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动物趣事大观

神奇的动物婚配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追求专一爱情的方式,但对动物而言,这也许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加纳保护区内的哺乳动物,其婚配方式与它们的命运间竟然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关系:那些忠贞不渝奉行“一夫一妻”的动物,面临着更大的灭绝危险。加拿大生物保护学家布拉什艾尔解释说:“为避免灭绝,动物需要杂居在一起。”他还分析加纳热带草原上的6个禁猎区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情况,他发现,这类灭绝动物至少有两个共同点:它们都单独生活;雄性动物只和一只或几只雌性动物一起生活。其中,小羚羊在禁猎区建成10年后就灭绝了。而雄性非洲水牛可以和15只母水牛交配,所以它们现在“牛丁兴旺”。绿猴和狒狒也一样,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的受益者。这一发现可能会提醒动物学家,在动物保护方面,如果从改变它们的“忠贞观”入手,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家发现,在一对小丑鱼“夫妇”中,如果雌性鱼死去的话,那么伤心的“鳏夫”在过了一段日子后,它会慢慢地转变自己性别,变成另一条雌性鱼。在一种海洋蚯蚓中,如果两只雌性相遇了,那么个头比较小的那只会渐渐转变成雄性,化身为“丈夫”。当然,如果后来“丈夫”的个头又超过了“妻子”,它们的“夫妻”角色又会进行转变。一句话,谁个头小,谁就做“丈夫”。

在自然界动物当中,“一夫一妻制”是很不平常的一件事。但对于黑秃鹫、加利福尼亚鼠和南极企鹅们来说,它们的“夫妻”生活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一夫一妻制”,在它们中间绝没有任何妻子红杏出墙或丈夫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发生。在它们的一生中,雄性和雌性的恩爱可能会保持一生,当一方死去后,另一方会痛不欲生,有的甚至会殉情自杀。对于奉行“一夫一妻制”准则的动物来说,当它们为配偶梳理毛发时,它们的动作无疑是在宣称∶“这一生只爱你一个”。

在海马世界中,通常都是雄性怀孕,它们的肚子鼓涨得像个气球,然后产出小海马。雄性“达尔文青蛙”也是一个辛苦的父亲,它会吞下受精后的卵子,让下一代在自己的嘴巴中孵化。而对于许多鱼类和禽类来说,像保姆一样细心照料孩子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海马世界中,通常都是雄性怀孕,它们的肚子鼓涨得像个气球,然后产出小海马。雄性“达尔文青蛙”也是一个辛苦的父亲,它会吞下受精后的卵子,让下一代在自己的嘴巴中孵化。而对于许多鱼类和禽类来说,像保姆一样细心照料孩子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动物的友谊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世间常态。然而,因受环境的影响,抑或惺惺相惜,不同物种之间的动物们也有可能产生非同寻常的友谊、友爱,动物至交跨越种族,这需要更多的接纳和爱。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偏见和恐惧,这组不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亲密图片,不仅令人倍感温馨,同时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我们,该怎样善待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我们家园中的所有生命……

据悉,在赣江(Kan)的野生动物园,有只黄色叫伊莎贝拉的母狗就收养了三只幼虎。无独有偶,在中国济南市跑马岭野生动物园(Paomaling Wild Animal World)三只新生的三胞胎幼虎被一只农场狗花妮收养。花妮曾经也做过幼虎的乳母。除此以外,在日本,一只法国斗牛犬变成了一只2周大的孟加拉虎的至交。还有一只在中国长春动物园的狗担当起了两只幼虎的乳母,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两只幼虎和她并不相象。在波兰华沙动物园(Warsaw Zoo),3个月大的幼虎卓娅(Zoya)被母亲排斥,却与同龄的阿尔萨斯小狗(Alsatian puppy)做起了朋友。有时候,友谊是上帝开的一扇窗。

当你看到一只狗和几只小鸭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惊讶。英国德文郡(Devon)的某个农场里,博德牧羊犬本收养了一窝的小鸭。这是感情胜过天性的最好证明。在中国,一只名花花的吉娃娃狗正保护它嘴里的那只小鸡,别误会,它可没有把它吞下。花花把小鸡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并且保护它不受侵害。超越天性的友谊,只在一念之间。

大雁的生活习性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据了解,雁肉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据了解,大雁的羽绒保暖性好,又非常轻软,可作枕、垫、服装、被褥等填充材料,比较硬的羽毛可用来加工成扇子及工艺品等。

大雁飞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是因为它们整天的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

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由于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带动气流,若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已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一个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生活习性:大雁是一种善飞的游禽,喜群层。每群20~40只,夜间多栖于江河、湖泊、水库沿岸的沼泽、沙洲和水草丛生的水边,喜欢游水。在野生状态下,主要以水生植物、杂草根茎和各物种子为食,亦兼食水生动物及昆虫等。大雁善飞,鸿雁体型较大,在空中飞行时很沉重,飞行时颈伸很长,双脚垂挂于腹面,在高空中常呈行列,并边飞边鸣叫,每年春季清明前后北迁返回繁殖地、秋季9~10月间南迁经华北和西北等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和福建、广东东南部沿海一带越冬。4~7月份在我国境内东北,内蒙古西部和欧洲西伯利亚一带繁殖。大雁生长2~3年性成熟,野生雁1雄配1雌。雌雄雁在水肿交配,营巢于河中的沙洲、湖泊中的小岛、蒲苇或水草中,巢由水草或蒲苇构成。鸿雁每窝产蛋5—10枚,孵化期为23—30天;豆雁和灰雁每窝产蛋4—8枚,豆雁蛋孵化期为25—34天,灰雁孵化期为28天,蛋呈卵圆形,为白色,并缀以橙黄色斑点。大雁幼鸟为早成鸟,雏雁出壳后绒羽变干后就能随亲鸟游水。

大雁组队飞行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严格的整齐的队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这种队伍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这启发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

怎么教鹦鹉说话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鹦形目

鹦形目(Psittaciformes)有鹦鹉科(Psittacidae)与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两科,种类非常繁多,有82属358种,是鸟类最大的科之一。

鸟是人类的朋友,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这些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的飞禽,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

鹦鹉大多色彩绚丽,音域高亢,那独具特色的钩喙使人们很容易识别这些美丽的鸟儿。它们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栖息在林中树枝上,自筑巢或以树洞为巢,食浆果、坚果、种子、花蜜。也有特例:如深山鹦鹉,这种生活在稀木灌丛中的鸟儿体形大,羽毛丰厚,独具一付又长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他鹦鹉的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甚至跳到绵羊背上用坚硬的长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所以当地的新西兰牧民也称其为啄羊鹦鹉。

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嘴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情侣鹦鹉(lovebird)。拉丁美洲的鹦鹉中最著名的是各种大型的金刚鹦鹉。大洋洲的鹦鹉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样化,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的、最美丽和最独特的鹦鹉。其中澳洲的虎皮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等是人们最熟悉的鹦鹉。新西兰的鸮鹦鹉是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大型鹦鹉,而新西兰的啄羊鹦鹉则进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倾向,啄羊鹦鹉也是分布最高的鹦鹉之一。大洋洲种类繁多的吸蜜鹦鹉则属于最美丽的鸟类,比如斐济的蓝冠吸蜜鹦鹉。鹦鹉是人们喜欢饲养的宠物,其野生种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胁,很多种类都成为了濒危物种。鸟类学家已确定我们这个星球上我国原产的鹦鹉只有6种,全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虽然在某些地区常见,但人们为盈利而大量诱捕,已使它们面临严重威胁。最小的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身长仅有12cm,这些小精灵携带巢材的方式很特别,不是用那弯而有力的喙,而是将巢材塞进很短的尾羽中,同类的其他的情侣鹦鹉,也是用这种方式携材筑巢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鸟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绝灭。新西兰的鸮鹦鹉,是惟一一种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他岛屿,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而濒临灭绝。以塔布堤岛命名的塔布吸蜜鹦鹉,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绝迹,人们顾及它的名实相符,只有新从库克群岛引进,但仍岌岌可危。这两种鹦鹉的天敌是鼠和猫,而它们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敌。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与宁静,船把开拓者、旅行者送到这些岛屿上的同时也将鼠和猫送上了岛。这些杀手吞吃鸟蛋和幼雏,让它们陷入灭顶之灾。无奈,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将幸存者迁往没有天敌的岛屿,不再公知于众。我们今后也只能在图片和邮票上看到这些美丽的鹦鹉了。

鹦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粉红凤头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雄武多姿的金刚鹦鹉、涂了胭脂似的玄风鸡尾鹦鹉、五彩缤纷的亚马逊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姹紫嫣红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泰国2001年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其中绯胸鹦鹉、花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尤以绯胸鹦鹉为最,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省,也称四川鹦鹉。

鹦鹉类的饲养器具

一、鹦鹉笼

鹦鹉类笼鸟的嘴壳坚实有力,足趾和爪善攀缘更善拆毁笼舍。在人工饲养下的鹦鹉,需依其体形大小,嘴及爪力的强度,选用适宜的金属结构鸟笼。笼的金属网规格需依鹦鹉不同而定。一般饲养虎皮鹦鹉使用16号铅丝制成拦网;饲养牡丹鹦鹉或小五彩鹦鹉则用14号铅丝编制栏网;四川鹦鹉或海南鹦鹉需用12号铅丝制成栏网。鹦鹉笼内的结构如笼顶笼底及栖架等,长期饲养均需金属结构,否则常被咬毁造成逃笼。国内饲养各种鹦鹉的玩赏笼尚无固定的尺寸规格和形式,可依饲养玩赏者的需要及爱好设计制造。笼内栖架以坚固竹质或木质最佳,食具及水具最好用坚固的陶瓷制品,或用不生锈的金属器皿为佳。食水用具需牢固的固定在笼壁之上,否则鹦鹉常将水缸食具反倒,造成缺食缺水,以致影响健康。饲养1~2对虎皮鹦鹉,作为玩赏或繁殖的箱笼,也可选用坚固的木箱改装,木箱的前面用铁丝网围成,其他五面均以光滑而坚固的木板封闭,参考尺寸为高60厘米,长50厘米、宽50~40厘米。在适当之处制做便于开关的小门;以利清洁粪污、饲喂食水等。笼内不同高度设置2~4条栖架,笼内略上方固定繁殖巢箱。饲养其他大型鹦鹉的箱笼,虽然尚无固定尺寸,但需给于雌雄亲鸟足够的飞舞跳跃的空间,方可达到营巢繁殖的理想效果,否则不仅难于繁殖,也不可能长期存活。总之,家庭中饲养玩赏大型鹦鹉,不比小型鸣禽,需具备适宜条件才可长久饲养,因各种大型鹦鹉都属于长寿鸟类,一般寿命可达数十年之久。

二、鹦鹉架

我国民间玩赏较大型鹦鹉,过去一般不考虑其配偶和繁殖,故多采用金属制的鹦鹉架饲养玩赏,以金属短链系于鹦鹉一足部,短链另一端结在金属架上可以移动,使鹦鹉的活动只限于金属短架之上,多数鹦鹉均能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可保持很长的饲养寿命。每架只养1只鹦鹉,终生无配偶及繁殖的机会。鹦鹉架多采用铜管或其他不生锈的金属管制成,为圆形或半圆形的框架、框架高约60厘米,宽约45厘米,金属管直径1。5~2厘米,架的下方金属管的粗度需适于鹦鹉足趾栖握,过粗或过细均不利鹦鹉栖息睡眠。栖架两端固定2~4个金属的精制的食缸和水罐。鹦鹉架的上方装有造型精美的金属挂钩,便于悬挂和随意移换鹦鹉架的位置。

