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鸟类动物世界历险记

爱干净的军舰鸟

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有五种,主要生活在南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地区、大西洋,我国的军舰鸟作为分布在广东、福建沿海以及西沙、南沙群岛。

以飞鱼、软体动物和水母为主要食物的军舰鸟一般栖息在海岸边树林中。它白天常在海面上巡飞遨游,窥伺水中食物。一旦发现海面有鱼出现,就迅速从天而降,准确无误地抓获水中的猎物。有趣的是,军舰鸟时常懒得亲自动手捕捉食物,而是凭着高超的飞行技能,拦路抢劫其他海鸟的捕获物。比如它们经常在它们的邻居红脚鲣鸟捕食而归时,便对它们突然发起空袭,迫使红脚鲣鸟放弃口中的鱼虾,然后以自己的急速俯冲优势,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人们之所以叫军舰鸟为“强盗鸟”,就是因为它们的这种打劫行为。

军舰鸟同时也是食腐鸟和一般的食肉鸟,因为它们会经常陆地上生活,捕捉小海龟和其他小鸟。它们还很讲卫生,每次吃完东西,都会降落在海面上清洗一下。雄军舰鸟繁殖期间,它的喉囊会变成鲜艳的绯红色,并且膨胀起来。雌鸟产下一枚蛋后,雄鸟的喉囊才慢慢瘪下去,颜色也变回暗红色。雌雄鸟一同筑巢,雌鸟负责搜集大多数细枝,雄鸟则把细枝铺成一个台。雄鸟的工作不仅是筑巢、觅食那么晚简单,还要和雌鸟轮换着花20天左右孵自己的小并。经过约四十五天的孵卵期,雏鸟终于破壳而出。它们全身裸露,细眼紧闭,仅能从父母嘴中啄取食物充饥,小军舰鸟一般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展翅扑飞,但是它们等到一岁之后才能独自生活,所以一岁之前还是需要靠父母的喂养生活。

以飞鱼为主要食物的军舰鸟,多在与燕鸥、鲣鸟等鸟类的巢区接近的灌丛或树上筑巢,这样方便它们劫掠其他海鸟的捕获物。繁殖期间喉囊特别发达,在求偶时,雄鸟极力膨胀红色喉囊,摇摆身躯,拍打双翅,向雌鸟炫耀。每窝只产1卵。卵为白色,重72~90克。孵化期45~50天。雏鸟为晚成性。成鸟一般会留巢4~5个月共同哺食自己的宝宝。

属鹈形目的军舰鸟科有5种大型海鸟。它们大如母鸡,具极细长的翅及长而深的叉形尾,翅展长约可达2.3公尺。一般雄性成鸟的体羽全黑,雌性成鸟的下部则为明显白色。两性皆具一个裸露皮肤的喉囊,求偶的雄鸟为了展示,其喉囊会呈鲜红色,并鼓起如人头般大。其他明显特征包括没有什么帮助的4趾、具蹼的极小的脚,以及用以攻击敌人,并抢夺其食物的特长的钩状嘴。

军舰鸟似乎是除了雨燕之外在所有鸟类中最善于飞翔的种类,只有睡眠和抱卵时方停止飞行。成鸟因为无足够的羽毛油防水,故不爱降于水面;但在空中身手却无比地快与灵巧,可毫不费力地高翔,并常俯冲寻回飞行中受惊的鰹鸟或其他海鸟掉落的鱼,亦能低驰于水面攫鱼。鹈形目军舰鸟体长约为75~112厘米,翅展约为176~230厘米长而强,嘴长而尖的弯成钩状,尾呈深叉状,短弱的脚几乎无蹼,一般雌鸟大于雄鸟。

军舰鸟的全身羽毛以黑色为主,带有蓝色或绿色的光泽。雌鸟的下颈、胸部为白色,羽毛缺少光泽。军舰鸟胸肌发达,善于飞翔,素有“飞行冠军”之称。军舰鸟是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他们的两翅展开足有2~5米之长,捕食时的飞行时速可达每小时400公里左右。它们的飞行高度不但能达到约1200米,而且还能不停的飞行大约1600多公里,最远的可达4000公里左右。

军舰鸟遍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滨和岛屿。由于必须回陆地宿夜,故在海上通常与陆地保持160公里以内的距离。在岛上群集繁殖,双亲共同抱卵,每窝只产1枚白色卵。巨军舰鸟是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公分,见于美洲东西两岸、加勒比海和非洲的维德角。大军舰鸟与小军舰鸟则繁殖于世界各岛屿。

军舰鸟是一种属于鹈形目,在世界各大热带,亚热带海洋均有分布的大型的热带海鸟,有时温带水域也可以见到,军舰鸟科鸟类的统称。

中国有小军舰鸟、白腹军舰鸟、白斑军舰鸟3种军舰鸟。小军舰鸟是我国境内3种鸟中分布最广泛的军舰鸟,成鸟全为黑色,两翅有褐色斑带。夏季遍布广东、福建沿海及西沙群岛。小军舰鸟翻译自拉丁文,其实体型并不小,其英文名意为大军舰鸟。其实真正的大军舰鸟并不出现于我国,繁殖于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岛,游荡于热带大西洋。白腹军舰鸟属漂泊鸟,大小与小军舰鸟相似,雄性成鸟体羽大都黑色,但是腹部是白色。雌性喉黑腹白。一般出现在广东沿海岛屿。白斑军舰鸟,雄性成鸟上体黑色,头、背具蓝色光泽,下体羽表面浅褐色,前腹两侧各具1白斑。雌鸟体羽一般为黑色,但是后颈具是栗色领环,喉部和前颈部为灰白色,胸和胸侧为淡黄白色,背上有浅紫色的光泽,翅羽上有褐色的斑块。军舰鸟吸引异性的资本是它们红色的气囊,气囊越鲜艳越能吸引异性。

丹顶鹤

丹顶鹤自古至今一直都是长寿的象征,现在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也叫仙鹤、白鹤、鴜鷜,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鹤属鸟类。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丹顶鹤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在当地文化中它们之所以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主要是因为它们优雅的体态和分明的颜色。

丹顶鹤具备嘴长、颈长、腿长的鹤类特征。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传说剧毒鹤顶红从此处得来,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三氧化二砷,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丹顶鹤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鸟的羽毛为棕黄色,喙是黄色。青春期都是丹顶鹤羽色为黯淡,丹顶鹤头顶裸区的红色到2岁之后会越发鲜艳。

