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神仙洞

神仙洞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南 15 公里的上道乡麻银寨右侧。民国年间编纂的《独山县志》中记载:“神仙洞⋯⋯在城南三十里麻银寨后,深数丈, 岔洞颇多,内列池石,层见叠出。莫可名状。”据传说,明、清时就有游人入洞观赏洞景。

该洞在寨后龙井大坡半山,由 300 米的“之”字小径盘旋而上可达洞口。

洞口小,高 2 米、宽 2 米,朝向东北。洞口上方有一个穿洞和更高的碉堡洞。神仙洞是一个由地下河系统发展而来的洞穴,地下水发源于甲猛、里腊的“九十九个潭”的地方,流域面积 37.5 平方公里,平均比降 9.5%,总长度为 5000 米。神仙洞的洞口右下方有三个出水口:一曰水洞,但旱季不出水;二为龙井,是上升泉,最枯水季节流量亦达 89 升/秒,系承压的结果;三即长潭, 为一喀斯特深潭,只见水位升降,不见水流流动。

洞穴共分五层,最高一层是吹风洞(若计碉堡洞,则为六层),海拔1060

米,最低层为长潭水下洞穴,海拔 835 米,故高差可达 225 米。神仙洞系统

由 12 个洞穴组成,各洞上下连通,交织成网,构成一个复杂而巨大的地下迷

宫。其中有 2 个主洞穴(神仙洞口—断桥、断桥—顶潭),呈东北西南向延

伸,几近平行。其他 10 个洞穴,均属支洞,或向上发育,成为盲井状洞穴,

如蝙蝠洞、雪山洞、吹风洞等,或向低处延伸,沟通 2 个主洞,如平桥洞、斜井洞、楼梯洞等。

神仙洞进口是一个拱形洞厅。顶高 30 米许,宽 20 多米,可容 300 人。洞底平坦,中有一条石铺小路直入洞口。洞口有“天窗”,斜射的亮光,使洞厅内豁然开朗。洞顶倒悬钟乳石,像千百条冰凌,地面有擎天石柱,拔地而起,旁边钟乳石丛生,犹如挺立的“雪松”,因而称“雪松大厅”。稍进, 又有一大厅,一条纹石(石幔)如一幅 30 余米长的帷幕从洞顶垂下,名“玉

幕厅”。轻敲重叩,即可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石阶上,有一潭宽 3 米许, 周围石笋像莲花瓣一样排列成簇,潭名“莲花池”,池水清亮,冬暖夏凉。洞顶滴水叮咚,激起阵阵涟漪。水中有一尖塔状石笋,岸边被石花掩映。左转另有一潭,水清见底,名“绿茵潭”。潭边一石笋,高 15 米,形同孔雀秀尾,石花瓣层层叠叠,名“孔雀开屏”。贴着潭的右壁,登“孔雀开屏”下望,可见梯田连垅,层层叠叠,田水清浅,田埂曲折。其后一座湿淋淋石山, 名“滑油山”。由此前进,洞身突然窄小,仅容一人匍匐而过,冷风呼啸, 迎面扑来,名“吹风坳”,风力可达 5~6 级。洞穴中风的吹裘,是空气的流动所致。根据研究,风速大小与洞穴横断面积成反比,即洞穴的横断面大, 风速小,神仙洞的“吹风坳”仅容一人通过,故风速很大。再前为“买卖街”, 宽敞平坦,长达里许,宽处可达 15 米。洞底钟乳石遍布,气象万千,是神仙洞里的“大世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独山各地,乡人就利用此洞点灯赶场,因而命名为“买卖街”,既形象,又有历史意义。

除了上述由碳酸钙沉淀形成各种景观外,还有水流侵蚀,岩层崩塌形成的各种景观。如高达 36 米,骤见顿觉惊心动魄的“断桥深渊”;险要的地下峡谷,岩石嵯峨,空悬绝壁的“天险腊子口”;深不可测的喀斯特地下深潭; 险要难行的“吹风坳”;发出雷鸣般吼声,水势汹涌,如万马奔腾的地下河急流;买卖街右侧“花果山”、“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石景。神仙洞的景观中,大的似擎天石柱,小的如毛发状的漫枝钟乳石,有倒垂悬桂,

