表示,“不做任何限制我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去解放被中国‘占领’地区的权利的事情”。所以,印度政府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中国单方面承诺、放弃对西段的巡逻,印度则保留自己“收复失地”的权利。

但是,如果就这样赤裸裸地向中国提出来,尼赫鲁也觉得不太妥当,这会被看作是公开的威胁,中国必然会对此作出强烈反应。

因此,尼赫鲁就绕着弯子向周恩来说道:“我们觉得对于巡逻问题,如果说得太精确是有困难的,也是不适宜的。”

实际上,要对“停止巡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困难,但如果真正这么做了,印度就不能利用定义的模糊来自行其事了,也不能在冲突发生后把责任推到中国一方了。

由于印度方面顽固不化,中印双方在这次会谈中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周恩来舌战外国记者

1960年4月25日19时30分,在新德里,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

消息传开,顿时轰动了新德里的记者。各外国大使馆及新闻台、社在早前就获悉了。

在这之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这个意见还是遭到了印方的拒绝。

为了使各国外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一步地理解,周恩来决定单方面召开记者会。

人一到齐,工作人员便开始散发早就打印好的一份声明,上面扼要简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内容如下:

边界从未划定,问题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这天19时20分,周恩来、陈毅带领随行人员走进圆柱厅的边门,和众多记者见面。

《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突然出现在周恩来的面前,带着关切说道:“总理先生,有一些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恩来笑了笑,说:“谢谢您,韦尔娜小姐。”

周恩来说完继续前行,韦尔娜又迅疾地抢到周恩来前边,语音凄颤地说:“总理先生,这不是招待会,而是射击场,您是唯一的靶子,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周恩来表情镇定,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肩膀,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韦尔娜所担心的情况的确存在,印度新闻托拉斯的一伙人,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准备在周恩来一走进大厅时就狂呼口号,想给中国总理一点颜色看。

可惜,所有的人都被周恩来总理那镇静的神态吸引住了,以至于周恩来跨进大厅、缓缓走上讲台时,才有一个细微的声音怯怯地说:“中国佬,滚出去!”

但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并没有掀起波浪,很快就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

周恩来作了45分钟的讲演,他的语音沉稳,略带沙哑,却极富魅力和感染力。

演讲内容如下:

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周恩来的演讲刚一结束,圆柱厅里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中国总理的精彩演讲表示喝彩。

周恩来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水,说:“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终于,有一个留大胡子的人站起来说:“我是印度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恩来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一位欧洲人站了起来说:“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恩来严肃地说:“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我愿就这个比喻再作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詹姆斯脸一下子红了,说:“你……你敢说印度政府是强盗?”

周恩来笑了笑说道:“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后排一位记者站起来接着问:“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争议的地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一些人开始起哄,仿佛他们找到了反击中国的依据。

周恩来诚恳地回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青藏公路,是为了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的一角。”

周恩来停了停,继续说道:“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后来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

周恩来讲完后,台下的记者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对于周恩来能言善辩的口才虽然早有耳闻,但今日才是第一次领教。

印度记者不服气,继续提问:“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直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周恩来冷峻地说:“不对。缅甸、不丹、尼泊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线’的困扰,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小国,他的综合国力,他的人口,他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他引以骄傲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呢?”

托姆拉气得说不话来,晃动着粗短的胳膊,扯着嗓子喊:“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侵略者,是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你们要滚出去……”

周恩来表情严肃而冷静,他看了那个人一眼便质问道:“如果说到伤害感情,我想反问一句,究竟是谁伤害了谁?去年我国在平定西藏叛乱时,明知有些人背后搞鬼,我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在采取军事行动前,电告贵国政府,保证对印度侨民提供保护。达赖喇嘛逃往贵国避难,中国政府根据‘对政治犯可以给予保护’的国际惯例,予以了宽容。在边界纠纷中,中国军队没有前进一步,连例行的边界巡逻也停止了。我们伤害谁啦?可是印度政府呢?面对领土纠纷拒不谈判,至今不断派出军队在我领土内巡逻。多次开枪,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去年,在我国处理自己的内政西藏问题时,贵国各城市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华游行,声援西藏叛乱集团。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去年4月,在贵国孟买,政府怂恿一批歹徒,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肖像贴在中国总领事馆的墙上,往肖像上抛掷变质鸡蛋、烂西红柿和砖瓦泥块。请问,这是什么?这不仅是伤害了我们的感情,而且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

托姆拉小声地辩解说:“那是一小部分人,绝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听到印度记者如此狂妄的态度,坐在周恩来身侧的陈毅猛然站了起来,大声喊道:“够了,不要狡辩了,我只说一句,中国是受到了损害了。毛泽东主席有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谓予不信,皇天可鉴。”

陈毅真诚的愤怒让在场的记者哑口无言,记者们面面相觑,都傻了眼。在座的每个人都很清楚,陈毅不光是外交部长,而且是身经百战的元帅。

周恩来接过话筒说:“请原谅,我的外交部长是一时愤慨所致,并非危言恫吓。我想最后再说一句,中印两国都曾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饱受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蹂躏。中印两国应该友好、和睦。自家的事好商量,绝不能让边界纠纷再继续扩大,以致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韦尔娜站起来,极严肃庄重地说:“我还有一个问题,总理先生能够坦诚相告吗?”

周恩来扬扬手说:“我想,我会尽其所能地回答你,你就问吧。”

韦尔娜笑着问:“那好,据我所知,您今年已经62岁了,比我的父亲还要大8岁,可是,你为什么仍然那么年青、俊美,像个小伙子,能回答吗?”

全场猛然爆出一阵畅快的笑声。与刚才舌战群儒、大展辩才的情形相比,此时的周恩来,倒真有些腼腆了。

他望了望身旁忍俊不禁的陈毅,又摊了摊两手,不好意思地说:“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不回答吗?”

“不行”这两个字,居然是上千名记者用不同语言异口同声发出的轰鸣。

周恩来搓了搓两手,说:“好,我回答,我只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生活的。”

周恩来的话刚刚说完,台下的掌声、叫好声顿时势如排山倒海,上千名记者全部站起来,笑着,拍着巴掌,在长达7分钟的掌声里,竟然包括刚才那些曾向周恩来发难的人……

在周恩来回国后,尼赫鲁把周恩来的讲话进行了歪曲分析,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同意在边界各段停止巡逻的说法,印方人员完全可以在争议地区自由行动而不致发生冲突。”

中国政府通过这次会谈,已经弄清楚印度政府的真实意图了,不再认为以前的冲突是由双方的误解造成的,而是印度的一意孤行所致。

高级会谈失败,谈判的大门彻底关死,中印边界问题如何解决?对此,尼赫鲁悍然进行玩火自焚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