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林小安 注译
召公奭与周同姓,〔1〕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
【注释】〔1〕“召公奭”,燕国始封君,名奭(音 sh@),原食邑于召(音 sh4o, 陕西岐山西南),故又称召公、召伯,助武王灭商,封于燕(以长子就封,次子留周王室,世为召公),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死谥康公。《谷梁传》庄公三十年曰“燕周之分子”,《白虎通·王者不臣章》曰“召公,文王子”,《论衡·气寿篇》曰“召公,周公之兄”,《书》、《诗》疏及《诗》、《礼》释文引皇甫谧曰“文王庶子”,《书·君奭疏》及本书《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一直无定说。然观周史, 召公与周公长期并世而为王室重臣,若非文、武嫡亲,恐难如此。〔2〕“北燕”,即燕国,都蓟(今北京西南),出土燕国青铜器自名为“匽”或“郾”。周时在今河南汲县东南有姞姓燕国,故蓟燕又称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1〕自陕以西,〔2〕召公主之;自陕以东, 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3〕
《君奭》不说周公。〔4〕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5〕假于皇天;〔6〕在太 戊时,〔7〕则有若伊陟、臣扈,〔8〕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9〕在祖乙时,
〔10〕则有若巫贤;〔11〕在武丁时,〔12〕则有若甘般:〔13〕率维兹有陈,〔14〕
保乂有殷”。〔15〕于是召公乃说。
【注释】〔1〕“三公”,周代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书·周官》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公羊传》隐公五年曰“天子三公者问?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尚书·顾命》则明言“太保奭”,《君奭》亦称“保奭”, 现存西周初年保卣等青铜器铭中之“保”即“保奭”。〔2〕“陕”,何休谓“盖今弘农陕县是也”,地在今河南陕县。《公羊传释文》曰“陕,一云当作郏,王城郏鄏”,
《左传》宣公三年曰“成王定鼎于郏”,或曰本文之“陕”当“郏”之误,地在今河南洛阳。〔3〕“《君奭》”,史官记周公勉召公共辅成王之文,今存《尚书》内。文首言“君奭”,故以为篇名。〔4〕“说”,音 yu8,通“悦”。根据本文所述,召公对周公摄政生疑,故谓“《君奭》不说周公”。〔5〕“汤”,商朝开国君,又称大乙, 殷墟、周原甲骨文作“唐”(汤、唐古音通,互借)。“伊尹”,名挚,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到商汤重用,助汤灭夏,为国权臣。殷墟出土甲骨卜辞屡见致祭伊尹之辞, 可知其确为商汤时臣。〔6〕“假”,《尚书·君奭》作“格”,至也。“皇天”,古人眼中主宰万物之天神。本句谓伊尹对国家的治理合于皇天之道。〔7〕“太戊”,商代国王,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任用伊陟、巫咸治理国家,使商复兴。〔8〕“伊陟”,太戊时大臣,伊尹之子。“臣扈”,太戊臣。“上帝”,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上帝”,是商人心中主宰万物之天神。〔9〕“巫咸”,太戊时大臣,或曰即殷墟卜辞之“咸巫”。〔10〕“祖乙”,商代国王,河亶甲子。〔11〕“巫贤”,祖乙时大臣,巫咸子。〔12〕“武丁”,商代国王,小乙子,古称高宗,为殷代中兴之王。〔13〕“甘般”,武丁时重臣,殷墟卜辞中屡见其帅军征战,称为“自(师〕般”。〔14〕“陈”, 位列。此谓各个贤臣均得其位,〔15〕“乂”,音y@,治理,安定。
召公之治西方,〔1〕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2〕决狱政 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率,而民人思召公之政,
怀棠树不敢伐,〔3〕哥咏之,〔4〕作《甘棠》之诗。〔5〕
【注释】〔1〕“西方”,指前文所说“自陕以西”。〔2〕“棠树”,又称甘棠,
《尔雅·释木》曰“杜,甘棠”,乔木,有赤、白两种,赤者称杜,白者称棠。白堂即甘棠,也称棠梨,果实酸美可食。〔3〕“怀棠树不敢伐”,《括地志》曰:“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今河南宜阳东)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 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4〕“哥”,通“歌”。〔5〕“《甘棠》之诗”,今存《诗经·召南·甘棠》即是。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1〕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2〕共和之时。〔3〕
【注释】〔1〕“自召公己下九世至惠侯”,这个时期的燕国历史在司马迁时已无流传,故而缺如。〔2〕“周厉王”,名胡,因施暴政被国人所逐。“彘”,音 zh@, 今山西霍县、厉王于公元前八四二年奔此。〔3〕“共和之时”,共和元年为公元前八四一年,十四年后周宣王即位。
惠侯卒,子釐侯立。〔1〕是岁,周宣王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2〕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注释】〔1〕“釐”,音 x!。公元前八二八年,釐侯立。〔2〕“郑桓公”,名
友,周宣王弟,郑国始封君,公元前八○六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郑”,今陕西华县, 幽王时东迁,武公时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1〕秦始列为诸侯。〔2〕
【注释】〔1〕“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以伯服代宜臼为太子,实行暴政,遭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被犬戎追杀于骊山下,时当公元前七七一年。〔2〕“秦始列为诸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始列为诸侯。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1〕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 子桓侯立。〔2〕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
【注释】〔1〕“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此年。〔2〕“子桓侯立”,《世本》曰“桓侯徙临易”,临易在今河北雄县。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1〕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2〕惠 王出奔温,〔3〕立惠王弟颓为周王。〔4〕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