鹦鹉架的制作精致美观,使用简便,适于一般家庭中室内及庭院中饲养玩赏使用。可以根据鹦鹉架饲养玩赏的需要,随时变换其饲养及玩赏环境,一般玩赏者多乐于采用。同时也适于培养鹦鹉与饲养人的感情和驯以技艺,或驯教语言等均易获得良效。除此之外,用框架饲养观赏鸟类,还可采用竹架、木架等非金属架,但只能用来饲养拆毁能力差的小型鹦鹉、如小五彩鹦鹉、牡丹鹦鹉等。

为防止鹦鹉类在框架上勒死或吊死等事故的发生。需在靠近鹦鹉跗部的金属链上配制活动自如的金属转环,便于鹦鹉在架上自由活动时转环随之转动。转环以金属制成,万勿过于粗重,以免影响正常运动。

鹦鹉饲养小技巧分享

常见的错误

饲养鹦鹉是件乐事,看见爱鸟尽情享用它的食物时,更是令人欣悦,然有些错误的观念及行为却是鸟友不自知而行之多年,造成爱鸟总是饲养不久便出状况,接下来举出一些饲养上的心得与读者分享。

喂食幼鸟时的错误:担心幼鸟饥饿而过量喂食。在自然界中,父母鸟必须轮流外出觅食来哺育雏鸟,所以雏鸟不可能被喂到素囊满胀,因此雏鸟的喂食应该采取少量多餐的模式,而且喂食之前,应先确定上一次喂食的食物均已消化完毕,避免旧食物的积留、发酵而造成嗉囊炎。

只喂食葵瓜子:一般而言,鹦鹉类都喜爱享用葵瓜子,然多数鸟友却以此为它的惟一食物,殊不知此行为会减少鹦鹉采食的乐趣与能力,而且只喂食葵瓜子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另外、葵瓜子富含脂质,容易导致肥胖方面的疾病。

饲料保存的问题:饲料保存不当而导致食物变质,甚至产生毒素,鸟友不察觉而继续喂食,爱鸟当然会出问题。所以建议依照自己所饲养的数量来选择饲料,大包装当然会较便宜,然饲料的保存期限不长,只以此点做考虑反而会因小失大。除了饲料应储存于干燥、甚至冷藏的环境之外,邀请几个同好一起共享会是个好方法,不但成本较低,风险也较低,还可以尝试多种类的产品。

了解它的最爱

市面上有相当多的鹦鹉商品,读者皆可多多尝试,若碍于预算,可联合几个鸟友一起选购,毕竟每只鸟喜爱的食物不见得相同。在此仅介绍几种常见而且容易取得的食物供读者参考:

水果类:如苹果(绝大多数的鸟都喜爱)、柳橙、番石榴、木瓜、莲雾等。

蔬菜类:叶菜类蔬菜可尝试,另红萝卜也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笔者也会使用一些处理过的食物,如煮熟的米饭、土司、面包等,可以先给予这些容易取得的食物做测试,最好将这些测试的结果纪录下来(尤其是每只鸟的最爱不尽相同)。

了解爱鸟的喜爱食物有什么作用呢?在饲养上其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诸如药品给予的媒介(将其喜爱的食物剁碎或处理成泥状,再将所需添加之药品拌于其中,即可轻松完成给药),另外还可作为奖励之用、拉近人与鸟的距离,要介绍友人给你的爱鸟认识时的选择食物等等。

健康幼鸟的判断

判断一只健康的幼鸟,甚至是成鸟,都有五个检查的重点~这在购买幼鸟时非常重要!

检查重点&注意事项

1、精神

当嗉囊空时会自动索食,叫声也响亮,尤其是一个月大的幼鸟精神会特别好,非常活泼,甚至有想飞的动作。如果幼鸟精神不好,一直澎毛睡觉,甚至不吃饭,就可以非常肯定有问题,强烈建议马上给专业鸟医生检查,通常病情严重的不到一天就会死亡,千万不能延误救援时间,其间必须做好适当的保温,并喂食饲料,增加病鸟本身的抵抗力,延长存活时间,并尽快送医。

2、眼睛

一只健康的鸟在清醒时,眼睛一定是圆的,如果是半张开,甚至一只闭起来,那可能已经有了问题。这在小鹦身上经常发生,是眼疾严重前的征兆,必须尽快带去给专业鸟医院检查并治疗,有时看起来单纯的眼疾可能只是某种严重疾病的其中一个病征而已,如不尽快治疗,可能导致失明,甚至是死亡。

3、食欲

小于二十五天大的健康幼鸟食欲都特别好,吃饭一定吃到嗉囊撑到塞不下,如果有吃一半就开始睡觉的状况,可能他的体质不是很好,导致精神与食欲的减退,这时必须补充营养,并带去给专业医生检查。如果完全不吃,请参照第一点的做法,后面会再详述保温的方法与饲料的补给。

4、肛门

健康的幼鸟肛门是干净的,没有沾到任何排泄物,肛门也没有堵塞。如果肛门外沾到排泄物,可能是因生病而出现拉肚子的病征;若肛门直接被硬掉的排泄物堵住,那可能是吃的饲料太干,缺乏水分,导致粪便无法顺利排出。如出现上述状况,应立即带给专业鸟医师检查,以免肛门发炎溃烂,甚至是死亡。

5、胸骨

这是判断幼鸟及成鸟健康肥瘦的关键方法,也可以此作为判断幼鸟体质与抵抗力的参考。

方式:摸幼鸟胸前中央的胸骨及胸骨两侧,应该呈椭圆形,并有肉,没有很直接摸到中央胸骨的骨头。若摸起来呈三角形,甚至胸骨两边凹陷没有肉,第一个最轻微的状况可能是吃得不营养导致太瘦,而第二个最严重的可能是因为久病而消瘦。若幼鸟前面四项检查都很正常,那第一个可能性比较大,鸟体可能会因为营养不良而体质稍差,抵抗力较弱,只要补充微生素与营养即可渐渐补回来;若幼鸟精神不好又有消瘦的状况,强烈建议马上给专业鸟医生检查,以免出鸟命。

补充:

另外对于健康成鸟或中鸟的判断,可由他平时的作息判断。正常的成鸟睡觉时大多是站立着,一脚缩起来睡觉,平时也很活泼,会整理羽毛与鸣叫。而生病的成鸟睡觉则大多是双脚站立、澎毛、趴着或蹲着睡,而且不整理羽毛,也不常张开眼吃饭或鸣叫,更严重的会一直睡觉。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已经严重生病了,一般不会引起很大不适的病状,是无法用此方式察觉的。

此方式不适合毛还没长齐的幼鸟。因为幼鸟睡觉大多都是趴着睡,或两脚站立着睡,而且睡觉时间较成鸟长很多。所以幼鸟健康与否的观察要从他醒着的时候观察。

饲养鹦鹉要养在金属架上

观赏鸟一般都养在鸟笼里,为什么鹦鹉要养在金属架上呢?

这是因为鹦鹉的喙比较大,上喙弯曲强大,并能转动,上喙钩内有锉状构造。因此能啃坏木制的或竹制的鸟笼,所以一般都把它养在架上。架用铜或其他金属制成,高60厘米,宽50厘米左右,尺寸要以鹦鹉的身体大小而定。架的左右各有一个放水和食物的“小碗”,供鹦鹉饮水和取食,架上有一条细铜链锁在鹦鹉的一条腿上。架养还有一个好处,不至于把鹦鹉较长的尾羽弄坏。

我国的大绯胸鹦鹉,又名四川鹦鹉,比较容易训练它学人说话。训练时要把它安放在安静的屋子里,教它说一些“您来啦!”“早晨好!”“再见!”等短语。让它学话时,轻轻摇晃金属架,这样可以一方面引它的注意力集中学习人言,另一方面让摇晃金属架与学说话渐渐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段耐心的训练,鹦鹉就会“说话”了。

我国的鹦鹉常在秋收前群集啄食快要收获的谷物,在树林中又喜欢啄食嫩芽和果实,所以它们是农林的害鸟,特别在数量多时为害相当严害。在为害期间,捕捉鹦鹉,既可以除害,又可以作为观赏鸟来饲养和运销国内外。

如何教鹦鹉说话

鹦鹉能言是众所周知的。当然除鹦鹉外,鹩哥、八哥也能学人语。能学人语的鸟首先是善于仿效它鸟的鸣声,自己又善鸣叫的种类,其次是口腔较大且舌多肉、柔软而呈短圆形。除此之外还具备性情温顺易驯、不羞涩的特点。

1、教学前准备

(1)驯化:准备教学的鸟要选取当年羽毛已长齐的幼鸟,老鸟因反应迟钝一般不作教学对象。在教学前要使鸟在笼内或架上能安定的生活,不易受惊并很驯服,愿意接近人。鹦鹉要能驯服到人的手能抚摸它的头或背,放开脚链它也不飞走,达到这样程度的鹦鹉教学效果最好。

(2)捻舌:能学人语的鸟中,八哥需捻舌后才能教以人语。有的采用修舌方法,用剪刀修剔舌尖成圆形,但没有捻舌效果好而安全。鹦鹉不必捻舌,驯服后即可教学人语。

2、教学方法

(1)时间:以清晨最好,因鸟的鸣叫在清晨最为活跃,这时鸟尚未饱食,教学效果效好。

(2)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嘈杂声和谈话声,否则易分散鸟的注意力,也会学到不应该学的声音。因此最好选择在安静的室内进行教学。

(3)内容:开始时要选择简单的短句,如“你好”、“欢迎——欢迎”等,教时发音口齿要清晰,不能含糊,且发音要缓慢些,不能太急。每日要反复对鸟教同一语句,不应该有变换,如用录音机播放效果会更好些,也比较省力。一般一句话教一周左右即能学说,能学说后再巩固几天,再教第二句,如秋后开始教学至翌年3—4月间已能学成一组语句,如果反应比较灵敏的鸟,还可教以简单的歌谣。

在教学期间的鸟,不能让它听到无聊或不适当的语句。鸟的学语有一短暂时间特别敏感,这时对外界的各种声音极易仿效。一旦发现这一敏感期,应及时抓住,好好利用!

