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物世界里的奇妙

解读动物的身体语言

动物示爱的身体语言

许多动物通过不同形式的身体语言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意,比如:大象会彼此缠绕鼻子,天鹅也会做出类似的动作,它们会彼此缠绕脖颈。马会像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向对方示爱的马会彼此磨擦鼻子,而长颈鹿会彼此将脖子伸向对方。黑猩猩非常类似于人类,它们进行交往时会接触手,此外,雄性招潮蟹向雌性示爱时也会摇摆蟹爪。

此外,阿米巴变形虫的示爱方式很可能不是最清洁的,它们在吸引潜在配偶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

大象的语言:隆隆声和次声低频音波

大象经常会发出大声尖叫和隆隆声,通过发生人类耳朵所能听到的隆隆声,可以与遥远的大象进行不同意图的沟通交流,其中包括协调群体行为、引诱异性交配、生育繁殖和建立统治权。令人惊讶的是,大象还具有特殊的语言,它们能够发生较低的次声低频音波,可以传输至更遥远的区域。

小鸡的语言:壳内交流及觅食用的叫声

应该说,让小鸡们闭嘴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早在出生前24小时,小鸡就在蛋壳内制造出吱吱的声响,鸡妈妈用抚慰的声调给予回应来确保一切正常。出生后小鸡们学习20多种不同的叫声并借此进行交流,其中包括发现周遭危险情况时发出的警告性叫声。就在几年前,研究员证实,小鸡啄食时发出的咯咯声实际上是在告诉其他的小鸡食物的存在,并鼓励它们去找寻更多的食物。

警告应当避开伤害的身体方言

动物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作用是预警来自其他物种的威胁,就如同上面所描述的土拨鼠和小鸡。袋鼠会使用后腿重击地面,暗示着可能出现更危险的掠食者。白尾鹿的尾部会表现出类似神经性抽搐的动作,警告同伴有危险逼近。大猩猩表达生气时会作出吐出舌头的表情,这是一种暗示游戏时间已结束的信号。

兔子的肢体语言

咬牙

当兔子发出格格的咬牙声时,说明它感到很痛楚。这时候兔子一般会弯身而坐,耳朵向后贴紧身体。

呜呜叫

像猫咪一样,兔子满足时也会呜呜叫。不过兔子和猫咪的不同之处在于,猫咪会用喉咙发声,但兔子是用牙齿来发声的。

嘶嘶叫

代表一种反击的警告,兔子通常只在面对另一只兔子时才会发出嘶嘶的叫声,主要是告诉对方别过来,否则它会进行攻击。

低沉地有规律地叫

不同于咕咕叫,那是一种发情的叫声,一般公兔在追逐母兔时会发出这种叫声。绝育可以减少这一类发情的行为,不过不会完全清除这种发情行为,绝育后的公兔仍然会追逐母兔,并把母兔擒住。

绕圈转

兔子成年后,可能会出现绕圈转的行为。绕圈转是一种求爱的行为,有时候更会同时发出咕噜的叫声。通常兔子开始有绕圈转的求爱行为时,也就代表到了可以对兔子进行绝育的时候。不过有时绕圈转也代表兔子想极力引起人的注意、跟人玩耍或者要求食物等。

跳跃

当兔子感到非常高兴时,会出现原地跳跃、在半空微微翻身的行为,有时候它还会边跳跃边摆头。它们跳跃时就好像跳舞一样,特别是迷你兔,它们非常喜欢用跳跃来表达高兴和享受的感觉。

扑过来

有些兔子不喜欢人家去碰它的东西。当主人清理笼子或者换食物盘时,兔子就可能会扑过来。这种行为是代表它不喜欢,扑过来是一种袭击的表现。

脚尖站立

当兔子用四只脚的脚尖站起时,是警告的意思。它们会保持这个动作直到危险过去,这种动作大约可以保持几秒至几分钟。当兔子生气时,也可能会用脚尖站起来,同样代表警告的意思。

跺脚

当兔子感到害怕时,它们会用后腿跺脚。在野外,如果兔子认为有敌人接近,它们会用后腿跺脚去通知同伴有危险了。

侧睡

兔子侧睡,把腿伸展开来,代表它们感到很安全。如果主人不去打扰它,兔子可能很快就睡着了。

压低身体

假如兔子尽量把身体压低,那代表它感到非常紧张,觉得有危险接近。在野外,当兔子觉得有危险接近时,它们会尝试压低身子,避免被看到,宠物兔也会有这种行为。

推开主人的手

兔子推开主人的手,代表它觉得自己已经做妥了这件事,告诉主人别来管它的事了。

把鼻子和身体靠近笼边

这是代表恳求的意思,有希望得到东西或亲近主人等要求,例如兔子想吃小零食,或者想要主人把它放出来。

轻咬

轻咬在兔子世界中的意思是“好了,我已经足够了!”兔子会利用轻咬来告诉主人,可以停止现在的行动了。

舔手

在兔子的身体语言中,舔手是代表多谢。如果兔子舔主人的手,代表它想跟主人说“谢谢喔”。

抽动尾巴

这是一种调皮的表现,就像人类吐舌头的动作。通常兔子会在一边跳跃时一边前后抽动尾巴。例如主人想把兔子捉回笼子,兔子突然跳起来同时抽动尾巴,那个意思就是说“你不会捉到我的”。