有挺拔矗立,有盘旋上升的叶片状,有小巧别致的晶簇状,有玉石般洁白的石幔和石瀑,有如绢似锦的高大帷幕,有茫茫苍苍的“雪山松海”,有丛生争艳的石花和石葡萄,有三旋式石花,有内红外白的石蛋等等。

洞穴中如此众多的堆积物,从科学上分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岩石的崩塌和地下河的机械堆积等而形成的。天空的雨水降落到地面后, 不断地从石灰岩的裂缝中向地下渗流,在地面部位多溶解为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有机酸等变成带酸性的地下水,进入岩石的内部后逐渐溶解石灰岩,使地下水饱含碳酸钙。下渗过程中进入洞穴后,从洞顶和洞壁中渗流出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引起渗流水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的变化,使碳酸钙沉淀出来。并且可以根据水流的性质,形成不同形状和特性的沉积物。例如从洞顶呈滴水形式下滴的沉积物,主要是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同时因其来水量不同,可以成为高大粗硕的柱状体,也可以形成密密麻麻的须状细小钟乳石。由滴水生成的景物,大部分成同心圆状,层层包裹,由圆心向外, 形成放射状结晶,可以形成玛瑙晕纹,其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如果洞顶的渗流量较大时,成片状股状沿洞顶壁洞壁顺流而下,那样就形成景体较大的石帘、石幔、石帷幕、石瀑以及在洞床内的石梯田。各种景物还可以因水流下流时溅起的水珠沉淀出各种附着物,如石葡萄、石花、石榴和石毛等。凡是景观景物很多的大厅或洞穴内,其水汽是十分多的,有的相对湿度可达 100

%,这种过饱和的水滴,形成一种雾体,有的极细的水珠可以细小到为一滴水的千万分之一,这样的水珠变成一种气溶胶状态。气溶胶体和雾滴就依附在其他景物上,久而久之,慢慢地生长,可以将景物装扮得格外妖烧。如很细小的石毛、石刺、石树枝、石花与卷曲石。这种细小的附着体质地一般是非常纯的,多呈碳酸钙本色,洁白如玉,或晶莹剔透。但如果含有微量铁质, 则呈现出血红色和肉红色;含铁锰质,为黑漆色;含亚铁和铜盐,变为浅蓝色。色彩灿烂缤纷,极为美观。更有甚者,在洁净的滴水形成的钟乳石的四周,有时出现毛细管状的晶明透亮的管子,这种小管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 而且沿着不同方向发展,有的呈树枝分杈,有的为“S”形、发髻形。附着于钟乳石上的卷曲石中,就有这样成因生成的。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洞穴内有一种乳白色的、含有或不含有水分的粉末状或乳状沉积物,称月奶石,是由于细菌参予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月奶石在北 方多是不含水的,南方含水分较多。

无论对神仙洞还是对其他洞穴。很多研究者和观赏者都会谈到洞穴和景物的年龄究竟有多大,是什么时代形成的,离开现在有多久了。确定洞穴的年龄比较困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仪器能测量出洞穴生成的时间,但对景物生成年龄的测量则已经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一般常用的测量方法有14C、铀系法、古地磁方法和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如果估计景物的年龄在 6~

7 万年前以来生成的,可采用 14C 方法,其精确程度较高;测量 40 万年前以来的年龄,多采用铀系法较好。目前景物测量年代都采用铀系法,古地磁法测量景物应用得较少,而电子顺磁共振方法的应用则愈来愈广泛。如独山神仙洞系统中,最高的碉堡洞流石生成时间已有 30 多万年了,穿洞中的石笋最

早已有 41 万年,最晚也有 8 万年时间了。神仙洞干洞内的石笋最早者为 27

万年,晚者为 15 万年,而有水洞穴的钟乳石却不到 1 万年。从中不难看到, 高层洞穴形成的时间较旱些,其中景物的年龄也要大些,较底层或者本身就是地下河的洞穴,其生成时间要晚些。但从景物的色彩、游程和游览方式来

看,一般低位洞穴的景物色泽鲜艳,活力较大,旅程也较长,而且具有泛舟其中,水陆兼游的特点。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 阳岩厦青龙洞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2贵州省的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3阳河,犹如一条彩带串起颗颗珍珠,镶嵌在黔东南的高原。位于镇远县城东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4 阳河畔的青龙洞,就是一颗珍珠,闪烁在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5 阳河东岸的中和山上。中和山为一座长约 300 米、高 80 米的小石山,有祝胜桥跨