鹦鹉都是上架饲养,教学时一面对它说话,一面将鸟架作左右摇晃,使鸟养成摇晃时说话的条件反射,待学成后,只要轻推鸟架,鸟架左右摇晃,鸟即能咿呀学语,十分有趣。已经教会说人语的鸟,平时要经常逗引它学说,当它在学说时,不要去惊动它,避免打断它的学说,影响成绩的巩固。

人们喜爱这些美丽的飞禽,为它们发行邮票,建立网站,组织保育协会,设定保护区。甚至把它们作为智慧的象征。在位于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它被奉为国鸟,这个国家的国徽上是一只名叫"西色罗"的金刚鹦鹉,它是这个中美洲岛国独立自强的象征。鹦鹉聪明伶俐,善于学习,经训练后可表演许多新奇有趣的节目,是各种马戏团、公园和动物园中不可多得的鸟类"表演艺术家",深受大众喜爱。它们可以学会各种技艺如:衔小旗、接食、骑自行车、拉车、翻跟斗等等。鹦鹉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它们也是人们最好的伙伴和朋友。在长期的驯养过程中,鹦鹉带给人们不少的欢乐。

人们对鹦鹉最为钟爱的技能当属效仿人言。事实上,它们的“口技”在鸟类中的确是十分超群的。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这种仿效行为在科学上也叫效鸣。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得了冠军,当时揭开装有这只鹦鹉的鸟笼罩时,灰鹦鹉瞧了瞧四周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哄动。几天后,兴奋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宾到家中庆贺,笼罩一打开:“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哗然。一心想自己聪明的鹦鹉会说:“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而博得大家喝倒彩的主人十分狼狈。由此可见,鹦鹉学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词汇量也有限。“鹦鹉学舌”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

我们喜欢这些美丽的鹦鹉,可以到鸟市和动物园去观看已被驯化和人工繁衍的鸟儿。大家都有责任保护它们,不要去购买鸟类贩子盗卖的野生鹦鹉。曾有报纸记载,从野生鸟类捕获,长途返运,进入市场,到被人工驯养,其成活率是17:1。如果有一天这些美丽的鸟儿都沦为鸮鹦鹉和塔布吸蜜鹦鹉的结局,或者干脆从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消失,这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善于捕鱼的翠鸟

翠鸟又名鱼狗,也叫蓝翡翠、秦椒嘴、大翠鸟、叼鱼郎。

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

由于该鸟全身以翠绿色为主,所以就叫翠鸟。嗜食鱼类,所以也被人们称以“鱼虎”、“水狗”、“鱼狗”等名称。翠鸟的寿命很短,大概也就2年。

翠鸟是翠鸟科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本科共有93种,分布世界各地,我国已知的有11种。有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的一类远离水域,以昆虫为主食,水栖的一类在水边的树枝或岩坡上营巢,以鱼虾为食。

翠鸟具有高超的捕鱼本领。它天生有一种人类无法做到的俯冲绝技。因此被人们封为“捕鱼能手”,并与虎、狗相提而称之为“鱼虎”和“鱼狗”。

翠鸟科种类较多,主要种类有普通翠鸟、白胸翡翠、蓝翡翠、斑头大翠鸟、三趾翠鸟等。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在长江以南有一种赤翡翠,全身以赤褐色为主。其他种全身羽毛以翠绿色为主,带有辉亮的金属反光,头部黑色,背、翅、尾为蓝色,喉、胸为白色,配以红嘴红腿,显得艳丽夺目。

翠鸟体型大多数矮小短胖,只有麻雀大小,体长大约15厘米。其体型有点像啄木鸟,但尾巴短小。

翠鸟头大,身体小,嘴壳硬,嘴长而强直,有角棱,末端尖锐。体羽主要为亮蓝色。头顶黑色,额具白领圈。浓橄榄色的头部有青绿色斑纹,眼下有一青绿色纹,眼后具有强光泽的橙褐色。喉部色黄白,嘴特别大而呈赤红色。面颊和喉部白色。上体羽蓝色具光泽,下体羽橙棕色。胸下栗棕色,翅翼黑褐色。足短小,二趾相并,脚珊瑚红色。翠鸟尾巴很短,但飞起来很灵活。当然,不同种类的翠鸟外形会有所不同。

翠鸟有时紧贴水面飞行,伴以尖锐的“唧--唧--唧--”鸣声,其鸣声响亮而单调,无音韵。翠鸟是一种羽毛美丽的观赏鸟,背上、尾巴上的羽毛在某种角度的光线照射下,会发出翠绿色的光芒,即使羽毛掉落了也不会退色。所以翠鸟的羽毛可以用作工艺装饰品,非常漂亮。我国从明、清时代起,宫廷中就使用翠鸟的翠绿羽毛做画屏的配色,皇后带的凤冠上也用翠鸟的羽毛做衬底,这些可以在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定陵、长陵等宫殿内的摆设中看到。

许多人都认为,翠鸟是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淡水鸟类。其实,翠鸟的家族成员众多。有些翠鸟就是在海边生活的。束带翠鸟和斑点翠鸟就是典型的海鸟。

束带翠鸟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沿岸地区。束带翠鸟经常生活在岸边的灌木丛和树顶上。束带翠鸟的菜谱很丰富,鲑鱼、虾和蟹都是它的美味佳肴。束带翠鸟在捕猎之前总是在水面上不停地盘旋,寻找水下的猎物。一旦找到猎物,它就会悄无声息迅速地潜下水去,抓住猎物。束带翠鸟是迁徙性的候鸟。每年八月,它们开始迁徙。四、五月份的时候再返回故乡。束带翠鸟栖息在海岸边的地洞里。地洞一般深达2.4米。地下洞穴是雌鸟和雄鸟共同挖掘的。一切准备就绪后,雌鸟产下的卵大约有5到7枚,刚好放在洞穴底部。经过23天左右的时间,小翠鸟就可以出世了。

斑点翠鸟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南部地区。雄鸟的全身以黑色为主。脖子上有一圈宽宽的白色羽毛。尾部和翅膀上也有白色的羽毛。翅膀的下侧也是白色的。雌鸟的颜色与雄鸟十分相似。只是雌鸟脖子上的白色羽毛不是一圈,而只是胸前的一撮白毛。雌鸟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脖子和腿都是黑色的。斑点翠鸟也有挖洞产卵的习性。不过,它们的地洞没有束带翠鸟那么深。斑点翠鸟挖掘的地洞一般只有30厘米深。隧道的顶端就是雌鸟的产房。斑点翠鸟一窝可以产下2到6枚卵。孵卵和喂养幼鸟的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

喜欢吃甜食的马

马,是草食性的家畜,在几千年前被人类所驯服。在我国古代,马曾经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能起的作用已经很少了,现代马匹主要应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肉类,饲养数量也很少。不过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还是以役用为主,而且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品种不同,马体格大小相差也很大。重型品种体重达到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只有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只有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尤其是盲肠非常发达,有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没有胆囊,但是胆管发达。它们的牙齿咀嚼力极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作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来方便驾驭。

人们通常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或其磨损程度来判定年龄,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只有30%,所以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一里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度高,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可以看清周围的物体。马容易调教,它们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够加强记忆。它们的平均寿命通常是30~35岁,最长能达到60多岁。劳役年龄是3~15岁,有的甚至能到20岁。

马,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它们原产于中亚草原,在被人类驯化之后,大约是15世纪前后,才被殖民者带至美洲和澳洲。

最早的时候,马的祖先始祖马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它们主要以嫩叶为食。后来,进化到中新世时出现草原古马,转变为草原生活,自此之后马便开始以干草为食,主要生活于草原上。

马有非常出色的嗅觉功能,也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强的器官,这也使得它能在听觉或其他感知器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更容易接收外来的各样信息,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正是因为出色的嗅觉和听觉加上迅速而敏捷的动作完美结合,马才得以进化得如此成功,也是马为人类做贡献的重要生理特征。

1.马识别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觉

马如果想要认识或辨别事物信息,尤其是近距离的陌生物品或其他动物,首先表现为使用嗅觉的行为。有时会主动接近物品,鼻翼扇动,作短浅呼吸,力图吸入更多的新鲜气味信息,加强对新鲜事物的辨别或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相应的休憩或躲避等行为。马能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母仔、发情、同伴、路途、厩舍和饲料种类。比如,现在证实过的发情母马的气味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内吸引公马,当然,公马凭借嗅觉也能够吸引一定距离内的发情母马。通常,公马在遇到母马发情时就会表现出翻唇嗅天行为(性嗅反射)。

2.马依靠嗅觉适应环境

通常情况下,马群或野生马能够凭借嗅觉,识别大气中微量的水汽,从而寻觅到几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因此野生的马群能够在非常干旱的沙漠中生存。马根据粪便的气味,能够找寻同伴,同时躲开猛兽和天敌。面对不同的嗅觉信息,马也会有各种条件反应。每当嗅到生疏或危险的信息时,马都会发出短促的喷鼻声(打响鼻),以示警戒,同时把这一信息通知同伴。

马对自己伙伴的排泄气味非常敏感,通过观察得知,公马愿意在发情母马曾经排过尿的地点排尿。马驹要是闻到新鲜的排泄物,将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应,引起排粪和排尿。所以,马可以凭借嗅觉传来的信息,更改马在群体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动。

3.马能靠嗅觉鉴别污水或有害的饲草饲料

马有着非常大的鼻腔,鼻腔下筛板和软腭连接,形成隔板作用。所以,取食时依然能够通过鼻腔吸入嗅觉信息,不但能够选择食物,而且能够警惕敌害,两者互不影响。而且马还能凭借嗅觉去摄入体内缺失的营养物质,并可以在草原上识别有毒植物或牧草,马极少误食毒草。马可以凭借嗅觉鉴别不洁水源和饲料并拒绝饮用。因此,在马匹日常饲养中一定要关注水源、料池、水槽、饲槽的卫生,这样做才能够保证马的健康。

4.马对嗅觉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所以,在靠近马或调教马的时候,一定要让它学习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觉信息向它打招呼。比如,佩戴挽具、鞍具,先让马嗅闻,操作上会更顺利。有时需要对孤驹寻找另外的母马寄养时,用该母马的乳汁对幼驹进行涂抹,则会增加母马对孤驹的接收程度。饲料和马舍环境的改变,是马最容易感应到的,这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饲养时多注意环境卫生,就能够减少环境对马匹的负面刺激。

5.利用马的嗅觉也能建立后效行为

马的嗅觉极为敏锐,我们充分利用马的嗅觉就可以建立马的后效行为。饲养马匹只需稍加调教就能培养其在固定位置排粪尿的习惯。具体调教方法是,先将厩内清扫得很干净,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粪便,并在埋罐内放入些许尿液。将马放入厩内任其自由嗅闻,在氨的刺激下会引起马排粪、排尿的行为。假如位置不对,可用小棍驱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就能固定下来,以后马匹再要排泄时就会寻找有粪尿的原位置。

马每天都会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寻觅食物,饲料经过嗅觉初步断定外,主要就由味觉来决定进食的速度和多少。所以,味觉是马非常重要的感知器官。尽管关于马的味觉方面的研究材料很少,可是马的味觉非常有特色,也极好掌握利用。

1.马的味觉感知能力一般,因此采食面很宽

在进食的时候,马会凭借味觉进行咬嚼性探究活动,马的口腔和舌头分布着味觉感受器,也叫味蕾。它们的味蕾大多集中在轮廓状乳突、蕈状乳突和叶状乳突之中。

其实,马的味觉感知很一般。因此,马就会扩大自己的食物采集范围,马也是极易饲养的动物之一。各种饲料马都能适应,有的甚至是很粗糙、口感很差的饲料。在我国北方牧区,冬天马匹主要采食草地枯草,有时甚至是树枝和落叶,补饲是有限的。农区的有些秸秆马也都食用,切铡和适当粉碎更好。所以,饲料范围宽,也是马超强适应力的一个主要表现。不过,就算马不挑剔食物,但始终给予马优质、适口的饲草饲料是必需的。