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都有丹顶鹤的繁殖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往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现代的人们之所以能有如此翔实的资料来研究丹顶鹤古代的分布,是因为它们在各地文化种都有的特殊地位,让它们的分布、特性等在各地一直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除了日本北海道的丹顶鹤是当地的留鸟,其他各地的丹顶鹤每年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日本的丹顶鹤不进行迁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每年都会彻底的换两次羽毛,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换羽期间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非常嘹亮的鸣声,既是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丹顶鹤属于单配制,一般无特殊情况一生也只有一个伴侣。

丹顶鹤为杂食性动物。一般春季以植物性食物如草子、芦苇的嫩芽及作物种子等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动物性食物较多,主要动物性食物有小型鱼类、甲壳类、食蛙类、小型鼠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

丹顶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一直到才9月结束,其中6月为一个高峰。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2~4枚卵,孵化期为30几天,由雌雄双方共同孵化它们的宝宝。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雏鸟也是早成鸟,它们2岁性成熟,它们的寿命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的是寿命,大约有60年左右。

丹顶鹤一般在4月中旬以后就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一般到越冬期最多一年会有600多只丹顶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丹顶鹤在1954年被北京动物园饲养展出,十年之后成功繁殖。

丹顶鹤在湿地环境中属于上层食物链,他的存在与否影响着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钏路湿地的丹顶鹤称为“湿地之神”。目前它们面临的威胁主要有:栖息地的破坏。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丹顶鹤原有的栖息地,还阻断了原本连通的水系,而且当地的气候日趋干旱,水域面积严重缩小。此外人类活动制造的污染也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如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毁坏严重,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偷猎:由于自古东亚地区对丹顶鹤就有着对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猎杀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随着保护法规的建立,直接猎杀丹顶鹤的事件很少发生,但是由于为了猎杀其他水禽而投毒的方法,也误杀了不少的丹顶鹤。

目前,丹顶鹤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记载的濒危物种,也被列入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一中。所以丹顶鹤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纪律的大雁

大雁属大型候鸟,又称野鹅,天鹅类,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是热情十足的动物,它们会经常喜欢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们。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一种形状略似家鹅的大型游禽。它们的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它们以嫩叶、细根、种子和农田谷物为主食。大雁每年春分在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以6的倍数成形,由一些家庭或者各家庭的聚合体组成。

一般雁属鸟类都被通称为大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而我国就有7种,包括常见的鸿雁、豆雁、斑头雁、白额雁、和灰雁等,不过它们被人们统称为大雁。

大雁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一般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会由于在空中划过而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排在后面的雁群就会依次利用这股气流的冲进节省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科学家通过大雁的这种领队的方式而受到启发,得出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的结论。

它们的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以不补充所消耗的体力。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等。

据分析有些雁肉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的特性。我国古书《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当然,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标指野生大雁是禁止捕食的。据了解,目前国内真正能飞又能吃的大雁只有向海大雁。大雁的羽绒保暖性好,一般比较硬的羽毛可用来加工成扇子、工艺品等,而轻软的羽毛可作我们日常的枕、垫、服装、被褥等填充材料。

大雁的迁徙习性使它们注定成为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它们会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飞上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严密而有纪律,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它们会以此为信号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

其实,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还有利于防御敌害,算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因为一旦有成员单飞、掉队就可能会被天敌吃掉。

天鹅

天鹅属雁形目中的鸭科中的一个属,它们是游禽中体形最大的种类,被俗称为“天鹅”。同时,人们会用它的名字命名一首歌曲和一场热带风暴。

白色天鹅,鸟纲,鸭科,体型高大大约为155厘米。嘴红,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状。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亚成体羽色较疣鼻天鹅更为单调,嘴色亦淡。比小天鹅大许多。虹膜是褐色;嘴是黑而基部为黄;脚是黑色。叫声:飞行时叫声独特,但联络叫声如响亮而忧郁的号角声。分布范围:格陵兰、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繁殖一般是北方湖泊的苇地,越冬时会结群南迁。数量比小天鹅少。它们飞行时较安静。

天鹅的外形特征属大型鸟类,最大的身长1.5米,体重约12斤左右。大天鹅又叫白天鹅、鹄,是一种大型游禽,体长约1.5米,体重可超过10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嘴多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为黄色。它们的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在游泳时脖子经常伸直,两翅贴伏。由于天鹅体态优雅,它们从古至今都是纯真与善良的化身。

天鹅物种为雁形目、雁亚科、鸭科里最大的水禽。绝大多数天鹅归于天鹅属。天鹅体形优美,具颈长,体坚,脚大的特点,它们在水中滑行时神态庄重,飞翔时长颈前伸,徐缓地搧动双翅。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V字形队列前进。天鹅无论在水中或空中行动均比其他水禽的速度快。天鹅以头钻入浅水中觅食水生植物。游泳或站立时,疣鼻天鹅和黑天鹅往往把一只脚放在背后。天鹅雌雄两性相似。能从气管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些种类的气管在胸骨内如同鹤类一样。甚至因很少鸣叫而被称为哑天鹅的疣鼻天鹅,也常会发出温柔的或尖锐的声音。

除了繁殖期会分散外,平时天鹅也喜欢过群居地生活。它们求偶时会以喙相碰或以头相靠,一旦双方都愿意就会结成终生配偶。一般产卵后会由雌天鹅孵卵,平均每窝产卵6枚,卵苍白色不具斑纹。雄性天鹅会在自己巢的附近警戒;有些种类雄性亦替换孵卵。天鹅夫妇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为了保卫自己的巢、卵和幼雏,敢与其他动物殊死搏斗,在击退敌手后,天鹅像大雁那样发出胜利的欢叫声。幼雏的脖子比较短,绒毛却很稠密;幼雏出壳几小时后就能奔跑和游泳,但是天鹅父母都还是会照料自己的宝宝数月;有些种类的幼雏可伏在母亲的背上。未成年的小天鹅在两岁之前羽毛是灰色或褐色,而且具有杂纹。一般天鹅会在三、四岁时达到性成熟。它们在自然界中能活20多年,但是人工养殖的则可以活大概50年。