用下巴去擦东西

因为在兔子下巴的位置有香腺,所以兔子会用下巴去擦东西,留下自己的气味,以划分地盘。这种气味人类嗅不到,但是兔子知道。

喷尿

未经绝育的成年公兔可能会出现喷尿的现象。喷尿是兔子世界中用来划分地盘和占有母兔的做法,母兔可能同样会有喷尿的行为,但公兔出现这种行为的情况比较多。

到处拉屎

兔子一般也会定点拉屎。如果兔子在不同地方拉大便,其实是一种划地盘的行为。

拔毛

母兔要产子的前一天,会出现拔毛的行为。兔子会在胸部和脚侧的位置拔毛,利用拔出来的毛来建窝,给未来的小兔子保温。不过兔子在假怀孕时,也会出现拔毛的情况。

咕咕叫

代表兔子很不满意,在生气中,通常是它对人的行为或对另一只兔子感到不满。比如兔子不喜欢人家去抱它碰它,就会发出咕咕叫的声音,如果这种让兔子讨厌的行为不停止,就可能会被兔子咬到。

喷气

代表兔子觉得某些东西或某些行动令它感到受威胁。如果人们的行为令兔子感到受威胁,而又不能立即停止那种行动,就可能会被兔子咬。

尖叫

兔子的尖叫声和人类一样,通常是代表害怕或者痛楚。如果突然听到兔子尖叫,主人应立刻注意,兔子可能受了伤。

磨牙

大声磨牙,代表兔子感到疼痛,最好带兔子去看一下兽医。而兔子轻轻的磨牙声恰好相反,代表兔子很满足很高兴。当兔子发出轻微的磨牙声时,如果伸手摸兔子下巴,可以感到它的臼齿在磨擦,通常这时候,兔子的眼睛会处在半开合状态。

耐劳的骆驼

骆驼的性情暴怒,尤其是在发情期。发怒时口喷唾液,并会咬人、踢人,十分危险。骆驼原产于北美,约在4000万年前左右。后来其分布范围扩大到南美和亚洲,而在其产地则消失了。虽然双峰驼行进速度仅为每小时3~5公里,但能长时间背负重物,每日可行50公里。单峰驼腿更长些,人骑坐时能保持每小时13~16公里的速度达18个小时。骆驼的取食很广泛,它们能以沙漠植物中最粗糙的部分为食,也吃那些多刺植物、灌木枝叶和干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们也乐意取食。骆驼体内水分丢失缓慢,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无不利影响。骆驼能一口气喝下100升水,并在数分钟内恢复丢失的体重。通常,骆驼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变换毛发,冬季生长出蓬松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脱落,身体几乎裸露,直到新毛开始生长。骆驼的寿命为30~40年。

双峰驼的驼峰内可以存储40公斤的脂肪,这些脂肪会在炎热缺水的情况下分解成骆驼所需的营养和水分。骆驼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夏天一天中仅排尿一升左右,而且它们要在体温约40度时才开始出汗,并不轻易张开嘴巴,这些就使骆驼能在沙漠中坚持8天不喝水也不会渴死。其他动物会在身体缺失水分的情况下抽取自身血液中的水分来补充,但这样会使血液变稠而导致循环速度降低,代谢功能失调而发生中暑。骆驼则以肌肉中的水分来平衡。双峰驼交配期在1、2月,单峰驼则在雨季,这时雄性变得好斗。单峰驼孕期12月,双峰驼13月,哺乳期3~4个月。小骆驼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很强壮,一天就可以跟着母亲到处跑,双峰驼喜结小群,可吃任何植物,春秋分别在分布区南北迁徙。

很多人都认为骆驼的驼峰里存储了很多水,所以才能在沙漠中长时间行走。但事实上,驼峰中贮存的是沉积脂肪,不是水袋。脂肪被氧化后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所需。因此有人认为,驼峰实际存贮的是“固态水”。经测定,1g脂肪氧化后产生1.1g的代谢水,一个45kg的驼峰就相当于50kg的代谢水。但事实上脂肪的代谢不能缺少氧气的参与,而在摄入氧气的呼吸过程中,从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不相上下。也就是说,骆驼的骆峰不具备固态水贮存器的作用,而仅仅是一个能量贮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

骆驼的瘤胃被几块肌肉块分割成若干个盲囊,即所谓的“水囊”。有人认为骆驼一次性饮水后胃中贮存了许多水,因此才不会感到口渴。而实际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杂着发酵饲料,呈一种粘稠的绿色汁液。这些绿汁中含盐分的浓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骆驼很难利用胃里的水。而且水囊并不能有效地与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开,也因为太小不能构成确有实效的贮水器。然而,人们从解剖中发现,骆驼身上除了驼峰和胃以外,再没有其他可供贮水的专门器官了,因此可断定,骆驼没有贮水器。

骆驼单从外形上区分有两种,一种是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另一种是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骆驼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骆驼还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可以储藏脂肪,当食物短缺时,这些脂肪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状的小泡,可以储藏水,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骆驼的身体结构完全是依照沙漠环境而生长的,它们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子还能自由关闭。这些“装备”使骆驼一点也不怕风沙。沙地软软的,人脚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沙漠的冬天十分寒冷,但骆驼却有却相当厚实的皮毛,这些皮毛可以有效地保持体温。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有大风快袭来时,它就会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骆驼的行走速度缓慢,但却可以运送很多东西,他是沙漠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家庭观念较强”的狼

狼的外形与狗相似,其嘴略显尖长,口稍宽阔,耳竖立不曲。尾挺直状下垂;毛色棕灰。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凡山地、林区、草原、荒漠、半沙漠以至冻原均有狼群生存。中国除台湾、海南以外,各省区均产。狼既耐热,又不畏严寒。夜间活动。嗅觉敏锐,听觉良好。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狼是肉食性动物,能耐饥,亦可盛饱,主要以鹿类、羚羊、兔等为食,有时亦吃昆虫、野果或盗食猪、羊等。