〔5〕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6〕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7〕燕君
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8〕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 使燕复修召公之法。〔9〕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注释】〔1〕“齐桓公始霸”,公元前六七九年,齐、鲁、郑、宋、卫、陈于鄄
(今山东鄄城北)结盟,齐桓公为诸侯长,称霸开始。〔2〕“与宋、卫共伐周惠王”,
《十二诸侯年表》及《左传》庄公二十年俱云燕、卫伐周,无宋伐周。“周惠王”,名阆,公元前六七六年至前六五二年在位。或曰伐周是姞姓燕,非姬姓燕。〔3〕“温”, 周王畿内小国,今河南温县南三十里。〔4〕“颓”,音 tu0,《左传》作“子颓”、“王子颓”,公元前六七三年为郑伯、虢叔所杀。《周本纪》及《左传》庄公十九年并言颓为周庄王嬖姬姚所生,《周本纪》且明言“立釐王弟颓为王”,是知此处“惠王弟颓”当作“釐王弟颓”。〔5〕“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左传》庄公二十年曰: “春,郑伯和王室(在惠王与子颓间调和),不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郑之大都,今河南禹县)。秋,王及郑伯入于鄢(今河南偃师南)。遂入成周。” “燕仲父”,燕臣。“内”,通“纳”,纳入。〔6〕“山戎”,古部族名,散处在今
河北迁安、卢龙、滦县一带。〔7〕“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据《齐太公世家》“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8〕“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齐太公世家》“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括地志》谓在沧州长芦县(今河北沧县)东北十七里燕留故城。〔9〕“召公”,指召公奭。所谓“召公之法”,即“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之法。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之会,〔1〕称伯。〔2〕三十一年,秦师败 于殽。〔3〕三十七年,秦穆公卒。〔4〕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5〕
【注释】〔1〕“晋文公为践土之会”,公元前六三三年,晋文公会同齐师、宋师、秦师与楚师会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大败楚师,奠定了霸主地位。是年夏, 晋文公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鲁、齐、宋、蔡、郑、卫、莒等诸侯会盟并称霸。
〔2〕“伯”,音b4,通“霸”。〔3〕“秦师败于殽”,公元前六二八年,秦穆公派
孟明视、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袭郑,回归时在殽山为晋伏军所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生擒。“殽”,音 xi2o,亦作“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六十里,西接陕县,东接渑池,地形险要,为关中与中原必经之地。〔4〕“秦穆公”,名任好, 公元前六二一年卒。〔5〕“桓公”;《索隐》“谯周云《世本》襄伯生宣伯,无桓公, 今检《史记》,并有‘桓公立十六年’”。《正义》云:“燕四十三代,三桓公,二僖公,二宣公,二惠公,二文公,盖国微,其谥故重。”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
立。是岁晋灭三郤大夫。〔1〕
【注释】〔1〕“晋灭三郤大夫”,公元前五七四年,晋厉公杀其大夫郤犨、郤犨、郤至。“郤”,音x9。或曰晋灭三郤在前年,当燕昭公十三年。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1〕四年卒,子惠公立。
【注释】〔1〕“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公元前五四八年,齐大夫崔杼杀其君庄公
(光)。
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1〕六年,惠公多宠姬,〔2〕公欲去诸大夫而 立宠姬宋,〔3〕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四年,齐高偃如晋,〔4〕请 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注释】〔1〕“齐高止来奔”,公元前五四四年,齐大夫公孙虿、公孙灶逐大夫高止,高止奔燕。高止,又称子容、高子容。〔2〕“惠公多宠姬”,《左传》昭公三年作“燕简公多嬖宠,欲去诸大夫而立其宠人。冬,燕大夫比以杀公之外嬖。公惧,奔齐。书曰‘北燕伯款出奔齐’”,与本书不同,未知孰是。或曰三“姬”字当作“臣”,
《年表》云:“公杀公卿立幸臣,公恐出奔齐”。〔3〕“宋”,宠姬名。〔4〕“齐高偃如晋”,《左传》昭公六年曰:“十一月,齐侯如晋,请伐北燕也。晋侯许之。十二月,齐侯遂伐北燕,将纳简公。”《春秋》昭公十二年曰:“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本文前述“六年”事,后述“四年”事,于理不合,《年表》曰伐燕在“九年”,“四年”疑为传写之误。“高偃”,又作“高酀”,高俀(敬仲)玄孙。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晋公室卑,〔1〕六卿始强大。〔2〕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破楚入郢。〔3〕十九年卒,简公立。简公十 二年卒,献公立。晋赵鞅围范、中行于朝歌。〔4〕献公十二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5〕十四年,孔子卒。〔6〕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
【注释】〔1〕“晋公室卑”,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君主势衰,政权下落大夫手中。“公室”,国君之政权与力量。《左传》晋昭公卒,六卿强,晋室卑弱当燕共公三年。