天鹅属有7~8种,其中北半球生活了5个种,均为白色,脚黑色,它们包括疣鼻天鹅、喇叭天鹅、大天鹅、比尤伊克氏天鹅、扬科夫斯基氏天鹅。疣鼻天鹅有橙色的喙,喙部有黑色疣状突,颈弯曲,翅向上隆起;喇叭天鹅鸣声高亢远扬,喙黑色;大天鹅的指名亚种叫声粗杂,喙黑色,喙部黄色;比尤伊克氏天鹅体型较小,比较安静;扬科夫斯基氏天鹅可能是比尤伊克氏天鹅的东方类型;小天鹅的指名亚种是啸天鹅,喙黑色,眼周有小黄斑。有些鸟类学家只将疣鼻天鹅放在天鹅属,其他四种归为别类。

其中鸣声高亢的喇叭天鹅曾一度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后来在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国家公园里,数量已得到迅速的恢复,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其数量亦不过2000只左右。它是最大的天鹅,体长约1.7公尺,翅展3公尺,但体重较疣鼻天鹅轻。疣鼻天鹅体重可达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飞的鸟类。南半球有澳大利亚的黑天鹅和南美洲的两种淡红脚类型,黑颈天鹅不驯顺但美观,身体白色,头和颈都为黑色,喙上有明显红色肉垂;全白色的扁嘴天鹅是最小的天鹅。

天鹅一般会在我国的北部和西部繁殖,而越冬时会在华中及东南沿海。每年9月中旬南迁,常常6~10余只组成小群,排成“一”字或“V”字队行,边飞边鸣。越冬迁飞时在高空组成斜线或“人”字形队列前进。由于天鹅身体比较笨重,所以它们起飞时总会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作为助跑。

天鹅是一种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并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的冬候鸟。每年三、四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我国北部边疆省份产卵繁殖。雌天鹅都是在每年的五月间产下二、三枚卵,然后由雌鹅孵卵,雄鹅就会一刻也不离开的守卫在它们身旁。一过十月份,它们就会结队南迁。在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在我国雄伟的天山脚下,有一片幽静的湖泊——天鹅湖,每年夏秋两季,都可以见到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天鹅,在蓝天碧水之间悠然自在的生活,好不惬意。

天鹅之所以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就算其中一只死亡,另一只也不会背叛对方,而是孤老终生。

金雕

金雕,鹰科类的一种乌褐色雕,是北半球上众所周知的一种猛禽。如所有鹰一样,它属于鹰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以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它们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它们经常在山谷的峭壁以及山壁凸出处筑巢。瑞典金雕的模式产地。

金雕是墨西哥的国鸟。它们的颈羽是金黄色矛尖状,眼暗色,虹膜黄色,嘴灰色,腿生满羽毛,脚是粗大的黄色,爪巨大。翅展长达2.3公尺。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过落矶山脉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纽芬兰。金雕在美国得到联邦法令保护。少数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欧洲的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非洲西北部也可见,但高纬度地区和东方更常见,比如西伯利亚、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南部等地区。

金雕以其外观的突出和飞行的敏捷有力而闻名。属于漂移鸟类的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沼泽、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觅食。它们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雁鸭类等。有时它们不仅会攻击小狍和小野猪等小动物,还会吃大型动物的尸体。金雕的种群数量日趋稀少,属于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体羽主要为栗褐色的金雕,属于大型猛禽。它们的全长约76~102厘米,展翅可达2.3米左右,体重约为2~6.5千克。金雕的幼鸟,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带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爪为黄色;头顶的羽毛呈金褐色,嘴为基部蓝的黑褐色。金雕的嘴形大而强,后颈赤褐色,肩羽为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为暗褐色,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基部的一半为灰色,而且有不规则的黑横斑。

金雕是一种留鸟,一般在草原、荒漠、河谷、高山针叶林等地都可以见到金雕的身影。它们的分布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我国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华北及中西部山区,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有一些可能是旅鸟或冬候鸟,其中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属于加拿大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都属于中亚亚种。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强大,它们的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金雕的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雪鸡等,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金雕是珍贵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不仅因为他的数量特别少,还因为他的羽毛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相当的高。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的覆盖,脚趾有三个向前一个向后,脚趾上都长着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脚趾和后脚趾上的爪子更为锐利。抓获猎物时,它的爪子能够像利刃一样同时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为它的武器,有时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将猎物扑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会单独或成对的活动,结成较小的群体出去活动也只能在冬天偶尔见到,但有时也能见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较大型的猎物。白天常见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它们对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势的调节是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控制的。

金雕一旦发现目标后,就会以300公里的时速从天而降,并能在关键时刻戛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并能趁其不备,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曾经有过一只金雕前后抓住14只狼的记录。相比之下,它的运载能力较差,负重能力还不到1公斤。金雕将捕到的较大猎物肢解,先吃掉鲜肉和心、肝、肺等内脏部分,然后将剩下的分批带回栖息地。

被人类训练有素的金雕不仅会帮主人狩猎,还会帮主人看护羊圈。它们驱赶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见惯的。在看护养圈的时候,周围是没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没有成功的人工繁殖过一只金雕,因为它们向往的是自由与爱情,对于人工配对极为抵触,有的性格刚烈的金雕甚至以会撞笼而死来相抗。

金雕的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同一窝的卵的颜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块斑的变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为40~45天,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雏鸟的羽毛会在3个月大到时候长齐。

金雕的繁殖一般都较早,它们一般会在距地面高约10~20米左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疏林内高大的红松、落叶松、杨树及柞树等乔木之上筑巢。有时也筑巢于山区悬崖峭壁、凹处石沿、侵蚀裂缝、浅洞等处,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数被风向阳,位置险峻,难以攀登接近。它们的巢由枯树枝堆积成结构庞大的盘状,外径约2米,高约1.5米,巢内铺垫细枝、松针、草茎、毛皮相对较软的物品。有时还要筑一些备用的巢,以防万一,最多的竟有12个之多。它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惯,每年使用前要进行修补,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巢已经大到和人类的房子差不多了。当然它们的巢的大小也要看书的承受能力,否则也会出现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时,先孵出的幼鸟常常会向后孵出来的幼鸟发出攻击,并会啄下幼鸟的羽毛将其吞食,以补充饥饿。如果缺食的时间不长,较小的幼鸟有避让能力,尚不至于出现惨不忍睹的场景。如果亲鸟在达到大幼鸟忍耐极限之前还不能带回食物,就会出现骨肉相残的场面。较大的幼鸟就会把较小的幼鸟啄得浑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幼鸟20日龄之后,因为20日龄以前,常有亲鸟在巢中守护。这种同胞骨肉自相残害的现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鸟中并不罕见,这也是它们依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进行的种内自我调节。因为猛禽的食物来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动,它们的捕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食物短缺时,如果不进行种内的调节,将对于整个种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它们就是通过这种种内调节、强食弱肉、适者生存的原则来更好的繁衍下一代。