行为模式和身体语言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匹狼占主导地位,它会表现出挺身,腿直,神态坚定,耳朵是直立向前,往往尾部纵向卷曲朝背部。这种动作显示的是级别高主导地位的狼可能一直盯着一个唯唯诺诺的地位低下的狼。这是狼群独特的交流方式。

活跃——狼在玩耍时,会将身子伏低,耳朵向两边张开,有时会快速伸出舌头,主动舔舐。

愤怒——当狼将两只耳朵竖起时,表明它正处于愤怒状态,这时狼的背毛也会竖立,唇可卷起或后翻,门牙露出,有时也会弓背或咆哮。

恐惧——狼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会试图把它的身子显得较小,从而不那么显眼,或拱背防守,尾收回。

狗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而狗实际上是被驯化了的狼的后代。狗的祖先是东亚的狼。科学家在对来自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上百只狗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狗的基因都有着相似的基因序列,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家狗都是在大约1.5万年前,从东亚狼进化而来的。这些家狗的先辈们和美洲最早的定居者通过白令海峡,一起穿越亚洲和欧洲到达美洲的。

狼的生命力很强,在距今约500万年开始起源于地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动物都灭绝,但狼却生存了下来。

狼的外形特征根据其种类不同,有郊狼(外形小)、森林狼(中)、草原狼(大),吻尖长,眼角微上挑。因为产地和基因不同,所以毛色也不同。常见灰黄两色,还有黑红白等色,个别还有紫蓝等色,胸腹毛色较浅。腿细长强壮,善跑。灰狼的体重和体型大小各地区不一样。一般来说,肩高在(26~36英寸),体重32~62公斤(70~135磅)。外形最小的狼要数阿拉伯狼,雌性的狼有的体重可低至10公斤(22磅)狼群适合长途迁行捕猎,其强大的背部和腿部,能有效地舒展奔跑。

狼是群居动物,一般有5~12只之间,在冬天寒冷的时候最多可到四十只左右,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狼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而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幼狼长大后会留在狼群照顾其他成员,也可能成为狼群下一位首领。有的则会迁移出去(大多为雄狼)而还有一些情况下会出现迁徙狼,以百来头为一群,有来自不同家庭等级的各类狼,各个小团体原狼首领会成为头狼,头狼中最出众的则会成为狼王。野生的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狼的奔跑速度极快,可达五十五公里左右,持久性也很好。它们有能力以速度10公里/小时(六英里)长时间奔跑,并能以高达近65公里/小时速度(45英里)追猎冲刺。如果让狼与猎豹一起长跑,它的速度会超过猎豹,狼的智能也颇高,可以通过气味、叫声来相互沟通。

雄狼的孕期一般是62天左右。低海拔的狼一月交配,高海拔则在四月交配。小狼两周后睁眼,五周后断奶,八周后被带到狼群聚集处。

狼群也有等级之分,占统治地位的雄狼可以随心所欲和雌狼进行繁殖,处于低下地位的个体则不能自由选择。雌狼产子于地下洞穴中,雌狼经过六十三天的怀孕期,生下三只到九只小狼,也有生十几只的。没有自卫能力的小狼,要在洞穴里过一段日子,公狼负责猎取食物。小狼在前六个月多是吃奶,但是一个半月也可以吃些碎肉,三、四个月大的小狼就可以跟随父母一道去猎食,半年后,小狼就学会自己找食物吃了。狼的寿命大约是十二到十四年。在群体中成长的小狼,非但父母呵护备至,而且,族群的其他分子也会爱护有加。狼和非洲土狼会将杀死的猎物,撕咬成碎片,吃下腹内,待回到小狼身边时,再吐出食物反哺。赤狼还会在狼群中造一育儿所,把幼狼都集中到一起抚养,由母赤狼轮流照看,毫无怨尤。因此说,狼的家庭观念极强。

最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狮

狮,人们通常称为狮子,它们是主要生存在非洲和亚洲的大型猫科动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它们的特征之一。它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成功的一种动物,过去它分布在多个洲,现在它的生存环境已经非常小了。汉语“狮”这个字音译自波斯语Shir。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的,但西汉时张骞通西域之后才知道印度有狮子这种动物。

就动物界来说,狮子是惟一一种具有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是最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雄狮和雌狮长1.2~3.5米(不带尾巴,亚洲狮和非洲狮全包括在内),雄狮体重通常有170~350千克,母狮也有130~200千克左右,大约相当于雄狮的2/3,野生雄狮最重可达320公斤,狮的体毛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非常长的鬃毛,其鬃毛有深浅不一的各种棕色、黑色等等,它们的长鬃毛一直能延伸到肩部和胸部。有调查显示,雄狮鬃毛这种夸张体型能够起到一定的威吓作用。

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狮的头部很大,脸型很宽,鼻骨很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相对较短,耳朵很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很尖。此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差距很远。狮的前肢要强于后肢,它们有着宽大的爪子。狮的尾巴也很长,尾巴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

生活的地区不同,其外形也会略有差异,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但是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产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会比非洲狮要小,但却最凶猛的猫科动物之一,它位于所有食肉动物之首(是亚洲最厉害的猫科动物)。他们曾经甚至有过围猎大象和捕杀印度犀牛的记载,它们自身的鬃毛很短,已经处于灭亡边缘。

和其他猫科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狮是属于群居性动物。一个狮群一般由4~12个有血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及1~6只雄狮组合而成。这几个雄狮常常也是有亲属关系,例如兄弟。拥有多大规模的狮群,取决于栖息地状况和猎物的多少。东非的狮群通常比较大,原因就是那里的食物很充足。规模最大的狮群能聚集30甚至更多的成员,不过绝大多数狮群都保持在20个成员左右,小规模的狮群也非常常见。一个狮群成员之间可能不会始终待在一起,但它们共享领地,相处极为融洽。例如,母狮们会彼此互相舔毛修饰,互相哺育和照顾孩子,并且会共同狩猎。