2.马的味觉有很强的偏好

尽管马的食物采集范围极宽,但它们对食物中的味道还是有所偏好。马对苦味不敏感,对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较为强烈。马喜甜味而拒酸味。带有甜味的饲料,比如胡萝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浆这些都是马最爱食用的,上述这些饲料不妨作为食物诱饵,或调教中的奖赏,从而强化某些后效行为。如果你一定要给马吃带酸味的饲料,那么需要经过适应过程才会逐渐适应。

马有非常出色的听觉能力,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强的器官,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听觉发达是对马视觉欠佳的一种生理补偿,这对在原始状态上马的生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就是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躲避天敌的袭击,而反抗本领较弱的马只有逃跑和很小的反击。

1.马耳组织结构发达、敏锐

马的耳朵位于头的最高处,耳翼较大,耳肌发达,动作灵敏,旋转变动角度大,表明听觉是发达的。马无需改变体位和转运头部,仅靠耳廓的运动就能判断声源方向。马用灵活的外耳道捕捉音响的来源、方向,起到音响的定位作用。中耳的功能是放大声音。而内耳的主要功能则是分辨声音的频率、音色和声音的大小。马的耳尖就像是小直立的“削竹”,运转灵活是良马的重要特征。

2.马分辨声音频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强

马听觉发达的主要特征就是马耳对声音有着非常敏锐的反应程度。马对音响及音调的感受能力超过人。马能辨别1,000次和1,025次振动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马能根据叫声寻找自己的群体和传达信息。夜间放牧时,马能听到而人不能听到的远处声音,并能对声音做出判断。所以,晚上寻找丢失的马群最佳的方案是让你的坐骑领路,人应当服从它的带领。马还可以依据听到同伴的各种声音判别他所处状况,例如寻求、忧伤、高兴、恐惧等状态。对于四周其他动物的声音也可以准确的做出判断,并立即找出相应的应急行为。

3.应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马的反射行为

正是因为也具有发达的听觉,才为人类的役使提供很大的方便。人们正是利用了马的听力来进行调教、训练和使役。比如,马能够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当然,不是说它听得懂名字的意义,而是说明它已经建立了名字的声音反射。所以,在调教役使或骑乘中,不妨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为,或学会做其他动作。对于刚开始调教的小马来说,常用声音建立反射行为是很重要的。这种性能,对军马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卧倒、站立、静立、注意、前进、后退、攻击等都能用语言口令下达。

4.马惧怕过高的声响

过高的声响或音频对于马来说是一种不良刺激,使马感到很痛苦。因此,在马匹调教过程中,没必要对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轻微的口令马就会服从。这点很多人不清楚。有些少数民族的调教口令都很清,或只给予口哨命令。过高的声响或音频会引起马惊恐,比如火车汽笛声、枪炮声、锣鼓声。所以,如果是军马就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调教,而且要不断重复强化。而对过于敏感的军马或赛马,为了减少声音的刺激,不妨给它们佩戴上耳罩。

马的睡觉时间非常不固定,不一定是在晚上,也不是一觉睡到大天亮。如果不受外力干扰,它随时随地都会睡着,站着、卧着、躺着都能睡觉。大马每天可以睡八、九次,算起来能有六个小时。在还没亮之前这段时间,是马睡得最舒服的。马之所以站着睡觉,可以说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惯。

野马,通常是在广阔的沙漠草原一带生活,在有时候不但是人类的狩猎对象,而且也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久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惟一的办法,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所以,为了能够快速而及时地躲开敌害,它们在晚上不敢高枕无忧地就地而眠。就算是在白天,马也只是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发生意外。

对于家马来说,尽管不用担心像野马那样会遭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也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所以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不但是马,驴同样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惯,原因可能是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和野马很相似。

“南极绅士”——企鹅

企鹅是南极的象征。这些步态蹒跚、身穿燕尾服的高傲的“南极绅士”,千万年来在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企鹅可说是一种古老的游禽,在南极未披上冰甲之前,它们就已经在那里定居了。随着南极气候的变化,企鹅练出了一套抵御严寒、与冰雪抗争的本领。它们或在冰雪上行走,或在冰冷的海水中疾游,与冰天雪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鹅主要生活在南极大陆和南设得兰群岛上,但也随着寒流向北分布,在非洲能达到南纬17度,在澳洲可达到南纬38度,个别种类还可延伸到拉丁美洲的赤道附近。在南非南部的沿海岛屿,在澳大利亚的东南海岸和新西兰的西海岸,甚至在赤道附近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都有企鹅的踪迹。

全世界共有企鹅近20种,在南极大陆就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喜石企鹅和华浮企鹅等7种,其余10多种分布在各大洲南部海岸和沿海岛屿上。

企鹅个体长约65厘米,体羽皆白黑色,腹部白色并杂有一或二个黑色横纹,皮下脂肪甚厚。两翼成鳍状,羽毛细小呈鳞状。企鹅的繁殖是在极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企鹅的卵由雄企鹅在气温低至-60℃的冬季孵化,有的也换班孵卵,孵化期为2个月,10月份开始,到12月底孵出小企鹅为止。企鹅恋巢爱子是有名的,有时也偷邻居的卵,霸占其他企鹅的巢,把别的小企鹅夺过来抚养。因此,作“父母”的企鹅一刻也不肯离开自己的孩子。企鹅营造巢穴使用的材料是它唯一搬得动的鹅卵石,为了建造直径大约10厘米的巢穴,企鹅“夫妇”必须四处寻找足够的石块。生物学家认为,有没有足够的小石块常常是制约企鹅繁殖的一个因素。企鹅对居住的地方很挑剔,最佳地段是离危险最近的中心地带。当然,争斗是非常激烈的,新加入的企鹅只能在栖息地外围安家。在残酷的竞争中,雄企鹅为了争夺巢穴,常常大打出手。而雌企鹅则只需争夺“情人”便万事俱备了。每一群企鹅总有一些找不到伴侣的“单身汉”,它们只能孤苦伶汀地在岛上东游西荡,样子十分可怜。一般说来,企鹅要游荡3年才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企鹅并不是始终实行“一夫一妻”制,交换配偶的事时有发生。一只幸运的企鹅可以活到14岁。

企鹅身体强健,善于吃苦且攻击性强,这些习性使它们能在南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企鹅也有天敌,它就是贼鸥。贼鸥喜欢在企鹅聚居的上空徘徊,找机会弄走窝里的蛋或杀死幼企鹅。但贼鸥的行为总会招来企鹅群起而攻之,使贼鸥落荒而逃。

企鹅不会迷路。科学家在南极捉到5只成年企鹅,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然后转移到离巢地1900千米的某海峡附近放掉,10个月后,它们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筑巢地。企鹅之所以不会迷路,是因为企鹅以太阳作定向标。

企鹅一生吃进数量不少的鳞虾,其胃中食物几乎占体重的1/4以上。这些食物既是企鹅保持体内能量收支平衡所必需,又可显示出企鹅对外反应的敏感程度。企鹅和人类一样,属于食物链的顶端,一旦企鹅的处境不佳,如原有食物来源——鳞虾和海藻受太阳紫外线的影响出现短缺,企鹅将很难马上找到替代品。这种现象,将使企鹅面临着严重威胁。海啸对企鹅又是一大威胁,风浪经常打到企鹅筑巢的卵石上,以至蛋巢两失。近年来,海象数量的增加,也给企鹅的产卵带来不少骚扰。

企鹅的祖先

1887年,孟兹比尔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企鹅有可能是独立于其他鸟类,单独从爬行类演变进化而来。企鹅的鳍翅不是鸟类的翅膀变异形成的,而是由爬行类的前肢直接进化形成的,企鹅根本没有经历过飞翔阶段。后来,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动物化石,它高约1米、体重有9千克,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个发现似乎印证了孟兹比尔的猜测。

1981年,日本也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海鸟化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距今3000万年、不会飞的原始企鹅的化石,或许它就是现代企鹅的史前祖先。

近年,鸟类学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鸦化石的构造之后提出,距今3000万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种海鸦可能与企鹅的起源关系密切。这种已灭绝了的海鸦也是一种不会飞行的海鸟。科学家们认为,尽管企鹅与海鸦,一个生活在南半球,一个生活在北半球,但它们骨骼形体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能非亲非故吧?

从以上证据来看,企鹅的祖先就是一种不能飞翔的动物。但是,有些动物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依据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断言企鹅的祖先应该是会飞行的。因为从现代企鹅的身体结构上依然能找到它们会飞翔的远祖遗留给后代的烙印。

分类:

企鹅科的各种短腿而不会飞的水鸟,产于南半球,在陆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鳞形的羽,主要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鱼。企鹅这种生物在被发现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故事,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们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发现了企鹅。但是最早记载企鹅的却是历史学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麦哲伦船队在巴塔哥尼亚海岸遇到大群企鹅,当时他们称之为不认识的鹅。人们早期描述的企鹅种类,多数是生活在南温带的种类。到了18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定出了6种企鹅的名字,而发现真正生活在南极冰原的种类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给王企鹅定名,响弦角企鹅1953年才被命名。企鹅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

楔翼总目(Impennes)又叫企鹅总目,只包括企鹅目(Sphenisciformes)企鹅科(Spheniscidae),包括6属18种企鹅。全部为不会飞翔而擅长游泳和潜水的海洋鸟类。体羽呈鳞片状,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企鹅通常被当作是南极的象征,但企鹅最多的种类却分布在南温带,其中南大洋中的岛屿,南美洲和新西兰都比较多,在这里有6属13种企鹅营巢,其中有2个属限于澳新地区,而企鹅中最大的属角企鹅属也是以澳新地区为分布中心。企鹅第二大属环企鹅属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甚至可到达赤道附近,而在南极大陆沿岸营巢的企鹅只有2属4种,亚南极有2属2种,而真正在南极大陆越冬的则只有皇企鹅。现存于世的企鹅有18种,它们分别是小白鳍企鹅、白鳍企鹅、黄眼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阿德里企鹅、南极企鹅、巴布亚企鹅、史氏角企鹅、角企鹅、响弦角企鹅、马可罗尼角企鹅和直冠角企鹅。

王企鹅属(Aptenodytes):有两种,是最大型也是最漂亮的企鹅。皇企鹅:王企鹅

皇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身高一米以上,体重可超过30千克,是唯一在南极大陆沿岸一带过冬的鸟类,并在冬季繁殖,皇企鹅每次只产一枚卵,孵化时由雄企鹅将其放在两脚的蹼上并用肚皮盖住,此其间,雄企鹅停止进食,完全靠脂肪维持生命,直到幼企鹅孵出,其体重可减轻1/3。