森林医生——啄木鸟

啄木鸟是妇孺皆知的森林益鸟,被称为森林医生。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等幼虫以外,它们凿木留下的痕迹还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向标。人们对啄木鸟的喜爱可以体现在关于啄木鸟的卡通形象以及同名电影《啄木鸟》上。

被称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属于常见的留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娥、蠢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大约1500条害虫。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一对啄木鸟在一个冬天之内就可以吃掉大约13.3公顷森林中的90%的吉丁虫和80%的天牛。

啄木鸟属于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全世界大约有180种。它们的嘴巴强且直可凿木;舌头长且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它们的脚比较短且只有4个脚趾;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为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均可见到。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人们常见的啄木鸟种类是黑枕绿啄木鸟,体长约30厘米,除了雄鸟头上有红斑以外它们大都通体绿色。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至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而漂泊不定。它们经常鸣叫,每次连叫4~7声,有的在一分钟内叫5~6次。攀树索虫为食,但也到地面觅食。啄木鸟吃昆虫大多是在春夏两季,秋冬两季还会吃植物。它们通常会在树洞里营巢。卵为纯白色。终年留居于挪威,有的向东经德国、俄罗斯到日本,南至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南亚等地。中国除内蒙古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亚以外,啄木鸟几乎分布全世界,但南美洲和东南亚是他们的主要栖息地。大多数啄木鸟一般都会在一个地区定居。但是北美的黄腹吸汁啄木鸟和扑动鴷等一些温带地区的啄木鸟属迁徙性鸟类。

啄木鸟以在树上凿洞和消灭昆虫著称。大多数啄木鸟会以螺旋式地攀缘在树干上搜寻昆虫,并且以此方式在树林中度过终生;只有少数啄木鸟在横枝上栖息,比如在地上觅食雀形目红头啄木鸟鸟。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食,但有些种类喜欢吃水果和浆果,吸汁啄木鸟一般在特定季节吸食某些树的汁液。春天,啄木鸟的响亮叫声,是雄性占领地盘的表示,加以常常啄击空树,或偶尔敲击金属而使声响扩大;在除春天以外的其他季节中,啄木鸟则通常是比较安静的。几乎没有见过啄木鸟群居在一起,一般都是独栖或成双活动。

啄木鸟的形体大小因它们的种类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从十几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如有长约十几厘米的绒啄木鸟,也有长约四十几厘米的北美黑啄木鸟。啄木鸟能够在树干和树枝间以惊人的速度敏捷地跳跃。啄木鸟之所以能够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树干上,与它们足的结构有关。因为啄木鸟的四个脚趾中,朝前的有两个足趾,朝后的有一个,而另一个朝向一侧,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牢固的三角形,它们的趾尖有锋利的爪子。啄木鸟的尾部羽毛坚硬,可以支在树干上,为身体提供额外的支撑。它们通常用喙飞快地在树干上敲击,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一旦确定虫的位置之后,它们坚硬的喙就会飞速的在树上凿出一个小洞并急速的用它们长长的舌头捕捉昆虫。

橡子啄木鸟主要栖息在北美洲西北部到哥伦比亚地区的范围内,它们的体长约为20厘米。与橡子啄木鸟体长相似的红头啄木鸟,体长大约在19~23厘米。红头啄木鸟分布的区域比较广,在开阔的林地、农场和果园都可看见。红背啄木鸟产于印度到菲律宾群岛的森林地带。绿啄木鸟产于欧洲气候温暖的地区以及非洲大陆。红腹啄木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落叶林带。白嘴啄木鸟既是帝啄木鸟,是已知啄木鸟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产于墨西哥北部。它们的羽毛重要为黑色,翅膀和颈部有白色的斑点。成鸟的体长可达60厘米的雄鸟喙为白色,有红色的羽冠。帝啄木鸟和特里斯丹啄木鸟都属于濒危动物。属于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白腹黑啄木鸟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福建等地。

雄啄木鸟在向心仪的雌啄木鸟求爱时,就会迫不及待地用自己坚硬有力的嘴在空心树干上有节奏地敲打,发出像是拍发电报一样清脆的“笃笃”声,以此向雌啄木鸟倾诉爱的心声。

潜藏在树木中很深的害虫,会把树活生生地咬死。只有啄木鸟才能把它从树干中掏出来除掉。因为啄木鸟主要吃食的是像天牛幼虫、囊虫的幼虫、象甲、伪步甲、金龟甲、螟蛾、蝽象、蟥虫卵、蚂蚁等这样的昆虫。而只里面大部分都是害虫,对防止森林虫害,发展林业很有益处,所以大家都叫它们是“森林的医生”。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是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啄木鸟种类。

为什么啄木鸟细长且富有弹性的舌头会长在鼻孔里呢?原来它们的舌根是一条弹性结缔组织,它从下腭穿出,向上绕过后脑壳,在脑顶前部进入右鼻孔固定,只留左鼻孔呼吸,啄木鸟之所以能把舌伸出喙外达12厘米长。就是因为有这种弹篝刀式的装置,再加上它们的舌尖生有短钩,舌面具粘液,所以啄木鸟把舌能探入洞内钩捕各类树干害虫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利亚的科学家们训练过一只啄木鸟,并用2000每秒帧的高速摄像机摄像记录了他的飞行状况。其结果是,啄木鸟头部最大速度达到7m/s,在击中树木后在短短0.5毫秒时间减速至零,其向前运动的时间是每次8~25毫秒。减速时承受的加速度达到1500g,也就是说,在这短短0.5毫秒中承受1500倍重力加速度。啄木鸟到底又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或装置来保证自己的头部不受损伤呢?