实际上,狮群中的猎食工作通常是由母狮子来做。它们合作时狩猎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猫科动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掠食动物。它们不论白天黑夜都可能出击,但是夜晚的成功率相对要高一些,特别是月黑风高的夜晚……风对狮猎食通常没有太大影响,但若是遇到大风天,它们就会占了便宜,原因就是风吹草动制造的噪音会大于这些女狮子靠近猎物的声音。

这些母狮子喜欢团结协作,特别是猎物个头比较大的时候。它们总是从四周悄然包围猎物,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有些负责驱赶猎物,其他则等着伏击。虽然这招看似万无一失,但其实它们的单独猎食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假如猎食地很容易藏身,它们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若是一旦吃饱了,那么它们能5、6天都不用再出去猎食。

狮群中男士基本上是不参与捕猎的,没错,他们只负责“吃”。当然,这也并不能怪它们的大男子主义和懒惰。因此如果想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把它们夸张的鬃毛和硕大的头颅隐藏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与其让它们在外面活动吓跑猎物,还不如让它们回家闲待着呢。但是虽然雄狮不劳而获,但却仍然受到母狮的尊重,所以它们捕猎回来的食物一般是先给雄狮吃,等它们吃饱就是地位最高的母狮,最后才是小狮子们。

通常情况下,狮只捕食较大的猎物,比如野牛、羚羊、斑马,还包括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不过也不会放过捕猎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仗着自己强壮庞大的身体,它们也会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例如那些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不恰当地点的豹、鬣狗等,而且为此不惜杀死对方。除上述之外,它们有时也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都是很稳定的,它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可能会待在同一个狮群。而且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不过公狮却是要经常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一般只待两年(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呆腻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另外,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可能也会被狮群强制实行独立制——赶出家门。如此一算,草原上就会多出一群流浪的雄狮,它们中有初出茅庐的青少年,有仍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对手打败赶走的老年人。

没有了家园的庇护,这些流浪汉不得不单独行动,黯然生存,甚至会临时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共苦的好哥们,在草原上不停流浪,追寻迁徙的猎物群。据说也有些雄狮本领和魅力大到能就近控制其他狮群,并且可以同时维持两个“家”。

说了这么多,你千万别以为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就全是白吃白住的,它们不仅要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而且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作斗争,因为这不但关乎它们在狮群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交配权,而且还涉及它们后代的生命。那些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不能自卫的孩子,以此来逼使狮群中的母狮同意与它婚配。

通常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各异,比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但生长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只要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很好了。狮子最大的领地要超过400平方公里,领地的边界通常以排泄物来划分。有时候相邻狮群间的领地也可能出现交叉,但它们通常不会用暴力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狮群中,母狮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入婚配状态,并且母狮们在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另类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到现在还没能彻底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但是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保持相当,每个母狮都会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如果有些妈妈出去猎食,留下的妈妈们就会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任务。另外,那些没生育的母狮还要担负起照顾狮群孩子的责任,给它们舔毛,还要陪伴它们一起玩耍。

通常情况下,母狮的妊娠期会持续三到四个月,一次可能有1~6个宝宝(通常是2~4个)。狮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身上带有赭石色的斑点,尤其是腹部和腿上。宝宝们在四周大的时候开始尝试吃肉,通常是妈妈回吐给它们,半消化的肉食。生长到半岁的时候,它们就要断奶了,此时它们身上的斑点也逐渐消失。但是有个例直到成年都一直带有这种斑点,不过已经不太清晰了。

小狮子们通常会跟随母狮长到2岁左右,此时男孩们就要面临残酷的独立问题了。不过要等到性成熟,女孩们需要长到2~3岁,男孩子们则要5~6岁,那时候青年独立团也在外混了好几年,已经强壮到能和其他狮群的男性打架了。但是70%~80%的孩子都活不过两岁,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还有雄狮的竞争对手。假如挑战成功之后,雄狮杀死的幼狮必须超过6个月大,此时母狮会尽力带着它们逃离狮群。通常情况下,圈养的狮寿命有可能超过30年。

其实,说到狮最大的“天敌”,应该是高级动物——人类。并且他们的捕猎绝大多数跟生存没有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就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乎灭亡。现在此类不良行为已经很少了。但是,非洲狮现在又开始受到栖息地消失和病痛的困扰。在草原上爆发的传染病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比如肺结核、猫艾滋。

栖息地面积减少同样也是困扰亚洲狮的问题。大约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的确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孟加拉虎的栖息地,就是为了防止一旦出现大规模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就会有其他狮群幸存。假如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这一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最强大的两种猫科动物相逢。

“高个子”长颈鹿

长颈鹿,是所有动物中身高最高的陆生动物,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通常要小一点。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生活在非洲热带、亚热带广袤的草原上。因此,有古生物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长颈鹿最早是起源于亚洲的。

从外形特征上来说,长颈鹿都是长两支角,会伴随其一生,皮肤上的花斑网纹则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喜欢群居,通常是十多头生活在一起,多的时候会有几十头一大群。长颈鹿是胆小且善良的动物,不幸遭遇到天敌时,马上就会逃跑。长颈鹿的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就算跑不掉的时候,它们那坚硬似铁的巨蹄也是非常有力的武器。

长颈鹿有一对美丽的大眼睛,被称为是监视敌人天生的“瞭望哨”,而且它还会利用不停转动地耳朵寻找声源,判断是否平安无事,才继续吃食。长颈鹿的食物通常是大乔木上的树叶,或者吃一些富含水分的植物嫩叶。它们的舌头最长可达50厘米以上,因此采食树叶时很是灵巧方便。

