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岁月

登高必自卑,自视太高不能达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爱迪生

动荡岁月被卷入战争

1914年,70多岁的爱迪生还在辛勤地工作,不仅在西奥伦治,在佛罗里达州自己的家中也是这样。他的工作强度虽然不像在内战期间做报务员时那样,但与同龄人相比,他仍在一人做两人的事。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爱迪生发表了意见,表现出了自己的和平主义精神,认为他的国家参加屠杀人类的战争是不能容许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是一个中立国,但当德国开始了无限制的潜艇战时,美国就开始准备参战。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这对结束战争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战时,美国对石炭酸的需求量猛增,因为石炭酸是生产苦味酸所必需的,而从苦味酸中能制造出烈性炸药即苦味酸盐,特别是制出具有巨大破坏力的三硝基酚。1914年9月1日,美国的石炭酸和苯的储藏量不够使用一个月。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在美国就已感觉到许多变化。化学材料不足,因为这些材料在和平时期多数是从拥有大规模化学工业的德国进口的。特别突出的是石炭酸和苯十分缺乏。石炭酸适用于制造唱片,所以这一工业部门在战前就是石炭酸的最主要的消费者。

由于爱迪生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到了1914年8月欧洲战争将为自己的事业带来影响,所以说他的神经要比一般人更灵敏。这时,德国在法国境内的推进已被阻止,双方面临持久战的前景。爱迪生虽然不愿美国卷入战争,但他还是意识到,无论如何国家的工业也会因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像他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召来发挥自己的全部技能。为此,爱迪生早就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两年前,他去德国访问回到美国后,曾发表过自己对德国的一些看法。

1914年夏季之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热爱和平的爱迪生不希望战争之火引到美国本土,他随时准备着应国家之召去为扑灭战火做点工作。

爱迪生在归国后号召美国人学习德国那种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特别是生产一种新产品时要想办法用生产过程中的辅料、配料、废料再生产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来,而不是通通扔掉副产品。

爱迪生对美国工业的直率批评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战争爆发后仍然到处讲述学习德国工业的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就更容易招致非议。

爱迪生这位发明大师在政治方面天真和对犹太人抱有偏见。比如,爱迪生对自己的一位朋友说过,一种发明如果实用到就是连犹太人也乐意掏腰包的话,这项发明才能算成功。

实际上,爱迪生的话包含着对犹太人的一些善意的讽刺和佩服。爱迪生在新闻媒介中的表态,却又对德国境内发生的排犹太人情况的不了解,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这位享有崇高声誉的发明家有点失望。

在欧战初始的岁月,随着公共舆论从中立渐渐倾向于偏袒协约国,像爱迪生这样的名流能够不顾政治牵扯,继续向人们讲述德国工业的长处,对美国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这种不顾牵扯的直率态度,这种对本国工业的批评,不管批评会得罪谁,爱迪生都要为之付出代价。这类事只能出自爱迪生这种政治态度过于天真的人。

这位谴责美国工业不如德国工业效率高的爱迪生,对于使政党与国家沉浮的潜在因素,既不关心,也不理解,因此对危机关头可能产生的那些有害思想最易接受。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岁月里,他不可避免地有时会把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

发表对战争的看法

面对战争在全世界蔓延,爱好和平、主张注重防御战的爱迪生提出建议:美国必须建立一所由海军、陆军、政府三方控制下的科研机构。

爱迪生在建议中说:

政府还应建立起处于陆军、海军和政府三方联合控制之下的巨大的研究实验所。利用这一研究机构,不断提高大炮的威力,发掘新型炸药的制造工艺,不用耗费很多的钱,就可使陆军和海军的技术不断进步。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能用它的研究成果,迅速造出最新最有效的大批战争工具。

出自一位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之口的建议,立即得到了政府和海军方面的高度重视。

1915年7月7日,美国海军部部长丹尼尔斯读了这篇文章后致信爱迪生,说明海军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发挥美国人的聪明才智,制出能应付新型战争的机器和设备。为此,他打算建立一个发明与研究部门,将有关人员提出的设想与建议交付该部门考虑。

