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胜境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南,距县城 30 公里,离省狩混明市 180 公里, 是这一带规模宏大的溶洞群中颇为壮观的地下风景区。该洞全长 2500 米,分上下两层,两层高差 13~30 米,整个洞穴系统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平面上呈“8”字形,宽 2~30 米,高 2~25 米。有 40 多个洞厅, 100 多个景点。洞中有洞,洞中有树,洞中有山,洞中有水,被誉为“神仙所在”,“南滇一绝”。白龙洞内景色迷人,奇景荟萃,景点集中,是一处绝佳的旅游洞穴。钟乳石、石笋、石柱琳琅满目,造型奇特,巨柱如林,石笋遍地,钟乳石晶莹剔透,如仙如佛,似人似兽,若奔若飞,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其中“送子观音”、“行者借扇”、“八仙过海”、“劈山救母”、“孽尤受惩”、“龙女思凡”、“玉帝巡天”及“摇钱树”等景尤为突出,形象逼真,扑朔迷离,传说消魂。游览其中,似游于仙境,如飘逸梦中,举步抬足, 步移景换,实令人流连忘返。更有“龙壁浮雕”、“弯笋奇石”、“灵芝斜塔”、“悬空舞台”景点,为他洞所不见,是大自然的杰作,堪称“洞府四绝”。不仅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在科学上,特别对洞穴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很有研究价值。
白龙洞之美寓于奇、幽、险之中,而奇特、幽深和险峻的景物的形成, 有它一定的基础,一定的发展环境。大致距今 2.25 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的中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蓝湛湛的浅海,碧波荡漾。其中生长着大量生活于海底的底栖生物和生活于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生成各自的骨骼,生物死亡后的骨骼被波浪、海流、潮流所粉碎,成为不同级别的碎屑物质,随波逐流,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这样年久日长,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物愈积愈厚,越压越实,就成了石灰岩。在石灰岩成岩过程中,海水中的镁离子,取代了少量钙离子,也就是由石灰岩变成为含有镁的白云质石灰岩,这种白云质石灰岩在含有碳酸的水中特别容易被溶解。后来由于地壳的不断变动,把石灰岩抬升到陆地上来,大致到距今 6500 万年前的第三纪早期,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中的西藏地块发生碰撞,印度板块插入西藏地块之下,就将西藏高高抬起,西藏东侧的云南也因此被带动抬升成云南高原,同时高原内部产生了很多断裂,这些断裂有南北方向的,也有东北西南方向的。白龙洞地区正好处于南北断裂带和北东断裂带挟持的三角地带,因而岩石的裂隙、断裂十分发育,促进地表水向下渗透,致使地下洞穴非凡的发育。由于云南高原的升起是升升停停、停停升升的,地下水的活动也是时而以垂直向下为主,时而以水平方向运动占优势。在水平方向占优势时就形成水平溶洞层,垂直流动为主时,就在洞内生成纵向的落水洞,使各水平溶洞层之间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洞穴系统。白龙洞就是一个有五、六层水平溶洞,其间有竖井状洞穴相联系的洞穴系统。同时,自第三纪以来,降雨量和降水特性也有变化,有时降雨量大,有时小, 有时为暴雨特性,有时雨量均匀分配,这种降水量和特性的变化部直接影响着侗穴的发育和洞内沉积物的特点的形成。
优美的白龙洞,自洞口起就是一长卷难得的丹青。首先是雄伟奇特的洞口,高约 10 多米,宽 10 米,宏大宽敞,气势雄伟,犹如虬龙大张其口,叱咤风云,顶部钟乳石悬吊,似龙须飞刺,獠牙交错,大有吸足百川之水,啸天欲矫夭之势。这些悬挂的钟乳石,十分奇怪,不按滴水的重力作用,垂直
向下生长,而是弯曲斜伸洞外,而龙的“牙尖”,似乎略向上翘。其下的石笋上,也可以见到一条条呈线状伸向洞口的阳光部位钙质体,这种物质科学上称主为“石刺”,与钟乳石外翘一样,都是生物作用的结果,称生物喀斯特现象。因为这种石笋和钟乳石在生长过程中,大量低等植物(苔藓、藻类) 生长在其内,它们具有喜阳性,在阳光作用下经过光合作用获得养分。经过漫长的时间,低等植物石化后,就形成向阳光翘起的各种堆积物。洞口正中, 有一根 10 米左右高、1 米粗的石柱,撑在洞口,柱上有各种雕刻图案,称为“龙柱”。