王企鹅:体型稍小些,嘴则比较长,颜色更加鲜艳,主要分布于南大洋一带及亚南极地区,最北可到新西兰一带。

阿德里企鹅属(Pygoscelis):有3种。巴布亚企鹅、阿德里企鹅、南极企鹅、长冠企鹅。

巴布亚企鹅Pygoscelispapua:又叫金图企鹅,分布于南极半岛和南大洋中的岛屿岛屿上

阿德里企鹅AdeliePenguin:数量最多的企鹅,可在南极见到大规模的群体,游荡于南极有浮冰的水域。

南极企鹅Pygoscelisantarctica:又叫帽带企鹅,主要分布于南极一带,有时游荡到南极以外。

角企鹅属(Eudyptes):企鹅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有6种,头部有黄色羽冠,在陆地上活动比较敏捷,在新西兰的有些种群可进入森林。凤冠企鹅、响弦角企鹅、竖冠企鹅、史氏角企鹅、冠企鹅、长冠企鹅。

凤冠企鹅:分布于新西兰一带。

响弦角企鹅:分布于新西兰的斯内斯群岛。

竖冠企鹅:分布于新西兰一带水域。

史氏角企鹅: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麦阔里岛。

冠企鹅: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及南大洋一带。

长冠企鹅:分布于南大洋一带及亚南极地区。

黄眼企鹅属(Megadytes):只有一种,即黄眼企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一带。

白鳍企鹅属(Eudyptula):有两种,是最小型的企鹅。小鳍脚企鹅、白翅鳍脚企鹅。

小鳍脚企鹅Eudyptulaminor:又叫仙企鹅,分布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一带,其中澳大利亚菲利浦岛的小鳍脚企鹅每年9-10月下午8:05准时登陆,成为一大奇观

白翅鳍脚企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东部,有时被并入小鳍脚企鹅。

企鹅属(Spheniscus):也称环企鹅属,有4种,是分布最靠北的企鹅。企鹅、洪堡企鹅、麦哲伦企鹅加岛环企鹅。

企鹅:又叫斑嘴环企鹅或黑足企鹅:产于南非

洪堡企鹅或洪氏环企鹅:产于秘鲁一带的南美洲西海岸。

麦哲伦企鹅或麦氏环企鹅:产于南美洲南部。

加岛环企鹅:产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岛。

恋家的鸽子

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鸽子亦称家鸽、鹁鸽,鸽子的祖先是野生原鸽。早在几万年以前,野鸽成群结队地飞翔,在海岸险岩和岩洞峭壁筑巢、栖息、繁衍后代。由于鸽子具有本能的爱巢欲,归巢性强,同时又有野外觅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类所认识,于是人们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鸽子作为家禽饲养。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腊人已把野生鸽训练为家鸽了。

分类

一、家鸽

是由野生的原鸽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养培育而成的。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有人饲养家鸽,到唐宋时期已很盛行。叶绍翁在他的《四朝见闻录》中对南宋前朝在临安(今杭州)民间盛行养鸽的情景作过这样的描述:“东南之俗,以养鹁鸽为乐,群数十百,希之如锦,既而寓金铃于尾,飞而相空,风力振铃。”据说当时宫廷中养鸽多达万只以上,宋高宗赵构尤其迷恋玩养鸽子,偏安江南,不理朝政。当时有一些爱国的太学生曾怀着悲愤的心情写诗讽刺他不思抗金复国,迎还被囚于北漠的徽、钦二帝:“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功夫,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帝书。”

现在全世界已有1500多个家鸽品种,主要分成食用鸽、观赏鸽、信鸽等三大类。食用鸽又叫肉鸽,体形较大,肉嫩味美;观赏鸽羽色美丽,体姿奇特,如全身雪白的“雪花”、全身乌黑的“缁衣”、尾羽象扇子一样的“扇尾鸽”、胸部象球状的“球胸鸽”等等;信鸽主要用于通讯和竞翔。

世界上有许多鸟类由于人类的过度猎捕而绝灭,其中有两个最著名的例子都属于鸠鸽类。旅鸽曾经遍布于北美洲大陆,数量多达五十亿只,但经过长期的毁灭性的屠杀后,最后一只野生旅鸽于1900年3月被杀,最后一只名叫“玛莎”的笼养旅鸽也于1914年9月1日死于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生活于毛里求斯岛的愚鸠,也叫渡渡鸟,在人类和他们携带的家畜和鼠类来到岛上后,被大量的捕杀和毁灭巢、卵,于1693年绝灭,甚至没有留下一只完整的标本。

现在幸存的鸠鸽类中也有大量的种类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名单,我国将鸠鸽科的很多种都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包括绿鸠的所有种,即针尾绿鸠、楔尾绿鸠、红翅绿鸠、红顶绿鸠、黄脚绿鸠、厚嘴绿鸠、灰头绿鸠和橙胸绿鸠等8种;皇鸠的所有种,即绿皇鸠和山皇鸠等2种;鹃鸠的所有种,即斑尾鹃鸠、棕头鹃鸠和乌鹃鸠等3种;以及黑颏果鸠和斑尾林鸽等。

二、原鸽

是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1种。又名野鸽。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部和中部。体长295~360毫米;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闪光,背的其余部分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横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为宽的黑色横斑。雌雄相似。

栖息在高大建筑物上或山岩峭壁上,常数十只结群活动,飞行速度较快,飞行高度较低。日间至附近耕地觅食,植食性。在山崖岩缝中用干草和小枝条筑巢。巢平盘状,中央稍凹,一般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

家鸽就是由原鸽驯化的。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利用鸽子有较强的飞翔力和归巢能力等特性,培养出不同品种的信鸽。中国养鸽已有2000多年历史,形成不少性状各异的品种。原鸽是狩猎对象。

三、岩

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一种。又称辘轳、山石鸽、野鸽子。广布于欧洲和亚洲。岩鸽为中型鸟类,体长28~36厘米;头、颈和上胸石板灰色,颈和上胸有绿和紫色闪光;上背和两翅石板青色,内侧大覆羽和三级飞羽贯以黑斑,形成两道横斑;下背白色;腰和尾上覆羽为石板灰色,腰部和近尾端处有1白色横斑;下体蓝灰色,至腹部渐为白色;眼橙黄色;嘴黑色;脚珊瑚红色。雌雄体色相似。

岩鸽栖息在有岩石和峭壁的地方,常结群于山谷或飞至平原觅食,也到住宅附近活动。鸣声与家鸽相似。植食性,特别喜食玉米、高粱、小麦等。在岩缝中、峭壁的缝隙中、建筑物的洞穴中或屋檐下营巢,由小枝条筑成。每窝产卵2枚。卵径平均35.5毫米×28.5毫米。岩鸽的肉、卵可供食用。

描述:中等体型(31厘米)的灰色鸽。翼上具两道黑色横斑。非常似原鸽,但腹部及背色较浅,尾上有宽阔的偏白色次端带,灰色的尾基、浅色的背部及尾上的此带成明显对比。虹膜-浅褐色;嘴-黑色,蜡膜肉色;脚-红色。叫声:反复的咯咯声如人在打嗝。起飞和着陆时发出高调的咕咕颤音。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至中国的东北。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候鸟,分布可至海拔6000米。亚种turkestanica为新疆西部及西藏的留鸟。指名亚种繁殖遍及华北及华中的其余地区至东北各省。习性:群栖多峭壁崖洞的岩崖地带。

四、玩赏鸽

亦称观赏鸽,专供人们玩赏的鸽子。其历史非常久远,经数千年的变异和选择,目前,全世界多达600余种。玩赏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羽装类。以奇丽的羽装、羽色及奇特的体态,供人观赏。如扇尾鸽、毛领鸽,球胸鸽、毛脚鸽、装胸鸽、巫山积雪、十二玉栏杆、坤星、鹤秀、玉带围、平分春色等。

(2)体态类。以某一部位长相特殊取悦于人。如大鼻鸽,犹似一朵多瓣茉莉花贴在鼻子上。掌趾鸽,趾间长有相连的趾蹼,既能飞,又会泳。五红鸽,鲜红的眼睑、眼砂、嘴喙、双脚和脚趾,镶嵌在雪白的羽装边缘,令人叹为观止。

(3)表演类。以各式奇特的技巧表演而引人入胜。如翻跳鸽,亦称“筋斗鸽”,有高翻、腰翻、檐翻、地翻,以及自左到右的平翻。还有小青猫、表演时直冲云霄,盘旋飞翔,观赏者用铜盘盛水,从水中看它矫健的身影,连续转圈,从不越雷池半步。

(4)鸣叫类。是以各种有趣的鸣声供人聆听。有粗似洪钟,有细如碎语,虽不及画眉、百灵之婉转,却也别有一番情趣。在俄罗斯和德意志有一种喇叭手鸽,它们的叫声胜似一个吹号手。在阿拉伯和埃及还有一种笑鸽,它们在求偶时发出的叫声,近乎哈哈大笑声。还有一种,人们并不欣赏它本身的观赏价值,而是给它带上鸽哨,从空中传来央央琅琅之音,时宏时细,忽近忽远,亦低亦昂,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

(5)点缀类。点缀风景、增添祥和气氛,供游客观赏。如广场鸽、街鸽和堂鸽之类。

我国玩赏鸽品种繁多,自成体系,为世界所公认。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余种,(成书于360多年前的张万钟《鸽经》所述也达130余种),是祖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玩赏鸽‘玩其文彩,赏其风韵,去人机械之怀,动人隐逸之兴’,系上乘之休闲活动。玩赏鸽有过她辉煌的黄金时代,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兴趣的改变,玩赏鸽己濒临灭绝的边缘。

五、信鸽亦称“通信鸽”

信鸽:是我们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应该是和鸡来自于同一个祖宗。只不过信鸽经过普通鸽子的驯化,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一利用和培育,以至越来越单独的脱离普通鸽子而存在。

而人们利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无论是阻隔千山万水还是崇山峻嶙,它们都要回到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因为他们的恋家和归巢性被人们所发现,而培育,发展,利用来传递紧要信息。

①用于通信的鸽子。

包括航海通信、商业通信、新闻通信、军事通信,民间通信等。

古罗马人很早就已经知道鸽子具有归巢的本能。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或结束时,通常放飞鸽子以示庆典和宣布胜利。古埃及的渔民,每次出海捕鱼多带有鸽子,以便传递求救信号和渔汛消息。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在一本著作中记述了一个叫陶罗斯瑟内斯的人,把一只鸽子染成紫色后放出,让它飞回到琴纳家中,向那里的父亲报信,告知他自己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赢得了胜利。古代中东地区巴格达有个统治苏丹·诺雷丁·穆罕默德,在巴格达和他的帝国各城之间建立起一个信鸽通讯网,形成一座著名的信鸽邮局。13非洲商业船队也将鸽子置放在船上作为海运帮手,不时放出鸽子通知岸上轮船到达等等。

相传我国楚汉相争时,被项羽追击而藏身废井中的刘邦,放出一只鸽子求援而获救。五代后周王仁裕(公元880-956年)在《开元天宝遗事》著作中辟有”传书鸽“章节,书中称:“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可见我国唐代已利用鸽子传递书信。

至19世纪初叶,人类对鸽子的利用更为广泛,在人类的军事冲突史中(一战、二战中都曾经有卓越的表现,至今的动画片都还有信鸽在二战中的传奇历史和卓越贡献),它是最早并最多较力于主人的。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就是由信鸽传递到罗瑟希尔德斯的。在今天,人类利用它进行隐蔽通讯,海上航行利用它跟陆上联系,森林保护巡逻队有效地使用信鸽跟总部联系等等。

②广义上泛指玩赏鸽、肉用鸽之外的一切服务于人类的军用鸽、赛鸽等。

人们利用鸽子归巢的性能,先后用于通信和比赛,一直沿用着信鸽这个名称,已不再局限于“通讯”这个单一的含义,并且主要指用于飞翔竞赛的鸽子。

最后,在通讯技术和应用非常发达的今天,信鸽已经退出传递信息的历史舞台。当今社会,无论外国还是中国,信鸽已经是另一场“战争”中的主角。那就是信鸽竞翔比赛。

现在社会发展了,信鸽已经成了一部分人们用来陶冶生活,发扬体育精神比赛主角了。信鸽比赛分得很复杂,且种类繁多,一般是将所有参赛信鸽带到某个地方(这是根据鸽子的品种来界定的),距离有400km,800km或者1000km,2000km等,然后同时放飞,看谁的信鸽先到达目的地谁就赢得了冠军,从而信鸽给自己和主人带来荣耀和财富,也赢得了信鸽爱好者的尊重。

而因为这样的竞赛,导致信鸽爱好者开始对信鸽的品种和血统(比如福乐血统,詹森血统等等)进行研究和培育,甚至对鸽子的育种、管理、训练都有了一门专有的学科。对信鸽的研究含盖甚广,包括生物学,气候学,地理学,营养学,甚至磁场学等。非常复杂且系统庞大!