在2005年的时候,非洲有一名研究人员又发现了白长颈鹿。

奇特的外貌

长颈鹿的身高是动物中最高的。雌雄都有外包皮肤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顶上,适合远望。身体遍体棕黄色网状斑纹。其实,它的祖先并没有这么高大,主要以吃草为生。但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地上的草越来越稀少,为了维持生命,它们需要尽力伸长脖子才能吃到高大树木上的树叶。随着物种的繁衍生息,长颈鹿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出众的脖子

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长颈鹿的长脖子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样它们在非洲大草原上,就能够吃到其他动物无法吃到的,在较高地方的新鲜嫩树叶与树芽。不过长颈鹿与其他动物的脖子椎骨一样只有7块,只不过它们的椎骨很长,每一块椎骨都有两公尺长。因为它们需要常常咀嚼从树上摘下的树叶,于是就使得它们的下颚肌肉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它们的脸部就因缺少运动而生长迟缓,因此我们看到长颈鹿的表情总是非常僵硬。

沉默是金

长颈鹿有着很长的雪青色长舌头。和萨克斯管的颜色一样,看着就令人心颤。但是它们绝不是“长舌妇”,它们总是安静的如修女一般,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原因是它们没有声带,可能真正沉默是金的该是它们吧。(事实上长颈鹿能发出细小的声音,只是很少出声而已)

长颈鹿的高血压

因为身高的原因,所以要求长颈鹿要拥有比普通动物更高的血压,以便于心脏把血液输送至脑部。通常,它们的血压大概是成年人的3倍。

长腿带来的不便

因为长长的腿,所以给长颈鹿饮水造成了不便。它们需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并且在它们喝水时很容易遭受其他动物的袭击,因此群居的长颈鹿通常不会一块喝水。

视力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动物,长颈鹿站得高望得远,视力出色,号称动物界的“千里眼”。

跆拳道

长颈鹿身高腿长,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它们的四肢能前后左右全方位地踢打,击打范围广,力道大,最重可达600公斤。若是成年狮子不幸被踢中,可能立即腿断腰折。因此,非洲狮通常不会轻易地攻击成年长颈鹿。

长而灵巧的舌头

长颈鹿的舌头大概长达40厘米,嘴唇薄且灵活,能轻松地避开植物外面密集的长剌,卷食隐藏在里面的树叶,可以和大食蚁兽的舌头相媲美。

根据最早的化石记录,早期的长颈鹿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动物分化而来。最早的长颈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后来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种中新世早期长有短角、短脖子的长颈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进化为萨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萨摩兽分化为两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就是早期的现代长颈鹿。可以说,霍加狓是长颈鹿科现在仅存的两种动物之一,它的相貌也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长颈鹿类动物的样子。

其实,长颈鹿类动物进化中还有一支,称作西洼兽,是一种长有四支角的体态粗壮的动物。如今都已灭绝。在苏美尔(Summarian)文化遗址里曾发现一些动物的青铜像,样子非常像西洼兽。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西洼兽非常可能在中东一直残存至数千年前。

长颈鹿通常活动在树木稀松的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是现存最高的动物集群,有时与斑马、鸵鸟、羚羊混群,嗅、听觉敏锐,性机警、胆怯,平时走路悠闲,但奔跑速度很快(时速可达57千米/小时)。晨昏出去觅食,主要吃各种树叶,耐渴。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个月,每胎产1个,刚出生的幼仔身高一般在1.8米左右,出生后20分钟就可以站立,几天后便能飞速奔驰,它们一般在3.5~4.5岁性成熟,寿命大概是30年。

现在,我们在动物园中尽管也能看到长颈鹿生产的情形,它们的睡姿很少有人能看到,运气不错的话或许能见到小长颈鹿横卧而脖子朝后弯的睡姿。成年长颈鹿睡觉的样子更是很难见到,它们睡觉时一般都是站着且呈假寐的状态。

喜欢偷吃蛋类的蛇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阴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

三、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鸡勃子蛇)、赤链蛇(又叫火赤链)等。

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

四、蛇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知道了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我国传说中的龙,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于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著名酋长叫做太暤。据说他是人头蛇身,又说是龙身。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图腾制也随之逐渐消失,但图腾崇拜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旧相当普遍。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土著萨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崇敬。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奉为家的保护者,往往被供养起来。非洲的土著直到现在,在他们的盾上还画着蛇的图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纹,他们对一种叫做“龟壳花蛇”的毒蛇极其崇敬,不敢杀害,甚至在房子里另辟小室给它居住,小室内外的装饰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样花纹。北美土著爱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纹的习惯。非洲有些土著用蛇皮镶在盾上,以为这样就会得到蛇的神力保护。我国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动物,这也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蛇图腾的残余观念,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反映出来。这一类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恐怕要算《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了,这是纪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比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传得最广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许仙为主角的《白蛇传》,它在宋代已经口头传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此外,比较动人的还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战士变蛇的故事,蛇创造岛屿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苏联有巨蛇波洛兹的故事;我国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人类和蛇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图腾崇拜的深刻影响。

可爱的袋鼠

袋鼠是食草动物,有些也吃真菌类。多在夜间活动,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键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多数袋鼠生活在地面,它们拥有强健的后肢,其独特的跳跃方式能很容易便能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长满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时支撑袋鼠的身体,又能在袋鼠跳跃起帮助袋鼠跳得更快更远。雌性袋鼠腹部有育儿袋,里面有四个乳头,用来喂养小袋鼠,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弹跳提别好,常常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体重约有80公斤。袋鼠图常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标志,如绿色三角形袋鼠用来代表澳大利亚制造。袋鼠图还经常出现在澳大利亚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现,特别是夜间行车要注意,袋鼠的视力很差,加上对灯光的好奇会跳去“看个究竟”。但是因为袋鼠的繁殖率很高,所以即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负责,会有专门的人把袋鼠的尸体收走。