丹尼尔斯在信中写道:

我觉得如果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天才能随时地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相信我们的参战的计划必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战争力量的后盾也一定更会大大增加。我们认为你是最适合于这需要的人,因为你最有能力把理想化为现实,你除了你那独特的智能以外,在你的指挥之下,还有着关于这种工作的世界上最优良的条件。

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向你请教,但是遗憾的是现在除了海军部对你的感谢以外,旁的一无所有。在我想到我们的祖国和你对于她的责任感时,我相信你一定会首肯的。我谨在此向你致谢。

爱迪生是否愿意做这个研制部门的领导呢?

7月13日,爱迪生的总工程师兼个人代表赴华盛顿,声明爱迪生已答应担任那家研究机构的领导人,但必须与爱迪生会面于格伦蒙特。

爱迪生又分头行文给美国航空学会、美国化学会、美国电化学会、美国电工学会、美国采矿工程学会、美国数学会、美国航空工程师会、美国土木工程师会、美国采矿工程师会、美国发明人同业会等11个专门团体的会长,请他们每家推荐两人到海军顾问委员会工作。并邀请米勒、里斯、哈钦森加入。

1915年10月7日,在华盛顿海军部召集第一次全体会议,命名为“美国海军顾问委员会”,爱迪生被推荐为委员长。爱迪生与丹尼尔斯原约定只担任顾问,不担任行政管理等职务。

对于现代战争的真实含义,爱迪生发表了有关言论。在第一次会议结束不久,他就警告大家说:

未来的士兵再不是那种手持大刀、嗜血成性的野蛮人。他首先是一位机械师。未来的战争,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参加这种战争的话,将是机器之间,而不是活人之间的战斗。

不久,他又把问题说到了要害之处:

科学将把战争变换成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得令人不敢设想。不用多久,我们几乎一按电钮,就能射死成千,甚至成百万的人。这种屠杀将恐怖得惨不忍睹,只能用机器来进行。

当有人谈到欧洲已经使用了如毒气和火焰喷射器等可怕的武器时,他的态度之含混,使当事人很难猜透他的意思。

人们问爱迪生对这些武器的看法时,他说:

这些东西用于防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能用来对别人发起进攻。一个人在保护自己时,有权抓、挠、咬、踢,但是,当他处于攻击他人的地位时,就没有这种权力了。

爱迪生的这些言论是在1915年秋去旧金山参观泛美博览会的途中及归来时发表的,他的话体现了许多第一次了解到战争真实含义的体面人物的思想特点。

快速生产战时物资

欧战对爱迪生企业的第一次影响,是石炭酸供应方面的问题。这种材料对于唱片的生产是不可或缺的。美国参战之初,爱迪生当时只剩下了10个星期的用量。为此,爱迪生立刻动手把蓄电池用的镍工厂一部分改装为石炭酸制造工厂。

那时大家只知道石炭酸是从石炭提炼出来的焦油,再进行蒸馏制成,谁也不明白详细的方法和设备。

爱迪生仔细研究了五六种生产合成石炭酸的方法,最后将其选择范围缩小到两种,又亲自将两种方法拿到实验室实验,结果选定了硫酸工艺。爱迪生与他的药剂制造商协商,问他们是否愿意建造石炭酸厂,为他提供原料,如果愿意,将在何时供货。

这些制造商非常谨慎,因为建造这样的工厂并无前例可循。爱迪生一再表示不会出现问题,一上马就能成功,没有发生故障的可能。

少数厂家表示要用7个月或8个月,甚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多数制造商认为爱迪生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爱迪生等不及,又亲自动手干起来。他组织了一个由他本人亲自率领的“日夜突击队”。

他聘请了40名化学家和绘图员,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们。然后,把这些人分成三组,三班倒换,每组工作8小时。他自己也住在实验室,与手下人一起讨论、修改方案,只要有可能,就逐项进行实验。

爱迪生不分昼夜地工作,困了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睡一两个小时。40名工作人员仅用一个星期,便将计划全部完成。然后,爱迪生在离奥伦治不远的银湖选定了厂址,刻不容缓地破土动工。

