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瘟疫蠢蠢欲动,时起波浪

除了上面我们说过的近几年突然爆发,令人心惊胆战的埃博拉、O—157、疯牛病与 CJD 外,不少者的病魔仍然不断地骚扰我们人类,这些病魔或者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它放松了警惕,它们“死灰复燃”;或者是因为它们如孙悟空那样有 72 变,变了模样与性质;或者是因为它们对我们人类的药物有了反

抗的武器等。因此,在 21 世纪我们绝不可以低估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1.传染性肝炎

大家一定听说过肝炎这一疾病,这是“传染性肝炎”的简称。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识别出五种病毒肝炎,分别称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因此目前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它们主要侵犯我们的肝脏,引起肝脏病变。病人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痛,有时有发烧、腹泻、恶心、呕吐、黄疸等症。在这五型肝炎中,最凶险的还要推丙型肝炎(简称“丙肝”)。

“丙肝”可因共用注射器、输血和输血制品、器官移植、母婴间垂直传播或家庭内水平传播而扩散。可怕地是丙肝初期症状隐匿或不明显,也不出现黄疸,但肝脏的病变进展很快,病人往往被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通常三个月左右肝脏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意思就是肝细胞都残废,失去功能了。更可怕的是其中 50%的人发展成慢性肝炎而出现肝硬化,人的肝脏本来是质地柔软的,现在变得很硬,高低不平,还可能发展成肝癌。

“丙肝”为何如此凶险与猖獗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丙肝”病毒极容易突变(即遗传改变),因此即使机体能通过免疫系统产生对付它的抗体,但终因其突变更频、更快而显得无能为力。譬如科学家们曾用黑猩猩做实验。他们给黑猩猩体内注入丙肝病毒的同时,还注入取自不同时期肝炎患者康复后的血浆(内含有抗病毒抗体),结果发现有的黑猩猩因注射血浆得到了保护,不发生肝炎,而有的黑猩猩照样生了肝炎。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科学家们分析证明,不同时期感染者,其体内的丙肝病毒株已不全相同, 尤其是病毒的外壳已有差异,因此,注入的血浆不一定能将各种变异了的病毒杀灭。那么,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不断变化的病毒呢?目前,科学家们设想要从众多的丙肝康复者体内分离抗体进行分析,或者分离出不同病毒株,或者在人体外走向诱发丙肝突变,以期找出它们突变的规律,然后制造出多抗性的疫苗来“分头出击”,来对付那“七十二变”的丙肝病毒。当然, 这是很艰巨的、繁琐的工作。

除了“丙肝”之外,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也是很严重的传染病。据估

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五千多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我国居民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 10%以上,青少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更多,高达 20~50%。目前对乙型肝炎治疗仍然缺乏特效的办法,因此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乙肝的医疗与预防的任务或许也要落到我们青少年的肩上。

  1. 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特效药物问世之前,结核曾一度在世界各大洲流行,死亡率极高。因此,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初曾被人们惊恐地称为“白色瘟疫”。本世纪中叶,随着链霉素、异烟肼等多种特效药物问世,结核病的流行与死亡率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人们不再如以往那样“谈痨色变”了。

不幸的是,正当人们逐渐失去应有的警惕时,结核在最近几年间又有死灰复燃之势。据科学家们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 1/3 的人感染过结核杆菌, 每年新病例高达 800 万人以上,年死亡数约 300 万。那么,为什么结核“妖雾又重来”呢?

据科学家们分析,与下述几方面因素有关:①药物抗性菌株的形成与传播。就是说结核杆菌变得不怕原先可杀伤它们的药物了。原来迄今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都是作用于结核杆菌的细胞壁的,但细菌却使它的细胞壁发生了改变,使得药物无能为力。细菌之所以会这样改变,往往与医生们在治疗时缺乏周密的治疗方案、不合理用药有很大关系。②人免疫缺陷性病毒(HIV) 的合并感染。据医生们分析,不少病人死于结核,与 HIV“为虎作伥”有极大的关系。因为 HIV 所攻击的是人体中一种称为 CD4+T 细胞,而这种细胞正是反击结核杆菌的主要力量。一旦它们受到 HIV 的攻击,便无力去消灭结核杆菌了。③与第三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而营养、居住条件又较差有关。因此, 每年结核病牺牲者中 99%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而且多为青壮年。鉴于上述情况,科学家们再三警告说:“如果人们不及早地寻找出制服药物抗性结核杆菌的办法,那么结核将会给 21 世纪带来莫大的灾难”。

为此,当前科学家们与医生们正企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积极寻找新的或改造原有的抗结核药物,尤其是找到对付细菌细胞壁变异的药物;② 医生们在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早期治疗、联合用药、用药适量并有规律、不要半途停药、必须实行全程疗法。这样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使得结核杆菌不致于产生抗药性。③在积极防治结核病的同时,要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使机体在药物帮助下,动员自身的免疫防卫能力来战胜结核杆菌。

  1. 疟疾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讲诸葛亮降伏孟获的故事。孟获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领袖,那时他不断骚扰蜀国。于是,诸葛亮在公元 225 年 5 月渡沪水, 深入不毛之地,征讨孟获。不幸的是,将士们受到瘴气侵袭与毒蚊攻击,很少能幸免“瘴疬之疾”。幸好诸葛亮精通医学,发明了“行军散”,它能“开窍避秽,清暑解毒”,防止瘴气的袭击,从而保证了再次将孟获擒获。

那么,瘴气是什么呢?据科学家及医生们的分析与判断,瘴气就是指疟疾,这是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病人会打寒战、发高烧,继以大汗并回复到无症状状态。上述症状若隔两日发作一次,称为间日疟;若隔 2 日发作一次,称为三日疟;若发热不规则、又很凶险则多为恶性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罹患疟疾的人在一亿以上,其中非洲

有 9600 万例,而儿童与婴儿死于疟疾者多达 100 万例。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三百多万,主要疟区有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但恶性疟以海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最严重。

医生们是根据症状、是否去过疫区、以往有否发作史、以及通过从血液或骨髓中找到疟原虫来诊断疟疾的。虽然,现在有许多可以杀伤疟原虫的特效药物,如我国首创的青蒿素、以及氯喹、磷酸伯氨喹等等。然而,诚如佛家所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疟原虫也可不断地变异,产生抗药性,而蚊子更是以万变应千变,也不断地产生抗药性,且其繁殖力极强,要彻底消灭它实为不易。因此,人类与蚊子、与疟疾的斗争看来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