袋鼠是群居动物,多则上百只聚集在一起。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或在前脚和后腿的帮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属夜间生活的动物,通常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寻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小袋鼠要在一年后才会正式断奶,离开育儿袋,但仍活动在袋鼠妈妈附近,以便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离地面近的矮草,将长草与干草留给其他动物。个别种类的袋鼠也吃树叶或小树牙。

袋鼠的前肢比较短小,可以抓握一些东西。后肢弹跳力强,受到敌害追逐的时候,它们可以一下子跳出七八米远,跳两米来高。在野外生活的大袋鼠遭遇敌害追赶时,会有它们独特的反击办法:它们背靠大树,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后腿狠狠地蹬踢跑过来的敌害腹部。

聪明的海狮

海狮是一种食肉动物。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有时能够连续在海里呆几个星期。不过,它们都在岸上繁殖。海狮其实长得并不像陆上的狮子,只不过咆哮的时候声音较像而已。它们长着圆圆的脑袋,鳍状的四肢像翅膀一样,后肢还可以转向前方,在陆地上行走自如。不过,在海中它们可是游得最快的动物。

当经过一次成功的捕食而饱餐一顿之后,海狮便会离开水面,到陆地上养精蓄锐。它们有时会在太阳底下睡几个小时,有时会在海滩上慵懒地滚来滚去。然而,在这悠闲的时候,却是海狮很危险的时刻,因为逆戟鲸经常会突然从水中冲出来,捕获它们最近的动物。

每年的5~7月,海狮便进入繁殖季节。雌海狮喜欢在喧闹的地方建起生育场所。刚刚生产完的海狮妈妈必须返回海中为自己补充体力,猎食回家的海狮妈妈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小孩子呢?刚出生的小海狮很弱小,生长不到1米,体重5~10千克,它们会发出微弱的叫声,凭这叫声,回家的妈妈会准确的认出自己的孩子。

海狮的种类比较多,大部分海狮全生长满了浓密的短毛,但有些种类的雄海狮的颈部长着和陆地狮子相似的长而密的鬃毛。不同种类的海狮毛色也有些不同:有黄褐色的,褐色的,黑褐色的。

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征。因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征。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以获取暴利,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最高可以潜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四十公斤的鱼。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一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鱼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渔网逃之夭夭。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我国已经把海狮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十四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它们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海狮,哺乳纲,鳍足目,海狗科。四肢呈鳍状,后肢能转向前方以支持身体;有耳壳;尾甚短;体被粗毛,细毛稀少。雄的体长2.5—3.25米,随种类而异;雌的较小。有的种类颈部有长毛似狮,故名。生活在海洋中,以鱼、乌贼及贝类等为食。繁殖时期到海岛上产仔。年产一胎,每胎一仔。主要有北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南海狮,亦称黑海狮,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沿海;灰海狮,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三千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象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海狮具有和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因而有“海中狮王”之称。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故不能在陆地上步行。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的食物来源在海上,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体粗壮的北海狮,在饲养条件下一天喂鱼最多达40公斤,一条1。5公斤重的大鱼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条件下,每天的摄食量要比在饲养条件下增加2倍~3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海兽。经过驯养之后的海狮,能表演顶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等技艺。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

特殊的杀过行为的狐狸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狐狸是一种动物。其实,狐、狸是两种动物。人们通常将狐成为狐狸。由于两种动物的外形比较相似,而且都是夜间活动,所以人们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狐是一种食肉性动物,主要是以鼠类、小型的鱼类、鸟类等动物的尸体为食。狐狸的分布很广泛,在我国,几乎每个省都会产,狐狸皮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裘皮。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草狐和赤狐。它的嘴很尖,耳朵很大,身长腿短,身后托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狐狸的全身呈棕红色,耳背呈黑色,尾尖呈白色,在它尾巴的基部有一个小孔,能放出一种刺鼻的臭气。

曾经在一个村庄,一个狐狸跳进了鸡舍将12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叼了一只就走了。还有的狐狸常常在暴风雨之后,闯进一些鸟类的栖息地,将数十只小鸡全部咬死,一只也不吃。这就是狐狸的一种特殊的“杀过”行为。

狐狸经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者是土穴中,它们常在傍晚时外出觅食,到了天亮才回“家”。狐狸的嗅觉和听觉特别好,所以能捕食小动物,但有的时候也会采摘一些野果。因为狐狸主要是吃鼠类,只是在偶尔才会袭击家禽,所以说,狐狸不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狐狸在平时都是单独生活的,只是在生殖的时候才会结小群。每年的2月~5月是狐狸的产仔期,一般每胎会产3只~6只幼仔。狐狸的警惕性很高,如果它窝里的小狐狸被人发现,它就会在晚上转移狐窝。

贪婪的人们使狐狸濒临灭绝,狐狸的生存受到威胁,于是狐狸便开始让自己适应环境。在小狐狸刚产下来没多久,狐狸妈妈便狠心赶走小狐狸,让它们自己适应环境。所以狐狸变得越来越聪明。

通常情况下,狐狸很少自己筑巢,都是强行的从兔子等弱小的动物那里抢来的,它们洞穴的入口很多,越往里越是迂回曲折。它们不怕猎犬,还经常的设计陷进“陷害”猎犬。如果它们看到有猎人做陷进的话,它们会跟在猎人的后面,看到猎人离开后,它们就在陷进旁边留下恶臭来警示同类。

狐狸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狡猾、虚伪、奸诈的象征,但同时也象征着美丽妖娆的坏女人。