原来,啄木鸟有着十分坚固头骨,不仅他们的大脑周围长有一层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的绵状骨骼,内含液体,而且它们的脑壳周围还长满了具有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在啄木时头部严格地进行直线运动。假如啄木鸟在啄木时头稍微一歪,这个旋转动作加上啄木的冲击力,就会把它的脑子震坏。而且尽管它们每天啄木多达102万次,还能常年承受得起那么强大的震动力,就是因为它们的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蜂鸟

蜂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型的鸟类,它们属于雨燕目、蜂鸟科,蜂鸟是约600种这类动物的统称。蜂鸟身体很小,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空中,每秒约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决于蜂鸟的大小。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蜂鸟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向后倒着飞行的鸟。它们不仅可以倒飞,还可以向左和向右飞行,甚至在空中悬停。

飞行时蜂鸟的翅膀振动频率非常的快,大约在每秒钟50次以上,当它们飞到四五千米的高空中,时速可达50千米,所以人们很难看到它们。最令人吃惊的是,蜂鸟的心跳每分钟达到600多次。另外,某些蜂鸟也比喜欢常在一个地方栖息,所以它们也有迁徙的习惯。

紫耳蜂鸟和少数其他种类的蜂鸟与大多的蜂鸟的生活方式不同,它们喜欢成对的生活,而且会共同的哺育自己的小蜂鸟宝宝。大多数种类的雄鸟都以猛飞猛冲的方式保卫占区(占区是它向过路雌鸟炫耀的场所)。雄鸟常在雌鸟前面盘旋,使阳光反射颈部色泽。占区的雄鸟追逐同种或不同种的蜂鸟,它们还会向大型鸟,比如乌鸦和鹰,甚至向人发出猛冲的攻击。多数蜂鸟,尤其较小的种类,它们不但会用嘴巴发出嘁嘁喳喳的叫声。还会在飞行中用尾羽发出嗡嗡、嘶嘶等各种声音。

蜂鸟拥有所有动物当中最妍美的体态和最艳丽的色彩。蜂鸟这样一种大自然的瑰宝,连精雕和玉琢的精品也无法同它们媲美,蜂鸟还因自己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而得到另眼的相对。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在花朵之间穿梭忙碌的蜂鸟以花蜜为食,但它们却有能力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们的衣裳。

让人类惊叹的是最小的蜂鸟竟然比虾还小,体重只有大约2克重,粗细还及不上熊蜂,大小和豌豆粒差不多的卵只重大约0.2克。它的喙像一根细针,舌头像一根纤细的线;它的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它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为人察觉;它极少用足,停下来只是为了过夜;它飞翔起来持续不断,而且速度很快,发出嗡嗡的响声。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时,双翅的拍击非常迅捷,所以不仅形状看起来不变,而且悬停在空中是它们看上去毫无动作,像直升飞机一样。所以如果有人见到它一动不动的在一朵花前地停留,却突然又飞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飞去时,并不用奇怪它们的举动。由于它们的娇小却又敏捷的身躯,使得许多比它们大很多的鸟类都对它们无奈,有人就见过一只愤怒的蜂鸟追着一只比它的体型大上十几倍鸟类狂啄不停。有时蜂鸟同类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搏斗。

一般蜂鸟的羽毛以蓝色或绿色为主,也有的为紫色、红色或黄色。它们羽毛的颜色会自上而下的淡下去,有的雄鸟具有羽冠或修长的尾羽。一般雌鸟的体羽比雄鸟的体羽暗淡。

蜂鸟有着十分广阔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分布可以从高达4000米的安第斯山地一直到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就算是在干旱的灌木丛林和潮湿的沼泽地,也能见到蜂鸟的身影。

人们只在从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到火地岛,包括西印度群岛在内的美洲见到过蜂鸟的身影,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西部最常见的种类蜂鸟种类是黑颏北蜂鸟。只有红喉北蜂鸟在北美洲东部繁衍,但是在北美洲东部也可以看到其他种类的蜂鸟的个别成员,它们可能但是来自古巴或巴哈马群岛的鸟类们。

在中国境内没有蜂鸟的分布,有关蜂鸟的传言,其实那些是某些取食花蜜时被误认为是蜂鸟的大型天蛾,如蜂鸟鹰蛾。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标本室里,有一个在20世纪初由一位美国传教士带到辅仁大学后又传入师大的蜂鸟标本,全部为随假剥制标本。尽管经过近百年的陈放,但从其羽毛的光彩可以看出,标本保存得很完好。

由于蜂鸟翅膀拍打的极为快速,所以它们的新陈代谢也是相当快的。它们的心跳能达到每分钟500下!蜂鸟每天对食物的消耗量是远远大于它们的体重,为了获取巨量的食物,它们每天必须采食数百朵花。有时候蜂鸟必须忍受好几个小时的饥饿。有时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它们就不得不在夜里或不容易获取食物的时候刻意的减慢新陈代谢速度。它们会使自己进入一种就像冬眠一样的“蛰伏”期,在“蛰伏”期间它们会降低心跳速率和呼吸频率,以此减少对食物的消耗量,降低对食物的需求。

对于它们的住巢,一般都是由雌鸟单独筑巢,雄鸟并不参与建筑巢穴。蜂鸟的巢是杯状的织物,通常悬挂在树枝上、洞穴里、岩石表面或大型的树叶上。蜂鸟的卵为白色,一次产非常小的两个,最小的蛋,只有豆粒般大小,每枚重量仅0.5克。然后它们或花上15~19天的时间去孵出它们的小宝宝。

蜂鸟有着惊人的飞行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90公里的时速,甚至可以在俯冲的时候达到100公里的时速。

长着米粒一样大脑的蜂鸟,却有这着相当惊人的记忆力。曾有英国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员发现,蜂鸟不但能记住自己刚刚吃过的食物种类,甚至还能记住自己大约在什么时候吃的东西,所以蜂鸟可以随意的吃一些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以增加新鲜感。曾有报道这样说看似单薄的蜂鸟,报道说自然界中的蜂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它们不仅能清楚的记住自己曾光顾过哪些鲜花,甚至能判断出自己光顾那些花朵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根据那些植物的分泌规律重新的寻找它们的食物。这样,当蜂鸟再次出动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再去那些花蜜已经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上浪费时间。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人类才有判断的能力,现在才知道有的鸟类也可以有这种惊人的记忆力。

加拿大蜂鸟就是一种迁徙的蜂鸟,它们会在每年的冬天从寒冷的落基山脉飞到温暖的墨西哥地区越冬,它们等到了来年春天再次不远万里地返回落基山繁育后代。科学家因此推测,蜂鸟拥有惊人记忆力的原因是,由于自身个体太小,年复一年的长途跋涉又需要很长时间,它们不能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寻找食物的工作上。据研究发现,一般的蜂鸟都可以掌握大概八种以下不同类别鲜花的花蜜分泌规律。