〔2〕“六卿”,晋国的范、中行、知、赵、韩、魏六族氏世代皆为晋卿,故称六卿。此时晋公室已衰败,政权逐渐控制在六卿手中。〔3〕“阖闾”,又作“阖庐”,名光, 公元前五一四年至前四九六年在位。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率军攻入楚郢都。“郢”, 楚都,在今湖北江陵东北、纪南城东南。〔4〕“赵鞅”,即赵简子,晋卿。“范”, 范氏,本为士氏,士◻之后,公元前六○二年士会代荀林父为政,自此士氏遂兴。士会初封随,故曰随武子,后改封范,故又曰范武子。以后其子孙均称范氏。“中行”,中行氏,晋公族逝敖始食采于荀,为荀氏,晋文公时荀林父将中行,故又称中行氏,以后其子孙遂称中行氏。此处“范”指范吉射(又称士吉射),“中行”指中行寅(又称荀寅)。“朝歌”,卫邑,今河南淇县。赵鞅围朝歌,事在公元前四九四年,后范、中行被逐奔齐,范氏、中行氏遂亡。〔5〕“田常”,又称田成子,即陈成子,齐臣,于公元前四八一年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尽杀公族中强者,此后齐国遂由陈氏专权。“简公”,齐君,公元前四八四年即位。〔6〕“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公元前四七九年去世。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灭知伯,〔1〕分其地,三晋强。〔2〕
【注释】〔1〕“韩”,指韩康子(名虎),其先祖韩武子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 故称韩氏。韩氏自韩献子(名厥)将中军后,世为晋之大族。“魏”,指魏桓子(名驹), 晋献公十六年封毕万于魏(今山西芮城),其后子孙遂称魏氏。魏氏渐为晋之大族,魏献子亦曾将中军执国政。“赵”,指赵襄子(名无恤),其先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功得赐邑赵城(今山西赵城县),其后子孙遂称赵氏。周幽王时赵氏去周如晋,建赵氏于晋国,晋文公时赵衰助其创立霸业,其后世为晋之重臣大族。“知伯”,又作智伯,指知襄子(名瑶)。知氏在晋昭公时为强族六卿之一,晋出公时知氏与韩、赵、魏共分范、中行之地。赵鞅死后,知瑶代其为政,公元前四五三年(晋出公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瑶。据《纪年》杀知氏在燕成公二年。〔2〕“三晋”,指分晋为三之韩氏、赵氏、魏氏。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1〕成公十六年卒,湣公立。〔2〕湣公三十 一年卒,釐公立。〔3〕是岁,三晋列为诸侯。〔4〕
【注释】〔1〕“成公”,《纪年》成公名载。〔2〕“湣”,音 m!n。〔3〕“釐”,
又作“僖”。〔4〕“三晋列为诸侯”,《纪年》作“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十三年而三晋命邑为诸侯”,与此不同。周威烈王正式任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在公元前四○三年。
釐公三十年,伐败齐于林营。〔1〕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岁,秦献公卒。〔2〕秦益强。
【注释】〔1〕“伐败齐于林营”,事不可考。〔2〕“秦献公卒”,秦献公卒于公元前三六二年。
文公十九年,齐威王卒。〔1〕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2〕说文公。文 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3〕因约六国,〔4〕为从长。〔5〕秦惠 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注释】〔1〕“齐威王卒”,齐威王卒于公元前三二○年。〔2〕“苏秦”,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字季子。本书有《苏秦列传》详述其事。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亦载苏秦之事,有所不同。苏秦为战国游说之士,此前曾游说周显王、秦惠王,未获采用,故又来见燕文公。他建议燕国与东方诸国联合,共同
抵御西方强国秦国。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给他车马金帛赴赵国游说。〔3〕“赵肃侯”,名语,公元前三四九年至前三二六年在位。〔4〕“六国”,指秦以外之东方六国:齐、魏、韩、赵、楚与燕。〔5〕“从”,音zòng,通“纵”,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为纵,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为横,战国时东方六国南北联合对抗秦国称为合纵,秦国为离间六国向东笼络其中之国打击其他国家称为连横。〔6〕“秦惠王”,名驷,又称惠文王,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前三二五年称王。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为易王。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我,〔1〕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
〔2〕十年,燕君为王。〔3〕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
间,〔4〕欲以乱齐。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5〕
【注释】〔1〕“齐宣王”,名辟彊,田氏,公元前三一九年至前三○一年在位。
〔2〕“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本书《苏秦列传》载苏秦谓齐王曰“今燕虽弱小, 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恐而归燕十城。〔3〕“燕君”,指易王,前言“易王”者,乃后世追谥之称。据《战国策·中山策》,公元前三二三年,魏将公孙衍
(犀首)发起“五国相王”。五国,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为的是和秦、齐、楚三大国对抗。〔4〕“说王使齐”,本书《苏秦列传》载“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间”,音 ji4n,离间。〔5〕“燕哙”, 燕王名哙,公元前三二○至前三一八年在位。燕王哙三年让君位于其相子之。后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叛乱,齐宣王乘机攻占燕国,燕王哙与子之皆死于是。“哙”,音 ku4i。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1〕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2〕而苏 代与子之交。〔3〕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4〕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 “齐王奚如?”〔5〕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6〕而听其所使。
【注释】〔1〕“齐人杀苏秦”,《苏秦列传》载“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 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2〕“子之”,燕国相国,下文及《战国策·燕策》均言苏代与子之为婚。〔3〕“苏代”,游说之士,东周雒阳人。本书《苏秦列传》、