狐皮是较珍贵的毛皮,毛长绒厚,灵活光润,针毛带有较多色节或不同的颜色,张幅大,皮板薄,适于制成各种皮大衣、皮领、镶头、围巾等制品,保暖性好,华贵美观,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狐狸也因此惹上了杀身之祸。

狐狸的身上每一处都是极具有价值,深受人们的青睐,所以经常“惹”来杀身之祸。狐皮是珍贵的毛皮,适用于做成皮大衣、皮领、围巾等制品,不仅保暖性很好,还显得十分的华贵美观,深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

“游泳健将”浣熊

浣熊,它的原产地是北美洲,因为其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所以名为浣熊。浣熊眼睛周围为黑色,尾部有深浅交错的圆环,皮毛的大部分为灰色,也有部分为棕色和黑色。也有罕见的白化种。体长65到75cm,尾长约25cm。浣熊是为杂食动物,食物有浆果、昆虫、鸟卵和各种小动物。那些生活在城市近郊的浣熊经常会潜入人类住处偷取食物,因为浣熊眼睛周围有很多黑色条纹,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食物小偷”。

现在,多数的浣熊生活在加拿大,它们经常会在晚上十二点后出门,所以加拿大人又称之为“神秘小偷”。

浣熊是名副其实的“游泳健将”。体型非常小,通常不超过10公斤,最小的不到1公斤。浣熊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它们都是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通常都是白天在树上休息,等到夜晚再出来活动。

尽管也是食肉目动物,不过浣熊偏于杂食,它经常吃吃鱼、蛙和小型陆生动物,也吃野果、坚果、种子、橡树籽等,不伤害人畜。浣熊尾巴很长,有黑白环纹,产于北美与中美,筑巢于树洞,昼眠夜出,杂食,有“洗催”食物的习性,树栖的蓬尾浣熊属和地栖的长鼻浣熊都有尾环,而卷尾洗熊和长尾洗熊属的长尾(超过体长1.5~2.0倍)无环纹,前者的长尾有缠绕性。浣熊常常会在树上活动,因此巢也筑在树上。一旦受到黑熊攻击时,浣熊就会逃到树梢躲起来。冬天来临,北方的浣熊就会躲到树洞去冬眠。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浣熊的前后肢都长着五个趾头。所以,它可以捕捉到水中的虾和螃蟹。当捕捉到这些小动物时,它首先会洗去这些动物身上的泥土再吃,而且它在吃其他食物之前,通常也会把食物放到水中清洗过再吃。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它们用来清洗的水比食物还脏,但是它们还是要洗洗再吃。

有些人分析,这也许是源于浣熊本能的一种习性,就像狗有往土里埋食物的习性、伯劳有往树枝棘刺上串挂小动物的习性一样,这些习性都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就动物自身的习性来说,食性变化是非常快的。也有的人分析说,其实是否因为浣熊很喜欢清洁才这样做的。

现在,浣熊在巴哈马和南美地区出没的很多。有那么一段时间,浣熊曾因其皮毛而被大量捕杀,不过数量现在已经恢复。浣熊很适应城市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喜爱的宠物。

生性胆小的藏羚羊

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的珍贵动物之一,也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羚羊亚科动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印度地区。藏羚羊的体形与黄羊很相似,体长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主要生活在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速度可达80公里每小时,寿命最长8年左右,生性胆怯,喜欢在早晨或黄昏结小群活动觅食。

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状的角用来防御御敌人的进攻。角一般有50~60厘米,长而笔直,角尖微、微微内弯,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四只匀称、强健,尾部短而尖,通体毛丰厚浓密,毛比较直,底绒非常柔软。雄羊头颈上的毛呈淡棕褐色,夏天颜色深而冬则浅,腹部为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的黑斑记,肩高80~85厘米,体重35~40千克。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肩高70~75厘米,体重24~28千克。藏羚羊生存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其两鼻孔内各有一个小囊用来帮助张领养适应高原上稀薄的空气。

藏羚羊的生活习性很复杂,一部分藏羚羊喜欢长期定居于一个地方,但也有习惯迁徙的羊群。雌性和雄性藏羚羊的活动模式也不尽相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他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约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雌雄藏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母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数十只到上千只不等的羊群,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它们生活地区的海拔最低是3250米,最高是5500米。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据1990年相关部门统计,藏羚羊的数目是100万只,而到1995年久剩下了7.5万只,数量锐减,以前甚至可以发现有1.5万只为一个群体的藏羚羊。经过执法部门对盗猎藏羚羊行为的严厉打击,现存的藏羚羊总数大约在10万只以上。

为了保护藏羚羊以及青藏高原其他的珍惜物种,我国先后成立了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同时也加大了对非法捕杀藏羚羊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了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

藏羚羊群的构成和数量根据性别和时期不同会有所变化。雌性藏羚羊在1.5~2.5岁之间达到性成熟,经过7~8个月的怀孕期后一般在2~3岁之间产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12月之间,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护10~20只雌性藏羚羊。雌性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地到可可西里生育。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水草丰美,天敌少。丰富的食物、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藏羚羊的生产和生长。有些人认为,卓乃湖和太阳湖的水质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的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藏羚羊集中生下羔羊后,离开产羔地,重新回到种群,但这个种群却不是它们以前所在的种群。这种现象有利于基因的广泛交流,增加物种遗传的多样性,有利于藏羚羊种群的延续。

藏羚羊浑身是宝,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纤细的羊毛被誉为“软黄金”,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它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藏羚羊同时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在没有许可情况下禁止狩猎和贸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外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羊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历史上藏族人捕杀藏羚羊是迫于生计,而如今藏羚羊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人类为获取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盗猎活动,因为藏羚羊身上的底绒是制作精美“沙图什”的原料。“沙图什”是世界公认最精美的披肩,而没制作一件“沙图什”就需要付出几只藏羚羊的生命。印度历史上有使用“沙图什”作为嫁妆的风俗,但这并不是威胁藏羚羊生存的最大因素,但西方时尚界对“沙图什”的追求是直接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上升的直接原因。藏羚羊绒从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尔,在那里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绒织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贸易仍然是非法的。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藏羚羊角在传统医药市场也有销售

