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正在大力发展和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 136 个国家建成自

然保护区 3002 个,其中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占绝大多数。我国也已建立了几百个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很多,有综合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如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以保护一种或几种动植物为主的专业性自然保护区, 如我国以保护熊猫为主的四川卧龙、王朗、唐家河、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有保护热带雨林、干旱地、沼泽地、草原、苔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保护区, 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我国的大熊猫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省边界地区僻远的山区中,主要以箭竹为食物。但是,箭竹每五六十年开一次花,开花后的箭竹便自然死亡。每次箭竹开花都给大熊猫带来了严重的饥荒,使大熊猫大量死亡。前几年,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箭竹又开花,本来数量不多的大熊猫,又面临着它的祖辈曾经历过的饥寒交

迫的绝境。但是,由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避免了一场灾难,顺利地度过荒年,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建立和发展,也展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美好前景。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加工和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以取得综合性生产效益。本世纪 60 年代,英国、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相继建立了一些生态农场。例如,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马亚生态农场,除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外,还养猪约 2.5 万头,牛近百头,鸭近万只。农场建有面粉加工厂、肉类加工厂和罐头厂各一座,就地加工农畜产品。这个农场以农作物秸秆、森林的树叶、面粉厂的麸皮、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作为牛和猪的的饲料,牛和猪的粪便及畜舍铺垫物送往沼气池制取沼气。沼气用于发电和作燃料,为加工厂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残渣经过处理后,又分别作饲料和肥料。这样,整个农场的资源和“废物”在循环

中被充分利用,既控制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给农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在广东省、北京市等地也建立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体系。如广东省顺德县农村,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建立了一个以生产淡水鱼、甘蔗、糖、蚕茧为主的基塘结构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当地农民在池塘的基埂上种桑,桑叶养蚕,蚕丝用于纺织,蚕蛹、蚕粪投放到塘里喂鱼;种植甘蔗,蔗杆用于榨糖,蔗叶作为猪饲料;猪粪投入池塘养鱼;鱼塘水中养鱼,鱼塘底泥又作为种桑和甘蔗的肥料。这样的鱼塘分别叫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1976 年以后,又发展了沼气池,沼气池里的残渣既可作为肥料,又能作为鱼的饲料,还用于培育蘑菇。这样形成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不排和少排废物的良性农业生产循环体系。

生态农业的建立,为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经验说明,环境污染和破坏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它也将在人类的活动中被克服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