以上所以原因导致信鸽产业在我国也盛行并迅猛发展起来,据说全国信鸽协会会员有好几千万之多,整个产业的经济链也达数以十亿计!

生活习性

同其他家禽或鸟类相比,鸽子具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性。

首先,鸽子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鸽子性成熟后,对配偶具有选择性,一旦配对就感情专一,形影不离。不象其他家禽那样滥交滥配。在同一鸽群中,若雌雄鸽数量不相等,还可能出现二公或二母的同性配偶。鸽子配对后,公母鸽都参加营巢、孵化和哺育幼鸽活动。鸽子在丧偶后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重新配对。在生产中为了培育优良品种,提高鸽子的品种质量,避免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可有计划地人工选配。若雌雄鸽自由配对后,也可重新拆开再配,但非常费时费力。因此,在育种时,要掌握鸽子的这一特性,尽早制定人工选配计划,以防自由配对。另外,成年鸽失去配偶后,在发情季节,因性欲强烈,也可能出现乱交乱配现象,这就可能会扰乱鸽群,为了保持鸽群的安静,可以将发情鸽及时配对,或者暂时将其隔离。

父母亲鸽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鸽子交配后,就会寻找筑巢材料,构筑巢窝。生产性能好的公鸽还具有“躯妻”行为,若雌鸽离巢时,雄鸽会追逐母鸽归巢产蛋。雌鸽产下蛋后,雌雄鸽轮流孵蛋,公鸽每天上午9时入巢孵化,换母鸽出巢觅食、活动。下午5时母鸽入巢孵化至次日上午9时。就这样公母交替,日复一日,直到孵出雏鸽为止。幼鸽孵出后,公、母亲鸽共同分泌鸽乳,哺育幼鸽。鸽卵孵化期一般为17天左右,超出这个时间,幼鸽尚未孵出,父母鸽就会放弃旧巢,另寻新巢产蛋再孵。因此,生产中,若发现超过孵化期还未出雏,应及时取出未孵出的蛋,以便让鸽及时产蛋。

鸽是晚成鸟,与其他鸟类不同,幼鸽刚出壳时,眼睛不能睁开,体表羽毛,稀少,不能行走采食,需经亲鸽喂养天左右才可独立生活。

鸽食物以植物性食料为主无论是野鸽还是家鸽,均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要有玉米、麦子、豆类、谷物等,一般不吃虫子等肉食。鸽习惯吃生料,人工喂养也可适应熟食。在人工饲养场也可用颗粒混合饲料喂养。

鸽子的活动特点是白天活动,晚间归巢栖息。鸽子在白天活动十分活跃,频繁采食饮水。晚上则在棚巢内安静休息。但是经过训练的信鸽若在傍晚前未赶回栖息地,可在夜色中飞翔,甚至可在夜间飞行。

鸽子反应机敏,易受惊扰在日常生活中鸽子的警觉性较高,对周围的刺激反应十分敏感。闪光、怪音、移动的物体、异常颜色等均可引起鸽群骚动和飞扑。因此,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保持鸽群周围环境的安静,尤其是夜间要注意防止鼠、蛇、猫、狗等侵扰,以免引起鸽群混乱,影响鸽群正常生活。

鸽子具有很强的记忆力鸽子记忆力很强,对固定的饲料、饲养管理程序、环境条件和呼叫信号均能形成一定的习惯,甚至产生牢固的条件反射。对经常照料它的人,很快与之亲近,并熟记不忘。若平时粗暴地对待它们,往往会不利于饲养管理。鸽子还是习惯性较强的动物,要改变他们的原有生活习惯,需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调适。因此,在鸽子的饲养管理中,应固定日常饲养管理程序和环境条件。以保证有较高的生产效能。

鸽子具有强烈的归巢性无论家鸽或野鸽均具有强烈的归巢性。一般来说,它们的出生地就是它们一生生活的地方,任何生疏的地方,对鸽子来说都是不理想的地方,都不安心逗留,时刻都想返回自己的“故乡”,尤其是遇到危险和恐怖时,这种“恋家”欲望更强烈。若将鸽携至距“家”百里、千里之外放飞,它都会竭力以最快的速度返归,并且不愿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栖息。

性别的鉴别

鸽群的选育和繁殖,往往都是实行人工配对。因此,及时进行雌雄鉴别与鸽龄鉴别是十分发要的。一方面可以避免鸽群中雌雄比例失调造成的不良良现象;另一方面可杜绝性成熟鸽的上笼率低,无谓地消耗饲料,增加饲养成本。鸽的雌雄鉴别是肉鸽生产、繁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性别比例不当,不但鸽舍不得安宁,而且影响产蛋率等,所以这是养鸽者必须掌握的技术。

鸽的雌雄鉴别不像其他家禽容易,因为自雏鸽生长发育到成年鸽,其外貌几乎一样,特别是单只鸽子鉴别更为困难。如果是同品种、同窝孵出的鸽子相对比较容易,尚有一定规律和特点可循。

(1)鸽蛋的性别鉴定:当孵化至第5一7天,进行照蛋,如果是受精蛋,则可见蛋白有蜘蛛丝状的血管,其中雄性胚胎的血管比雌性胚胎的血管要粗些。胚胎两侧的血管是对称蜘珠网状时,多为公鸽;反之,不对称,即一边长且多,一边短且稀少的多为母鸽。

(2)乳鸽的雌雄鉴别法:

①外形比较鉴别。同窝中的一对乳鸽进行比较,公鸽生长快,身体粗大,颈短粗,鼻瘤大而扁平,脚粗壮,背观近似方形,咏长而宽,尾脂腺尖端开叉。出壳后10日龄时,把手伸到它面前,反应灵敏,羽毛竖起。当会走时,常离开鸽窝,特别活泼。当亲鸽哺喂时,争先受食;而母鸽则相反。

②肛门鉴别。即在4一5日龄前,翻肛门观察其形状以辨别雌雄。公鸽的肛门下缘较短,上缘覆盖着下缘,从后面看两端稍微向上弯。而母鸽从侧面看与公鸽相反,从后面看两侧有稍微向下弯的倾向。

(3)童鸽的雌雄鉴别法:雄鸽头部粗大,顶部呈圆拱形,嘴较大而稍短,鼻瘤大而突出,颈骨粗而硬,脚骨粗大;雌鸽体形结构紧凑,头部圆小,上部扁平,鼻瘤较小,嘴长而窄,颈细而软,脚骨短而细。

用手捉鸽时,雄抵抗较强,且发出"咕咕"叫声;雌较温顺,有时会发出"唔唔"声。抓住子颈部对向光线的方向,可见雄的双目凝视,炯炯有神,瞬膜迅速闪动;雌双眼显得较温和,瞬膜闪动较缓。

3-4月龄以上的鸽子,雄鸽的肛门闭合时,向外突出,张开时呈六角形;雌鸽的肛门闭合时,向内凹入,张开时呈花形。

(3)成年鸽的雌雄鉴别:

①公鸽体格雄壮,举动活泼,好斗,眼睑及瞬膜开闭速度快,显得有神。5月龄左右的幼鸽开始发情,常常追逐母鸽,并发出“咕、咕”之声。

②成对同年鸽,公鸽鼻瘤较大。但4一5年以上的老鸽,不能以此分辨。

③公鸽的头大而圆,头顶隆起呈四方形,颈粗短。母鸽的头部较平而窄,颈部细长而软。

④公鸽的咏部较厚而短,母鸽则软薄而长。

⑤产蛋期检查。公鸽趾骨间的距离窄,而母鸽的较宽。

⑥公鸽的龙骨突出,胸峰一般比母鸽的长

⑦公鸽孵蛋时间多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母鸽多在下午4时至次日上午9时。

⑧翻肛检查时,母鸽肛门呈花形,公鸽呈六角形。

此外还有:①雄鸽常常追逐雌鸽,围绕雌鸽打转,颈羽和背羽突起,尾羽放开如形,且不时拖地,头部频频上下点动,发出"咕咕"叫声。雌鸽则表现得较温存,慢慢走动或半低头蹲着;②雄的尾羽较脏,雌鸽的背羽较脏。③配对鸽接吻时雄鸽张嘴,雌鸽将喙伸进雄鸽的嘴里。亲吻过后,雌鸽自然蹲下,接受雄鸽交配。④一般雄鸽多在上午10点钟至下午4点钟孵蛋,雌鸽多在下午5点钟至次日上午9点钟孵蛋。

鸽龄的鉴别

懂得鸽子年龄的鉴别方法,对适时配对繁殖和选择良种具有重要意义。鸽一般可活10年~15年,但种鸽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岁~4岁,肉鸽可利用生产期约为5年,优良信鸽的理想繁殖年龄为2岁~5岁。鸽子的年龄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

一看嘴甲。青年鸽嘴甲尖细,两边嘴角窄而薄,无结痂,一年以上的鸽稍有结痂。成年鸽嘴甲粗短,末端硬而滑,两边嘴角宽厚而粗糙,并有较大结痂。五年以上的成年鸽张开口时,可以看到嘴角的茧子呈锯齿状。

二看鼻瘤。乳鸽的鼻瘤红润,童鸽的鼻瘤浅红而有光泽,两年以上的鸽鼻瘤已有薄薄的粉红色,鼻瘤较大而柔软,湿润而有光泽。四五年以上的鸽鼻瘤粉红,较粗糙,十年以上鸽的鼻瘤则显得干枯粗糙。鼻瘤的体积也随年龄的增长稍有增大。总之鸽的年龄越大,鼻瘤越干燥,并且表面似有粉末撒布一样。

三看脚趾。青年鸽脚细柔,鳞片软,平而细,鳞纹不明显,色鲜红,趾甲软而尖,质地较软。成年鸽脚粗壮,有粗硬的鳞片,磷纹清楚,呈暗红色,趾甲硬而弯。五年以上的老鸽脚上的鳞片突出,硬而粗糙,呈白色,鳞纹清楚明显,颜色紫红,趾甲粗硬而弯曲。一般说来,脚越细,颜色越鲜,鸽的年龄越小,反之年龄越大。