新厂投产的第18天,就生产了700磅石炭酸。成功带来的麻烦是他开始被掮客和代理人包围,争先恐后地要购买他的多余产品。其中有些人是需要苯酚制造药品,但也有些人却另有打算,因为苯酚可转为苦酸,而苦酸又是数种炸药的必要成分。

苯酚危机,当时只是此类化学药品危机的开端,接下去就是苯。爱迪生可以像解决输电问题那样随时解决战争期间的物资匮乏问题,于是,美国工业迫不及待地向他求援。

橡胶公司需要苯胺,不出几个月,爱迪生就从苯中提炼出这种物质。后来,又有人向他索求皮毛染色剂。这种被称为双胺染料的东西一直搞不到,就来打听爱迪生是否可以为他们生产一些,不久爱迪生给他们提供了全部染料。后来,有人要苯盐,他又为此建了一家工厂。爱迪生生产这些尚依靠进口的产品,几乎打破了德国在染料方面的垄断。多数愿意为世界万物提供灵丹妙药的圣贤既有智慧的一面,也有不足取的地方,爱迪生同样如此。有时,人们觉得他的讲话有不顾听众所好之嫌,尤其是在宗教问题上的表态。他内心总有两种倾向:寻求真理和避免得罪于人,二者总是在剧烈地冲突。

在他以往生活的60多年里,似乎很少考虑到这一问题。然而,在1910年,他声称,上帝对他来说毫无意义,这使广大美国人为之一惊。在20年以后,当有人问到他“上帝”一词对他具有何种意义时,他回答得干脆:“什么意义也没有。”爱迪生太太听后赶紧补上一句说,丈夫指的是那个单词本身,而不是该词所包含的思想。

战争爆发后,爱迪生曾遭到侨居美国的德国人的攻击,指责他的行为是“违反中立”的。其实,到这时为止爱迪生再中立不过了,他相信,美国只要拥有合适的武装,就不用担心受到攻击了。爱迪生常常直言不讳,于是有的记者说“甚至连爱迪生先生这样善于逻辑思考的思想家,也在卷入‘为和平不惜一切’的潮流之后变得糊涂起来”。然而,爱迪生仍主张建立纯粹用于防卫的武装力量。

积极投入海军防务

爱迪生担任美国海军顾问委员会委员长,的确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但他对海军的最重要贡献还是在他自己的实验室作出的。

爱迪生的实验室中雇了50名巧匠,专制应用仪器。全体人员中包括青年工程师数名和实业机关及各大学所派的志愿专家。

1917年1月,即在美国参战的3个月之前,爱迪生受丹尼尔斯之请,研究如果美国参战后,应作何计划,并借助何种新发明等。因此,爱迪生把自己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了自己的副手和同事,并停止正在进行的其他实验工作,专心致力于海军防务,历时两年之久。

丹尼尔斯后来在为司考特的书撰写的序言中,说爱迪生“数月不离海军部,又数次巡行深海,就近实测,而谋解决诸要题。其实验每达相当程度,即呈明陆海军人员,候命而继续完成”。

1917年2月,德国计划对英国实行封锁。德政府便下令恢复无限制的潜水艇战,对所有在战争区域内出现的中立国船只也会进行攻击。德国指挥部当然知道这样一来必将把美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但他们想进行一次冒险,争取在美国进行总动员之前就把美国打垮。几个星期之内,又有几艘美国商船被鱼雷击沉,美国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都遭受了严重的威胁。

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爱迪生打电话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请他派四位物理学家来协助自己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卡尔·康普顿是被派来的人员之一,他写道:

刚见到爱迪生先生,还没来得及问好,他就拿出一支铅笔,给我描述海军顾问委员会交给他的任务是在不改变鱼雷航程和尺寸的情况下,通过改进鱼雷的推动装置,使鱼雷的药载量加大。

接着,他非常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这种鱼雷的研制历史和应该具有的性能,最后,爱迪生告诉我,等找到答案再来见他。