阳河与镇远城区相连接。中和山临河一侧为陡峭石崖,崖上洞穴纵横,

钟乳丛生。其中较大的洞穴有青龙洞(又称太和洞或南洞)、中元洞(又称中和洞或北洞)和位于两洞之间的紫阳洞,合称青龙洞群,是国家级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6阳河风景名胜区的景点组成部分。青龙洞由于地处两水夹流、绝壁千丈的中和山崖上,从江岸仰望,如悬空殿宇,重重叠叠,壮丽异常,历来称“入黔第一洞天”,也是“湘楚”入“夜郎”的交通孔道,因此才得名较早。青龙洞侧有两道瀑布自山巅直泻,如白蛟斗于峡中。巅顶平宽,元代置总督府于此。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7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太和洞,在中和山南,玄妙观后,昔有道士李道坚修养于此。”北洞在中和山北,今改为东岩洞,嘉靖元年(1522 年), 太守黄堂建塑晦翁像于内,名曰“紫阳院”。明曹学佺《贵州名胜志》记载: “府城玄妙观后有太和洞,广一丈二尺,案一丈八尺,旁有一支洞,深黑不可入。”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太和洞,即青龙洞,在中和山下,广丈余,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8倍之。幽折而上,旁有支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中元洞,在太和洞之北,亦名‘北洞’,又名‘东岩洞’,较南洞更深广,明

嘉靖间知府黄希英祀朱文公干内。”清田榕《游青龙洞》五律一首曰:“

步石梁渡,飞流下铁溪。呀然古洞口,清绝宝坊西。波暖龙鳞动,崖攒雁齿齐。攀援幽兴极,蛮榼正相携。”由上古书记载及实地观察得知,青龙洞群是一座岩屋(岩厦)性质的洞穴系统,它们宽为一丈有余,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9倍之,支洞较多的临河岩厦类型。然而它却是名扬中外,除了因为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0 阳河是“武陵五

溪”之一,“合西来诸水”,为黔东“水陆都会”、“湘楚”入“夜郎”的孔道等交通重镇外,青龙洞的古建筑群和诗人墨客的遗迹也使它蜚声全国, 吸引着中外游人,成为著名洞穴。

青龙洞古建筑群主要是从明弘洽、嘉靖以来陆续建造起来,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六组古建筑群组成的。在中和山石崖上的总体布局是依崖傍洞,贴壁凌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径连绵,回廊如带。建筑物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布局十分奇巧, 工艺精湛别致。

青龙洞依崖傍水,从水边到洞口,有青龙洞牌坊、灵官庙、吕祖殿、保山殿、半亭、观音殿和玉皇殿等七个建筑单元。大门为塔式牌坊,门额石刻阴文竖写草书“青龙洞”三字,系清光绪六年(公元 1880 年)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大门两侧有阳文石刻楹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门内石坎上,有清道光年间杨芳题刻的“海上飞来” 四字。向内石台上建有硬山顶灵官庙。吕祖殿为一座三层殿堂,一层廊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三楼客堂有光绪年间知府汪炳璈撰写对联:“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帆脚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左侧有观音殿,是两层殿堂重檐硬山顶建筑。底层檐柱吊脚支撑在半崖上。殿前走廊南端有过廊与吕祖殿三楼连通。南侧有保山殿,为

重檐悬山顶建筑。保山殿南,有紧靠石崖洞口修筑的六角攒尖顶半亭二座。沿观音殿后的石级盘旋而上,可以从北侧洞口进入青龙洞,洞口却敞开于悬崖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建造,为重檐庑殿式建筑,仅露前半部分, 后面殿堂在洞内。其顶层“望江楼”已接近崖顶。

紫阳洞也称“紫阳书院”,位于中和山石崖中段的上部。山门为塔式牌坊,楣上横书“紫阳洞”三字,门两侧楹联为:“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1水无双福地;黔南第一洞天。”山门西北侧石山上,有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山门后有一由天然石壁围就的小院。从小院东南面可登至青龙洞下的观音殿顶层,小院北面可达紫阳洞口石台上。石台外侧边沿,从南到北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 多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均为吊脚或架空结构。这原是阴嘉靖九年(1530 年)知府黄希英所建的朱文公祠旧址,明末倒塌。康熙十一年(1672 年)重修,并名“紫阳书院”。现存建筑为光绪初年建。