《战国策》均称苏代为苏秦之弟。然本书与《战国策》记载苏秦、苏代事均十分混乱。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苏秦史事的较翔实的记载。经研究可确认苏秦实与燕昭王、齐湣王、奉阳君(李兑)、韩珉同时,苏秦的一生, 主要是为燕昭王作反间;而苏代应是苏秦之兄,苏代游说诸侯较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末期,已往来于楚、魏、燕、齐各国。说详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杨宽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年代和历史背景》。〔4〕“与楚、三晋攻秦”,《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一年,苏秦约纵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纵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尚有齐攻秦。〔5〕“奚”,疑问词,何。〔6〕“遗”,音w8i,赠与。“百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本句作“使人遗苏代金百镒”,赵岐《盂子·公孙丑》注曰:“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镒是为二十四两也。”
鹿毛寿谓燕王:〔1〕“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 于许由,〔2〕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 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 “禹荐益,〔3〕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 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4〕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5〕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 顾为臣,〔6〕国事皆决于子之。
【注释】〔1〕“鹿毛寿”,《春秋后语》作“厝毛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作“潘寿”,且曰“潘寿,阚者”,顾广圻曰“《今本》阚作隐”。是鹿毛寿为隐者, 故《韩非子》曰“燕使人聘之”。〔2〕“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3〕“益, 古东夷部族首领,相传助禹治水有功。〔4〕“启”,禹子。〔5〕“三百石”,官吏俸禄三百石。石,音 d4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以谷物多少为俸给标准,“三百石”, 即三百石谷。“效”,呈也。〔6〕“顾”,反。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1〕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2〕将攻子之。 诸将谓齐湣王曰:〔3〕“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 “寡人闻太子之义,〔4〕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5〕明父子之位。寡 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6〕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 众,〔7〕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 军市被死,以徇。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8〕“今伐燕,此文、武之时,〔9〕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 之兵,〔10〕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11〕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12〕
【注释】〔1〕“恫”,音 dòng,恐惧。〔2〕“市被”,燕臣。“太子平”,即燕昭王,公元前三一一年至前二七九年在位。〔3〕“齐湣王”,《战国策》、《孟子》记此事作“齐宣王”,应是宣王。〔4〕“寡人”,诸侯自称。〔5〕“饬”,整顿、整治,告诫。〔6〕“先后”,犹言左右、辅助。〔7〕“要”,音 y1o。邀约,连结。〔8〕“孟轲”,即战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公元前三七二年至前二八九年在世,时任齐宣王客卿。〔9〕“此文、武之时”,指此时相当于文王、武王创立周王朝基业之时,伐灭商纣,取而代之。〔10〕“章子”,即匡章, 孟轲弟子。阎若璩曰:人名下系以“子”字者,当时有此称:田盼为盼子,田婴为婴子, 田文为文子,秦魏冉称冉子。〔11〕“子之亡”,《竹书纪年》曰:“齐人禽(擒)子之而醢其身也。”〔12〕“是为燕昭王”,《年表》曰“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竹书纪年》曰“子之杀公子平”,故或疑燕昭王非太子平。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1〕“齐因孤 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2〕邹衍自齐往,〔3〕剧辛自赵往,〔4〕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
〔5〕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1〕“郭隗”,燕人。隗,音 w7i。〔2〕“乐毅”,魏乐羊之后,素习
兵书。燕昭王任为上将军,率秦、楚、韩、赵、魏诸军伐齐,攻占七十余城,以功封于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齐使反间计,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为将,毅惧诛奔赵, 赵封于观津,号望诸君。〔3〕“邹衍”,又作驺衍,约公元前三○五年至前二四○年在世,齐临淄人,主阴阳家说,“深观阴阳消息”,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时世盛衰兴亡,皆随金、木、水、火、土五德为转移,把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说附会于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盛称“◻祥度制”,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来原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4〕“剧辛”,赵人。据本篇剧辛于昭王即位时来燕,下文又曰喜王十七年伐赵,为赵所杀。昭王即位至喜王十七年共历七十余年,剧辛难有如此长寿,疑剧辛赴燕或晚于此。〔5〕“吊”,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