康普顿再次见到爱迪生时,他告诉爱迪生,为改进推动装置,他找到了三种燃料。爱迪生把这三种燃料全部推翻。第一种燃料只能从德国获得,无法采用。第二种燃料已做过实验,因为有爆炸危险,只好放弃。第三种燃料含有酒精,水手们会饮用,所以也不合适。

爱迪生看过技术细节之后,要康普顿去找执行同一任务的哥伦比亚大学的青年研究,看他们的结论是否相吻合。

爱迪生从海军方面获得了自开战以来被潜艇击沉的船只的地点和时间等材料。他根据这些资料,抽查出许多细节,将攻击的日期、时间、海路、港口及灯标位置进行归类分析,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发现:多数船只受到潜艇攻击的事件大多发生在它们战前曾航行过的路线上。另外有资料显示,夜间沉船只占全部沉船数量的6%,多数船只在白天穿过危险区。

爱迪生更注重以实验来证明,而绝不满足于推断。因此,他准备了一张上面绘有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的海峡和海岸的航海图。通过模拟,爱迪生他们提出,只要依靠某种方式,船只就可以安全抵达港口,只有少数几只船有可能被潜艇发现。

实验成功之后,潜艇带来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创造,它是在对潜艇活动的深入研究中得来的。

爱迪生有很多关于海战方面的设想:在离英国东海岸80公里至160公里的海域内设十几只浮标。每只浮标由三人管理,浮标上的人员都有足够4个星期用的食物和淡水,让他们等在这里监视这片海域,如发现潜艇活动,就用无线电报通知海岸。

爱迪生说,用无烟燃料可使轮船被潜艇发现的距离大大缩小。如果再去掉桅杆和烟囱,或将这些突出物伪装起来,被发现的可能性就可以进一步减小。

爱迪生针对舰船烟囱的浓烟设计了一种特制的面具,并亲自在一间充满了硫酸呛人气味的密室里实验面具的效果。他还设计了拦截鱼雷的网以及扩大舰队视野的潜望镜,甚至制定了保卫泽布勃赫港的具体措施。

爱迪生计划用无人驾驶的电动平底船,装满炸药,由陀螺仪舵控制方向,来巡视海面。

自从爱迪生受命于丹尼尔斯担任海军顾问委员会委员长以后,他实验发明所取得的成就,曾向美国政府申报多达39种发明成果。如窥听潜艇器、冲撞垫、用潜水测海深法、水下探灯、油质烟幕弹、减少战舰颠簸法、反光镜通信法、侦察敌人飞机法、船舶用电话、防止水花遮蔽测远器光路等。

这些工作实际都是爱迪生本人完成的,或是在自己的实验室,或是在海军基地,由官方派海军人员协助。

这些发明全都是防御性的东西,而非攻击性武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爱迪生还是厌恶战争的。

人们已经一眼就可以认出爱迪生。他说话夹杂着年轻时代就有的淳朴的地方口音。他所说的警句含义深远,恰到好处,同时也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他对勤奋工作、节制欲望和朴实无华的称颂,在美国各地引起了共鸣。美国人都把他作为民族英雄,他在战后的年月里变成了美国声名显赫的人物。

大战结束后,爱迪生是唯一获得海军部“特殊勋章”的平民。他在几年以后说:“在战争期间,我作了大约40项发明;每一项发明都十分成功,可是他们一项也没采用,都闲置了起来。海军官员讨厌平民插手他们的工作。这些人开办的似乎是封闭公司。”

有一种说法是比较客观正确的,海军部只是想借用爱迪生的威望使公众相信政府。爱迪生后来也发现了这点,但他没有时间来抱怨,对他来说,某项发明只是他的生活组成部分,而非最后目的。在他一生中,他对发明只是“发明”而已,至于发明以后的事,他往往扔到一边不顾。

1918年11月,大战结束,爱迪生卸去海军顾问委员会的职务,重返研究所工作。

这时,爱迪生71岁,精神矍铄。

他自豪地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活到90岁以上,我到90岁,还有20年,从事于新的发明,有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