四看脚垫。青年鸽脚垫薄而软滑,成年鸽脚垫厚而硬,粗糙且颜色较暗,通常偏于一侧。

五看羽毛。鸽子主翼羽可用来鉴别童鸽的月龄。

鸽子的主翼羽共10根,在两月龄时,开始更换第1根,以后13天~16天左右顺序更换1根,换至最后1根时,鸽子约6月龄,已是成熟的时候,可开始配对生产。鸽子副主翼羽共12根,可用来鉴别成鸽的年龄。副主翼羽每年从里向外顺序更换1根,更换后的羽毛显得颜色稍深且干净整齐。

六看眼裸皮。鸽子的眼裸皮皱纹越多,则年龄越大。

七看腔上囊。从鸽子腔上囊的大小、有无来鉴别鸽子年龄的大小。鸽子的腔上囊位于汇殖腔上方,单鸽的腔上囊比较大,成鸽时变得较小,几年后腔上囊变得很小,或者只剩一点痕迹。

实用价值

鸽肉不但营养丰富,且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防治多种疾病,《本草纲目》中记载“鸽羽色众多,唯白色入药”,从古至今中医学认为鸽肉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鸽肉壮体补肾、生机活力、健脑补神,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血糖,养颜美容,皮肤洁白细嫩,延年益寿。

鸽肉可以治疗肾精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如果是皮肤生有恶疮、疥癣等病症,鸽子肉也是较好的食疗原料,具有补气虚、益精血、暖腰膝、利小便等作用。鸽肉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其胆固醇的含量甚微,是肥胖人的理想食物。鸽肉鲜嫩味美,可做粥,可炖、可烤、可做小吃等。的确有好处。还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就是用乌骨鸡和白凤为原料制成的。古话说"一鸽胜九鸡",鸽子营养价值较高,对老年人、体虚病弱者、手术病人、孕妇及儿童非常适合。

【营养功效】鸽肉的蛋白质含量在15%以上,鸽肉消化率可达97%。此外,鸽肉所含的钙、铁、铜等元素及维生素A、B、E等都比鸡、鱼、牛、羊肉含量高。

鸽肝中含有最佳的胆素,可帮助人体很好地利用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民间称鸽子为"甜血动物",贫血的人食用后有助于恢复健康。乳鸽的骨内含有丰富的软骨素,可与鹿茸中的软骨素相媳美,经常食用,具有改善皮肤细胞活力,增强度肤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面色红润等功效。鸽肉中还含有丰富的泛酸,对脱发、白发和未毛先衰等有很好的疗效。乳鸽含有较多的支链氨基酸和精氨酸可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快创伤愈合。中医认为,鸽肉易于消化,具有滋补益气、祛风解毒的功能,对病后体弱、血虚闭经、头晕神疲、记亿衰退有很好的补益治疗作用。

鸽子蛋被人称为“动物人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具有解毒功效,富含蛋白质,市面上一个鸽子蛋的价格可以买1.5斤鸡蛋。

如果是赛鸽的蛋,应该比肉鸽的营养更好,因为饲料不同。

性烈的麻雀

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分布:中国各地。

保护:二级保护。

麻雀(Passermontanus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他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反而使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他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它们需要获得食物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1958年,人们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

然而对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胁的不是我们曾经那样做过的,而是大规模地使用农药,是我们一些人令人恶心的饮食消费心理,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我国的四川省,在短短几十里,这些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的绝迹。

习性

山麻雀喜欢结群栖于高地的开阔林、林地或于近耕地的灌木丛。栖于家麻雀和(树麻雀)不常出现的城镇及村庄。是典型的喜群居鸟类,清晨总是结群出外觅食,在一些靠近山地的打谷场常能看到电线上歇的密密麻麻的山麻雀。以作物和草种为主食,繁殖季节捕食昆虫。喜欢将鸟巢建在杉树,松树顶部和垂直的电线杆空洞内,卵程灰白色带褐色斑点,通常产卵四-五枚。此鸟建巢时的领地性较强,往往方圆一两百米内不会有两对鸟同时建巢喂雏。南京地区的山麻雀产量受每年梅雨季节长短的影响。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幼鸟数量十分有限。

(树)麻雀比较常见,爱群居。不多做介绍了。

麻雀虽属文鸟科,但远不如其他文鸟乖巧,爱动爱闹,动作灵活,频率极快,而且非常聪明。捕捉到的成鸟脾性极大,极难驯化,饲养不得法者往往几天就挂了,养活了非搬即仰,养个两三年能当人面开口大叫的已经非常不易,故建议喂养当年的雏鸟和出窝不久的原毛,在野外换好的老毛最好不要去养了,这种鸟花了大功夫养出来,出息也会不大的。

鉴赏

从鸟外部来看主要还是身段体形,毛色,站姿,从内在分析主要是鸟脾性的大小。

体形方面主要是要求身材长,毛片薄,没肩膀,尾巴足(一字尾最好),头门要宽(当然也别找那种大头呆子),顶平,嘴壳饱满,眼大而有神。对麻雀眼睛的相鸟方法可以参见有关百灵的选择方法,这对麻雀的脾性判断很重要。

毛色方面对山麻雀尤为重要,养过黄雀的朋友都知道有青公和黄公之分,我觉得山麻雀也是这样,青公雄山麻雀成鸟背部毛色不够红,仔细看可以看出每根红毛的毛尖处有黄褐色羽梢,胡子小而淡,脸部羽毛白里发黄,两肋黄褐色,总体一个特点:身上的毛看起来是一圈圈的,程鳞片状,严重的只比雌鸟红一点点,几乎没胡子;黄公则相反,背部羽毛红的正,中间夹杂着一些纯黑色背羽,和头顶红羽连成一片。脸部雪白,可以说白的发亮,胡子黑而宽,腹部中央白,两勒淡青灰色,毛色整而质光滑,看起来十分清爽绚目。我个人在选择山麻雀时喜欢黄公。

另外由于基因原因,还有两种变异的毛色品种,一种雄性山麻雀成鸟毛色发橙红色,雌鸟也比正常的要黄一些。另一种是我们所说的“米汤胶”成鸟毛色很淡。那种纯白的或是身上带白花的应该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

树麻雀成鸟雌雄同色,主要看脸白颈箍白,胡子大而黑的,黑白分明,毛色油亮。

站姿很重要,起码应该不搬不仰,更不能翻跟头;提出去的鸟应该抬头挺胸,旨高气昂的,切勿缩头缩脑的,总躲在笼子一角,神情紧张象小偷的鸟提出去实在有点……当然这与平时的养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还要说一点,就是麻雀的尾巴,有的鸟尾巴太硬,平时总是上翘着(正常的应该在发情期如此)那就不太美观,而且笼养容易扫尾巴。

关于麻雀的脾性当然是性大者膛音高,肯叫,而且多为黄公,身段极佳,漂亮!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样的鸟来年上了性一定善舞。不过这样的大多会是武将,难以服笼,进笼后多有仰头,翻跟头的动作。如能把这样的鸟养到可以捧在手中,走到那里叫到那里实为极品,也足见你的养功了得!当然这不是做不到,选择雏鸟开始饲养的成功率高一些,原毛会很难,这些年饲养这样的原毛我只成功过一次。虽然我喜欢性大的鸟,但这里还是建议初养的朋友开始尽量选择脾性温和些的鸟,只要身段毛色都能说的过去,也很值得饲养,效果一样不差。

饲养

1.雏鸟的喂养

雏子的填食我喜欢用活黄鳝连骨绞碎,拌豆粉,蛋黄(如果雏鸟火大可用绿豆粉,也可将适量青菜叶绞碎拌在食中还可以加些微量元素),比例为3:3:3:0.5:0.5这样喂的雏鸟长的快,体形大,毛色好……味到尾巴长了一小半,开始自己啄东西了就可以上架子了,这里要说一点是一般山麻雀比(树)麻雀动嘴要早。放上稀食让它自己啄。注意这时的小鸟最好不要直接进笼子,因为小鸟的活动,练习飞行的欲望非常强烈,在笼中常窜上窜下,有时候一急很可以仰头甚至翻跟头,而麻雀一旦仰头了,再也改不掉,雏鸟照样如此;而且这时候任其在笼中乱非乱跳很容易把刚长好的尾羽翅膀碰掉,影响美观影响鸟的正常发育,到那时候后悔就晚了。在架子上可以约束它的行动,也不防碍主人与鸟建立感情,让小鸟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再进笼子。特别是那些在架子上喜欢把头往上够的小鸟更应该多栓一些时间,进笼一旦发现鸟搬了就把它上架子养吧。当然也有朋友直接进笼的,但会把笼子最上面的横丝给挡起来,不让鸟抓,这个方法也可以。不管怎样如果你不想放养的话,尽量少让雏鸟在外面飞着玩。

小麻雀(雄)开始自己吃食了每天早上就会自言自语的叙了,(有时候白天你看它眼睛闭着在那里打瞌睡但喉咙在波动,声音不高但能听见),这时可以让雏鸟听其他鸟的鸣叫让它学习,这样到换毛后,你养的麻雀叫口一定不错。当然我发现麻雀学习硬食鸟(芙蓉,黄雀。)百灵类和绣眼的叫口都可以,但想让它学靛颏这样的鸟叫就不太现实了。

每天抽一定的时间与幼鸟接触,用手喂食,喂虫,让小鸟养成亲人的习惯,小鸟在自己吃食后逐渐减少喂虫的数量和次数,有空多带鸟出去溜遛,主要是为了让它适应外面的环境,培养其爱热闹,见“怪”不乱的习惯。不然你的鸟在家里肯定叫的不错,出去就。

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的选择笼养,因为笼养鸟没有束缚,到上性的时候可以在台上尽情展示舞鸣,而架养的虽然也能跳舞,但所受限制较多,持续的时间总不长。鸟市上见到架养的麻雀也大多是因为笼养时出了问题才改为架养的。

2.原毛的饲养

刚进笼的鸟野性大,可以多喂几天谷子,营养成分高的鸟食容易让鸟性更大,不是撞的头破就是开始生黄。所以很多人不管这些,生鸟刚进笼就拼命给鸟加营养,养一段时间往往发现鸟的脚趾开始肿大,嘴角出水起黄。

这时的生鸟可以每天淋水一到两次(七八月份不怕鸟受凉,但也不要淋的太湿)10多天后可以换蛋小米为主食,(我一般都是炒制,大半水瓶盖小米加两个蛋黄,换毛前不要把食做的太硬)苏子可以喂一些,但麻雀不爱吃,开始鸟可能不吃,没关系,漫漫减谷子。还要常在笼中挂青。