对于蜂鸟寿命的研究资料比较少,大部分专家认为蜂鸟的平均寿命为3~4年。在人工饲养下,蜂鸟寿命可达10年,野外记录的蓝胸蜂鸟的寿命仅有7~8年。

由于蜂鸟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的蜂鸟大约有310多种,所以如果只是概括地说,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似乎不太准确。它们分布于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但是不同种类的蜂鸟,体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如此看来就不能那么概括地说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了。而产于古巴的吸蜜蜂鸟的体长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约占一半,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它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由于蜂鸟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而且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所以它们还被人类亲切的称为“神鸟”、“彗星”、“森林女神”等。

布谷鸟

杜鹃,俗称布谷鸟,属于鹃形目,杜鹃科,鸟类。杜鹃分为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约有60种树栖种类。杜鹃主要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较多。

杜鹃一般栖息在植被稠密的地方,属于胆怯的鸟类,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杜鹃的形长不一,金鹃体长16公分,地鹃可达90公分。杜鹃多数种类为灰褐色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鹃全身大部分或部分有光辉的翠绿色。有些热带杜鹃的背和翅呈蓝色,有强烈的彩虹光泽。少数种类的杜鹃喜欢近徙,而多数杜鹃的翼多较短,尾长,且凸,个别尾羽尖端有白色。杜鹃的腿属中等长或较长型,属于陆栖类,脚是对趾型,外趾翻转,趾尖向后。但是,杜鹃的喙强壮而稍向下弯。

杜鹃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杜鹃鸟的这种特性多见于杜鹃亚科的所有种类和地鹃亚科的3个种。这种特性就是将自己的卵产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其他鸟类父母孵化和育雏。杜鹃亚科的47种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杜鹃的卵形非常像寄主的卵形,这样就会减少被寄主抛弃的机会。此外,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个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娄的增加,这样就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更难以想象的是,杜鹃幼雏也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因此,杜鹃的这种特性在鸟类中确实罕见。

杜鹃的外形和行为有点像鹰属,寄主见了就会害怕,所以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这样以来,许多人也就给杜鹃安上了“恶鸟”的称谓。

在杜鹃种类中,也有非寄生性的,如地鹃。在北美洲广泛分布代表是黄嘴美洲鹃和黑嘴美洲鹃。小美洲鹃常在美国佛罗里达南部的海滨出现,在西印度岛、墨西哥到南美北部也有这种鹃种。在中、南美洲有12种非寄生的地鹃,有些种归属晰鹃属和松鹃属。东半球有13种地鹃,分为9个属。地鹃常在低矮的植被中用树枝筑巢。此种杜鹃是雌、雄鸟均参与抱卵育雏。

对于杜鹃以益鸟害鸟划分是十分不科学的。如果人们只看到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其他鸟类的卵移走,就将其划分为害鸟是不正确的。其实杜鹃很有意思,它们把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类的鸟巢里,而且一般会比别的鸟类早出生,只要一出生它就把其他的鸟蛋推出鸟巢,并发出凄厉的叫声要吃的。杜鹃这样的行为,如果依照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就是非常邪恶了。这就是说,其他鸟类养了杜鹃,他们还杀害了其他鸟类的孩子。

但是,杜鹃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如果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杜鹃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慈母的爱。

春末夏初,每每都能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是“早种包谷!早种包谷!”再或者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种声音清脆、悠扬,非常悦耳动听。如果听成“不如归去”的话,就会令人顿生惆怅和忧伤。山民们都叫它“布谷鸟”,其实就是杜鹃。它就是催春鸟,吉祥鸟。

有些地方称杜鹃为“子规鸟”。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变的。在历史上,杜宇是一个开明的皇帝,当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就主动让王位给鳖相。他自在不久就去世了。在他死后,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催春降福。因此,人们对杜鹃鸟就更加喜爱了。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又叫美洲雕,是鸟纲、鹰科下的一个属。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白头海雕的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变化。但是,由于年轻的雕有较长的尾羽和翅羽,所以未成年雕往往比成年雕的个头还大。

由于雄性白头海雕的头是白色的,所以白头海雕的俗名和学名都是源于此。俗名中的“bald”其实是源于一个英语的旧词“piebald”,意为“黑白相间的”,表示了它们白色的头部、尾部和黑色的身躯。学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中的“Haliaeetus”是新拉丁语,意思是“海雕”(源自古希腊语中的“haliaetos”),而“leucocephalus”一字是拉丁语,意思是“白头”,源自古希腊语中的“leukos”或“λευκο?”即“白”和“kephale”或“κεφαλη”即“头”。由此可见,白头海雕的生物命名是根据它的外形特征而起的。

白头海雕外形美丽、性情凶猛,其嘴、爪都较为锐利而钩曲,而且目光敏锐。在展开双翅,搏击长空,凌空翱翔时,总是那样英姿威武、威风凛凛。有时候,白头海雕被译为秃鹰。这样就会让人以为,白头海雕像秃鹫一样头上没有羽毛。其实,白头海雕被叫做“秃鹰”是因为白头海雕的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总是给人一种没长羽毛的“光秃秃”的感觉,所以俗称为“秃鹰”。由此可见,秃鹰的这种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并无秃可言。

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它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样,雌雕要比雄雕个头大。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雌雕的大个头能让它们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巢、蛋和小雕。个头较小的雄雕翱翔起来更为轻松。一般来讲,雌白头海雕的翼展长达2.3米,雄白头海雕的翼展却仅有1.8米。白头雕的这种外形更能守护好自己的地盘。

未成年的白头海雕全身是深棕色的羽毛;4到6岁成年后,白头海雕的眼、虹膜、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一只完全成熟的白头海雕,体长71~96厘米,翼展168~244厘米,重量3~6.3公斤。白头海雕的平均寿命为15年~20年,被豢养的有可能活到50岁左右。

白头海雕分布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本土和北墨西哥。白头雕是北美洲惟一的海鹰。白头海雕居住在北美洲的变化的栖所从多沼泽的支流、路易斯安那、Sonoran沙漠以及东部落叶林、魁北克和新英格兰。北部的白头海雕属候鸟,而南部的白头海雕为留鸟。白头海雕早先养殖在北美洲中部。但是,白头海雕的最低数量主要限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北部和东加拿大和佛罗里达。此外,白头海雕的亚种也分布于北美洲的各地区。