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1〕入至临淄,
〔2〕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3〕其
余皆属燕,六岁。
【注释】〔1〕“北”,败北、败逃。〔2〕“临淄”,古营丘,齐献公自薄姑迁都于此,更名临淄,春秋战国为齐国都。〔3〕“聊”,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按: 本书《乐毅田单列传》及《战国策·齐策》《燕策》并无“聊”,疑“聊”字衍。“莒”, 音j(,今山东莒县境。“即墨”,故城在墨水边,故称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1〕
【注释】〔1〕“惠王”,公元前二七八年至前二七二年在位。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2〕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3〕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 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4〕
【注释】〔1〕“隙”,音 x@,缝隙、裂痕,引申为怨恨、纷争。〔2〕“乐毅亡
走赵”,赵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后死于赵。〔3〕“田单”,齐将,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初为市吏,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后施反间计,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他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余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
〔4〕“襄王”,名法章,公元前二八三年至前二六五年在位。
惠王七年卒。〔1〕韩、魏、楚共伐燕。〔2〕燕武成王立。〔3〕
【注释】〔1〕“惠王七年卒”,本书《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一年)载“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年表》是年为燕武成王元年,知惠王为其相公孙操所杀。〔2〕“韩、魏、楚共伐燕”,《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魏世家》、《赵世家》未载此事。〔3〕“燕武成王”,惠王子, 公元前二七一年至前二五八年在位。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1〕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2〕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3〕
【注释】〔1〕“中阳”,应是“中人”之误,《赵世家》“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2〕“长平”,赵邑,在今山西高正县西北。秦将白起大败赵军于此,坑杀降卒四十万。〔3〕“孝王”,公元前二五七年至前二五五年在位。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1〕三年卒,子今王喜立。〔2〕
【注释】〔1〕“秦围邯郸者解去”,据《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龁攻邯郸,不拔,去”。〔2〕“喜”,燕王喜公元前二五四年至前二二二年在位,为秦所
迫徙居辽东,终为秦所灭。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1〕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
〔2〕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
乐间问之。〔3〕对曰:“赵四战之国,〔4〕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 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5〕卿秦攻代。〔6〕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7〕“与 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8〕不祥,兵无成功。” 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9〕将渠引燕王缓止之曰:〔10〕“王必无自往, 往无成功。”王蹵之以足。〔11〕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 至宋子,〔12〕赵使廉颇将,〔13〕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 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注释】〔1〕“秦昭王”,亦曰昭襄王,名稷,公元前三○六年至前二五一的在位。〔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战国策》作“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 此处疑有错漏。〔3〕“乐间”,乐毅奔赵后,燕王复以其子乐间为昌国君。〔4〕“赵四战之国”,赵西接秦,南毗韩、魏,北连胡貊,皆强国劲敌,四面皆有战事,故称四战之国。〔5〕“鄗”,音h4o,赵邑,今河北柏乡县北。〔6〕“卿秦攻代”,《战国策》作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鄗,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与此不同。“卿秦”,燕将。“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公元前四七五年为赵襄子所灭,襄子将其封与其侄赵周。〔7〕“将渠”,燕相。〔8〕“报”,对邻国通问修好的报答回访。〔9〕“偏军”,配合主力部队的军队。〔10〕“绶”,丝带。〔11〕“蹴”,同“蹴”,音 c),踢。〔12〕“宋子”,赵地,今河北巨鹿一带。〔13〕“廉颇”,赵将,赵惠文王时,因率师破齐,拜为上卿;赵孝成王十五年,领兵大破燕军于鄗,封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获罪奔魏,后病死楚寿春。