人类以及家畜对领养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和活动的干扰以及对藏羚羊栖息地的侵占也是威胁它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类人猿黑猩猩

黑猩猩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另一种为小黑猩猩原产地在非洲西部及中部。研究表明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达99.4%,因此也有学者主张将黑猩猩属的动物并入人属。

黑猩猩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种类,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体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呈灰色并覆以稀疏的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包括黑猩猩和小黑猩猩两种。

黑猩猩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小黑猩猩分布在刚果河以南,有人认为是黑猩猩的亚种。黑猩猩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喜欢群居的生活,每群一般有2~20余只,最多的可以达到80只。每个群体由1只成年的雄性黑猩猩率领。黑猩猩的食量很大,每天有5~6个小时用来觅食,它们主要以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等为食,在水果等比较少的时候会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它们在狩猎时经常通过精心策划,集体协作完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

黑猩猩钓白蚁的技术是很高明的,它们会边走边找一个树枝并修整好,等找到蚁穴就会把树枝捅进去。这时白蚁就会以为有敌人想入侵,于是就紧紧咬住树枝不放,这正好中了黑猩猩的圈套,当它们觉得树枝上的白蚁够多的时候就会拔出来,然后把所有的白蚁全部吃掉。尝到甜头的猩猩会继续钓。

黑猩猩钓白蚁的技术相当高明,它在行走时就准备好树枝,并进行简单的修整,找到蚁穴后,把树枝捅入洞内,白蚁以为有外敌入侵,就用颚死死咬住枝条,哪知正中了黑猩猩的圈套。当黑猩猩估计有许多白蚁上当时,就把枝条从蚁穴中拔出,放在嘴里,把上面的白蚁一个不漏地舔干净,然后再继续钓。

它们会在树上营造很简单的巢,但只用1夜就会转移别处。较大的黑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它们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公里,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

野生黑猩猩经常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动,有时是一大群,最多可达四五十只。黑猩猩的群体中成员经常变动,其中最稳定的是母亲和她的子女们。每个子女只认其母,不认其父,即使子女长大也会经常回群探望母亲,只有一家成员才常常聚在一起。在黑猩猩的群体中,其他所有黑猩猩不论成年还是幼仔都围绕在雄性猩猩头领的身边,以表示尊敬,服从它的指挥。群体中的首领如果老化,则由其他更为强壮的雄性黑猩猩通过争斗,来代替旧的首领地位。

黑猩猩有午休的习性,它们能辨别不同的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的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最聪慧的动物。其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中的男人都愿意找年轻貌美的女子做伴侣,但黑猩猩却正好相反,它们喜欢找年纪大的雌性黑猩猩作为另一半,年龄越大的雌猩猩越有魅力。科学家经过对基因的研究发现,人类祖先与黑猩猩在600万年前就从同一祖先分道扬镳。从那以后,男人就喜欢找年轻女人谈恋爱。

但是,黑猩猩与人类不同,它们并没有固定的性爱伴侣,而是混交关系。雌性黑猩猩没有绝经期,也就是说它们的生育能力不会受年龄的限制,因此,雄性在找对象时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过大。相反,年纪比较大的雌性往往会更有魅力,在雌性群体里面,地位比较高的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大龄雌猩猩更能适应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们生出的后代更加精力充沛,同时,年纪大了哺育后代就比较有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婴儿的成活率,这一点是对雄性猩猩最大的吸引。

黑猩猩的孕期约230天,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可生第14胎,寿命约40年。

由于黑猩猩在生理方面、高级神经运动方面、亲缘关系方面是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因此是人类医学、心理学、宇宙飞行等方面最理想的试验动物。但为了保护黑猩猩的生存权利。国际法律明确规定,人类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用黑猩猩属的活体动物做医学研究等试验。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某些黑猩猩经过训练,不但能掌握一些技术、手语,还能用电脑键盘练习词汇,它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甚至能超过两岁的幼儿。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不能训练它们像人类一样大声讲话。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被挠痒痒时也会发笑,笑的同时还呼吸,发出的声音就像链锯开动的声音,而人类在讲话或发笑时呼吸时暂时停止的,这是因为人类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能否讲话的关键在于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人类能讲话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却无此能力,从而揭开了黑猩猩不能像人类一样讲话的疑惑,即便如此,黑猩猩仍是与人类最相似的动物。

黑猩猩有时会吃它们的近亲,即疣猴、狒狒等其他灵长目动物。黑猩猩有时为了争夺领地或食物也可能向同类的其他群体发起进攻,就像人类的战争一样。

黑猩猩是类人猿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们生活在非洲的深山密林中,长期的森林生活,使它们有极高明的臂行术。黑猩猩的身体构造和脑的发育,与人类十分相似。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和西部热带森林中,一些动物学家在非洲三个地点建立了考察基地,开始探索野生黑猩猩的奥秘。

黑猩猩能通过各种方式交流信息和感情,当它们久别重逢时,会大声喊叫或相互搂抱,亲吻等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有时还能用手势接触传递消息和感情。在整个动物界中,越是高等动物,情绪活动就越丰富,因为情绪变化是脑功能发达的表现。鸟类、爬行类动物脑结构简单,情绪固定呆板。黑猩猩则不同,它们与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有些行为与人类极为相似。种种研究表明黑猩猩与人类是近亲,有关黑猩猩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类行为起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