万寿宫位于中和山麓,紫阳洞正下方,是一组封闭式的建筑群体,由大门牌楼、戏楼、厢楼、杨泗将军殿、客堂、许真君殿、文天祥祠等构成。大门是一座高 16 米 6 柱 5 间的塔式牌楼,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塑的门额三幅,石刻对联一副和青龙洞全景砖雕二幅。戏楼为一座歇山顶建筑,饰有如意斗拱。杨泗殿、客堂和许真君殿均为硬山顶建筑,有半露天和露天走廊各一段,可凭眺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2阳河景色与府城风光。

中元洞又名中元禅院,位于石崖北段。为明嘉靖年间知府黄希英所建中山寺原址,清中叶后改进成中元禅院。由大佛殿、望星楼、藏经楼、六角亭、独柱亭等建筑构成。由祝圣桥东端进入石隙大门,沿曲径、回廊盘旋而上, 可到大佛殿。该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堂,殿前有古桂一株,是桂树中能结籽的稀有品种。望星楼在大佛殿北侧,重檐六角攒尖顶,建筑在石梭万状,岩孔千般,呈锥体形的千佛岩上。庭间仰望天空,星辰罗列,俯瞰碧水,倒影婆娑,一江渔火。藏经楼有过廊与望星楼相通,四壁装有 18 扇窗户,370 块白杨雕刻,有“松鹤永年”、“金鹿戏林”等雕刻。独柱亭建于望星楼后一块独立的岩石上,底座由独柱支撑。六角亭建于大佛殿东南侧中元洞口的石台上。中元洞是一个钟乳石悬桂的洞穴,有北、西、南三个出口。洞内外有明清时期的石刻多处。

中元洞口有一座横跨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3 阳河的古代七孔石桥,长 135 米,宽 8.5 米的祝圣桥,向为黔、湘、滇、鄂交通要道。它原名“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4 溪桥”,俗称“老丈桥”,传为庆祝康熙六十寿辰更名“祝圣桥”。该桥奠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建成后,被大水冲塌三次。直至清雍正元年

(1723 年),第三次修复,方坚好至今。桥中有阁楼,称“状元楼”。光绪初汪炳璈题桥上状元楼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夷路, 缅人骑象过桥来。”即记述清道光、咸丰年间,缅甸使者曾数次过此桥,每逗留此山,必憩息参禅之事。

青龙洞侧,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5阳河与另一条山溪夹流处,有巨岩独立河岸,岩石上丰下削,形若香炉,名“香炉岩”。岩上有“泝(溯)流光”、“楚峤风顺” 等摩崖。现建有莲花亭,喻香炉岩宛如一朵出水石莲。

香炉岩东面不远,有一溶洞与青龙洞相通,洞口一巨岩挺立,洞侧有崖环抱,原有寺,名“东山寺”,侧有石似犀牛,名“犀牛望月”。沿崖有一座纪念宋代名将杨继业的“令公庙”。东西两侧各有石拱桥一座,西侧拱桥

横跨两崖,下为空谷,东侧拱桥架于溪上,清流急湍,涛声盈耳。

距青龙洞不远,有山壁立如屏风,名“石屏山”,还有“天后宫”、“紫皇阁”、“青狮洞”、“四宫殿”等古建筑群。天后宫为供奉海神的庙宇。说明历史名城镇远虽远离大海,但曾一度是舟船云集,商贾聚会的水陆码头。它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历代为州、郡、府、县所在地,是黔东重镇,也是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6阳河风景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7 阳河景区,是以奇峡险滩、平湖碧水、幽深洞穴、明代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泛舟 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8 阳河,使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在青龙洞景地,每当雨后天晴,薄雾缓升,悬崖宣刺天穹,建筑物在云雾中或隐或

现,缥缈于鬼斧神工神仙洞 - 图19阳河上,有身临“天庭宫阙”,飘飘欲仙之感;每当日出斜

阳,洞中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更添神奇惊险。依崖傍洞,顺势而立,贴壁凌空,布局玄妙,工艺精湛的建筑艺术与神奇的溶洞风光融为一体,从而闻名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