白头海雕是一种凶猛的捕杀动物。它们具有利爪和撕裂动物用的钩嘴,这也正是鸟类学家授予它们猛禽的称谓。白头海雕像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是日间捕食性鸟类,常成对出猎,凭其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也能洞察到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不过,白头海雕还是以鱼类为主食,所以,它们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海纳斯附近的奇卡特河区域,在每年11月份鲑鱼洄游时期,仅仅10多公里长的河岸,竟能吸引三四千只白头海雕。由于白头海雕的到来,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白头海雕主要以大麻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为食。此外,白头海雕也吃海鸥、野鸭等水鸟以和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白头海雕的飞行能力极强,在飞行的时候,还常发出类似海鸥的叫声。它们的视力比人类的眼睛要锐利很多倍,尤其是对移动物体的反应视力更是出类拔萃。白头海雕常常凌空盘旋,放眼四野,明察秋毫,动作敏捷,狡兔纵有三窟也难以逃脱它的利爪。此外,白头海雕还能在水面上抓起几十公斤重的大鱼。通常情况下,白头海雕都是成双成对的活动,合力追逐捕捉受伤的或瘦弱的水鸟。白头海雕偶尔会进攻那些在飞行中的天鹅,也会把浮在水面上的大鱼拖到岸边。

在捕食的时候,白头海雕一边在海面或湖面盘旋,一边用其锐利的目光搜索贴近水面游动的鱼类。一旦发现目标,便急速俯冲下来抓获。如果鱼比较小,它们就会用锐利的爪子一下抓到鱼背腾空而起;如果碰到大鱼抓不起来时,就会被大鱼拉入水中。因此,当经过奋力拼搏,实在不能获取猎物时,白头海雕就会放开大鱼,重新飞上天空。

白头海雕彼此之间的交往是由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定。一般情况下,春季和夏季,成年雕忙于筑巢。为了便于捕鱼,白头海雕往往会将巢筑于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树上,年复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个巢。在这期间,准备繁殖配对的白头海雕都会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它们很少和其他白头海雕接触,除非是为了赶走入侵者。那些年龄太小、还不能交配的雕会在暖和的月份里东寻西探,了解周围的环境,努力地生存下来。在冬季迁徙的时候,白头海雕彼此会交往得多一些,它们常常聚集在一个丰富的食物源周围。对此,生物学家认为,白头雕的这种冬季聚居能够为年轻的成年雕提供一个可能与配偶相遇的场所。

白头海雕实行终生配偶制。到了繁殖季节,白头海雕就会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较丰富的地区,将巢筑于悬崖峭壁上,或者参天大树的顶梢上。筑巢的材料主要是树枝,里面也铺垫一些鸟羽和兽毛。白头海雕和其他鹰类一样,也喜欢利用旧巢,并且在繁殖期间不断地进行修补,使巢变得越来越庞大。一般来说,白头海雕的巢直径可达2.8米,厚可达6米,重量可达2000千克。

雌白头海雕一般在每个的11月上旬产卵。但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时间可以相差几个月。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第一只雏鸟和第二只雏鸟出壳的日期可以相差好几天。在雏鸟出壳后,一般需要经过4个月,才能长成幼鸟。雏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觅食抚育。通常都是喂给它们小鱼或小型哺乳动物,在喂给雏鸟之前要先撕成碎片。随着雏鸟不断长大,饲喂的食物块也越来越大,最后便将整个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在育雏晚期,白头海雕每次喂给小白头海雕的食物数量更多了,但是喂的次数却逐渐减少。

幼雕的体形与成年相差不多,但体重甚至会超过成年。幼鸟全身的羽毛都是栗褐色,头部和尾部都没有白色的羽毛。幼鸟在大鸟的诱导下,开始练习用双脚捕捉猎物或抓取巢材。在练习过程中,幼鸟的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体重也有所下降。但是,幼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十分缓慢,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变成成鸟的羽色。3个月后,幼雕便可以离开巢穴独立生活。

一般鸟类在孵化期间是不产卵的,但白头雕却与众不同。雌鸟在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在孵化初期还会再产第二枚卵。这样雏鸟出壳的日期先后可以相差几天,因此先出壳的雏鸟往往比后出壳雏鸟大许多。当食物极端缺乏时,便导致同窝雏鸟自相残杀的悲剧。先出壳雏鸟如果没有食物可吃,就会把后出壳的雏鸟当作食物吃掉。由此可见,白头海雕雏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经过严酷的生存竞争。

美丽的孔雀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孔雀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之分。头上有羽冠。雄鸟颈部羽毛呈绿色,多带有金属光泽,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其上具有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如彩扇,十分艳丽;雌鸟无尾屏,羽色也较差。

孔雀全身羽毛十分艳丽,因其能开屏而著称。雄孔雀的羽毛翠绿,下背闪耀紫铜色光泽。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平时收拢在身后,伸展开来长约1米左右,就是所谓的“孔雀开屏”。这些羽毛绚丽多彩,羽支细长,犹如金绿色丝绒,其末端还具有众多由紫、蓝、黄、红等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真真鲜艳夺目。因此,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

孔雀属的两种雄体体长约为90~130公分,具有一条长达150公分的尾屏,呈鲜丽的金属绿色。雄鸟长约1.4米,雌鸟全长约1.1米。头顶上那簇高高耸立着的羽冠,也别具风度。雌孔雀没有尾屏,背面呈浓褐色,并泛着绿光。因此,雌孔雀没有雄孔雀那么美丽。

孔雀有绿孔雀和蓝孔雀之分。蓝孔雀的体羽主要是有金属光泽的蓝绿色。绿孔雀的长尾与蓝孔雀相似,体羽绿色和铜色相间。但是,这两个种雌鸟的体羽均呈绿和褐色相间,其体长大小却不如雄鸟,没有长尾屏,也没有冠羽。

孔雀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我国只有云南才能野生孔雀。孔雀喜欢成双或小群居住在热带或亚热带的丛林中,它们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生活在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也分布有孔雀,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蓝孔雀。