六年,秦灭东周,〔1〕置三川郡。〔2〕七年,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3〕 秦置大原郡。〔4〕九年,秦王政初即位。〔5〕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6〕 拔之。赵孝成王卒,〔7〕悼襄王立。〔8〕使乐乘代廉颇,〔9〕廉颇不听,攻 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10〕十二年,赵使李牧攻燕,〔11〕拔武遂、方 城。〔12〕剧辛故居赵,〔13〕与庞煖善,〔14〕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 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15〕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 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16〕置东郡。〔17〕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18〕赵悼襄王卒。〔19〕二十三年, 太子丹质于秦,〔20〕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21〕置颍川郡。〔22〕 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23〕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24〕
【注释】〔1〕“秦灭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二四九年)任用吕不韦为相国,灭掉了建都于巩(今河南巩县)的东周。东周,古国名,周显王二年(公元前三六七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号东周。〔2〕“三川郡”,秦在灭巩(东周)后, 又出兵攻韩,取得韩的成皋、荥阳,连同原先的西周(周末周考王以王城故地分封其弟揭,为桓公,王都在洛阳,王城在西,故称西周,公元前二五六年,为秦将摎攻灭)、东周故土,合建成三川郡。三川郡因有伊、洛、河三川故名。〔3〕“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本书《秦本纪》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指此。“榆次”,春秋时为晋之魏榆,战国属赵,称榆次。〔4〕
“大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大”通“太”,故大原郡又作“太原郡”。〔5〕“秦王政初即位”,公元前二四六年,嬴政即秦王位。〔6〕“繁阳”, 今河南内黄县东。〔7〕“赵孝成王”,名丹,惠文王子,公元前二六五年至前二四五年在位。〔8〕“悼襄王”,孝成王子,名偃。〔9〕“乐乘”,乐毅宗人,赵将。〔10〕“大梁”,魏都,今河南开封。〔11〕“李牧”,赵将。〔12〕“武遂”,今河北安平县东。“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13〕“剧辛”,本赵人,后仕燕。〔14〕“庞煖”, 赵将。煖,音 xu3n。〔15〕“弊”,疲困。〔16〕“秦拔魏二十城”,本书《秦始皇本纪》曰“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17〕“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南。〔18〕“邺”,音 y8,今河南安阳。《秦始皇本纪》曰:“十一年,王翦、桓■、杨端和攻邺,取九城。”〔19〕“赵悼襄王”,名偃,孝成王子,公元前二四四年至前二三六年在位。〔20〕“太子丹”, 亦称燕丹,燕王喜之太子。“质”,人质。〔21〕“韩王安”,韩桓惠王子,立九年亡。
《秦始皇本纪》曰“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22〕“颍川郡”,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韩都,秦始皇十七年置颍川郡,辖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地。〔23〕“赵王迁”,悼襄王子,又称幽缪王,亦称幽愍王,《赵世家》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秦始皇本纪》曰“十九年,王翦、羌廆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迁)”。〔24〕“赵公子嘉”,悼襄王嫡子,
《赵世家》“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代”,春秋时晋地,战国属赵,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等县。
燕见秦且灭六国,〔1〕秦兵临易水,〔2〕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 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3〕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 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4〕燕王亡,徙居辽东,〔5〕斩丹以献秦。
〔6〕三十年,秦灭魏。〔7〕
【注释】〔1〕“且”,将。〔2〕“易水”,水名。其水有三,皆发源河北易县。起自定兴西南入拒马河,为中易,今大部已干涸。在定兴西沙河流入合于中易者为北易, 即今之易水。经徐水县名瀑河者为南易。〔3〕“荆轲”,卫人,称荆卿,又称庆卿, 为太子丹客,受命至秦刺秦王,诈献秦仇樊於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藏匕首于图中,展图取匕首以刺秦王,不中,被杀。“督亢”,燕膏腴之地,在今河北涿县东。佯称献督亢地与秦,故画其图而献焉。〔4〕“蓟”,音 j@,燕都,今北京市西南。〔5〕“辽东”,燕郡名,辖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6〕“丹”,太子丹。太子丹曾派荆轲刺秦王,故斩丹阻秦灭燕。〔7〕“秦灭魏”,《秦始皇本纪》曰“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1〕是岁,秦将王贲亦虏代王嘉。〔2〕
【注释】〔1〕“卒灭燕”,《秦始皇本纪》曰“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 攻燕辽东,得燕王喜”,时公元前二二二年。〔2〕“代王嘉”,赵公子嘉,秦始皇十九年“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
措齐、晋,〔1〕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注释】〔1〕“甘棠”,指召公奭曾听讼于其下之甘棠之树,周人怀召公之德, 不伐其树以思之。〔2〕“蛮貉”,指落后野蛮的部族,又作“蛮貊”。〔3〕“措”,
又作“错”,错杂,交错。〔4〕“崎岖”,音q0q&,道路险阻不平,比喻处境困难艰险。〔5〕“社稷”,社稷即国家。国必有土,土神曰社;民必有食,谷神曰稷,故以社稷代指国家。“血食”,古时杀牲取血,用以祭祀。社稷受享血食喻国家主权尚在。
〔6〕“于姬姓独后亡”,按:姬姓卫国于公元前二○九年而灭,姬燕非最后所亡之姬姓国。