麻雀是一种爱动,特别生鸟在笼里一直乱蹦,食水差一点鸟就会因为营养不够干脯脱膘,严重的就死了。麻雀笼最好用笼衣罩住最上面的横丝,不让鸟抓,这样既让它形成在笼子下部活动的习惯也给它提供里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我觉得在原毛换毛前不需要遛鸟,只要每天给它淋水洗澡,换加食水就可以了,这样给它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它上膘,也会很快开始换毛的。(刚进笼的野鸟的生物机能被打乱,再多在户外让其多受惊吓更容易使其生理循环紊乱,常表现在不换毛或换毛不正常,常出现到十一月下旬鸟羽毛还没换的情况。)这时可以每天清晨让鸟听其他鸟叫,原毛可以学一点叫口,但效果肯定不如雏鸟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这时的生鸟千万不能高挂,平时要放低,我是就放地下,也不能把其他的鸟或是它的同类放在它笼子的上面,这样非仰头不可!最好能养两只,因为麻雀喜群居,一只独养鸟听到外面麻雀叫也会非常激动,在笼里乱跳,容易搬的!养两只一般比较保险点,最起码能出一只没毛病的。发现开始换毛了要多喂点青菜,在笼子里加一个粉缸,用豆粉加蛋黄和适量鱼粉骨粉。每天喂几条活虫毛换到一半的时候,你的鸟应该开始每天早上叙了。等到它身上的毛已基本换好,还剩几根尾羽没长全的时候你就不能懒了,要每天早上去遛鸟。因为鸟换毛时身体消耗很大,这时身体中性激素水平较底,脾性也相对较好,再者通过一季的饲养已基本服笼,这个时间训练它最为合适。晚了早了都不好。这个时候鸟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腿和脚趾的颜色很深灰色变成了黄色或肉色。

开始遛鸟时注意应该先提着笼子,其间注意观察鸟在笼里的反映,头一两天肯定蹦的很厉害,不过只要没有仰头的动作都不要紧,一般这样坚持10天左右,鸟逐渐习惯周围的环境和被人提在手中,开始在台上叙了,这时可以改为捧着笼底,先低后高,这样有一个多月你养的麻雀就可以捧到那里叫到那里了,这个时候除了自己开心以外还会有许多人羡慕你,要知道麻雀饲养的成功率非常低,拿南京为例,每年雏鸟加原毛上市总有近千只,除去母鸟,其余都被人挑走,到了秋季换毛后能捧出来的不过三两只了。

一旦你的鸟“定型”了以后就不一定要每天遛了,每星期拎出去一两次就可以了。这时的鸟对出去玩也有瘾了,出去后不是大叫不止就是爬在台上松开腰箍四处张望,好不舒坦。

我喂麻雀平时的饲料主要是蛋小米,少量谷子,苏子,稷子。平时的饲养中青菜不可缺少。适当的日光浴对鸟的健康也十分关键,这里不再多说了。

近春天的时候可以加重食中的蛋黄比例(小半水瓶盖小米加两个蛋黄)为鸟上性舞鸣做准备。可喂点活虫,但虫容易上火,不可多喂。如果发现你养的麻雀只吃虫,其他的不怎么吃了,也不爱动了一定要注意了,弄不好这时鸟已脱膘,很危险!

一般立春之后,鸟嘴会变成乌黑的,背毛红的更深发亮,这时会从早叫到晚,如果见到有麻雀在周围它会立即开始自己的舞蹈,边跳边叫,非常有好看。如果两只鸟对跳更有意思,不过如果都是养的鸟千万别靠的太近,不然这时的鸟会动真格的,常能打的羽毛乱飞。

要提醒你一点,春天鸟上了性以后,千万不能“闷”它,不能以为鸟就不会再搬了,这个时间它一急什么动作都能给急出来!我就吃过这个苦!春天里有时间多遛鸟,没时间也不要总把鸟放在家里黑暗的地方!

麻雀水浴沙浴都来,想你的鸟毛色好没事多给它洗澡,非常好玩的是麻雀常洗完水浴又洗沙浴,看它在沙里打滚扑腾,然后晒着太阳蹲在台上一边松开腰箍理毛一边叫着是种享受……平时应该每三天让鸟洗澡一次,夏季里每天都要洗,笼舍卫生要注意,南京地区喜欢在笼底铺一层红土,每周清理两-三次。

麻雀的智商水平很高,且动作很快,常会利用过笼洗澡的空隙逃跑,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被其老实服笼的假象所蒙蔽。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鸟纲,鸮形目,科鸟类的通称。头部宽大似猫头。喙和爪呈钩形,十分锐利。两眼位于头部正前方,视野宽广。飞行时无声。昼伏夜出,以鼠类为主食。为农林益鸟。

猫头鹰是鸮形目夜行性猛禽中部分种类的统称。许多鸮在耳上方有直立的羽簇,像耳或角一样,因此它们的面形似猫,故俗称猫头鹰。鸮形目现有3个科,约24属135种(也有说133种,180余种的)。这些鸮都各有其名,如栗鸮、仓鸮、鹰鸮、雕鸮、倭鸺鹠等等。因此,不能说猫头鹰是哪一种鸟的俗称,也不能说猫头鹰学名是什么。鸮形目中有些种类在全世界分布,有些仅存于某些岛屿。所有鸮类均具有相同的体制易于辨认。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体型较小。头大,可向任何方向转动180度以上。眼大,固定在眼眶内,不能动,两眼均向前方。几乎均在夜间活动的鸮其视网膜上仅有杆状细胞,无色视觉。鸮的视觉为双眼视觉,头部从中央平面移开便加强了深度知觉。与一般认为的相反,鸮在白天并非盲目,其瞳孔能极度缩小,夜间视力较人更强。耳四周围以羽毛构成的羽领,其功能为集中声音。耳孔前缘有可活动的耳盖,其功能可能如集中声音的反射板。许多鸮的两侧耳孔开口位置不对称,两耳对频率不同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可同时在两个平面上定位声源。北方的种有厚层绒羽以保温。多数种的飞羽上表面覆以一层茸毛状物,故飞行时无声。羽色各异,少数种羽毛颜色单一,多数种有隐约的条状、点状斑纹,在树皮背景下有保护色作用。鸮几乎见于各种生存环境,从草原、冻原到稠密的林地和雨林。许多种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可利用的营巢领地而不是可能猎取食物的数量。鸮均为食肉性,最常见的猎物为啮齿类,如鼠。小型鸮类食昆虫,鱼鸮属食鱼。猎物被整个吞下,不能消化的部分(如羽毛、皮毛和骨)成团吐出。鸮多为夜行性,但深夜时多不活动,一般在破晓前鸣叫并猎食。常借声音通讯,尤其是交配及保卫领域时。白天它们羽衣紧贴身体,耳羽簇竖起,眼半闭。鸮以树洞、峭壁岩洞等为巢。在草原则营巢于地面。每窝产卵可多至12个,卵近球形。鸮对于防止鼠害有极大作用,是一种。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猫头鹰在古代并非全是恶的化身。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智慧女神叫雅典娜,据说她的爱鸟就是猫头鹰。因此,古希腊人对猫头鹰非常崇拜,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

那么,猫头鹰是怎样捕鼠的呢?

鸟类学家们很早就研究猫头鹰如何捕鼠的问题。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有人把猫头鹰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远镜。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因此猫头鹰的眼睛应该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如果把鸟眼比做照相机的话,那么大多数适于白天活动的鸟的眼睛是小口径的标准镜头,猫头鹰的眼睛就是大口径、长焦距的望远镜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猫头鹰是靠视觉在黑暗中飞行和捕食的。但是,如果用一般鸟类所具有的视觉感觉系统来衡量猫头鹰的话,那么要达到猫头鹰这样的视力,它的整个脑部就得都由视觉神经组成!

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对猫头鹰行为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一些鸟类学家把仓鸮(猫头鹰的一种)放在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仓鸮的捕鼠活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时,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人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仓鸮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

鸟类学家们从进一步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猫头鹰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猫头鹰的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另外,猫头鹰脸部密集着生的硬羽组成面盘,而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当一只猫头鹰在黑暗的环境中搜索猎物时,它对声音的第一个反应是转头,如同我们在听微小响动时侧耳倾听一样。但是猫头鹰并不是真正地侧耳倾听,它转头的作用是使声波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差异。当这种时间差增加到30微秒以上时,猫头鹰即可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的耳朵是感觉不到达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当然,猫头鹰在捕食中视觉和听党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正是在各方面适应夜行生活而成为一个高效的夜间捕猎能手。

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猫头鹰非常近似于仓鸮,它就是草鸮。草鸮的脸型很像猴子,因而很多人叫它猴面鹰。草鸮经常出没于坟场墓地,飞行时飘忽不定,鸣叫声尖利刺耳,常令人联想起墓地里游荡的野鬼孤魂。实际上,草鸮之所以在坟地出没,是由于那里有丰富的野鼠可供它们捕食。

猫头鹰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独特的羽毛设计使夜行猫头鹰成为世界上最安静的飞行鸟,对于它们的猎物来说有时甚至是无声的。它的双眼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生在头部两侧,而是长在正前方。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由于是夜间出来捕食的种类,它们的听力十分的敏锐,它的两只耳朵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有利于根据地面猎物发出的声音来确定猎物的正确位置。

猫头鹰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猫头鹰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嘴和爪都弯曲呈钩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和黄昏活动,主食鼠类,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

比目鱼的寓意

比目鱼是蝶形目约600多种卵圆形扁平鱼类的统称,又叫獭目鱼。比目鱼常见于热带到寒带水域,主要是海洋生产,生活在深度的海水中,但有些则生活在淡水中。

比目鱼是一种食肉性鱼类,身体经常埋于泥沙中。有的比目鱼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比目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两眼完全在头的一侧;另一特征为体色,有眼的一侧有颜色,但下面无眼的一侧为白色。其他特征为沿背腹缘分别具长形的背、臀鳍。鲽科100种,一般两眼位于右侧。鮃科约200种,两眼均在身体左侧。其他主要科有鳎科和舌鳎科。比目鱼的体型各异,小型种仅长约10公分,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鱼可长达2公尺,重325公斤。比目鱼也是很名贵的食用鱼,如:大比目鱼和大菱鮃。

比目鱼的种类很多,仅我国海域就有50多种。人们把两眼位于身体左侧者叫鲆、鳎,两眼位于右侧者叫鲽和舌鳎。

比目鱼常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移动的路线和方法是不同的,鲆科的两眼长在左侧,鲽科和鳎科的两眼却长在右侧。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

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

比目鱼的两眼而往哪个方向发展不是随心所欲地安排的,而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正常的,在身体左右侧是对称的。但随着慢慢长大,比目鱼也学着它们长辈的样子,沉到海底,时常将身体埋藏在沙子里,于是两只眼睛就渐渐移到身体一侧,这样对两眼露出沙外观察动物十分方便;身体朝上的一侧颜色变得和周围环境如沙石等的颜色相似,便于伪装;但只要受到触动,身体就会上下波动快速游到另一个地方,一转眼又把身体埋进沙里了。比目鱼一直生活在海底,这就为它们捕食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比目鱼将身体埋于沙中,伺机捕食各种小鱼、贝乌贼或其他小动物。

关于比目鱼的解释很多,其实古人对比目鱼的认识是有误的,《尔雅·释地》中说:“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注曰:“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

古人之所以将这种鱼成为比目鱼,就是因为它“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前面已经说了,比目鱼确实是一侧有眼,一侧无眼的怪鱼,但并非只有一只眼,而是两只眼贴近在一边,说它“两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错特错了。

在我国,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在古代就有许多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吟诵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