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开花之谜

沙漠开花现象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30千米至130千米的滨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5摄氏度,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干旱。

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长,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开花”。

沙漠为什么会开花

海洋气象学家认为,沙漠开花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因为它每隔2年至7年发生一次,但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美洲人给它取了个原意不错的名字——“圣婴”。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一些岛屿国家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年至7年就会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会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4个时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这种现象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

厄尔尼诺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以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夏威夷遭热带风暴袭击;非洲会大面积发生土壤龟裂;欧洲会产生洪涝灾害。1982年至1983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它使全世界经济损失高达80亿美元。

厄尔尼诺是怎么发生的

在赤道南北两侧,由于常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了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从太平洋东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层海水上涌补充。

由于下层海水较冷,因此太平洋海面的水温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翘板”。

从东向西流去的两股赤道洋流在到达大洋彼岸后,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横越太平洋向东流去,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

但是,有的年份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

这样,太平洋海面的水温的翘板就变成东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还是一个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

最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5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都与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地震这一周期现象密切吻合。

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与一种叫南部振荡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体系有关,从而影响了南半球的信风强弱。

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设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

他们对照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资料发现,只要地球自转年变量迅速减慢持续两年,而且数值较大,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减慢,跟随地球一起运动的海水和大气在惯性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向东的相对速度,这个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据计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气获得每秒0.005米的相对速度,使得原来自西向东的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西岸水温的变化。

目前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已使用气象卫星、海洋调查船、浮标机器人等先进科学手段。还有一些科学家已转向地质研究,即从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积现象来分析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