译 文
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姓姬氏。周武王灭亡了殷纣王,把召公封在了北燕。
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为三公之一。自陕以西,由召公治理,自陕以东, 由周公治理。成王尚且年幼,周公代理国政,主持国事,登天子位。召公怀疑周公,周公作了《君奭》一文。文中反映了召公对周公的不满。周公因此说:“商汤时有伊尹,德行合于天道;在太戊时,就有像伊陟、臣扈这样的, 德行感动上帝,有像巫咸这样的掌管着王室;在祖乙时,就有像巫贤这样的; 在武丁时,就有像甘盘这样的,全都各在其位、各尽其能,维护了殷王朝的安定繁荣。”听到这些话,召公才放心地笑了。
召公治理的陕地西区,很受广大百姓的拥戴。召公巡视乡镇,有棵棠梨树,他就在树下受理诉讼和处理政务,从贵族到平民都得到妥善安置,没有任何处理失当的地方。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召公的德政,怀念那棵棠梨树, 舍不得砍伐它,作了《甘棠》这首诗,来歌颂他。
自召公以下九代传位到惠侯。燕惠侯正是周厉王逃亡彘地,共和行政的时候。
惠侯去世后,儿子釐侯继位。这一年,周宣王新即位。釐侯二十一年, 郑桓公新封在郑。在位三十六年,釐侯去世,儿子顷侯继位。顷侯二十年, 周幽王荒淫无度,被犬戎杀死。秦国开始进入诸侯行列。在位二十四年,顷侯去世,儿子哀侯继位。哀侯在位二年去世,儿子郑侯继位。郑侯在位三十六去世,儿子缪侯继位。缪侯七年,是鲁隐公元年。缪侯在位十八年去世, 儿子宣侯继位。宣侯在位十三年去世,儿子桓侯继位。桓侯在位七年去世, 儿子庄公继位。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庄公十六年,与宋国、卫国一道攻打周惠王,周惠王出逃到温,拥立惠王弟弟姬颓为周王。十七年,郑国捉拿了燕仲父并把周惠王护送回京都。二十七年,山戎来侵犯燕国,齐桓公救援燕国,就此向北征伐山戎得胜而归。燕君送齐桓公回国时出了国境, 齐桓公便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让给了燕国,让燕国一道供奉天子,如同在成周供职时一样,让燕君遵循召公的法度。庄公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襄公继位。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召集了践土的盟会,称霸诸侯。三十一年,秦国军队在崤关被击败。三十七年,秦穆公去世。在位四十年,襄公去世,桓公继位。
桓公在位十六年去世,宣公继位。宣公在位十五年去世,昭公继位。昭公在位十三年去世,武公继位。这一年晋国诛灭了三郤大夫。
武公在位十九年去世,文公继位。文公在位六年去世,懿公继位。懿公元年,齐国的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庄公。懿公在位四年去世,儿子惠公继位。
惠公元年,齐国的高止来投奔。六年,惠公的宠臣很多,他打算撇开众大夫而重用宠臣宋,众大夫共谋诛杀了宠臣宋,惠公惧怕,逃奔齐国。四年,
齐国的高偃到晋国,请求共同征伐燕国,送燕君回国复位。晋平公答应了, 和齐国一道征伐燕国,送燕惠公回国。惠公回到燕国便死了。燕国人拥立悼公继位。
悼公在位七年去世,共公继位。共公在位五年去世,平公继位。晋国公室地位衰弱,六个大夫的地位开始强盛。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的军队攻破楚国进入郢都。在位十九年平公去世,简公继位。简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献公继位。晋国的赵鞅把范氏、中行氏包围在朝歌之中。献公十二年,齐国的田常杀死了他的国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在位二十八年,献公去世, 孝公继位。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三家灭掉了知伯,瓜分了他的领地,晋国的这三家已经很强盛了。
在位十五年,孝公去世,成公继位。成公在位十六年去世,湣公继位。湣公在位三十一年去世,釐公继位。这一年,韩、赵、魏三家被列入诸侯。釐公三十年,在林营战败了齐国。釐公去世后,桓公继位。桓公在位十
一年去世,文公继位。这一年,秦献公去世。秦国更加强盛。
文公十九年,齐威王去世。二十八年,苏秦第一次来拜见燕君,向文公宣传他的外交主张。文公给了他车马钱帛并送他前往赵国,赵肃侯任用了他。随即邀约六个国家结为同盟,担任了盟主。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做妻子。
在位二十九年,文公去世,太子继位,这就是易王。
易王刚继位,齐宣王即趁燕国的国丧出兵攻伐燕国,夺取了十座城镇。苏秦劝说齐宣王,使齐国又归还了燕国十座城镇。十年,燕国国君开始称王。苏秦与燕文公夫人暗中通奸,害怕被杀,便说服燕王派他出使齐国进行反间, 计划用这样的办法扰乱齐国。易王继位十二年去世,儿子燕王哙继位。
燕王哙继位后,齐国人杀死了苏秦。苏秦昔日在燕国时,与燕国的国相子之结为儿女亲家,苏代与子之又有交往。待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与楚国、韩国、赵国、魏国一起攻打秦国,没能取胜便回国了。子之在燕国担任国相,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主决国事。苏代受齐国派遣出使燕国,燕王问他:“齐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回答说:“不能信任大臣。”苏代想用这样的话来激发燕王更加尊崇子之。从此燕王对子之极为信任。子之便赠给苏代一百镒钱,听任他的指使。
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把君位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说尧是贤人, 是因为他把治理天下的权力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既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又实际上没有失去天下。现今君王把君位交给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这样一来君王就有了与尧相同的德行了。”燕王因此便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权位更加重要了。有人说:“禹荐举益,继而又用启的亲信担任官职。待到自己年老时,声言启不能胜任君位,传位给益。不久,启伙同党羽攻打益,夺取了君位。天下人说禹名义上传君位给益,随后又实际让启自己夺走。现今君王口头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管事的官吏却没有不是太子的亲信, 这不过是名义上托付给子之而实际上太子掌权罢了。”燕王哙便把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全都交给子之掌管。子之面向南而坐君位,行使国王的权力, 而哙年老不处理政务,反而成了臣子,国事全由子之决定。
子之当政三年,国中大乱,贵族们都很惧怕。将军市被跟太子平商议,