由于蓝孔雀原产于湿热地区,因而可以在北方的冬季生存;但是,绿孔雀却经受不了太冷的气候,不能生存在寒冷的地区。

孔雀平时都是走着觅食、爱吃黄泡、野梨等野果,也吃谷物草籽。孔雀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但是,由于孔雀双翼不是很发达,其飞行的速度慢而显得笨拙,只有在下降滑飞时,才会稍快一些。孔雀的腿强健有力,善于疾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在觅食的时候,孔雀的行走姿势与鸡一样,也是边走边点头。

有时候,孔雀开屏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是因为孔雀的大尾屏上有很多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一旦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它们就会突然开屏,然后抖动它“沙沙”作响,很多的眼状斑也随之乱动起来。这样,敌人就会因畏惧于这种“多眼怪兽”而不敢卓然前进。

孔雀开屏就是雄孔雀向雌孔雀示爱的表现。每年四五月份是孔雀生殖的季节,雄孔雀常将尾羽高高竖起,宽宽地展开,绚丽夺目。在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响声。雌孔雀就会根据雄孔雀羽屏的艳丽程度来选择自己交配的对象。其实,这种求偶表现也和其他鸟类一样。

雄孔雀的自然开屏,是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的。对于孔雀来说,其雄性较美丽,而雌性却其貌不扬。雄孔雀身体内的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刺激大脑,展开尾屏。春天是孔雀产卵繁殖后代的季节。于是,雄孔雀就展开它那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尾屏,还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等到求偶成功之后,它便会与雌孔雀一起产卵育雏。

在生殖季节,每只雄孔雀都会拥有2~5只雌孔雀。而每只雌鸟能产出4~8枚微白色卵,它们常常把卵产在地面的洼处。

孔雀不仅可供观赏,其羽毛还可以做装饰品。孔雀是一种集观赏、食用、保健于一身的养殖珍禽。《本草纲目》中禽部第四十九卷记载:“孔雀辟恶,能解大毒、百毒及药毒”。这就是说,孔雀的解毒功效甚至超过穿山甲。经现代科技证实,孔雀肉营养种类齐全,富含各种微量元素,氨基酸配比接近国际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是优质蛋白质,肉质瘦,其脂肪、胆固醇、热量指标均优于普通禽类、兽类及淡水鱼,达到美国新食品标准法规定的极瘦肉类标准。孔雀骨骼的含钙较高,其钙、磷的含量比牛奶还要高,与人奶和钙、磷几乎一致。所以,孔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属燕鸥科,是一种海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繁殖区为北极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接近北极的地方。这种鸟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它们每年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的海洋,再北迁回繁殖区(约24,000英里)。据了解,北极燕鸥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

对于北极燕鸥而言,它们只会照料和保护小部分的幼鸟。成体会长期养它们的幼鸟,并帮助它们飞往南方过冬。北极燕鸥寿命很长,大部分可活上20年。北极燕鸥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北极燕鸥的物种数量很多,大约有一百万个个体。

北极燕鸥是一种非常轻盈的海鸟,看上去像会被一阵狂风吹走一样,但它们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距离飞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级燕鸥就会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北极燕鸥常常会低低地掠过海浪,从海中捕捉一些小鱼和甲壳纲类的动物为生。

当冬季来临时,河岸的水结了冰,燕鸥就出发开始长途迁徙。它们向南飞行,越过赤道,绕地球半周,来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这儿享受南半球的夏季。当南半球冬季来临时,北极燕鸥就会再次北飞,回到北极。北极燕鸥这一次的旅行长达38625千米。但是,在经过这两地间来回,燕鸥可以享受两个,或者说是一个漫长的历时8个月的夏季。

在南极,企鹅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而在北极,北极熊并非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动物,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北极燕鸥虽然体态矫小,但却强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北极燕鸥是一种体型中等的鸟类。一般体长为33~39公分,翼展76~85公分。北极燕鸥的羽毛主要呈灰和白色,喙和两脚呈红色,前额呈白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腮帮子呈白色。其灰色翅膀为305毫米,肩羽带棕色。上面的冀背呈灰色,带白色羽缘,颈部呈纯白色,其带灰色羽瓣的叉状尾部亦然。其后面的耳覆羽呈黑色。远远看去,北极燕鸥像是戴着一顶呢绒的帽子。

北极燕鸥随便在沙地挖个小坑都可以当作它们的巢。有时,它们也会铺上一些树枝和草叶。北极燕鸥的蛋上有许多斑纹,与沙砾非常相似。这样也不易被发现。

北极燕鸥以捕海鸠为食,特别喜欢食雏鸟及鸟蛋,偶尔也捕食成年海鸠。北极燕鸥常常在海面上空做超低盘旋,如果发现捕鱼的海鸠从水面冒出来,它们就会乘其不备而将其吞食。

研究表明,北极燕鸥不仅具有超凡的飞行能力,而且生性好斗。虽然它们内部之间经常争吵,但一有外敌入侵北极燕鸥们便会一致对外群起而攻之。为了防御貂、狐等掠食者的袭击,北极燕鸥经常上万只聚集在一起。

由于北极燕鸥迁徙的原因,堪称鸟类世界这最。北极燕鸥在北极圈北部繁殖,然后南下至南极过冬,单程直线距离竟达17500公里。它们这样做可以利用两个极地漫长的白昼来进行长时间的觅食。人们对燕鸥的活动进行追踪,发现了燕鸥的迁徙路线。如许多加拿大境内的北极燕鸥,通过西风带穿越大西洋到达欧洲沿海,然后南下。虽然大部分种类从海上迁徙(途中进行觅食),但也不乏选择陆上线路的。如许多沼泽地燕鸥会从繁殖地穿越撒哈拉沙漠抵达它们在非洲的过冬地。由此可见,北极燕鸥真可称谓“飞行冠军”。

北极燕鸥是一种追逐太阳而迁徙鸟类。在所有迁徙动物中,北极燕鸥长途跋涉的本领实属罕见。正是如此,北极燕鸥被尊为北极的神物,也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夏季,北极燕鸥在加拿大的北极圈至美国马萨诸塞州地区活动,到了冬季,它们又飞到另外一个极地——南极去越冬。每年3月,在南极做客数月之久的北极燕鸥聚成小群,准备北上,进行不可思议的、超长距离的旅行。每年的两极间的旅行行程长达数万米。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已经造出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绝非易事。而北极燕鸥却能够做得到,它们的这种不怕艰险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气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北极燕鸥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千米。经过研究发现,北极燕鸥可以活33年以上,20年的寿命都相当普遍。