自洞口向内数米的两侧洞壁上布满大量钙板,从上到下,层层叠叠,镂蚀中空,纵横交错,形成精雕细琢的多幅巨型镂空浮雕。它们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奇景叠出,玲球别透,酷似北京“九龙壁”浮雕,有腾空驾雾,矫天远去之势。此“龙壁浮雕”为自龙洞四绝之一。
过“龙王巡海”景点,就到“弯笋奇石”一景,弯曲的石笋和钟乳石形成时,地心引力失去对它们的作用,这是白尤洞四绝之二。究其原因,这种呈半圆状、折曲状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洞穴内有风的吹袭,长时间的恒方风,使上述堆积物的凝聚方向偏于一边,其后洞内又不通风,曲弯上下的滴水堆积物又呈正常的垂直方向发展,终于形成上下垂直而中间弯曲的奇异怪石,实为他洞所不见。
欣赏了“弯笋奇石”奇景后,向前就到了“夫妇对拜”,此乃两根石笋高矮相当,相对一侧有附近的石笋,形如相掬双手。过此后,即为“南国雨林”,见大量石笋、钟乳石、石柱大小相间,高低起落,一个石柱内各段也有祖有细并不均一而终。根据观察,这里曾有过气候变化,导致来水量多寡不一,季节性水流速度差异,落水点分散,且时有移动,形成众多奇形怪石。再进有“龙府金钹”景点,即一根根垂直的石往上,往往生出 2~3 节似竹节般的大扁盘,这种盘状体,称为石盾。石盾形成于有空隙的两端之间,中间有渗透水渗出扩大呈盘形。这里石柱中的石盾是由于石柱形成后,或由于重量过大,或由于底部掏空,无支撑骨架,因而石柱中断,但断口又狭,从而形成盾状如钹,如连续断裂,则可以连生多钹了。这种“龙府金钦”,也是他洞所罕见的。
上层洞穴的最后一厅,称“犀牛望月”。这里抬头可见半月形青天,迷漾的光线直射洞厅。一塘碧波泓水,中间伏着形似犀牛的石笋,翘望半月洞外青天,故名。这里也是游览小憩的地方,举目可以观赏周围奇景,侧耳还可以倾听导游人员讲的娓娓动听的龙女故事:“此处本为一个美丽的湖泊, 住着小伙子阿青。南海龙王小女儿玉莲公主见阿青勤恳忠厚,两人就结为夫妻,恩爱生活,生有一子。殊料玉莲表兄黑龙生性凶残,长期追求玉莲不成, 又见玉莲与阿青相爱,妒火中烧,顿生歹意,向湖畔猛吐毒水,所到之处, 遍地赤土。玉莲拟变龙身以吸毒水,然阿青已枪先吞下云雨珠,变化成青龙, 拼命吸毒水,但由于凡胎俗体,身躯渐被毒水所化灭。玉莲悲痛之极,掏尽毒水,在阿青献身之处坠入地腹,隐于白龙洞中,并把白龙洞修缮得似人间天堂。”下层洞穴,有“李白观瀑”、“幽谷小溪”。两景均因石瀑生景, “李白观瀑”中飞瀑直下,有一石笋,凝视深思,如李白吟诗作赋;后者瀑面较狭,高度较小,两侧石拄石笋,如森林树木,石瀑如林中幽谷小溪,涓涓流水,流淌不停。此外有“恶龙受惩”、“通天大厅”、“送子观音”、“坐观珊瑚林”、“海底世界”、“群仙祝寿”、“龙女峰”、“空中舞台”、
“摇钱树”等景。其中“摇钱树”为一石柱,顶部四周长满钟乳石,钟乳石披下,其外部有点点浩白无瑕的方解石,形如金钱,故名“摇钱树”,又是“南国古榕”。再过为“灵芝斜塔”,是白龙洞四绝之三。高 18.3 米,下部直径 3 米多,倾斜度约 20°,整个塔身为层层叠叠的白玉灵芝所盖,故名。巨大倾斜而不倒的石柱,柱身斑花镂到,蔚为奇观。再者“悬空舞台”和“石笋穿板”,也是白龙洞四绝之四。“石笋穿板”是洞穴内水文状态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滴水长期不变地下滴,而底部的水流时常变化,当底部有涓涓细流时,则凝聚成一层钙板;当底部无水时,则只有石笋依然上涨,久而久之, 水文的多次变化,导致同一石笋似刺破层层钙板了。“悬空舞台”之绝景尤为奇观,因白龙洞的变化很多,或为地下河,或为干溶洞,或为半充水洞穴。“悬空舞台”是由于在河流冲积层之上铺盖了一层钙板,后来河流砾石层被水流所掏去,留下长 10 米、宽 4 米、厚 0.3~0.4 米的台板,在台板上重新长有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钟乳石和石笋,构成了“悬空舞台”这一奇景。
白龙洞自开发以来,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也有当代书法丈师、名人的题咏和墨迹多帧。有杨修品的“龙潜南滇”,王献生的“神仙所在”,熊秉明的“白龙洞”,赵朴初的“白尤洞”等,以及刘明辉的题词“洞景壮观, 堪称一绝”,高治国的一词(调寄调笑令):“龙洞,龙洞,雕塑天然画栋, 造型跌岩跌环,云天海底景观。观景,观景,共赴地下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