准备攻打子之。将军们对齐湣王说:“趁燕国内乱去进攻它,肯定能攻破燕国。”齐王因此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是坚守正义的,一定会废除私利而建立公道的,整治君臣关系,张明父子的地位。我们齐国卑小,没资格为您效力。虽然这样,仍然希望接受您的命令。”太子从而邀集党徒、聚合民众,将军市被包围了公宫,攻打子之,没能攻克。将军市被和贵族们又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将军市被战死,尸体被示众。由于几个月的动乱,死了好几万人,民众恐惧,贵族们各怀打算。孟轲对齐王说:“现在讨伐燕国, 正是文王、武王举兵的形势,不可丧失呀!”齐王因此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会合北边的军队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肯出战,不肯关闭城门, 燕王哙死于战乱,齐军获得大胜。燕国子之死后二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在燕国被攻破之后继位,用谦恭的态度和丰厚的奖赏招揽有才能的人。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而偷袭和攻破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弱小,无力报仇。然而一旦得到有才能的人一起治理国家,借以洗刷先王的耻辱,实在是我的愿望啊!您发现可帮我实现这一愿望的人,我一定亲身善待他。”郭隗说:“君王决心招引有才能的人,就先从我开始做起。那些比我更有才干的人,还会嫌千里为远吗?”于是昭王为郭隗改建官府,拿他当老师看待。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有才干的人都争相赶往燕国。燕王悼唁死者,慰问孤儿,与臣下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乐于出征对于伤亡不当回事。于是便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楚国、韩国、赵国、魏国一起合谋征伐齐国。齐军战败,齐湣王逃离国都。燕国军队独自追杀败军,进入到齐国都城临淄, 掠走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市未被攻占的,只剩聊城、莒城和即墨城,其他的全都隶属燕国所有,长达六年。
昭王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惠王继位。
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跟乐毅有过怨仇;及到继位,猜疑乐毅,让骑劫取代乐毅统兵。乐毅逃亡到赵国。齐国的田单依据即墨打败燕国军队,骑劫战死,燕国军队撤退回国,齐国收复了全部原有城镇。齐湣王死在莒城,便拥立他的儿子为襄王。
惠王在位七年去世。韩国、魏国、楚国共同征伐燕国。燕武成王继位。武成王七年,齐国的田单带兵征伐燕国,攻陷了中阳。十三年,秦国军
队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四十多万大军。在位十四年,武成王去世,儿子孝王继位。
孝王元年,围困邯郸的秦国解围离去。孝王在位三年去世,儿子燕王喜继位。
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国相栗腹同赵国订立友好同盟,用五百镒钱为赵王作贺礼。栗腹回到燕国后向燕王禀报说:“赵国年轻力壮的人都死在长平,他们的孤儿还未成年,可趁此机会攻伐它。”燕王召唤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的周边国家都是军事强国,它的军民善于作战,不可同它作战。”燕王说:“我用五倍的兵力攻打它。”回答说: “那也不可以。”燕王发怒,大臣们都说可以征伐。终于决定调动两支军队, 战车两千辆,由栗腹统领一支军队攻打鄗邑,由卿秦统领一支军队攻打代邑。唯独大夫将渠对燕王说:“与邻国开放边界,订立同盟,用五百镒钱作礼物, 使者回报后反而去攻打人家,这样做不吉祥,交战是不会取胜的。”燕王不
听劝告,亲自率领后备队跟随。将渠拉着燕王的绶带阻止他说:“君王千万不要亲自前去,去不会成功。”燕王用脚踢他,将渠哭泣着说:“臣下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君王着想啊!”燕国军队到达宋子,赵国任命廉颇统兵, 在鄗地击败了栗腹的军队,乐乘在代地打败了卿秦。乐间逃奔到赵国。廉颇追杀燕国军队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国请求议和,赵国不答应, 一定要让将渠来办理和谈的事。燕国任命将渠为国相参加和谈。赵国接受了将渠的请和,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燕王喜六年,秦国推翻了东周王室,设置三川郡。七年,秦国军队攻陷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镇,设置了大原郡。九年,秦王赢政新继位。十年, 赵国任命廉颇统领军队攻打繁阳,占领了它。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继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不服从,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奔走大梁。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陷了武遂、方城。剧辛从前在赵国居住过,与庞煖交好,后来逃亡到燕国。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国围攻,而廉颇又离去, 便派庞煖统率军队,想趁赵国陷于困境时攻打它。就此事询问剧辛,剧辛说: “庞煖好对付。”燕国派剧辛带兵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击燕国军队,消灭燕军二万人,杀掉了剧辛。秦国军队攻陷魏国二十座城镇,设置了东郡。十九年,秦国军队攻陷赵国的邺等九座城镇。赵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太子丹被派到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二十五年,秦国俘虏了韩王安,灭了韩国, 设置了颍川郡。二十七年,秦国俘虏了赵王迁,灭亡了赵国。赵国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王看到秦国将要灭亡六国,秦国军队进驻易水,大祸将要降临燕国。太子丹私下供养了二十名壮士,派荆轲把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乘机袭击并刺杀秦王。秦王发觉,杀死了荆轲,派遣将军王翦攻打燕国。二十九年,秦国军队攻陷燕国的蓟都,燕王出逃,迁居辽东,砍下太子丹的头献给秦王。三十年,秦国灭亡了魏国。
三十三年,秦国军队攻陷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终于灭亡了燕国。这一年,秦国将军王贲也俘虏了代王嘉。
太史公说:召公奭可以称得上仁德了,棠梨树,民众都要怀念它,何况召公本人呢!燕国外受蛮貉部族的侵扰,内受齐国、晋国的欺压,艰难地生存在强国之间,最是弱小,屡次濒于灭亡。然而国家却保持了八九百年的祭祀,在姬姓诸国中唯独它最后灭亡,难道不是召公的功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