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类乐器

我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

陶埙的起源与不断完美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有一个小伙子叫做埙,他非常喜欢唱歌,也喜欢吹奏各种乐器。

有一天,埙在街上捡到一个破旧的陶壶,这个陶壶样式非常特别,埙便利用这个陶壶改造成了一件乐器。

埙非常喜欢这个乐器,他觉得这个乐器能抒发自己的情意。埙天天都要吹,凄婉缠绵的乐声如泣如诉地飘呀飘……。

后来,有一个漂亮姑娘叫做张小红,是张员外家的千金小姐。张小红听到了埙动人的乐声,被这悠扬婉转的乐声所感染,她喜欢上埙这个聪明的小伙子。

于是,张小红让父亲请来了这个叫埙的小伙子,张员外见这个小伙子相貌英俊却衣衫褴褛,他心中很不悦,很快叫人把他打发走了。

埙虽然见到了张小红,却被她父亲赶了出去。埙也很喜欢这个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

据说,埙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一位过路的匠人看见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和那个陶壶乐器,于是他就拾起红宝石,镶嵌在陶壶乐器上,将这件破旧的陶壶乐器打造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

后来,张小红路过集市,她看见这件乐器,马上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她想起了埙,于是就买了下来带回家里。

小红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埙,她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这件乐器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忽然碎裂开来。

后来,人们得知了这个故事,为了纪念发明这个乐器的埙,便将它称为埙了。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土类乐器,也是我国古代吹奏乐器之一。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田猎工具。远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人们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埙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最早的埙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了两个音孔,能够吹三个音。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比如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约7000多年的历史。还有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约6000多年历史。

到了夏商周时期,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人们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的陶埙,有3个音孔,能吹4个音。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到了晚商时期,埙发展到5个音孔,能吹6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经有6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声音阶和7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6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到了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而埙的声音恰恰和谐动听,其音乐功能是显著的。

春秋时期人们认为:

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这便说明了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淳厚,同古人说话时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在我国先秦时期,埙特别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陶埙的改进与吹奏方法

在我国最早的先秦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后来,人们在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先秦陶埙或瓷埙。

这时候的埙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的埙可吹出26个音,包括两个8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到了清代,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高8.5厘米、腹径7厘米。埙体有6个音孔,前4后2,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祥云纹。

这一时期,人们改进研制的9孔陶埙,以古制6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8个,前6后2,加上吹孔、共为9孔。到了晚清时期,新型的9孔陶埙,用江苏宜兴的紫陶制成。这种9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淳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9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人们的吹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9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3个音孔、5个音孔、6个音孔乃至八九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序列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埙的发展史,几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史。

还有,我国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等多种类型。

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比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还有,在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埙的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震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所以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

比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晚期,人们根据埙制作出了陶笛。陶笛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音色也不同。

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陶笛还可以吹半音,转调十分方便。

这种乐器属于晚清大众普及型乐器,简单易学,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依照相应的陶笛曲谱,经过短时间练习,也能吹出令人满意的曲子。

尽管陶笛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但它同埙一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其声优美飘逸、低沉凄凉,音乐渲染力与埙相比毫不逊色。

陶笛跟埙两者除了外形上的些许分别外,主要分别还在于前者有哨口,后者没有;共同点是两者都主要以陶泥烧制的闭管式乐器,因此,“陶笛”在人们印象中,它经常与“埙”混同。但是,陶笛的鼻祖是我国的古埙和泥哨,因为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这种乐器。

缶的发展与传统内涵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秦赵边境的渑池相会,声称是促进两国友好。当时赵王犹豫不决,他不敢去渑池相会秦王。赵国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他们主张让赵王赴会。蔺相如劝谏赵王说:“大王,我觉得您还是去吧!如果您不去的话,我们赵国就会被秦国所取笑的。如果您担心有什么变故的话,可以让廉颇将军带兵在边境暗中保护!”赵王认为蔺相如说得有理,便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随他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

在渑池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他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今日盛会,还请赵王弹上一曲助兴吧。”

赵王不敢不依,他勉强拿出瑟来弹了一曲。哪知,秦国史官很快便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史官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情景,他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盛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

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秦王,他誓要以死相逼秦王。众人吓得目瞪口呆,当时局势异常紧张。

秦王为了解除眼前危机,他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其实,故事中的缶是我国古代一种土类乐器,其盛行于我国战国时期前后。

关于战国时期缶形制和用途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上溯至甲骨卜辞中,从其字形看“缶”字“上从午杵下从器”,本义指制作陶瓦器。可见,战国“缶”乐器既可作为瓦器的一种代称,又是其中某些形制相近的陶瓦器具类名。

关于这个“渑池击缶”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后来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此外,在先秦秦国宰相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书》中也提到了缶这种乐器。其实,缶这种乐器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是古代盛酒的器皿。战国时期的缶通常是圆腹形,有盖,肩上有环耳的,也有方形的,其盛行于战国时期。

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

还有,战国时期陶“缶”由于易碎,很难保存下来。但是据史料记载,由于缶这种乐器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因此缶属于土类乐器。

此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具有特别的传统内涵。战国时期的“击缶”也被人们称为“鼓盆”,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普通百姓们的娱乐乐器,二是,战国时期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一种礼节乐器。

根据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墨翟在他所著的《墨子·三辩》中记载:

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国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娱乐器具。此外,击缶还有另外一种涵义,根据周代圣人周文王在他所著的《周易·离》中记载:

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

这便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就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一个民间习俗,也就是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能够顺风顺路。

还有,我国战国时期的“缶”既是一种生活器具又是一种乐器。其中,缶的演奏方式和置放样式非常独特,其在我国古代乐器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战国时期的缶形制主要为“敛底而宽上”的盆形,“古缶”有“口向上”和“口朝下”两种置放方式,其演奏方式主要为手击和杖击等多种,其多样化的演奏技艺具有双重社会功能和文化涵义,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其重要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还有,战国时期的“缶”首先是一种生活器具,其次才用于音乐活动而具有了“乐器”的名分。从《墨子》、《谏逐客书》等先秦文献上看,早在战国时期,击缶就已经非常盛行了,而“缶”乐器在整个战国音乐活动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